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时间:2019-05-12 01:00: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第一篇: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打破“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的思想主张是

A.“法不阿贵”B.“有教无类”C.“政在得民”D.“以法为教”

2.元世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

A.在澎湖岛设立巡检司B.实行行省制度

C设下总百司的中书省D.设立宣政院

3.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极小,其主要原因包括

① 倭患愈演愈烈②颁布“禁海令”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④特许“公行”管理对外贸易事务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从世界发展的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性影响是()

A.主权丧失,沦为半殖民地

B.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日益半封建化

C.思想界出现了“西学东渐”的态势

D.开始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5.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表明()

A.美国已取得在华势力的优势

B.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瓜分完毕

C.清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6.戊戌变法对于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贡献是()

A.首创了专业技术教育B.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C.开始组织留学教育D.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DA

7.下列思潮在中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民主和科学 ②实业救国 ③民主共和 ④君主立宪()

A.④③②①B.③①④②C.①②③④D.②④③①

8.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深入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B.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D.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9.20世纪30年代,中共在土地革命中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实际上是()

A.初步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B.农民的集体所有制关系

C.苏维埃政权的土地公有制D.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

10.下列关于人民军队创建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大革命时期中共已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

B.南昌起义是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武装的开始

C.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D.井冈山会师后诞生了中国革命军队

11.抗战初期,国共领导的两个战场的相同之处是()

A.都进行了积极的抵抗B.抗战路线相同

C.都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D.都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12.中国的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为一体,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始于()

A.九一八事变爆发B.七七事变爆发

C.德国闪击波兰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3.抗战胜利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主要是因为()

A.取得了近代反帝斗争的彻底胜利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壮大

C.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和平民主建国

D.蒋介石的统治力量遭到严重削弱

14.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时开辟或扩大的三块根据地,共同涉及的省份是()

A.陕西B.河南C.江苏D.安徽

1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解决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项是()

A.指出了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B.提出了促进全国革命胜利的方针

C.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 D.强调了党的工作作风

16.在过渡时期总线路中,中共提出实现工业化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根据是()

A.中国农业落后,缺乏劳动力B.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禁运

C.缺乏建设资金D.旧中国工业基础薄弱

17.在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革中,中国对私人工商业实行赎买

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指()

A.资本主义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过渡

B.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

C.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

D.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18.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提前完成②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③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9.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主要是因为它

()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B.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指导方针

C.号召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提出了建设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任务

20.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的主要含义是()

A.调整阶级斗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B.调整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C.调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失衡的比例关系

21.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整顿交通运输B.整顿社会秩序

C.发展国民经济D.纠正“文革”错误

2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引起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这里的“解放”是指

()

A.纠正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B.使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使全党认识到“文革”的根本错误

D.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23.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

A.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B.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C.使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D.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

C.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革 D.开始从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

25.鉴别下列关注民生的改革措施,对其作用评述不准确的是 .

A.王安石的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B.建国初期通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有成效但最终失败

D.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二,非选择题

答案:

BBDBC

DACDD

ADBBA

DDBBA

DDBAB

第二篇: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特点分析

这次考试是海南省2009年中考调研测试题,试题共三道大题,24道小题。分为选择、填空、解答,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学三年中的全部内容,考查的内容均在《历史标准》要求的范围内,基础性强,重点突出,没有超标现象。

考题要求均没有超过各部分内容要求的层次。主要体现在面向全体考察最基础、最本质的历史如第1、2、3、4、5、6、7、8、9、12、13、14、15、19题。这几道题,主要考查数与式,一元二次方程,基本图形的认识。只要努力,每位学生都能解答。

二、学生答卷具体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按中考要求,除试题外还配有答题卡。第(一)大题为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总分36分,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学生得分较高,平均在20-29分。说明学生对传统题目掌握的比较好。其中第2、4、11、12题出错率较高,问题在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还有就是学生学习态度不度端正,一看题目有点难,就随便写个答案上去,也不动脑想一想。

第(二)大题为填空题,都属基本题型,6道小题,满分18分,学生平均得分在12—15分,其中第16、18题出错较多,16题大多历史生只填写X≤5,他们不懂求出X≥3。第18题求:甲乙两位同学从A地出发,骑自行车沿同一路线行驶到距A地30千米的B地,他们离A地的距离S与行驶时间t之间的函数图像如图(图略),那么乙从出发到追上甲用了()小时。这道题目没有学生作对,因为他们函数这一块掌握的不够,不懂得根据图形如何去求函数的关系式,只有求出关系式才能觉解此题。

第(三)大题为解答题。19题的第(1)题考查代数式的综合运算,较易。很多学生都能自己去完成。(2)考查分式方程的解法,较难,全班没有学生作对,他们不知道怎样把方程中的分母去掉,不懂的怎样去找分母中的最简公分母。所以在19题中大部分学生都只得了4分。20题是二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中的利润问题,此题对于我班学生来说难,所以没有一位学生去做这道题。

21题画图题,共三道小题,大部分学生只完成第一小题,只有一两位学生完成第二小题,没有一位学生完成第三小题,8分的题目,大多历史生都只得了3分。22题学生总体答的良好,近乎90%同学都能根据给出的两个统计图来回答下面的问题。23、24题题目较难,得分为0分。

三、存在的问题;

1、学生态度不端正,卷子上乱涂乱抹。

2、学生对基础的知识、基本的技能掌握不清,简单的问题失分较多。

3、解题思路不清,好多题方法不正确。

4、对个别题的结果处理不当,理解能力也差。

5、笔下失误较多,缺乏检查。

四、教学建议

1.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标,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要求.要进一步完善集备课的制度,努力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提倡并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能够根据所教学生的水平,提供有差异的教学设计方案.

2.要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新课教学中,例题教学要规范,每节课的练习时间要保证,能当堂消化的不带回家,对学生练习或作业或考试中的错误,教师要及时讲评和反馈.

3.要进一步加强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管理,控制和减少学生间的差异. 4.平时教学中要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年级长得正确领导下,在上星期期中考试已圆满完成。根据教学进度计划,我们九年级五班考查的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内容,主要是:全等三角形、轴对称、一次函数、整式的乘除和因式分解等章节。共27道题,分为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试题难易程度适中。

我们班20名学生总体考得还可以,100分以上10人,最低分33分。通过学生考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老师的讲课,有六名学生基础极差考得在50分一下,显然已跟不上课,对老师所讲的最基本的知识都学不会。通过考试发现王楠、陈凡、丁高凯等同学,在前段时间对历史抓得不仅,没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部分题做得很差。对他们徐建强思想教育工作,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通过考试还发现学生计算能力很差、解答题书写格式不规范、字体潦草,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应用能力较差。为扭转学生存在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再去以下措施:

1、由于本班学生的基础较差,以后加强双基的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严格要求学生。

2、平时和学生多沟通,加强了解,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

3、加强学习备精每一节课,增强课堂效率,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4、在上课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加强对解答题格式书写的教学和要求。

5、针对明年的中招考试,在抓基础的同时,注重尖子生的培养

第三篇: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命题人:徐志勇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钱穆先生说:“从秦到清两千年,我们对以往的传统政治,至少不能很简单的说它是专制政治了。”下列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西周分封制B、唐代三省六部制C、明代废丞相D、清代军机处

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B、郡县制的确立C、宗法制的确立D、三省制的确立4、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在2011年11月27日落下帷幕,据国家公务员局统计,共有133万人报考,最终参考人数约为97万人。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统治者很早就重视人才的选拔,下列各项关于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说法正确的是()A、汉朝选官主要实行世袭制B、魏晋南北朝暑期科举考试是主要的选官制度C、唐朝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5、“欧洲从希腊继承了什么?继承了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这里所说的“关于人和社会的某种概念的动力线”是指古希腊的()

A、公民大会的辩论机制B、轮番而治的管理模式 C、人文主义和民主政治D、人民主权的观念

6、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A、光荣革命的胜利B、《权利法案》的公布C、责任内客制的形成D、进行议会改革

7、恩格斯指出:“(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一个唯一的稳固的轴心—一个帝国首相(宰相)。联邦会议„„处于这样一种地位,这种地位使其他责任行政权成为不可能,可能的只有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因而使帝国责任大臣无法存在。”材料中“帝国首相的责任行政权”表现为()A、宪法赋予首相国家最高权力B、帝国首相拥有内阁的控制权 C、帝国首相只对联邦会议负责D、内阁大臣均由帝国首相任命

8、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

A、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 C、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

9、英国学者费纳在《政府史》中指出: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两大类:集约性技术和延展性技术。所谓集约性技术,是指那些能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增强对自然资源的汲取和利用能力的技术;而延展性技术则指的是那些能提高人类(特别是国家)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的技术。下列各项属于美国首创的延展性技术是()

①分权制衡思想②成文宪法

③联邦制④责任内阁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

10、右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结合大事年表,下列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是()

A、资本主义尚处在不断上升和发展时期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还不具备

C、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革命

D、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11、1843年3月3日,英国伦敦的造币厂门前停着五辆大车,每辆都是四匹马拉着„„每辆车都满载着笨重的木箱,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古怪银币。„„总额是四百五十万英镑,这五大车的白银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批“古怪银币”最有可能来自于()A、《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B、《南京条约》规定的赔款 C、《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D、《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

12、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乃是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清效力 C、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13、《剑桥中华民国史》说:“如果它(指中共)在1922年和1923年选择单独作战而不与国民党联合,它可能干得更糟;如果它较早地为最后的决裂做好准备,它也许会干得更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1923年中共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B、与“国民党联合”有利于革命高潮到来 C、中共犯了“左”倾错误导致“最后的决裂” D、中共较好准备决裂便能完成革命任务

14、若以诗句比喻1921年前后的中国政治状况,较为恰当的是()

A、柳暗花明又一村B、横扫千军如卷席C、万马齐暗究可哀D、无可奈何花落去

15、为纪念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中央电视台组织了《我的长征—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下列哪个地点他们没有经过()

A、瑞金B、南京C、遵义D、陕北

16、抗日战争时期的《军政》杂志刊诗一首:“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此役”是指()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17、1941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代表居里来华,路过香港时对宋庆龄说,他将警告蒋介石,如继续同共产党对立、玩弄手段是不成的。居里至重庆后,会见周恩来并表示:美国造成中国统一,反对日本侵略。分析当时的历史,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居里上述言论其实是假反蒋B、当时美国赞同国共一致抗日 C、在对华政策上,美国把国共两党同等看待D、居里考虑总的出发点是蒋介石集团的利益

18、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反映出他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

1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的一次伟大的制度创新,它们创建于()

A、解放战争时期B、1949—1956年过渡时期C、十年探索时期D、改革开放新时期 20、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

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

21、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

22、《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一文写道:“1917年俄罗斯的革命不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枫叶罢了”,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A、二月革命结束了俄国的沙皇专制时代B、十月革命将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现实 C、十月革命将给中国革命带来新的希望D、社会主义革命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潮流

23、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状态。影响和推动二战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因素不包括()A、西欧走向联合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C、不结盟运动兴起D、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24、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认为,“在相互信赖的世界上,美国所能做的就是带头,但不能主宰。”出现这一认识的原因是()

A、美国放弃了霸权思想B、中国对美国的挑战 C、多极化世界已经形成D、美国实力相对削弱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25、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的是建筑,而建筑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政治制度的特色。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故宫建于北京城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坐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城城包围,显示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材料二:古希腊时期的雅典卫城,公民集会的场所被设计成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并且是能够容纳几千人的剧院式结构,目的在于确保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见其他出席的人。

材料三:数百年前,爱尔兰议院模仿古希腊建筑构造了半圆形议事厅,而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宫内部则一直使用长方形的议事厅。后来这两种不同形状的议事厅在实践中取得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丘吉尔概括说“英国议会机构的全部物质建立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即议会下院是长方形而不是半圆形的结构。因为长方形的会议厅更适合政党体制,对个人来说,所谓‘左’、‘右’立场很容易改变,但穿过发言席的行为需要慎重的考虑”。

——(美)迪耶·萨迪奇·海伦·琼斯著《建筑与民主》

材料四:美国国会大厦俯瞰着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这座由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亲自奠基的大厦,对历任美国总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小心应付的地方。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患„„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不仅是司法、立法制度上的约束,甚至在宪法中加上了弹劾权,对犯有“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的总统和其他行政官员进行弹劾,并予罢免。——《大国崛起·美国》(1)根据材料一的描述,能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特点,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这种民主政治才是灭亡古希腊的真正的罪魁祸首”,请分析持这种观点的最有力证据应该是什么?并谈谈这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以借鉴的教训?(4分)

(3)根据材料三所透露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特点。(3分)(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是怎样“约束总统的权力”的?(3分)

(5)上述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在历史上都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请综合评价这些政治制度的相同点。(要求不要分别叙述,要综合概括)(4分)

26、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近年来学者对五四运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和细化,一些热点问题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取得很多新的研究成果,形成不少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观点一:五四精神是一种不屈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胡绳、雷颐、高力克等学者)(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原则,试以五四运动的史实说明五四精神的具体表现。(3分)

观点二: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批判与选择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既是两个文化体系碰撞后的产物,又是新旧时代接触后的结果。(张宝明、欧阳哲生、刘雨等学者)

(2)简述五四运动前“两个文化体系碰撞”的历程,概括新文化运动前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5分)

观点三: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关于救国方略有三种观点:一是学术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二是走俄国式革命道路;三是走政治改良道路。(叶青等学者)(3)道路抉择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最终选择了哪一条道路?选择的理由是什么?(4分)

(4)在中华民族努力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今天,五四运动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4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历史学家在对世界近现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A”的年代。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这是“B”的年代。

材料二:几幅反映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图片资料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所示新中国外交活动与世界格局演变之间的关系。(8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想作解释。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7分)

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答题卡

25、(1)(2分)

(2)(4分)

(3)(3分)

(4)(3分)

(5)(4分)

26、(1)(3分)

(2)(5分)

(3)(4分)

(4)(4分)

27、(1)(5分)

(2)(8分)

28、(7分)

第四篇:2017-2018学七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

2017-2018学七年级上学期月考历史试卷

(三)一、单项选择(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

1.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的根本原因是()

A.水利工程的兴修 B.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青铜器在农业中广泛使用 D.农业肥料的使用 2.“光盘行动”意在提高人们节约粮食的意识,培养节俭的良好习惯,在春秋战国百家诸子中,提倡节俭,批判贵族生活奢侈浪费的是()

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庄子 3.小明想要参观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都城遗址,那么他应该去下列哪个地方()

A.河南安阳

B.河南洛阳

C.陕西咸阳

D.河南登封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 C.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车同轨

5.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一记载说明了()

A.秦朝的赋税很沉重

B.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C.秦朝的偷盗很猖獗

D.秦朝的徭役很繁重 6.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7.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A.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B.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8.为加强中央集权,主父偃给汉武帝的建议是()

A.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D.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9.“贤良对策治春秋,抑黜诸家孔孟求。儒术推明官学校,茂才时逢盛根由。”这首诗歌中的场景开始于()

A.秦始皇统治时期

B.汉武帝统治时期 C.汉高祖统治时期

D.春秋战国时期

10.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杰出的封建帝王。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个问题是()

A.国家统一

B.外族骚扰

C.中央集权

D.儒家思想

11.电视剧《光武中兴》主要讲述哪一位人物领导义军扫灭新莽、成功实现“光武中兴”的故事()

A.刘邦

B.刘彻

C.刘秀

D.刘备

12.东汉中期以后,中央政权的典型特征是()

A.地方豪强独霸一方

B.朝中大将篡夺皇位 C.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13.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时间:公元184年

领导人:张角

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作用: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1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以上古诗中的“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地区在汉代被称为()A.关西

B.新疆

C.西域

D.西藏

15.西域各国与西汉王朝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A.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B.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C.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D.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16.“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中原

17.近年来“东突”恐怖分子在新疆地区活动猖獗,他们鼓吹新疆独立,妄图把新疆从我国分裂出去。下列哪一史实最能证明新疆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A.张骞出使西域

B.班超出使西域 C.丝绸之路的开通

D.西域都护的设置

18.东汉明帝时,为恢复对西域的管辖,派遣了一位人物出使西域,该人物是()A.张骞

B.班超

C.甘英

D.卫青

19.汉朝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向东、西最远分别可达国家或地区为()A.朝鲜、日本

B.日本、非洲

C.天竺、大秦

D.日本、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

20.如果八(1)班历史兴趣小组探究某一问题时遇到“御史大夫”、“推恩令”“郡县制”、“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等名词,那么他们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两汉的政治与经济发展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二、组合列举(每空2分,共10分)

21.中国书法历史悠久,请根据描述写出下列内容。

(1)商周时期出现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2)秦始皇为消除文字差异,制定笔画规整的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22.中国古代发生了很多经典的战争,传递出了宝贵的战争思想和智慧。

(1)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了空前的 ,赵军向秦军投降。(2)春秋时期的晋文公遵守承诺“退避三舍”在中大败楚国。(3)公元前207年,中项羽以少胜多大败秦军主力,秦朝走向灭亡。

三、辨析改错(10分)

23.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半坡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错误:

改正:

(2)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错误:

改正:

(3)春秋时期,晋文公以“尊王攘夷”名义进行征战,成为第一位霸主。()错误:

改正:

(4)战国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错误:

改正:

(5)为了防御匈奴进攻,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灵渠。()错误:

改正:

四、材料解析题(第24题13分,第25题13分)24.(13分)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说文解字》 原文大意:(各国)丈量田地的单位不同,车辆的轮距和道路的宽度不一样,发制度不相同,穿戴也都不一样,语言不同,字形各异。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应了什么时期的历史情况?

(2)为了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这种情况,秦始皇采用了什么措施?

(3)采取这些措施起到什么作用?

(4)为巩固材料二图中的疆域,统治者在边疆修筑了什么军事设施?在地方又实行哪一项制度?

25.(13分)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话说秦皇汉武”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读图说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提出的主张。

【史海泛舟】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董仲舒的这段话与后来汉朝实行的哪一项国策有关?结合所学知识,理解这项国策的实行对“孔子之术”的影响。

【比较归纳】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皇汉武”并称的主要原因。

五、探究题

26.某历史爱好者开展对“丝绸之路”的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看图说史】

材料—

敦煌壁画

(1)根据材料一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史实? 汉代丝绸最远可以运到A国,写出该国的名称。

【论从史出】

材料二“丝绸之路”开辟后的中西交流

(2)据材料二的史实,可以推理得出什么结论?

【重走丝路】

(3)假如你参加了一个旅行团重走丝绸之路,重温“丝路”的辉煌与繁荣,沿途会有一些令人惊叹不已的景点,请列举两个并对其中一处景点作简单介绍。

【学以致用】

材料三

在博鳌亚洲论坛上杨洁篪表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中国将与沿线国家对接发展战略,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摘自新华网

(4)结合材料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符合题意。)

1-5BBCBB

6-10CDDBD

11-15CCCCC 16-20BDBDC

二、组合列举(每空2分,共10分)21.(1)甲骨文。(2)小篆。

22.(1)长平之战(2)城濮之战(3)巨鹿之战

三、辨析改错(每题2分,共10分)

23.(1)半坡人遗址改为北京人遗址。

(2)√

(3)晋文公改为齐桓公

(4)战国改为春秋

(5)灵渠改为长城

四、材料解析题(第24题13分,第25题13分)

24.(1)秦统一前或春秋战国时期。(3分)(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3分)(3)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分)(4)(万里)长城(2分)

郡县制(度)(2分)

25.(1)主张:焚书坑儒(3分)(2)国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影响:使儒家学说居于主导地位,影响深远。(3分)。(3)主要原因:①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②都采用创新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③这些制度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到推动作用;④都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4分)。

五.探究题(14分)

26.(1)史实:张骞出使西域(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2分)A:大秦(罗马)(2分)(2)结论: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3分)

(3)景点:玉门关遗址、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故地、火焰山等等(写出两个即可);介绍:玉门关遗址:玉门关是汉代建立的重要关口,是丝绸之路北道的关隘。楼兰故地: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王国,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其他言之成理亦可)(3分)

(4)现实意义: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或互利共赢)。(言之有理即可)(4分)

第五篇: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2018届六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全年级参加考试人数为777人,缺考2人。其中优秀(100分以上)60人,优秀率8%;良好(90分以上)212人,良好率27%;及格人数649人,及格率84%;不及格人数126人,不及格率16%。现将考试情况分析如下:

二、试题综合分析

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知识的积累方面表现较好,对于知识的运用却比较薄弱。整张试卷是一份切合学生实际、较有价值的语文试卷。现将试卷做一下具体分析:

三、试卷情况具体分析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第1题字音字形题结合抚州地方特色,学生做得并不好,尤其是“拟岘台”的“岘”字的读音很少有学生做对,可见学生对于生活中的字词发音并不注重。

第2到10题学生这次做得很棒,系统性的复习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判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第二部分 古诗文阅读和积累

第11到12题古诗鉴赏和前两次的题型不同,改用填空的方式。前三空正确率较高,最后一空对“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理解很多孩子着不到边,明明是咏志诗写成了思乡诗。平时对诗歌总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导致答案的偏差很大。第13到17题为文言文练习。本题是这张丢分的黑马,学生遇到没有接触过的小古文还是无法理解,做题的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写错别字的情况很多,例如对牛弹琴的“琴”字。第17题写寓意丢分最严重,几乎全错,对于文本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必须尽快做专项训练,光读文言文40篇远远不够,还应该每天训练做题的语感。

第18题古诗文积累反应出的问题主要是错别字和记忆混淆,“儿童散学归来早”写成了“放学”,“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尽字失分严重。知识集锦的背诵默写还是要狠抓,除此之外,建议让学生养成自己积累错题本的习惯,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

课内阅读19题基本没错,有个别学生审题不仔细居然写成了打钩。20题失分率也较低,较之前几次查字典题目有了很大进步,可见多做题还是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21题考的是文学常识,比较简单,除了个别同学把两空搞反了,整体还是很不错的。扣分率最高的是22题,第一空极少同学能想到“千百盏”这个词汇上来,基本上写“张灯结彩”。而最后一空必须要答到两方面才能得满分,学生的思维不够细腻,通常只能答到“热闹”或者“中心句”中的一点。整体来说比上一次课内阅读做得更好。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情况并不乐观。原本这是一篇关于提倡环保的很常见的文章,可学生的答题技巧偏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丢分严重。第23题写拼音填词丢分最大,平均丢3分。

24题25题基本上是送分题,25题竟然还有抄错了“被”字,可见粗心大意是分数的头号杀手。

26题仿写题,有好多学生看错题,仿写到别的自然段。真是令人扼腕叹息,连年级第一的孩子也难逃厄运。

27题中心题得分点分别是保护小河、与自然和谐相处。靠点得分,大部分同学做得很好。

最后一题是标语题目,基本上没扣分,除了个别同学不够简洁的扣了1分,我们还是要强调标语的简洁性。第四部分 综合性学习与写作“——真让我着迷”

纵观这三次的习作,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属于记事类作文,都要具体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其实小学作文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孩子没有把握要领,每一次阅卷都出现离题的情况。1 “着迷”的经历没有层次感,多数孩子只写了一件事,只能算是刚喜欢上,够不上“着迷”。立意不高,诸如:对游戏着迷,对零食着迷......不一而足 3 不懂得画龙点睛,扣题不紧,最后一段缺少总结性的话语。部分同学前面妙笔生花,偏偏最后缺少至关重要的点题,往往一段话可以救一篇文章,实在令人扼腕叹息!4 语言缺少美感,太过随意,过渡语生硬。5 主要的扣分点是没有点出着迷的过程或原因或缺少相关的细节描写,更有离谱的全文的事例与着迷没有任何联系。6 字迹潦草者甚多,即使在前5考场也有部分同学扣了卷面分。

四、对今后教学的认知 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最近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埋在了题海堆中,忽视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殊不知,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想考高分,首先必须掌握一定量的字和词。2 提高阅读能力,引导个性阅读。

这张试卷的阅读理解并不难,可得分率并不高,反应出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直面读书,用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3 激发习作兴趣,抒发真情实感

从试卷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作文雷同,作文内容的虚假,已成为小学作文的顽症,“作文打假”刻不容缓。一篇好的作文,真实情感比华丽辞藻、富丽堂皇的布局更为重要,离开真情实感这个前提,一切写作技巧都成为了空中楼阁。

下载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7~2008学年福鼎三中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按书写要求,规范抄写下面的古诗名句。(5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听写词语。(10分) 三、补充成语,并写出带点字的意思......

    301班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301班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班级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使西周产生众多诸侯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奴隶制C.世袭制 D.分封制 2.与成语“纸......

    高三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完形填空知识点: 1、come up to sb朝某人走来 2、be surrounded by 被包围 3、be aware of 意识到 4、even if 即使 5、monitor n. 监视器;监听器;监控器;班长vt. 监控 6、patie......

    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三次月考试卷

    四年级下册英语第三次月考试卷 姓名: 班级: 成绩:一、 找出不同类的一项。(10分) ( )1、A、big B、small C、short D、blue ( )2、A、nine B、two C、too D、seven ( )3......

    二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二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本张试卷主要由“基础知识达标、句子乐园、背一背,填一填,选一选、阅读小能手、口语交际”五部分,对学生进行了全面考察,试卷难易适中,覆盖面广从......

    九年级物理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九年级物理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来源及命题范围: 本次试卷重点测查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内容。 二、试卷结构及特点: 1、试卷共六大题20小题,考查学生两章的学习效果;2、警......

    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六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参考人数12人,平均分85分,及格人数12人,优分人数9人. 二、试卷分析 1、从整个卷面来看,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比较号,但知识运......

    四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四年级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1试卷题型 这次四年级的语文试题共100分,十大题,基本上是十个题型:有规范书写汉字、看拼音写词语、按要求写成语、音和词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