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 电影邓小平
电影《邓小平》的心得体会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
第二篇:毛概-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邓小平》这一部影片。这是一部思想教育很强的纪录片。它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展现了他光辉伟大的一生,并讲述了邓小平一生为党和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
影片主要是介绍邓小平的生平,讲了他不平凡的三起三落后恢复工作,他首先推断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等等。文革后的阴影,人民的不信任,政治思想的偏差,乃至各国的不接纳,一道又一道的坎,有谁敢于作排头兵,那可能就意味着第一个阵亡。邓小平鼓起勇气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切地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他做到了,他扛起了中国新局面的天空。
邓小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全党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始终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他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种种新变化,立足于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这一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强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指出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我们要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根本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他支持农民的分田到户和承包责任制,并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他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回答英国首相关于收复香港的问题时,他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构想,按照这个构想,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澳门于1999年底回归中国。
他倡议兴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动中国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当地领导说我们解放全中国胜利了,现在就靠你们了,我们要开辟出一条血的道路来发展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上他说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社会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股份制。
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提倡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
第三篇:大学生毛概课论文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科学•••实践•••改革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班级:
姓名:XXXXXX
关键词: 科学生产力实践
改革
如何看待毛泽东思想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纪念小平百年诞辰特稿:邓小平与农村改革》作者:周瑞金《永远的邓小平》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于毛概课上,我们观看了历史纪录片《邓小平》。影片是从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开始讲起。影片的开头,是一声声“小平您好”,排山倒海的呼声,是当时人们对小平同志发出的内心最真诚的崇敬。自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邓小平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后,小平同志就一直在思考着如何让社会主义的道路。他首先意识到了科教的重要性。1977年8月8日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他又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他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派人去看望陈景润的感人细节,听到了他“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言论。为了让科教兴国的战略真正落实,他于1977年8月4日召开科学与教育座谈会。并听从了广大重要科学家的建议,不但推翻了“两个凡是”,还为众多在文革中被错判的冤案错案平反,让知识分子从阶级斗争的阴影中脱离出来。这一系列的创举,源于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和大智大勇。另一方面,他意识到了当时高等教育秩序混乱、问题成堆。在千头万绪中,他废除了“两个估计”,把恢复高考作为突破口。力排众议,号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领导指导思想和教育战线上的拨乱反正,为恢复高考扫清了思想障碍;推动党和政府做出恢复高考的战略决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领导整顿教学秩序,为创造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革后农村的情况,也是相当严峻。当时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吃的是大锅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整个农村缺乏活力。人民公社制度,实质上是苏联集体农庄模式的扩大版本,它难以解决人民温饱,反而形成短缺经济。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曾使人民付出生命代价。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尽管在中国“左”倾思想、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已经过去,随着邓小平的复出,中国步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但在1979年9月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还是指明“不要包产到户”。
可以说,在这个关键的时刻,长期贫穷的中国农村向何处去,历史性地摆在了所有中国人民面前,更是摆在了主持工作未久的邓小平面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也是为了整个共和国的命运,邓小平亲自来到农村实地考察。邓小平来到四川一个山村,在村头碰见一个赶着两只鸭子的老人,于是就问她:“老人家,为什么只养两只鸭子啊?”老人家回答说:“多了不让养,要犯错误的。”邓小平感慨道:农民养两只鸭子是社会主义,养五只是资本主义,怪得很。从侧面也反映了中国农村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了。接下来邓小平看到了学大寨运动中农村遗留下来的问题:不能因地制宜,全面一刀切的种粮食;适龄儿童无学可上,教育落后。邓小平有了第一手资料,面对各方的疑惑与分歧,邓小平的态度鲜明而坚决,积极支持这项改革。他在一次次的批示当中,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支持态度。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此时刚刚上台不久的邓小平站了出来,提出了在广东搞特区,引进外资办实业的路子。伟大的改革开放终于拉开了序幕。在的改革中,邓小平历史性地回答了如何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提出了以实事求是为原则,以怎样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的思想道路,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卓越领导人。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邓小平同志留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创立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开创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代新风。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奋发向上、崇尚创新、人才辈出,因而更加充满希望。他的思想理论品格和作风也是留给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扬邓小平同志的品格风范,总结新的经验,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又一新的理论成果。全党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邓小平在他人生最后的二十年,白发苍苍,却依旧日理万机,立下丰功伟绩,却始终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他结束了一个时代的悲哀,开创了新中国的辉煌,用独到的眼光和卓越的远见,带领中国走出自强不息的足音。而最后,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者,只是微微一笑,对着他的人民,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人民,说,“ 我是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第四篇:《邓小平时期》-毛概读后感
关于《邓小平时代》的读书笔记
网络工程 139074247
艾孜孜·托合提
本书是年逾八十高龄的作者傅高义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权威性的邓小平传记。他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邓小平时代》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在仔细阅读后感慨颇多,对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自第一章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时任港督麦里浩(MacLehose),在会谈中,麦里浩大谈治理香港面临的诸多困难,邓小平听毕,只是淡然回应道“你如果觉得统治香港不容易,那就来统治中国试试。”
点评:邓小平的成功不仅与他的才能有关,更与他不畏权势、雷厉风行的性格有关。他就是那个年代的普金,一个铁腕人物。制同归于尽,遗憾的是,前半生都被党内激进派整的他,80岁后开始激进:1986年急切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激起同年**;1987年急切提出全面价格改革,导致物价飞涨„„胡为前者埋单,赵为后者背锅。在历史的风浪中,他敢于成为弄潮儿,不畏惧任何风浪。
(摘自第二章家人相濡以沫)在江西安家之后,邓小平和卓琳每天6点半起床。战争年代邓小平每天做的头一件事是往头上浇一桶冷水,在江西时他用一块浸了冷水的小毛巾洗脸洗头,他认为这可以增强御寒能力。然后他跟卓琳一起,在别人的监督下读一个小时毛主席著作,这是他们接受再教育的一部分。邓小平不与当地干部谈政治,只有在听他们上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时除外。但是,据在江西最后两年的大多数时间跟父母住在一起的邓榕说:“他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情绪消沉,没有放弃哪怕是最后的一线希望。”在这一点上邓不像他的一些老同事,譬如1949至1958年任上海市长、1958至1972年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陈毅是邓小平在法国时的老友、淮海战役的同事,他被迫下放河南后变得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点评:邓小平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对于现实没有太多抱怨。越是不现实爱幻想的人越容易受现实打击,意志消沉。他为了中国的命运,他不在乎现实怎样。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未来,因为他已经预见了大乱之后时代对他的呼唤。在他接手国家之初,心中并没有改革开放的宏图远景,而只是想在毛泽东留下的烂摊子上,为中国社会做一点实事。这样看上去似乎让小平的光辉形象黯淡不少——在我们心中,伟人多少是应有些英雄主义情怀的。殊不知,邓小平的成功正源于此:他的理想很低,但技术高超。反之,毛泽东的问题,在于他的理想太高,但技术低劣,其结果就像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那句著名的结论一样——“道德之长不能补技术之短”。
(摘自第二章邓小平反思的岁月1)邓朴方是邓小平五个子女中最后一个获准来江西的。1968年,邓朴方不堪红卫兵无休止的迫害而跳楼自尽,结果摔断了脊椎。由于父亲正在受批判,医院最初不敢给他治疗,结果导致病情恶化。后来他获准转到北医三院,医生发现他脊骨断裂,胸骨多处骨折,而且发着高烧。邓朴方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医生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没有做手术来避免严重瘫痪,这使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丧失了控制大小便的功能。他后来被转到北京大学校医院,但院方仍没有给他动手术改善病情。邓朴方的妹妹邓榕和邓楠搬到医院附近轮流看护他。1969年夏天邓榕获准去看望仍住在北京的父母时,把邓朴方的遭遇告诉了他们。据邓榕说,知道儿子邓朴方已经终身瘫痪后,卓琳哭了三天三夜,邓小平坐在一边一言不发,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点评:邓小平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这样,领导自己的国家转型,从贫穷落后难得温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自己的国家名声不佳,在其他国家,却被高度评价。邓小平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国这样脱胎换骨?大概是改变了执政党的基因,从一个残酷斗争的党,到一个可以内部谈判的党。这个转变,是以邓小平的自我牺牲为代价的。他牺牲自己,这还好说;牺牲他自己的党,自己的阶层,自己的同龄人,以及自己的学生,就不那么好说了。所有被牺牲的,都可能引起对他的广泛怨恨。不仅如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全权且堕入文革疯狂的国家,改革,意味着扩大自由的边界,同时,还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秩序,不重蹈十年**的覆辙。为此,他与他的对手,也与他的战友,在自由的边界上反复拉锯。就因为这个,他必然左右
不讨好。保守派恨他太右,自由派讨厌他无情。邓小平不是神,他是一个想通过自我牺牲来完成自我救赎,通过自我救赎,来救赎他的党和他的国家的悲剧英雄。
(摘自第四章林彪坠机,邓小平致信毛泽东)据邓榕说,父亲跟十大元帅中的九人都有来往,唯独林彪除外。毛泽东在1966年选定了林彪作为自己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以确保解放军对他的拥护,因为林彪自1959年取代彭德怀之后一直领导部队。但是尽管如此,毛泽东在1967年仍然私下说,如果林彪的身体不行了,他还是要让邓小平回来。
点评:这一点我觉得很惊讶,因为历史呈现出来的是毛是很排斥邓的。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那个变化无常的年代,一切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人的手里而不是制度的手中。人治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
(摘自第五章邓小平的缓慢复出)邓小平在信中强调说,他认可在1968年6、7月的自我检讨中所说的所有内容。他再次检讨了1931年自己在广西离开红七军的错误,另外还承认自己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工作也有缺点,有时候不征求毛主席的意见。他在1960至1961年没有消除自己的资本主义思想,他没有有效贯彻毛主席关于抓好在内地建立关系到国防的“三线工业”的工作的决定。他也没有在作报告前及时地向主席请示。邓小平承认,“文革”揭露他的错误是完全应该的。他在信中还试图打消毛泽东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的担忧:他说自己绝不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翻案(“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
点评:对于文革造成的灾难,有人认为错误源于毛泽东一人,而邓小平却认为是制度缺陷导致了这些问题,他曾说道“我们大家都有错”。在1969年到1973年被下放到江西的时候,邓就察觉到中国的问题不是源于个人,而是由于体制的深层缺陷——正是它造就了毛泽东、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其实我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缺陷导致中国的劫难。我佩服的是邓的忍耐力,古今成大事者都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
(摘自第六章毛让邓小平协助周恩来)半个世纪以前邓小平在法国时,就和他的上级周恩来有密切的工作关系。但是30年代初邓小平在赣南苏区又与毛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后来的岁月得到提拔,也因为他得到毛的赏识。周恩来在1973年处理着大量异常复杂的外交政策问题,使邓小平在这年春天成为周恩来的助手后获益匪浅。毛泽东在60年代曾因邓小平疏远自己亲近刘少奇而对他感到失望,所以他有理由怀疑,假如对邓小平委以重任,邓会不会像“文革”前的几年那样,不再那么听他的话,而是跟着周恩来走?他会不会批判“文革”,撤掉毛泽东任命的关键人物,让毛的错误任由历史评说?整个1973年,毛泽东一直紧盯着邓小平的表现。
点评:历史总是残忍的,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领导人真是而又不堪的一面。
这和中国国内写的相关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历史褪去外衣就是阴谋与斗争。
这本书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了变革与适应的问题,其核心是(邓小平)个人面对一场复杂且危机重重的革命所作出的回应。他的核心事业围绕着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实体的巨大变革——中国从一个混乱的、无可措手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今天的工业与制造业巨人。在书中,傅高义出色的让邓小平对中国的设想变得可信,让中国的迷局变得可解,让那些次要角色都栩栩如生。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1904-1997),并将重点放在邓小平掌管国家的时段(1979-1992),大致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邓小平个人经历和政治生涯的事实描述、二是对其决策和行为动因的推测与分析、三是对其功绩和事业的评价。
不管怎样,《邓小平时代》都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好书。在可读性上,它也许比不上那些带有小说般跌宕起伏色彩的畅销传记,在理论性上也自然不比纯粹的学术经典。但是,它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细致描绘,与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尊重。正像本书译者冯克利先生在译后记中写道的那样——“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仍处于邓小平时代。”
第五篇:毛概论文_-_《邓小平》观后感
电影《邓小平》观后感
他走过了一个世纪。
他创造了一个时代。
他树立了一个丰碑。
别人说他的人民伟大的儿子,他却说他自己是伟大人民的儿子。邓小平,每每在中国最危难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将入相,叱咤风云。革命生涯三起三落,历经沧桑而不衰。废“两个凡是”谬论,立“实践检验真理”之言。推恢复高考制度之举,创改革开放之先河。成“一国两制”之构想,立“三个代表”之旗帜。
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颗忠诚赤子之心,开始了一个春天的故事。
之前接触邓小平,我往往只从课本触摸到他的伟大历史功绩,观看影片后,我深刻体会到,其实小平同志作出一步成功的决策——在我们现代的人看来是毋庸置疑的政策,在当时那个中国“红色革命”时代是多么的艰辛和困难重重。随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荡结束,小平同志恢复党内工作,面对神州大地百废待兴的局面,他首先做的工作即是为知识分子平反,画面中“文革”被下放农村改造思想的知识分子,听到这一消息,我从他们表情上看不到有多么兴奋,可是我却看到他们的内心留着热泪。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小平幽默诙谐的话便把会带入正题“这次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主要是听听大家的意见,向大学学习,外行管内行,总是要学才行”。经过几次成功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会议和决策,如恢复高考、为知识分子平反、拨乱反正等,逐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中国的教育逐渐走上正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两个凡是”要求一切都要遵从毛主席的指示,毛主席说的都是对的,决不能有任何形式的违背毛泽东思想的情况,要求照搬本本,持的是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干实事,怕思想解放,怕进步。一篇有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光明日报》的编辑手中传阅开了。当大家正在踌躇是否刊登时,一个人这样说的:“天塌下来有大个子顶着,大个子顶不住了小个子一定能够顶得住!”于是我们见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精彩论断。拨云见日,春乱花开,民族复兴的希望,祖国兴起的希望就在这里。跳出了往日的樊笼,我们看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欣赏到了更壮阔的风景、更美好的日出。“老祖宗的思想不能丢,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了,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为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现阶段的新问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怎样使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起来,使我们的国家强起来”。他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他热爱人民,联系群众,总是把群众拥护不拥护、群众赞扬不赞扬、群众高兴不高兴、群众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判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重要的是邓小平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怎样建设党、建设国家的问题。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为突破思想枷锁,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抓住了根本问题,深刻的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挽救了国家,改变了命运。
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访问日本,坐在日本的新干线上,当随行的如本记者问到他此时的感受时,他这样回答“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感觉”,随后有表示“新干线,我们也要有啊!”访问美国,参观了美国现代的科技成果。此时,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科技发展。
在1980年5月,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讲话当中也明确提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这样一段态度鲜明的讲话,在当时对消除一些人的疑虑,统一认识,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接着邓小平肯定了大包干和包产到户,为中国在农村的改革打开了局面,农村又慢慢地恢复了生机。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工商业内,当时民族资本都扣着一个资本家的帽子,发展缓慢。如果一家个体作坊的工人超过5个人,那这个个体经营者就被看做是资本家,多么荒唐啊!人们的思想竟然禁锢如斯。十年浩劫把国家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再不采取措施进行改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提出了这样的科学论断,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引进又是关键,早在他恢复工作的第一年就召回老知识分子、科技人才、恢复高考,初步积累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在第二年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又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设经济特区、开沿海十四个城市为开放城市,作为祖国与外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窗口,一步步的解放思想,发展生产力,繁荣经济。引进股份制,引进外资,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先进科技文化成果,我们都能用。社会主义不是排外,社会主义应该是大胸怀大气魄,既有自己的方法,又能吸收和应用当今世界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科技文化成果,让之为我们所用,来促进我们的现代化。
风烛残年的老人把自己的生命和改革开放合为一体。他总是不断的催促着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勇敢发展,不要再被一些本本主义所束缚。我经常在纪录片中注视伟人邓小平的眼睛,那清澈的瞳孔,深邃的双眸蕴含着多少坚定的信念、令人赞叹的远见!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老话,现在相信无论是谁都说得十分上口:“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简单的一句话,却彻底反映了一位老人朴实无华的精神。他追求生产力的解放、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共同富裕,是他改革开放以及整个规划蓝图的最终目标。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祖国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我们也是“中
国人民的儿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我们也应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学习,成才成人,脚踏实地,注重实践。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结合起来,将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努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才,全面发展,有自己的成才方法,努力创新。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应当注重自身的思想品德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脚踏实地的做一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