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总结
一、《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相关专业撰著的必选课教材。该教材撰著于2004年1月开始,2006年1月结稿,2006年4月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历时2年。全书共25万字,上起1917年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下迄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贯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具有史论规模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二、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几年来,在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过程中,由于学生95%以上都是女生,并且发现她们对女性作家、作品非常感兴趣,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精心设计了课程改革方案,有意识加大了女性文学部分的比重,并尝试以女性文学专题的形式讲授给同学们,受学生欢迎的程度是始料未及的。这些“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作品不仅深深地吸引了我,也吸引了我的学生们,尤其是占绝大多数的女学生。“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精神气质与我们的心性是如此缘通,她们通过精心塑造的一个个女性人物,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对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使我们能够通过她们去领略其实是超越时代的女人的爱欲、自由、理想和痛苦的真实。于是便在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积累的基础上,本着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宗旨,撰写了深浅程度适用于专科学生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三、《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全书共分9章,涉及9个专题:
第一章 陈衡哲与中西合璧的女性意识
一、陈衡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
二、陈衡哲的性格特点与事业家庭兼顾的新女性主义
三、陈衡哲的创作与中西合璧的女性意识
第二章 冰心“爱的哲学”与“问题小说”
一、中国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
二、基督教对青少年时期的冰心及其创作的影响
三、冰心“爱的哲学”的内涵
四、宣扬冰心“爱的哲学”的“问题小说”
第三章 庐隐的自叙传与她矛盾人生理念下的痛楚
一、自叙传: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途径
二、现代悲情女作家庐隐与她的自叙传
三、庐隐矛盾人生理念下的痛楚
第四章 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与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一、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
二、从凌叔华和曼叔菲尔的代表作谈起三、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第五章 石评梅与她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
一、风流才女石评梅
二、寻找文学史中的石评梅
三、石评梅散文的独特情绪底蕴
第六章 丁玲与女性文学
一、女性文学的内涵
二、现代女性文学的三个时期
三、丁玲的写作描述
第七章 萧红小说的审美世界与《呼兰河传》的女性空间
一、萧萧落红——一代才女萧红的人生与创作
二、萧红小说的审美世界
三、《呼兰河传》的女性空间
第八章 “传奇”小说、“流言”散文与“张爱玲热”
一、超人才华,绝世凄凉——张爱玲的生平创作
二、“传奇”小说评析
三、“流言体”特色
四、“文革”后“张爱玲热”与张爱玲研究状况
第九章 梅娘与其执著的女性书写
一、梅娘创作的四个阶段
二、“北梅”与“南玲”
三、梅娘执著的女性书写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取得的教材建设成果是:
1、《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明确。教材将编写方针明确定位为面向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宗旨,力求以专题形式的新视角去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这是一种长廊式的现代女性文学读解。
2、符合教改思路,编写了符合教学实际情况的教材。一是结合专业实际。《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一门带有初步研究性质的课程,共涉及9个大专题,29个小专题。这门课是为已经学过《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同学设计的,或许还可以引起同学们对某一研究课题的兴趣,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或许还能找到毕业论文的方向或题目。二是结合学生实际。在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过程中发现这几个专业的学生95%都是女生,而且对女性文学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为此编写了这部教材。
3、比较全面地揭示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探索成就。主要涉及四个方面:
(1)展示了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及其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同步发展 的特点;
(2)所研究的内容基本涵盖了现代女性文学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
(3)通过专题研究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启蒙历程,使读者能够看到这些非凡的现代女书写者们是如何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寻找自我,对男权社会的许多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提出挑战,发出自己的声音,进行表象性的文学自赎;
(4)明晰了女性文学的内涵及其相关的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女性写作和女性意识等概念。
4、丰富了教材编撰的方法。从专题研究的新视角,通过人物和作品的思索体现出史论规模,力求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专题研究和生动的历史内涵统一起
来,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5、展示了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研究的新材料和新成果。教材比较充分地吸取了20世纪以来的为女性文学研究界公认的一些研究成果,以及本人的部分研究成果,提升了教材建设的质量。
四、《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创新点
1、《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上起1917年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下迄40年代的沦陷区女性文学,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贯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三十年的具有史论规模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
2、教材编撰的方法新颖。以专题研究的新视角,力求展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所研究的内容涵盖了现代女性文学三个时期的重要作家和经典作品,“以点带面”,通过这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的思索体现出史论规模,力求把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专题研究和生动的历史内涵统一起来,从而体现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展脉络。
3、注重特征性研究。《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没有更多地沉浸于文本读解,而是确认其特征,进行特征性研究,把研究对象的各自特征置放在现代女性文学的历史长廊中予以审视与阐发。例如,由陈衡哲引出现代女性文学的独特开端;丁玲是现代女性文学发展中的标志性人物,因此把丁玲与“女性文学”置放在一起,不但阐释了女性文学的内涵,而且还介绍了现代女性文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把庐隐的自叙传与“自叙传:现代女性作家的写作途径”置放在一起;把凌叔华小说的创作视野与“二三十年代的闺阁文学” 置放在一起等。
4、专题研究避开了“女性”樊篱。在内容上,注意把握中国现代女性启蒙的历史语境,追求合乎人物生平的历史语境真实,而不是刻意于性别同一性的超乎历史实际的发掘。如对陈衡哲,明确指出“陈衡哲是以超然两性差异的姿态,以结构在美国求学时的生活题材而步入文坛的,因而使中国现代女性文学有了一个独特的开端。”
五、《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的应用情况
该教材出版后作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小学教育、初等教育等专业的教材,实际运行效果还是不错的。《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虽然具有初步研
究的性质,但难易程度还是可以接受的,学生普遍对这部教材产生了浓厚兴趣,是一部符合学生实际的好教材。
“五四”后现代才女们的女性意识、创作个性、惊世才华、传奇人生、红颜薄命、社会影响、文学史地位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尤其是引起了占绝大多数的女生的共鸣。《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作为专科层次的汉语言文学等相关专业的必选课教材,应具有良好前景。
该教材得到业内好评。主要评论文章有: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教授、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高凯征(高楠)先生为本书撰写了5000多字的序言,称《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是“中国女性解束与解放意识启蒙的着力之作”。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副教授、文学博士巫晓燕撰写了书评:《历史文化语境中现代女性文学的书写——简评卢云峰女士的新著<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专题研究>》(《辽宁师专学报》)。
第二篇:走进女性文学
北 华 航 天 工 业 学 院
《走进女性文学》
《繁星.春水》读后感
作者题目 :作 者 学 号 作 者 姓 名 完 成 时 间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制
《繁星.春水》读后感
1.作者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现代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会等职。
1900年10月5日,谢婉莹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谢家大宅(今鼓楼区杨桥东路17号),该宅院也是林觉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谢銮恩从林觉民家属那购得。
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其父谢葆璋前来北京出任民国政府海军部军学司长。
1918年入读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开始向往成为医生,后受“五四”影响,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运动,此期间著有小说《斯人独憔悴》、诗集《繁星·春水》,短篇小说《超人》。
1919年,参加“五四”爱国运动,被选为学生会的文书,并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开展罢课、罢市等宣传活动。
8月25日,北京《晨报》发表了女学生谢婉莹投稿的《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这是她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9月18日——22日,北京《晨报》连载了她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第一次以“冰心”为笔名。
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等。
1922年她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出版于北京的《晨报》。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1923年由燕京大学(由协和女子大学等教会学校合并而成),燕大期间,冰心在一个牧师家里受洗归主。毕业后,到美国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学院(宋美龄也毕业于该校)攻读英国文学,专事文学研究。曾把旅途和异邦的见闻写成散文寄回国内发表,结集为《寄小读者》,是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
2.“冰心体”
冰心体也被茅盾称为“繁星格”“春水体”。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即凝炼明快 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3.名人评价
冰心女士是一个散文作家,小说作家,不适于诗;《繁星》《春水》不值得仿效而流为时尚。一一梁实秋
一代代的青年读到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巴金记得那年冰心老人去世的时候,我在夜里赶到了北京医院,向老人作最后的告别,她的女儿拿出一个笔记本让我签个名。我非常尊敬老人的为人,喜爱她的作品。她是一个有风骨的人,同时又是一个有爱心,有感情的人。——温家宝
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与赞美,以及对生命的赞颂。
4.对作品的见解
她的诗重要以母爱童真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可是梦中回想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布瞒着梦充斥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啊„灵魂深处渴望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本人的怀念急切盼望早点回家。她理想者与母亲会晤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空想,她就会变得更加失落和扫兴。衣锦还乡又分开了挚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 “家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当初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一直的拍打岸,我金石为开可是一旦离开了故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心坎的一根快要崩断的思想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是最巨大的,母爱是最纯粹的。此时我心潮磅礴无奈安静万千感想无法溢于言表。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半点虚假全是发自内心的感触,可以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在幻想中度过,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令人着迷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母爱是那么的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爱所不能及的。冰心就是母爱的代名词。“冰心”这个词就像是她的人个别典雅清丽脱俗也正如她所写的诗句在淡淡的优雅的文笔中还有许多哲理。一句“弱小的草呵!自豪些吧只有你广泛的点缀了世界。”告知我们小草固然微小但世界确需要你装点。又一句“青年人保重的描述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知我们应当爱护时光去做该做的事情,在书上写下你的成就与光辉。总之在冰心的诗句中我们能学到很多很多。
读这些小诗仿佛很亲热,由于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质又非常一般的货色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示出来,不加任何人为的润色,不加以任何华丽的词句。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涯的酷爱。
读完这本诗集我感到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诗蕴藉深入字里行间透露着世界的美。
第三篇:女性文学书目
20年代女作家
陈衡哲:《洛绮思的问题》《一支扣针的故事》。
冯沅君:短篇小说集《卷葹》
包括《隔绝》《隔绝之后》《旅行》《慈母》《误点》《写与母亲走后》 冰心:《去国》《超人》《两个家庭》《西风》《相片》
庐隐:《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象牙戒指》
石评梅:散文《《给庐隐》《扫墓》《墓畔哀歌》
小说《病》《弃妇》《林楠的日记》《《匹马嘶风录》《白云庵》《红鬃马》 凌叔华:《女儿身世太凄凉》《酒后》《绣枕》《吃茶》《茶会以后》《花之寺》《奶妈》
30年代女作家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在医院中》《我在霞村的时候》《“三八节”有感》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牛车上》
白薇:剧本《琳丽》《打出幽灵塔》
40年代女作家
张爱玲:《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
张爱玲《传奇》集中的作品最好都一一看,我不再单列,列出来的是三部必读的小说。
苏青:《结婚十年》
第四篇:《研究成果总结》
洒力池小学
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总结
本学期,我校就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研究,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所以,创设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教学环境,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境,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机智与策略,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改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从改善教师自身教学行为入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行为。
传统教育观念认为,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即权威;学生处于消极地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但从培养创新型、实践型的人才要求来看,教师越来越成为学生学习的参加者、讨论者。教师应该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善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把教师的角色重新定位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学习情绪的激发者、鼓励者。
(2)改善教师教学行为,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仅仅把教学作为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接受者。现代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数学课程的教学而言,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该是学生从事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应有利于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强化学生的人际合作交往的能力。
(3)研究、构建学生自主探索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展开教学过程的,它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从让学生主动建构的意义上说,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实施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逐步构建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建立数学模型――应用和拓展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基础出发,在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使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生学习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传授,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从关注学生的发展出发,课程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与态度的发展。要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和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初步掌握探索问题解决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逐步形成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的差异。
传统教学过分注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共性,忽视学生存在的差异。从本质上说,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认知活动。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出他的个性特点。课堂教学在重视
学生学习心理共性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个性特点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必须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发展学生的个性和适应学生的差异提供条件。
洒力池小学课题研究组
2008.6.16
洒力池小学
课题研究成果阶段总结
洒力池小学课题研究组
2008.6.16
第五篇:浅谈中国现代青年文学
浅谈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
传媒学院09广播电视编导阙鲁林099030441049
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有很多形式存在,但是我们要提到的青年文学是以韩寒,郭敬明,网络写手为代表的笔下所谓的文学作品。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到底是怎样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到底能不能代表中国现在青年文化的标识,到底能不能中国青年在现在意识形态下的思想,我们就是要探究这个问题。韩寒,郭敬明以及网络写手能不能扛起中国青年文学的大旗,还值得商榷,需要一起去探讨。因此,我们浅谈中国现在青年文学。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中国青年文学,又是怎样的。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的中国青年文学又是怎样的,我们需要做一个比较,从找到中国现在的青年文学能不能代表中国现在青年文化的标识,能不能代表中国青年在现在意识形态下的思想的答案。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青年文学的状况是相当复杂的,处于后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青年文学,由于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因素,直接决定了其状况的复杂性。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政策,条条框框的影响,避免不了还存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影子,歌颂类肢体还是占了主导地位,其余敢于冲破这一现状的文学毕竟还是很少的,红色的影子到处存在;而敢于站出来冲破这一现状的人,估计此时有的还在寒冷潮湿的黑屋子里散步,有的可能和祖国的绿水青山一起长眠,享受幸福的别样人生。
改革开放初期的祖国青年文学,就是一个初生的婴儿,只能啼哭几声,而没有实质的作用,小打小闹。只有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站出来,在青年文学的展示改革开放应有的风格;但是敢于尝试新鲜事物的人,总是不被人看好,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青年文学不能代表此时中国青年的心声;不是站在最前面的,不敢于尝试,还是受制于原来的文化大革命阴影。青年人应该有敢于尝试,不甘落后,引领潮流的特质,而此时的中国青年文学并不是这样的,没有改革开放新气息的存在,没有外来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痕迹。但是,后来慢慢的中国青年文学开始有着改革开放时代的气息。中国青年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不再背着枷锁;而中外文化的融合,也使中国青年文学有了时代的气息,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融入到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当中。这时的中国青年文学才是代表了中国青年的主流思想,才是中国青年文学的标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青年文学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出现繁荣的景象,像韩寒,郭敬明,网络写手这一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现在青年文学的状况。在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完美的,也将出现大量的泡沫。它们出现在表面,而不是在深处;并不是中国青年文学的代表,只是中国的青年文学的涟漪,荡漾几下,没有真正的大动作,更没有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就拿郭敬明的作品来说,在网络上说他的作品风格是多变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现在中国青年的风格;但是他的文学作品天马行空,让人觉得不着边际。很大程度上脱节于中国文化的底蕴,让人在阅读的时候会完全脱离了现实世界。有的作品则写得有些过于黑暗,将所有的不幸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构造了一个绝望的故事,辞藻太过华丽,削弱了作品本身的连贯性。和今天的中国青年生活完全脱节,看不到一点时代的气息,我们想看到的时代青年是有个性,有朝气,能够引领潮流,但又不脱离潮流,不脱离时代的风格。在青年文学方面,我们更愿意看到,文学存在文化底蕴,而不是浅肤的华丽的辞藻;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是,凭借那些不着边际,华丽的词藻,而引起那些头脑发热的中国青年所谓热爱青年文学的泡沫文字作品。现在的中国青年文学在一定方面根本算不上是中国青年文学,因为它不够格,缺了“底蕴”这两个字,再多的词汇都是泡沫。
可以作一下比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文学比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青年文学明显的缺少一种华丽的外表,缺少了漂浮的辞藻。而是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格,携带了时代的气息。虽然在特殊的条件政策的影响下,还有敢用于突破的作品,这就是我们要求的底蕴之一。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答案,中国现在青年文学能不能代表中国现在青年文化的标识,不能代表中国青年在现在意识形态下的思想。它只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