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点感想
1980-1991年小婴儿潮出生的婴儿业已步入社会或者即将步入社会,同时他们面临着结婚的难题,他们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成为购房的绝对主力。据中国房产中心调查数据显示,25-35岁买房的占购房者的50%,35-45岁占购房者的约25%,也就是说25-45岁的成年人成为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力消费者。而且35-45岁之间的购房者绝大多数属于二次购房,也即是投资性购房,对房屋有真正需求的--刚需的群体是25-35岁之间的人群。1980--1991年之间出生的人群正处于25-35岁的对房子绝对需求的阶段,他们才是对房子有真正需求的人群,才是支撑房地产市场不倒的支柱!
17世纪40年代,荷兰的郁金香狂热事件带给人们的思考还未远去,美国的次贷危机更是近在咫尺。窃以为他们二者发生的真正原因都在于真正有需求的人不愿意玩下去了,他们不愿意为成本如此高昂的游戏买单,而投机者只是想要赚取利润而不是真正的对其有需求。投资性需求及其脆弱,其可以玩下去的真正根源在于有部分人对产品有真正的需求并愿意为其买单,当然是在这部分人心理忍受范围之内。而郁金香狂热和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在于投机者太疯狂了,把产品的价格抬得过高,从而吓跑了真正的购买者和需求者,使他们不愿意单独承担如此高的代价,因而是整个链条断裂了。这种情况很像中国经常说的击鼓传花,鼓总有停的那一刻,泡沫破灭也不可避免!
现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虽说25-35岁之间购房者占了半数,而且他们也是真正有需求的人群。但是不要忘了中国房产市场的投资性需求也特别高,开发商、炒房团、投机者等等为了获利极力抬升房价,是中国的房价越来越高,而且看不到下降的趋势。但请不要忘了,25-35岁之间正是人生艰苦拼搏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人群收入并不是很高,不断上升的房价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会达到他们的心理底线,一旦这部分人不买房或者不急着买房,中国的房产市场就将会遭受西伯利亚寒流,房产市场泡沫破灭也未可知。
中国房产市场的核心和关键还是在于25-35岁阶段的人群,但这阶段的人与他们父辈又有所不同。本人认为影响他们买房的主要因素有:1上一代人的住房观念和育儿观念
2、丈母娘经济现象 3、房子也是增值产品,中国目前投资渠道也并未太多
4、与租房不同的,买房所带来的“家的温馨”,心灵的蕴藉,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压力大的阶段!不利因素:
1、房价过高
2、追求高生活质量,房子占资金太多,影响其他
3、房产权只有70年,期限太短
4、观念改变
5、新婚姻法的公布
第二篇: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
●预购房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
●居民可承受的房价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
●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
●预购面积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
●主要房屋预购者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
间
工薪阶层购房依然难,价格是最大瓶颈;高收入者将是市场生力军
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购房已成大势且愈演愈烈。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每年在中国的城市进行一项名为“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的调查,今年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0(cmms2000)”调查总体为居住在20个样本城市的15-64岁的人口,样本量50000.以下是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根据cmms2000数据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得的调查结果。
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从cmms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看,20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商品里,还有8.2%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
由于房改的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见图一)。住房面积多数在40-80平方米之间。
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体,辅之以每平方米500-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有了产权房,还买房吗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多为2、3或4口之家,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最高,20-50平方米居住面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调查结果显示并不尽然。调查显示,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
调查显示,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购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为改善生活质量。(详见图二)
有产权房家庭的购房情况可以参见图三。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大面积住房的购买。而计划1年内购房的比例也高于计划2年购房的比例,说明购房群体要么已持币在手,有比较具体的购买计划,要么准备一个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再进行置业大投入,使生活质量彻底改观。
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55.6%,远远高于其他住房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可见购房在这个群体中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但是,他们的购买能力又怎样呢?
假设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为一总体,调查显示,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至2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16.5%;6000元以上的高薪家庭比例最小(见图四)。从总体家庭月收入状况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对房子售价的期望值所在。希望房价在1000-2000元的比例最高,为30.4%;500-1000元的占22.3%;2000-3000元的占21.6%;希望房价在6000元以上的不足1%(见图五)。
以上数据显示,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房地产业具有惊人的潜力,但当前楼市价格的居高不下与不断增长的房屋物业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如果商家能顺应市场,对价格、服务及其他相关要素加以调整,相信房地产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中,有69.1%希望使用家庭存款来购房,31.4%希望政府贷款,16.1%打算向银行贷款。看来,传统的消费观念显然不利于消费的良性增长。
购房者是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榜首,而35-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
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
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间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而主要房屋预购者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间。
居民购房承受能力有多大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比如北京的房价与其他各
大城市相比持续居高不下,市内一般地段也要6000元以上一平方米,若按2成20年按揭付80平方米房价,则首付最低在10万元左右,每月还款额大致要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还款额与总体家庭收入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北京地区预购房家庭月收入集中在1000-3500元范围内,占预购总体的64.4%,月收入3500-6000元的占16.7%,6000元以上的仅占5.6%(见图六)。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可以明显看出,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见图七)。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花费在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上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还比较高,这更加大了工薪阶层购房的难度。
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总体购房人群中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跟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意办理银行贷款。可见,银行贷款制度亟待完善,以帮助人们改变固有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增长,达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效果。
谁更急于买房中国人喜欢居有定所,不尚迁徒。据调查,认为“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才会觉得稳定和可靠”的人占总体调查人口的75.6%。可见房子在国人的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目前,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为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意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
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每平方米500-1000元的占22.9%,1000-2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的仅占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居住环境对购房有多大影响调查还显示,消费者已逐渐将目光投向新的视点,比如:环保问题、居住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教育投入、文化氛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房的决策。
目前环保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概念,购房者对居住地的环境要求日益提高。认为城市环境污染太严重的占调查总体的60.9%,看来,争取“绿色”生存环境已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的梦想。相比较而言,郊区的物业价格比市区要便宜很多,“绿色”程度也大大好于市区,且有些文化小区的人文环境也很好,城市则因为交通网络不够完善、私家车普及率偏低、交通过分拥挤等,造成许多居民渴望以低廉价格求得“绿色”生存环境的愿望无法实现。
多少人不怕失业都市人每天生活在事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拥有一个宜人的家居环境非常重要。而购房贷款制度要求贷款人具有持续还款能力,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及资金来源,这使许多想购房又缺乏资金的人望贷款而却步。但是,在调查总体中仍有47.1%的人认为自己不惧怕失业,这些人中26.5%的人预计在五年内购房,而他们的收入目前主要在1000-3000元之间(见图八的收入曲线)。
另外,从图九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商品房。可以说,他们将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内的一支生力军。
第三篇: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房地产业,有关部门对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
从调查所涉及的范围看,20个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商品房里,还有8.2%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由于房改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住房面积多数在米之间。
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辅之以每平方米500-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为2、3或4口之家,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为最高,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调查结果显示并不尽然。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
调查显示,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购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为改善生活质量。
有产权房家庭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大面积住房的购买。
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可见购房在这个群体中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但是,他们的购买能力又怎样呢?
假设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为一总体,调查显示,的比例最高,达16.5%;6000元以上的高薪家庭比例最小。从总体家庭月收入状况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对房子售价的期望值所在。希望房价在30.4%; 500-1000元的占22.3%;2000-3000元的占足1%。
59.3%,40-80平方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 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1000-2000元为主体,有了产权房,还买房吗 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多20-50平方米居住面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调查显示,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55.6%,远远高于其他住房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2000至2500元之间1000-2000元的比例最高,为21.6%;希望房价在6000元以上的不其中家庭月收入在以上数据显示,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房地产业具有惊人的潜力,但当前楼市价格的居高不下与不断增长的房屋物业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如果商家能顺应市场,对价格、服务及其他相关要素加以调整,相信房地产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中,有69.1%希望使用家庭存款来购房,31.4%希望政府贷款,16.1%打算向银行贷款。看来,传统的消费观念显然不利于消费的良性增长。
购房者是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傍首,而35-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
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 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而主要房屋预购者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间。另外,调查发现,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商品房。可以说,他们将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内的一支生力军。
居民购房承受能力有多大
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来看,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花费在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上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还比较高,这更加大了工薪阶层购房的难度。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目前还稍嫌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人们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总体购房人群中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向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望办理银行贷款,可见,银行贷款制度亟待完善,以帮助人们改变固有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增长,达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效果。
谁更急于买房
目前,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的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望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每平方米500-1000元的占22.9%,1000-2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的仅占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居住环境对购房有多大影响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已逐渐将目光投向新的视点,比如:环保问题、居住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教育投入、文化氛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房的决策。
目前环保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概念,购房者对居住地的环境要求日益提高。认为城市环境污染太严重的占调查总体的60.9%,看来,争取“绿色”生存环境已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的梦想。相比较而言,郊区的物业价格比市区要便宜很多,“绿色”程度也大大好于市区,且有些文化小区的人文环境也很好,城市则因为交通网络的不够完善、私家车普及率偏低、交通过分拥挤等,造成许多居民渴望以低廉价格求得“绿色”生存环境的愿望无法实现。
第四篇:2011中国房地产市场展望
2011中国房地产市场展望
于泽远
2010年最能搅动中国各方神经的当属房地产市场。从年初房价飙升,到4月中旬“国十条”出台抑制房价;从9月房价再度上扬,到9月底官方祭出第二轮调控措施;从11月楼市量价齐升,到官方将进行新一轮调控的传言,中央高层、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境内外投资投机者,及普通消费者在混沌的中国楼市博弈混战,一时杀得难解难分。楼市风起云涌
由于房价最能吸引普罗大众的眼球,今年中国各路媒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程度前所未有。风起云涌的楼市也为媒体提供无尽的刺激素材:高层希望调控房价、地方政府指望卖地生钱、央企纷纷圈地赚钱、国内外炒家抬高楼市捞钱、刚性需求的普通人没钱,加上经济学家种种分析、地产大嘴屡屡放炮等等,房地产市场隔三差五就会成为各路媒体的封面或主打。如果要盘点2010年中国最热门的话题,房地产市场轮番上演的涨价与调控当能拔得头筹。
但涨价与调控谁胜谁负,目前还很难给出答案。有人将房价的上涨与调控戏称为“强强博弈”。“强强”指的是主导官方调控政策的常务副总理李克强与代表房地产商利益的“名嘴”任志强。任志强向来对官方调控房价的努力嗤之以鼻,认为房价只能是越调越高。虽然他今年劝告地产商“从了”调控政策,象征性降些价格配合官方动作,但今年1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仍然同比上涨7.7%,环比上涨0.3%。这说明,在“强强之争”中,任志强们并未处于下风。
在房价坚挺的现实面前,曾对调控楼市抱有厚望的人开始失望。他们认为,在权力大于市场的中国,官方应该有能力、有办法让房价回归理性。但大半年过去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房价不仅没有明显下跌,甚至还略有上扬。这说明官方调控房价的意愿并不强烈,或是调控的手段不大对症。
用降价多少来衡量官方调控房市的成败,多少有些片面或误读。因为,在地方政府仍依赖土地财政、国内外热钱随时可能涌入房地产市场的大背景下,官方能摁住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快速上涨的势头,已属不易。
降价并不是官方调控房地产市场的主要目标,官方也没有提出过房价应该下降多少。按照李克强的说法,官方的目标是要完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满足普通民众的住房需求,要通过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调节,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资投机性住房需求。
多数人买不起
这些调控措施如果落实,泡沫明显的中国一线城市房价应该有所下降,至少不会再快速上涨。但对于广大中低收入者来说,房价的涨跌已经和自己关系不大,因为即使城市的房价大幅下降,他们中的大多数仍然买不起,有些人甚至也租不起。
中国实行住房市场化10多年来,巨额收益让地方政府不愿把土地、尤其是位置较好的土地投向保障性住房,广大中低收入者也被抛入市场去寻找住所。在权贵和富有阶层因楼市繁荣而迅速积累财富的时候,中低收入者要么当房市的看客,要么沦为“房奴”。房价与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者不相干,早已不仅是经济或民生问题,更是关系到社会能否稳定的政治问题。高层近来之所以不顾一些地方政府和任志强们明里暗里的推诿干扰,强力整顿房地产市场,主要目的是让大多数人能住有所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保障。这远远超出了“两强博弈”的利益纠葛,而回归到政府的良知、职能和责任等基本政治理念。
要让大多数人住有所居,抑制投机、调控房价其实只是规范房地产市场的一方面,官方更重要的工作是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李克强十分清楚,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不仅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最终理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治本之道。由于地方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往往都欠账巨大,且缺乏还债动力,中央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才能推动他们承担这部分责任。这是今年8月以来,他频繁在各地考察、督促地方政府按时按量兴建保障房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兴建保障性住房才是房地产市场调控最为艰巨的部分,因为与任志强代表的逐利地产商相比,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中央调控房市面临的更“强”的对手。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上的“强强之争”不仅是李克强与任志强,也是李克强所代表的中央与地方“豪强”之间的博弈。
在今年建成580万套保障房的基础上,中国近日宣布将明年的保障房建设规模从680万套大幅提升到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工程投资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约2000亿新元),达到全国房地产投资规模的20%。看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强强博弈”中,李克强的砝码在增加,胜算也在增加。
第五篇:2012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2012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报告
2012年国家仍然延续上的公民福利政策之路,房地产业将在挤压与淘汰中顽强成长。
由于上对货币从紧政策、限价政策、限购都没有对商品房限制达到预期、保障性住房在人民强烈呼吁声迟缓走到台前,城镇住房刚性需求根本不会逆转,房地产业也绝对不会崩盘,商品房开发商确实难,商品房价格涨也难,降也难。保障性住房批量上市那一天,就是房地产业政策松动的光环,要等到下半年。
2012年房地产业仍属于国家为经济放缓做贡献,为国家调控GDP走势的杠杆之一。
一、房地产政策调整
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一是完善,二是调整,三是继续整顿,国家将进一步理顺房地产政策,纠偏改错,使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国家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基建政策与使用管理政策;
2、国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土地分类供应政策;
3、一线城市征收房产税将陆续出台;开征房产税之时,就是限购房政策自动取消之日;
4、国家按区域性调整政策性商品房政策;
5、下半年对商品房的金融政策将适度调整;
6、下半年对商品房的管理政策会也会适度调整,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二、土地供应量走势
土地供应量走势为:2012年土地供应总量会适度增加,但不会超过2011年15%,土地供应向政策性商品住房倾斜。对一二线城市商品住房土地供应仍属于严控范围。呈现商品住房有钱也无地的局面;三四线城市为了财政积累,将商品住房土地供应量会适量放开。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土地供应方式,政策性商品住房将是土地供应主体。
1、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方式:以计划经济形式供应占总土地供应量15%。
2、政策性商品住房土地供应方式:以计划加市场经济形式供应,实行限制性招、拍、挂。占总土地供应总量50%。
3、商品住房土地供应方式:以市场经济形式供应,招、拍、挂。占总土地供应总量35%。这样的土地供应格局基本定型。由于地方财政情况没有较大的好转,地方土地财政的态势暂时无法缓解。
三、房地产资金走势
对房地产金融货币从紧的政策会维持到明年的下半年。主要原因是以下五个问题造成的:
1、由于相互制约的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调整不到位;
2、连续出台的金融政策没有到达预期,反而拉高了CPI,CPI回落缓慢;
3、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没有进行合理调整,政府需构建防范经济泡沫风险围墙;
4、保障性住房不能如期到位,保障性住房属于公共产品全额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支付,由于这两年公民福利年年超标,直接影响国家财政预算的总盘子;
5、仍然要利用房地产把过快的GDP拉下来,维持到国家理想经济目标。
所以,2012年金融管理对房地产资金走势仍处于货币从紧的态势,当国家保障性住房按计划批量上市那一天,房地产业政策就会松动,要等到下半年。
四、保障性住房走势
国家由于财政问题对保障性住房会进一步放开,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进来,参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监管,加强对保障性住房使用监管。保障性住房建设资与使用管理资金将以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指令性任务按分配,纳入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一线城市: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陆续到位,第二批廉租房与公租房开建;
二线城市: 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部分转变为政策性商品住房销售,用来保障资金回笼。第二批廉租房与公租房开建,来填补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未完成的任务。
三线城市: 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开建,由于资金缺口进展缓慢。
四线城市:廉租房与公租房由于地方财政无资金调配,要等到2013年启动。
五、政策性商品住房——限价房走势
限价房属于政策性商品住房之列,由于我国庞大的城镇人口对房产的需求市场,30年内房地产的需求都属于刚性需求期。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实行金融严格从紧的政策,计划期的限价房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1完成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将有一大部分会被改变性质,地方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变为政策性商品住房出售。这样,既解决了庞大限价房群体的需求,又可以使地方政府可以迅速完成资金回笼,呈现政策性商品住房PK保障性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PK商品房两种局面。致使政策性商品住房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新的相互角逐的战场。
六、商品房走势
无人能够改变城镇住房刚性需求的局面,但商品房不会走出计划与市场经济共存的怪
圈。土地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循环,建设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循环。地方政府不堪财政捉襟见肘的压力,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将部分保障性住房改变为政策性商品住房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对商品房较大冲击的态势已经形成。2012年商品房的金融政策仍然是以从紧为主,城市商品房的态势仍然严峻。
一、二线城市商品房:按土地按市场经济运行,建设按计划经济模式中运行。全年是“紧、紧、紧、松”。商品房从紧的政策对一、二线城市的开发商来说,可能会逼迫房地产开发商转向为商业办公用房开发,这是房地产业的一个危险信号。
线城市商品房:这里的房地产商比一、二线城市日子好过的多,他们属于在计划与市场夹缝中游离生存的企业。全年中央政府是“紧、紧、紧、松”。
地方政府是持续土地财政的做法,房地产业必须完成地方财政税收。四线城市商品房:属于穷则思变地区。应该说四线城市房地产商日子最好过。地方政府是必须超额完成地方财政税收,乘上土地财政最后一班车。
七、商品房价格走势一、二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走势仍然不乐观,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走势仍然2011年一样,上涨空间较大。
一线城市价格:将回落空间4%—8%,反弹空间3%—5%。
二线城市价格: 将回落空间3%—5%,反弹空间4%—6%。
三线城市价格: 将上涨空间3%—5%。
四线城市价格: 将上涨空间4%—8%。
八、房地产业产业质量标准化走势
在房地产业的大调整中,除了去解决市场与资金问题,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决策者都会想到解决本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
2012年房地产业的产品标准化会有四点突破:
1、房地产业的产品标准化;
2、房地产业产品工艺化;
3、房地产业配套产品标准化;
4、房地产业配套产品工艺化。
现行粗框大面积房地产业建设,一无法有效的控制作业时间,二无法有效的控制建设与装修成本,三无法有效的控制作业质量。产品质量标准化与质量工艺化是我国房地业必经之路。
九、2012年房地产业的警示
1、房地产企业由于大市场原因不得已转入到商品办公用房开发时,必须考虑到本企业自有资金与确有保证的贷款流动资金能否坚持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如果没有资金实力,进
入商品办公用房开发请三思。
2、2012年房地产开发商根据房地产政策对土地的供应及土地价格问题会出现:一是对商品住房的土地需求的减少,二是违心的向商品办公用地转移,对其土地需求的增加。后者是一个危险想信号,当大量房地产商将转入商品办公用房开发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真正形成,其原因是资金回笼太慢,在基建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当形成无法控制局面时,就会出现建设资金链断裂。
3、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新增人口的住房矛盾会激增。
结束语
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是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的政策,以确保公民福利政治,以保证改革脆弱期平稳过渡。我国公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会变,保障性住房回暖,政策性商品房成为市场新的垄断,商品房在困难中向前。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的特点
(1)内容丰富。报告涉及的调查内容很丰富,从宏观到微观,从大环境到小环境,从消费者到产品等都进行全面的调查。
(2)篇幅较长。一份报告至少上万字以上,有的其他甚至五六万字才能把调查的内容说完。
(3)多为集体负责完成。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统一分工,共同完成。
2、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的内容。
第一部分房地产市场环境调查
(1)政治法律环境调查。
1)国家、省、城市有关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方针政策。
2)有关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法律规定。
3)有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和区域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等。
(2)经济环境调查。
1)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经济特性,包括经济发展规模、趋势、速度和效益。
2)项目所在地区的经济结构、人口及其就业状况、就学条件、基础设施情况、地区内的重点开发区域、同类竞争物业的供给情况。
3)一般利率水平,获取贷款的可能性以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4)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和主导产业。
5)居民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
6)项目所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情况,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的发展情况。
7)与特定房地产开发类型和开发地点相关因素的调查。
8)财政收支
第二部分社区环境调查
(1)房地产市场需求。
1)消费者对某类房地产的总需求量及其饱和点、房地产市场需求发展趋势。
2)房地产市场影响因素调查。(如国家关于国民经济结构和房地产产业结构的调查和变化;消费者和构成、分布及消费需求的层次状况;消费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情况;消费者的收入变化及其购买能力与投向。)
(2)消费行为调查。
1)需求行为调查。(如消费者的购买意向,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消费者购买动机的类型等。
2)购买行为调查。(如不同消费者的不同购买行为,消费者的购买模式,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等。
第三部分房地产产品调查
(1)房地产市场现有产品的数量、质量、结构、性能、市场生命同期。
(2)现有房地产租售客户和业主对房地产的环境、功能、格局、售后服务的意见及对某种房地产产品的接受程度。
(3)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及其在房地产产品上应用情况。
(4)本企业产品的销售潜力及市场占有率。
(5)建筑设计及施工企业的有关情况。
第四部分房地产价格调查
(1)影响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因素,特别是政府价格政策对房地产企业定价的影响。
(2)房地产市场供求情况的变化趋势。
(3)房地产商品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的大小。
(4)开发商各种不同的价格策略和定价方法对房地产租售量的影响。
(5)国际、国内相关房地产市场和价格。
(6)开发个案所在城市及街区房地产市场价格。
(7)价格变动后消费者和开发商的反应。
第五部分房地产促销调查
(1)房地产广告时空分布及广告效果测定。
(2)房地产广告媒体用情况的调查。
(3)房地产广告预算与代理公司调查。
(4)人员促销的配备状况。
(5)各种公关活动对租售绩效的影响。
(6)各种营业推广活动的租售绩效。
第六部分房地产营销渠道调查
(1)房地产营销渠道的选择、控制与调整情况。
(2)房地产市场营销方式的采用情况、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3)租售代理商的数量、素质及其租售代理的情况。
(4)房地产租售客户对租售代理商的评价。
第七部分房地产市场竞争情况调查
(1)竞争者及潜在竞争者(以下统称竞争者)的实力和经营管理优势调查。
(2)对竞争者的商品房设计、室内布置、建材及附属设备选择、服务优缺点的调查与分析。
(3)对竞争者商品房价格的调查和定价情况的研究。
(4)对竞争者广告监视和广告策略、广告费用的研究。
(5)对竞争者的情况、销售渠道、使用情况调查和分析。
(6)对未来竞争者的情况的分析和估计等。
(7)整个城市,尤其是同(类)街区同类型产品的供给量和在市场上的销售量,本企业和竞争者的市场占有率。
(8)竞争性新产品的投入时机和租售绩效及其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