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中国文明的连续性
经世界多位历史学家研究认定,作为“文明”区别于部落文化的标志是有以下的全部或部分认定标准:有城市成为社会的中心,有由国家确立的国家政治权力,纳贡或交税,文字,社会分有阶级和等级,巨大建筑,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根据考古发现等多因素研究分析,现在大家已一致认定,地球上第一缕文明之光出现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滋润着的一片荒原上(又叫两河文明),其中心是苏美尔,《旧约全书》中称是“希纳国”,统称美索不达美亚平原,地域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伊拉克,早在约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成功地完成了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到古代文明的过渡。
至今为止,世界上被公认的古代文明有美索不达美亚的城市文明,埃及式的帝国文明,克里特的海洋文明,印度河的农业文明和中国文明地块体系,因为这些文明地域都在大河流域,所以人们有时又称之为大河文明。
马、骆驼和铁制工具被人们用于生产生活后,逐渐形成并强大起来的游牧民族成了古文明的掘墓人。造成古文明毁灭的原因除了游牧民族的强大入侵外,各文明内部的腐朽也是重要原因。
中国文明也遭受了游牧民族的强大入侵,但古代文明没有被消灭而是被当时繁盛的“商”文化同化和吸收,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这中间有过调整,但从未象其它古文明那样被毁灭或转型。特别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转为周朝时,中国古文明的延续尤为突出。如文字、祖先崇拜、占卜、社会阶级、分封制等不仅未被削弱,而且得到巩固和跃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周朝(公元前1028~前221年),它虽历时长久,但从未建立起稳固的中央政权,征战不休,但这种**不宁的政局致使知识分子对人性和社会本质引起了警觉和思考,至使在文化思想层面上获得了巨大发展,这是一个生气勃勃、富有创造性的时代,形成了以老子(约公元前600年 —前470
年)和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为代表的道、儒学说,主线就是“乐礼善学,尚中贵和”的学说精髓。给不同阶层的人们提供了修身、做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体系、社会理论和文学经典,把中国古文明跃升到古典文明的阶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完成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加之随后的吸纳、融合、摒弃,形成了脉脉相传、生生不息的中国文明,至今仍为世人注目。在中国儒、道学说的形成时期,在世界被摧毁的古文明基础上,希腊的古典文明和印度的古典文明也相应的形成和发展起来。
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分析,中国文化的连续性,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地理环境上的封闭性。在中国古文明的发源地,西南面,是世界上最高山脉;东和东南面是浩淼的海洋,北和西北面,是广漠沙丘和草原,它与其它文明相隔绝的程度举世无双,特别在游牧民族未形成和强大之前,其周边一直被有效切断,加之后来人工修筑的万里长城,有效地形成了中国古文明的保护屏障,也为自身营造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是以家族聚居的农业生活方式。农业是中国的社会基础,凡适合农业发展的地方,就有家族的迁入,就有人口的繁衍,就有文明的滋生和发展。中国农业文明形成了两个显著特点:庞大的人口和以家族为核心的体系。外族的入侵可以消灭一个王权,却消灭不了所有家族。庞大的人口在科技不发达的时代,不仅赶不尽杀不绝,众多的人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保留有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村镇,本身就是文明承载和发展的体系,这是中国文明连续的社会基础。
第三是中国文明,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生命力特强的内聚性。内聚性主要由文字、学说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构成。从考古证实,从商朝就形成的书面文字具有特殊意义,生活各地的中国人尽管所持方言不同,却都能认知同一字的共同意蕴,这是最早的信息交流平台,是中国文明保持统一性和时间通道上的连续性重要支柱。由道、儒学说至汉吸纳的佛学经典,共同以大儒学说共融的理论一直是处理人与自
然、人与人为主的中国文明理论经髓,如影随行地左右着中国文明复盖域区人的(包括朝鲜、日本等国)思想和行动,是中国文明保持连续性精神和理论基础。考选用人制度是保证中国文明连续的组织基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这句引自儒学经典之一《中庸》的箴言,表达了中国人的信条。两千多年来,从综合考试发展到起于隋有固定文体和儒学为宗的科举制,不仅保证治国安邦人才的先进性,而且保证了专一的理论体系,中国文明得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高度统一。文字、学说和考选用人制度三大要素就有机的把各聚居的家族和多家族聚居的各村镇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庞大的中国文明统治域和中国文明影响域,这就不仅保证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而且增添了它的生机与活力。不言而喻,这也是被历史已经证实了的,而且还被当代实践所证实。
秋雨先生勾画了中国文明的脉络,也点了其世界唯一未被消亡古代文明和未被割断的中国文明,作为一个较系统的讲座,理应花点时间给百姓将连续性也提个纲,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让先生吐珠,我这里就弄斧班门,恭请赐教了。
第二篇:连续性应急预案
XXX商业银行XX支行 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
为保证商行迅速有效地处臵因信息系统服务异常导致的商行运营中断事件,最大程度地降低或消除因运营中断事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损失,使我行突发性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的实施步骤更具体、明确、便于操作,参照《XX市商业银行业务连续性应急预案》,结合我行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机构、负责人
设立XX市商业银行XX支行业务连续性应急处臵领导小组,指挥决策XX支行范围内突发性运营中断事件。
XX支行突发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领导小组职责:
及时向市行突发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汇报辖内运营中断事件及事件级别。
1、研究决策辖内运营中断事件的应急处臵。
2、统一指挥辖内运营中断事件的应急处臵。
3、收集、整理有关情况并及时上报。
4、按照市行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召集会议。
5、收集、保管关于事后移交有关档案。
6、组织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三、应急处臵程序
对辖内营业网点发生的突发运营中断事件,支行领导小组应及时汇总上报市行领导小组。
1、信息报告
特别重大或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在5-10分钟内,相关执行、保障部门要立即报告至管理部门,同时上报至主管行长,必要时直接上报至管理机构。应急处臵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2、先期处臵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地的支行或部门在报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臵,控制事态。
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臵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特别重大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总部相应机构组织开展处臵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臵工作。
4、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结束,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应经请示后方可结束应急行动。
四、业务应急处臵
突发事件发生后,领导小组应优先考虑组织技术力量对系统进行抢修,尽可能在客户可以容忍的时间内恢复运营,在可容忍时间内难以修复的,领导小组应上报市行领导小组批准,启动相应的应急处臵预案。
网点内操作终端发生突发事件,且难以修复的,由领导小组协调,将发生突发事件的终端所承办的业务转移到网点内其他操作终端办理业务,或到其他网点办理业务。
五、事件类型
本预案所乘重要业务运营中断事件是指因下述原因导致信息系统服务异常、重要业务停止运营的事件。主要包括:
1、信息技术故障:信息系统技术故障、配套设施故障;
2、外部服务中断:第三方无法合作或提供服务等;
3、人为破坏:黑客攻击、恐怖袭击等;
4、自然灾害:火灾、雷击、海啸、地震、重大疫情等。
六、工作原则
1、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保护客户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秩序;
2、坚持预防为主,建立预防预警机制,将日常管理与应急处臵有效结合;
3、坚持以人为本,重点保障人员安全;实施差异化管理,保障重要业务有序恢复;兼顾业务连续性管理成本与效益;
4、坚持联动协作,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应对运营中断事件的整体有效机制。
七、应急预案措施
(一)事件预警
各支行、保障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恢复。
(二)预警级别划分和发布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三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
1、Ⅰ级(特别重大)运营中断事件
(1)、商行重要信息系统服务中断,或重要数据损毁、丢失、泄露,造成经济秩序混乱或重大经济损失、影响金融稳定,或对公众利益、社会秩序、国家安全造成特别严重损害的事件;
(2)、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商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3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3)、业务服务时段以外,故障或事件救治未果、可能产生上述两类事件的事件。
2、Ⅱ级(重大)
(1)、商行重要信息系统服务中断,或重要数据损毁、丢失、泄露,对商行或客户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的事件;
(2)、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商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1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3)、业务服务时段以外,故障或事件救治未果、可能产生上述两类事件的事件。
3、Ⅲ级(较大)
(1)、商行重要信息系统服务中断,或重要数据损毁、丢失、泄露,对商行或客户利益造成较大损害的事件;
(2)、在业务服务时段导致商行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半个小时(含)以上的事件;
(3)、业务服务时段以外,故障或事件救治未果、可能产生上述两类事件的事件。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时间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构等。
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
八、后期处臵
1、调查与评估
突发事件地要对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处理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2、处臵总结
对处臵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修订有关防范手段及应急预案,并提出修改意见。
3、表彰与处罚
对在处臵重大突发事件工作中表现突出、贡献巨大的人员,可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奖励与表彰;对参与处臵工作不负责任、办事不利、扯皮推诿,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员和机构应给予相应处罚并追究其责任。
九、附则
1、本预案由XX支行突发运营中断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XX支行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第三篇:美术教育的连续性
当今的美术教育已经成为各级学校课程设置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审美以及欣赏水平、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的美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的改革较为完善,但是对美术教育的连续性似乎关注不够,影响了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来探讨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
1. 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深化,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副科地位略有改变,现代人们意识到艺术审美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交流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表达情感,还能提高和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艺术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知道,美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其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这就决定了美术教育不仅是技法的教育,还是一个开发智力和本能的工程。过去的美术教育是不全面的,往往是只培养了模仿能力,而忽视了创造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学习掌握技法的同时,还要增加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方面的内容,扩充完善教学内容。
2. 美术教育各阶段的联系
普通的美术教育,人们常常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相提并论,这说明我国实施普及美术教育的主要领域是中小学。其实,普通美术教育是相对专业美术教育而言的,它包括全部的非专业美术教育。
普通的美术教育是由三个阶段组成,即由幼儿园、中小学、高等非专业学校。由于这三个阶段的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教育宗旨不一样,导致教学内容的巨大差距和不连贯,这种割裂状态已不符合现代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连续的、由简到繁的教育过程。应加强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3.师资的培养
现代的教育思想对于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专业人才的质量又影响到美术教育的发展。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首先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务必使每个学段都开好美术教育这门课,才能完善美术教育的过程。
4.教材的系统化
系统的教育过程就需要系统的教材,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而我们现在的教材却是不连贯的,需要完善、系统。因为再好的教法也需要教材,各地自编的教材比比皆是,这很难形成完善的美术教育。
以上一管之见,略有偏颇。美术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非常现实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来研究、探索。
第四篇:非连续性文本教师版
(教师版)【2017年江苏卷】 秋兴 [宋]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注释]迮:狭窄。
[诗作解析]一说起“秋兴”,人们一般马上会想起杜甫忧国忧民的组诗,著名的《秋兴八首》。陆游写过的《秋兴》有十几首,也多为忧国之作。“白发萧萧欲满头”这一首约写于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前后,诗人57岁左右。“秋兴”既是季节之秋,秋天情思;也是人生之秋,人生感怀。
首联“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首联概写现实情状。首句对“白发”这一典型意象做简捷的描写,清晰地表述出自己人过中年,迅速衰老的情状。次句诉说自己愤然辞官归家,已经过去了三个秋天。故山故园依旧,而时间和年华就这样一个秋天,又一个秋天地悄然流逝。平静的诗句,难静的情怀。
颔联“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颔联忧怀国危体衰。当此秋高时节,国事拥塞心头。买醉解忧。登上高阁,凭栏北望,光复无望,现有的半壁河山,也日削月割,不断沦丧,日渐狭迮。醉因忧国,醉不忘国的爱国诗人,怎能不心如刀割?回看自己,已过中年,疾病侵入,更觉得日月飞逝,分外无情。
颈联“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颈联抒写失落忧愁。诗人45岁时曾在大散关一带亲临抗金前线,八个月的军旅生活,他一生难忘。眼见历经百战的铠甲闲挂壁上,一如自己以身许国的壮志;耳边还不时响起当年军营五更时凄厉的号角,也只能平添国势衰微、报国无门的忧愁。国事身事,情何以堪!
尾联“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表达无奈感慨。国忧身愁,郁结难消。可是又有什么用处?又到哪里去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索性全都放下吧,明天早点儿起来,到烟雨迷蒙的富春江垂钓吧,累了倦了,就挑选一棵秋叶正红的枫树系住小船。烟雨迷蒙能向何方?还是系住自己砰砰跳动的心吧。
这首秋天的诗,坚定的报国信念中交织着迷惘忧愁。烟雨系舟,也是谈何容易。陆游两岁时遭逢“靖康国难”,他是一位高产诗人,存世诗词9300多首,大半都是光复报国的诗篇,临终写下《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愿,深深植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在这个背景下读这首《秋兴》,会有更深的体悟。[古诗今译] 秋兴
头上差不多全是萧疏的白发,回到故乡已经过了三个清秋。高阁凭栏醉望疆土更趋狭窄,中年疾病侵体更觉时光迅遒。百战铠甲闲置空怀报国壮志,五更画角声传只能催生深愁。明天烟雨清晨会到桐江岸边,姑且选占一株丹枫系住钓舟。[题目解答] 1.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答:①诗人酒后独倚高楼,想到宋军在前线节节败退,领土不断丧失。因为国家残败、偏安一隅、疆域渐狭而生发的怀国之愁。②诗人深夜无眠,画角声传。因为边关不宁,战火不息而生发的**之愁。③诗人已过中年,体衰多病,时光易逝,迫近晚年。因为时不我待,壮志难酬而生发的人生之愁。④诗人虽胸怀平戎韬略,又身经经沙场历练,却屡遭谗毁。因为无从施展,报国无门而生发的际遇之愁。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答:尾联发挥想象,虚写景象,借景传情。诗人想象清晨来到烟雨迷蒙的桐江垂钓,把钓舟系在秋叶正红的枫树上。借想像的这种虚拟景象,表达自己面对江山破碎,自己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情和归隐之意。同时“烟雨桐江江”和“丹枫系舟”还有着对国事时情和人生归宿的隐喻意义。
【2017年天津卷】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注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诗作解析]《太湖恬亭》是王安石游览太湖恬亭所的一首七言律诗,诗如亭名,抒发了恬静闲适的情怀。
首联“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首联写恬亭所处的环境。恬亭靠近溪流,亭子的栏杆探到水面上,周边是浓浓的的绿阴围绕。溪岸沿着地势高低错落,一直深入到清脆的山峦。环境如此幽静,溪流、绿阴和翠微,切割了红尘;一时间,人心也超脱了俗世的羁绊。
颔联“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颔联写恬亭日落的景象。在这静谧的环境里,黄昏到来了。由恬亭西望,断桥桥头,殷红的夕阳缓缓下坠;幽暗的树影包涵映现在水中,归禽相互依偎,偶或有一两声啾鸣。天地间一片肃穆,诗人独立恬亭,他的心也同样肃穆吧。
颈联“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颈联写恬亭闲处的感受。绿阴环绕的恬亭适宜静思,西坠的落日引来沉思,诗人不能不想到人生的意义,想到生命的归宿。清闲悠游,心无牵累,劳形案牍全可抛掉;岑寂环境,人事心机,世间诡诈尽皆忘却。这感悟是如此清晰。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尾联写恬亭萌生的期待。诗人多想就这样远离世事,陶然忘机吧,但这无非是“菰菜莼羹一梦”罢了。那就期待徘徊流连到深夜,然后在西斜秋月、习习秋风中,驾着一叶钓船回归好了。回归哪里?是住处、家乡、田园还是官场呢?
奔走在官场政坛,纠缠于人事纷争的王安石,用《太湖恬亭》这首诗作,为“偷得浮生半日闲”做了很好的诠释。轻松的文笔中有多少沉重。[古诗今译] 太湖恬亭
亭槛靠近溪水周边绿树环立,溪岸高低错落延入青翠山里。断桥那边夕阳西下一人独立,幽暗树影涵映水中归鸟相依。清闲悠游才会觉得心无牵累,岑寂之处谁能知道世有玄机。更期待着夜深时候徘徊流连,在秋风斜月中乘坐钓船回归。[题目解答]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答: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那边夕阳西下,树影涵映水中,归鸟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站立在夕阳余晖里,欣赏体味这静谧的景象。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
答:清心悠游,领受幽静,诗人得以放下身边俗事,忘却人世心机,呈现出心无挂碍,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心境。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
答:“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期待的情景,在运用虚写的艺术手法里,诗作又借景抒情,不但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呈现出处于清幽的环境里,意犹未尽,盼其永恒的心意;而且结句融情,使全诗抒情幻想的韵味更为悠长。
第五篇:中国文明网
志愿者培训(2):志愿服务的概念、价值和意义
“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是一个没有国界的名称,指的是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在西方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志愿者是职业之外的“不受私人利益或强制法律驱使的人们的努力”,其目的在于改进社会,提供福利。
志愿者协会给“志愿者”的定义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志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在香港,志愿者被称为“义工”,志愿者行动叫做义务工作。在台湾,志愿者称为“志工”。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则将“义工”(“志愿者”)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时间及精神的人。同时将义务工作定义为:“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进社会而提供的服务。”
《青年志愿服务条例》第二条规定:志愿服务是指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青年志愿者是指热心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青年。
广而言之,志愿者是指任何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精力、金钱及精神,在不谋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从事社会公益与社会服务事业,为改进社会和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志愿者的广义概念)志愿工作是指任何人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志愿工作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从事志愿工作是慈善为怀、乐善好施的表现,把志愿工作看成一种单方面的施予;认为志愿工作只是为了减轻专职人员的工作负担,把志愿者当作“廉价劳动力”;认为只有那些不愁衣食及有大量空余时间的人,才有资格或才会参加志愿工作。其实,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及责任。参与志愿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及“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因此,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同时也“乐己”。参与志愿工作,既是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同时也是在传递爱心和传播文明。志愿服务个人化、人性化的特征,可以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距离,减少疏远感,对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社会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是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志愿者在把关怀带给社会的同时,也传递了爱心,传播了文明,这种“爱心”和“文明”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
2、是有助于建立和谐社会。志愿工作,提供了社交和互相帮助的机会,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促进社会和谐;
3、是促进社会进步。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志愿工作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服务社会的行列中来,对促进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志愿者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是奉献社会。志愿者通过参与志愿工作,有机会为社会出力,尽一份公民责任和义务。
2、是丰富生活体验。志愿者利用闲余时间,参与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和活动,既可扩大自己的生活圈子,更可亲身体验社会的人和事,加深对社会的认识,这对志愿者自身的成长和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3、是提供学习的机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工作过程中,除了可以帮助人以外,更可培养自己的组织及领导能力。学习新知识、增强自信心及学会与人相处等。
对服务对象而言,志愿活动具有以下积极意义:
1、是接受个人化服务。志愿者服务,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的同时,更能发挥服务的人性化、个人化及全面化的功能,从而令服务对象受益。
2、是帮助融入社会,增强归属感。通过志愿者服务,能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扩大社交圈子,增强他们对人、对社会的信心,同时,志愿者以亲切的关怀和鼓励,帮助服务对象减轻接受服务时的自卑感和疏远感,从而使其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论个人或社会都可透过参与义务工作而得益及进步: 个人:扩大生活圈子、肯定自我价值、学学习新技能、得到滿足感。
机构:提升员工士气及公司形象、促进团队精神和生产。
社会:帮助有需要的人,为他們帶來希望、溫暖和改改;并且善用社会资源,加強市民的归属感。
志愿者培训(4):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基本特征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蓬勃兴起的过程中,呈现出符合时代和青年要求的鲜明特征:
一是时代性。青年志愿者行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它着眼于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有所作为;它弘扬新风正气,是新时期动员青年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途径;它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帮困扶贫,救急救难,促进了改革、发展和稳定;它引导当代青年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成长成才,成为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是自愿性。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激发基于道义良知、同情心和公民社会责任感等青年内心行为动机为主要动员手段。组织者公开招募,参与者自愿报名,充分尊重了当代青年平等参与的意识。正是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以自愿参加为前提,参加行动的动力来自参与者本身,因而参与者更具有积极性和责任感,比较容易坚持,有利于活动的恃久和深入。
三是群众性。由于符合青年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感召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一项以青年为主体、全社会广泛参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性活动。它已超越了空间、时间、职业等方面的局限,遍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辐射效应。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团组织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展活动,使志愿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多样性。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参与面、发动面和服务面都比较广泛。
四是实践性。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群众性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实实在在的社会服务活动,又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两者有机的结合,具有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弘扬新风的功能。青年志愿者实实在在的服务实践,便服务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深刻的变化。
五是开放性。青年志愿者行动立足现实,着眼末来,服务社会,教育青年,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系统,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极强的吸纳能力。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充满勃勃生机和跨世纪事业,它鼓励和需要人们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造、丰富和完善它的内容和形式;它充分尊重和大力倡导各地各类青年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形成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和模式。
六是社会性。从发展目标来看,青年志愿者行动要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日常行为,成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一项社会事业。就推进手段而言,青年志愿者行动从组织发动、开展服务到机制建设,都十分注重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同推进。
七是事业性。各地都坚持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式推进青年志愿者行动,非常重视研究和积极探索使青年志愿者行动坚持长久的途径、方式或机制,在开展活动的同时注意健全组织,稳定队伍,建立基金,形成项目,并创造和完善了使活动经常化、规范化的“一助一”、“包户”、“结对”、“三定三包”等志愿服务形式以及在青年志愿者招募、使用、管理、培训、评价、奖励等方面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制度,努力使青年志愿者行动成为一项跨世纪的事业。
志愿者培训(5):中国志愿者服务的基本原则
199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为老科学家、老教育家、老干部献爱心”青年志愿者活动时指出,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定要坚持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的原则。这是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自愿参加”主要是强调参加青年志愿服务的自觉性。自愿参加是青年志愿者行动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开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前提。只有“自愿”才能成其为“志愿者”,只有“自愿”才能持久。对于参加者而言,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魅力就在于它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充分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青年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量力而行”就是要根据自己人力、物力、财力条件允许的程度来开展工作。首先,要研究服务客体,也就是要研究服务对象,搞清楚服务需求。现实生活中服务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志愿服务一定要从共青团和青年的实际出发,从各地、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实际出发,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和客观实际结合起来,把社会需求和服务能力结合起来,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要分清什么是现在能做到的,什么是下一步才能做到的,什么是将来才能做到的,还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我们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可包打天下。要循序渐进,逐步发展,切不可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
“讲求实效”首先就是要办实事。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为社会、为群众办实事。其次是要抓落实。面上的示范性的活动要搞,但工作重点是狠抓在基层的落实。青年志愿服务只有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具体人、具体事,真正成为基层广大青年的经常行为,才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再次是求实效。求实效的集中表现就是在实践中使社会和群众体验和享受到志愿服务的成效。办实事、抓落实、求实效三者缺一不可。
“持之以恒”就是指青年志愿服务要做到经常化、长期化。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跨世纪事业,必须以办事业的精神和方法来推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与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结合起来,必须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必须建立必要的机制以保障青年志愿者行动经常化、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要健全组织,稳定队伍,建立基金,制定规章,形成机制,坚持长久。要保持工作和人员的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
“自愿参加”、“量力而行”、“讲求实效”、“持之以恒”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只有“自愿参加”才能“持之以恒”,自愿是持久的前提,自愿才会任劳任怨、坚持不懈。“量力而行”也是“持之以恒”的重要因素,只有“量力而行”,才不会力不从心,虎头蛇尾,半途而废。也只有“讲究实效”,实实在在地为社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使青年志愿服务落实到基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持之以恒”。
志愿者——社会文明度的标志线
■:比如在欧美或者澳日等发达国家及港台地区,到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打义工”确实越来越成为那些国家与地区人们生活的日常内容。你得到的“傻冒”之讥,恰恰说明志愿者活动在我国的新鲜度,也说明开展志愿者活动的必要性。
1970年,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UNV)”,负责管理国际志愿者各类事务。全球每年约有5000名符合条件者加入联合国志愿者队伍。1971年以来,来自160多个国家的3万名联合国志愿者,前往140多个国家完成各种项目工作,其中36%在非洲,31%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其余在阿拉伯国家、加勒比海、中南美及中东欧。三分之一的志愿人员在全球最贫困、偏僻和落后的地区工作。这些志愿者有一半远离都市,在偏远的村镇工作。
当今志愿者的价值基础是“被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贡献自我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就社会发展而言,这一内涵深刻的价值定位,这一双向共赢的志愿者理念,本身就是现代文明才能分泌的高级产物。
□:是的。我以为,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就在于此,虽然没有有形的报酬,但获取了更多无形报酬。在一个国际性大舞台上实习,不仅开阔了个人的国际视野,而且懂得了与人交流沟通时宽容度的重要性。这段实习的小小插曲,虽艰辛却也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加速我迈向社会的进程。同时,服务于社会也强化了我的责任感。
“打义工”的经济文化基础
□:您说,为什么在欧美各国“打义工”很普遍,而在我们这个有着乐善好施传统的社会,一向倡导助人为乐的氛围里,人们反倒不太习惯呢?
■:关键当然还在经济基础,人们得有越来越多的余暇。毕竟志愿者是无偿的,即志愿者首先得能承受“无偿”,能从其他渠道得到必需的生活资料,“无偿”得靠“有偿”支撑啊!规模性志愿者运动只能产生于当代社会,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一定的“衣食足”,怎么可能清晨笑着出门去打义工?皇帝都不差遣饿兵呢!同时,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也无法形成现代志愿者理念——在为社会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此前亚运、奥运时间较短,今夏世博会持续时间长,正好顺势推助志愿者文化的发展。
近年,志愿者运动悄然兴起,说明我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之后,有了推行志愿者运动的实力,各项文化事业也在快步跟进。尽管初始稚步,但既然开始了,且方向正确,总会逐渐成熟。志愿者运动还有许多看不见的边际效益,比如,加强人际的沟通意识,提高国人的道德素质等等。“被服务”终究容易培育人们“也去服务”的理念,有利于人际润滑与社会良性运转。
7月10日,上海世博会青年周志愿者主题日。志愿者陪同50名在上海就学的藏族学生参观了芬兰馆,一名同学在馆前与外国馆员合影。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人们来到城市,为了寻找更美好的生活。然而,城市生活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合作,是社会性更强的生活方式。我们一直在探索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途径,有过“他人就是地狱”的恐慌,也有过“不分彼此,世界大同”的幻想。在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的21世纪,以志愿精神为核心理念的公民社会,成为主流的价值选择。每个人身上都有向善的天性,每个人心中都深藏着交流的渴望。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作为一种城市病症,也作为缺乏配套的经济高速发展的伴生物,在许多地方,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社会关系碎片化、分割化、干燥化。多重的矛盾、纷纭的冲突,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们进一步的快速发展。
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人与社会该如何相处,先贤们已有很多成熟的思考。美国学者福山就说过,最高的经济效益不一定能由理性的利己主义行为来达成,反而由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共同努力才容易达成,因为“这些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道德观,使他们合作起来更显效率”。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把这种共同道德努力弘扬。
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发育,志愿精神也在健康成长。在上海世博会上,“小白菜现象”已日益显现出其标志性意义。把越来越得到社会认可的“小白菜精神”,从园区起步渗入社区,自世博志愿者示范,推及社会,这就是今天志愿者主题日发起的初衷。
今天,报纸会刊登表达感恩的公益广告,刚“下岗”的“小白菜”会带着宣传册奔赴远方;今天,家长会带着孩子去慰问临近站点的志愿者,“小白领”会和孤儿组成临时家庭看世博;今天,请走上街头给志愿者送上一瓶水;今天,请大声说出你的感谢。
人与人相隔只有一步,跨过一步,人与人紧紧拥抱。
世博会举行志愿者主题日活动 上海全城感谢“小白菜”
通过亲身体验,人们走近志愿者、感受志愿者、理解志愿者,在感同身受中体会责任、快乐与成长。
做志愿者成为时尚风向标
和很多20多岁的女孩子一样,上海白领王诗敏爱时尚、爱逛街。她还有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很冷门的爱好——做志愿者,尤其是做手语志愿者。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累计上岗服务突破100万人次
志愿精神正在全社会扩散 做志愿者成文明风向标
大力弘扬志愿精神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
刘云山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获得巨大成功,极大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奥运会赛场内外,志愿者以美丽的微笑和热情的服务倍受瞩目。人们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不分地域,纷纷投入奥运志愿服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展示了中国人民包容、开放、自信的时代风采,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在奥运会闭幕式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增加了向志愿者代表献花的仪式,感谢志愿者为奥运会作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专门致信充分肯定北京奥运会志愿者的杰出表现,联合国还授予北京志愿者协会“联合国卓越志愿服务组织奖”。奥运志愿服务行动大大提升了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全社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要十分珍惜奥运志愿服务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在今后的实践中很好地坚持并发扬光大,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一、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新形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 志愿服务体现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志愿服务发展水平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我国志愿服务作为伴随改革开放出现的新生事物,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和独特优势。志愿服务领域宽、渠道广,能够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有效弥补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的不足,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增加和谐因素、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志愿服务以自愿、无偿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能够把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任务落到实处。志愿服务形式多种多样、方式灵活便捷,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们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展示特长的愿望,有利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活动。党的十七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有效途径,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着力完善志愿服务体系,着力建立社会化运行模式,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使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使更多的志愿者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
二、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浓厚社会氛围
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主要内容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时代要求,是志愿服务的核心,也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和有力支撑。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上处在起步阶段,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还有待提高。志愿服务的前提是自愿,自愿的前提是自觉,必须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新闻媒体是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手机等大众传媒的作用,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宣传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和志愿者的感人事迹,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在弘扬志愿精神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要通过生动感人的文艺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积极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形成有利于志愿服务的文化环境。青年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要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体现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志愿服务意识。社区是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是经常性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宣传文化站等多种途径,加大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志愿服务是信念追求,是价值认同,志愿服务的过程是志愿者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在这次奥运志愿服务行动中,许多志愿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情实感传播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要大力宣传奥运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宣传各方面志愿服务先进典型,特别要宣传他们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心得体会,把志愿服务精神的种子播撒到人们心中,使志愿服务理念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接受和认同,吸引和感召更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
三、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人们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 北京奥运会把我国志愿服务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要认真总结“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的经验,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从人民群众愿望出发,精心设计活动项目,加大工作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要紧紧围绕讲文明、树新风,积极开展普及文明风尚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志愿服务更好地传播文明理念,引导人们知礼仪、重礼节、讲道德。志愿服务之所以广受欢迎,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有着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同时,现实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困难群众需要帮助。要坚持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大型社会活动需要志愿服务,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利契机。北京残奥会志愿服务任务重、难度大、专业要求高,对我们是一个新的挑战。要按照两个奥运同样精彩的要求,牵手残疾人、走进残奥会,全力以赴地做好志愿服务工作,为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作出新的贡献。要注意借鉴这次奥运会、残奥会志愿服务的成功做法,并运用到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中,着力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为大型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有力保障。志愿服务不仅要在平时发挥作用,更要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作用。在今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应急救援志愿服务为抗震救灾作出了重要贡献。要加强对志愿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演练,提高应急救援的专业化水平,保证我们的志愿者关键时刻能服务、会服务。
志愿服务有着自身的特点,开展志愿服务必须把握规律、尊重规律。要坚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重点,把公益性放在首位;坚持志愿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有针对性地设计项目、开展活动;坚持志愿服务与实现个人发展相统一,让人们在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坚持自愿参与和社会倡导相结合,既尊重人们的服务意愿,鼓励人们自主参与,又强调公民的社会责任,进行适当组织动员,努力扩大志愿服务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力。
四、整合资源、完善政策,推动志愿服务机制化、常态化
志愿服务活动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立足我国志愿服务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加大社会资源整合力度,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各项保障措施,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各级文明委要加强统筹,把各方面力量动员起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文明办要加强与各有关方面的联系沟通,认真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教育、民政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众团体要结合工作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形成推动志愿服务的强大合力。要建立完善志愿者招募和注册制度,做好志愿者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水平。
志愿服务是公益服务,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保障体系。要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的重要内容,纳入测评体系和考核指标。各地各部门在制定和实行各项经济、社会政策时,要充分体现志愿服务的要求,提倡和鼓励志愿服务行为,防止因具体政策不当挫伤人们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要完善激励措施,鼓励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聘用有志愿服务经历者。要为志愿服务提供各方面的基本保障,把人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
多年的创建实践告诉我们,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坚持,对认准的事情一定要抓住不放、持之以恒,日积月累、久久为功。要着眼长远,注重过程,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扎实地开展下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本文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2008年9月4日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志愿服务行动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