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时间:2019-05-12 12: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的历程——读书心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第一篇: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洪荒直到明清时代,不同时期的艺术火花的积淀,形成中国文化美的特点。“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积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美的历程》一书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研究的美学纲领,从宏观鸟瞰角度,强调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从政治,经济,历史方面来探讨文化对美的影响和发展,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的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襟怀、意绪,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它讲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美学,让我们能从简单通俗的文字以及不长的篇幅中随着作者回顾上下五千年,进行一次意义丰富的旅行。

陶器纹饰的美学风格活泼愉快走向沉重神秘,原始祭祀礼仪的符号标记,这符号在幻想中含有巨大的原始力量,在讲到青铜饕餮的时候,李泽厚提出了“狞厉的美”,他认为在原始社会进入到宗法制时期后,统治阶级为了建立统治,总是要依赖“巫、史、尹”来编造、宣传本阶级的幻想和“祯祥”,并以写实图像的形态表现在青铜器上。它们以饕餮,鸱枭超世间的神秘威吓的动物形象,表示出这个初生阶级对自身统治地位的肯定和幻想。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

魏晋是一个哲学重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出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飞跃。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人的觉醒。这段时期,文学作品的诗句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人的内在的精神性(亦即被看做是潜在的无限可能性),成了最高的标准和原则。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们的贵族气派,讲求脱俗的风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

人的主题是封建前期的文艺新内容,那么,文的自觉则是它的新形 式。对创作类别特别是对创作心理如此专门描述和探讨,从玄言诗到山水诗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从五言诗体,七律,六朝骈体,自觉地把汉字修辞的审美特性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它们对汉语字义和音韵的对称、均衡、协调、和谐、错综、统一种种形式美的规律,作了空前的发掘和运用。它们从外在形式方面表现了文的自觉。灵活而工整的对仗,从当时起,迄至今日,仍是汉文学的重要审美因素。注意自身创作规律和审美形式。

人性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情和知觉,也就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在审美心理上是某种待发现的数学结构方程,这也就是积淀的自由形式,美的形式。

美作为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与人性一样,是人类历史的伟大成果,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却是指向未来的。诚然,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会随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达.人类意识的逐步提高.社会也会越来越进步,或更趋向精彩和先进。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读完本书你可以感受到,纵然时光流逝,社会再富足,有一样东西不会随时间而退化本来的价值。反而,时间的积淀 更能加重它的韵味。和它所散发的魅力。它会随时光的足迹为自己装扮更华美.更有气质的华衣。不会随时间褪去光彩,反而更加清新,它就是艺术.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产物。本书作者也正是通过历史的美的艺术历程,让读者品味到了他的新鲜和清丽,让我们读到历史艺术的美之瑰丽本质……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具有悠久曲折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绵延生存几千年,历尽沧桑而依旧巍然屹立。每一个中国人,包括青少年在内,有足够的理由为祖**亲在过往岁月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富足的今天和美好的明天而骄傲。爱国,绝对不是停留在口头的一个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是长存心间,深沉恒久的情感积淀。但略显遗憾的是,当前,很多人迷失在物欲横流的浮躁世界里,精神迷惘,信仰缺失,认知浅薄,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卷袭之下,轻易的失去了正常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缺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根本不知道中华文明曾经拥有何等的璀璨夺目,以致难以真正在心底激起对祖国持久深沉的热爱。

第二篇: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美的历程》读书心得

作者:邵逸清

李泽厚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为我描绘了一曲中国艺术之美。在这本书中,我仿佛被李老师引领着去需找中国艺术美的真谛,中国艺术之美,并不只出现在华丽堂皇的艺术馆中,中国艺术之美,无处不在,我们只缺少一双发现这些美的眼睛。在这并不算长的文章中,最令我心驰神往的就是李老师提到的古代图腾,往日被认为毫无章法,令人畏惧可怖的图腾,竟拥有鲜为人知的意义,在我们看似简单,却不无道理,你看那可怖的人面鼎中常出现的牛头怪,并不是随意想出的装饰花纹,它象征着守护与威力,守护者自己部落的人民,威吓外来侵略的敌人。就像李老师所说:“它们这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有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配上那沉着、坚实、稳定的器物造型,极为成功地反映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那进入文明时代所必经的血与火的野蛮年代。”李老师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超越一般人所定义的优雅美的框架,为我们呈现出那令人血脉沸腾的野性美,这种美,百看不腻,这种美,令我痴狂。李老师不局限于图画艺术,文字的美也被他讲述地淋漓尽致。古代的诗歌,名流千秋,我们在高中被灌输的思想太关反复太局限,谁

敢说李白杜甫写出的洒脱之诗不是对生活的无奈所迫?谁敢说,表面看似豪放不羁的字句,没有隐藏着作者对现实的畏惧?谁说描写热闹欢腾的画面,没有体现当时作者的孤寂落寞?谁敢说淡泊名利的语句,没有透露作者想要入世的向往期待?我们学习地太快,却感悟地太浅。文章的中部至下部引用大量诗文,让我们更深刻地感悟到李老师对美的独特眼光,在图画,在文字,在政治态度,在生活经验,在于拥有那强大的关于美的哲学思想。

这历程,让我走的很充实,这历程,让我有所新思,这历程,让我目不暇接,这历程,让我叹为观止。去发现,感受美,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学习美,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学到的最深刻地思想,让我们去天人合一的境界,去用心聆听生活带给我们的美的历程。

10251213223动画2班 邵逸清

第三篇:林美妍读书心得

《第六病室》与《狂人日记》中的比较

林美妍

摘要:小说主角同样是受到时代环境的毒害,同样是疯狂的,同样是以疯去对待这个社会,都是通过”疯言疯语”要说出“疯子“的清醒认识。两个作品同样是以“疯子“作为英雄人物来塑造但是所描写得内容又是不同而因为作家所创作时所处的环境不同,当然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也不同。

关键词:疯子;契诃夫;鲁迅;比较研究

在文学史上,不同国籍的作家,恐怕很少有像鲁迅和契诃夫这么多相似之处的了,他们都是以短篇小说著称,在个人生活经历上也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契诃夫最初也是从事医学的,后来发觉自己的兴趣是再文学方面,最后以文学作为他的终生职业。鲁迅最初也是从事医学的,后来发现唯有文学才能唤起国人的觉醒,才能改变国人的精神土壤,因此弃医从文。他们也钟情与用“变态”的人物作为小说的主角,契诃夫的《套中人》、《第六病室》,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下面就以《第六病室》和《狂人日记》对这两位作家进行比较。

一、狂人不狂,疯子不疯

《第六病室》和《狂人日记》同样是以得了“迫害症”的“狂人”来抨击当时作家所处的社会,两个狂人同样地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但同样地又为社会所不容。

鲁迅的《狂人日记》展现了一个患“迫害症”之类病的青年的内心世界,他偏执与苦苦思索“吃人”的问题,终因“多荒唐之言”而被视为疯癫。文言文所描述的是“正常”的现实世界,在世人的眼中,狂人得了“大病”发了疯。白话文则描述了“疯癫”的狂人的心理世界。狂人一出场:“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言语前后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绝不似正常人所言;又如当狂人看到桌上的蒸鱼,竟产生了“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块,滑溜溜的,不知是鱼还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地吐出来”,全然是一个疯子的奇怪联想。通过与“正常”世界里连贯晓畅的“文言文”相比,狂人的间断思维、奇异逻辑的白话文心理自白,一个成天疑神疑鬼而又担惊受怕的“狂人”形象就跃然纸上。狂人通过毫不掩饰的内心独白展示了其纯粹的内心流动。他忽而从“仁义道德”的字缝里看出“吃人”惊呼要被吃了;忽而有赵家的狗联想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忽而又同大哥从易牙蒸子讲到徐锡林乃至“去年城里杀了凡人,还有一个生痨病的人,用馒头蘸血舔,在荒谬的思维跳跃间,鲁迅将一个“受迫害狂”的病理特征和心理世界描写得惟妙惟肖。然而这表面上看起来荒唐不稽的“狂人”心理实则暗含这一个清晰的自我认知过程,狂人从历史中看到了“吃人”现象的存在并惊叹道“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随后又发觉“我未必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这个用“吃人”串连起来的心理流动过程断断续续的拼出了“狂人”的这一疯癫形象表现出他的疯言疯语、与正常世界格格不入的行为和思维荒谬透顶的疯癫特性。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疯狂的人清醒地看透了社会看透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弊害。他可以称为是一位智者和哲人,他具有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联想。他对什么事情都要寻根究底,一点也不盲从,对过去的一切事情都要经过自己的思想加以审判。他说“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

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狂人想得多宽、多远和多深!

病人伊万·德米特里奇·格罗莫夫出身贵族家庭,做过法院的民事执行吏和十二品文官,但是他总是疑虑重重,老师怀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担心,而且他生性孤僻,不大与人接近。格罗莫夫偶然与带着脚镣被警察押着一个犯人在行走,便担心正积极有朝一日也会被抓起来,被警察押着在街上走。后来,城郊山沟里发现了两具死尸,格罗莫夫总担心别人会把他当疑犯抓起来,便躲进房东的地窖。恰好两个翻修炉灶的工人来到房东的家里,格罗莫夫知道他们是工人,但是恐惧告诉他他们是警察假扮的,于是,他帽子也没戴就从房东的家里飞跑出来。他感到“全世界的暴力合在一起,正在追他”。最后他被人们送进医院,再过不久,又由安德列·叶菲梅奇·拉京下命令关进了第六病室。

故事的主要情节就在“疯子”格罗莫夫和“正常人”拉京之间的辩论展开。在和格罗莫夫谈过一番话并受到格罗莫夫的猛烈抨击后,拉京反而感到他终于找到了唯一配和他谈话的智者。在拉京的心目中,格罗莫夫并不是精神病人,而是有深刻见解的人。“疯子”格罗莫夫和“有头脑”的格罗莫夫穿插在于“正常人”拉京医生的谈话中。他会要求拉京医生放他自由,但当知道警察会抓他回来的时候又是一脸的痛苦,当他和拉京一起讨论哲学的问题时,又表现得多么睿智!他虽被关在疯人院中,备受非人的虐待,但始终不悲观失望,坚信“真理会胜利”。

格罗莫夫反驳拉京医生说“任何鼓吹对富裕冷淡,对生活的舒适冷淡,对痛苦和死亡加以蔑视的学说,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是完全没法理解的,因为这大部分人从来就没有享受过富裕,也从没有享受过生活的舒适。对他们来说,蔑视痛苦就等于蔑视生活本身,因为人的全部实质就是有饥饿,寒冷,委屈,损失等感觉以及哈姆雷特似的怕死感觉构成的。全部生活不外乎如此。人也许会觉得生活苦恼,也许会痛恨这种生活,可是绝不会蔑视它。”不得不让人对这个“疯子”刮目相看。

鲁迅的狂人和契诃夫的疯子一样,都是善于思考的勇士,洞察世界却不得不忍受世界给予的迫害,同样以“疯狂”去面对各自所处的环境。

二、时代造就的作家与作品

契诃夫的《第六病室》是一部写实的作品,并没有复杂紧张的情节,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作品。首先契诃夫巧妙地穿插对“疯子”格罗莫夫和“有头脑的”的格罗莫夫的描绘,巧妙地安排“疯子”格罗莫夫同“健康人”拉京医生之间的争论。而拉京医生同格罗莫夫交谈过几次。也被当作精神病患者而被关进第六病室。第六病室的画面撼人心灵。年轻的列宁读了这部作品,顿时“觉得可怕极了”,觉得他“自己好像也被关在第六病室了。”而鲁迅的《狂人日记》是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作品。小说主要是通过“迫害症”患者的多疑特征以致他以多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环境,而且更多的是“狂人”的心理活动,与契诃夫的写作内容有所不同,契诃夫作品更注重作品的画面感。《第六病室》在一开始就描写了第六病室周围的环境,这样也是暗示第六病室就是会当时沙俄专制统治的社会像监狱一般阴森可怕,而在这里的“病人”则代表着全体受苦受难的俄罗斯下层人民。两部作品所描写的内容都是当时作家所处社会的缩影,但《狂人日记》的主题要明显的多,作家的创作意图很明确。《狂人日记》主题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而“弊害”何在?乃在“吃人”。鲁迅从日本回国后,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在问民族生死存亡而痛苦焦急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而鲁迅就将数十年对中国

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这篇在当时社会是“第一声呐喊”的《狂人日记》。正是但是社会这么一个强大的后盾《新青年》的支持,鲁迅能在《狂人日记》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契诃夫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空前严格,受到时代的局限,他的揭露与批判是暗示的,温和的。而《第六病室》是契诃夫在游历了沙皇政府安置苦役犯和流刑犯的库页岛后,对沙皇专制有了深得认识,在契诃夫的大多作品都渗透着“不能再这样活下去“的社会情绪,而《第六病室》也不例外,它既否定了苦行僧式的禁欲主义以及看破红尘的悲观态度,也批评逆来顺受的不抗恶主义,同时还控诉了沙皇专制制度的野蛮和残暴。在当时大时代背景下根本不会允许这种作品的出现,在当时严厉大多书报检查控制下能创造出”疯子“格罗莫夫形象是契诃夫取得的杰出艺术成果。

三、“狂人”的预示

契诃夫的“狂人”写成三年之后(1895),俄国建立了“俄国工人解放斗争协会”即俄国物无产阶级的政党。鲁迅的“狂人”写成三年之后(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两篇狂人写成三年之后两个国家都建立了共产阶级的政党。是巧合也是必然。说它是巧合,是因为两个艺术大师不谋而合地都在大风暴来临前夕写出了“狂人”。说它必然,是因为在一个大风暴来临之前,必然会出现一些英雄和先行者。可以这样认为两个“狂人”的出现正是预示着两个国家的大风暴即将来临。

契诃夫是俄国的英雄,鲁迅也是中国的英雄。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俄〕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M〕.汝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贺亮明.鲁迅《狂人日记》主题探析〔J〕.作品研究,2011.

〔4〕肖丰.理想的华美远景——对《第六病室》意识形态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5〕张飞.《狂人日记》思想内涵探析〔J〕.百花园地.2011

第四篇:《论语之美》读书心得

《论语之美》读后感

《论语》是儒家文化的源头,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处世之道和君子之道,其入世精神和人文之美深深浸入了中国人的心魂血脉。台湾大学著名教授、国学导师傅佩荣的新作《论语之美》结合现代社会人生,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以全新的形式解读了《论语》的原典原意。阅读本书后,我对《论语》有了进一步的感悟,该书阐述的修习养成和君子之道使我对如何在工作以及生活中塑造人格魅力有了深刻的启发。

人格魅力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品质等方面具有能够吸引人的力量。我们的人格魅力并非天然具备,而是主要依靠自身的悟性和长期的修养而成的,即所谓“后天的修习”。通过阅读《论语之美》,我对塑造人格魅力最重要的方面总结为:勤读善学,重于修养、以德为先,公道正派、敢做善成,勇于担当。

《论语·子张》篇中,子曰:“学而时习之。”其意为学习是无止境的,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有机会就不要放弃学习。《论语·宪问》篇中,子曰:“修己以敬。”孔子认为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认真谨慎地面对一切。

初入职场,我们一定要勤读善学。学习是提升素质和能力的基本途径。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从书中可以解决疑惑、收获知识、升华思想,甚至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古往今来,但凡有造诣、有学问、有作为、有修养的人,特别是杰出的历史人物,没有一个不是勤学善读的。毛泽东同志终生与书为伴,博览广学、孜孜不息。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的思想和智慧,来源于对中国历史的把握和洞察,来源于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深入调研和丰富实践,也来源于对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扬弃。现如社会对我们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刚刚工作的我们,更应该加强学习。同时,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把学习当作工作需要,养成勤学善读的好习惯,做勤学善读的模范,营造勤学善读的好风气。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知事明理、思维豁然、心胸宽广、触类旁通、挥洒自如,真正做到胡锦涛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惟其如此,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

《论语·子路》篇中,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为官当政者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下属也会跟着行动;相反,若自身不正,即使三令五申,下属也不会服从。《论语·宪问》篇中,孔子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大意是,统治者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被百姓自动围绕着当政者转。孔子又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从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兵是将,有德才能服众。

在生活中,尤其在工作中,要坚持公道正派。待人处事要正直、公正、诚实。凡事要出以公心,维护公平,坚持公道。而我们更应该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虚浮不伪装,实事求是,讲究信用。

“敢做”就是敢于直面困难问题,富于开拓创新,不瞻前顾后,不计较个人得失,敢做别人不敢做、做不了的事;“善成”就是想方设法,把事做成功。“敢做”是一种态度,“善成”是一种本领。

《论语·子罕》篇中,子曰:“勇者不惧。”意思是说,勇敢的人不会畏惧。也就是遇事不害怕、不逃避、不退缩,面对现实,敢于担当。

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讲话中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这句话不仅适用于领导干事,也适用于我们普通职员。在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问题时,除了寻求家人及同事的帮助,在自己德能力范围内,我们还要用于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决不能遇到困难绕道走。

人格魅力铸造人品,人格魅力成就事业。刚刚入职的我们,对职场对生活充满着激情,充满着憧憬,因而我们更要善于加强学习、注重增强修养、言行一致、勇于创新、勇于担当,以自身美好的人格魅力,赢得领导、同事、家人、朋友的信任与尊重,使自己的生活与事业更加充实快乐!

第五篇:【读书总结】《美国宪政历程》读书心得

《美国宪政历程》读书心得

寒假期间闲来无事,拿起桌子上的《美国宪政历程》,开始时只是单纯的消磨时间,可是但我读了几页后,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用25个生动形象的案例讲述了美国的法律精神。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法系,英美法系相对于我国采用的大陆法系“成文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判例法”。《美国宪政历程》是一本写给中国普通读者的英美法系法律专业书,让我接触到与我国迥异的另一种法律体系。这本书的主体部分由三篇精彩的宪法论文与25个司法大案组成。引人深思的法理分析,令人回味无穷;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案情,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25个判例故事所揭示的,是一以贯之而又不断发展的一种精神。美国人所谓的“法治精神”(rule of law)同我们常说的“依法而治”(rule by law)虽只有一个介词之差,但区别却非同小可,“法治精神”的主语是法,宪法是至高无上,毫不妥协的,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虽然美国历史也充满了腐败、剥削、压榨、垄断、童工、奴隶制、种族歧视,但法治精神造就的一个良好的可伸缩的制度框架加上历代法律精英的努力,最终引领和促进了美国的社会进步。

如果不读这本书,我不会相信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允许自己的人民焚烧国旗,正如“得克萨斯州诉约翰逊案(1989年)”一节描述的一样,最高法院认为约翰逊焚烧国旗的亵渎是一种“表达行为”,因为它旨在“传达一种特定的信息”,是受美国宪法第1修正案保护的“表达自由”,甚至连保护国旗这一最为美国人珍视的行为,也必须

服从言论自由这一原则不能有所例外。随着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全美48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有关保护国旗的法律全部因违宪而无效,从而产生了一句著名的结案陈词:“星条旗保护焚烧她的人”。判决引起的轩然大波不言而喻,然而这个案例让人更加感到有趣的是,民意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有86%支持修宪护旗,如果用简单的全民公决来决定是否修宪护旗,护旗派必将大获全胜。然而最高法院的判决只能通过宪法修正案的办法来推翻。要通过一项宪法修正案首先需要国会两院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四分之三州议会批准,这种事情美国历史上只发生过4次。在美国公民护旗同盟的推动下,48个州的议会通过保护国旗的修正案,但在此后若干年里始终无法在国会通过,其中1995年参议院的投票结果是63比36,离三分之二多数仅3票之差。美国宪政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此,它不仅在制度上保证民主的权威,同样也限制多数的专断,保护少数的权益。由制宪先贤精心设计的美国宪政体制不仅旨在防止个人的独裁,而且也要以精英政治阻止多数的暴政。这一制度设计的最大特点不是它的民主,而是它的法治,它以非常明确的语言极为具体地规定了重大政治问题上的法律程序。

在阅读完所有案例后我了解到中美法律系统的诸多差异。在美国宪政中,最高法院最重要的责任是裁决涉及宪法解释问题的案件,判定某项法律或政府行动是否违宪。我国高法立案庭所拥有的立案权,在英美法系中则是大法官们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因此一些大法官个人意志也可左右美国高法的审判倾向,比如20世纪初大法官频繁受理有关契约自由和产权的案子来保护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而

1950到60年代的沃伦法院则对刑事被告的权利情有独钟,推动举国上下对公众自由和公民权利的保护。而我国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主要职责是监督管理全国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并审理全国法院未终审的各类案件。这种区别凸显了我国法律在实践中的困境,影响审判的诸多外来因素导致结果的不确定性,甚至一些法律法规的自相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因此高法更偏重以行政管理的方式维持法律系统的运转,在提高公信力方面则乏善可陈。汉密尔顿曾经说过:“人民对于写在羊皮纸上的文字的力量给予了一种信任,认为它能够促使政府步入正轨,如果要给这种信任起名字的话,它就叫做宪政。” 宪

政在中文中是“民主政治”的意思,在英文中却意指根据判例,司法解释,宪法实践所逐渐形成的法律体系,从粗细不同的定义中,我们能体会到中美两国在观念上的巨大差异,正是这种差异才使这本书读来颇具趣味。

下载美的历程——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的历程——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书心得文档(汇编)

    《现代中国的历程》读书心得 我选读的是黄仁宇的《现代中国的历程》,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以其宏阔的视野,独到的见解来解析中国历史。 本书从技术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的进程,不......

    阅读阅美读书心得(全文5篇)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从小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更为重要。阅读,是一种能给孩子带来无限乐趣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孩子获取知识......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一次巡礼 ——读《美的历程》有感 【摘要】本文是作者阅读《美的历程》后的一些想法,从《美的历程》内容出发,结合中国古代历史,指出中国美学发展历程,中国美学的发展与中国......

    战略历程读书报告

    关于明茨伯格《战略历程》的读书报告 北京化工大学 行管1502李小东2015017297 一、名著基本简述 1.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亨利·明茨伯格被誉为是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思想家......

    我的读书历程

    读书的乐趣 晋江市深沪镇群峰小学施瑞琼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从小我就喜爱读书,常常泡在图书室......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浅谈中国美学规避人工秩序的思想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美的历程读书报告。他的著作......

    《美的历程》读书报告

    美的历程 艺术和美是精神与心灵的外化,表现和寄托。“美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历程,随着民族精神的演进不断变化发展。《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写的关于美学的重要历史著作......

    我的读书历程

    我的读书历程 我的读书历程自是不可与文学大家相比,但却也有自己的体会和心得。谈到读书历程,我首先想起的是三毛初中时便因读到贾宝玉削发出家而不能自己,在课堂上失声痛哭,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