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
2012年一季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
1.政策:中央坚持调控不动摇,合理需求得到保护
2.新房:百城价格继续下跌,一季度成交、供应均下降,3月市场回升
3.二手房:节后成交回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3月价格略有上调
4.土地:量价继续回落,溢价率降至历史最低,出让金降幅扩大
5.企业:房企策略更趋谨慎,加大促销力度、减少拿地支出 201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
1.政策环境:继续坚持调控不放松,促进房价合理回归
2.市场态势:价格稳中有降,成交量回升有限,库存仍在高位
3.房企策略:适时调整经营策略,销售目标更加保守务实,谨慎拿地
第二篇:2011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总结报告
2011年一季度全国房地产市场总结
今年1月26日“国八条”给不平静的房地产行业再起波澜,也使的原本不太清晰的市场形势变得更加模糊。如今,两个月已经过去,整个一季度市场运行情况如何?从中又能看出什么样的端倪?以下从政策调
控、全国市场、区域市场三个层面给予总结。
第一部分,调控政策的梳理与解析
一、出台背景
2010年一轮又一轮调控政策出台之后,抑制了部分需求的释放,绝大多数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明显,但一、二线城市20%~47%的房价涨幅,依然无法达到起初“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调控要求,在此背景之下,2011年初有史以来最严厉“国八条”政策正式出台。
二、政策内容
梳理本次调控政策及地方细则,发现“国八条”在深化“促供应、抑需求、调结构、重监管”这一纵向基本调控思路的同时,又在横向调控思路上明确了调控政策落实结果的“问责制”。
横向“问责制”体现在:“国八条”在明确地方政府责任的同时,量化落实目标,界定处罚措施,旨在强化地方政府的执行效果;截止目前已有36个城市相继出台细则,共有60多个城市现已公布了地方房价调控目标,这与2010年4月“国十条”政策后各地保持沉默形成鲜明对比。
四方面的“纵向深化”体现在:
“促供应”:量化保障房和商品住房用地的供应要求,同时引导土地出让形式弱化地价对房价的负
面影响;
“抑需求”:禁购、限购、限贷、税收等调控政策范围扩大、力度加强;截止目前已有36个城市出台限购细则,重庆、呼和浩特、拉萨、合肥四个应出台限购实施细则的城市目前仍未落实地;“限购令”的严厉
程度在购买资格和限购范围两个方面存在差异;
“调结构”:加大并量化保障房尤其是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目标,进一步构建“租售并举”的住房体系,同时对保障房的融资、建设、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落实方式进行细化;
“重监管”: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全面完善包括土地信息、住宅信息、个人信息在内的房地产监管信息系统,加大信息审核与信息公开的力度,减少市场环节的执行漏洞;
三、政策目标
由此可见,“国八条”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有执行约束,政策本身似乎已经无懈可击。但社会各界各种质疑绵延不断,他们疑惑一味抑制需求能否解决最终的供需问题?他们疑惑“限购”“禁购”这类带有明
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是否是历史的倒退?
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政策目标并非只“限供应”不“促需求”,而是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短期政策调控目标是 “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目前主要通过“限贷”“限购”等行政手段压制购房需求,避免短期内市场非理性繁荣,为长期各种供应的顺利推出争取时间;若近期房价控制效果不明显,不排除更为严历政策继续加码。
长期政策调控的目标是缓解行业内的供求矛盾,主要通过各类金融监管、市场监管措施促使商品房市场有效供应的形成,并通过加大保障房建设等手段,建立“商品房+保障房”双轨体系,最终实现数量上、结
构上的供需平衡。
第二部分,全国一季度市场分析
本部分从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三级市场、租赁市场四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解读。
为便于分析政策对市场的影响程度,现根据限购政策的落实细则,将目前已经出台限购细则的城市分
为三类:
一线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
限购政策严厉的二线城市:主要指限购范围覆盖全市、限购门槛高、无明确限购截止期限的城市,包括天津、南京、杭州、苏州、大连、厦门、宁波、无锡、银川、武汉、温州、西安、南昌、海口、西宁、乌鲁木齐、佛山。
限购政策不太严格的二线城市:主要指限购范围仅限主城区、限购门槛低、有明确限购截止期限的城市,包括长沙、青岛、昆明、济南、贵阳、成都、长春、哈尔滨、太原、石家庄、南宁、福州、三亚、沈
阳。一、一级市场
一线城市土地市场萧条,限购政策不严的二线城市交易相对活跃。不同季度数据比较发现,一季度一线城市、限购较严的二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同比下降最为显著,降幅分别为41%、43%;而限购较松的二线城市十分平稳,环比降幅不足1%;具体到一季度各月,3月与1月相比,一线城市、政策较严的二线城市、政策较宽松的二线城市降幅分别为89.1%、38.8%和25%,一线城市下降更为明显。
究其原因,各类城市政策力度梯度形成了不同的市场预期,影响了开发商的决策,促使更多拿地需求流向政策较松的城市,导致政策较松的城市总体成交状况较好。
在供地目标的约束下,随后几个季度土地供应会有较明显增长;政策宽松的二线城市土地市场将会更加火爆,而调控压力巨大的一线城市土地市场恐难有突出表现,或将平淡收场。二、二级市场
除限购不太严格的二线城市“量价齐升”之外,一季度大部分城市二级市场“量跌价滞”。数据显示,一季度一线城市二级市场成交量同比去年下跌4.9%,限购较为严格的二线城市微涨6.8%,限购不太严格的二线城市猛涨45.0%;一线城市和限购较为严格的二线城市成交价环比去年四季度分别下跌3.3%、5.0%,而限购不太严格的二线城市价格反而上涨10.1%。
一季度二级市场成交量同比涨跌不一,源于地方执行政策松紧不同引起的供应、需求影响程度出现分化,导致限购政策较严的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成交量下降,限购政策宽松的二线城市成交量反而有所上涨。季度成交价格尚保持上升趋势,源于目前仍处于政策适应期,市场预期不明朗,开发企业对价格的调整非
常谨慎。
预计近期供应处于试探性释放阶段,需求或被抑制或观望而萎缩,成交回落,价格波动;之后,随着供应进入实质性放量阶段,需求阶段式跟进,成交将逐步回涨企稳,价格或在小幅调整后企稳。
在时间次序上,执行宽松的城市可能将很快进入上述“回涨企稳”阶段;而限购严格的一二线城市,或
还将经历至少1-2个月的试探期。三、三级市场
一季度整体三级市场成交呈现量跌价升的态势。一季度各城市三级市场成交量环比降幅在22%-49%之间,同比降幅11%-37%之间。一季度成交均价同比均有上涨,最高涨幅达23%,环比杭州、苏州小幅下调。
一季度各城市成交量同比下跌,主要源于供应、需求双双萎缩:供应萎缩主要是因为禁购”措施使部分业主认为拥有房产显得弥足珍贵,持有或转售为租是当前通胀环境下保值的最佳途径;另一部分业主对市场预期不明朗,持房观望。三类需求也同时减少,拥有多套房产的投资性需求已被政策排出购房行列;改善性需求多需先卖后买,谨慎观望;刚需迫于购房资格及对市场预期不明,有效需求减少。
一季度绝大多数城市成交价格同比上涨,主要源于过去一年各季度价格上涨的累计。而一季度部分城市成交价格环比有所下降,多因郊区低价区域交易比重上升所致,实质性降价并未出现。
预计短期内供应惜售及观望双重情绪及需求的全面萎缩,将导致成交持续回落,价格波动;随着二级市场成交量的逐步回涨企稳,将带动三级市场供应将试探性释放,需求将选择性跟进,致使成交量缓慢回
升、价格企稳。
四、租赁市场
一季度各城市租赁成交量同比明显上涨。除北京仅微涨3%之外,其他城市涨幅在15%-61%之间。一季度中,3月与1月相比,租赁成交大幅增长,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成交单数翻番。
一季度各城市租赁交易同比上涨,主要源于政策促使供应、需求大幅上涨:即短期房价上涨可能性不太大,大量待售房源流向租赁市场。而受资格限制及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购房需求或观望或失去
购房资格,大多转购为租。
鉴于租赁市场供需两旺的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间成交量仍将保持高位,且将继续呈季节性规律。
综合全国一级、二级、三级、租赁市场来看,“国八条”政策效果初显,成功控制了房价增长过快的城
市的市场热度。
第三部分,北京一季度市场分析
一季度北京各级市场的特征与全国一线城市市场表现基本一致: 一、一级市场
一季度北京一级市场极为冷清,仅有5宗住宅用地成交,3月份出现全月零成交,与去年3月一天产
生“三地王”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二、二级市场
一季度二级市场成交呈现量跌价升的态势,其中成交量同比、环比分别下跌28.0%、41.0%,成交均价
同比、环比分别上涨14.5%、7.5%。
一季度中,“京十五条”效果显著,出台后日均成交套数、成交均价纷纷下滑,较“国八条”出台前,日均成交套数下降58.5%,成交均价下降11.2%;此外,“京十五条”出台后,六环外成交比重加大,呈向远郊发展趋势;低总价楼盘较受青睐,高端楼盘严重滞销,2000万以上的豪宅项目仅成交13套,同比缩减78%。三、三级市场
一季度三级市场成交也呈现量跌价升的态势,其中成交量同比、环比分别下跌12.6%、22.4%,成交均
价同比、环比分别上涨19.0%、2.2%。
在一季度中,京十五条后环比“国八条”前成交量下降62.4%。此外,城八区成交比重有所下降,成交均价小幅下调;低总价房源成交比重大,抗跌性较强。
四、租赁市场
一季度北京市租赁市场成交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其中租赁成交同比、环比分别上涨3.1%、8.2%,租
金均价同比、环比分别上涨17.6%、1.8%。
“京十五条”出台后,整体成交量有了进一步上涨,周均涨幅达到21.1%,其中东、北部热点租赁区域
成交量上涨明显。
五、关联分析
随除以上各级市场的特征之外,北京市各级市场之间或之外还有以下关联特征:
三级市场需求流向二级市场:“新十五条”出台后,三级市场供应因惜售或观望快速萎缩,二级市场则仍有部分开发商试探性放量,因此,部分三级市场购房需求被迫流向二级市场;
买卖市场需求流向租赁市场:因为购房资格问题以及房价上涨预期不高,部分二、三级市场需求转向
租赁市场;
住宅市场需求流向商住市场:被新政打压的投资性需求逐步转向不限购的非住宅市场,其中商住项目
吸纳大部分流出的需求;
北京区域需求流向周边城市:受限于限购政策的刚性、改善、投资类需求开始考虑周边燕郊、固安等
区域项目,大北京概念逐步增强。
六、市场预测
参考北京市场各级市场特征与联系,结合目前的供需发展形势,我们认为未来:
一级市场:
在《2011年北京市土地供应计划》2550公顷住宅用地的指标下,随后几个季度土地供应会有较明显增长,一级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二三级市场的回涨情况。
二级市场:
短期内,供应处于试探性释放阶段,需求或被抑制或观望而萎缩,成交回落,价格波动——“京十五条”实施初期,供需均处于观望状态,仅有个别开发企业试探性推盘,导致成交量回落,价格因成交量较低而
呈现波动特征。
中长期来看,随着供应进入实质性放量阶段,需求阶段式跟进,成交将逐步回涨企稳,价格或在小幅调整后企稳——结合供应、需求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成交下滑,企业资金压力加大,加之政策对供应的多方刺激作用,供应将大幅释放,以刚性为主的购房需求逐步跟进,成交量缓慢回升,价格企稳。期间,不
排除部分项目低价促销,导致成交价格回调。
三级市场:
短期内,供应惜售及观望双重情绪及需求的全面萎缩,将导致成交持续回落,价格波动——“京十五条”实施初期,供需均处于观望状态,导致成交量回落,价格因成交量较低而呈现波动特征。
中长期来看,随着一手供应放量导致三级市场成交回涨,三级市场供应,尤其改善型供应将选择性跟进,成交量缓慢回升,价格企稳——结合供应、需求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开发商实质性放量引起二级市场成交量回涨,以置换性供应为主的业主将逐步跟进释放房源,成交量缓慢回升,价格企稳。
租赁市场:
鉴于北京租赁市场供需两旺的发展趋势,未来一段时间成交量仍将保持高位,且将继续呈季节性规律。
第三篇:2012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
2012上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总结
上半年,为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中央政府坚持房地产调控不动摇:一方面继续坚决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对触及到限购限价底线的举动严防死堵,中央多次指出稳定和严格实施房地产调控政策,相关部委及地方政府相继辟谣否认政策放松。另一方面支持和保护自住性合理需求,30多个城市通过公积金贷款额度调整、首次置业税费减免等方式鼓励自住性需求,发改委、住建部、央行等多部委均表示完善首套房优惠措施、支持首套房贷款需求。
新房:6月价格止跌 成交量接近调控以来高点
从全国来看,2012年1-5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8.5%,增速持续下行但势头放缓;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同比下降12.4%和9.1%,降幅有所收窄。从20个重点城市来看,上半年成交量与2011年2010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17%和12%,其中6月成交量与2010年调控以来最高点持平,与2009年高点仅相差15%。上半年批准上市量同比微降3%,但二季度环比增长超过一倍,同比也由一季度的下降19%转为增长6%。
二手房:十大城市价格连续四个月上涨 成交持续上行 成交方面,2012年3月以来,二手房成交量明显回升,二季度相比一季度增长近80%;同比来看,5月同比增长17.3%,为2011年3月以来首次同比增长,6月增幅扩大至25%。价格方面,3月起十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宅价格结束连续六个月环比下跌的趋势止跌回升,6月环比上涨0.26%,连续四个月上涨;6月同比下跌3.81%,连续六个月下跌,降幅逐渐趋缓。
土地:上半年供求明显低于去年 二季度量价低位反弹 供求方面,2012年上半年,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用地推出及成交量同比分别下降32.4%和43.7%,二季度有所好转,环比一季度增长10%左右。各类土地总出让金同比下降36.6%,降幅较去年下半年继续扩大。价格方面,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用地楼面均价同比下降3.4%,十大城市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平均溢价率降至4.4%,二季度止跌回升,其中6 月住宅用地溢价率上升至10%,是去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企业:加速推盘谨慎拿地 业绩稳步增长 6月创新高
销售方面,2012年上半年,万科等十大代表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8%,销售面积增长13%,其中6月十大房企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均为近两年来最高水平。拿地方面,上半年企业拿地依旧谨慎,十大代表企业拿地面积同比大幅下降65%,但5-6月逐渐活跃,关注点由二三线城市逐渐转向土地资源更为稀缺的一二线城市,部分城市中心地段的优质地块高溢价成交,表明了部分企业审慎拿地态度有所转变。
二、2012 年下半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
政策环境:稳增长背景下货币政策结构性放松 房地产调控稳中趋紧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提升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仍是稳增长的重要手段。1-5月全国基建投资增速降至4.6%,在房地产调控大方向不变背景下,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将成为中央“稳增长”的首要选择。货币政策微调力度加大,结构性放松利好房地产市场。可以肯定的是,出于对房价反弹的担忧,针对房地产业的差别化信贷政策仍会延续,信贷投放力度也不会超过2009年。房地产调控政策稳中趋紧,中央将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继续加强房地产调控,坚定不移地抑制投资投机行为抬头,同时对自住性需求给予支持。
市场走向:供应加大促进成交回升 价格趋稳 不同城市表现分化 供应方面,历史数据表明下半年供应量往往占到全年供应的近六成,众多企业也把推盘重点放在下半年,预计供应量将在下半年特别是传统的“金九银十”放大,主要城市库存压力仍在高位。成交方面,由于供应放大、货币政策微调、购房意愿上升等促进因素,主要城市成交量仍将回升,带动全国销售趋稳,但总体偏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投资投机性需求的抑制,将限制成交量上行的空间。价格方面,在政府的密切监督之下,供应量逐渐增加、库存压力依然高企、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趋紧将弱化价格上涨动力,全国整体价格基本平稳,但各类城市表现分化。土地方面,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有更大意愿加快推地,企业拿地意愿也有所提升,但总体仍秉承量入为出策略,而且更关注一二线重点城市的优质地块,全国土地全年成交总量难有增长。
第四篇:中国房地产市场2013总结 2014年展望
中国房地产市场2013总结 2014年展望
2013-12-27 06:48中国指数研究院| 分享 扫描到手机
[摘要]中国房地产市场2013总结 2014年展望
中国房地产市场2013总结2014年展望
一、201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总结
1.政策环境:中央着力深化改革、调控以稳为主,不同城市政策分化
2013年,“宏观稳、微观活”成为房地产政策的关键词,全国整体调控基调贯彻始终,不同城市政策导向出现分化。年初“国五条”及各地细则出台,继续坚持调控不动摇,“有保有压”方向明确。下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着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维持宏观政策稳定,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政府工作重心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不动产登记、保障房建设等长效机制工作继续推进,而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更多交由地方政府决策。不同城市由于市场走势分化,政策取向也各有不同,北京、上海等热点城市陆续出台措施平抑房价上涨预期,而温州、芜湖等市场持续低迷的城市,在不突破调控底线的前提下,微调当地调控政策以促进需求释放。
2.新房:百城价格指数持续上涨,重点城市供需两旺创近四年新高,全国销售创纪录,投资开工上行
价格方面,百城价格指数环比连续18个月上涨,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0.74%,同比连续12个月上涨,涨幅扩大至10.98%,十大城市涨幅明显高于百城平均水平,北京、广州、深圳尤为突出。成交方面,重点城市住宅成交量同比增长16%,总量为近四年同期最高,一二线城市由于上年成交量回升力度较大,今年同比增速略低于三线城市。供应方面,重点城市新批上市面积总量同比增长15%,为近四年最高,“金九”为年内高峰,即使在11月季节性低点,多数城市供应量仍在高位,多数城市库存水平止跌上扬,出清周期略有延长但仍处于近年较低水平。全国来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速明显好于去年,规模创历史新高;投资额增速高于去年;新开工面积止跌反弹,规模有望超越2011年高点;资金来源整体增速有所回升,总体高于同期开发投资增速,企业资金状况处于历史较好水平。
3.二手房:十大城市量价创新高,上半年尤为突出,下半年渐趋平稳 价格方面,2013年1-11月,十大城市主城区二手住宅均价累计上涨18.5%,涨幅超过新房2.5个百分点,三季度以来涨幅渐趋平稳,11月价格达26484元/平方米,创历史新高。成交方面,受3月成交量激增带动,1-8月十大城市二手住宅总成交量已超过去年全年,之后几个月总体平稳,前11月共成交94.13万套,同比增长64.5%,为近四年最高;上海、北京月均分别成交2.3万套和1.6万套,规模最为突出,占十大城市比重近五成。
4.土地:全国量价明显好于去年,一线城市增长最为显著,地王频出
供求方面,2013年1-11月,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用地推出及成交量同比分别增长17.9%、34.2%,总出让金同比大幅增长69.8%,一线城市成交面积和成交额分别增长73.8%和139.5%,增长最为显著。价格方面,全国300个城市住宅用地楼面均价同比上涨25.9%,溢价率达19.5%。今年以来地王总价水平明显提高,约为去年的1.8倍,楼面均价突破1万元/平方米,创历史新高。
5.企业:销售业绩再上新台阶,拿地回归一二线,融资渠道多样化
销售方面,2013年1-11月,龙头企业销售业绩再上新台阶,推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十家代表企业销售额和销售面积同比分别增长32%和26%,均有望超额完成目标,千亿俱乐部中新增中海、恒大、碧桂园3家。拿地方面,十大企业拿地规模和金额均大幅增长,分别同比增长47%和87%,品牌房企回归一二线城市,一线城市拿地占比明显提高,拿地金额占比由去年的22%上升至29%,导致企业平均拿地成本提高近30%。资金方面,全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有所提升,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债券、票据等直接融资方式明显增多,优质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二、2014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趋势展望
1.宏观环境:经济合理增长,货币政策保持稳健,调控政策日趋分化
宏观经济方面,2014年经济工作的核心是坚持稳中求进,不再单纯重视经济增速,稳中求进与改革创新两者并重,结构优化是关键。货币政策方面,央行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短期内信贷和社会融资仍将平稳增长,但利率市场化、汇率改革等金融改革也将稳步推进,中长期货币信贷环境不再宽松。房地产调控方面,随着不同区域市场表现分化进一步加剧,调控政策取向进一步差异化。随着土地、财税制度改革和住房供应体系的稳步推进,以市场为决定作用的调控机制将逐步形成,行业中长期环境日趋明晰,有助于社会经济和房地产业的健康理性发展。
2.市场趋势:整体继续向好但增速放慢,上半年增速较高下半年趋缓 根据“中国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在宏观经济和货币信贷平稳增长、房地产调控政策整体平稳的背景下,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将呈现“销售量价继续增长但增速放慢,投资新开工增长平稳”的特点。成交方面,明年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额增长继续推动商品房需求增长,但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信贷扩张放慢和高基数导致增速放缓,预计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5.5%-7.8%,增幅明显低于2013年;市场惯性使得明年上半年同比增速相对较高,同比增长7.9%,下半年总量高但同比增速放缓至6.1%。供应方面,土地成交回暖推动新开工面积继续增长,但在多数城市潜在供应充足、销售增长趋缓、货币政策稳健的背景下,全国新开工和投资增速放缓,预计明年全国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6.0%-8.0%,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15.0%-17.5%。价格方面,供应加大及信贷投放趋缓,减缓房价上涨势头,预计全国商品房销售均价同比上涨7.0%-7.6%,但热点城市受供求矛盾突出和高地价推动,房价上行压力依然较大。
表:2014年全国房地产市场各项指标预测 指标 绝对量 同比增速 特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 13.7-14.0亿平方米 5.5%-7.8% 销售面积继续增长但全年增速放缓,上半年增速较高下半年渐趋平缓 商品房销售价格 6705-6746元/平方米 7.0%-7.6% 全国价格涨幅收窄,热点城市价格上行压力依旧突出 房屋新开工面积 20.9-21.3亿平方米 6.0%-8.0% 新开工面积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 9.8-10.0万亿元 15.0%-17.5% 开发投资额平稳增长,增速略有回落
3.关注点:分化加剧与风险积聚促使行业转型,市场逐步回归理性
1)分化加剧:不同城市量价走势和政策导向分化继续加剧,企业马太效应日趋明显 不同城市量价走势和政策分化进一步加剧,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供不应求压力持续,虽然2013年新开工项目将增加2014年供应,但高地价使得当地房价上涨压力依然突出,政策有加码可能;多数二线城市供需均衡价格平稳;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供应充足,部分城市需警惕供应过剩和价格下行风险,少数城市或将继续松绑政策鼓励需求,而毗邻核心城市的三四线城市量价仍有空间。企业马太效应日趋明显,大企业领先优势继续扩大,中型企业不进则退,小企业边缘化。
2)风险积聚:经济降速、制度变革、需求透支等风险进一步积聚,高速增长后回归理性势在必行
经济方面,中长期来看经济增速和货币信贷投放将趋缓,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落地也将加大短期经济波动,支持房地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减弱;政策方面,税收、土地、金融等关键要素改革逐步落实,长效机制完善促进行业环境转变;需求方面,过去多年量价快速增长使得需求透支,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速度放慢等行业风险进一步积聚,在2013年商品房量价创下历史新高后,成交量已接近潜在上限,未来理性回归势在必行。
3)行业转型:消费升级、政策支持促使更多企业转向旅游地产等新领域,但去化周期长等风险亟待关注近年来,在消费升级、政策支持下,更多企业转向传统领域之外的旅游地产、文化地产等,品牌房企拓展力度尤其突出。对规模在100万平米以上的300个样本项目统计发现,总规模接近8亿平方米,海南、山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最为明显,规模在500万甚至1000万平米以上的项目时有出现。但是,旅游地产项目资金投入大、去化周期长、供应规模庞大可能超过潜在需求、同质化竞争等风险亟待关注。
第五篇: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
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
●预购房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
●居民可承受的房价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
●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
●预购面积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
●主要房屋预购者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
间
工薪阶层购房依然难,价格是最大瓶颈;高收入者将是市场生力军
随着国家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购房已成大势且愈演愈烈。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每年在中国的城市进行一项名为“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cmms)”的调查,今年的“中国市场与媒体研究2000(cmms2000)”调查总体为居住在20个样本城市的15-64岁的人口,样本量50000.以下是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根据cmms2000数据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所得的调查结果。
城市居民目前住得怎样从cmms调查所涉及的调查范围看,20城市居民以居住楼房为主,87.7%的家庭住房为无电梯式楼房,只有3.7%的家庭住在有电梯的商品里,还有8.2%住在平房,另有一小部分处于卫生间或厨房共享的合住状态。
由于房改的不断深入,目前居民住房私有化比例已达59.3%,超过半数;18.2%向房管所租用房屋;11.5%租住单位的房子(见图一)。住房面积多数在40-80平方米之间。
多少都市人准备买房据调查,五年内准备购房的都市人占调查城市总体的21.9%,其中以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之间,可承受价格以每平方米1000-2000元为主体,辅之以每平方米500-1000元及2000-3000元的价格。购房资金将主要来源于家庭储蓄,政府及银行贷款也占据一定比例。
有了产权房,还买房吗数据显示,调查总体中59.3%的家庭拥有住房产权,住房面积在20-80平方米不等,多为2、3或4口之家,其中以居住面积在50-80平方米所占比例最高,20-50平方米居住面积位居其次。还有小部分家庭或个人从单位或私人处租房。那么,是不是只有这一小部分的租房者才是房产预购对象呢?调查结果显示并不尽然。调查显示,在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中,23.3%预计在五年内购房,20.1%预计明年购房,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仍占预购主导地位。
调查显示,无产权房家庭主要希望购买8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属一期置业,为解决生活问题;而已拥有产权房的家庭则希望购买更大的房子,属二期置业,为改善生活质量。(详见图二)
有产权房家庭的购房情况可以参见图三。计划5年内购房的比例远远高于计划1年或2年内购房的比例,尤其是对大面积住房的购买。而计划1年内购房的比例也高于计划2年购房的比例,说明购房群体要么已持币在手,有比较具体的购买计划,要么准备一个较长时间的资金积累,再进行置业大投入,使生活质量彻底改观。
另外,在商品房预购群体中,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达55.6%,远远高于其他住房群体,预购面积以81-100平方米的需求为最高,达30.5%;而在100-150平方米的预购群体中,拥有产权房的家庭预购比例高达62.3%,可见购房在这个群体中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但是,他们的购买能力又怎样呢?
假设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为一总体,调查显示,其中家庭月收入在2000至2500元之间的比例最高,达16.5%;6000元以上的高薪家庭比例最小(见图四)。从总体家庭月收入状况来看,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们对房子售价的期望值所在。希望房价在1000-2000元的比例最高,为30.4%;500-1000元的占22.3%;2000-3000元的占21.6%;希望房价在6000元以上的不足1%(见图五)。
以上数据显示,国内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迅猛的经济发展态势使房地产业具有惊人的潜力,但当前楼市价格的居高不下与不断增长的房屋物业需求之间出现了断层。如果商家能顺应市场,对价格、服务及其他相关要素加以调整,相信房地产的前景非常乐观。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拥有房产权的预购者中,有69.1%希望使用家庭存款来购房,31.4%希望政府贷款,16.1%打算向银行贷款。看来,传统的消费观念显然不利于消费的良性增长。
购房者是什么样的人?
数据显示,25-34岁的人占购房人群的36%,位居榜首,而35-44岁的人群比例为20.3%,位居第二。总体购房人群以中学以上学历为主流,半数以上为全职工作者,重点分布于贸易、制造业、政府机关及教育文化领域,以制造业职工、中级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职员、公司中级经理居多,辅之以其他行业人士,月薪在1000-2000元范围内为主体购房者。
目前,中国的家庭结构以三口之家或四口
之家为主,购房计划多数定位在商品房及经济适用房,分别占预购比例的42.7%和39.2%;预购面积在70-150平方米间不等,以80-100平方米的需求量最高。而主要房屋预购者的家庭月收入在1000-4000元间。
居民购房承受能力有多大房地产业区域性差异很大,但房价与区域性平均收益的比例却基本类似。比如北京的房价与其他各
大城市相比持续居高不下,市内一般地段也要6000元以上一平方米,若按2成20年按揭付80平方米房价,则首付最低在10万元左右,每月还款额大致要在2000元左右。这样的还款额与总体家庭收入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北京地区预购房家庭月收入集中在1000-3500元范围内,占预购总体的64.4%,月收入3500-6000元的占16.7%,6000元以上的仅占5.6%(见图六)。
从居民对房价的期望值曲线上可以明显看出,期望值与市场价差距甚远(见图七)。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恩格尔系数(指居民家庭花费在食品和日常家庭用品上的费用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还比较高,这更加大了工薪阶层购房的难度。
另外,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量入为出,还不习惯去花将来的钱,加之银行贷款手续繁杂,担保条件较苛刻,还款制度不够完善,更阻碍了国人消费观念的尽快更新。从总体购房人群中预购房屋的资金来源上看,希望使用家庭存款的占68.6%,希望政府贷款的占31.1%,希望银行贷款的占15.5%,希望跟亲戚朋友借的占12.2%。近七成的家庭可望用自有资金买房,近三成的人希望得到政府资助,只有一成半的人愿意办理银行贷款。可见,银行贷款制度亟待完善,以帮助人们改变固有消费观念,刺激消费增长,达到商家与消费者双赢的效果。
谁更急于买房中国人喜欢居有定所,不尚迁徒。据调查,认为“只有真正拥有自己的房子,才会觉得稳定和可靠”的人占总体调查人口的75.6%。可见房子在国人的心目中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目前,从预购房者的人群结构来看,商业、服务业一般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1.5%,居第二位,而这其中60.1%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制造业职工占预购总体的12.8%,居首位,这其中46.5%的预购者介于21-35岁之间;而中级公司经理介于21-35岁的预购比例也超过了60%。由此可见,市场的重心在年轻一族。这一组人群中,63.6%为已婚,其中介于21-35岁的占43.7%,介于36-45岁的占30.4%;34.7%为独身,其中66.1%介于21-35岁之间,仅有1.4%介于36-45岁之间。从预购房者的年龄结构、职业特征及婚姻状况看,已婚的中、初级工作者构成预购主体,而年轻的单身族也是这一购房群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
应该说,21-45岁之间的人群对购房最有兴趣,他们希望的房屋类型仍然是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面积介于50-150平方米之间,最好单价在3000元以下,愿意花3000-4000元/平方米购房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一预期和市场价格的差距低于调查总体对房价的预期与真正市场行情的差距。
调查总体对每平方米的价格预期如下:每平方米500-1000元的占22.9%,1000-2000元的占32%,2000-3000元的占19.6%,而6000元以上的仅占1.3%。可以看出,国人对房价的承受能力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大相径庭。
居住环境对购房有多大影响调查还显示,消费者已逐渐将目光投向新的视点,比如:环保问题、居住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地理环境、教育投入、文化氛围)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消费者购房的决策。
目前环保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概念,购房者对居住地的环境要求日益提高。认为城市环境污染太严重的占调查总体的60.9%,看来,争取“绿色”生存环境已成为大多数都市人的梦想。相比较而言,郊区的物业价格比市区要便宜很多,“绿色”程度也大大好于市区,且有些文化小区的人文环境也很好,城市则因为交通网络不够完善、私家车普及率偏低、交通过分拥挤等,造成许多居民渴望以低廉价格求得“绿色”生存环境的愿望无法实现。
多少人不怕失业都市人每天生活在事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下,拥有一个宜人的家居环境非常重要。而购房贷款制度要求贷款人具有持续还款能力,即拥有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及资金来源,这使许多想购房又缺乏资金的人望贷款而却步。但是,在调查总体中仍有47.1%的人认为自己不惧怕失业,这些人中26.5%的人预计在五年内购房,而他们的收入目前主要在1000-3000元之间(见图八的收入曲线)。
另外,从图九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收入越高越倾向于购买商品房。可以说,他们将是未来几年房地产市场内的一支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