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奶业 后三聚氰胺时代的风险管理现状分析[本站推荐]
中国奶业后三聚氰胺时代的风险管理现状
2008的中国,经历太多了的喜与悲,而以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引发的中国奶业大危机无疑是又一次的汶川大地震,当人们还来不及表达悲伤与愤怒时,蒙牛,伊利,光明,圣元,雅士利等几乎所有的中国奶业名牌都荣登黑名单,这不仅深深刺痛了消费者的忠诚度,而且不能不说是对中国国有品牌情感上的一种伤害。面对已经跌倒谷底的消费者信心,中国奶业如何走出三聚氰胺的阴影,如何从三聚氰胺的事件中吸取教训,如何重塑市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经济危机爆发,中国的实体经济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经历了信任危机的中国奶业,要想回到以前的风光时代,需要更加认真的反思,避免悲剧再次的发生。
三鹿的倒塌,原因有很多,而我想说的是中国奶业对风险管理的忽视,在某种程度上是整个行业对风险不加衡量,不加控制。忽视风险管理,必酿成大祸,三鹿不过是一个牺牲品,那么有了前车之鉴的中国奶业更应该以此为警钟,加强风险管理,防微杜渐。下面我将根据所学的知识以及查阅到的资料对中国奶业的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一)危机公关进行时
三鹿奶粉事件就如同一副多米诺骨牌,深受影响的中国奶业各商家正在打“翻身”仗:
伊利正开展全国性的“伊利放心奶大行动”的活动,强调“为乳制品的安全而战”,目前企业把工作中心完全转移到了品质安全上,除了在媒体上大做宣传外,还进行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伊利想通过这些活动向广大消费者传达这样一个信号:现在的伊利是全新的伊利,现在所有的伊利产品都是安全的。
蒙牛的危机公关则才有很多方法,组织学生参观乳品生产基地,让国家级权威检验检疫科研机构---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全面对蒙牛产品进行三聚氰胺检测,还准备每年投放3亿至5亿元入股原奶生产牧场,以确保原奶供应的品质。蒙牛目前有15%的原奶供应来自集团部分或全资拥有的牧场,并计划未来2至3年将比例提升至35%。此外,蒙牛转向重点推广没有发现问题的子品牌“特仑苏”,并在在产品上贴了标签,通过新的广告版本,告知消费者蒙牛所采取的六大措施,直接向消费者传达蒙牛的产品是安全可靠的。
2008年9月23日,蒙牛、伊利、光明、圣元、施恩、三元等全国109家奶制品生产企业,联合发布“中国奶制品产销企业质量诚信宣言”,10月12日晚上10点,蒙牛、伊利、光明三巨头参加CCYV二套《对话》节目,并亲自品尝牛奶。
在风险管理中有著名的6F原则:Speed速度原则,Fact尊重事实原则,Face承担责任原则,Frank坦诚沟通原则,Flexible灵活变通原则,Standard权威证实 1
原则,中国奶业的各商家第一时间承认错误,召回问题奶粉,对消费者的各项损失进行赔偿善后,并积极的召开各种营销方法,并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以及国外的知名质检机构多次对产品进行检验,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在风险变成危机后,这些方法和展开的各种公关活动都是有效的,现在的中国奶业已经多多少少赢回了部分消费者的信心,使企业度过了最为艰苦的时期,没有向三鹿那样倒塌。但是,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消费者已经对很多企业品牌的信任与认可度降至冰点,中国奶业要想重塑消费者的信心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消费者的信心不是短时期就能修复的,1著名的定位之父艾·里斯说:“危机出现时首先应该坦诚,坦诚容易获得谅解,也为改正错误赢得机会和时间。然后,最好的战略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任其自然发展。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会遗忘奶品行业的丑闻,把注意力转到其他事情上的,你不能改变消费者的心智但你可以把问题留给时间让消费者慢慢遗忘。”所以仍在进行危机公关的中国奶业一定要时刻开展各种策略进行消费者信心的修复,尽管这个时期会很长,可只有这样才能重新恢复消费者的信心。
(二)二三线品牌的救市
与蒙牛、伊利、光明等一线品牌不同,一些没有检测出三聚氰胺的二线、三线品牌开始抓住这个有利时机,积极抢夺市场份额。2根据CTR市场研究监测数据显示,从9月中旬问题爆发之后,上榜的问题企业在短时间内电视广告投放金额锐减,而没有问题的企业广告投放则急剧上升。例如,以9月10~27日和8月20日~9月10日两段时间相比,蒙牛电视广告投放下降27.51%,伊利下降56.78%,光明下降28.05%,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元电视广告投放增加了207.26%,完达山增长了129.23%。这些二三线品牌利用电视等媒体宣传自己未被检查出三聚氰胺、消费者可放心食用等主题,充分抓住这样一个进军第一阵营的难得良机。但是二三线品牌可能短期会取得市场份额,但如果不从根本防范中国奶业的固有问题弊端,很难有积极的进步。比如:二三线品牌的奶源真的没有问题吗?其质量控制流程真的在企业根深蒂固了吗?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人员,以及市场整合能力吗?二三线品牌真的有足够的实力在大区域与现有的一线品牌进行对抗吗?这些风险稍加不注意,那么中国奶业的另外一支突围军也有可能在市场中消失。
二三线品牌要想真正跻身第一军团,就要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知道那些风险是可以控制的,哪些是不可控的,要针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控制,使其控制在可操作的环境中。首先要对自己的实力与规模进行理性的分析,制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比如可以先巩固当下的市场,然后再推出新产品,做好风险预控。其次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增长速度,切勿不切实际的大踏步发展,忽视增长所带来的成本控制,物流管理等问题。最后,在市场做大,品牌做强,产业链增长的的1中外管理http://中国食品科技网
过程中,一定不要忽视一线品牌的实力。短期内,一线品牌可能忙于应付三聚氰胺丑闻而没有更多精力的投入市场,但长期以后他们自身相对丰厚的实力和成熟的融资手段,快速的营销手段,遍布全国的生产网络,这些优势都是二线市场不可匹敌的,所以二三线品牌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根据自身资源,选择相适应的市场区域进行扩长,步步为营,先在一定的市场区域占领脚跟,才能更长远的获得发展。
(三)中国奶业整个产业链上的失衡
中国奶业整个产业链上的失衡,首先表现为上游奶源利益失衡,近几年由于中国奶业的盲目扩张,奶制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上游的奶源供应却相对滞后,导致供不应求,为了保证下游消费市场的增长,尤其是营销策略已经深深的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为了保证奶源的供应,奶品企业就在质量监控方面放松了警惕,以让利的方式刺激奶农的生产积极性,即放松了对奶源品质的监控。另外,上游奶源市场的集中化经营程度不高,奶农分散经营使奶品企业很难对其奶源的质量进行监控,也使相对弱势的奶农根本无力与奶品大亨讨价还价。而在下游的市场竞争中,奶品企业又大打价格战、广告战、促销战等各种营销策略,给企业增加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当这些成本无法转嫁给消费者时,就相应的反向传导给上游的奶农来消化,面对相对弱势的分散经营的奶农,他们尽量压低收奶价格,奶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全国近40%的奶农处于亏损状态,可以说,产业链上游利益分配的扭曲也是危机的根源之一。整个产业链上的不均衡是上下游利益分配不均,从而导致中国奶业在畸形中发展。
中国奶业整个产业链上的失衡,很大程度上与中国奶业所走的粗放型的增长道路有关。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具体就是弱化品质管控、着重终端营销。近几年,中国奶品大企业挖空心思大做概念营销,如蒙牛的超女营销做得漂亮,伊利的奥运营销也不差,这些企业通过吸引人们的眼球,实现了下游销售上的快速突破,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事实上,中国奶业根本很不成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监管制度根本就不完善,所以号称“中国免检产品”的三鹿实际上产品质量根本不合格。其次,过快发展就容易使企业出现一种盲目乐观、傲慢,对根本基础的环节不再重视,此次三鹿事件恰好证明了:若产业链根本环节出现问题那才是最致命的。3据相关《中国经营报》报道,1999年全国奶类产量827万吨,到2007年底全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而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1915万吨。但是与乳品市场扩张严重不同步的是我国的奶牛增长,1999年我国有奶牛442.8万头,2007年奶牛存栏1218.9万头,预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奶牛存栏1435万头。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乳品市场放大了近5倍,但是奶源却只增长了3倍,而国外乳品企业只有平均8%至12%的增速。3 http:// 中国食品科技网
事实上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是非理性的。可以说,中国奶业的粗放式增长模式本身就存在巨大风险,三鹿不过只是导火索,引爆了本积聚已久的行业问题。中国奶业要想重振江湖,不改变这种粗放的增长模式,很难有根本性的发展。
(四)财务风险
中国奶业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很多企业已经陷入财务困境,而外资入主中国奶业也为国内的乳业品牌增加了风险。但是深陷困境的中国各大奶业的确很需要资金来重塑整个市场。从美林对蒙牛的营业额预期来看,中国奶业正在经历着财务上的寒冬:截至11月底,蒙牛产品的销量回复三聚氰胺事件前的7成,但由于产品大幅减价发售,实际销售额只回复55%。由于存货上升,蒙牛集团10月初的手头现金为17亿元,较6月底中期业绩减少22.7亿元;尽管私募基金KKR斥资1亿美元(约7.8亿港元)入股蒙牛,虽暂时刺激蒙牛乳业股价一度大升,但碍于蒙牛业务复苏需时较预期长,市场对此并不乐观。故美林对蒙牛的评级仍维持在「逊于大市」,并调低目标价降至7.99元。另外光明乳业的UHT奶(常温牛奶)销售偏软,使其盈利能力也大幅度的缩水。中国奶业如何降低生产成本,保证奶农利益,如何找到更节俭更有效的营销策略,的确是中国各大奶业巨头的一大难题。
(五)外部风险
正当中国奶业风雨飘摇的时候,国外的品牌早已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在危机爆发时,国外的奶粉不但但是涨价,而且大有抢占中国国内奶业市场的趋势。如惠氏奶粉计划投资20亿元,在苏州兴建全球最大的奶粉工厂,建成后主要生产高端婴儿配方奶粉。一般来说,国外品牌的奶粉主要是中高端市场,所以已经面临信任危机的中国奶业至少在两三年内很难与之抗衡。
尽管美国最近也检测出美国的奶粉里也含有三聚氰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的奶业带来积极的信号,但从长期来看,国内奶品仍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低端领域,国内奶品可能会恢复市场,可在高端产品上仍需要中国奶业的大幅度调整,重塑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让消费者回复对国内奶品的信心。
(六)行业潜规则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很多消费者不禁要问,三鹿这样的大品牌,对奶粉不可能只有一两道质检程序吧,那些质检部门不可能没有基本的专业知识来检验出产品里含有三聚氰胺吧?况且看看三鹿的荣誉“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各项殊荣,而且还有ISO9001、ISO14001认证、GMP审核和HACCP认证,获国家实验室认可证书、国家认定,这样的企业产品质量怎么可能有问题?那么答案是什么呢?这是中国奶业的潜规则—大家都知道奶农往牛奶里添加三聚氰胺,就是这样的行业潜规则下,中国的奶业品牌才可以如此大胆的置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堂而皇之的把问题奶粉推向市场。当然这个潜
规则终于曝光时,中国奶业也面临着灭顶之灾,可这却是罪有应得。
三鹿事件之后,其奶粉事业部一位员工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全行业的一个“脓包”,不过是被三鹿挤破罢了。由此可见,这个问题是行业内众所周知的,就是业内“潜规则”,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奶业品牌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违背企业最基本的原则,对所谓潜规则的风险估计不足,应该说是更本没有考虑过这些潜规则的社会危害性。在这种风险控制缺失的前提下,规避风险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中国奶业的这种置消费者利益不顾的潜规则实际上是对风险的不屑一顾,那么仍在市场上残存的中国奶业各商家现在恐怕都在积极扼杀这个害人害己的潜规则吧,所以风险控制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企业对风险的任何忽视都可能酿成大祸。
鉴于知识有限,对中国奶业后三聚氰胺时代的风险管理现状只能分为以上六大项,可相信经历了此次危机的中国奶业一定会重整旗鼓,给我们带来真正安全放心的奶饮品,捍卫我们民族品牌的荣誉。
第二篇:三鹿集团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公关分析
三鹿集团“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事件
案例概要:
三鹿奶粉污染事件是指2008年中国乳品制造商三鹿集团生产的一批婴幼儿奶粉受化工原料三聚氰胺污染,导致食用受污染奶粉的婴儿患上肾结石的事件。截至2008年9月17日,临床确诊的泌尿系统结石患儿达6,244人,死亡3人。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对奶制品安全的担忧。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对国内的奶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检验报告后,事件迅速恶化。
背景研究:
公关主体:三鹿集团
背景探究:
2008年,因为经济迅速发展,中国乳制品市场转变成一个很大市场,更因巨大消费群体,可大体划分为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次。为了调节大陆市场供应与需求,除了从中国之外的日本、新西兰等国进口将近30万吨乳制品以应付高中消费层次外,中国绝大多数消费群体,包括婴幼儿,还是以中国自制产品为主。
在此因素下,知名品牌三鹿顺势推出以一袋18人民币——不到进口奶粉价格一半价格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以应付大规模的奶业市场,之后并成为大陆重要且知名的婴幼儿奶粉品牌,多年蝉联中国自制乳品市场的首位。不过因为需求甚殷,价格竞争等因素,公司与政府均漠视生产流程及质量控管,终于爆发此弊端漏洞。虽然经相关单位调查后,中国检察机构认为该污染事件应由收购酪农负责,并严惩逮捕,不过,也有人质疑,该毒奶粉事件远因是三鹿集团抢夺大陆贫穷农村市场,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所衍生出来。
案例跟踪:
① 2008年3月,南京儿童医院把10例婴幼儿泌尿结石样本送至该市鼓楼医院泌尿外科专家孙西钊处进行检验,三鹿问题奶粉事件浮出水面。
② 7月16日,甘肃省卫生厅接到甘肃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电话报告,称该院收治的婴儿患肾结石病例明显增多,经了解均曾食用三鹿牌配方奶粉。
③ 7月24日,河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对三鹿集团所产的16批次婴幼儿系列奶粉进行检测,结果有15个批次检出三聚氰胺。
④ 8月13日,三鹿集团决定,库存产品三聚氰胺含量在每公斤10毫克以下的可以销售,10毫克以上的暂时封存;调集三聚氰胺含量为每公斤20毫克左右的产品换回三聚氰胺含量更大的产品,并逐步将含三聚氰胺产品通过调换撤出市场。
⑤ 9月1日,卫生部公布由国务院批准的新“三定”方案,再次强调了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卫生许可监管的职责分工。
⑥ 9月9日,媒体首次报道“甘肃14名婴儿因食用三鹿奶粉同患肾结石”。当天下午,国家质检总局派出调查组赶赴三鹿集团。
⑦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也有类似案例发生。当天,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厂被贴上封条。
⑧ 9月12日,联合调查组确认“受三聚氰胺污染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能够导致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同日,石家庄市政府宣布,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问题奶粉”,是不法分子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
⑨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卫生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对患儿实行免费医疗。
⑩ 9月16日,三鹿集团党委书记田文华被免职。同时,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张发旺、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任虎、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毅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李志国也被免职。9月17日,田文华被刑事拘留;石家庄市市长冀纯堂被免职。9月18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同时撤销蒙牛等企业“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并发出通知,要求不再直接办理与企业和产品有关的名牌评选活动。截至9月21日上午8时,全国因食用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1万余人,官方确认4例患儿死亡。9月2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因“毒奶粉”事件引咎辞职。15 10月8日,卫生部等五部门公布了乳及乳制品当中三聚氰胺临时限量标准。其中1000克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允许存在1毫克三聚氰胺。10月9日,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08年12月31日,田文华等4名原三鹿集团的高管走进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庭接受审判。此前,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已陆续出庭受审。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乳业巨头三鹿集团在一片慨叹声中破产。
公关措施(事实+分析):
1、据新浪网从有关方面获得的“三鹿内部邮件”显示:“2008年3月以来,三鹿集团先后接到消费者反映称婴幼儿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后,出现尿液变色或尿液中有颗粒现象。”由此邮件显示,自2008年年初,三鹿即可能就开始销售有争议的问题奶粉。
在媒体曝光前,三鹿集团并没有重视这次的危机事件,也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消除隐患与加强管理。同时也并没有建立突发事件管理的审查和监测,预警机制与制度,当企业出现问题时,必须第一时间向受害者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三鹿集团犯了处理危机公关的一个关键性的错误,违背了速度第一原则。
2、2008年5月20日和21日,一名网民揭露他在2007年11月在浙江泰顺县城一家超市里买的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该奶粉令他女儿小便异常。在向三鹿集团和县工商局交涉未果后,该网民在网上发文,以“这种奶粉能用来救灾吗?!”为题提出控诉。该控诉之后遭三鹿集团地区经理以价值2476.8元的四箱新奶粉为代价,要求删除有关帖子。6月中旬后,三鹿又陆续接到婴幼儿患肾结石等病状去医院治疗的信息。
危机发生后,沟通的原则是:坦诚公布,将掌握的信息完整,迅速地对外发布,显然三鹿集团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三鹿集团并没有勇于承担应负的责任与采取补救措施,而是采取了一些封锁消息,欺骗民众的行为,这也显然为以后的三鹿事件的愈演愈烈埋下了伏笔。三鹿集团对于已潜在的危机并没有采取足够的重视。却欺瞒消费者,试图掩盖事实,这就违反了处理危机事件中迅速、主动、真诚与公众,媒体沟通的原则。
3、9月11日上午10点40分,三鹿集团传媒部负责人表示,无证据显示这些婴儿是因为吃了三鹿奶粉而致病。据称,三鹿集团委托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三鹿奶粉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各项标准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不过事后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声明该局从未接受过三鹿集团的委托检验。很快在同一天的晚上,三鹿集团承认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曾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同时发布产品召回声明,不过三鹿指出其公司无18元价位奶粉。
由此可见,三鹿集团没有统一信息发布的口径,立场和表达方式,造成前后言论不一致的情况,大大降低了公众的信任度。同时又违背了权威证实原则。又是其公关处理中的败笔。
4、9月12日三鹿集团声称,此事件是由于不法奶农为获取更多的利润向鲜牛奶中掺入三
聚氰胺。三聚氰胺在一份报价单中的价格为每吨8700元。早在2008年7月中旬,就有记者就从三鹿品牌甘肃省总经销商——兰州兴源食品公司了解到三鹿已经停止生产确认受到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品牌三鹿优加奶粉。9月12日网易财经编辑从三鹿品牌总监处得到确认,8月5日就通知各地经销商,三鹿在3月至8月5日之前生产的产品受到污染,停售优加系列产品,并且秘密召回,但未公之于众。这导致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一批婴儿仍食用了三鹿问题奶粉。
三鹿集团没有制定并迅速启动全面,负责的危机管理方案,也没有作出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工作,大大的折损了组织的形象,使民众的舆论开始出现一边倒的现象。
案例评析
1、组织的形象是组织的无形资产,良好的组织形象能够激励士气,良好的组织形象还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组织社区环境。三鹿集团为了眼前利益不惜冒天下之大忌,在婴幼儿的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简直是良知丧尽,并且在这样一件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爆发之后,极力拖延,企图敷衍了事,蒙混过关,欺骗广大消费者。一系列失败的公关措施之后,三鹿集团的良好形象轰然倒塌,苦心经营的知名民名族企业品牌彻底垮掉,组织形象丧失殆尽。
2、良好成功的公关能够优化社会环境,沟通社会信息,协调社会行为,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又能优化社会风气。三鹿集团曝出的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重创了中国的市场诚信道德,使整个社会信用环境恶化。但是同时,这样的事件又使社会的食品监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杜绝此类严重的事件再次发生。
3、众所周知,协调内部关系可以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协调外部关系可以建立和谐的外部环境,从而为建立良好的组织形象提供条件。此次危机事件中,三鹿集团无论是在内部关系还是在外部关系上,都处理地十分不到位,甚至是差。首先在内部关系上,三鹿集团在内部的组织协调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事件发生后,我们没有看到三鹿集团迅速地团结一体应对危机,而是沉默消极应对,内部也没有积极协调,有种观望的感觉。再从外部关系来看,这样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已经使三鹿集团与消费者的关系降至冰点,一系列失败的公关之后,三鹿集团与消费者的关系可以说已是无法挽回。事件发生后,三鹿集团企图将包袱丢给政府,将公众的视线引向政府的监督不力和奶农,而政府部门在最开始也企图讲责任推给奶农。三鹿集团的公关顾问更是要求百度对不利于三鹿的言论进行屏蔽,恶化与新闻媒体的关系。这样恶劣的外部关系,使整个三鹿集团的内部与外部的联系处于完全松散状态。
4、自古治水之道有两种,一是堵,二是疏。用堵的方法治水,河流被堵塞而决口,伤害的人一定多。而凭借地形和地物疏通河道,让水按照设计的通道畅流,就可以避免水患对人的威胁,处理企业的危机也是这个道理。可是三鹿集团自恃根基硬靠山牢,从一开始就以漠视大众的态度,采纳公关公司“堵”的方法,极力掩盖事实真相,不惜花重金摆平消费者、政府监督部门、新闻媒体等各方面关系,以为就能平安度过危机。
5、三鹿集团在这个事件的处理中暴露了企业管理的重大缺陷,比如,如何处理与奶农的关系,如何处理与全国奶业行业潜规则的关系。另外,还有如何应对媒体曝光的危机公关能力。媒介社会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事件如果不经过媒介放大它就不是事件,如果经过媒介的放大不是事件也会是事件。三鹿集团在一开始就应该有应对媒介的公关战略,三鹿集团显然在这方面准备不足,最开始的表现是中国最传统的企业运作方式是“捂住”、“私了”。而三鹿奶粉这件事,一开始就应该去直接应对媒介。
6、三鹿集团应采取的公关策略是,第一时间出来道歉,把责任揽住。对于三鹿来说,客户市场是靠感情维系的,不要以为“只要把事情推给奶农我就胜利了”,推给奶农的结果你自己还是“死”,只不过是“早死”与“晚死”的区别。客户会关心“既然奶农往鲜奶里掺东西了,那你为什么没有检查的环节?”对于三鹿来说,正确的选择只有一条路,即承担责任,从感情上与受害者站在一起,让受害者感到他们受到的损失是可以得到弥补的,他们的心灵创伤是有人给他们扶平的。但是三鹿迄今却没有出来作出要承担责任的表示。这在危机公关的策略里是首先要做的,而他们却始终没有做。
7、三鹿集团本来是掌握着事情的主动权的,媒体上说他们在七月份就发现问题,但真正被媒体曝光是在九月份,他们应该在第一时间内推出一个对这个事件的权威解释,如果说他们首先出来承担责任,从感情上弥补和客户之间的隔阂,然后在第一时间内发布一个权威的信息,实际上,三鹿事件是不可能闹到今天这个局面。
综上所述,三鹿集团在应对“三聚氰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过程中所做的危机公关是彻底失败的,也可见中国的企业组织在应对危机时没有成熟的应对策略。如何形成一套完整有序的危机公关措施是摆放在中国企业面前一个长久的课题。
第三篇: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在中欧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中外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六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我代表中国奶业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衷心感谢农业部国际合作司邀请我参加论坛,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概况。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中国乳品企业现状、国家奶业扶持政策和中国奶业协会开展的国际交流向各位来宾作一介绍。
首先,我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现状。
近十年,中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比2000年增长1.6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情况(见表)。目前,中国奶牛存栏约占全球奶牛总量的8%。
2010年,中国牛奶总产量3575万吨,比2000年增长3.3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牛奶产量情况。中国奶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位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奶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2010年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的生鲜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5%。
近几年,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迅速提高。截至2010年末,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场(小区)共有11142个,占到了28.4%,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国13503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
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乳制品的加工生产。2010年,中国乳制品产量2159万吨,比2006年增长48%;据对36个大中城市调查,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277元,比2006年增长40%。
在奶业国际贸易方面,2010年全年进口干乳制品72.82万吨,进口液态乳1.71万吨,进口总额19.70亿元,奶粉和乳清为乳制品主要进口产品,二者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2%。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四者合计占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
2010年中国乳制品出口总量为3.4万吨,出口金额0.4亿美元。下面,我介绍中国乳品企业的情况。
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有643家,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114家。共有22万人从事乳品加工生产销售。
2010年乳品行业销售额达到1717.5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为89亿元。
中国知名的乳品企业主要有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有限公司、西安银桥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乳制品企业经营情况。目前各乳品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各企业把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盈利及经
济效益水平总体良好。目前从主要企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大企业盈利状况较好,伊利、蒙牛、三元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
下面我介绍中国政府对奶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为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规、标准和扶持政策。2008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这是中国关于乳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部法规,对中国奶业进入法制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等。
为了促进奶业生产,提高奶业生产水平,中国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对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奶牛养殖户给予补贴,促进奶农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积极性,加速奶牛品种改良,改善牛群质量。
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补贴项目,逐步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从2009年起,中央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对奶牛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
2010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奶牛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奶业发展态势向好,奶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同时,这也为中国奶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简要介绍中国奶业协会的国际交流。
中国奶业协会是全国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社会团体,目前有会员593家。
这是中国奶业协会的主要领导。
中国奶业协会不断加强奶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行业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奶业协会加入世界荷斯坦联盟,为加强中国与国际奶牛繁育技术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通道。
自2003年以来,中国奶业协会已经举办了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目前参展国家已达到二十多个,为国内外奶业相关企业提供了宣传、展示、合作和贸易的平台。明年6月份在河南郑州将举办第十届展览会,欢迎各位朋友来参加。
为了推进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中国奶业协会相继召开中法、中新、中美、中荷、中澳奶业研讨会,使中国奶业企业了解国际奶业发展趋势,也让国外同行认识中国奶业。
这是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以及往年召开的国际研讨会的实况影像。
目前,中国奶业协会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业协会、企业建立了联系,我们曾前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瑞
典、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进行奶业实地考察,以加强与国外同仁的沟通、学习与交流。
今年7月,由我率领的中国奶业代表团赴巴西、阿根廷进行了访问考察,与阿根廷中小规模奶业公司协会、牛奶生产商合作委员会和乳业中心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协议的签署建立起中阿奶业协会之间经常性的联系机制。
通过与其他国家在奶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奶业融入世界奶业的步伐,促进了中国奶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中国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大力扶持下,中国奶业发展环境良好,中国奶业有着巨大潜力和商机。目前,中国和一些奶业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贸易关系,但和中东欧国家的往来较少,希望借此论坛契机,加强今后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预祝此次经贸合作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中国健康、愉快!谢谢主席!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2日
第四篇: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中国奶业发展过程及趋势分析
胡朝阳北京四方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三十一号文件,这对于促进奶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奶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今,中国奶业的发展不仅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亮点,而且也是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的一项重大措施。
一、中国奶业发展过程
(一)奶牛养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为散户饲养、小区饲养和规模化饲养。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1996年,这时期我国奶牛养殖模式一直处于“散”、“小”、“乱”的家庭式养殖,全国90%以上的奶牛由农牧民饲养,且饲养手段以手工劳动为主。当时,乳品企业的规模很小,对原奶的需求量较少,因而奶牛养殖没有形成规模,农户只是把奶牛饲养当作一种副业收入。
第二阶段从1997年到2000年,这时期主要是以伊利为代表的乳品企业提出的“公司+农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小区饲养管理模式,较散户传统饲养模式有了显著发展。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企业与千万个奶户建成了相互依托、同呼吸、共命运的利益共同体,把分散的小农户引入了大市场,同时也提高了奶农抵御风险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原奶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当时来说,这种模式非常具有前瞻性、示范性、先进性和引导性。
第三阶段是从2001年以后,此阶段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大型牧场饲养管理模式。虽然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在当时的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饲养技术含量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原奶质量难以保证,环境污染不易解决,人畜混居,卫生防疫、品种改良等服务体系跟不上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01年以来,各乳品企业在品牌效应的推动下,协同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第三方投资者,在奶源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上又进行了战略性的转变。把以往村村镇镇、一家一户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的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化大型牧场”的新模式,逐步实现由大群体小规模向大规模小群体方向转变,走科
学化、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牛饲养道路。
(二)乳品加工
中国加工乳制品的品种主要有液态奶和固态乳制品两大类。液态奶包括鲜奶、酸奶和其他花色奶;固态乳制品主要有全脂和脱脂奶粉,而黄油、干酪和炼乳产量很少。现在国内牛奶正在朝高端奶市场发展,如蒙牛的特伦苏、伊利的金典。
近几年来,中国乳品加工企业加大了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造力度,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通过股份制改造和强强联合等方式组建了一批有实力的奶业集团,如内蒙古伊利、蒙牛、上海光明、北京三元、黑龙江完达山等,初步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局面,使中国乳业资源配置日趋合理。
(三)乳品消费
乳品正在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居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中国乳品消费市场以超过预期的速度快速成长,已成为市场消费热点。2006年,全国人均奶类消费量为21.6kg,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量达到32.5kg,比2005年增长28%。由于消费需求旺盛,2006年共进口乳制品25万t,相当于150万t鲜奶,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12%左右。
中国奶类的人均消费与世界人均消费100kg、发达国家人均消费300公斤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
二、中国奶业发展前景展望
我国奶业比往年的快速增长放缓了脚步,增长速度还在继续有所下降,但国家和农业主管部门对畜牧业、特别是奶业发展继续采取支持政策,品种改良使产水平有所提高,奶业养殖成本增势得到缓解,原料的奶价格在受奶源竞争的推动会有所上升,加之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增长的刺激下,发展奶业仍然是当今畜牧业的发展重点,预计我国奶业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一)奶牛养殖
如今中国的奶业已经进入由传统拴系饲养模式向现代化散栏饲养过渡的转型期,未来奶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朝集约化、规模化和一体化迈进,目前国内外奶牛饲养工艺趋势是自由散栏饲养,这种饲养方式更加符合奶牛的自然和生理需要,能够使奶牛全天候自由采食、自由饮水、自由运动,使奶牛获得最大的舒适
度,提高奶牛福利,增加产奶量。
奶牛的饲喂由人工饲喂向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方式转变,全混合日粮饲喂实行分群管理,简化饲喂程序,避免奶牛挑食,减少饲料浪费,提高饲料转化率,节约劳动力、降低饲料成本,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挤奶由人工挤奶、管道式挤奶向挤奶厅并列式、鱼骨式、转盘式挤奶转变,奶厅集中挤奶做到了奶牛饲养区和挤奶区的完全分开,保证了牛奶卫生和质量,在挤奶过程中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对各头牛只进行全面监控,做到牛奶质量的在线监测,最终实现牛奶品质的提高。牛舍的清粪由原来的人工清粪转变为机械自动清粪,保证牛舍二十四小时的清洁干净,为奶牛和优质奶源的生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牧场以奶牛养殖为载体,以有机、环保技术为支撑,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科技型的牧场。牧场通过对奶牛粪污实行综合处理,在保证消除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牛场的废物利用,经固液分离后的残渣进行堆肥发酵、干燥,可以作为牛床垫料或制成有机肥,垫料回收后可以继续利用,有机肥用于各种有机花卉、蔬菜、周边饲料基地和农田的施肥;废液送到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作燃料,此时“废物”变为“绿色能源”,沼液经暴氧、好氧处理后,用于绿化和饲料田的灌溉,实现污水零排放。与此同时,使用了有机肥的饲料基地的作物和农田内的副产品又被用来饲养奶牛,最后奶牛生产出高品质的有机奶,由此形成了循环的生态产业链,并且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通过生态科技牧场的建设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循环链,使牧场走向了产业化、多元化、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道路。生态科技牧场将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生态奶业的样板,也是未来奶业及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乳类消费的总量将继续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国内乳品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日趋扩大,乳类消费总量将继续增加。
1.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刺激乳品消费。据2006年国家计委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所作的调查,居民收入每增加10%,乳类消费量就相应增加0.32%。在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缓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特别是国家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促进乳品消费和开拓农村乳类消费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中国居民的奶类消费基数依然很小,据估计未来5年内,消费年增长速度将继续保持在15%以上。
2.政府的支持和对乳品宣传力度的加大为乳业消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奶业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奶业,各种新闻媒体也对乳和乳制品进行了大量报道和宜传,这些都促进了奶业的良性发展和乳品消费的增长。在大中城市,乳品正在成为生活必需品。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购买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乳品营销网络的深入和扩大,乳和乳制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3.国家学生奶饮用计划的实施将推动奶类消费市场的发展 目前全国有中小学生2亿多人,根据计划,到2008年可望有1500万中小学生喝上奶,年消费牛奶约110万t。
4.有机奶的需求增加:
(1)有机奶是未来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当今世界健康食品的潮流;
(2)国内市场空白很大,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以及富裕农民的增加,我国潜在的牛奶消费市场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消费的追求,有机牛奶在我国将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3)国家商务部发出通知对有机食品实行减免政策;
(4)跨国零售业、大卖场订购纯天然食品,满足上层人士购买欲,树立卖场形象
目前,欧洲市场上的有机牛奶价格要比普通牛奶高37%。而在德国,有
机牛奶的价格却往往要比普通牛奶高出40%。因此,本项目所产生的有机乳制品必然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这也符合人们追求安全天然食品的心理,可见市场潜力巨大。
(5)消费者的消费观念逐渐走向健康化、安全化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牛奶已经作为健康食品被接受。据调查,大多数有
机食品的购买者,愿意或可以为有机食品多支付20%-25%的额外价格。
(三)乳品市场的竞争将日益激烈
1.中国入世对奶业带来一定压力 根据中国人世谈判中有关奶业的承诺,人世后乳制品的关税将逐步降低,进口乳制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势必对中国乳制品市场带来一定冲击,特别是对那些设备陈旧、生产工艺落后、产品品种单
一、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较高、产品质量较低的中小乳品企业影响最大。其中受冲击最大的产品是奶粉,一些保质期较长的保鲜进口奶也会增加,奶酪和黄油由于消费量不大,影响相对较小。
2.国际乳业集团瞄准中国市场,采取各种方式积极抢滩登陆 国际乳业集团在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奶类新兴消费地区拓展市场的历史告诉他们,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海外大市场,这些企业已经开始以各种方式争占中国市场。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奶业生产大国拥有成本优势,把直接出口产品作为主要策略,目前中国进口乳品的64%来自这两个国家。其他地区的跨国企业则直接在中国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世界排名前20位的企业已经全部进入。瑞士雀巢在中国经营10多年,拥有多家独资和合资企业,建立起完善的市场网络,其竞争优势正在初步显现。
3.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趋于并购重组 以抢占奶源基地和争夺市场份额为核心,国际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市场角逐,竞争日趋激烈。光明乳业首先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设奶源基地和加工厂,带动各大乳品企业掀起抢占奶源基地的热潮。
4.乳品市场细分化程度提高,品牌效应将成为竞争的焦点 在乳品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乳品品质和种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乳品市场细分将不断强化,以质量、信誉和服务为核心的品牌竞争将日益激烈,品牌效应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如在液态奶市场,伊利、蒙牛、光明、三元属于领先品牌;在奶粉中低档市场,已打造出了三鹿、完达山、伊利等全国性品牌;其他的固态奶如奶酪、黄油等伊利和光明也有所突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乳品加工业的整体实力将不断增强,乳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中国必将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品牌。
第五篇:2013年中国奶业发展趋势分析
2013年中国奶业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13-03-20 来源:中国乳业信息 作者:2012年我国奶业在平稳中发展,牛奶产量将达到3 870万t,比2011年增长1.5%;奶业贸易,尤其是苜蓿草和奶粉进口量比2011年有较大增长。奶牛规模化养殖进程加快,预计2012年我国存栏100 头以上的奶牛场和小区的存栏量占总存栏量的比重将达到36% 以上。2012年国际形势也复杂多变,美国大旱、欧洲债务危机的蔓延以及不确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都将对2013年的全球经济继续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奶业转型期规模化牧场快速发展与散户大量退出市场竞争、牛肉价格提高、奶牛淘汰率增加、劳动力紧缺、饲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多重压力。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的大背景下,预计2013年我国奶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将表现为“稳中有升”。为保持奶业生产在稳定的基础上有较快的增长,2013年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推进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二是积极推进“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三是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化发展模式。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刚刚结束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与此同时,2013年的全球经济将持续低迷。面对这样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2013年我国奶业将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
2.1 标准化规模养殖将继续推进
奶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是奶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我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证明进行标准化规模养殖是破解当前奶业发展难题、加快现代化奶业进程的根本着力点。2013年农业部将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工作重心由“创建”向“辐射带动”转变。因此,2013年奶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发展进程必将加快。与此同时,一些大规模养殖场的发展进程也将加快。大规模养殖场是指养殖规模达数千头、甚至是上万头的养殖场。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已建成和在建的大规模养殖场已有500 多家。这些大规模养殖场的建设主体可分为3 类:第一类是乳品企业,如伊利、蒙牛、光明乳业、辉山乳业、飞鹤乳业等知名企业;第二类是为大型乳企提供原料奶的奶牛养殖企业,包括现代牧业、圣牧高科、内蒙古奶联社、中地种畜、上海牛奶集团等;
第三类是外资企业,包括恒天然、澳亚牧业、华夏畜牧、雀巢等。2013年,这3 类投资主体将继续投资建设规模牧场,进一步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比例。
2.2 散养户退出市场的步伐将继续加快,牛肉高价加速奶牛淘汰
近几年来,受养殖成本上涨、劳动力短缺以及效益低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散养户将逐渐向着小区或家庭牧场过渡,大部分将选择退出奶牛养殖业。2012年牛肉价格持续上涨,最高时超过50 元/kg,进而促使奶牛场淘汰牛的价格随之上涨,目前国内淘汰1 头体重在500 kg 的奶牛价格在10 000 元左右,比2009年高3 000 元,淘汰奶牛的高价格也促使不挣钱的散养户借机加速奶牛淘汰。
“三聚氰胺”事件后,河北省的规模化养殖比重逐年增加,2011年存栏3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78 个、奶牛小区1 436 个,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95%以上,2012年再增长至少1 个百分点。
2.3 奶业贸易将进一步扩大
由于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乳制品青睐有加,2012年国内奶业市场对进口乳制品的需求表现强劲。2013年奶业贸易的扩大势头仍将延续,干乳制品进口有望突破百万吨大关,其中,由于国内刚性需求未减,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还未恢复,预计2013年奶粉进口将直逼60万t 大关,乳清进口有望达到40万t。2012年是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第一年,宁夏、黑龙江、内蒙古、天津、甘肃等地都制定了专项发展规划,但还未完全建立我国的苜蓿产业,国内企业在产量以及品质方面的竞争力还相对薄弱,规模化牧场还将依赖进口苜蓿,但进口数量取决于国内苜蓿产量、品质以及2013年美国苜蓿的产量,预计2013年苜蓿干草进口有望达到60万t 左右。燕麦草进口规模将进一步扩大。预计2013年奶牛进口数量可能减少,原因一方面在于国内一些规模化牧场已经从奶牛进口阶段转入自繁扩群阶段;另一方面在于新建牧场会加大奶牛进口数量。综合2 个方面因素,2013年奶牛进口规模将不会超过10万头。
2.4 国家对奶业的扶持政策力度将继续加大
2013年,国家对奶业扶持政策力度将继续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将继续加大,中央财政投入的资金有可能达到10 亿元,相当于2012年的2 倍;二是奶牛良种补贴政策将继续跟进,补贴范围和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三是继续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规模,2013年测定规模将达到70万头;四是继续实施“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中央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2013年投入规模有望超过2012年。
2013年是全面完成国家“十二五”规划各项任务的承上启下关键之年。我国奶业正处于快速转型阶段,因此如何处理好转型过程中的一些宏观性、方向性和战略性的社会经济问题,应尽快提到议事日程。
3.1 高度关注现代奶业的发展,探索“农牧结合”的养殖模式
标准化的规模养殖是发展现代奶业的必由之路。主要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日本、韩国等,在现代奶业发展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走以家庭牧场和规模化养殖为主的发展道路。我国近几年来规模养殖场的高速增长对推进奶业的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规模养殖场的发展在粪污治理、疫病防控、奶牛福利等方面存在的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奶牛养殖是一个高排污的产业,以1 个万头牧场为例,平均1 头奶牛1 d 排粪尿50 kg 左右,那么牧场每天排放的粪污量近500 t,每年的粪污排泄量十分庞大。如果忽略牛场附近的人口密度、水源、降雨量、土地面积以及能否实现有效的农牧结合等因素,一哄而上地发展超大规模的牧场,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环保和疫病风险问题。按照欧盟标准,土地容纳氮含量是170 kg/ hm2,要容纳1 个万头牧场排出的500 t 氮至少需要2 940 hm2土地(约合4.41万亩)。因此,奶牛养殖需要探索“农牧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方面应该考虑区域特点,结合当地自然以及社会条件,因地制宜;二是结合人口数量以及土地承载力、奶牛福利等因素,发展与土地承载和消纳能力相匹配的规模养殖。
3.2 高度关注现代奶业的养殖模式,推广“种养结合”
在养殖模式的选择方面,为了有效缓解环境问题和成本问题,主要发达国家,无论是大牧场还是小牧场,都普遍采用“种养结合”的养殖模式,奶牛场可做到优质粗饲料的基本自给,而且粪污可以100%还田,既可降低养殖成本又可降低环境压力。目前,我国的奶牛养殖模式,无论是规模养殖场还是散养户,基本都处于“种养分离”状态。因此,不同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不同规模养殖场粪污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是建立
现代奶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2013年农业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后,更要加强技术指导与服务,推广经济、高效的粪污综合利用模式。
3.3 高度关注发展现代奶业的组织形式,培育适合我国养殖特点的奶业产业化模式产业化模式问题,说到底还是产业组织体系建设问题。主要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欧盟各国、日本、韩国等,都是通过奶农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实现了计划生产和计划销售,并有效解决了产业链上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问题。目前,我国非规模化牧场普遍推行的是“企业+奶站+奶农”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导致3 个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分配发生严重扭曲。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以及国内正在探索的经验,引导在土地和草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家庭牧场,鼓励企业自建牧场,扶持小区升级改造,采取试点乳企入股规模牧场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发展多种有生命力的奶源基地,探索建立适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