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将全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季”。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倾听中国前进的足音,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中国实力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距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如今,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外国记者前来询问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提问。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中国企业、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分量越来越重了。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应对挑战,中国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看得见的手”精心调控,让风景这边独好。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党中央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定推动改革,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结构调整也呈现积极变化。
迎战非典、抗震救灾,依托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快速发展,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
当年,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来了无数中国人的围观。可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中国红成为世界时装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国加速融入世界。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
这背后,源于中国实力。
——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
——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
——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12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国活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人的积极性大迸发,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中国实力的背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的铿锵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鲜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个个镜头跃然眼前:
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当年为求个活路甘冒坐牢风险。如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到处涌现,亿万农民快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当年曾为卖点纽扣提心吊胆。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当年为“4分钱奖金”惊动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形成敢闯敢试的宽松氛围。
……
这是思想活力竞相迸发的35年。
冲破精神枷锁,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曾经被固定在土地、车间、单位的人们,现在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就业、创业。一个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是市场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挣脱体制羁绊,长期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从过去公有经济一花独放,到如今多种经济主体百花盛开,经济细胞更有活力;从过去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国家定价,到如今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定价,各种要素活跃起来,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瞄准“难啃的硬骨头”,一系列“破冰”之举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规模放权。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更多行业“松绑”。给民企松绑,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给小微企业减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欧洲国家瑞士和冰岛签署了自贸协定,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推进。中国,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国动力
经济发展引擎正在换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35年改革创造中国奇迹,也伴生日益突出的问题:人们普遍富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但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眼睛盯着GDp多了,社会建设落后了,还有产能过剩、雾霾围城、食品安全事件、腐败严重……“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
改革,一直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突破。面对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大的召开,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站上新的高点。
随着改革步步深入,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更注重持续的“动力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不少地方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进结构调整,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今年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
人口红利衰减,加快创新驱动。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不断释放创新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今年以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痛下决心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二篇:人民日报11.09 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变化篇)范文
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变化篇)
本报记者 江 夏 赵永平陈仁泽
《 人民日报 》(2013年11月09日 02 版)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将全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季”。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倾听中国前进的足音,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中国实力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距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如今,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外国记者前来询问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提问。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中国企业、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分量越来越重了。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应对挑战,中国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看得见的手”精心调控,让风景这边独好。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党中央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定推动改革,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结构调整也呈现积极变化。
迎战非典、抗震救灾,依托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快速发展,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
当年,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来了无数中国人的围观。可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中国红成为世界时装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国加速融入世界。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
这背后,源于中国实力。
——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
——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
——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12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国活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人的积极性大迸发,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中国实力的背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的铿锵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鲜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个个镜头跃然眼前:
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当年为求个活路甘冒坐牢风险。如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到处涌现,亿万农民快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当年曾为卖点纽扣提心吊胆。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当年为“4分钱奖金”惊动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形成敢闯敢试的宽松氛围。
……
这是思想活力竞相迸发的35年。
冲破精神枷锁,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曾经被固定在土地、车间、单位的人们,现在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就业、创业。一个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是市场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挣脱体制羁绊,长期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从过去公有经济一花独放,到如今多种经济主体百花盛开,经济细胞更有活力;从过去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国家定价,到如今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定价,各种要素活跃起来,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瞄准“难啃的硬骨头”,一系列“破冰”之举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规模放权。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更多行业“松绑”。给民企松绑,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给小微企业减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欧洲国家瑞士和冰岛签署了自贸协定,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推进。中国,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国动力
经济发展引擎正在换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35年改革创造中国奇迹,也伴生日益突出的问题:人们普遍富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但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眼睛盯着GDP多了,社会建设落后了,还有产能过剩、雾霾围城、食品安全事件、腐败严重……“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
改革,一直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突破。面对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大的召开,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站上新的高点。
随着改革步步深入,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更注重持续的“动力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不少地方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进结构调整,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今年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
人口红利衰减,加快创新驱动。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不断释放创新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今年以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痛下决心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第三篇: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活力
推进改革开放 增强发展活力
——四论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精心部署,把握节奏和力度,各项重点改革继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医药卫生文化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迈出新步伐,资源税改革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出台,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农村等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当前我国经济正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仍然突出。这恰恰说明,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深层次改革还没有到位。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过去30多年国家的沧桑巨变,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要靠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新老矛盾交织,短期困难和长期问题叠加,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结构调整艰难,收入差距拉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一个个难题绕不开、躲不过。“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深化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扩大开放就抓不住机遇。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推进改革开放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开拓创新,完善机制,扫除障碍,突破瓶颈,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就是坚持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强化改革的统筹规划和方案设计,加强协调配合,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财税金融、资源环境、收入分配、社会事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同时,深化对外开放,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促进对外经济速度、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促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还面临着不少风险和挑战,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工作的总体部署上来,敢于攻坚,锐意进取,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四篇:创先争优激企业活力(范文模版)
在实践中走好创先争优路线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个主题,对我们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开拓奋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工作争先、服务争先,业绩争先”为目标,以培养“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人事干部队伍为重点,扎实有效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开创人事工作新局面,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事人才保证。作为轻盐集团公司中的一员,强化企业文化,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文化是企业核心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文化优势,就可以助推企业加快发展。轻盐集团自组建以来,始终以“保国安民、守法经营、天下为家”为己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约稳健经营,实现了又快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依法治企,强化盐政,保障关爱民生,履行了社会责任;坚持市场先导,科技引领,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集团各项经济指标连续七年快速增长。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我们传承中华盐文化精髓,融汇社会大文化血脉,培育形成了“融化自我、造福社会”的企业精神,总结提炼了“三和(和睦共处、和风细雨、和衷共济)、三知(知足常乐、知恩图报、知己知彼)、三忠于(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集团)”的企业理念,创建视轻盐为家的和谐文化,成为集团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推进的新时代,开展活跃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工作素质,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合理配置、快速发展,创先争优活动尤为重要,既提高了员工与企业的交融学习,又提高了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合作水平,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同时,加大业务知识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强化素质,敢于挑起工作重担,勇创工作新佳绩。
抓学习,强素质。俯读仰思,学以致用。一是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加强各部门业务知识学习,熟练掌握工作规程法规,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经济、管理、法律及新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工作创新能力。二是全体在职员工理论学习要有学习笔记,业务知识学习要有研讨文章。三是领导班子成员要针对当前盐业改革和日常销售盐类及非盐类商品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四是鼓励自学成才,全公司要积极鼓励参加函授、自修教育学习。同时开展各类短期培训,举办业务知识讲座,全面提高业务水平。五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打造文明与精神齐头共进的优秀盐业队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争先创优”活动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文化育人,精神强人的工程,把培养一支“学习优、作风优、素质优”的工作队伍作为争创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从思想教育入手,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方面引导,及时树立争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在公司内开展“学先进、比贡献、创一流”的抢干活动和“先进科室”评比活动,在公司内真正形成“有传承盐道重任觉悟,敢于迎接新时期挑战”的良好氛围,树立奋发有为的新形象。员工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能力,保持多阅读的习惯强化自身“生存”能力。
抓创新,创佳绩。务实创新,坚定敏行。一是与时俱进,加大工作创新力度。紧密结合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优化服务。二是坚持发展多品种盐,加大非盐类产品销量、品种,进一步提高公司创收门路,搞活市场经济路线。三是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内部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坚持文明办公,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服务承诺制、社会公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遇事迅速反应,雷厉风行。看到想到,说到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删繁就简,效率至上,注重落实。
抓经济,强人才。盐业保持专营的体制,已经传承了许多年,某些观点深入人心,企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做强盐业专营,敢于迎接改革步伐;做强非盐商品社会响应力,勇于迎接市场竞争力。用非盐经济做基础,做好迎改革敢挑战准备,没有员工的积极投入,踊跃出谋划策,工作创先争优是不完善的。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集团改革、发展和转变的攻坚之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全年乃至“十二五”时期工作的主线。集团公司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推进集团转变发展方式。按照国资委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
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营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在“十二五”时期加快企业发展,提高企业资产总额,我们尚在摸索阶段,改变原有发展方式,保障稳固盐业市场,加速非盐类商品资金流通,加强企业员工各项素质培训,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注重资本使用效率,引导企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才战略,人才强企理念。调整发展思路,优化人员工作制度,强化人员工作效率,提升人员应对能力。构建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以事业吸引人,以工作培养人,以业绩考核人,以感情善待人。胜任即人才,鼓励岗位成才,相信人人是才,尊重和激励每一位员工。量宽以得人,律己以服人,率先以带人。
抓营销,促管理。一是要构建现代营销网络,推进食盐连锁经营。我们盐业要真正赢得市场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终端,通过建立连锁体系整合现有营销网络资源,充分挖掘渠道增值潜力,以高效规范的经营方式进行市场区域和资产规模上的有序扩张,从而达到扩大销售的目的。二是要注重发展综合批发环节,不断完善食盐流通现代化建设。食盐属于货重价轻、运输困难的商品,如果单一配送食盐,配送成本高不说,最主要的是根本无法与二级批发商相比。大部分二级批发商可以做到在配送食盐时与其它食品、货物搭配运输,实现“优势互补”,同时反映在食盐上的运费就会比较低,有些批发商在配送其它货物时甚至免费配送食盐,这是我们盐业单一配送食盐无法相比的,这样也不利于我们有效控制食盐终端。因此,我们只有以集团公司发展非盐经济为契机大力开发非盐产品,最大程度地丰富渠道产品体系,克服和消除因食盐销量恒定、价低利薄、品种单一带来的配送成本高、终端获利少、控制力小等影响盐业经营发展的不利因素。三是要重视全员访销,建立联动机制。虽然食盐是一种特殊商品,市场需求恒定,没有更大的增长空间,但是,所有商品销售都需要切合市场实际的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如果我们盐业单靠运销、配送等业务部门的几名访销人员在配送食盐时进行访销的话,效果肯定不明显,对市场监管也很难到位。因此,我们只有尽快转变观念,都把自己当着一名“卖盐”人加入到全员访销队伍,特别是非盐经济在盐业发展壮大起来以后,更加要求我们盐业员工深入市场、了解市场,熟悉市场商品动态,相互反馈市场信息,为进一步占领食盐市场和推进食盐或非盐商品销售献计献策。四是要建立一套适宜的薪酬体系,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积极性。一直以来,盐业企业在食盐专营政策包裹下,很多人养成了吃“大锅饭”的习惯,本位主义、平均主义思想依然存在,传统的营销理念和薪酬体系严重制约了盐业的发展。五是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团队,为促进食盐销售和发展非盐经济“保驾护航”。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拥有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我们盐业要想在市场经济的激烈角逐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营销团队,制度逐步完善化、培训加速一体化。考核实行多样化。制度为尊,常存敬畏之心。变事后管理为事前管理,变个人管理为组织管理,变结果管理为过程管理。把企业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流程、程序固定下来,传承下去。
盐业创先争优不仅仅是一次活动,更是集团公司的一注强心针,盐业生存关乎你我。时不我待,在于只争朝夕,加倍努力工作,苦干实干,力争2011年再创佳绩。传盐道千秋血脉、筑集团百年鸿基!
第五篇:绿水青山永续发展之流[范文模版]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时强调指出,要继续建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生态环境保护。
鉴古而知今,临黄河而知中国。黄河更是民族精神象征,在黄河水滋养下,素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合作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运营模式,稻渔种养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探索建立更加有效、更加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乡亲们持续获益。解决好稻水矛盾,采用节水技术,积极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的种养业,保护好黄河水资源。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贺兰山是我国重要自然地理分界线和西北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系着西北至黄淮地区气候分布和生态格局,守护着西北、华北生态安全。加强顶层设计,狠抓责任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坚决保护好贺兰山生态。把产业发展同加强黄河滩区治理、加强生态恢复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增加文化内涵,加强宣传推介,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一定要高高擎起生态大旗,要把水资源管理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只要大家精诚团结、同心同德,各出其力、各展其能,就一定可以凝聚起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走好民族复兴的壮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