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
“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
2012年10月20日上午,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了中长期研究报告《双轮驱动:中国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选择》。报告指出,未来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发展应该依靠国家与社会“双轮驱动”;未来10年,应把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未来10年,应把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
报告分析指出,未来10年,伴随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此,应发展创新国家意识形态,明确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正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核心。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价值前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关键所在;富强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共识,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对中国的共同期盼;民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价值,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应有之义;摆脱蒙昧和野蛮,发展出较高水准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这一文明古国在现当代的神圣使命;建构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多元一体、和衷共济、共存共荣,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文明的最高理想。
第二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富强民主
中国是条富强船
中国是条富强船, 民主文明扬风帆。汽笛高奏和谐曲,自由平等有护栏。公正是舵把航向,法治一路管安全。爱国敬业生动力,诚信、友善一路欢。
第三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教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国家层面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
培育当代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引导青年学生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
五四运动距今已经95周年了。请同学们谈谈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答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五四运动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历史洪流中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乐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到了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本节课内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授新课: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上提炼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准确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普遍价值和作用,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对于社会主义的特殊意义和特别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不是社会主义独创,更不是社会主义独有,而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和理想国家的普遍追求,代表了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不是社会主义独创和独有,但社会主义作为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社会主义也赋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以新的含义和要求,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发展到了一个更高阶段。
民富国强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国强是指国家经济发达,国力强大。国家强盛是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新社会战胜旧社会、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国家强盛了,共同富裕才有充分的物质保障;只有坚持将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让广大人民都能共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才能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把富强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就是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快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惟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从容应对针对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各种挑战,才能让老百姓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社会主义立于不败之地。“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民主,其本意是指按照多数人的意愿作出决定的一种制度,同时也指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是人的一种社会存在方式。民主对于社会主义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前提。无产阶级只有“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才能有条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二是指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做主人的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民主制度安排,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让人民群众自己来选择领导者,自己来做出事关他们根本利益的重大决策,自己来管理他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自己来监督权力的运行,才能体现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三是指民主是一项制度保证——它防止权力异化,保证政治清廉,消除腐败,实现社风良好,能够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文明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
文明,指由人们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社会风气、行为规则、发展理念所构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发展境界。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优越更进步的社会形态,当然也应当更加文明。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广东时,既高度肯定了广东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成绩,又强调指出:“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文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用文明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和谐,有助于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力和谐,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其主要内容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也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直接提到了“社会和谐”的概念,并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还代表了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同时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要求,分别针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领域,各自代表了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各有其特殊地位和作用。富强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物质性要求,民主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主体性要求,文明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伦理性要求,和谐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的关系性要求。四个核心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富强是基,是民主、文明、和谐的物质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还直接提到了“社会和谐”的概念,并阐述了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就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因此,把和谐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既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又体现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还代表了当今时代发展潮流,同时对于我们正确处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团结社会各方面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整个社会的创造力,更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教学总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精华,我们对传统文化应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坚持自我纠正、自我更新的做法,强化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凝聚人心的力量,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我们不能数典忘祖,而要继承传统、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实现中国梦的优秀人才。
一个民族、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拥有独特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发展大国,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青春梦和中国梦是共融的。作为当代青年,要有理想、肯担当,主动到艰苦的环境中锤炼自己,为了目标和理想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
第四篇:富强_民主_文明_和谐_教案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张震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过程、特点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 “中国梦”的思想动力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思想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第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1)富强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国家自从摆脱横亘在国民头顶的三座大山以后就一直在向国富民强的目标奋力竞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GDP的巨大跃升,社会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喜人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但是由于着发展结构的不完善,这些发展结果的光环上并不那么光艳。有批评者整天对与国家发展抱有消极的心理,批评用上亿的衬衣换取一架飞机,用低廉的价格打开国际市场的商品和所消耗的农民工劳动不成比例,等等。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付出中,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付出了太多。
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复一日的辛劳,拥挤,脏乱,疲乏,耗尽了工人的年华,他们创造了财富,却无法享受。被工作廉价的劳动力,被工厂隔绝的世界,被生存磨灭的理想。国家就是在无数个付出者的肩膀上前行。但是,一个国家的强盛史,又必定是一次全民付出的史,甚至是几代人的付出。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德国机械制造业、日本纺织工业的崛起,都是一部默默奉献的历史。
正因为处于崛起前的黎明时期,所以更应该将“富强”的信念扎根于人民心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2)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中国的民主进程:
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尊重人权、促进民主的,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情形下,而上个世纪中上叶资本树叶和全球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没经历资本经济高度发展而直接从封建或军阀混战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的,所以中国若建立民主,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中发展。
在事实上,中国也是积极建设民主的,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须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中国的民主建设必然不会像欧洲那样经过数次起义和复辟事件就建立起来,中国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循序渐进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
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建立法治社会,律师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今天的庞大人群;
1989年4月,通过《行政诉讼法》;基层官员开始直接选举而不是以前的上级任命;
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07通过《物权法》;
再有,英文维基百科解禁,中文维基百科和BBC网站也可以正常访问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进化并保持先进性,现在的党员中既有农民工人,也有企业家。台湾在国民党独裁时期,台学者李敖曾说“国民党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个大家族,而我认为现在的共产党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逐渐变得像一个领导管理国家政权的精英组织”。
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
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发展是较快也较平稳的,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民主建设任务,虽然中国在民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有效地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民主意识提升带来的民主权利需求的。
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更是精神之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演讲时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重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贯彻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4)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
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进程中,党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价值理念进行理论创新,对和谐社会阶段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第六,个人感言
社会主义核心值直观的提出,是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全体国人的精神家园,当国家在改革与发展中潮流中前进时,更需要与全体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国民的思想团结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追求中来,自信地,坚定地为了同一个巨人的梦想而奋斗,为国家的荣耀而拼搏
第五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今天的对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讨论交流中,我们组主要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方面切入,以此为基础,阐述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对于当代中国在价值体系方面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如果一个社会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就无所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国来说,2013年12月23日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3个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的重要性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核心价值观能否与时俱进,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生活方式 深刻变化,这给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多样性、多变 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多彩纷呈。在这种思想多样、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只有大力 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凝聚全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才能真正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 共识和思想共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 “中国梦”的思想动力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简洁明了的表达,不仅让国内广大群众很快明白国家和民族追求什么、人民追求什么,而且减少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多地从意识形态角度去解读的可能性,让国际社会明白中国人拼命努力到底是追求什么伟大目标,对中国的战略意图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中国梦响应世界各民族的伟大梦想,有助于加强务实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实现国家建设目标的思想要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立足国家层面概括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 明建设,都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追求目标,我们党在过去曾经把这个共同价值追求表述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人民幸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通过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这个宏伟目标从价值追求角度来说就是要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就 是说经济上要越来越富强,政治上要越来越民主,文化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和生态上要越来越和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符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体中国人民寻求民族复兴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 发活力、振奋精神的价值目标。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第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深刻内涵。
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为世界瞩目,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1)富强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国家自从摆脱横亘在国民头顶的三座大山以后就一直在向国富民强的目标奋力竞发。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终于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GDP的巨大跃升,社会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航空航天事业的喜人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但是由于着发展结构的不完善,这些发展结果的光环上并不那么光艳。
有批评者整天对与国家发展抱有消极的心理,批评用上亿的衬衣换取一架飞机,用低廉的价格打开国际市场的商品和所消耗的农民工劳动不成比例,等等。但是我却不这样认为,正是在这样的付出中,我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希望,为了国家富强,民族付出了太多。
劳动密集型产业日复一日的辛劳,拥挤,脏乱,疲乏,耗尽了工人的年华,他们创造了财富,却无法享受。被工作廉价的劳动力,被工厂隔绝的世界,被生存磨灭的理想。国家就是在无数个付出者的肩膀上前行。但是,一个国家的强盛史,又必定是一次全民付出的史,甚至是几代人的付出。世界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德国机械制造业、日本纺织工业的崛起,都是一部默默奉献的历史。
正因为处于崛起前的黎明时期,所以更应该将“富强”的信念扎根于人民心中,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拼搏。
2)民主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中国的民主进程:
从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上说,马克思主义是尊重人权、促进民主的,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对抗资本主义的情形下,而上个世纪中上叶资本树叶和全球政局发生巨大变化,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没经历资本经济高度发展而直接从封建或军阀混战进入社会主义的,中国是这样的,所以中国若建立民主,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中发展。
在事实上,中国也是积极建设民主的,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就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国家供给必须的物质上的便利,以保证公民享受这些自由”。
中国的民主建设必然不会像欧洲那样经过数次起义和复辟事件就建立起来,中国民主的发展必然是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循序渐进的: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刑法》取消了投机倒把罪;
八十年代后,中国开始建立法治社会,律师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今天的庞大人群;
1989年4月,通过《行政诉讼法》;基层官员开始直接选举而不是以前的上级任命; 03年通过了《行政许可法》,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07通过《物权法》;
再有,英文维基百科解禁,中文维基百科和BBC网站也可以正常访问了。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在不断地进化并保持先进性,现在的党员中既有农民工人,也有企业家。台湾在国民党独裁时期,台学者李敖曾说“国民党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是一个大家族,而我认为现在的共产党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政党,而逐渐变得像一个领导管理国家政权的精英组织”。
从本质意义 上来讲,只有社会主义民主、自由和平等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而资本主义制 度下的所谓民主、自由、平等是虚伪的、靠不住的。
可以说,中国的民主发展是较快也较平稳的,中国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近百年的民主建设任务,虽然中国在民主建设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主进程是有效地顺应了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民主意识提升带来的民主权利需求的。
3)文明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中国梦”不仅是物质之梦,更是精神之梦。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演讲时的重要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重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贯彻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4)和谐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
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进程中,党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对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价值理念进行理论创新,对和谐社会阶段的制度体系进行创新,真正从法的意义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和谐共进。构建和谐社会是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构建和谐社会阶段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把“ 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第六,个人感言
社会主义核心值直观的提出,是党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所提出的全体国人的精神家园,当国家在改革与发展中潮流中前进时,更需要与全体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将国民的思想团结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追求中来,自信地,坚定地为了同一个巨人的梦想而奋斗,为国家的荣耀而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