第一篇:读《大国的兴衰》后感
《大国的兴衰》的读后感
国际关系 201004060068 刘淑云
本文写于1989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前,距今已有二十几年,但现在读来有一种预言已被验证的惊喜,不禁感叹保罗.肯尼迪是如何精确地洞悉世界的走势、全球形势的风云变化,一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甚至可能会影响世界的走势,可保罗.肯尼迪却将未来之事把握的如此之准确,并且面面俱到,不得不让人佩服。
对于21世纪的展望,关于中国,大师的讲述如同他亲身经历过一般。从文章可以看出大师对于中国的前景以及中国的领导人信心满满,赞美之词跃入纸上。对于中国发展的优势和困境,描述的也是面面俱到,问题也分析的针针见血,甚至许多预言已然实现。如中国的的生产总值已经超过英国和意大利;中国加入WTO并成为亚洲发展银行的成员;可以说中国在今天已然成为在全球政治中拥有独特地位的大国;保罗对中国军事的预测也不禁让我更加佩服邓小平的远见及魄力,因为他们都早已意识并运用到实际当中:经济是发展一切的基础。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再一次郑重地强调这本书中一直贯穿的论点:要成为一个大国,必须有可使国家欣欣向荣的经济基础。再一次强调经济的作用,但是每个大国都面临着两种挑战:第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是紧张的,有时甚至是危险的国际形势,迫使每个国家在追求近期军事安全和长远经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而如何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取决与各国领导人的智慧了。其实这一点在中国的发展史上尤其是在二战后就得到了很好的印证。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周边环境十分严峻,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为了保卫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人民不得不勒紧腰带,优先发展军事工业以及与之相关的重工业,才取得了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的胜利。但这些都是建立在牺牲其他部门发展的基础上的,造成人民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中国经济仍十分落后。七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形势的好转,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论断,中国才逐渐大规模的裁军,开始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投入到生产中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济腾飞不仅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有关,也与中国集中精力,全心全意搞经济建设有很大关系。最近中国建造航空母舰的消息引起了很多的议论,有人批评说:耗资巨大对中国经济建设会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的确用保罗.肯尼迪的观点来看的话,这的确会影响到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是也应看到,当前中国外交环境,周边环境出现很多不利的因素,周边几乎形成了对中国的半月形包围圈。最近几年中国与邻国在领土、领海的纠纷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必须在追求近期军事安全和长远经济发展之间做出抉择,在现实的或想象的危险时期,必须“花钱购买”军事安全,而过后如何最低限度地减少这种安全对国民经济的负担,这将取决于中国领导人在“时间长河”中驾驶航船的“技能和经验”。
可见历史人物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即便如此不管历史人物如何优秀,在外交上如何翻云覆雨,最终都越不过历史的车轮,如果它的存在与历史前进的方向一致,无疑会加速历
史前进的步伐,而自己也可以站在历史的车轮上取得更大的成就;但若与历史背道而驰的话,也许只会成为历史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石子,最后只能仰天长叹,感叹自己英雄末路了。如同拿破仑,不管他的军事才能如何优秀,如何英明,他的非正义、侵略征服非法兰西民族的行为违背了历史,导致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的失败。梅特涅亦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但不管他在外交上如何纵横捭阖,左右逢源只因为他是封建秩序的维护者,即使他再怎么努力,积极奔走,都改变不了奥地利日渐衰落的事实。“梅特涅瓦解独立运动的种种企图,不断地消耗哈布斯帝国的元气。” 但是从反面讲如果历史人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紧跟了历史的脚步,这无疑会成就他的事业,创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顾问兼国务卿基辛格就是这样以为外交家。他独特的视角(在当时看来)以及冷静的观察力和外交上的智慧,使他洞察到当时世界力量对比格局以及将来会发生的变化,提出判断大国应根据其所作所为,而不应根据其国内的意识形态,并欢迎世界的多极化,认为“大国实现和谐,互有节制,任何一国都不想控制他国,可以创造一个比在两极情况下更安全,更美好的世界”他的这些外交思想,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而且充满了智慧和实用性,从而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引领了一场“外交革命”,为美国外交开创了一个新天地。
本文从国际关系的方面认为一个大国若想长久的保持它的地位,就必须在防务、消费和投资这三个相互竞争的需求中求的大致的平衡。在这里将防务提升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高度,在我看来是具有创建性意义的。同时作者认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对于保证经济与军事安全都是必不可少的,从而抓住了本质,对于在今天也是同样适用的。因为作者同时指出本书论及的所有大国间长期大规模战争都说明,在战争期间和两次战争之间的和平时期,经济力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经济增长率可使不同国家变得相对强大或弱小。1500-1945年间发生的多次大规模联盟战争的结局,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的经济力量的变化。现在中国看起来很强大,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外交上的软弱或者说中国外交上的谨慎,通过以上作者的观点我似乎可以理解了,中国不是不强大但是中国没有强大到可以同时对付那么多得邻国。如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英国一样,当时英国的实力毋庸置疑:海军力量激增,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队,英国还是全球经济最大的投资者、银行家、保险商以及商品交易者。但是这一时期英国的许多挑战国的实力相对强大多了,而且几乎各种威胁同时出现:中日战争之后中国可能崩溃,英国的商业可能受到最严重的损害;亚美尼亚危机造成的奥斯曼帝国的垮台,几乎在与美国就委内瑞拉—应属圭亚那边界问题进行争吵的同时,与德国在非洲发生了正在逼近的冲突;法国在赤道非洲的军事远征;以及俄国向兴都库什的推进等。这些问题把英国内阁搞得焦头烂额。因为英国它不可能处处强大,往往顾此失彼。现在反观中国,的确中国处在一个上升的阶段,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积极着手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等等。一系列指标、数字、排名似乎都在彰显着中国的进步与强大。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现在的中国人均国民生产值1【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1989年9月P200
还很低,很多方面还很落后,而且现在在外交上处于一个非常不利的地位上:与中国积怨颇深的日本与中国在东海油气田、钓鱼岛、历史问题上的纠纷不断。而且还有正积极发展并壮大的强有力的邻国印度的存在,南有菲律宾、越南等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不断的争论,这些邻国对中国形成了半月形的包围,并且这些国家背后都有着强大的同盟:美国和东盟。再加上国内各种自然和地质灾害等,现在又发生了泰国军人枪杀中国船员的重大事件,似乎中国一直想和平崛起,一心一意搞建设,全心全意谋发展,但内部的和外部的环境都要出来破坏。中国处在这一复杂的地区,有着这么复杂的地缘地理,邻国如此之多,而且在这么多邻国之中与中国真正是“朋友”的似乎没有,但是“明里”“暗里”是“敌人”的倒是占多数。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坦言中国外交上的阻碍也可以说是“困难”吧主要是其邻国太多也就是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地缘政治”。中国外交的表现在我看来虽然有情可原,但是不符合中国这一政治经济大国的地位,太过于谨慎,似乎有点“懦弱”,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谴责”,“强烈抗议”“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等等那一套书面上的套话、空话,对于其他国家的挑衅我们只是一味地“冷静”,这种过于“谨慎”“瞻前顾后”的做法正在损害我国在联合国,在世界人们中的形象,最后是什么都没有解决反而让别有用心的国家认为我们“软弱可欺”。我认为外交上的谨慎是非常必要的但是我们要“和平崛起”并不代表“一味忍让”,一心一意搞建设并不等于放弃外交。我们应“有利、有力、有节”的维护国家的尊严,打下他们的嚣张气焰,维护国家的利益。
本书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作者对世界各时期各大国的经济都有深刻研究,无论是从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在对外贸易、产品类型等方面都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作者善于运用经济问题来分析政治问题,将两者结合起来,而并不是将大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孤立,分割的来分析。作者指出“在国际体系中财富与力量或经济力量与军事力量是相互依存的。”作者善于从人口、能源、军队数量、武器装备、军队素质、外贸等方面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状况,对国家进行各方面的对比,找出各方的优缺点,从而为战争胜负的原因提供十分有力的依据。作者从各方面解释了各个大国各时期的经济、军事、内政等情况,使我们了解到当时各个国家采取的外交政策的国际国内背景,对于了解以及理解当时各国领导人采取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帮助。例如作者并不像其他书中陈述的那样仅仅只是陈述一个结果或自己的见解。很多书中只是写到二战中英法一直采取“绥靖政策”,以及一些表现,但从未认真详细地分析当时英法为何会采取“绥靖政策”,当然除了那个十分明显的空洞的论调“为了本国的利益”以及实现“祸水东引”等等。而本书从当时英法的经济基础、军事装备、国内政治、领导人的目光短浅方面深层次的挖掘了英法采取此种做法的原因。
本书作者的很多论点和预测在我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许多事件和结果已经真实的发生。作者在美苏争霸中美攻苏守的时候,在美国可以说正处在鼎盛的时期做出这样的预测和论断,的确是非常大胆和令人佩服的。因为作者透过了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正如他书中写到的那样:“美国的衰落被其目前拥有的强大军事能力及其资本主义和文化在“国际化”
方面的成功所掩盖。”但是作者拨开了这层迷雾,找到了美国衰落的种种迹象以及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对美国的了解可谓是了如指掌,对美国个方面因素的描述也极尽全面和准确。他指出当前美国面临着两种考验:“在军事或战略领域,该大国能否在其预期的国防需求和它所拥有的履行所承担义务的手段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同这一点密切相关的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生产格局该大国能否在相对的衰落中保持其实力的技术和经济基础。”重点论述了当时美国最大的困境是全球战线过长,在海外有太多、太大范围的军事义务。作者分析了美国在远东、中东、拉丁美洲、东欧等地区更不用提与苏联的对抗所产生的军事和安全困境,最后又将这一切回归到经济上,再一次强调经济基础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指出“如果美国的工业基础继续受到削弱,它的大战略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给予美国领导人警告:在未来几十年里应清醒地认识到正在发展的广泛趋势,必须很好地处理好任何事态。指出美国的衰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是是不可避免的。在这里得出的预测又一次得到验证:“世界的力量正在重新组合,国际格局正从两级向多极发展;而在这一多极化进程中美国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实力可能仍比任何一个国家强大。”“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仍然是个十分重要的大国。”
当然大师的很多观点我也是有疑虑和不认同的。作者认为二战已经在日本人的良知中种下了一种对战争和战争工具的厌恶和疑虑感,因为“东京政府将千方百计的避开那些外部压力或在不造成同华盛顿的裂痕的情况下尽可能使其防务开支保持低水平。”在我看来观点正好与之相反:日本因为二战后美国的“保护”不仅保留了天皇制而且使许多战犯免于惩罚,战后军国主义思潮死灰复燃之势愈演愈烈,对二战中犯下的罪行没有悔改之意,反而处心积虑的为之狡辩。日本政客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亚洲人民的民族感情。东京政府千方百计的通过各种手段如向海外派兵,修改“有事法案”,增加军费等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
作者分析了当时经济繁荣发展并进一步保持其势头的优势,而在今天这也正是中国所拥有的优势:“拥有极高水平的国民储蓄,几乎有保证的国内市场”等,从中看出作者对本质的把握如此之准确,有时不禁心生担忧:若干年之后中国会不会像现在的日本一样遇到发展中的瓶颈,经济一直徘徊不前呢?作者在后记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日本将把自己建成一个军事大国”。这与近年来日本的一系列举动不谋而合:积极争取修改和平宪法,通过《PKO法》冲破向海外派兵的限制,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增加军费开支并稳居世界第二,加强美日同盟,通过“有事法制”三法案、修改《自卫队法》、《海上保安厅法》等等一步步地向军事大国的目标迈进。作者可谓是高瞻远瞩,指出日本此做法的原因“日本感到只作为一个“贸易大国”进行活动,已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他希望通过加强自己的武装部队把自己的国际3
46543 【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1989年9月P646【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1989年9月P624【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1989年9月P643【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1989年9月P647
地位和影响提高到只使用非军事手段无法达到的程度。”同时这也和作者在前面讲到的“商业才能和金融财富,在国际强权政治处于无政府状态的世界上,有时是不能满足需要的。”的观点相吻合。作者精辟地揭示了当前日本积极参加维和部队,积极“入常”,大力推动经济援助的深层次原因了,对于历史上曾经深受其军国主义伤害的亚洲各国来说是起了一个重要的警示作用。
本书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范围也很广泛,看此书如同作者给你娓娓道来,并不像有些国家关系的书那样晦涩难懂。相反语言并不死板甚至有些幽默。例如将经济力量与战争的关系说成“就像铸剑匠的手艺与击剑技巧的关系一样”。将轴心国缺乏武器装备尤其是轰炸机的现状比喻成“击剑固然需要技巧和经验,但如果一名剑手将剑用完,那么技巧和经验将会“于事无补”。在这里将战争比喻成击剑,将武器比喻成“剑”来说明“剑”的重要性。形容1945年的俄国是“在军事上是一个巨人,但在经济上已沦为一个丧失了生活必需品,穷困潦倒的穷汉”。在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数字,这说明了作者十分严谨,但是作者并没有用生硬的词语,看起来似乎十分考究的语言来描述各个事件,他是在娓娓道来中不断地启发读者去思考,并引导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
7【美】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 1989年9月P652
第二篇: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利用这个国庆假期,第一次看完了《大国的兴衰》这本书,在这里也要感谢老师,让我汲取了这样一片广阔的知识营养。从第一眼看见这个书名,我就联想到了很多年前央视一套拍摄的一部大型历史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同的是,《大国崛起》是通过电视媒介的方式讲述大国的崛起,而《大国的兴衰》是一本书,通过文字的方式讲述讲述了五百年来世界各大国兴亡盛衰、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这是一部广泛论述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历史的巨著。
对于这部1988年的美国畅销书,内容上来说确实很详实,分析的国家包括中国、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等,时间从古至今,非常有条理。对于这部书的主旋律,我觉得作者似乎在反复强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力量,强调经济力量是军事实力的后盾。至于大国的兴起,起于经济和科技发达,以及随之而来的军事强盛和对外征战扩张;大国之衰,衰于国内生产力重心转移,过度侵略扩张并造成经济和科技相对衰退落后。
一、学习成果
这部著作主要给了我两点主要学习成果。第一,系统地学习了解了各大国的历史进程和兴衰,补习了世界历史知识;第二,通过各大国兴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于当前祖国的发展和现状有了借鉴和参考作用,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最重要的是,《大国的兴衰》这部书中也涉及了中国的部分,选取明代中国的兴衰和20世纪后中国的发展进行解析预测,对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很有借鉴意义。当然,从今天来看,这部书对世界格局和国家发展的预测非常精准,前瞻性非常强,说明历史是有规律的,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吸取历史教训,对当代国家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书中历史知识收获
我感受最深的部分是书中对于中国部分的描述,先是自豪,后是痛心,再是希望。看到古代中国的灿烂辉煌,领先于世界的地位感到自豪;看到明清之后的固步自封,落后挨打的局面感到痛心;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坚实,实现伟大复兴前途广阔的希望。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国元朝时代的兴衰吧。元朝时中国似乎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下成为了西方世界向往的黄金之地,那里地大物博,农业发达,社会繁荣,财富泛滥到了“遍地黄金”的地步。它拥有众多的人口,灿烂的文化,并且有受到儒家良好教育的官吏治理的、统一的、等级制的行政机构。那时的中国人不可一世,自认为是“天朝上国”,将自己放置于地球中心,却茫然不知欧洲大陆上轰轰烈烈的变革与显著的发展。并且中国开始了长时期的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从此落后于西方各国。这段历史总是会让后来的中国惋惜不已,假如一开始就对外开放,一开始就发展科学和科技,现在是不是另一番景象?或许历史不容许假设,但即使是这样,在一个封建专制的传统大陆国家,没有政治体制的改革甚至变革,发扬现代民主,科技又从何谈起?好在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正在一点一点地追赶着西方先进国家的脚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科技先进了,教育发达了,国防先进了,经济总量一举跃居为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改革开放,团结一致,人民富强,国力强盛,伟大复兴都不是梦。
对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兴衰发展,给我最清晰、印象最深的是第三章。第三章的内容主要是写了发生于1660到1815年之间的西方各大国的纷争。在这个纷乱动荡的时期,西班牙、荷兰等以前的一流强国正沦为二流国家;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这5个主要大国脱颖而出,并进行了一系列长期的联盟战争。在这一时期,最初由路易
十四、后来又由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比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更接近于控制整个欧洲。但是,它的努力总是由于其他强国组成的联盟反对而无法实现,至少是功败垂成。由于到18世纪初期供养庞大的常备军和国家舰队耗资巨大,能够建立先进的银行借贷系统的国家(如英国)比金融系统落后的对手,享有多方面的优势。但是,地理位置这一因素,在决定大国在许多变幻莫测的争斗中的命运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有助于说明为什么到了1815年,俄国和英国这两个“侧翼”国家已变得十分重要。两国既可随时参与中西欧 各国的斗争,又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而不易受这些斗争的影响。此外,进入18世纪后,它们都在确保欧洲大陆均势的情况下,开始向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最后一点是,在18世纪中叶之后,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这使它更有能力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和挫败拿破仑统治欧洲的企图。从这一系列西方国家的兴衰更替中至少我们能得出资本积累、地理位置、战略联盟、经济实力等方面对大国的世界地位和实力有相当重要的影响,这也启事我们在国家的发展中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发展。同时,避免战争,毕竟,战争,无论对战争胜负双方,带来的只可能是消耗,包括经济,资源,人口,国土。
三、发展启示
如今身处21世纪,世界潮流已经是一超多强,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已经是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加强。从改革开放,到假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国逐渐开放对世界的怀抱,加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中去,中国引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当然也迎来了很多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是我们的唯一出路,以史为镜,改正当前不足,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平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任重道远。坚持和平崛起的同时也要加强国防建设,维护国家利益。
四、对整本书的评价
这本《大国的兴衰》写于1987年,1988年便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可见其确有可读之处。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历史意义依然影响深远。本书的基本论点是“就世界格局而论,财富同力量,换句话说,即经济实力同军事实力总是相对的”,国际政治均势总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经济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以及这种发展的不平衡的特点。再简而言之:作为大国权力基础的军事实力在根本上被其经济实力所决定,经济实力的不平衡发展导致了大国战略地位和国际政治结构的变化。以上观点在今天看来依然很有价值。我们一直提倡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观点与之不谋而合,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规律吧。
当然,《大国的兴衰》也有其局限性。比如作者过于强调经济实力对战争的 影响等,实际上有些国家在进行战争的因素当中,政治制度、动员能力、民族凝聚力、地理位置等都对战争的进程有着重要影响。比如明清时代的中国经济实力世界领先,但对于列强的侵略却屡屡战败,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这是政治制度起的决定性因素,封建专制的腐败,即使经济再怎么雄厚也会被挥霍,而人民大众受到上层压迫,民族凝聚力不行,对战争的影响也同样深远,只有人民群众支持的正义的战争才可能胜利。
第三篇: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读《大国的兴衰》有感
玄黄
简介:1500年以来世界主导力量的影响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从单领域到多领域,构成了世界历史的缩影。
在《大国的兴衰》书中,保罗·肯尼迪回顾了五百年以来世界主要大国的兴衰更迭,这些大国和他们的国家行为构成了全球化时代以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动力;并且分析了促成这些权力与力量中心得以翻云覆雨所依赖的发展因素与生存模式,以及伟业所不能摆脱的日落西山为人所替的命运之因。在这个历程中,新兴大国的聚合力随着越来越紧密发展的世界历史,更加顺利的替代前任,并且更加成功的左右着世界的格局,至少五百年以来如此。
这种聚合力表现在大国在不断地优化权力、国家以及世界结构(现代化军队、代议制政府、中央银行、殖民体系……),不断地扩充自身的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大国的标配。简单来说,这种影响力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五百年来首屈一指的大国,是从地区性的大国到全球性大国的转化。通过新航路开辟而兴起的暴发户西、葡两国,他们的影响力从来就没有深入到世界主要的文明中心,在拉美和西太平洋的殖民只能说明当时的大国影响力还是区域性的。更加明显的表现是德国和法国,二者在全球性方面与英国有天壤之差,但他们都是数百年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虽然德法更执着于欧洲大陆的霸权,是天生的陆权国家,这也表明了单就影响力而言他们只能算地区性的大国。英国显然是全球性大国的代表,但他的“成果”在二十世纪中叶后基本为美苏所瓜分。美苏的影响力,毫不客气地说,覆盖了这个世界上存在文明成分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力大的惊人,这是地区性大国所做不到的。
大国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它处于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他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从单一或者说少领域扩展到多领域的过程。地理发现以来的世界大国,最初通过殖民体系和世界市场从军事领域或者说单纯的征服掠夺影响世界,继而不再依赖这一野蛮行为,采用相对文明的贸易和政治和关税来影响世界,大英帝国加速了这一深化过程,他在语言、文化、政体等方面影响了几乎全世界。二十世纪以来江河日下的英国,由于他本身不再文明领域内领先世界,所以渐渐被美苏所取代,两个超级大国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影响力,大到决定世界战争和人类存亡、小到游戏一样的干涉一国内政,更换一国政权。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学术等诸多领域深刻地决定了许多现代国家的基因。
从英、法、德等国家主导世界到美苏主导世界,当中一个直观的表现是,后二者在国土、人口和资源上更有优势。在全球国家和民族主义泛滥的时代里,前三位所拥有的殖民优势已然损失殆尽,故而同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美苏的本土优势把他们远远地甩在了身后。中国目前在经济、国土面积、人口、资源等硬性指标上优势明显(印度和巴西也是如此),但迈向一个世界性大国的路,真正的崛起是要在文化、人类优良思想成果、学术和科研等层面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分量,质言之,话语权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中国的国家崛起还面临着另一个重大的挑战,国家发展和政治文化在骨子里不被西方所接受,并且一直受制于国际上的遏制。客观的说当下中国难以对美国霸权形成有力的挑战,但美国却担心的是中国的潜力和未来。
上一次的世界权力权柄的交接,是在两个文化基因高度相似,直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良好的政府与民间友谊的国家间进行。但中国远未达到挑战世界领导权的程度。一个一百零几年前还存在着绝对君主制,六十多年还没有统一、三十多年前还十分封闭、至今国家发展尚不均衡的国家,崛起的道路仍然遥远,换言之中国的当下的重心应当是发展而不是自矜和着急于超越。
大国主导历史风云,这是肯尼迪书中所展现的,也是历史的画卷。
第四篇:大国兴衰读后感
《大国的兴衰》读后感
500年的历史风云,夹带着多少人的血与泪,记载着多少国家的兴旺与衰落。当你还在为昨天的辉煌而庆祝的时候,死亡或许已经悄悄的向你靠近。世界格局在这500年内多次的更改,没有谁是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才是永远的王道。
何为大国?大国的观念如今早已经不是以往的靠人多,兵强马壮来衡量,而是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构成的整体的综合实力强大。特别是在各国联系紧密的现代,一个大国的兴与衰会直接牵涉到其它国家和地区,从而对整个世界的经济产生影响。这就是一个大国的魅力。所以说了解一个大国的兴与衰,不仅仅对我们自身有借鉴作用,更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要做到的。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了解大国的兴衰更加显得有必要。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以其睿智独到的眼光以及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用富有魔力的文字为我们分析记载了这五个世纪里面发生的一次次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一个个大国的兴衰更替,一段段值得我们深思的历史。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每个大国在这五个世纪里面都不可能完全的独善其身,必然会受到外来的各种冲击。落后就要挨打,胜利才是王者,这句话在那段时期就像是真理一般存在。所以,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快速发展生产力,应该是当时很多统治者所日夜头疼的事情。欧洲人思想启蒙较早,眼光也比东方人看得长远一些,因此欧洲才会成为近代的萌芽地。
1500年的世界,欧洲各国不断混战,虽然各有损失,但是总的来说却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因为在他们不断的征战中,一些体制发生了变革,经济发生了碰撞,科技也不断进步。不知不觉中,欧洲人已经大大领先了他们梦中的神话一般的地方——东方。那时候葡萄牙和荷兰等国依靠自身强大的实力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可是接下来欧洲却风云突变,虽然各国之间依然纷争不断,但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强大如葡萄牙与荷兰这般的国家却渐渐衰落,终成强弩之末。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五国渐渐发展成为欧洲五大强国。18世纪末,当欧洲格局相对稳定的时候,便是大力发展经济的黄金阶段。各国鼓励生产,大力发展科技,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欧洲俨然成为全世界科学技术最高的地区。但是欧洲本土却远远不能满足工业革命需要的大量原材料。于是一大批欧洲人便到处远航,到世界各地寻求原材料,几乎毫无争议的,他们来到了当时他们认为的黄金遍地的东方。当西方的使者把滑轮,蒸汽机等当时最先进的科技献给乾隆皇帝时却得到了漠视,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把当时中国的落后腐败展露的一览无遗。于是欧洲人把他们的坚船利炮开到了东方大陆,几乎是毫不费力的就把东方各国给瓜分了。欧洲人虽然从东方掠夺了大量的原材料,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方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后,由于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世界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日本和德国纳粹被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打败,经济自然遭受极大打击,世界也逐渐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两大超级大国的对峙格局,但是这仍然不能阻止大国兴衰的历程。
保罗·肯尼迪在书中的描述认为,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会导致经济实力的增强,从而使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强,当国家财富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向外扩张,然而过度的扩张又会使一个大国走向衰落。近代的英国很明显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年英国的殖民地几乎遍布全球,号称日不落帝国,可是过度的扩张并没有使英国成为以后的超级强国。古代的中国一直都是世界的强国,但是中国人的血液里面并没有太多野蛮的成分,几乎都是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而面对比自己弱小的国家除了逼迫他们承认朝廷的伟大以及每年的朝贡之外并没有大肆的侵略压迫那里的人民,甚至在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过程中还大施恩惠给途经的国家,这或许也是中国历史文化能够几千年来一直孜孜不断的原因吧。
保罗·肯尼迪在书中还认为领先国家的相对力量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某些国家的相对实力,从而也就降低了其他国家的相对实力。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科技,但是科技的发展必须靠教育!美国作为如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国,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整个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美国之所以可以领导世界这么多年,教育应居首因。美国是世界上教育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教育既全民为对象,并涉及到每个家庭和个人的未来,故教育既是国家的大事, 又是各州和地方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事,大家都把人力, 物力, 财力, 精力投到教育上,使形成教育多轨制,调动起多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 运用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三全”(全民,全面,全程)教育, 这是美国教育体制的最大特色。美国人不仅在教育上花费巨大,而且还善于在教育中灌输先进理念,所以美国的教育往往会取得成功。一个国家有了高素质人才的保证,又怎么会轻易给人打败呢?如今中国有14亿人口,如此庞大的人口数,只要我们继续开放的姿态大力发展教育,中国人以后更会令人刮目相看。
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中国,这不是偶然,而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延续了几千年的世界大国却突然在19世纪被当时清王朝统治者所称为西方“蛮夷小国”所打败,甚至被一个向中国臣服多年的日本欺辱,这种种问题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最终我们的领导人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从清王朝时期的“师夷”开始,中国人已经逐渐认识到科技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只是可惜由于当年的历史条件原因不适合在中国走资本主义,所以一系列的改革都宣告失败了。但这相对古老落后,思想保守的中国来说,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了。中国,一个近代史饱含沧桑的国家,在天朝大国美梦被鸦片战争打碎了以后近一百年不断遭受着屈辱,但是突然遭受的大灾大难并没有让一个辉煌了几千年的民族丧失了节气。俗话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中国成立以后,就开始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经历了六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渐行渐近。虽然如今我们已经再次跻身世界大国行列,但是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比不上那些开放比较早的国家,林则徐当年说的“师夷长技以自强”今天仍然适用。虽然我们的近代史满目苍夷,但是中国人天生就有种不服输的精神,为了我们民族的未来无数人日夜操劳,前赴后继地奔赴建设的第一线,为的就是不让别人看不起,为的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如今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仍然在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路线,从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再到胡锦涛的“八荣八耻”,最后到如今的习李执政,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但是最终目标还是带领我们国家不断的前进,最终走向繁荣。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无论你当时是多么繁荣强大的国家,最终还是会走向衰落,无论你当时处于怎样的劣势,只要你肯开拓创新,最终也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随着时间的车轮不停的转动,谁可以把握好时机大力发展,谁就有可能“后浪推前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竞争存在,我们的世界才会发展,人类才会进步。对于我们这些大国而言,现阶段各方面都比小国更有优势,我们应该更加应该时时刻刻反省自身,居安思危,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努力的完善自己,作出一个大国应有的风范。
我们国家作为一个大国,一直都坚持非霸权主义强国,并且坚持五项基本原则的外交政策,与其它国家友好相处,为全球繁荣竭心尽力,所以我们国家才会在国际上赢得良好口碑。相对于美国来说,虽然现阶段我们国家的繁荣程度比不上,但是美国的强权政治以及霸权主义已经使他在世界的地位逐渐衰弱,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未来世界的中心还会向我们亚洲倾斜,到时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总之,我们拭目以待吧,未来会是我们的。
第五篇:《大国兴衰》读书笔记-
《大国的兴衰》读书笔记
王瑞 10368006
《大国的兴衰》读起来,开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笔者对近代欧洲各国的军事对抗的细致表述和分析,笔者仿佛不是文人或学者,而是一个军事专家。但是仔细读下去,却发现作者不止在书写军事史,还包括经济史、国际关系史。笔者广泛考察500年来影响大国兴衰的各种可能因素,提出诸如“在大规模联盟战争中,可以预计拥有雄厚经济实力的一方会取得最终胜利”这样的观点,加之严密的逻辑推理分析令人信服,也让我对500年来大国的起起落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但是这本书也有值得反省之处,正如许知远主笔的《推荐序一:兴衰的秘密》中所指出的,保罗·肯尼迪描述的大国的兴衰过于倾向于经济技术决定论,历史证明苏联的崩溃不仅仅是由经济的因素决定的,历史也告诉我们世界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就可以条理化成清晰的认识,“过分清晰化只是学者头脑想像中的产物”。
无论这本书存在何种缺陷,但是它确实引起了我的思考,什么是兴衰的秘密?相对于美国的崛起和英国的衰退,中国如何超越美国,再次实现大国的兴替?中国人经历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苦难与衰弱,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现实主义者,我们都相信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如何回复中国昔日的地位?经济的发展是必需的,但也不仅仅是说经济发展了国家就必然强大,例如今日的中国,经济的飞速的发展不只带来了国家的荣誉,带来的更多是问题,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作为一向具有“天下主义”抱负的中国,作为力图回复汉唐盛世的中国,如何在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占得先机,拔得头筹?作为一个大一学生,我自己的学术水平有限,无法对于“兴衰的秘密”这一命题做出令人信服的权威论断,只能接过保罗·肯尼迪的接力棒,在下文谈谈自己的粗浅的认知与理解。
很明显,影响大国实力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都有所不同,经济决定论并非绝对。普鲁士统一德国后,德国始终被东西两方的强大的国家所掣肘,但到今天的它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大清国因为国力虚弱而被外夷反复侵略,而今天中国的主要问题也许看向国内了,社会弊端丛生,政治改革停滞不前,社会阶层裂痕拉大;冷战的美国时刻面临着苏联的威胁,但今天它却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不可自拔。
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好多事情已经清晰化了,但更多的事情仍然模糊不清。中国式的政治体制在效率方面更盛西方民主政体一筹,但是它内部决策机制是否也能够保持令人羡慕的正确性和前瞻性呢?中国的教育,是否真的如大家公认的那么不堪呢?又如何解释中国人在航空航天、超级计算机、农业革命、军事现代化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呢?仅仅认为窃取西方的技术并不能解释这些。总的来说,中国人自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来,中国人相比于大清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前者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并且开始了西方式的民主的尝试;后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虽然内陆地区惊人的贫穷仍然少见不鲜,但是沿海省市高水平发展和几乎全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已经体现了这一个伟大的成就),并在立下大志,准备进行大规模的经济转型。这是康有为、孙中山等伟人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为什么好多人都要称中国当今为“盛世”的依据。伴随着经济的飞腾,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国防、医学、法制等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中国在超级计算机、高铁、载人航天等方面拥有可以和西方国家抗衡的实力,并且大力投资着新能源、生物、计算机等决定未来的战略新兴行业,为未来而准备。但与此同时中国的技术水平整体来说还是不如欧美日韩的先进,这与中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有很大关系。中国的军事技术不断进步,歼-20战机、东风反舰导弹、新式坦克、航空母舰、“晋”级潜艇等一系列世界级装备正在研发,或已取得巨大突破,或已经投产;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2010年GDP总量为397983亿元,但军费预算仅有5321亿元,占GDP的1.3%,这低于西方
大国的普遍的3%到4%的安全标准,所以中国军费开支仍然过低,在中国并没有参加军事联盟的情况下,这是不足以保障中国的安全的,按专家的说法,将军费提至GDP的4.7%是合理的,也就是18705亿人民币(2010年),军事上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在教育方面,大学的普遍扩招使得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提高,甚至高于的市场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的教学质量值得怀疑。学术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中山大学教授朱熹平破解世界级难题,但是学术腐败令人吃惊,还有惊人的学术垃圾的制造。有一次我参加两岸学者共同出席的一个研讨会,中大的部分教授表现令人气愤,意味照本宣科,讲着陈旧的东西,让人想起了腐朽的树。而坐在上面主持的中大副校长吊儿郎当,旁边台湾的嘉宾正襟危坐,高下立显。社会构建方面,应当看出我们还相当的落后,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全没有建立起来。收入分配方面,更不消说,消费主体的收入一直不见明显增长。有一种民富论是如此描述的:国家的经济向高级形式——以消费为基础的、以知识密集型企业为导向的、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的必要条件是居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可想而知,如果美国人均收入只是每年1000美元的话,Iphone这种产品在美国根本不会被研发出来,因为很少人买的起,也就是没有市场。而低端的商品,如电视之类的会更受欢迎,电视工厂的兴旺是可以想象到的。所以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阻碍着中国的十二五的目标——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中国的一个软肋,毕竟没有现代经济就谈不上国际竞争力,进而只能沦为发达国家的廉江商品批发商,永远谈不上复兴„„
关于中国的优势和缺点,可以写好多好多,而如果将同时期其它国家考虑进去,就可以写一本21世纪的《大国的兴衰》了。这种工作大可不必做,因为意义不大,正如前文提到的,保罗·肯尼迪笔下的世界相当的简单,浮于表面。再次回到中国的角度,你可以写到中国的弱点,学术腐败和学术垃圾问题,如何改进?大学教育为人诟病,如何改变?收入分配不公,如何改进?腐败盛行,如何革除弊端?实际上,中国的社会一直在进行着反思(除了比较敏感的政治领域),我们不再需要另一本《大国的兴衰》来开拓我们的视野了,我们需要的是深入思考,需要的是如何去做。关于教育,大学校长都知道学校教育的问题,但他们不能确定哪种方式适合中国。北大建立元培学院,华东师范选择和纽约大学共办大学,两个大学走着截然不同的路,探索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改革之路。收入分配悬殊已是共识,其危害也被广泛讨论了,认知方面已经不存在问题,关键是政府怎么打破即得利益,提高人民收入。所以现在的我们认识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缺乏具体合理的行动措施方案与意见。
即使如上文所说,但《大国的兴衰》的观点还是可以用来观察这个世界。正如一战让美国提前超越欧洲各国一样,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一下子被推到了国际舞台之前,显示出了一直无人重视的力量。许多人认为中国已经是超级大国了,西方强国也要求中国承担必要的责任。别人可以出于不同的目的捧中国,但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还不够强大。即使从有争议的经济决定论来讲,虽然美国正遭受着金融危机的余波和过大规模的债务拖累,力量相对下降,但中国的GDP仍只有美国1/3。美国仍然是现代科技创新、理论创新的策源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技术来源国。它保持这世界上最大军费开支和最精锐的部队,它的盟友遍布全球,它的社会比我们的要先进„„我们仍然是一个年轻人,虽然在猛长,但还是打不过大哥。也许中国需要100年的时间全面的才能超过美国,但那已经不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了,当下许多紧迫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如何保证中国的安全?如何继续保持高速的经济增长?如何成功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中国进一步复兴的基础,我辈必需殚精竭虑,这也是保罗·肯尼迪告诉我们的:
“„„经济影响率的相对变化决定到了大国的相对地位的变动。”
“„„历史从来不曾赋予任何国家永久地超越其他社会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