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模式读后感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读《中国模式》有感
建国6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成就,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引起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学者逐步开始思考日渐强大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何种影响。与此同时,随着国际交流不断增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出现,国人也在讨论中国的发展道路正确与否,是否该学习西方。因此,继“北京共识”后,“中国模式”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热词”。
中国的发展是否有模式?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潘维教授主编的《中国模式——解读人民共和国的60年》给了我许多启发。
何为“模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学者的解释是:事物内在机理的展开,它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系统地体现着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模式”主要有三层涵义和特征:内在性,即模式是一个事物内在本质的展现;外在性,即模式有许多外在的表现形式;可借鉴性,即模式可以供人们借鉴和学习。而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模式与“描述”历史道路不同,与总结历史“教训”也不同,它是对“成功”原因的“归纳”。
那何为“中国模式”?是中国发展的标准形式?是可以使人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还是中国发展的内在机理的展开?潘教授给出的解释是:中国模式是关于人民共和国60年“成功之路”的理论解释,即因果抽象。从历史的角度来讲,中国模式是21世纪的新版中华体制。
该书将中国模式分解成三个子模式,经济模式、政治模式和社会模式,每一模式又分别由四个支柱构成。
一、由四个支柱构成的“国民”经济体现独特的经济模式。这四个支柱依
次是:①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权和民间的有限土地使用权,②国有的金融和大型企业及事业机构,③(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劳动力市场,④(以家庭和社区中小企业为基础的)自由的商品——资本市场。
经历了60年的风风雨雨,虽然有过挫折、有过错误,但我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使中国实现了腾飞,使中国人民从战争的苦难进入了和平的幸福。选择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有着历史的因素。该书在进行了历史的纵向对比和中西方的横向比较后得出,这是中国最好的选择。
二、由四个支柱构成的“民本”政治体现独特的政治模式。这四个支柱依次是:①现代民本主义的民主理念,②强调功过考评的官员遴选机制,③先进、无私、团结的执政集团,④独特的政府分工制衡纠错机制。
由于中西方社会结构的不同、社会意识的不同和维护稳定模式的不同,我们不可能采取与西方完全相同的国家治理模式。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决定了我们最终建立了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三、由四个支柱构成的“社稷”体制体现独特的社会模式。这四个支柱依次是:①分散流动的家庭,而非个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②与西式分层的“市民会社”不同,(以家庭为单元的)平等的社区和(工作)单位构成了中国的社会网络;③(社区和单位构成的)社会网络与(“条条”、“块块”构成的)行政网格天然重合,在基层彼此嵌入,相互依存,形成弹性、开放的立体网格;④家庭伦理观渗透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逻辑。
基于自然历史的路径,我国社会以家庭为基础组成社区和单位,靠家庭伦
理观主导社会组织运行,不会形成西式的阶级社会和契约法律意识;基于自然历史的路径,我国社区/单位与行政条块大体重合,不会形成西式的“市民会社”和国家与社会两分的契约关系。若盲目地效仿西方,我们的社会体制只会出现危机,人民群众的生活只会陷入一片混乱。
社稷、民本、国民“三位一体”,十二大支柱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中国模式”。这本书使我明白了中国的现行制度虽然存在诸多缺陷,但确实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好选择。它从历史、现实、中西方对比等多角度揭示了现有制度的合理性,为我的许多疑惑作出了解释。该书启示我们: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中国模式。借潘教授的话讲就是:忘记历史意味着轻薄,篡改历史意味着背叛。
一方面,冷静面对中国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现实,避免因发展过快而出现头脑过热,造成前进道路上的曲折。另一方面,中国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国内许多学者在谈及中国自身问题时往往底气不足,不自信,总拿西方的理论来质疑甚至否定我们自身的成绩和发展。这也给我们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在大力发展国内硬实力的同时,必须加快发展我国的软实力,争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即提升我国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让世界了解一个发展中的中国,也为国人增加自信。
之所以研究中国模式,不是为了友邦学习或借鉴,也不是为了平息国内外对于中国模式的不断争论,而是为了给现实提供定义,为比较提供理论知识,为未来提供指南。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中国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方面,首先,中国转型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否能够长期有效目前还存在疑问。其次,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挤占了民间资本,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投资重复、盲目,出现产能过剩,造成社会资源浪费;由于干部政绩考核标准的偏差,滋生腐败,投资效率低;
经济增长依赖于政府投资拉动,内生增长机制缺失,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集中的社会资源比重较高,易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抑制居民消费。另外,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资源配置扭曲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低技术带动的粗放式增长模式。
在政治与社会方面,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上层领导制定决策与下层官员执行决策脱节;官僚主义严重,“官本位”和“官老爷”现象普遍存在,政治活力不足,对于基层、群众的创造力开发欠缺;所谓人民当家作主并未真正实现,所谓民主化还够公开,人民代表并不能完全彻底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方面,机会不平等与结果不平等的不公平现象普遍;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公平、医疗保险、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分裂势力和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是否会削弱中国社会的整体凝聚力更人担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公民的法律教育普及率低;对公民的素质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问题不够重视以致出现偏差;盲目地崇洋媚外,不顾实际地要求全盘西化,追求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
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从领导到民众必须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正视问题的存在,并且上下一心,齐心协力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以最短的时间建立真正完美的中国模式,实现中国的永续发展。
其实,一味地强调“模式”,将基本结构完全固化未必是好事。不考虑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和无时无刻风云变幻的世界环境,单说上述提到的我国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就知道中国的状况仍会有诸多改变,绝不会定型为现今的“中国模式”。可以说中国是一种现在进行时,处于不断的调整中,中国将走向何处,“中国模式”将如何调整,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潘教授在书中十分强调民心的重要性,不管中国采取何种方式,选择哪条
道路,都是从人民的角度出发,错误的选择是因为失了民心而不得不放弃,正确的道路是因为得了民心,有了人民百姓的支持才越走越宽阔,真正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今后无论中国模式如何变换,中国社会如何发展,都必须尊重人民的利益,考虑百姓福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是最适合的发展模式!
世界如此之大,历史因素、现实因素如此不同,不可能只有
一、两种发展模式。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最重要的是从本国实际出发。我们庆幸第一代领导集体在这一点上理解的很深刻,才有了当初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有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才有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今天,我们在一代代新的领导集体的带领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旧坚持着这个原则,并将其发展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欧美模式虽然可以归为一类,但是具体实际中也有很大差异。苏联模式对东欧和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事实证明它们也不是绝对的翻版。南美、非洲与其他国家的差异如此之大,必定又将会产生很多种发展模式。如今,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一些国家的发展可能会有指导意义,但它们不可能完全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中国模式也许只提供了这样的启示——世界上的路有千万条,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
基于5000年的文化积淀,以中化文明传统的延续性为主干;经过60的艰苦摸索,以责任本位为思想基础,我们终于找到了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建立了我们特有的中国模式。虽然还有诸多亟待解决,虽然很多时候仍需“摸着石头过河”,但历史与现实充分显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最佳选择,前途一片光明!
第二篇:阿米巴经营的中国模式读后感
阿米巴经营的中国模式读后感
首先谈谈阿米巴,阿米巴实际上是一种变形虫,此种生物可以根据外界环境(宿主)的不同改变自己的体态,从而更好保持较高的成活率,使自己生存下来。看似非常简单的生物,但从中我感悟至深的是:1.改变方能适应;2.生存才是王道。
谈谈启蒙此书作者的原作者:《阿米巴经营》是稻盛和夫的经营之作,他在40年的时间内他创建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先生简单、直观、精辟的语言让我受益非浅,书中的许多精华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认真的、深刻的去领悟,不可依葫芦画瓢的照抄照搬,要结合本企业、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创新自己的管理。
长期以来,稻盛和夫先生都以“敬天爱人”的理念构建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空间以及一种成就员工、解放员工的途径。我认为任何一个成功的组织都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使命。思想上的高度统一、行动的高度一致是打造百年企业的关键之所在,稻盛和夫先生将“敬天爱人”的这种思维模式发挥到了极致,正是这样才成就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伟大,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数字上,更在于心灵上的具体表现。
次数的要点总结:1.实现全员参与的经营;一个企业如果只有中高层对经营的意图了解,基层员工则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运作模式,发展方向模糊不清,只是被动地充当一块砖头,一片瓦片,一颗螺丝钉,那么这个员工的心态可能是这样的:企业的好坏跟我没有关系,因为我做的好还是不好,对企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这种心态的同事越多,说明我们并没有成功的建立阿米巴。2,为员工建立施展才能的舞台;阿米巴可大可小,十个人是一个阿米巴,两三五个人是一个阿米巴,甚至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阿米巴,每个阿米巴就是一个独立自负盈亏的小集体,只有对每个阿米巴放开人权和事权,独立任命和辞退自己的员工,独立建立工作计划,上级阿米巴只对数据说话,而不干涉下级阿米巴的工作方式和人事任命,这就是给员工舞台,尊重阿米巴的独立性。
3,提高员工的成本意识和核算意识;稻盛先生说过:企业的经营无非就是个如何增加销售额和削减费用的问题,一点也不复杂。其实经营企业和经营一个家庭是一样的道理:我们经营一个家庭会根据工资多少安排各类花销,要有存款,要处理房子、车子等大项目的投资,要考虑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等问题,家庭出现矛盾也要去解决,能把这些做好,也就具备了做为一个经营者所需要的才能。只有每个员工具备了经营中所具备的成本意识和核算意识,企业才会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团体。
4,最根本的是培养人才;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在特殊环境下,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组织的培养形成的。很多企业经营者会说,企业不像京瓷一样有那么多的人才,所以阿米巴经营不适合我们,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在京瓷,很多以前在其它公司只是打杂的员工,都把自己的阿米巴经营的红红火火,取得很大的成就。通过经营权和人事权的下放,阿米巴经营者不只是做到了企业的盈利,而是在努力增加盈利的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只有让每个小阿米巴经营者的潜力得到最大的发挥,整个企业才会突飞猛进。
从管理的角度来体会这两者,大则企业,小则部门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随着本身的发展,人员和设备的数量总会增加,假如碰到要实现比以前多50%的产值的话,你会同意需要增加50%的人员和设备吗?很多人的回答是:不需要。的确,非常不需要,也不允许需要,原因很简单假如经济不景气,订单量减少,只会导致前期投入的人员和设备投资成为乌有,繁重的人员负担和设备借贷只会给企业或者是部门经营者的状况雪上加霜,最终导致预计目标完成不了。但是如何解决这个增加值不对称的问题呢?答案只有一个:改变方能适应,运用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每一个员工的单位时间附加值,只增加一到两成的资源。还有这么一种情况,假如以前需要10个人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工作量小了,只需要8个人就可以完成,作为一个企业或者是部门的经营者您会怎么办?对,采用阿米巴的管理手段,改变方能适应,将其他多余的两名员工分配到其他地方,让这个小型阿米巴一直积极紧张的工作氛围,严格禁止他们进入生产厂区。古人云:“小人闲居为不善”,的确人一闲下来就会做些不太符合要求的事情,胡思乱想起来,对于工作是要不得的。所以竟可能让员工都忙起来,让他们热爱的自己的工作,因为只有喜欢才能让人感觉不到累。
以上是对改变放能适应的浅谈,下面谈谈生存才是王道。企业或者是部门经营者如果达不到股东们预计的目标,通俗点讲:赚不到钱,结果只有一个被淘汰。人类社会在这点上表现的不够显著,因为我们有很多福利保障机构和慈善机构,但是自然界的生物群体却尤为明显,适者生存这是几百年前的达尔文提出的,现在大家也是供认不讳。作为企业和部门经营者没有这个意识是可怕的,就像跟兄长在一起说道:“赚不赚到钱是另外的,能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来才是当务之急。”所以,有必要学习阿米巴的生存精神,改变再改变,努力再努力,成功总会向我们招手。
其次谈谈如何建立阿米巴的管理模式。阿米巴的机构组建:
1.划分成小集体,明确职能;
2.能应对市场变化的灵活组织;3.支撑阿米巴经营的经营管理部门。阿米巴的成立的前提条件:1.把组织细分为事业组成单位;2.阿米巴之间的定价;3.领导需要具备经营哲学;4.各个阿米巴需要彼此信任,尊重。在此提出关键两点:1.单位时间核算表;2.经营的意识;所有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很多员工都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工作是干什么,不清楚到底一天干下来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因为自己对本身的意识就是一个螺丝钉。做管理的经营者很容易忽视掉员工的这个意识,所以阿米巴就特别强调此项,特别引进“单位时间核算表”,其计算公司为:单位时间附加值=(销售-经营费用)/(正常班数+加班数),将一年的目标从空间上和时间上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个阿米巴组织个体的日完成目标,对于“单位时间核算表”的出现,的确让每个阿米巴小组成员知道他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今天的任务有没有完成,同时也让管理者很轻松看到当前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下步应该如何处理。领导者必须具备经营意识,第一,如何保持每个阿米巴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第二,如何适应外界的改变而改变阿米巴的数量和规模;第三,如何在管理中将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第四,如何将自己的经营哲学移植到每一个阿米巴的成员中去,让每一位员工都是经营的主角。
再次,谈谈从阿米巴经营中透视的成功方程式: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稻盛和夫先生指出三者是构成成功的关键要素,其中以思维方式和热情最为重要,阿米巴的管理很好的展现了思维方式×热情,后续将深入剖析,至于能力这各因素老先生的观点是天道酬勤,所以京瓷公司和日本第二通讯在招聘员工时强调:1.一流大学的人才跟一般性大学的人才一视对待;2.高学历的人才跟一般学历的人才一视对待;3.有深厚背景的人员采取拒绝的原则。可见老先生对能力这个东西并不持赞许的态度。因为老先生作为一个实业家,体会到的东西或许更深入,更透彻。正如他说的:人格第一,勇气第二,能力第三。
人力二班刘婷 31541520216
第三篇:《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读后感
《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读后感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是受影响最小的国家之一。从此以后,在国际层面产生了两个全然不同的预测,一个是“中国世纪论”、另一个是“中国残局论”。对于中国模式的两种判断,我一直存有疑惑。这次在党校封闭学习期间,我终于放下了繁重工作,静心研读了《中国模式--经验与挑战》这本书,系统了解了中国模式。
中国模式总体上是一种“稳健改革模式”,它有自身的独到之处。一是作为一个有长期动荡历史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三者的关系方面找到了平衡点。二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指导方针非常务实,即集中精力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求,首先就是消除贫困,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三是实事求是,一切都要经过试验,不断地总结和汲取自己和别人的经验教训,不断地进行大胆而又慎重的制度创新。四是推行渐进改革,不是砸碎现有的不完善的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尽可能利用现有不完善的体制来运作,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改革这个体制本身,使之转化,为现代化服务。五是确立了比较正确的优先顺序,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六是以开放的态度,有选择地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以我为主,绝不盲从。
当然,中国模式也衍生出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峻,但回望历史,中国今天遇到过的问题,欧洲历史上也都遇到过。历史上的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但这些问题最终大都解决了,这些问题也不妨碍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之一。邓小平同志当年反复讲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就是因为他预料到了在中国走向富强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他认为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克服这些困难,只有这样,中国才有伟大的未来。这是一种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国际视野,历史会证明邓小平的选择是正确的,中国的选择是正确的。
第四篇: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
(一)文 | 田国为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一书涵盖了大量的信息,对我处苗木生产、销售如何深入开展“精细化”管理,有很大的启发和引导。
未来绿化行业必然以信息引导投资,以科技带动利润增长。
信息引导投资。目前苗木行业信息透明度不足,经常出现想买的买不到,个别品种又大量积压的情况,造成苗木产业利润下滑。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对气候地理范围内可供采购的苗木进行数据收集整理,结合政府采购和苗木储备等项目,筛选苗木资源,逐步向订单式生产转变,减少生产与投资的盲目性,促进苗木结构的合理性和均衡性,使东北地区苗木生产更趋于有序、健康地方向发展。
科技带动利润增长。一是生产高附加值苗木产品,如可以循环使用的容器苗。多生产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能适应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苗木,为设计单位提供更多的基础素材;二是保护专利技术。专利品种的应用需要政府支持,国家林业局已联同农业部进行调研,以便加强新品种保护力度及减轻新品种注册负担。地方政府也应对新品种应用给予资金扶持,上海市政府每年拨出几千万用于补贴各区新优园林植物的应用;三是新优品种与新技术的应用需要高校和研究院所的支持。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拥有不少尚待开发的新优苗木品种,如果高校、科研院能与企业合作,跟踪新品种新技术的市场开发与应用,就能使有效地科技信息得到最大的市场应用。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
(二)文 | 王 斌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主要阐述了中国建国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探索了对经济增长模式的新认知——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理论逻辑和转型方向,详细分析了转变增长模式的政策,将理论的知与实践的行相统一。
吴敬琏先生指出“转变增长方式的要义,在于铲除传统增长模式的体制基础,建立和健全新增长模式的制度环境。”而要建立一个有效支持这种转变的制度基础,关键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有限和有效的政府。
结合绿化工作,我认为必须要切合实际设计出符合本地特点、符合道路规划、符合交通所需等一系列要求的设计,不能靠老传统、老思路、老办法。
必须听取专家、有施工经验人员和广大市民的意见与建议,不能闭门造车。交通道路两侧的绿化要考虑到绿化对交通是否有影响、是否会造成交通安全隐患;商业区门前的绿化既要考虑商业区的总体规划,又要考虑绿地的景观效果,所栽植花卉的品种要物美价廉。
必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不同的设计,不能只顾眼前效果,一定要有长远规划。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
(三)文 | 姚 军
本书从经济增长模式理论讲起,回顾了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历史,总结了中国过去发展进程,并指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应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进经济增长模式,改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格局。再看我们单位就像历史的微缩版,近年来,受经济宏观调控、结构调整、城市建设逐步完善、房地产市场萎缩等因素影响,园林苗木行业开始陷入工程量剧减、市场需求下降、行情下跌的“低潮”期。这种情况下单位如何生存,如何实现长远发展?
首先,在生产上要做好品种选择与产品设计,做到与众不同、不可替代,要有独特性,并且产品需要做到标准化,做“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全”的系列产品,实现苗木产品的商业价值,掌握定价权和客户选择权,从而带来超额盈利。
其次,在经营理念上不但要实现产品差异化,还要做到懂技术、善服务、满足客户配套要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才能取得全方位的竞争优势。要从政府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变粗放经营管理为精细化经营管理等。与行业组织、科研院校合作,共同参与苗木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三,要运用新的营销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化、智能化营销。订单生产、定向培育、区域纵横向联盟、一站式配送服务等,促进苗木产业转型升级的现代营销模式。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读后感
(四)文 | 张国怀
《中国增长模式抉择》这本书围绕我国在“关键时刻”的经济增长模式作为探讨对象,首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归结为政策驱动、物资资本积累等各种因素的结合,把经济增长的效率提升因素归纳为科技应用、服务业发展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读完这本书后,我首先被作者鲜明的观点与连贯的思维所折服,本文引经据典,有大量的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字里行间能深刻体会到吴敬琏先生严谨的态度和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迫切愿望。
由此,我想到了单位的发展问题。现在有些人还存在“等、靠、安”的思想,不思进取。当前,如果现有管理机制不改革,依然将每一个人安排在固定的岗位上,犹如螺丝钉毫无创新的工作,必然难以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也就难以形成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我们在工作中遇事应多面对、少抱怨、多做事、少计较,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气概。抱怨无法改变困难,拼搏才能带来希望,与其总是想着困难,不如认认真真地做,抓一件是一件,干一项是一项,尽自己最大努力完成本职工作。
我们应该居安思危,如果不跟上时代脚步,不勇于创新,就要被社会所淘汰、被时代所淘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只有与时俱进,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始终把科技做为第一生产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五篇:《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读后感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读后感
姓名:学号: 专业:
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前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识”概念,认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国国情而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自此之后,“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学术界,对于中国模式实际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同有关“中国模式”;另一种则认为应当慎提“中国模式”等提法,有些学者主张用中国特色、中国案例、中国经验等来代替;还有一种观点不同意“中国模式”的提法。
针对中国崛起所引发的中国模式讨论,按照对模式与制度、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两组概念内涵及辩证关系的分析,《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这本书的研究主题从三个方面简要归纳为:一是针对否定、轻视或害怕提中国模式的观点,本书认同中国模式的提法,指出中国模式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概括;二是针对把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割裂开来分析研究的倾向,本书认为有必要从中国制度的角度来深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是其制度基础,中国制度成为中国模式的核心因素;三是按照从中国制度分析中国模式的逻辑思路,进一步总结提炼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的相互融合关系。
书中赞成“中国模式”的提法。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展现。从理论上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从实践来分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一旦一困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或具有突出特点,就会有相应的模式提出,它们应运而生,因国而异,应时而变,为各国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分别担当过不同的角色,发挥过各异的功能,完成过各自的使命。事实上,不承认或不敢于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这个模式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视或者漠视。只有承认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这个模式加以认真研究,找到其不足的地方,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如何完善和提升“中国模式”,正是我们当前需要积极推进的重要任务。
陈锦华等认为,较之单纯解读或分析“中国模式”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探索和考察它背后的制度因素。研究中国模式有必要结合中国制度来展开,其原因在于:
第一,模式和制度密不可分。制度造就的环境滋养了发展模式,而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世界史上的这类国家比比皆是。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如同土壤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制度造就的环境滋生了发展模式,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考察世界各国的发展史都可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形式有别、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与之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它们应运而生、因国而异、应时而变,为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生生不息”。
第二,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中国制度。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基础落后又发展极不平衡,实现长期、快速、持续发展,决不是一时、一地的偶发现象,或仅仅得益于若干权宜性举措,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核心是作为内生动力的制度因素。中国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产生中国的成功发展模式”。从模式与制度的关联角度,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的分析研究,不论是正面肯定还是负面评述,大多缺少从制度角度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而中国模式的核心恰恰在于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只有结合制度因素来分析研究中国模式,才有可能把中国模式研究推进到应有高度,从而对中国模式作出合理、准确、深刻的判断和分析。
第三,研究中国模式需要结合中国制度来展开。既需要从传统模式的演进来梳理当代中国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更需要通过对传统模式中的制度传承与变革来理解当代中国模式的制度基因。只有把模式与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来探索,只有引入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探讨它们的成功与不足,才有可能对中国模式形成更为合理和客观的清晰认识,才有可能找出有价值的真谛。
另外,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是高度融合的。中国制度在中国模式形成中的作用既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制度显示作用的突出表现。对于由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当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融合方面,书中认为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融合有如下基本特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方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作用,政府有效行政的上层建筑以及既集中又民主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上,重视和把握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经济、社会的模式取向和制度内涵上,有凝聚人心、广泛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发展目标;在模式与制度的发展上,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文化;在政治制度发展上,稳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模式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上,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理念,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和相辅相成,是一种较之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更内在、更深刻和更复杂的辩证关系。书中通过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1、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不可分割。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模式必然包括制度,没有制度内涵,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模式,更不能成为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模式。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一个低劣的制度不可能产生优良的模式。从这个角度看,模式和制度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关系也是如此。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适应性、匹配性和合理性。这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合乎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适应世界潮流,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当然,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还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成功是相对的,不可能没有问题和缺陷,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完善。
2、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制度层面的调整和改变。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的决定因素,也是中国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源和核心动力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动力是内生动力,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非常独特的。中国政治体制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与全国人大代表相结合的党国体制。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秘密就在于中国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中国制度不仅是中国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促进和保障了中国模式的发展。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年奋斗的成就总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
中国模式最成功的亮点主要在经济领域。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活力是由三个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支点支撑的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对外开放战略。30多年来,中国正是依靠这个三位一体的动力系统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因素,推动它们的集成融合,为国内外市场上发力,以一种“杠杆平衡”。三大支点及其要素所化合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崭和形态,使中国模式得以生机勃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还原计划和市场这两种体制机制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性质,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体制上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西方国家奉行自由竞争和市场自我调节的市场体制,也不同于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与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机制相“兼容”,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并重的混合体制.
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和《宪法》规定的,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制经济之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功能互补和平等竞争的关系,在功能上,公有制经济主要发挥实力,非公有制经济则重点体现活力,它们将长期共存并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争高竞长、并驾齐驱的新型经济乃是真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发展经济学里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分别从资金、市场、技术、就业等角度讨论了这个问题,论证了其充分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当今世界,厉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发展起点较低的大国,用邓小平的话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将对外开放作为与改革两相并举的重大战略,作为一项坚定不移加以实施的基本国策,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从结构上看,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中的一些构成元素或要素都是既有的,它们分别来源于包括在西方产生的人类的先进思想,存在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这些要素经过中国的实践与创新组合而成的形态,则呈现出一种新的、中国独有的特征。因此,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在构造上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混合”包容和组合创新。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模式和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模式和制度本身,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取决于这种模式和制度是否契合本国的特殊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是否能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顺利融入世界,是否能够
构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结构,并根据实践的深化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模式和制度的选择不是一个完全主观的行为,不取决于执政者或者权力集团的个人喜好。这种选既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也需洞察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尽管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不断演进,但是当代意义上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发展,仅仅只有60多年的时间。从纵向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模式的形成只是刚刚开始,远未成型和完善,还需要长期的大量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从横向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各个国家不同的模式和制度,都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予以学习和借鉴,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同步展开,有效整合两个维度的多种要素,使之成为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发展的积极因素,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