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浅谈中国美学规避人工秩序的思想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美的历程读书报告。他的著作《美的历程》回应了现时流行的中外各美学流派,而且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的“数学方程式”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相关联的前景。本文分析了这本著作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通过作者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深入探究了中国艺术中规避人工秩序,师法自然的思想,本文认为这是中国美学的独特观念。
美学人工秩序宋元山水自然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字,但它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的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在《美的历程》的第九部分“宋元山水
意境”中,他认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代山水画为“有我之境”。两宋以来中国艺术从总体情况上看,可以说是以“损”道来进行艺术创作,即荡去一切形式上的束缚,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回归到法尔自然的世界,这样的世界才是生命意义的根本,才是安顿心灵的灵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纲领。中国艺术家认为,人的秩序是理性的、知识的、雕琢的,而天的秩序是自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
本文读后感围绕宋元山水画中所体现的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的思想展开一些论述,并从中国美学的相关命题中,谈规避秩序的问题。
概括的讲,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理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全书共十章,作者分章节引领大家走入一场美的巡礼。
第一章,《龙飞凤舞》。远古年代,有氏族的图腾崇拜,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图腾。与龙蛇同时或稍后,凤鸟则成为中国东方集团所顶礼膜拜的另一图腾符号。正如作者所说,龙飞凤舞----也许这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时代的农耕阶段,在中国大地上高高飞扬着的史前期的两面光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图腾旗帜。但是,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的符号和标记,并不是审美。它们可以说是审美艺术和艺术创作的萌芽。后来的原始歌舞正是龙凤图腾的演绎形式。原始图腾与原始歌舞即已蕴含着美的萌芽,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其造型与图案的抽象演化,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而这种美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形式”,它沉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
第二章,《青铜饕餮》。以饕餮为突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以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写到动物形象,表示初生的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从总的趋势来看,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由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确是走向青铜时代的无可置疑的实证,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与青铜时代同时发达成熟的,是汉字。汉字作为书法,终于在后世成为中国独有的艺术部类和审美对象,甲骨文作为象形文字,开始了美的历程。中国书法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作者一一介绍了中国历史上各种书法的产生与发展,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
第三章,《先秦理性精神》。先秦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大的激剧变革时期。在意识形态领域,也是最为活跃的开拓、创造时期,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总思潮、总倾向,便是理性主义。作者论述了孔学取得历史地位的原因,并提出老庄作为儒家的补充和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在塑造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兴趣上,与儒家一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作者认为,诗的赋比兴原则需要情感与理解、想象多种因素和心理功能的统一交融,在这里,情感性比形象性更使它们具有审美。木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一大特色,作者分析了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建筑物严格对称结构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表现了先秦的理性精神。
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作者论述了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代表,而《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和无可比拟的典范。作者对传说为屈原作品的《天问》展开一系列神话和历史的疑问。“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作者说:“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汉代艺术更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音调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人对世界满目琳琅的行动征服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第五章,《魏晋风度》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
第六章,《佛陀世容》。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作者通过几个佛经中的故事,表现出佛的悲惨世界,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而这与当时整个社会是长时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疾疫、**之中有着一定关系。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和稳定,使得隋唐的佛像、佛堂、壁画表现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以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里奏出的,是一曲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读后感《美的历程读书报告》。中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末路,佛教也趋近消亡走向世俗。
第七章,《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盛唐是一个音乐高潮,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使得音乐歌舞都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心音。
第八章,《韵外之致》包含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中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由前期到后期的转折。这时人数日多的书生进士,带着他们所擅长的华美文词、聪敏机对,已日益沉浸在繁华都市的声色歌乐、舞文弄墨之中。但这时却百花齐放,书法,诗歌,绘画均有成名的大艺术家。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的中心。不再是前期文笔之分、体裁之别,而是理趣之分、神韵之别成为关键。苏轼正好是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李泽厚分析宋元山水,是从意境展开。作者认为: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南宋山水画为“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的过渡,元代山水画为“有我之境”。本章将是本文重点展开的内容,在后面将进行详细叙述,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世俗人情,完全是近代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无奇却无花八门、多彩多姿的社会风习图画。明代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的重大变化,反射在传统文艺领域内,表现为一种合规律性的反抗思潮。作者列举了李贽、“公安派”的三袁兄弟,说明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
我现在想专门就本书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提到的“无我之境”展开一些讨论。作者所,“所谓‘无我’,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外露,甚至有时艺术家在创作中也并没有自觉意识到。它主要通过纯客观地描写对象(不论是人间事件还是自然景物),终于传达出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主题思想”。无我之境使得眼前的审美对象一时间”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就像元代画家倪云林的《幽涧寒松图》,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成了这个空灵悠远世界的活的存在。我们并不是因为古松美而去把握这一美的知识,而是为了体验一种生命的喜悦,将世界从对象化中解放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这是重天人相合的中国哲学在审美生活中的反映,它是崇尚自然、规避人工秩序美学精神的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的创造,艺术家们为什么却要规避人工的痕迹呢?这是因为人工秩序是人类理性的秩序,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容易受到技巧的控制,难以摆脱既成的法度的限制,还会受到人的情感欲望等的影响,等等。艺术家在如此状态中的创作,是不自由的,只能破坏人的内在平衡。因此,中国艺术家强调由人工返归,即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复于自然的秩序。
打开中国画的天地,在烟云缥缈、山林逶迤之后,总有一种幽幽的寒意在。董其昌对倪云林的画推崇备至,他说,“云林高士,残山剩水,瘦石枯株,墨萧淡而气浓,笔萧散而意厚”。云林的画不以功夫胜,而以天真古淡胜,在疏散萧淡之中自有妙韵横溢。今藏于台北故宫的《容膝斋图》,是一河两岸式的构图,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数株,中部为一弯逝水,对岸勾勒出淡淡的山影。这样的境界可真够荒寒,在他凝滞的笔下,水似乎不流,云似乎不动,风也静止,可以用禅门“无风萝自动”来评之。这种寂寞的世界淡尽风烟,绝去爱憎,有萧散的气息,体现了无我之境。萧散可以去人工秩序以从容潇洒的态度,创造不为法度拘束的逍遥境界。
人不能成为这世界的暴君,将世界的一切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去征服它,或者是居高临下地“爱”它,我们应该以一种生命的态度,去发现一个与自我生命意义相关的宇宙。倪云林《秋林亭子图》题诗云:“云开见山高,木落知风劲。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一株木也有存在的价值,它不会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会因为人的评价而改变,只是自在兴观而已。人淡去了,但随那白云自飘,夕阳芊眠,在一株木里发现一个宇宙,一个有意义的世界。中国艺术境界的创造并非强调欣赏一种外在美的东西,而是期望一种灵魂的轻歌。作画是“于境上求之”,眼见,耳听都是有限的,它会阻碍艺术家的情怀表达,人有须臾之生,而自然却是永恒之物,我们面对自然就像是一瞬之对永恒。倪云林有题画诗“千年石上苍苔碧,落日溪回树影深”,人在“境”中忽然与永恒照面,给脆弱的生命注入绵长,带去了熨帖,这是一种独特的宇宙感的体现,而这种宇宙感就带给艺术家一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境界,“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在中国画上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荒寒。王安石有诗云:“欲寄荒寒无善画,赖传悲壮有能琴。”以荒寒索画,大得中国画的要旨。中国画家将热烈的,喧闹的,繁华的气息从画中请出,代之以冷峻、清寒、荒率,体现了道法自然地深邃哲学思想,是中国艺术家从人工秩序中逃遁,归于大化思想的体现。首先,从题材上说,中国画家爱画雪景、寒林。雪意茫茫,点苍无香,秋日初木,老芽初发,都被笼罩了一层寒意。随着水墨山水的流行,荒寒意味越来越为画家所重视。宋代山水画家颇有荒寒骨气的,最称范宽、郭熙二人,以致在北宋形成了以范、郭为主的喜爱画雪景寒林、推崇荒寒划分呢个的潜在绘画流派。范宽《群峰雪霁图》、《雪山萧寺图》、《雪景寒林图》中仍然可见雪意中荒寒而又混莽的感觉。这种荒寒雪影里可以听到一片生机鼓动的喧嚣,艺术家们能在此找到自己的生命家园。荒寒境界是与孤独相联系,孤独感一是现实孤独,一是宇宙孤独,后者是在思考人类在浩浩宇宙的地位,从而油然而生的一种孤独,即前边提到的宇宙感。正是将生存感受与宇宙体验融为一体,另人产生“与元化游”的感觉。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命题,这一学说强调地正是对于人性的还原,以本源的真正之心去映照世界。所以尽管山水画是荒寒的,然而以心源回归真性,点亮智慧之灯,让生命的本然在世界中自在呈现,在寒雪古林中体味出那一份生命的亲情和柔意。
《美的历程》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真水无香》朱良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浅谈<美的历程>对中国山水画史的错误阐释》作者苏滨
2,《美的历程》作者王纬经
第二篇:《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一次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摘要】本文是作者阅读《美的历程》后的一些想法,从《美的历程》内容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指出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中国美学的发展与中国的经济、文化、时代特征息息相关。中国独特的地理特征、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美学历程。【关键词】美学、历史、文化
一、作者介绍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的巨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美的发展展现在大家眼前。本书展现出中华民族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李泽厚是湖南长沙人,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获得诸多荣誉,是中国哲学大家。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
本书只是中国古典文艺的一次匆匆巡礼,从原始时代到明清时期娓娓道来,讲述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从远古的龙飞凤舞的图腾的出现与发展,到明清时期的绘画与工艺,沿着历史的长河,带领着我们读者领略中国的美的发展历程。通过大量史料的举例,大量排比句的使用,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画卷栩栩如生地铺陈在我们的面前;通过运用大量的反问句,将本书的观点强烈地表达出来。
(一)、青铜时期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唯一没有断层的古国,中华民族的文化也有着比过去所知有远为长久和灿烂的历史。在将近八千年前,我国的文明就已经初露尖角,我国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独特的图腾,中国的原始图腾是中华大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来的独特的文化。从最开始如儿童画般的涂鸦,到三星堆的人面、兽面雕塑,我们的图腾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由写实、具象到几何化、抽象,最初这些变化并不是因为人类对美的追求,而是出于当时的统治的神秘性的要求。而且同在中华大地上,中原地区不同部落的图腾也是不一样的,现在多见的龙凤图腾,是在黄帝大战蚩尤后部落合并,图腾一步一步演化而来。作为一名当代的艺术生,课外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各大博物馆,本学期有幸多次参观了国家博物馆,在国家博物馆中看到诸多中国史前的文物,也曾注意观察过蛙纹图腾、鸟纹图腾。在我看来它们是美丽的,漂亮的,是值得我们现代设计学习的。当时的我只是单纯的当作花纹来欣赏,但同时也会困惑文物上的花纹为何是这样?有什么来历?又有何意义?本书看到这里便解开了我的疑惑,也让我对我们中华民族史前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与体会。同时原始歌舞也是图腾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作为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在一方面图腾的变化还是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在相对稳定的母系社会,图腾也是愉悦、轻快的。到青铜器时期就是动荡的时代,于是也有了类似三星堆的人面、兽面青铜武器。这个时期的青铜器表情狰狞、可怕,青铜雕塑的花纹装饰也给人一种压抑、紧迫的感觉。这无疑都是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的。
(二)、先秦时期 到了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代在不断发展,在北方总的思想趋势还是理性主义为主,这个时代的理性也对我国历史上的美学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南方却是以屈原为首的楚辞为代表,浪漫而又充满神秘色彩,上古时期的神话故事、神话传说在南方得以保留。而到了汉朝,不得不提的就是汉赋。汉赋雄浑、汉与楚是不分家的,楚地的浪漫气息影响着汉赋。汉朝的富饶与强大是汉赋生长的沃土,汉朝的统治者也大力推崇汉赋,但是汉赋却在后世的某些学者看来,过于浮华,辞藻过于华丽。但是这一特色并不只是单单的体现在文学上,而是体现在当时的方方面面,汉朝的房屋建筑,是空间规模宏大的,在宗教方面,壁画主题也由宗教故事变成对现实人物故事的表现,而雕塑风格也是古朴浑厚的,给人一种和蔼可亲之感,这些都是当时时代的反映。生活在繁荣稳定的大汉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
(三)、重要转折时期
中国的古代社会有着三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唐时期和明中期。在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王朝更迭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品里都透着淡淡忧伤。在那个时代,突出的是对人生短促的感叹、喟叹,也促成了那个时期人们思想的觉醒。也是在这个时期,文学才开始成为一门艺术,在汉代文学只是宫廷的玩物,语言大师只是弄臣而已,而像司马迁、张衡等人并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作为史官、大臣而出名的。从曹丕开始文才作为艺术开始发展的,开始研究文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于是在那个时代产生了一批如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刘思勰的《文心雕龙》等影响后世的对文学进行分析、讲解的作品。不仅仅是在文学,在绘画、书法方面也开始讲究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在宗教方面魏晋时期盛行佛教,也是因为现实世界中的动荡,一方面统治者通过对佛教的宣传麻痹百姓,另一方面,百姓也通过佛教来逃避现实。北魏时期的佛教还是初期的佛教,本土化元素较少,多为印度佛教中的割肉贸鸽、舍身饲虎等故事,以印度题材为主。等佛教发展到了唐朝又有了新的面貌。这些对美的追求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风气、社会思潮。在那个充满动荡、混乱、灾难的年代,表面上看起来潇洒不羁,但是骨子里却执着于人生,对生活感到恐惧,这也是魏晋风骨独特的一面。
(四)、中唐时期
到了唐朝,是中国古代最为灿烂的时期,唐朝的国力强盛,对外开拓疆土、对内社会安定繁荣,南北方文化交融,中外贸易发达,异国文化也引进来,文化的大融合形成了盛极一时的盛唐风尚。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就连描写战场的边塞诗也是豪迈的、勇敢的、一往无前的。而本书中所说到的盛唐之音,并不是狭义的指盛唐时期的诗文 “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唐人可以有宋调、宋人可以发唐音”,诗人的文风也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变化。盛唐时期诗歌的巅峰无疑是李白,李白的美是浑然天成的,而杜甫的美却是有章法可寻的,后世的我们是可以学习的。诗歌与音乐是不分家的,诗歌多能被谱成曲在街市中传唱,而书法与舞蹈也有着相似的道理,张颠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出书法在纸上的舞蹈之道。到了中唐,均田制不再实行,南北经济交流、贸易发达;科举制确立,世俗地主势力越来越强大。这一变化,体现在中唐的佛教中,菩萨的形象小了,供养人的形象越来越大,而壁画的内容也由神故事,变为现世生活中的贵族的生活的描写了。虽然经历了安史之乱,但是大唐的经济并没有走下坡路,仍然是繁荣的。正是在中唐时期迎来了空前的诗坛盛况。
(五)、宋元、明清时期
到了宋元时期,中国话的山水画到达巅峰时期,但是早在六朝时期就有了对山水的描绘的作品,但是去并不发达,到了唐朝也只是“山峦若土堆,树木如拳臂”,但是到了中唐之后宗教意识渐渐减弱,社会意识加强,人们重视起自己的生活,山水画才算是发展起来。从中唐开始,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到宋朝确立起来。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反映到文学领域便是一种反抗思潮,涌现大批思想家、文学家,明清小说发展起来。
作为当代的一名学习景观设计的学生,看了这本书深受启发,中国美学的发展与历代的社会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艺术是时代的反映,我们做设计也要和时代相结合。在我看来,阅读本书就如同在书本里逛国家博物馆一般,也解开了许多我之前在博物馆里的困惑。以前在博物馆中虽然是在观赏,却也只是在简单的观赏,并没有过多的思考。但是读完本书,让我收获颇多,让我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是那样漫长的,同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连的。
三、想法与观点
(一)个人主要看法和观点:
1、本书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做了一次简单的介绍,带领读者进行一次粗略的游览
2、本书进行大量的举例说明,让原本难以体会的文字,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3、中国美学的发展与时代背景是密切不分的,汉朝雄浑古朴,魏晋忧郁感伤,唐朝盛世等等,文艺作品都是时代的反映,各具特色。
4、中国有着延续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其中的美学积淀是十分深厚的,值得我们运用到现代的设计中,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从而创造出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作品。
(二)、读后主要困惑与问题:
1、本书文字叙述较多,较为枯燥,有许多专有名词,难以理解。
2、本书只是一次中华民族美的历程的简单的介绍,但是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浑厚历史,历史中美学的发展在我们现代又该如何研究呢?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版次2009年7月第一版、出版地北京、出版单位三联书店
第三篇:战略历程读书报告
关于明茨伯格《战略历程》的读书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行管1502李小东2015017297
一、名著基本简述
1.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亨利·明茨伯格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之
一、管理大师。身份是大学教授,主席,学者。他对管理工作的观察与研究,至今无人能超越。他的代表作多是关于管理研究的,他的作品影响范围广,学习价值大,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指导意义。2.书本介绍
什么是战略?战略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十个学派就有十个答案:一个孕育过程,一个程序化过程,一个分析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这本书初步了解一下吧。
在《战略历程》一书中,管理大师亨利·明茨伯格和另外两位作者布鲁斯·阿尔斯特兰德、约瑟夫·兰佩尔,总结了之前很多人的研究成果(书中有很多数据引用,专栏借鉴)结合自己的认识将各种战略管理理论划分为十个学派,并详细阐述了十个学派关于战略形成过程的观点。
首先这十个学派分别是:设计学派、计划学派、定位学派、创业家学派、认知学派、学习学派、权力学派、文化学派、环境学派和结构学派。作者不只是简单地总结这十个学派的观点,还分析了这些观点的优缺点,指出了它的贡献和局限性,以及适用的环境。从局部到整体的视角研究了战略形成的过程,并深入分析,形成了整体性的、规律性的总结。
从这里可以看出此书的知识理论性极强,所以有些地方不好理解。3.写作特色
明茨伯格用了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战略动物园的多样性。他说设计学派好像蜘蛛,只是在专心致志地编制自己的网。计划学派好像松鼠,一心收集资源为未来做准备。定位学派是庞大的水牛,用自己强壮的身躯傲视一切。企业家学派则认为自己是可以独力战胜水牛的狼。认识学派好像猫头鹰,只是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进而编织自己的心灵世界。学习学派则好比是猴子,灵巧地寻找树上的果实。权力学派像狮子一样,盯上了战略动物园以外的羚羊。文化学派好像孔雀,只关心自己漂亮的羽毛。环境学派与文化学派有点类似,就像不愿看到危险的鸵鸟。结构学派则像善于变化的变色龙,外观在不停变幻而实质则始终如一。
明茨伯格把这些学派都梳理完毕后,却发现,战略动物园中根本没有战略大象。也许,生物的进化还会在战略动物园里诞生出更多的新动物,旧动物也会不断变化出新的亚种,但大象在哪里,似乎还没有找见,有待研究,所以这本书是穿越战略管理旷野的指南的指导书。
二、个人受益处—理论联系实际
前面所述,此书知识性极强,我现在的水平不足以对此书有深刻理解和评述,阅读经典的目的就是要学会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生活中寻找课本知识的投映面,投射点。学习和培养管理、计划、控制、评估……这种与理有关的思维,并在实践中能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形成良好的行为,培养性格,改变人生这才是最重要的。1.说计划——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
现在我们在读大二,我和很多学生一样,很迷惘,人生无非就是要解决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去干什么的问题。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你得有梦想,往小了说就是目标。思前想后,现在的我们该如何做呢?
我觉得首先要确定主攻方向,培养综合素质。根据大一学习的情况,确定主攻方向,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建议,考虑是否有需要辅修其他专业,参加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证书考试,也可考一些实用性强的证书,如教师资格证、人力资源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等。同时,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足前提准备迎接大三,在大三的时候我们可以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尝试兼职、实习,积累实践经验。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可以查询各高校的研究生网,参考各专业往年的招考公告,提早做好复习准备。这样安排生活,你是否觉得很有节奏感呢?在正确的时间做安排好的事情,这种思维就是管理思维的深刻体现,对应了书中的第三章计划学派、企业家学派等。引用第三章开头一句名言:”我躺在床上,突然,我成了计划的一部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2.谈组织——合理有效安排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呢……“这是耳熟能响的歌词,这就涉及到了时间管理问题。对大学生而言,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很重要。大学四年是人生非常关键的阶段,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开始自由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然而,有些大学生自我管控 能力差,或终日沉溺在游戏中;或没有明确的目标,做事没有优先顺序;或优柔寡断,不敢说不,被无关的人或事纠缠;或习惯拖延、偷懒,缺乏自我约束,导致时间碎片化。如何充分利用好时间,不虚度大学时光呢?大一时管理学老师曾讲过”要按事件的重要性和紧急性两个维度来合理安排时间“,对于紧急又重要的事情,要“立即做”;对于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要“稍后做”;对于紧急不重要的情,要“学会授权”;对于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坚决不做”。
落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其一随课表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学习效率。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分出轻重缓急。学习时间安排要服从学习内容,根据课表合理安排自己预习、上课、复习的时间。上课要认真听讲、记笔记,认真完成作业,保证上课效率,以减少课后复习巩固的时间。其二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充实自己,使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提供课余时间发展自我的条件。我们还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并按照社团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将课余时间合理 分割,开发自己的潜力,充实自己。
组织及组织职能是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时时会涉及到。只有将这种组织思维运用到我们生活当中,生活才更有效率,不至于浪费太多的无用功和精力。3.会控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书中说控制目的是为了保证动态适应计划与实际工作。对大学生而言,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主要是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管理很重要,它既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也会影响人际关系。良好的情绪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学业发展非常有利。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主要包括克服紧张情绪,避免急躁情绪和摆脱消极情绪。在大学生的视角下,从管理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克服紧张情绪,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矛盾、冲突、危机、风险时都会产生紧张情绪。紧张是一种常见的反应方式,是应付外界刺激和困难的一种准备。因此,紧张并不全是坏事。然而,持续的紧张状态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导致疾病。所以,我们应学会自我消除紧张状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从事各种体育、娱乐活动,调节自己的生活,松弛紧张状态。适当安排学习生活及出行计划,每日三省吾身,晚上躺在床上时我们就可以计划明天或者将来几天的生活安排,凡事三思而后行。易急躁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或课桌上贴上 “制怒”“息怒”等警言;与人相处时,要换位思考。摆脱消极情绪,绪低落时,可以采用以下摆脱消极情绪。去郊外,找个风景怡人的地方走走,或找个安静的房间,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放松一下心情。或和同学分享,倾诉。和父母老师交流。
除了控制情绪,我们还应该控制生活,有必要控制的有很多。可以这么说,控制的思维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广泛,学习管理知识,控制思维,我们的生命就有了一个度,有了这个度,你的生活便如你所料,一切尽在心中,生活会更加顺心,富有高效。4.论规划——梦想树立与大学生就业
我认为规划、梦想、目标、战略在某种意义上,在我们大学生视野下,具有某种相通性,共同性,在过程中的一致性,我们努力刻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社会,对个人来说,实现就业,能过好的生活,往大了说,实现个人价值,报效祖国。从我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梦想是更好的就业,追求好生活。规划就是你为了了实现梦想所要做的事情,条条框框。目标是梦想的分解,只有你实现了一个个小目标,梦想才会慢慢实现,你趋向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小目标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小目标,大梦想的道理。
书中谈了企业战略,这是一个重点,那么又是影响大学生的呢?企业战略往往是和人力资源联系在一起的。也许有人认为企业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与大学生就业毫不相关,因为他们认为企业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与大学生就业并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两者之间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企业虽有人力资源需求但是否愿意招聘应届生,这与企业战略及其人力资源规划有关。应届生身上确实有些令企业不满意的地方。企业招聘应届生将要付出更高的人力成本。因此有些企业制定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前,就已经先人为地将应届生排除在外了。当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就不会这样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你会发现现在各行招人一定要看你是否有至少一年的实习或工作经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好找工作,这就是企业规划,为了针对企业规划,我们在大学一方面要好好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实习锻炼自己。
在此过程中我们得努力实现梦想,好好学习,制定目标……而这就又回到了我们怎么做的问题。在此就不谈了。
观看此书,我的收获远不止这些,但发现实际与理论相结合仍有一定的差距。这本书的理论性强。
三、读书过程及问题回顾和展望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要轻松一些,因为毕竟有大一时的管理知识为基础(这本书是上大一时管理课时老师荐的),当时读的是德鲁克的《管理前沿》,这本书但现在读来但是仍受限于知识肤浅,认识能力有限,精力有限等问题
最后,如果非要要给本书做一个评价的话,作为文法学院管理专业的学生我是没有这个资格的,但是作为读者,我还是要说说自己的感受。本书以管理学上熟知的“盲人摸象”寓言开篇,结尾时候,作者自信的认为读者可以看到完整的大象了。其实不然,作者惜墨如金,没有对本书的写作历史背景作交待,还有就是书中知识的可操作性较差,大多是概念及理论层面的,要想变成自己的可以操作的知识,还需要大量的实践方法,这也跟这本书是作者借鉴前人之慧的结晶著作,是精华中的总结认识有关。当然我的认识与作者的认知不在一个水平上有关。
希望今后的我以书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实际联系课本,以此指导我的生活,多读书,将知识用活。
注:此报告主参考此书,另外还参考德鲁克的《管理前沿》,管理学文献,大一所学的管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第四篇:《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程,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不断变化发展。《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写的关于美学的重要历史著作。把美学与时代精神相融合,通过对一本书的阅读,了解整个中国古代的艺术,使人们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美的历程》有内容到语言都十分精美。该书夹叙夹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本书概括了中国由远古到明清的美的历程,是人们在短时间内读懂中国美学的发展变化,接受美的熏陶。
《美的历程》共分为十章,每一章代表一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它并没有涉及所有的门类,但是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作者认为美的转变是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所造成的,因此,作者考察一种艺术,首先以这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为依据。
《美的历程》带我们跨越了几千年,尽情领略中华文明之美,从远古时期的图腾,到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然后由物质转到思想,首先就是影响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先秦理性精神,再到楚汉的浪漫主义,再之由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过渡后的魏晋之风,那充满神秘感的佛陀世容,封建社会之鼎盛的盛唐,政治由盛转衰,但文化却达到顶峰的中唐,尽显山水诗情画意的宋元时代,最后市民文艺渐盛的明清时期,作者以独特的视角看历史,描绘了一段漫长的美的历程,原是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还有“浪漫主义”“人的觉醒”......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做了概括和美学把握,然而作者自己却说他这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匆匆巡礼,还自嘲地说跑得如此之快速,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作者期盼的,希望起码能给读者一个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读书至此,我感受到了一个文学大家的个人魅力,学习的路,还很长很长。
《美的历程》整体感知中国传统美学精髓,宏观地介绍了中国各个时代精神特质,读《美的历程》,给人的感觉就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美的历程》一书洋洋洒洒十几万字,穿插着那些充满神秘感的图画,没有华美的语言,带给人们的是恢弘博大的气势,让读者为其恢弘的气势所折服。作者以俯观鸟瞰、整体把握的方法统筹全书,对于思想文化,不细寻其文理,诸如“先秦理性精神”、“楚汉浪漫主义”、“魏晋风度”、“佛陀世容”„„一些异常简洁明快而又高度凝练的原创概念阐释之、铺陈之、思辨之,彰显出作者宽阔的视野、深厚的积累,也正是这些,赋予了薄薄一册《美的历程》以恢弘博大的气势,他让你在可能并不深刻理解的情况之下,已经欲罢不能,便只好开始这场匆匆的美学旅程。
石器时代的远古图腾,像山顶洞人的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这样种种的“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它的成熟形态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及远古图腾活动。龙飞凤舞就是文明时代来临之前,从旧石器渔猎阶段,通过新石器阶段,从母系社会通过父系家长制,直到夏商早期奴隶制门槛前。它们既是又不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审美。它们只是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图像符号化。它们只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
原始歌舞,分化为诗,歌,乐,和神话传说。各自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不同的发展道路。继神人同一的龙凤图腾之后的,便是以父系家长制为社会基础的英雄崇拜和祖先崇拜。有意味的形式,循着陶器的步伐,青铜器款款而来,他充满着狞厉之美,青铜器的出现,人类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无论对于农业还是战争,它的作用都是巨大的,以饕餮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具有肯定自身、保护社会,“协上下,承大休”的帧祥意义。以饕餮作为纹饰,表现了原始人民向往无限力量,征服自然,征服社会的欲望。鼎盛的青铜时代,让我们看到了那深邃而博大的美。
从青铜时代迈上一步,我们来到了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虽然没有青铜那狞厉之美,但是激烈的思想碰撞奠定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文化基石,百家蜂起,诸子争鸣,最后朝向理性主义的总思潮、总倾向。儒家思想,影响中国两年多年的思想,从一开始,就体现了他的包从精神,在不断的融合中,日臻完善,儒家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间生活、伦理感情和政治观念中,儒家思想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确立了主流思想之后,文学爆发出最原始的光彩,楚汉的浪漫主义,向我们展示了他迷人的风采,细品《离骚》,我们会看到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楚辞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的光辉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在那个充满想象和神话的世界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浪漫的诗人。
伴随着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兴起,我们步入了以人为主体的魏晋时代,抛弃荒唐、迂腐、无用的文学,虽比不上先秦文化激烈的碰撞,广度不如先秦,但思辨哲学的纯粹性和深度所达到的高度是毋庸置疑的,时代是不断前进的,这个时代是突破数百年统治意识,重新寻找和建立理性思维的解放历程。
在世人遭受战争苦难,生活没有动力,失去希望的时候,人们心中就需要一个心理支点,宗教思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佛陀,以他宽容、解救是人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一个信仰的兴盛,必然留下宝贵的精神和物质遗产,在那个佛教思想传播和鼎盛的时期,创造了大量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一部部佛经,一个个石窟,那浩大的佛像,无一不给我们震撼。
唐代历史揭开了中国古代最灿烂夺目的篇章,国家统一,和平昌盛,经济欣欣向荣,在这个和平盛世,所展现的文化,包含了大一统时代的气度,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大唐的诗人们,经过生活的洗礼,走览名山大川,那豪迈气度,跃然纸上,唐代的诗歌体现了人间现实的感受,体现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执着。一种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想象和热情,渗透在盛唐文化之中,酸甜苦辣咸,在唐诗里,五味俱全,即使是享乐、忧伤、抑郁、悲伤也仍然闪烁着青春、自由和欢乐,这就是大一统时代的恢弘气度。
过了封建社会最顶峰的盛唐,我们来看一下中唐,政治社会的日趋衰落,文学在政治的跌宕之中走向了巅峰,百花齐放、名家辈出;诗坛之盛,确乎空前,散文也是如此。古文运动兴起,传统的骈文四六同时大放异彩,文学的宽度大大地拓宽,双流并进,文坛百花齐放,各有风度。文坛如此,书画亦高度发展,自由的发展时期,迸发出绚丽的艺术成就。
与相隔数千年的青铜礼器交相辉映,宋元的山水画,成为世界艺术史上罕见的珍宝。中国之画,在于神,山水之画,在于意境,此意境,就是画的神韵,宋元之画从画人转化为对自然的描绘,体现了一个时代人们思想的转化,当人们厌倦了世俗的仕宦生活,就转向了对恬淡生活的向往,沉醉于山光水色,规避城市生活的喧嚣,才能在心里生出山水之意境,这是亲近于自然的美。将自身融入于自然山水之中,达到那传说中的无我之境,人们在自然中找到了真我,看宋元的山水之画,可以涤荡人的心灵,是心灵回归于自然的恬淡之美。明清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社会风俗画,市井生活散文,向我们呈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图景,这一时代的文艺,更加趋近于世俗生活,体现了文学与基层接轨,下层的现实主义与上层的浪漫主义彼此渗透、相辅相成,虽然在思想感情、写作技巧,文学作品质量上不能超越前代,但是文学对于现实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清朝,文学遭到了不可想象的打压,政治的打压下,出现了与众不同的文学艺术作品,感伤主义成为清朝文学的一大特点。
贯穿中国古典文艺历程,我们领略了不同时代不同的美,在相应的经济基础下,产生相应的文艺建筑,文艺与社会紧密联系,文学艺术的发展总体也呈现出其规律性,把握美的感性与理性,用审美的眼光去看未来。
第五篇: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行走于美的长廊中
——读书报告之《美的历程》 学院:文学院
班级:2010级2班
姓名:杨海燕
序号:166号
学号:1041410167
电话:***
独创声明:用相同的中国字,写出不相同的文章!
因缘:今年暑假期间,我在家浏览过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的电子书,也许,当时自己只是出于一种大体了解的心态,所以,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也只是大体地浏览了一遍,由此,对整本书的内容也只能有一个笼统且模糊的印象。而在这学期,在文史哲老师的课堂上,《美的历程》被列在了徐强老师推荐的书目之内,自己甚是高兴,认为自己至少已经“看”过这本书,抱着想再仔细阅读一遍的心态,自己便重新翻开了纸质版的《美的历程》。当然,结果不出自己所料,读完后,收获颇多!
版权信息: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修订彩图版)。
页数:270页。
作者简介: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李泽厚先生成名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奠定了其在美学界的重要地位。同时,李泽厚先生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已卯五说》、《历时本体论》等书。
内容概要:《美的历程》是一本广义的中国美学史著作,再现了一段惊人的历史,是一部真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先生从宏观鸟瞰角度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论述了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之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特色的三类艺术,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的感伤到现实的变迁。
从中国各个时代的精神着眼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美的画面,逐一揭示了不同阶段的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及其内在演变的规律和价值,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阅读过程:出于个人看书习惯的原因,捧着一本书,首先看的是书的目录。因此,在看《美的历程》时也不例外,最先看的便是其目次部分,作者把全书分了十个章节,每一章节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采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由此,我便按照这个顺序,分章节读完了全书。下面,我将分章节浅谈一下我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
在读第一章即“龙飞凤舞”时,由于自已对远古社会的知识了解甚少,便生出一种一头雾水的感觉,感觉书中作者提到的东西都很晦涩难懂。介于此,我便把第一章仔仔细细地看了三遍,然后还翻阅了一些关于远古知识的其他书籍,而后终知作者所云。以龙图腾和凤图腾为主的远古图腾是原始巫术礼仪的延续、发展和进一步符号图像化,是观念意识物态化活动的符号和标记;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纹饰、造型形式。这些不仅仅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风貌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更是后世文明的起源。
在第二章即“青铜饕餮”中,作者论述了“狰狞的美”、“线条的美”和“解体和解放”。夏铸九鼎,结束了蛮荒的原始社会,时间也演进到了夏商周的青铜时代。青铜的使用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中国也进入了奴隶社会。自夏代起,具有浓厚宗教性质的巫史文化开始了。此时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早期宗法制社会的统治者的威严。与青铜器同时发展成熟的是汉字。甲骨文、金文开始了汉字美的历程,以其净化了的线条美表现和表达出种种形体姿态、情感意兴和气势力量,终于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由此,中国得书法又开始了其新的篇章。
在第三章即“先秦理性精神”这一章中,作者对先秦时的社会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并从其思想根源上为读者做了一定的剖析。也许是自己由于比较熟悉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便对这一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的较为透彻。在先秦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思想学术空前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由此奠定,主要表现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主线。儒家的经世致用,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二者相互补充,相互协调。这正所谓“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避退;但实际上他们刚好相互补充而协调”①。更为重要的是,同时期的诗歌、散文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赋比兴的手法在《诗经》中得① 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修订彩图版).第88页.到了充分的运用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抒情为主的美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的这些“上层建筑”都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连的,通过这一章的阅读,读者可以对先秦的历史以及其深刻的思想根源又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在第四章中,作者以“爱国诗魂”屈原为切合点,以“屈原传统”开篇,给读者介绍了“楚汉时期浪漫主义”中的一些美学知识,论述了一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楚辞充满了浪漫主义,同时与汉文化紧密联系,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而汉文化更多地表现了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对象的征服。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被带进了那个人神杂陈、百物交错的世界。
“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是第五章内容的主体,主要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即魏晋时期的社会常态。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传统的价值体系,对人自身的生命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怀疑外在权威,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有强烈的追求和留恋,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表现出无比的悲伤。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
“佛陀世容”是第六章节的标题,毫无疑问,这与佛教绝对是密切相连的。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这一时期社会极为动荡,战祸连绵。佛教被用来宣扬忍受痛苦、自我牺牲,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此时的信仰对象非常崇高,人则显得十分渺小,佛教雕塑以超然的形象受到世人膜拜,而到了唐朝,佛教的雕塑与壁画则具有了相互补充的和谐美,引起人们对虚幻的美好世界的向往,随后,宗教艺术日渐世俗化,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盛唐,中国封建社会及至辉煌的顶峰;盛唐之音,奏响了中国古代最铿锵有力的乐章。唐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和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这是产生“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盛唐时期文艺方面以诗的成就最高,其中以李白为代表,将诗带入了浪漫主义的巅峰。除此之外,作者认为唐诗与唐书法都极具音乐美。而以杜甫、颜真卿、韩愈为代表的“盛唐”则对后来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起到了确定和建立的作用。
“韵外之致”,乍一看,恍似新生婴儿见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经过仔细研读,发现作者在这一部分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
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②。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诗画中的美学趣味也在发展变化,从北宋前期到后期过渡②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修订彩图版)第269页.到南宋,“无我之境”逐渐在向“有我之境”推移,这种审美趣味在北宋后期形成,到南宋院体中达到最高水平和最佳状态,创造了与北宋前期山水画很不相同的另一类型的艺术境界。
第十章,也是本书的最后一章,或许是出于一种倦怠心理,或许是觉得自己对明清时期了解得较为全面,便没有逐字逐句地阅读,仅是大体浏览了一遍。作者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明清文艺与浪漫洪流。这一切是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使然,只是顺应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潮流罢了。
本书创新之处:
1.结构上,大章节套小章节,使全书框架明了,脉络清晰,有利于读者从宏观角度把握全书的内容。如第七章中,作者分别从“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三个角度为读者讲述了盛唐之美的点点滴滴。丰满的、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和想象,渗透在盛唐文艺之中,闪灼着青春和自由,这一典型代表人物便是诗仙李白。“间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③,这些文艺巨匠,揭出他们各自的美学本质,为后世留下了美的规范。
2.内容上,书中的一些观点具有批判意识,例如作者在“远古图腾”那一章提出的“积淀说”脱出了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与“‘审美情感’”④的恶意循环。认为形式上产生变化的时候,是因为内容积淀在其中,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而又由于对新形式的感受有特定的观念、想象积淀在其中,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感受,所以形成了“审美情感”;又如在“魏晋风度”一章中,作者不同意哲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的论调,认为魏晋时期恰好是哲学重新获得发展,思想活跃的时期,而不是所谓的反动腐朽的东西。这些具有批判精神的观点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新颖感,由此引人入胜,更会引起读者对一些已定的观点的思考。
3.形式上,作者插入了大量的珍藏图片,与文字相辅相成,图文并茂,避免了纯文字的枯燥,使读者对美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
印象最深的部分:割肉贸鸽,只为挽救一只被饿鹰追逐的小鹰;舍身饲虎,只为救活一堆奄奄欲毙的小虎;须达弩好善乐施,只为实现他的施舍„„如此等等,总会引起读者心中的各处感伤与无奈,总会让读者思考关于生命价值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人的价值何在?
从历史背景来透视当时的社会状况,从东汉帝国的瓦解到李唐王朝的统一,四百年间尽管又短暂的和平和局部的稳定,但整个社会总的来说是长时期处在无休止的战祸、饥荒和**之中,统治者只能借助宗教这种鸦片和麻药来麻醉百姓③
④李泽厚著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10月版(修订彩图版).第232页.赵小平.胡建著 《形式意味与审美情感.克莱夫.贝尔形式主义美学新论》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9年04期.的心灵,而百姓也只能把一切美好的愿望以及无数的悲伤寄予在神佛之中,期待下一世的轮回!
评价和观感:
1.内容上,《美的历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把审美、艺术和整个历史有机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作者将中国美术的发展放置于当时大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通过对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的分析,将社会环境的变化与艺术的变化关联起来,使读者能够了解到中国美术发展变化的深层原因,归纳出其中包含的美学意义的同时,也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现今社会人们的很多文化心理结构和古人有惊人相似之处,这也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对现今的审美规范起到了引导和反思的作用。
2.语言上,“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圆润的语言,似流水般缓缓而来,行文优美,分析透彻,夹叙夹议,文字简洁,铺排列锦,旁征博引,不是诗而胜似诗,让人神驰千年,遨游历史长河而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能够让读者对中国美学的气质和中国文化的形成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书中不足之处:
(1)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文言文;同时,我读的这一个版本的书中,古今字较多。这无疑会给文学功底较薄弱的读者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阅读障碍。
(2)观花式的阐述,对一些现象的剖析粗疏简略,使读者理解起来有困难。
(3)书中一些比较专业化的术语读起来稍显生硬,应该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通俗化”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