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现代著名文学社团(最终版)
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创造社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新月社成立于1928年,是五四后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团体,主要成员包括胡适、梁实秋。因为它拥有闻一多、徐志摩等一大批有才华、有成就的诗人,又以提倡格律诗而独树一帜,形成了现代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人称“新月诗派”或“格律诗派”
鸳鸯蝴蝶派是发端于20世纪初叶的上海“十里洋场”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最初热衷的题材是言情小说,写才子和佳人“相悦相恋,分拆不开,柳荫花下,象一对蝴蝶,一双鸳鸯”(《上海文艺之一瞥》),并因此得名而成为鸳鸯蝴蝶派。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为徐枕亚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骈俪加上香艳诗词而成的哀情小说。
湖畔诗社:现代文学社团。1922年 3月在浙江杭州成立。成员为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汪静之4人。他们曾先后出版冯、应、潘、汪的诗合集《湖畔》(1922),冯、应、潘的诗合集《春的歌集》(1923),汪静之诗集《蕙的风》..他们的作品以抒情短诗为主,表现了新文学运动初期刚刚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对美好自然的向往和对幸福爱情的憧憬,独具一种单纯、清新、质朴的美。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19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鲁迅-茅盾-郭沫若-周扬-田汉,1936年春,根据形势的需要,为了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左联”自动解散。虽然“左联”的历史不过短短6年,但是它以在当时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成为了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丰碑。
“京派”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废名 沈从文:《边城》汪曾祺
初期具有“现代质”的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过渡的描写都市,首次提出“都市男女”的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是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谁哈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
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中国诗歌会: 现代诗歌团体。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发起人穆木天﹑杨骚﹑任钧(卢森堡)﹑蒲风(黄浦芳)等,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的共同特色是﹕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紧紧“捉住现实”﹐以诗歌为武器﹐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行坚决斗争﹔在艺术形式上﹐大力提倡和实践诗歌大众化.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抒发爱国激情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七月诗派创作的重要内容。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伤痕文学是本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四川作家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神圣的使命》、《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搏斗》、《献身》、《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郑义:《老井》贾平凹:《商州系列》王安忆《小鲍庄》李锐 《厚土系列》莫言《红高粱系列》
中国自1978底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时的“改革文学”,其开篇之作,是蒋子龙的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改革文学在它的发展初期,侧重揭示旧体制的种种弊端,强调改革的历史必然性。感应着时代的节奏,改革的每一步进展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及时的反映。叱咤风云、大刀阔斧的“开拓者”与保守势力的尖锐冲突,构成了这一时期改革文学作品的基本框架。随着改革的深化,作家们反映改革的视野更加阔大、眼光也日益深入;
在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作品更注重剖析在改革中日益显露出来的国民身上的落后的文化因袭,表现改革对人的传统价值尺度的冲击,揭示商品经济冲击下旧有生活方式的逐渐瓦解,以及所有这些在人的心灵上产生的强烈震动。这既是改革文学的深化、也是文学使自己不再附庸于政治的一种努力。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贾平凹的《腊月·正月》、《浮躁》,蒋子龙的《开拓者》,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是先锋小说历史上的大事,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把它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新写实小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新写实小说早期的代表性文本,如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方方的《风景》、池莉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刘震云《一地鸡毛》 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压制到 “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后期他们特别注重文学的使命,反帝反封建,对旧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并且注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科学问题。
1925年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的作家发生分化。郭沫若等积极提倡革命文学,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主要成员郁达夫因与同人意见不合也退出了。同时,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初黎、李一氓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创造社又有了起色。
创造社的活动一直受到国民党的忌恨,1929年2月被查封。
语丝社
语丝社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社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其成员是指刊物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语丝》周刊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任主编,鲁迅、孙伏园、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章衣萍、钱玄同、顾颉刚、江绍原等为主要撰稿人。《语丝》成为鲁迅跟复古思潮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作斗争的重要阵地,鲁迅被称之为语丝派主将。《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短评、杂感、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随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随笔和短论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幽雅清新的小品文,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最具特色的两大类,对散文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
1927年10月,《语丝》周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查封。同年12月《语丝》在上海复刊,先后由鲁迅、柔石、李小峰主编;鲁迅、周作人、杨骚、章衣萍、韩侍桁、陈学昭等为主要撰稿人。《语丝》在1930年3月10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才停刊。
莽原社和未名社
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由鲁迅发起和领导的文学社团,1925年8月成立于北京。莽原社的主要成员是在鲁迅指导下的李霁野、高长虹、向培良等几个文学青年。《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注重文明批评与社会批评。1926年高长虹背叛鲁迅,分化出去,鲁迅便将停刊了的《莽原》周刊改为半月刊,交未名社出版。未名社的主要成员有鲁迅、韦素园、曹靖华、李霁野、台静农、韦丛芜共六人。后来李何林、王士菁也曾参与过该社工作。它是以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为主,兼及文学创作。特别着重翻译和介绍俄国文学与苏联文学,以及北欧、英国的文学作品。有专收译作的《未名丛刊》和专收创作的《未名新集》。主要收获有台静农的《地之子》和《建塔者》,韦丛芜的《君山》,鲁迅的《朝花夕拾》等书。
未名社在反帝反封建方面比语丝社更激进,因此多次遭到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打击压迫,1931年5月停止了活动。
浅草社和沉钟社
浅草社是沉钟社的前身,1922年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他们认为,当时的文坛犹如一片荒土,他们愿作培植浅草的农人。出版过《浅草季刊》。1925年初由于发起人林如谡出国,浅草社活动也随之停止。同年,浅草社同仁和杨晦、蔡仪等北京成立了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尤其是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及法国的小说。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杨晦的剧作。这些作品多抒写知识青年生活的苦闷无奈,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色彩,鲁迅对浅草社和沉钟社很关爱,称赞他们认真踏实的作风,在他的《野草·一觉》中提到这两个刊物。在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选了他们的作品,称赞这两个文学团体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
湖畔诗社
1922年4月,新诗团体湖畔诗社在浙江杭州成立。代表诗人有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和汪静之四人。
同年4月,他们的诗歌合集《湖畔》出版,因而得名为湖畔诗人。他们创作的思想倾向,主要是歌唱纯真的友谊和爱情,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具有天真快乐的格调。他们写作抒情诗,尤其是爱情诗,风格清新活泼,自然天真,带有浪漫色彩:表现了对封建世俗勇敢反抗的精神,艺术上相当成熟,在文学界有一定影响。
1923年,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三人又有合集《春的歌集》出版,之前出版过汪静之诗集《惠的风》,之后出版过汪静之的《寂寞之国》。这些新诗唤起一代新人的纯真和热情。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这一评论精辟地称赞了湖畔诗人的创作特色。
第三篇:中国著名励志现代励志诗
中华五千年流传下很多经典古诗,然而现代诗也有很多经典励志之作。下面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著名励志现代励志诗,希望能给你们带来正能量!
励志现代诗精选一: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励志现代诗精选二:感谢 汪国真
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
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
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
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让我怎样感谢你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
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
你却给了我银色的世界
励志现代诗精选三:咏叹调 席慕容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人生原是一场难分悲喜的演出 而当灯光照过来时
我就必须要唱出那
最最艰难的一幕
请你屏息静听 然后
再热烈地为我喝采我终生所爱慕的人啊
曲终人散后
不管我是要哭泣着
或是 微笑着与你道别我都会庆幸曾与你同台
第四篇:中国100位著名现代诗人 及著名诗作
中国100位著名现代诗人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戴望舒李广田艾青卞之琳何其芳南星辛笛覃子豪纪弦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陈敬容杜运燮穆旦罗寄一郑敏唐祈袁可嘉牛汉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羊令野方思余光中洛夫罗门蓉子痖弦昌耀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任洪渊杨牧叶维廉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北岛芒克多多舒婷刘自立严力杨炼梁小斌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于坚翟永明王小妮欧阳江河廖亦武孙文波吕德安韩东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陆忆敏陈东东万夏杨黎张枣李亚伟西川海子小海
20世纪90年代(上)诗阳李元胜马永波臧棣树才伊沙余怒吴晨骏戈麦蓝蓝桑克西渡杨键徐江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孙磊木朵康城朵渔胡续冬巫昂范想廖伟棠沈浩波吕叶马兰庞培宋非杨小滨章平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再别康桥〗〖偶然〗〖我等候你〗 闻一多 〖幻中之邂逅〗〖孤雁〗〖死水〗 李金发 〖夜之歌〗〖爱憎〗〖时之表现〗 穆木天 〖苍白的钟声〗〖苏武〗〖落花〗
冯至
〖十四行集(节选)〗〖蚕马〗〖帷幔——乡间的故事〗
20世纪30年代
林徽因 〖仍然〗〖无题〗〖秋天,这秋天〗 戴望舒 〖雨巷〗〖烦忧〗〖我用残损的手掌〗 李广田 〖秋灯〗〖笑的种子〗〖地之子〗
艾青
〖时代〗〖大堰河——我的保姆〗〖给太阳〗 卞之琳 〖断章〗〖妆台(古意新拟)〗〖古镇的梦〗 何其芳 〖预言〗〖圆月夜〗〖声音〗 南星
〖守墓人〗〖石象辞〗〖响尾蛇〗 辛笛
〖航〗〖风景〗〖再见,蓝马店〗 覃子豪 〖过黑发桥〗〖瓶之存在〗〖吹箫者〗 纪弦
〖幻象〗〖狼之独步〗〖过程〗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他〗〖巴黎码头边〗〖1948年圣诞〗 陈敬容 〖珠和觅珠人〗〖出发〗〖题罗丹作《春》〗 杜运燮 〖Narcissus〗〖山〗〖秋〗
穆旦
〖合唱二章又题∶Chorus二章〗〖森林之魅〗〖葬歌〗 罗寄一 〖音乐的抒情诗〗〖一月一日〗〖序〗 郑敏
〖Fantasia〗〖寂寞〗〖成熟的寂寞〗 唐祈
〖游牧人〗〖女犯监狱〗〖时间与旗〗 袁可嘉 〖沉钟〗〖走近你〗〖冬夜〗
牛汉
〖鹰的诞生〗〖汗血马〗〖华南虎〗 屠岸
〖纸船〗〖城楼图铭〗〖潮水湾里的倒影〗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逍遥游〗〖菩提树下〗〖托钵者〗 羊令野 〖蝉〗〖秋兴〗〖无题十二行〗
方思
〖仙人掌〗〖夜歌〗〖竖琴与长笛(节选)〗 余光中 〖芝加哥〗〖白玉苦瓜〗〖秦俑〗 洛夫
〖烟之外〗〖湖南大雪〗〖巨石之变〗 罗门
〖麦坚利堡〗〖第九日的底流〗〖观海〗 蓉子
〖一朵青莲〗〖晨的恋歌〗〖夏,在雨中〗 痖弦
〖山神〗〖深渊〗〖给超现实主义者〗
昌耀
〖花朵受难〗〖现在是夏天〗〖朝朝暮暮(五首)〗 林泠
〖阡陌〗〖散场以后〗〖不系之舟〗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错误〗〖崖上〗〖最后的春闱〗 任洪渊 〖北京古司天台下〗〖司马迁的第二创世纪(组诗)〗〖汉字,二零零零(组诗选三)〗
杨牧
〖水之湄〗〖延陵季子挂剑〗〖林冲夜奔(节选)〗 叶维廉 〖赋格(Fugue)〗〖水乡之歌〗〖追寻〗
食指
〖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鱼儿三部曲〗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没有写完的诗〗〖回旋〗〖从这里开始(组诗)〗 北岛
〖回答〗〖宣告〗〖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芒克
〖阳光中的向日葵〗〖死后也还会衰老〗〖城市〗 多多
〖致太阳〗〖手艺〗〖玛格丽和我的旅行〗 舒婷
〖致橡树〗〖神女峰〗〖会唱歌的鸢尾花〗
刘自立 〖一日又见庞德〗〖芳香如我的消失〗〖理性析梦〗 严力
〖还给我〗〖反省创造无奈〗〖我是雪〗
杨炼
〖人与火组诗(选三)〗〖《易经》、你及其他〗〖诺日朗〗 梁小斌 〖雪白的墙〗〖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你让我一个人走进少女的内心〗
顾城
〖弧线〗〖生命幻想曲〗〖回家〗
20世纪80年代(上)周伦佑 〖镜中的石头〗〖想象大鸟〗〖在刀锋上完成的句法转换〗 于坚
〖作品111号〗〖我的女人是沉默的女人〗〖零档案〗 翟永明 〖女人(组诗选四)〗〖静安庄(组诗选二)〗〖黑房间〗 王小妮 〖青绿色的脉〗〖悬空而挂〗〖白纸的内部(二首)〗 欧阳江河〖傍晚穿过广场〗〖咖啡馆〗〖玻璃工厂〗 廖亦武 〖辞〗〖海〗〖渊〗 孙文波 〖歌颂〗〖回旋〗〖客居〗
吕德安 〖群山之中〗〖死亡组诗〗〖陶弟的土地〗 韩东
〖你见过大海〗〖沉默——歌词〗〖有关大雁塔〗 骆一禾 〖诗歌〗〖女神〗〖蜜〗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冬天〗〖这一阵乌鸦刮过来〗〖连朝霞也是陈腐的〗
陆忆敏 〖美国妇女杂志〗〖年终〗〖出梅入夏〗 陈东东 〖未完成〗〖时代广场〗〖炼丹者巷22号〗 万夏
〖彼女〗〖渡湖〗〖度光阴的人〗
杨黎
〖鸟之后〗〖少女十四行〗〖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 张枣
〖何人斯〗〖十月之水〗〖卡夫卡致菲丽丝〗 李亚伟 〖中文系〗〖少年与光头〗〖秋天的红颜〗
西川
〖把羊群赶下大海〗〖虚构的家谱〗〖厄运(节选)〗 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天,十个海子〗〖弥赛亚(节选)〗 小海
〖必须弯腰拔草到午后〗〖田园〗〖村庄组诗(节选)〗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人类的宣言(长诗节选)〗〖影子之歌(长诗节选)〗〖致半岛与太阳的影子(散文诗)〗
李元胜 〖走得太快的人〗〖翻书的时候〗〖必须〗
马永波 〖日子如一对沉默的僧侣〗〖连通器∶一道做错的物理题〗〖本地现实∶必要的虚构〗
臧棣
〖完成〗〖个人书信史话〗〖抒情诗〗
树才
〖忘掉昨天吧〗〖对不起虚无也结束不了……〗〖多么薄,多么寒冷〗
伊沙
〖结结巴巴〗〖某日经过广场〗〖《等待戈多》〗 余怒
〖布道者〗〖衰老〗〖现出〗
吴晨骏 〖回到纸上〗〖不知名的东西〗〖断章〗 戈麦
〖誓言〗〖沧海〗〖天鹅〗 蓝蓝
〖一件事情〗〖盲者〗〖遗失〗
桑克
〖夜泊秦淮〗〖漫长与不可以的狂欢节〗〖组诗∶农场〗 西渡
〖午后之歌〗〖一个钟表匠人的记忆〗〖雪〗〖蛇〗 杨键
〖在黄昏〗〖悲伤〗〖骰子的八面〗 徐江
〖世界〗〖写在七月的玄言诗〗〖感伤〗 安琪
〖未完成〗〖第三说〗〖之七〗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诗歌〗〖述说〗〖声音〗
木朵
〖五月的悲伤〗〖暗器〗〖十面埋伏〗
康城
〖之前〗〖来不及品尝你身体里的酒和火焰〗〖溯溪〗 朵渔
〖宿命的熊〗〖西风颂〗〖我的厨子,我的下人(组诗)〗 胡续冬 〖水边书〗〖槐花〗〖蔚秀园〗
巫昂
〖情歌没有镜头〗〖有两个不眠之夜〗〖到处都是孤寂的生活〗 范想
〖车过仙鱼桥〗〖献诗〗〖春日臆想曲〗
廖伟棠 〖夏天,神秘主义的失败之歌〗〖草莓果园〗〖歌(组诗)〗 沈浩波 〖词语的变迁〗〖雨中抒情〗〖屋檐〗
吕叶
〖是谁在中间走着〗〖如此纯净的夜〗〖时间加速度〗 马兰
〖一代人〗〖献词〗〖荷花少女〗 庞培
〖夜歌〗〖风中的味道〗〖蔷薇〗 宋非
〖林中路〗〖虚构图案〗〖轮回(节选)〗 杨小滨 〖灯塔〗〖音乐会〗〖四季歌〗
章平
〖远不可及的事物〗〖三座房子放在三个位置〗〖我从瞬息穿过这枚镜子〗
徐志摩林徽因余光中舒婷北岛席慕容
喜欢林徽因,一定程度上因为她是最美的才女。我喜欢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去寻找光明
第五篇:文学社团
文学社简介
江苏省戏剧学校文学社团本着“体验文学妙趣,发掘生活感悟。”的宗旨,立足于发现文学之美,提高文学素质,培养学生写作创作能力,欣赏艺术文学。主要以散文、诗歌、歌曲创作、小说、漫画等集合出每月一期社刊来展现我校的文学光彩。
文学社团为你提供了一片天地,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展现文笔,展现属于你的绚丽人生,记录创作于你的每一个瞬间,还在犹豫什么?
体验文学妙趣,发掘生活感悟。
文学社章程
第一章 总则
一、社团名称:“戏言”
二、社团宗旨: “体验文学妙趣,发掘生活感悟。”立足于发现文学之美,提高文学素质,培养学生写作创作能力,欣赏艺术文学。
第二章 社团活动
1、举办文学沙龙讲座,更多的欣赏文学。
2、举办写作比赛,确立主题,面向全校征文。
3、组织校外采风,集体到景点、山区、林区、农家或滩涂采景。
4、优秀作品推优颁奖,举办“文学佳作欣赏会”“文学作品点评交流会”。
5、与各社团合作开展活动。如摄影社的作品可以择优刊登到文学社社刊上。
6、选取优秀文学作品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式各类征文比赛,如“文明风采”。
第三章组织机构
1.社长、主编:负责统筹安排文学社各项事宜,会议主持。负责协助社长制订各项工作计划,负责摄影社档案管理、会议安排等日常工作。
2.宣传部:负责社刊的最终装订、分发和宣传。
3.编辑部:负责文稿的统筹,收集所有成员收集的稿件,并按照各科稿件各负责人用电子文件规划好,检查错别字、标点是否有误;负责栏目的编辑。
4.美编部:负责边框的手绘、封面的设计。
第四章社团规章制度
第一条:凡承认社团章程并热爱文学者均可申请成为社员。
第二条:社员应听从社长统一安排,自觉遵守规章制度。
第三条:每周四下午五点半在101教室集中开会,社团成员之间交流一周工作情况。
第五条:社团成员不得无故缺席文学社例会、活动,如有事不能到场应事先请假。
第六条:社员必须维护社团的公共利益,不得做损坏社团形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