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水问题
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二、如何的看待这些水问题。
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目前出现的水问题有它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发展进程中,相对来说,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我国的水资源条件确实有不利的因素,而其不利的因素相对多些,这是自然条件禀赋上的限制。第三,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就现在的条件做得更好一些。第四,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够解决,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尽管水问题极其严重,极其广泛,但是最终能解决,不会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强大的特别严重的问题。下面看一下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几个不利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说,水不够用。
第二,在水少的的情况下,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
第三,地区不均匀的情况下,该用的时候没有,不用的时候又来,就是时间不恰当。就如海河流域一代,包括北京。
第四,时间窨布不均匀的条件下,人均量少的情况下,还要背起两个大包袱,就是用水的两个大需求。
三如何看待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态势
总的看,水问题是人水关系问题。从主导方面来看,主要是人的影响。基本上看,中国水问题的发展和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大的趋势完全一致。
总体来看,2050年是中国的用水高峰。人口在2050年前达到高峰,用水也大体上应在2050年达到高峰。到了2050年,人口就不会再增长了。人口高峰大约在2040年到达,用水高峰在2050年前达到。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稳定。
洪涝灾害在未来20年仍然是心腹之患,过这20年之后,就会有大的改观。
四如何解决
个人的观点是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即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少,见效更快的是调整生产关系,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是法制、机制、体制三方面入手。法制是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规划等以法制的形式规定,使大家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我国不是没有水法,在1987年通过了《水法》,还是其它一些有关水的法律,很多政策条例,但缺流域法。水法中有些大的规定是不妥当的,即分级分部门管理,就造成了多治水的局面。流域法是应建的。从体制上说,如何管理?第三方面是机制,经济上有哪些机制,行政上有哪些机制,公共参与上有哪些机制,怎么能保证这些机制运行?相互制衡?还有经济杠杆方面等。
第二篇:中国水资源与水问题试题与答案
中国水资源与水问题
第一部分判断题
1.我国水资源管理及治水思想经历了从资源水利向工程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B.错误 2.当前人们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一致认为它是利国利民的。B.错误 3.水循环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A.正确
4.乱垦滥伐,种植结构不良,耕作措施不良,或缺乏供水工程等人为因素,也能造成干旱A.正确 5.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需要政府多方调查,制定强行标准。B.错误 6.水资源管理的法制建设少不了公众的广泛参与。A.正确 7.陆地水资源的来源是水循环。A.正确
8.可利用水资源是指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和生态环境容许的前提下,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可能控制利用的不重复的一次性最大水量。A.正确
9.我国西南地区水资源丰富,未来50年,可以考虑从西南调水解决西北、华北缺水情况。B.错误 10.根据污染主体的不同分为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自然污染。B.错误 11.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水资源从西南向东北递减。B.错误
12.我国内陆河片人多、地多、经济相对发达,为全国水资源最为缺乏的地区。B.错误 13.南水北调工程的作用是整体解决我国北方缺水问题,优化水土资源配置。A.正确 14.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会加剧水旱灾害频繁发生。A.正确
15.我国水、土资源区域分布不相匹配,南方片地少水资源丰富,北方片和内陆河片地多缺水。A.正确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南水北调工程,哪条线路存在严重的调水水质污染问题?A.东线工程 2.对于随机性干旱的叙述,错误的是:C.由社会人为因素造成的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D.西线工程复杂,投资大 4.在下列我国缺水类型中,东南片区属于何种类型?B.水质型
5.针对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难,下列解决方法正确的是?B.发展绿色经济解决水污染问题
6.下列有关水资源的陈述中,那一项是错误的?D.按照广义水资源的概念,全球每年的水资源量约为4.7万立方公里
7.在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为?B.黄土高原地区
8.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什么?C.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9.下列对水循环过程流程图,正确的是:A.蒸发→水气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蒸发 10.下面的说法错误的是:B.华北片区属于水质型缺水
11.按照国际公认标准,我国到21世纪中叶将属于?A.用水紧张国家 12.要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采取的手段是?C.水市场和政府调控结合
第三部分 多选题
1.在地球地理圈中,水有哪些不同的存在形式? A.地面水 B.地下水 C.大气水 D.生物水
正确答案:ABCD 2.水土流失存在的巨大危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土地退化,减少耕地 B.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C.影响水资源有效利用,加剧干旱 D.造成生态恶化,群众难以脱贫 正确答案:ABCD 3.我国水资源有哪几个特征? A.总量大,人均少
B.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 C.年际年内变化大
D.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突出 正确答案:ABCD 4.狭义水资源指每年可更新和恢复的那部分动态淡水量,包括哪几部分? A.地表水 B.地下水 C.大气水 D.土壤水 正确答案:ABD
5.我国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大江大河大湖防洪标准偏低
B.泥沙淤积严重,调蓄行洪能力降低
C.盲目围垦、人为设障,城镇建设挤占河道 D.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防洪效益衰减 正确答案:ABCD 6.三峡工程可能引发的问题有哪些? A.水污染 B.地质灾害 C.淹没文物古迹
D.移民安置以及由此引发的水土流失加剧 正确答案:ABCD 7.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水资源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水资源缺乏 B.水生态环境恶化 C.缺水引发国际冲突 D.洪涝灾害 正确答案:ABC 8.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三先三后”规划原则包括哪些? A.先节水,后调水 B.先治污,后通水 C.先节水,后用水 D.先环保,后用水 正确答案:ABD 9.下列关于水资源管理的叙述,正确的有哪些? A.水资源管理是人类对水资源的干预和组织
B.水资源管理的目标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中,要统筹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实施、协调控制及监督检查 D.我国水资源管理及治水思想经历了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 正确答案:ABCD 10.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水污染可以划分为: A.化学性污染 B.放射性污染 C.物理性污染 D.生物性污染 正确答案:ACD 11.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有哪些? A.范围广 B.发生频繁 C.突发性强 D.损失大
正确答案:ABCD 12.在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哪些复杂的问题? A.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B.洪水灾害频繁
C.部分地区环境恶化,水污染严重,加剧了缺水矛盾 D.水资源管理水平不高 正确答案:ABCD 13.三峡水库建成,能起到的作用有哪几方面? A.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
B.提高川江航道通航能力,促进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 C.为华中、华东和川东地区提供重要的能源 D.更好的保护长江水生动植物资源 正确答案:ABC
第三篇: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中国水问题:现状、趋势与解决途径
王浩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水无所不在,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物质基础,是影响生态的控制要素,人的60%—70%.也是水,水问题不单纯是科学技术问题、工程问题,是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发展、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就下面四个方面谈水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中国水问题
二、如何看待水问题,造成此视的原因
三、目前水问题的发展趋势
四、解决的可能途径
一、目前存在的水问题:从现象上看,就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的问题。
水多:洪涝灾害仍是部分地区发展的心腹大患。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每年在洪涝灾害上的损失平均为100亿美元,其中洪水只占三成四,伴随洪水发生的涝灾占六或五。
水少: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河道外用水较多,造成了河水断流,地下水位下降等。
水脏:水环境污染等。
水浑:包括水土流失,地下水下降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包括沙尘暴问题。
这四大类问题的基本情况是:
首先说洪水。从四个方面认识洪水造成危害的机制。先说洪水形成的生存环境。森林植被影响洪水,如森林植被好,同样的降水量,同样的气候条件,形成洪水的过程比较缓,总量也较小。换句话说,就是可能造成的灾害的风险小一些。第二个是洪水的演进环境,包括在河道里、江河湖泊里的吞吐、澄净的过程,这时就要看防洪的体系如何。第三方面,就是在洪泛区中的财产多不多。财产越多,可能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第四个方面,是说洪水造成的灾害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做为社会来讲,就是对洪水的抗拒能力和耐受能力,即灾敏感性。这四个方面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这四个方面能做好,就能有效控制洪水造成的灾害。
就我国目前来说,水多仍是心腹之患。如长江98-99的大水。这样的灾害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下非常大的力气,才能有所控制。就现在的情况来说,能有所缓解。目前,我国关于洪水的问题,大约和25年前或30年前的美国差不多。国家一方面就防洪的投入不断增多,98大水之后,防洪投入的力度非常大,每年都在200亿以上。防洪设施整体上的改善是很快的。但受综合性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国家的防洪的投入在不断增大,与此同时,洪水造成的损失也在同步的加大。《美国国家防洪总报告》关于这些方面有些反思。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人水争地的矛盾。也就是说,人的生存空间较小,人口密度较大。
在洪涝区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为了追求小利,一些人不服从洪泛区的管理,使得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不能降下来。目前中国在洪泛区内生活的人口在1000万以上。只要人口还保持在1000万,防洪工程做得再好,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容易根治。第二,防洪的标准有待于提高。就黄河的例子说,从桃花源以下
到河口,大约有需要堤防的河道是700公里,两岸大堤就是1400公里。这1400公里中,低于黄河流域规划中的规定,和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堤防大约是800公里以上,不够高,存在漫决的危险。洪水一来,漫过大堤。第二,堤防的质量不好!在有记载的2600年历史中,黄河有三年两决口的纪录,大约每3年有两次决口。历朝历代,大堤决口以后又重新修复,土质比较掺杂,有很多硬地和断面,即暗伤。这种情况下,就有溃决的危险,因为在结构上有危险。第三方面有冲决的危险。目前黄河断流的情况下,水很小,进入河漕的泥沙没有明显减少。每年大的有十亿吨上下。90年代以来,每年是在十三亿吨到八亿吨之间摆动。平均每年有十亿吨泥沙进黄河。出河口的泥沙很少,大部分在河槽中淤积,这种情况下,主槽被淤平了,在这种情况下水没有主槽的约束,在很宽的黄河河道里流动。在河南的黄河河道是299公里长,一般是十公里到二十公里宽。黄河水在很宽的河道里摆动。最严重的时候,4公里长的水带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就在它的中心摆动了十公里。
这种摆动造成了河道的控导工程失灵。河水没有约束,对着一个地方冲,很快就冲坏了。凡是河流稳定流动,对着冲的地方都有堤防工程。而游荡的河流,即所谓的斜河、横河、滚河等,使得防洪工程很难适应动的流态,就有冲决的危险。黄河的工防都是土质工防,存在着漫决、冲决、溃决三重危险。这仅是堤防。堤防是防洪体系中的一部分,还要和水库的防洪库容等、蓄水洪区几方面结合起来搭配使用。那么总体来讲,防洪体系的标准还不够高,洪泛区内的生产活动难以禁止。另外,这些年有大的防洪投入,但今年几年会怎样,还不能确定。总的说,洪水的灾害还比较严重。如果保持现在的投入力度,大约十年到十五年内,大江大河的大的洪水危险就基本缓解了,也能维持了。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单
位面积内的社会财富越来越大,人口密度越来越高,在今后五十年,在物质财产和生命财产这两方面,看到的都是升值,一旦有危险,损失就非常大。在这些方面确实需要未调谬的措施。这是目前存在的比较紧迫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缺水的问题。水少的问题,相当于慢性病,虽然没有象洪水那样惊心动迫,但造成的损害,对发展的阻碍比洪水大的多。从几方面看:第一,从授灾的范围看,洪水是一条线,旱灾是一大片,旱灾是流域性的,影响的区域大的多,影响的人口、财产也大的多。
根据世界银行九十年代的一个统计,中国每年洪涝灾害的平均损失是100亿美元,而旱灾的损失是350亿美元。我国的水研究者,经过讨论认为,世行可能对洪水灾害的估计略小,对旱灾的损失略大,但是,结论没有错,也就是干旱造成的损失要大于洪水造成的损失,这是公认的。干旱带来的影响是大的。干旱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气候的影响,二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气候的影响就我国来说,北方地区这二十年来始终处于干旱化趋势。80年代这十年,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减少了10%.90年代以后,黄淮海一代的旱象没有基本解除,比80年代略有缓解,仍然是比多年平均偏旱。另一方面,降水少的中心逐渐向四川盆地、汉中地区,向泰岭以南、大巴山以南地区偏移。这是经过全国的雨量站网的分析,得到这样一个基本看法。从水资源的形成来看,是通过降水来形成。
通过降水来看,有这样一个规律,如降水量降低了10%,净流,就是形成的水资源不是减少10%,各个流域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至少要降低15%以上。这是最好的情况。如干旱区仍然在降雨,但基本上已不产净流了。第二大类的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
面的,第一方面是大量的河道外引水造成的河道的断流。河水在重力场的影响下,都是在河床内向下流动。现在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形成了水循环的侧支循环。通过提水、引水,形成了人工供水的水网,这样使得原有的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大类影响是使流域的产汇流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同样的降水量,过去100份降水量能产生30份的净流,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会使得100分的降水只能产15份、10份的净流,甚至一滴水都没有。比方说,水土保持、水平梯田的目的就是不产流,这样使得雨水就地利用。这对当地的生产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但下游产生的净流就少了。总起来说,人类有各种改变土地地貌的活动,这是没有争议的。这些活动的总体效应就是使净流性的水资源减少。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对水的利用的总体有效性提高了。举个例子说,海河流域50年代内,在河北省界内,十年平均产生的水资源里223亿,到了90年代就降到94亿。
分析这几年,水资源是直线下降,很稳定的从223亿下降到94亿。可看海河流域内的两个大省,上游山西省和下游河北省,从山西入河北的净流,从太行山到张家口,除去丰平枯的影响,十年年平切进入河北省的净流是102亿,到了90年代年平均就省下26亿。在此期间,是直线的衰竭。如官厅水库,50年代十年年平均入库水量为20亿,到现在,年平均的入库水量为3.7亿到3.8亿。所以,总的说水资源减少的情况比较明显。第三类的原因是,大量产生的温室气体使气温升高,全球的环流发生了变化,降水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变化。地表的蒸发条件也发生了变化,整个水资源的循环转让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肯定的讲,对中国对水比较敏感的北方地区来说,基本上是不利的影响,除了西北干旱区是稍微是有利的影响。在西北地区,由于温度增加,生物量增加了,这是好事,但土壤的干躁化程度也加大了。由于温度高了,水份蒸发就厉害,土壤
干躁化程度加大。另一方面,气温升高以后,大量冰川融化补给净流,出山口的净流量增加了,这对于干旱是很宝贵的资源。但由于冰川是固体水资源,其循环是极其缓慢的。象这样的融化程度,几百多没有问题,但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今人担忧的。总体来说,干旱一个是气候的影响,另一个是人类发展的影响。
两方面最后一综合,造成了我国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全国668个县级市,多少感到缺水的影响的大概是400个城市,比较严重的超过100个城市。有的城市用水十分紧张,如1995年西安,包括现在的西安,都是定时定点去领水。再有,就是大量农业用水被挤占,大的工业项目由于水源问题迟迟论证不下来。导致缺水、或水资源比较缺乏的省市,产业增长少了很多机会。那么还有就是生态环境这一方面。
第三个问题就是水脏的问题。现相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还远远不够。目前地表水的污深情况已十分严重。有专项的关于水污染对人的机能的影响的研究,研究结论十分明显。水环境问题解决起来十分困难,而且现在对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淮河过去是中国一级流域里污染最厉害的,过去每年排入淮河流域的COD 指标是150万吨。看到这一情况,国务院就下令治理,开始了治淮的零点行动。治理了几年之后,到最近一次的零点行动,排入淮河的COD 为90万吨,消减了60万吨。那么这60万吨是如何消减的呢?是靠关停并转一些中小企业,同时还采取检查行动,也就是靠临时的停产实现的。治污能力还在存活,只是在特定的时间没有生产。总之,综合措施的结果是减少了60万吨,还有90万吨。淮河流域的自降减能力是36万吨。还要从目前的90万吨做进一步的消减。从90万吨消减到36万吨,就要对一些大的企业采取行动。这些大企业要不是利税大户,要么就是生产短缺产品,不能要停下来的。总之,停的代价极其大。这一方面就需建立集中 的污水处理厂。建污水处理厂的成本也很高。一吨的处理能力,平均总在1500元人民币。就如准河流域,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平均28万平方公里上生活着2亿人,平均每平方公里总在800到900人,这么高密度的人口区域,建立污水处理厂,不用说设备投资,一日吨需1500元,就征地费用就很高。从90万吨消减到40万吨,消减50万吨,算一下设备的费用,再算上征地的费用,再算上15%的运营费,这就是将污染处理到自降减能力的代价。问题的难解决就难在这些地方。
第四个问题是和水有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即水浑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水土流失,我国整个水土流失面积,从荒漠化面积来说是367万平方公里,大约一半的面积是水失面积,即水土流失面积。水土流失主要是几个大区,最厉害的是黄土高原地区,第二就在西南的土石山区,别外还有长江中下游的红壤地区,黑龙江、内蒙古等西北的黑土冻融地区。水土流失每年损失大量的肥料,也造成表土丧失。如西南水土流失地区,一年剥蚀1公分的地区相当大。很多地方的土层也就在12-13公分。现在以1年1公分的速度被侵蚀。这些面积不在少数。如在黄土高原地区,最厉害地区年每水土流失大约是损失1500吨以上的物质,这是剧烈区。这样的地区,全国大约有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大约占了3.7万到3.8万平公里。年5000吨以上的流失,黄土高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这方面的每年的治理投入也很大,但问题是,一边在治理,另一方面在破坏,如砍树、养山羊、开矿等。比如黄土高原一很大的露天煤矿,那个地方属于强烈侵蚀区,每年一平方公里流失1万吨以上的物质。煤矿生产以以后,流失物质就从1万吨升到1.9万吨。这就是人类活动加大了土壤侵蚀量。那么,这种生产、建设活动,造成了问题的难以治理,这有其内在的深刻性,不能依靠几项措施就能实现的。
现在只是破坏势头得到扭转,但没有根本扭转。换句话说就是总量没有减少。另一方面是和水有关的其它生态问题,特别是中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植被退化问题,包括目前的沙尘暴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链条,一方面在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为了许多的生产活动,大规模的河道外引水,以及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了下游地区极大范围内的地下水下降。地下水下降,地下水的浅水蒸发量就下降了。地下水有一个跑和的界面。这一界面在不停地往上蒸发。地下水越下降,蒸发量就越小。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是不够的,要靠植被的根系来捕捉浅水层蒸发的水汽。地下水下降,浅水蒸发量随着下降,根系捕捉到的水份就越来越少了,地表上的生物种群就开始演替。过去要600毫米支持的大一些的乔木、灌木,逐渐被小的灌木、草更替,如果再汗,湿生的草也不行了,就要被旱生的草,以至于被盐生的草,即极度干旱化程度下能生存的草代替。水份条件越差,地表的生物量就越少。地表生物量少,土壤里的有机质就越少,有机质越少,土壤干躁化程度严重,造成表土沙化。沙化以后更容易水土流失,更容易荒漠化。总之,和水有关的的生态问题是一个链条。
目前的水问题,从现象上归类,大体就是这些,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下面探讨第二个方面。
二、如何的看待这些水问题。
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目前出现的水问题有它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发展进程中,相对来说,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观点。第二,我国的水资源条件确实有不利的因素,而其不利的因素相对多些,这是自然条件禀赋上的限制。第三,我们经过努力,可以就现在的条件做得更好一些。第四,这些问题,我个人认为能够解决,并不是克服不了的,尽管水问题极其严重,极其广
泛,但是最终能解决,不会成为制约综合国力强大的特别严重的问题。
下面看一下中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体现在几个不利方面:
第一,从总体上说,水不够用。人均水资源量就少,这是最严重的一方面。从世界各国看,在参与统计的主要的150个国家中,各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如果排队的话,中国有的年份在120位,有的年份排在122位,也就是说,根据人口、水量的波动有些波动,但总的看,大数总是在120位之后,就是说人均水资源量少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在水少的的情况下,水的地域分布很不均匀。凡是人口多、经济发达、其它的自然条件相对好的地区,偏偏水就少。在荒无人烟、基本没有生产力的地区,偏偏有的是水。
所以,在大平均本来就不宽裕的情况下,地域的分布使问题更严重。这就是第二个不利条件。
中国有十大流域,以长江为界,北方六个,南方四个。东北两个流域,松花江辽河两个一级流域;华北地区是黄河、海河、淮河流域;西北是内陆河流域,这六大流域组成了北方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地区。中国的南方四大领域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还有就是长江、珠江以西的西南诸河,即澜沧江、怒江、稚鲁占布江,东南诸河,如寒江,瓯江等。南方四片儿人口和北方六片儿的人口大体相等,南方大约多了3.5个百分点。南方人口占53.5%,北方略少一些。也就是南北方人口基本一样。而土地面积,南方只占35%,北方占65%;而水,南方占81%,北方占19%.南方地少水多,北方地多水少,就这么一个分配情况。而西南国际渚河又没有怎么开发,几乎是白白流走。长江是9600亿,珠江是4—5千亿。而北方的水是相当少的。黄准海辽四个流域,这些地方的人均水资源,如果大平
均的话,都不够500立方。
在国际上是很低了。如在海河流域的水资源,比以色列还低,这还是按照很粗浅的评估方法做的比较,如按科学的比较方法,就更低了。现在就大处说,海河流域的人均水资源是320方,以色列是386方到387方。基本情况就如此。
第三,地区不均匀的情况下,该用的时候没有,不用的时候又来,就是时间不恰当。就如海河流域一代,包括北京。北京一年的水资源是40亿,降水量是100亿,这是按旧的方法计算,按新方法计算已没有40亿了。就是按1949到1956年的水文系列经过当时的水资源评价方法计算出的40亿的水资源量,到现在仍以这一计算结果为标准,但实际上远没有这些。就北京的情况,大约80%的水基本上都在120天内来到。换句话说,一年其余的240天的水量才是20%.来北京的水资源就很少,人均的水资源量大约是300个立方。在这样的情况下,80%的水来得很集中,实际上还有更集中的,在20天内来全年水量的50%以上。就是目前所说的七上八下,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北京市、海河流城、甚至整个华北地区降水净流的规律基本上是这样的,也就是在整个20天里产生的水资源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因为这个阶段水来得很凶,只好防洪,防洪意味着来多少水就让它走多少。在这个情况下,一年的水资源在20天内就走掉一半。剩下的100天内又去掉了剩下的全年的30%.而在240天内只有20%的水。这是什么的样的水资源呢,整个海河流域的大平均是320方。北京是300方。
第四,时间窨布不均匀的条件下,人均量少的情况下,还要背起两个大包袱,就是用水的两个大需求。这不是各国都有的,而是我国特有。第一即农业用水。因为就气候条件而言,我国属大陆季风气候,雨水来得来相当不均匀,即急来急走,同时又是农业立国,是灌溉农业。不灌溉也可以,但农业生产总产值就低不
稳定,单产也上不去。在我国土地资源很短缺的情况下,要解决粮食问题,还要背起农业用水的包袱。农业用水量无法减少的。就目前来说,农业用水量是4000亿,而总用水量是5600亿,农业用水是最大的方面,大约占70%强。
而很多海洋性气候的国家,它们的降水规律,就极端的例子看,如北欧国家,月降水量大体是一条平线,365天的降水也大体是一条平线。进一步的分析,每天的降水又分3到4次,再换句话讲,就它们的植被来说,就象花匠每天定时用喷壶去浇水,大体上的水量一样。比较的稳定。这样的水,我们称为有效降水,全部都是资源性降水。如果所有的水一下子都集中到一个地方,一下子又走了,水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就农业的情况而言,我们是大国,不能学以色列,不能为了节约用水而发展高投入高产值的高效作物,我国必须保证粮食的自己供给,必保粮食需求的85%以上,这是没有争议的。目前我国的自给率是95%以上。现在许多人提议多进口粮食,因为进口水和进口粮食是一样的,粮食是最费水的。总之,这就是说,我国是灌溉农业,而其它国家不用灌溉,产量也很高,因为降水量很稳定。第二大包袱是生态环境用水很敏感。也是由于大陆气候造成的。冬天特别冷,夏天特别热,而春天旱又很突出,春天的水奇少。这是大陆季风气候的特点。植被的水份条件比较敏感。当然,如果不用去考虑植被问题,我国的水资源量会大大的提高。就是说,既使河道都断流了,都不害怕。而生态植被全靠天然降水去维持,我们可以把河里、湖里的水更多的往外拿。但是现在不行。在现在的气侯状况下,如果把水拿多了,就会引起以上所说的系列生态问题。非地带性生态植被是靠地下的净流维持的。而降水太集中,还没有利用就流走了,即来即走的形式,而不是分次降水,在这种情况下,在净流水资源开发的时候,要留够一份生态水。这就是经常提到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经济发展水水。合理按排生态环境用水就是河里看着有水但不能全用。地域分布不均匀,时空分布不利,农业灌溉用水负担高,生态用水敏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就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第二方面谈谈水资源的社会因素。
这个问题确实也是难以避免的。从49年以来,关于水的总的开发利用还是可以的。例如,黄河的一些规律大体上改变了。历史上黄河二千六百年的记载,百年一改造,三年两决口,十年九旱。从三年两决口来说,从1911年到1947年,这三十六年间,黄河发生了万流量的大洪水8次,决口7次,洪水发生的频率是4.1年一次,只要发生,几乎都决口。那么,从47年以来,黄河上发生的万流量的大洪水12次,一次也没决口。解放后也大约是4.1年发生一次洪水。没决口当然是好事,属建设成就,但另一方面,决口会出好多泥沙。没决口河床就会淤高好多。先说没决口是好事,但给防洪加大了困难。另外,在这几十年来,工业的发展,供水量的增加,增加速度也是全世界最快的,总起来看,经济增长的速度超过了一般的国家,对水的需求的增加也是超过一般国家的。农业的生产,依靠着不太有利的大陆季风气候,通过灌溉支持农业。灌溉农业用水,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如果做同步的比较,中国做的是比较好的。用水的效率也还可以。总之,目前发生的水问题是难以避免的。如现在有一种看法:中国的水利工程使得一些河流断流,为什么不考虑生态环境呢?可这以倒过来思考,生态环境确实很重要,但是说这样话的国家,一般将河道内水量的25%用于人工水网系统就可解决问题了。而我国的人口压力大,需要将河道内水的60%用于人工水网,才能够满足对水的需求。但是,我国没有60%的常年的水。因为在北方降水的70%,甚至是80%,都以洪水的形式流走,只有20%—30%的水可用。要想发展,甚至要想
生存,必须将洪水的相当一部分留住,转化成常年供给的水资源。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必须修水库,既使要损坏生态,但这是事实,要发展,要面对这么大的人口压力,有这么大的对水资源的需求,但自然条件又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就通过工程来控制。修工程确实对生态环境有影响,一定是不利的影响多,有利的影响少。有利的是对人有利,而对人以外的生态是不利的。因此,对中国的水问题,中国的生态问题,一方面要呼吁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清新的认识,有不可避免的一面。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的水问题,还有两类问题。一类问题是怎样更好的处理好人和水的关系问题,另一类问题是更好的处理有关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通过人水关系的处理,更好的发展自然生产力,怎样更好的调整生产关系,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协。
比如说,现在的水问题,现象是水多、水少、水脏、水浑问题,但在本质上一个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每个区域,环境是比较脆弱的,资源是比较紧缺的。在这个阶段,又是发展中必经的阶段,百事待兴而资金有限,只能选择做该做的事。做要选择能促进发展的事情,更多的抢占一些有限的资源,更多的挤占一些生态环境的容量。另一方面,又把节约、保护的资金省下来,用于所选择的资源。如建一些工程取水,而不把钱花在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方面。这就是经济发展产生的外部性,但在外部性中就体现了生产关系中的问题。如何解决外部性问题?是更加趋于集中性的管理,还是更加分散性的管理?是靠一个部门管,还是多个部门管?是中央多管还是地方多管?是按流域多管?还是按城市多管?还是按省级行政区多管?这其中有非常多的问题。如何看待?总之,水问题背后是如何管理的问题。另外的问题是,在管理的背后还有投入机制、价格机制 的问题。比方说,用水的效率问题,一方面是说现在我国用水的效率还可以,效率是中等,后中等学稍好一些。另外,还有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余地。其中之一是水价不合理,市场经济下强调价格杠杆配臵资源。价格体系不合理,这是值得改进的一步。再有,就是开发利用的模式上,开发利用的组织形式、管理形式上,在工程建设布局、工程建设质量上等,都有可改进的地方。总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都有可改进的方面。这些原因都是改革所需解决的问题。
总之,就中国的水问题,首先要看到其发展进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其次要看到自然禀赋条件的客观性,第三,也要看到还有大量可改进的方面。这些改进的方面,一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促进人水关系的调整,二是要调整生产关系,保持人和自然的大关系的和协。在此过程中,法律、机制、体制、价格、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各种的规划布局问题,以及许多的水问题,包括西部开发中的水问题,黄河的水问题,南水北调的水问题,东部城市水问题,都需讨论。
三如何看待水问题的未来发展态势
总的看,水问题是人水关系问题。从主导方面来看,主要是人的影响。基本上看,中国水问题的发展和人口发展、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大的趋势完全一致。总起来说,从水资源的需求讲。我国目前的总人口大约是12.8亿,到人口的高峰期,大约要冲加到16亿人,如果控制不好的话,可能还有突破。中国人均水资源的需求,解放前是人均187方,到了1980年,稳步上升到450方。那个时候是中国水资源需求急速上升的时期,中国供水总量急速发展的时期。人均用水量是直线上升,从1949年的187方到1980年的450方,人口总量在飞速发展,解放时大约四万万五千万,到了1980年的10亿,翻了一番,用水总量急增。从1980年到现在,人均用水相对稳定,人口的增长,从10亿到12.8亿,用水
总量跟着线性增长。今后总的态势是,经过努力的开源节流,按照可持续发展规律,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中心,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如果在这一格局下能够坚持,一直到中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保持人均用水450方,实现各种既定战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现在,我国从80年到现在,是保持人均用水450万大体稳定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二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这二十年的城市化进程,这二十年粮食从总产值三千五百亿公斤涨到五千亿公斤,人均用水量都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关于水的管理做的还是不错。那么保持人均用水量450方不变,保持今后五十年的发展,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
总体来看,2050年是中国的用水高峰。人口在2050年前达到高峰,用水也大体上应在2050年达到高峰。到了2050年,人口就不会再增长了。人口高峰大约在2040年到达,用水高峰在2050年前达到。同时,城市化的进程也相对稳定。我国现在的城市化进程大体是30%整,未来的城市化进程,最低预测是60%,最高是65%.目前我国城市化的速率以一年一个百分点在增长(以人口统计中的第二口径计算)。在这样的城市化速率下,城市化大体稳定,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基本稳定,城市的用水设施也很稳定了。各式各样用水稳定了,农村用水也稳定了,不会有什跳跃。城市用水大约是730亿,农村用水大约是370亿。第二块是工业,预测中国的工业增长在下世纪的中业最低是52万亿,最高是153万亿,最后一般的共识定在100万亿。按这样的量预测工业用水,并且考虑用水定额比今天的日本和美国略先进一步,50年后中国的用水效率比今天最发达的国家高一点,如果以这个尺度预测中国的工业用水,大约是2000到2300亿。这个预测应是保守的,可能对知识经济的发展估计还有些不足。对经济结构没有戏剧性变革下的预
测,如果有这样的变化就会更好。农业用水大体保持不变,还是现在的4000亿上下,在这个过程中会突破这个数。由于2050年时,中国的人口不变了,对粮食的需求也大体不变了。即使不把生物工程、基因过程这种革命性的的蛋白获取、能量获取考虑在内,仍然是在传统方式下,农业用水的总量基本稳定。并在供水总量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用水的高峰在2050前达到。未来水资源的需求大体如此。
洪涝灾害在未来20年仍然是心腹之患,过这20年之后,就会有大的改观。有几个原因。
第一,国家近年来对防洪的投入比较大,防洪堤坊的修筑,每年在200亿以上。第二,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西部大开发中,有大的控制性的水利工程要做,做这些事情时,防洪是做为大的因子在考虑。西部地区防洪设施做得好些,库容大些,对下游,中部和东部地区的洪水灾害能有一定的消减。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布局中,对生态环境也提高到一个高度,也有一定的投入,对洪水的生成环境在改善。同样的降水不会引起同样的洪水。同时对洪泛区的控制也在加大。生产力布局方面,在各个流域普及防洪风险图,还有些强制情措施,总之,洪水在今后20年会有大的改观,会好转,当然不会全部解决。因为西部的河流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大的调控,就会有洪泛区,那些地方还需整治。那么中国未来水的趋势,当务之急,不是洪水,比较长远的、根本性的制约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能解决,在2050年达到供需平衡。但目前水资源的短缺就比较严重,未来20年会明显加重,因为未来20年是人口快速增加、城市化快速增加的时期,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的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图景是,水资源短缺是全局性、长期性问题,因为2030年之前,不可能有大的缓解,始终是保持紧张状
态,始终保持大的缺口。在这个过程中,洪水虽然今天是当务之急,十年以后,它的压力就小了。第三,水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会越来越大。一方面是资源的有效性,是质和量的统一,没有质就没有量。水质污染造成了有效水资源的急剧减少。
如珠江山角区到处都是水,但是到处都没有水用。水都是有毒的水。淮河流域水也不少,但污染严重。如上海是水乡,是水网地区,一平方公里的地面,河道的长度都是8—10公里,这么高的水分布密度,但不能用。污染使得本来紧缺的水没有了。第二,污染对人的影响很严重。如水污染中的三致物质,致癌、致退变、致畸变。还有雄性激素,化学结构相当稳定,在外环境境中不易降减,饮水中负积太多,就会带来身体的多种变化。
四如何解决
个人的观点是双管齐下。综合治理即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这个过程中,投入更少,见效更快的是调整生产关系,在调整生产关系方面是法制、机制、体制三方面入手。法制是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管理、规划等以法制的形式规定,使大家有共同遵循的标准。我国不是没有水法,在1987年通过了《水法》,还是其它一些有关水的法律,很多政策条例,但缺流域法。水法中有些大的规定是不妥当的,即分级分部门管理,就造成了多治水的局面。流域法是应建的。从体制上说,如何管理?第三方面是机制,经济上有哪些机制,行政上有哪些机制,公共参与上有哪些机制,怎么能保证这些机制运行?相互制衡?还有经济杠杆方面等。
李强:
我国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水制,而王浩从水的资源角度入手,从更高的角度,水的经济、水的政治入手,既是宏观的角度,同时从微观的角度很好的把握水资源问题。在水的问题上,目前遇到的问题很严重;如果通过一些政策、策略使得人们的更多的了解水,这样会逐渐的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人的行为对水的短缺、水的污染有很大的影响。
我有几个问题:第一,中国目前地下水情况倒底如何?
王浩:
就地下水问题,从水资源总量上来讲,是28124亿立方,河川流量是27115亿,地下水资源量是8788亿,其中有1800亿是在平原区,这对发展的意义更大。而山区用水可以说微乎其微。所以1800亿的平原地下水对发展很重要。由于是在地下,埋藏条件很深,不具备开发条件,或开发出来在经济上不合算。而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对发展又具有意义的平原地下水,能够开采的量1300亿。我国实际开采的是1030亿,分布的地区主要在北方,南方不到100亿的样子。那现在来说,地下水开采量大体是1000亿,未来能开采1300亿,还要增加300亿的地下水。目前的开发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是地下水的超采,比如海河流域一年要超采30—40亿。严重的年份要超采60亿。淮河流域一年的超采量也在10亿以上,山东半岛超采量在5亿以上,辽中南地区超采量在5亿以上,汾河谷地、关中盆地两者相加超采量在7亿以上,四川盆地超采量在3亿以上,雷州半岛超采量在3亿以上。年地下水超采总量占80亿—100亿。超采的标准是以绝对合理地下水位为界,低于这个水位就认为是超采。合理地下水位的标准是,不太高,不容易造成地表的次生源次化,第二是不太低,蒸发量对植被合适,第三是位臵要适合汛前汛后适合地表水向地下水转化。只要平均地下水位达不到合理的地下水位就认为是超采。还有就是水位持续下降,明显的造成漏斗,这几个
条件综合起来,确定是否超采。地下水有一个特点,水资源是在流域水循环中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水循环的速率不一样。换句话说,水资源是可更新的资源,更新同期不一样。地下水更新最长的,象青藏高原的地下水,循环一周,即参与了海洋循环大陆循环,重新回到原来的位臵要7000年以上。在华北地区的地下水,最浅层的,即浅层地下水,周期是一年,成压力水周期是5—18年。越深越慢。对于循环同期是五年的地下水,每开采1方地下水,补充的时间要5年,连续十年每年都开采5方,就要花五十年的时间补给,这是对更新周期5年的地下水而言。
李强:第二个问题:请你谈谈南水北调。
王浩:
简要的说一下。首先对于其必要性没有人怀疑。评论一件事要先建立了一个标准。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合的财富,传统的看法很简单,不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价值。只有制造物才有价值。衡量制造物的价值以总量的多少来看,所以出现了工农业总产值等指标,社会总产值等指标。随着价值观念的改变,看事物的价值不在于制造出来的总量,而是通过这项社会活动,间接创造的财富有多少,经济效率的高低。总的说,这样的观点仍然是一元价值论,以制造物为财富,而现在是多元价值论,至少是三元价值论。一国的综合国力有三大资本构成,首先是人力资本;其次是自然资本;再其次是制造物,即传统的经济资本。西方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占一国财富的70%,自然资本占20%,制造物资本占10%.由于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自然资本衰减严重,正是由于此,政府才投入于生态环境建设。整个发展的观念有所不同,内涵更丰富。从一元价值观到三元价值观,自然资源确实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
了这一价值观念来看南水北调。其目的在于对大部分北方水土资源不匹配的情况扭转,形成自然资的升值,因此,对于南水北调的争议不大。第二,南水北调的基本格局是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从长江下游,经过山东的东京湖过黄河,一直到天津;中线从湖北的丹江口一直过黄河,在华北的太行山前经过,到北京的燕山地区,在河北的徐水的西黑山100公里有一个叉道,通到天津,总长1250公里。西线是从长江水系的大渡河水系、金沙江水系、雅龙江水系,从这三条水系调水至少要100亿到北方。
目前达到的共识是,这三条线路都是必要的,互相不能替代,同时,互相有补偿,即任何两条一起运行的合力都比一条要好。第三,工程拖延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东线的优点在于投资很少,工程很牢靠。任何大的技术问题都没有。工程的布局也没有争议。问题在于水污染。
长江下游的水质不干净,还过准河,准河是污染最严重的,而且是平交过准河,即融合了以后才过。这样以后,污染是最担心的问题。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很显明的用户站出来。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光依靠专家的判断,得有需求方。水污染制约东线的最大障碍。从长远看,东线的运费太高。东线不是自流引水,是提水引水,是在江西都江引水站,靠电力提水。提水的净高程是47米,毛高层就超过100米。中国能源长期紧缺,电力也不富裕,依靠电力抽水,就目前来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电力有富裕,供大于求,但以后就不同了。同时,目前东线的抽水容量还不大。中线的优点,一方面是水质好,覆盖面大,所有中国长江以北的精华地带都覆盖了。中国的总地势是东低西高,中线是在第一阶地落到第二阶地的最高的点走了一条线,所以能把第一阶地全部覆盖。最大的不利条件是工程风险高,要保持高水质,沿途不和任何一条河相交,、得跨过那些河,就要有220座跨河建筑物,每一个跨河建筑物都有工程实施风险。总串联之后,风险相当大,也没有好的实践,只能根据理论计算,要减少风险,就得加大投资,使得水费更贵。第二个不利因素是,有膨胀土问题。水一泡,渠道就会变形。另外还有高填方、高挖方问题。还有要自流,远行费很低,但有的地方就要控方、填方,超过8米就需控方、填方的路段超过三分之一。再有就是调节能力很差,从丹江口出来后,河水的容量是十亿,流经的时间超过十天途中可能出问题。还路过暴雨高峰区,太行山前等,雨洪可以避免,但要提高工程费,工程造价。还有就是跨黄河地区。因此,过黄河还有很大的争论。总的说,中线的问题都实际存在,但不是制约性的,不可解决的问题。
问题最终集中在中线的运行费用远远高于东线。东线的水大约一方1元5角,中线的水,至少要3元一方。西线的是最优的选择,战略性最好。西线的问题是前期工作还不够,主要是它在8级地震度的地方,搞工程要9级设访。另外要过过大的断层、长遂洞。大口径遂洞,世界上最大的洞是14.1米,而西线有多条12米以上的隧洞。世界上最长的大口径隧洞大约是30公里,西线最长的要130公里。中国还有断屋,一般有1公里宽,而且1000多米深,过断层不是大问题,主要是大遂洞的施工等工程问题。总起来讲,中东西这三条线,中、西、可以说基本上具备了开工的条件。只是东线受水质所控,中线造价高,有优化线路的余地。
李强:第三个问题:科技发展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这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层面是传统意义上的节水,但真正对水资源有革命性贡献的是通过基因过程、生物过程实现,是整个用水方式、能量获取方式 的极大改变。展开讲,生态系统有两类物质,一类是无机的,一类是有机的。无机物又分两类,一类是太阳能,另一类是以水为中心的无机物。有机物是三类: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植物,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消费者是动物,形成食物链。还原者是细菌和微生物,包括污水二级处理的活性污泥,把有机质还原为无机质。生态系统是以水为纽带形成了物质演进,能量转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不可逆,熵增加的方向就是增加无机物。能量是单一方向的运转。依靠太阳就能生存的地带性生态系统,和还得依靠地下净流性水资源的非地带性生态系统。所有的人造系统都是非地带性系统。城市都是非地带性系统。生态系统有其本质性,多样性规律。人工系统是反自然的,有另一套规律。自然系统追求多样化能量利用的充分性,人类系统追求能量利用总量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基因工程将人工能够固化太阳能的物质人工种植,将所有太阳能、雨水都通过这些植物生成的干物质、湿物质全都固化,人在想办法转化这些物质。这一天快到了,对粮食、水资源等是一个综合解决的工程。
敬一丹:济南的缺水问题能否解决,下一个济南是哪个城市?
王浩:
简单的说,目前解决济南用水的方式是在很小的余地内腾挪。从需求讲,要层化需求,首先保证生活用水,无关紧要的工业用水要取掉。中国工业制成品总量盈余,生产出来也是积压,如洗铱机,电视机等,都可以一刀切。这样经济效率高,水效率也高,农业生产继续保持。但由于库存问题,粮食收购压力问题,可以考虑适度的切掉一部分,保持生活用水,保证紧缺供水。这是需求的管制和分层次供水。从供给讲,要加强黄河全流域的水资源调配。
目前黄河水资源的调配仅仅是地表水、干支流的调配,还没有将地表水和地
下水统一调配,没有将当地水资源和过境的水资源统一调配。1987年国务院的分水方案仅仅对多年平均的黄河干流地表水进行了审计,1997年进行了黄河干支流地表水分月、分旬分配,但没有和地下水联系起来,没有和当地水资源联系起来。这两步需要做。这又引出一个大话题,上游一方面要水,当然黄河水分配应向上游倾,配合西部开发。但是,目前,到2010年还要坚定执行国务院的分水方案。在这个方案下,上游个别的省有超过的。这涉及到水资源谁占用,谁补偿问题,恢复机制、体制问题等。
下一个济南大约是东营地带,北京天津这不乐观。
就现在来说,黄河分水是用帐上的水分水,是今年汛后把来年的水进行分配的,是依照580亿这个基数分配的。实际上已没有580亿了。由于水资源的演变,从94—98的五年内,从水资源的公报表为参照,真实的水资源是505亿,这是按照旧的方法计算的结果,如果以新的方法计算,黄河真的地表水量是437亿。也就是说,过去旧的计算方法要改进,没有505亿,所以现在考虑全国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目前评价方法还有弱点,除了计算了505亿地表水,还计算了102亿的不存在的地下水。那么帐目上多了170亿。因为黄河非孤生存在,是北方环境演变的一个缩影。海河流域、淮河流域都与和黄河流域有相似性问题。
敬一丹:第二个问题:如此多的年青人关注水,你怎么看?
王浩:
任何事情一分为二的看。一方面年青人关心是好事,关心环境资源理所当然,同时,也对未来年青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如,水的价值问题,也就是未来经济学重要的突破。
如何看待水的价值,水的资源价值,环境的价值,过去的人是如何看待,现
在的人是如何看,其中有没有发展?在哪一点上有发展。同时,水的价值尺度既和供求关系有关,又与劳动必要时间有关,资源权属的转让有关,和资源的稀缺有关。在经济学中也是重要的问题。学自然环境的对水没有相当透彻的了解就太遗憾了,对于社会科学,水也是一个很大的折射点,水巨大的公共财产,又是滚动性的公关财产,可以在区城性的流动财产,对于发展中的外部性,对于人文科学有很深刻的意义。例如,在中国水问题交流中,发现一个问题,日本水资源的管理是多部门管理,而我国主导是集中治水。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其中的文化内涵,所谓日本“和”文体的精神,注重其它部门对水部门的影响,讲究协商。水问题其实就是利益分配问题,是多目标、多层次、多决策的问题。比如,水分配首先涉及到人的生存权、发展权、用水权,而且每个人平均用水的量大体相等,其次,如果地区产水多就多用?这是产水优先,再有一个就是现状分配用水优先,用水效率高的优先分配,公平优先原则等等。
郑也夫:农村水价问题如何看?
王浩:
这个问题在康乾时期就反复提出过,农业用水价的如何处理。历史记录,一共七个省的财富治理黄河,就有农民水价问题的讨论。各国的国情不同,解决之道也不同。大的解决之道无非而条,一是不收取。另一个是,该收多少,然后用不同方式的返回。日本对农村用水的补贴是三条,第一条,把补贴总量和国民生产总值挂固定的比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加,水的补贴也增加,第二条,在水工程建设时,国家给60%,地方给20—25%,真正的受益者担负剩余部分。国家担负了水利工程的大头。中国的比例没有这么大。第三,这样的前提下,核算运行费,国家再负60%,还有一些白给的。用户真正担负的就很少。走少收费取向。
我国的农业水价问题现实是,收取的成本大约在4或到8成之间,没有按成本收费。从用户角度看,总的看,北方的水支出一般不超过总支出的10%,这样水费提价而余地。但是水费的取向,第一模式是国家拔款进行大规模灌溉区改造,改造费用不纳入水费收费。第二,改造之后,水价按成本核算。第三,水资源费和水费的统一收费。水资源费体现国家对水的管理。
第四,对农民的水收费要分阶梯累进收取。第五要坚决的剔除目前的按亩收费,改成按方收费,当然要加强按方收费。
听众:海水淡化解决水问题的可能性?
王浩:
在现实情况下,海水利用不能替代南水北调。但是非常值得考虑。同时还提出了海冰利用,因为冰是淡水。以前是电解,耗电,现在是膜技术,净化海冰较容易。勃海北部结冰120天,南部60天,冰层是1米到1.5米。如果把冰层拉到最近城市处理,一方水的价格大约是1.2元到1.5元。长期看,如果膜技术有进一步突破,海冰利用有一定前景。目前海水利用作为饮水,重要的问题是水质。不过是好的解决思路。海水净化的成本具说能在每方2.5元到3元。一些城市能做到每方水成本为5元到6元,这种情况下,竞争也很大。我国舟山群岛,淡水供应每方为10元—12元,所以海水淡化还是好的思路。
第四篇:水问题的报告
北翼社区关于居民饮用水问题的报告
东山街道办事处、北翼社区办公地及周边四十余户居民由于各种原因造成长年饮用水困难。冬季将近,办事处面临采暖锅炉用水困难,周边居民多次就此问题向社区办事处反映,多次协调未果,居民反映强烈,如不及时解决,有越级上访倾向。
东山街道办事处
10月11日
第五篇:水电暖图纸问题
水电暖图纸问题
电气
地下室
1.消防中心至气体灭火柜如何配管?KQTMH表示什么?
4#楼
1.材料表中将非多水房间内开关,插座(如厨房 阳台)考虑加防溅安全型,是否合适?
2.材料表中卫生间内开关(三联)应考虑加防溅型开关? 3.厨房、卫生间、洗衣机插座三个标高,是否可以统一 4.卫生间开关及双控开关安装高度为1.5m,和其他房间1.3m不一致,是否均考虑为1.3m安装?
5.多媒体箱安装高度3#楼0.3m、4#楼0.5m以那个为准? 6.1号房卫生间设两个四联开关有误,应将门后四联取消。另4 号房四联开关应该设于门口左侧?
7.前室多叶风口应每层和消防联动,图纸标注只在17~34层联动,是否有误?
8.梯间加压送风口平面和系统不符,电图和风机不符,是否考虑消防联动?
9.层箱、户内箱、电表箱图纸中尺寸?
10.温感、烟感探头平面图显示一个位置,表示该探头是多个功能?还是分别设置?
11.层箱到电表箱是否暗配sc32管?及sc32 穿YJV-5X16是否管径小?
12.层箱:600X600X200为落地暗装,底部抬高200mm,因墙厚200,是否可以改为明装?设计及施工说明4.1及4.2矛盾。以那个为准?
13.应急照明切换箱600X1500X600底距地1500mm,挂墙暗装,因层高2.9m,墙厚200mm如何安装?设计及施工说明4.1及4.2矛盾。以那个为准?
14.穿刺线夹到层箱为明敷配管,但层箱是暗敷,如何配管?层箱是否可以改为明配? 3#楼
1.材料表中将非多水房间内开关,插座(如厨房 阳台)考虑加防溅安全型,是否合适?
2.材料表中卫生间内开关(三联)应考虑加防溅型开关? 3.厨房、卫生间、洗衣机插座三个标高,是否可以统一 4.卫生间开关及双控开关安装高度为1.5m,和其他房间1.3m不一致,是否均考虑为1.3m安装?
5.多媒体箱安装高度3#楼0.3m、4#楼0.5m以那个为准? 6.1号房卫生间设两个四联开关有误,应将门后四联取消。另4 号房四联开关应该设于门口左侧?
7.层箱至表箱在走廊内暗敷设配管及电缆均无型号规格请明确。
8.梯间加压送风口平面和系统不符,电图和风机不符,是否考虑消防联动?
9.消防负荷、风机等备用电源由GCS柜引至各相关控制箱内是否预留?
10.层箱、户内箱、电表箱图纸中尺寸?
11.层箱到电缆支架怎么配管,因层箱是暗装,层箱是否改为明箱?
12.应急照明切换箱600X1500X400,挂墙暗装,墙厚200mm,是否改为明装?设计及施工说明4.1及4.2矛盾。以那个为准?
13.穿刺线夹到层箱为明敷配管,但层箱是暗敷,如何配管?层箱是否可以改为明配?
给排水
1..卫生间坐便器距墙尺寸为多少?3# 4#楼
2.水暖管井安装图与土建图不符?室内消火栓(双栓)无法安装?4# P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