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课 着眼未来 永续发展
第五课 着眼未来 永续发展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含义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了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努力方向。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以及对我们生活中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观察与调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念。
【情感态度目标】在思想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自身做起,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敢于批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言论和行为。培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当前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虽然学生已有一定的意识,但总体观念淡薄,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故需在行动上要进一步引导和落实。
学生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尤其要明确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升华思想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一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
【导入新课】——(公益广告—最后一滴水)
【多媒体演示】人口爆炸图及相关数据、松花江受污染图片
引出目前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情况,我们该走怎么样的发展道路?(引出新课内容)
【出示板书】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 【讲授新课】
1、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举例:人口等式、拥挤的火车站、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人口素质不高等图片
2、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举例:“长江黄河”漫画、书本“阅读天地”我国资源情况的数据分析
3、环境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举例:阅读书本P7“相
关链接”数据及图片、土地沙漠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视频。【学生活动】 漫画续写 《地球的叹息》
【总结】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
制约经济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问题
【多媒体演示】
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第二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导入新课】 “地球受伤了”视频、回想《地球叹息》漫画、引出避地球的第四声叹息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多媒体演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讲述故事】——人类濒临灭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学生多媒体演示 】 小组代表对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制定的相关重要政策和措施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总结 】对学生代表所展示的内容进行相关补充并进行总结。【学生活动】——假如你是牧民,你会怎么做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 】
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以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第三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媒体演示】变废为宝的易拉罐图片
【学生活动】处理垃圾、变废为宝的方案内容。【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
【多媒体展示】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政治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17页,“阅读天地”相关资料。分小组讨论并交流毁坏森林资源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危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
【多媒体展示】 上海宝钢集团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强化管理,重复利用水资源的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多媒体演示】学生小组代表交流目前全球、我国以及家乡的生态状况 【总结】引出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媒体演示】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多媒体演示】松花江被污染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总结】我们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还要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所以我国为进一步营造环境与人的友好关系,也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例: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型绿地的建设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活动】 书本P22页“操作平台”,阅读书本上保护青蛙的例子答问题,画一张食物链关系图。
【教师总结】要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其他生命,特别是一些即将濒临灭绝的动物们。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看到哪些“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的现象,应如何对待?
【总结】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合理、充分、无浪费地利用可贵资源
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
珍爱自然界其他生命
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学生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做些 什么呢?设计一种具体的宣传方案。
【教师总结】用实际行动投身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善待地球,继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家园将会更加美丽。
第二篇:第五课 着眼未来 永续发展
第五课 着眼未来 永续发展
一、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理解可持续发展
战略含义和必要性;掌握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了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努
力方向。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以及对我们生活中环境、资源等问题的观察与调查,使
学生初步体会到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观念。
【情感态度目标】在思想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从自身做起,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敢于批评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言论和行为。培育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型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学生分析:
针对的问题: 当前社会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突出,虽然学生已有一定的意识,但总体观
念淡薄,仍然较为普遍的存在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行为,故需在行动上要进一步引导和落
实。
学生的需要: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的基本发展战略,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严峻性,尤其要明确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而
升华思想认识,提高社会责任感。
第一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
【导入新课】——(公益广告—最后一滴水)
【多媒体演示】人口爆炸图及相关数据、松花江受污染图片
引出目前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情况,我们该走怎么样的发展道路?(引出新课内
容)
【出示板书】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
【讲授新课】
1、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举例:人口等式、拥挤的火车站、人头攒动的招聘会、人口素质不高等图片
2、资源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举例:“长江黄河”漫画、书本“阅读天
地”我国资源情况的数据分析
3、环境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举例:阅读书本P7“相
关链接”数据及图片、土地沙漠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的视频。
【学生活动】 漫画续写 《地球的叹息》
【总结】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已经直接威胁
到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国情依据。
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制约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资源问题
【多媒体演示】可持续发展战略概念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
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第二框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导入新课】 “地球受伤了”视频、回想《地球叹息》漫画、引出避地球的第四声叹息必须
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多媒体演示】可持续发展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讲述故事】——人类濒临灭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学生多媒体演示 】 小组代表对我国在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所制定的相关重要政策和措施进行汇报展示。
【教师总结 】对学生代表所展示的内容进行相关补充并进行总结。
【学生活动】——假如你是牧民,你会怎么做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总结 】
在现代化建设中应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使我国的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以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第三框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媒体演示】变废为宝的易拉罐图片
【学生活动】处理垃圾、变废为宝的方案内容。
【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随机补充
【多媒体展示】资源节约型社会概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政治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P17页,“阅读天地”相关资料。分小组讨论并交流毁坏森林资源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危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浪费资源的现象?
【多媒体展示】 上海宝钢集团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强化管理,重复利用水资源的相关视频资料。
【学生多媒体演示】学生小组代表交流目前全球、我国以及家乡的生态状况
【总结】引出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媒体演示】环境友好型社会概念
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多媒体演示】松花江被污染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总结】我们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各种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还要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所以我国为进一步营造环境与人的友好关系,也做了很多积极的工作,例:生态工程的建设、大型绿地的建设都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生活动】 书本P22页“操作平台”,阅读书本上保护青蛙的例子答问题,画一张食物链关系图。
【教师总结】要珍视和保护自然界的其他生命,特别是一些即将濒临灭绝的动物们。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我们的周围,你看到哪些“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浪费和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的现象,应如何对待?
【总结】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合理、充分、无浪费地利用可贵资源
加快资源节约技术进步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保护和及时修复自然生态
珍爱自然界其他生命
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学生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能为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做些
什么呢?设计一种具体的宣传方案。
【教师总结】用实际行动投身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善待地球,继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家园将会更加美丽。
第三篇: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2
以人为本 着眼未来 促进发展
——浅谈学校管理的几点体会 四川省仪陇县复兴小学 龙 俊
管理,从字面意思看,管即管道;理即梳理,即将阻塞疏通、将混乱理顺。管理就是把管道疏通。李仕民说:“水能覆舟,也能载舟。”他把民比作水。我不防也把被管理中的人比作水。管理就是让水在这管道里向着同一个目标奔流。这样,他们不仅能推波助澜,永不干涸,而且能互相牵引,勇往直前。而今,社会极需创新型人才,教育的重心也转向如何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又是培其中的关键。那如何创新学校管理,把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师生,让师生有创新的时空,应成为现代学校管理中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工作中,我做了些初浅的探索,发现“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是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方法。下面我谈几点初浅的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构建符合课改理念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改推广播电视讲话上指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实验成功的关键”。准确全面、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建立实施课程改革管理运行机制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框架的重要内容。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引领师生主动发展。英国小说《十字军英雄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奴在身者,其人可怜;奴在心者,其人可鄙。”我国由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残留意识对人们的侵蚀与毒害,不少人充满了奴性。甚至在社会上 1
还流行着一句官话:“要想当主子,先得当好奴隶。”有教授说:中国人容易驾驭,是否与中国人的素食有关。我想这与食物的关系应该没有教育的关系直接吧!中国真正的要成为世界强国,教育应该在培养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减少奴性方面应下点功夫。管理者也应该从这方面入手。
新课程追求的是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人的潜能的开发,个性化的发展,全面地发展;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为教师松绑,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提供一个让师生创造性发挥集体智慧的空间;给师生创造一个健康发展的环境,把学校管理的重心转移到帮助师生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自主发展与创新机制上来。
基于此,我们做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这是让管理者与师生心与心相融的前提,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否得到师生认同的关键,也是管理与实际相符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放下架子;然后是深入群众;第三是学会交流与倾听,从中把握教师的特点;第四是根据特点用人、培养人,让教师人人有被重视的感觉。
二是引领教师主动力发展。教育工作必须用心,且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教育具有长期性与长效性的特点。外显直观的考核都非常片面,缺乏主动性,教育工作就难以做实。这方面,我们从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人生品味和责任感;开阔教师的眼界,创造多渠道学习与交流平台,提高教师的素质,增强教师的紧迫感;引导教师要学会包容,学会欣赏,学会坦诚,学会交流与合作,做快乐教师;建立激励机制,让教师有奔头,有想头,齐头并进;引导教师所长避短,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教师心有所向。
(二)营造有效的管理氛围,促进师生快速发展。
在新的管理理念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人为本的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注重师生的主体意识应成为学校教育管理者的共识。
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措施和手段,通过制度化建设,气氛的营造,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化组织,让师生在校园里感受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让校园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乐园。
其次,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为方向引导、发现经验、具体帮助和创造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每一位教师,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长处,引导老师扬长避短。强调合作与交流,资源共享,为教师提供一些合作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位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发展,感受成功的快乐,感受受人尊重的幸福,从而减轻老师的身心负担,促进老师健康发展。
深入师生队伍,发现师生所需。处处以人为本,为师生的主客观需要服务,努力探求教师工作与身心愉悦发展的的最佳链结,营造和谐愉悦的人际关系,营造师生培养和发展的最佳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所有教师最大限度地发展。
二、形成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促进学校快速发展。一所学校要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那是一句空话。名校的形成,离不开名教师的支撑。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是培养名教师的关键。营造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优化发展环境,建立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为学校、教师、学生三维一体发 3
展融合,这是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的关键。
(一)提高学校办学声誉,构建教育发展的硬环境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校只有加强过程管理,增强科研意识,提高办学水平,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办学真正为“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宗旨服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得到老百姓的口碑; 才能实现“兴办一方教育,造福一方百姓”的教育目的。学校只有注重师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师生发展,学校发展才有原动力,才有丰富内涵。
同时,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是树德、树人的工作。做人,先是做好人。做好人就是不做有损人民利益的坏事。再做有用的人,做有用的人就是学到知识和本领,提升办事才能。有言道:德才出众是精品,德才兼备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毒品。因此,学校要把树德、树人的工作放在首位,“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教育无小事为指导,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把握住育人和督导的契机,实现育人与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引导全体教职工形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营建适合教师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发展。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因,创设为广大教师供学习、成长、发展的外因,让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成为教职工主动进取、展示成功的舞台。
首先,从课堂管理入手,建立平等的群体关系,开辟助教师发展的渠道。只有我们和教师成为平等的朋友等关系,教师才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每一个教师发展的切入点,才能提供适合教师发展的捷径,将管理工作做到教师的心砍儿上。教师也才能主动从心理采纳管理者的建议,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尊重。4
注重多种形式的不同层次的帮扶,促进教师主动快速的发展。通过家长听课、随机评课、活动促课、专家导课,外出听课,形成一个同伴互助、专家引领,随机督导的开放的课堂环境,让老师们自觉地将自己的课堂变成艺术的殿堂。在工作中享受成功快乐、享受尊重的幸福。
其次,从教科研工作着眼。学校要振兴,狠抓教育科研是途径。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成共识的今天,我们只有从狠抓教育科研工作着眼,锻炼我们的教师,才能构建人材资源发展最佳环境,才能促进教师更快、更好的发展。开展切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教研、科研,让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实践、总结、提高;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三)拓展学生成长空间,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不仅重视学生课堂教学的优化,更迫切要求我们提供更广、更全的服务和给予学生最优、最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积极建设最佳的学习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校园环境建设上,我们一定利用现有的条件,建设展示教师自身人文底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的绿、美、静,人的文明、正气与良好秩序的形成,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让师生互动方式有较好条件,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
其次,努力拓展最大的发展空间。
学校教育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努力创设充满人文气息的育人环境,营造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人文氛围,让学生不仅在课堂里成长,而且在学校创设人文环境 5
中成长。
学校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天地,我们不仅注重常规性的各种活动的开展,形成以培养能力为目的,以思想教育为先导,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的常规活动系列,让活动贯穿于学校教育工作始终,让学生在愉快、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进行学习,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活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施展和承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学会理解、尊重和感恩。同时,要让学校教育得到巩固,避免“5+2=0”的家教负面影响的发生,加强家校的联系,注重家庭教育的引领,引导家长正确、科学地教育子女。办好家校联系学校,切实快速地为家长解决子女教育中的问题。
三、建立“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的激励评价机制 学校教育,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事业,教育者肩负着“把人口大国建设成人才大国”的重任。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制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论、评价体系、评价方法、手段及评价行为的变革。实践发现,建立“以人为本,着眼未来,促进发展”的激励师生评价反馈机制,对促进师生科学、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很有效。传统的评价体系把学生当成应试的机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的人性和可持续发展。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优劣成败的重要指标,教师不得不想方设法运用威逼、体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加大学生的学习强度来提高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教师无暇顾及教改及本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无力开展真正的教学科研。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教师一定会成为埋头教书的“教书匠”,教师的发展一定会落后于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这样就形 6
成了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我认为这也是我国60年来教育培养不出尖端人才的原因。不少学生不是随着年龄增长而主动性增强,而是越来越厌学。有人说,我国大学与美国幼儿园孩子差不多,而我国小学生的学习状态与美国大学生差不多。人应该随着见识与年龄的增长而动机更强,求知欲更加旺盛才是正常的。而我国的不少人却因教育的急功近利而违背了人的自然发展规律,这又怎能培养出尖端人才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新课程的学生评价也强调要从评价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转向评价学生的“将来”和“发展”。承认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发展水平;倡导纵比,弱化横比。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注重评价的信息来源的全面性。为此,我们的评价必须关注师生成长、进步、发展、成功,培养被评价者的兴趣、信心。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促进师生的发展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学校的发展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以教育的发展促进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的转变。国家的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良好局面才能指日可待,让中国成为世界强国的伟大理想才不甚遥远。
第四篇:改革开放,永续发展激活力
尊敬的党组织:
今天,世界的目光投向中国,聚焦十八届三中全会,关注中国未来的改革方向。
35年,改革开放大潮奔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今天,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将全力打造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季”。
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倾听中国前进的足音,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坚定。
中国实力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中国距离民族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
如今,无论你身处何地,都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强劲脉动。
世界舞台,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
金秋十月,印尼巴厘岛的ApEC峰会,中国代表团新闻中心大厅内人头攒动,许多外国记者前来询问日程,不少人能用流利的汉语提问。墨西哥海滨小城的G20峰会,“中国态度”影响世界经济走向。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常态。中国企业、中国游客,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中国分量越来越重了。国际传媒巨头默多克慨叹,“一份报纸希望在全球畅销最快捷的办法,就是把中国放在头版。”
应对挑战,中国能力越来越强。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看得见的手”精心调控,让风景这边独好。今年中国经济增速回落明显,党中央保持定力、稳定政策,坚定推动改革,三季度经济同比增长7.8%,结构调整也呈现积极变化。
迎战非典、抗震救灾,依托应急管理体系,应对更加有效有序,社会心态也更加成熟理性;一系列“顶层设计”,为恢复重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快速发展,开放的中国更加自信。
当年,世界著名时装设计师皮尔·卡丹走在北京大街上,曾引来了无数中国人的围观。可如今,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中国红成为世界时装周上的重要元素。加入WTO,中国加速融入世界。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三峡工程到青藏铁路,从“神舟”飞天、“蛟龙”探海到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中国人从未如此底气十足。
这背后,源于中国实力。
——经济从“濒临崩溃”走向“世界引擎”。35年,中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全球排名跃居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如今,中国不到3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1978年全年。
——生活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近十年,中国农村的脱贫人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数量。城乡收入大幅增长,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多彩。
——社会保障从低水平到制度全覆盖。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洒向民生领域,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逐步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织就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对外开放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更深: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186倍,2012年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连续七年世界第一;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大: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从贫困到小康,从短缺到丰裕,从封闭到开放,13亿中国人意气风发地融入文明现代的新生活,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从未像今天这样接近。
中国活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深度融合,人的积极性大迸发,社会生产力大解放
中国实力的背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我们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十八大之后,总书记在广东调研时的铿锵话语,既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鲜明宣示。
回首35年改革路,一个个镜头跃然眼前:
第一个实行包产到户的小岗村,当年为求个活路甘冒坐牢风险。如今,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到处涌现,亿万农民快步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
第一个个体工商户章华妹,当年曾为卖点纽扣提心吊胆。如今,民营经济已占据中国经济版图的半壁江山。
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当年为“4分钱奖金”惊动了中南海。如今,上海自贸区,借鉴国际通行规则,试行“负面清单”模式,形成敢闯敢试的宽松氛围。
……
这是思想活力竞相迸发的35年。
冲破精神枷锁,长期被压抑的积极性迸发出来。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曾经被固定在土地、车间、单位的人们,现在可以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就业、创业。一个个追求美好生活的个体汇聚成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
这是市场活力激情四射的35年。
挣脱体制羁绊,长期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出来。从过去公有经济一花独放,到如今多种经济主体百花盛开,经济细胞更有活力;从过去一块肥皂、一盒火柴都由国家定价,到如今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都是市场定价,各种要素活跃起来,僵化的计划体制已经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越走越宽。
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活力!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瞄准“难啃的硬骨头”,一系列“破冰”之举加大了“放活”力度:
更大规模放权。简政放权,是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更多行业“松绑”。给民企松绑,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给小微企业减税,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加速打破民间投资“玻璃门”。
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启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欧洲国家瑞士和冰岛签署了自贸协定,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推进。中国,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充满朝气和活力!
中国动力
经济发展引擎正在换挡,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
35年改革创造中国奇迹,也伴生日益突出的问题:人们普遍富裕了,但贫富差距拉大了;经济高速发展了,但资源、环境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眼睛盯着GDp多了,社会建设落后了,还有产能过剩、雾霾围城、食品安全事件、腐败严重……“发展起来的问题一点不比不发展时少”。
改革,一直在前进中不断反思、不断突破。面对成长的烦恼、发展中的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十八大的召开,让中国的改革开放站上新的高点。
随着改革步步深入,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面对产能过剩,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更注重持续的“动力源”,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和长远后劲。“不以GDp排名比高低、论英雄”,不少地方主动调低增速目标,为转方式、调结构留出更大空间。今年以来,宏观调控严控“两高”行业,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4%。
推进结构调整,加快释放内需潜力。今年上半年,内需拉动经济增长7.5个百分点,其中消费拉动3.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这说明增长动力正加速切换。
人口红利衰减,加快创新驱动。一系列主动调控的决策举措,不断释放创新动力,“宽带中国”战略上路,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45.3%。北京中关村平均每天诞生11家科技企业,中国超过美国成为跨国公司研发目的地首选国,“人口红利”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建设美丽中国,最终目标是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今年以来,国务院部署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痛下决心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正如外媒感叹的,中国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中国将成为全球增长的发动机”。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五篇:立足全县着眼未来谱写南溪发展新篇章
立足全县着眼未来谱写南溪发展新篇章
——把南溪建设成云阳北部区域中心的思考
王德勇
一、南溪发展现状
南溪镇是2006年11月乡镇建制调整时,由原南溪、水市、长洪、盐渠、青山、富家七个乡和塔棚乡的楠木、芭蕉、塔棚、月洞4村合并而成的特大镇。有道是:“汤溪河畔长洪奔涌水市欢,新阳普照青山环抱富家园。”全镇幅员288平方公里,现有28个村4个居民社区,人口11.8万人,时云阳县的次中心,也是重庆市100个中心镇之一。新一届党委、政府自并镇以来,坚持不懈地抓移民清库、集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工作。到2008年底,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2亿元,工业总产值16863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048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7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亿元,较上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3025元;财政收支平衡;计划生育合法生育率81%,人口自然增长率4‰。
二、南溪发展的“瓶颈”
(一)古镇虽“古”,但无亮点和精品,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南溪镇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清朝乾隆年间以来,逐渐兴市 成集,境内文物古迹、名胜风景、寺庙建筑众多,较为著名的有安宁观、八角庙、凤凰台、花果山(寺)、祖师观、郭家大院、述仙桥、高祖庙等,目前仍保存较为完好的有祖师观、郭家大院、述仙桥、高祖庙等人文景观。近年来,作为三峡库区三、四期移民任务最重的乡镇,南溪镇始终坚持“移民搬迁与古镇建设相结合”,新场镇统一明清建筑风格,按照仿古集镇理性推进。但在建设中发现,由于没有突出亮点,古镇虽具古味,文化内涵却不足,旅游及其相关产业发展几乎为零。从而形成了“城不像城,乡不像乡”的“两不像”局面,古镇并没有带来旅游的发展、经济的腾飞。
(二)大镇虽“大”,但区位不明,人气不旺,影响制约集镇发展
从2004年移民搬迁以来,作为云阳北部区域中心的南溪镇始终“高规划、大建设”全面启动新镇建设。经过几年的不断完善,目前,新集镇水、电、路、讯、视等基本功能完善,一座占地3.5平方公里,近期居住容量3万人,中远期4至6万人的古新镇已初见雏形。但由于县城和古镇云安的西迁,南溪原来所处的“县城后花园”的区位已不复存在。相反,由于集镇搬迁和三峡工程蓄水,交通格局被全面打破,原来云阳县双土、桑坪等镇乡以及奉节等地的车辆、物流因汤溪河阻隔已绕道云安、水口出行。同时,随真云江复建路的竣工,江口、农坝等地的车辆、客流也会沿南溪镇长洪社区擦身而过。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弱化,人气不旺、市场不活跃,造成了“有场无市”,无法吸引农民进镇居住、务工和投资。直接导致了大镇虽大,但却是“自己建房自己住、自己开店自己销”的“空城”。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同时影响并严重制约南溪镇乃至周边乡镇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工业虽“老”,但因三峡蓄水却大幅“缩水”
南溪的工业最早应该追溯到与云安同时代的制盐,至今尚有盐渠、高祖庙这两大历史文化遗产佐证。在20世纪80、90年代,南溪镇同样是全县有名的老工业基地,曾有南溪氮肥厂、南溪火电厂、南溪丝厂、南溪胶囊厂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也曾为南溪乃至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三峡工程建
设和水库的蓄水,在“移民为先为重”的大背景下,这些企业或远嫁他乡或销声匿迹。南溪也因此空有老工业基地的盛名,而实际在工业发展方面却大幅“缩水”。
(三)特色虽“多”,但无一品牌,农副产品加工起步较晚
南溪幅员辽阔,山胡椒、梨子、茶叶、长毛兔、毛猪、牛羊等特色种植养 殖多而广,小而全。并镇后,南溪镇主要是靠行政力量驱动,先建镇,后发展,超常规,跳跃式地进行了必要基础设施及市场建设,可谓硬件齐备。但由于移民搬迁和集镇建设牵扯了党委、政府大量精力,加之并镇的磨合期,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还是较晚,没有延伸产业链,缺乏特色产业,难以发挥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聚集功能,导致农民增收乏力。“打工经济”仍然是民众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南溪未来发展的思考
(一)挖掘亮点、突出品味,打好“三峡移民古镇”名片,实现北部旅游业 与云阳新城景点的接轨
1.以 安宁观“古镇一条街”开发为重点,全力打造仿古镇、江湾(平湖)镇、特色镇建设。南溪应该挖掘亮点,以滨河新区、安宁观一线为重点开辟“古镇风情街”;一是在制定南溪“古镇风情街”入街标准,整个街道及店铺从装修到摆设,从产品经营到品牌打造都要统一制定标准;而是让当地群众和游人形成看南溪就要看“古镇风情街”,游“古镇风情街”就是游南溪的思维;三是将黄堆名茶、山胡椒香料、水晶梨等旅游产品加工、销售引入“古镇一条街”,充分利用南溪现有资源做文章,打造古镇特色产品;四是引导群众参与到古镇建设、古镇旅游当中,挖掘古镇文化元素,统一群众意识,打造特色南溪。
2.以会务型、休闲型、娱乐型酒店、度假村和农家乐为依托,大力提升南溪古镇人气。南溪平湖初成,古镇景色可观。南溪可以利用南溪平湖、“古镇风情街”等特色景观,充分借助南溪镇坐拥渝巴路、渝巫路、开巴路、开巫路、巫巴路均从新城镇环绕湖周而过的交通优势,以云阳北部唯一高质量酒店、度假村、农家乐为亮点,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平湖休闲、娱乐、度假会务经济,以此辐射周边乡镇,提升南溪古镇人气。
3.以生态、绿色、环保为品牌,将黄堆山打造成南溪乃至云阳茶文化的一张名片。黄堆山、黄高山作为南溪古镇的生态屏障,因坡势陡峭、山垂地高二闻名。“黄堆相思茶”早已久负盛名,但种植规模不大,加工工艺落后,缺乏业主开发和政策扶持;黄高山是南溪古镇的一张脸面,这些年早已大面积停耕。将两山综合开发利用与土地整治、森林工程和柑橘示范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全力恢复“黄堆相思茶”品牌;打造四季有花、四季有果的“花果山”。
4.保护、开发、利用云阳北部人文、自然景观,以“新城——北部”一日游、两日游,带动南溪及南溪片区旅游业发展。就南溪镇域范围内而言,安宁观、八角庙、凤凰台、滴水寺、花果山(寺)、祖师观、郭家大院、述仙桥、高祖庙等文物古迹、名胜风景令人应接不暇。对盐渠、郭家大院、述仙桥、高祖庙等进行保护性发掘,为南溪成片开发旅游资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抓好朝阳产业,打造“学府经济”,提升集镇人气,繁荣集镇市场 南溪场镇附近学校众多,南溪小学、南溪中学、水市小学、长洪中学等共有师生万余人。但由于各学校分散,除了因隔河渡水交通不便,老场镇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外,各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也不完善。可以借南溪中学搬迁的契机大兴“学府经济”,将南溪新场镇红线范围内靠上环路至鲁家梁一带划出一定比例大搞教育产业连片开发。
(三)强化区位优势,加强园区建设,形成南溪、高阳、江口等地的区域互
动发展
1.以“二区三街一循环”为重点,真正打造特色、快捷、动态南溪
“二区”:一是为中小企业构建创业平台,打造二道河工业小区(中小企业创业园);二是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优势建云阳北部区域物流中心,打造南溪镇桂溪工业小区(特色产业、旅游产业)。
“三街”:一是将3号路打造成村民办事服务和农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并逐步引导成为南溪、江口片区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的聚散地;二是依托渝巴路和渝巫路交通优势,以卫星农民新村为重点,培育汽车修理和配件销售一条街;三是依托南溪古镇旅游产业开发,打造南溪三峡移民古镇一条街。
“一循环”:借助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和移民后扶政策,全面开通南溪镇交通循环圈建设。以南溪新场镇为中心,拉通南溪平湖环湖路、新老场镇连接路、两大工业小区快速通道,在南溪形成一个十公里范围内的立体式循环交通网络。
2.开通“南溪——黄石”一级路和北部公交循环建设,实现区域互动发展。南溪作为云阳最大的乡镇之一,随着三峡工程蓄水,区位优势明显下降,渝巴路、云江路均是绕镇而过,交通瓶颈日趋突出。针对这种情况,抓住全县工业立县的契机,开通渝巴路——南溪老场镇——二道河——黄石——云阳快速通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此基础上再适时推出北部公交循环(实行10车公交对发,线路为新城——黄石或高阳——南溪——云安——栖霞——水口——新城),这样云阳县北部近50万群众出行问题将得到极大改善,北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必将会因此发生巨大变化。
3.争取政策支持,适时打通栖霞高速路出口。作为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汤溪河,其流域内有人口50余万,但渝宜高速在云阳县黄石与红狮段长达40公里内没有一道高速路口,致使南溪、江口、云硐片区近50万群众必须绕道黄石或红狮方能进入高速公路经济快车道,因此,争取政策支持,适时打通栖霞高速路出口已非常必要。
(四)量化指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以和谐文明的软环境推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008年以来,南溪镇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在南阳村进行了《南溪镇公民道德档案》试点活动。通过深入院坝召开动员会、座谈会,编发《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手册》等有效形式,将道德档案建设成果与国家惠民扶持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把道德行为具体化,以“一户一档,一人一卡”录入计算机。同时,将“道德档案”信息资源与政府、金融、公安、国土、社保等单位和部门共享,作为今后群众办理各种手续、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党的重要参考依据。接下来,用2——3年的时间把道德档案建设在全镇逐一推广,从而以和谐文明的软环境建设拉动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