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读写议——《邓小平传》读后感
忆邓小平
——读《邓小平传》有感动画1102朱妙诗邓小平也许是最能够被年轻一代人所认同的中国领导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他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创举,使中国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新的发展方向。另外,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表层意识上,对于邓小平,他似乎并没有很多负面新闻,相比之下,毛泽东在历史上则因为文化大革命等一时期的激进活动给后人留下诟病。本书虽是邓小平的革命历程,却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史的一个缩影。而我在看《邓小平传》这本书时,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个普通人的一生,而非一位政治领袖人物的一生去看的。跌宕,曲折,大起大落,难以想象这位经历了中国革命大半个历史,经历过种种心酸与迫害,以及政治的腥风血雨,在文革后,一切百废待兴的时候,他尽自己的力量居然能重新把中国从低谷中拉起,走向新的历史。邓小平领导人们把生活水平提高到以往闻所未闻的水平,而这是他们的父辈做梦也想不到的,也做不到的。
引用毛泽东对邓小平的评价:德才兼备,军政皆优,非凡帅才。我犹记得书本刚开始介绍邓小平时提到的他的父亲——邓文明。尽管甚至连邓小平本人对于他的父亲都韦莫如深,但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他的父亲,也许也不会有在政治上叱姹风云的邓小平。在那个历史时期,那个小小的牌坊村里,邓文明送年仅14岁的邓小平去法国勤工俭学似乎对于当时所有人来说是个意外。至于邓小平他们父子间的关系,据牌坊村的老人们讲,两人犹如同辈朋友那般亲
近。因此邓文明送儿子去法国这一举动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一个做父亲的远大抱负、爱国心以及他对整个世界形势的了解。此外,邓文明送邓小平在进入广安中学是有一定用意的。当时,中学都普遍订阅报纸,领导组织激进的爱国主义的示威游行也是当时一些学生的时尚。根据邓小平的官方传记记载,1919年,邓小平参加了学生抵制日货活动。而这一切也许都让年少的邓小平开始对于自己所处的历史环境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邓小平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
来到法国四年后,也就是1924年,他参加了共产党。后又在周恩来同志等人的影响下,他参加了旅欧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在国外宣扬共产思想。又是四个年头,受冯玉祥影响,邓小平回到了内战纷纭的祖国。这以后四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是在有生命危险之中度过的。其中相对安全的一段时间是他刚回国之后,在西安冯玉祥的国民军中作政治工作的四个月。那段时间,恰逢孙中山先生逝世,国民革命运动产生了动荡的局势,蒋介石乘乱进行了一系列的清洗运动,共产党面临巨大危机,而邓小平参与了当时汉口紧急会议,亲历了共产党由惨败转向全新战略的过程。随后邓小平的部队在井冈山附近征战了几个月后,于1931年被收编进中央红军。
邓小平人生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三起三落”的第一落则是在他回到上海后两年发生,即1933年。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这是“第一起”。“第二落”则是到1966年“文革”开始后,被称为走资派,失去一切职务。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此为邓小平的“第三落”。等到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等一幕幕降落后,在1976年7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邓小平恢复了以前的所有党、政、军职务。这时邓才渐渐复职,这也是邓小平的“第三起”,而这时邓小平已经快七十三岁了。同毛发动“文化大革命”时的年龄一样。但他看起来并不比他五十多岁时老多少,而且身体比同龄人健康得多。
邓小平对于中国发展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改革开放。他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胆识、思想家的敏锐、战略家的气魄、实干家的智慧,领导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完成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创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使其成为指引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旗帜。邓小平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发展”的思想。在邓小平的著作中,有关发展的主张和论述随处可见,譬如“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等。再如,要加快发展,必须实行改革;加快发展,必须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必须两手抓,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解决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目标等问题。可以说,这一系列关于发展和加快发展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
我们一直所熟知的是,他总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确,他改革开放的理念,让百废待兴的中国经济走向复苏。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南沿海深圳广州汕头珠海相继建立经济特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开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新模式。在香港问题上,邓小平发挥了重大的个人作用。他把“一国两制”的构想应用到香港,使香港前途得到保障,使通过谈判解决香港问题有了可能。他也是一位非常强硬的谈判对手。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港驻军问题,英国政府本来是反对的。邓小平1985年
8月就这个问题与英方进行谈判,令英方不得不在这个问题上妥协。由此可见,邓小平更是一位强硬的外交家,政治家。
书中所写,在1984年10月1日那天,伴随着隆隆的鼓乐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50年代,每年5月1日和10月1日,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从东到西经过天安门广场的游行队伍。沿用这一惯例,邓小平和他的亲密同事们,这天也在天安门检阅了游行群众。游行共进行了三个小时。游行队伍前面是各个不同兵种组成的男女方阵,最后是载有弹道导弹的卡车,中间是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代表组成的队伍。队伍有大有小,人们大多都围绕在造型生动的彩车周围,徐徐地经过广场。由二百多人组成的军乐队奏响了国歌,紧接着是革命进行曲。广场上,一个由青年人组成的方阵里反复展示各种图案,由图案构造显示出当时的一些口号。游行结束时,成千上万只气球腾空而起。整个游行进程十分规范,有条不紊,远远超过50年代的情景。那天的北京,天空晴朗。整个队伍的秩序、色彩,与摄人心魄的声音相汇合的场面,深深地打动了国外观光者们的心,给人以邓小平时代的中国正在蒸蒸日上的印象。想象那场景,也许每个中国人的爱国心都会被重新唤起吧。
人们对这位总设计师的热爱比毛泽东更胜一筹。因为人们知道,邓小平一直是中国现代化最主要的推动者。如果没有了邓小平,中国将会怎么样?确实,在新的领导层中,或者说在全国各地、各个领域,无论在声望、经验或能力方面,没有任何人能与邓小平相比。最后,愿后人能永远记住这位伟大的老人。
第二篇:毛概 读写议
民主为何物
——读《民主的细节》有感 内容提要:
总统可以提案,但是必须经由国会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是参议院可以启动弹劾总统;国会可以立法,但法院可以宣布法律违宪;法院可以独立判案,但是大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虽然可以提名法官,但必须经由国会批准。电视节目天天在骂总统没有被FCC封杀;一群美国公民聚在一起为远在万里之外的达尔富尔聚会游行。
关键词:
民主、权力制衡、自由
在打开这本书阅读之前,我眼中的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这几乎停留在中学的认知层面,是那时政治课本给我最深刻的印象。随着书中内容的一步步展开,我方才意识到想象之中与客观现实的偏差。这本书是以美国的当代政治为蓝本而写成的随笔,民主的精神洋溢字里行间。
读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一句“权利就像水滴,一旦下渗,就会开始沿着平面蔓延。美国的先驱之处,就在于它是第一个让权利的水滴从皇宫贵族渗向平民百姓的现代国家。”权利水滴的下渗虽然缓慢,但这种平和的改变方式正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它在潜移默化中将一个国家的发展导向正确的方向。美国民主的建设有很多我们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里权且列举几个例子。
一、动谁的钱,就是不能动纳税人的
中国人对于公款吃喝并不陌生,它就发生在普通人的身边,发生在我们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各类酒店、饭馆,有哪一天不在上演公款吃喝的煊赫场面呢?
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是多少?最新的数字是3700亿元。3700亿元意味着什么?
中国2011年的军费为6011亿元。公款吃喝吃掉了中国全年军费的一半。如今不是满清时代,日本人没有能力覆灭中国海军,但如果我说公款吃喝一年就“消灭”了中国的海军舰队,或者中国五支航母编队,是完全成立的。
中国2010年的教育经费是12550亿元。公款吃喝占了教育经费的四分之一。一些山区的孩子还挤在简陋的教室里接受教育,每天吃简单的饭食,不少孩子营养不良;公款吃喝者却大腹便便,营养过剩,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们再来看美国。
纽约州审计长阿伦•赫维斯在2006年摊上事儿了。这个倒霉的州审计长,按照我们中国人的说法,也算是一个“厅级干部”,却因为让他的一个手下长期给生病太太开车而被人揪出来。在我们看来,这才多大点事儿啊,而且事出有因,但是美国人较真了。按照法律,公车是不能私用的,私用要付费,这位倒霉的州审计长默默地长期干这事儿那就不能忍了。虽然事发后赫维斯主动道歉,并给州政府赔偿8万多美元,但州政府委员会仍然认定他违法,他本人的民意支持率也因此掉了12个百分点,不久之后迫于压力辞职。随后法庭判他有罪,虽只判了罚款,但他的政治生涯由此终结,因为缺乏安全感的美国民众是不会允许这样一个中饱私囊的人获得选举。
从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可以看出对于这档子事情上中国政府的“宽容”与美国政府的“零容忍”。或许有人会说,中国政府贪污腐败,美国政府清正廉洁,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
古人云:食色性也,他们也和我们大陆的官员一样是凡体肉胎,一样好吃,一样喜欢吃喝玩乐,一样贪财好色。那么,为什么他们没有公款吃喝问题呢?原因很简单:人家的公款(即纳税人的钱)由立法机关管着,他们当不了家,他们的胳膊不够长,想够也够不到。这是制度问题,跟个人的天性和喜好没有关系。如果有人拿一张空白支票给他们,让他们随便吃喝玩乐,他们也一样会给自己填个大单,有便宜不占别人会骂你傻。在中国,政府却是自己给自己开支票,官员们可以随便掏出公款,名为监督机构的人大却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审查和监督,所以,不用白不用,要吃喝玩乐就大大咧咧地吃喝玩乐。
其实归结起来,这就是权力制衡的问题。在美国,总统可以提案,但是必须经由国会批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议案,但是参议院可以启动弹劾总统;国会可以立法,但法院可以宣布法律违宪;法院可以独立判案,但是大法官由总统提名;总统虽然可以提名法官,但必须经由国会批准。
如果立法机构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有效审查监督所有各项开支,这样一来公款消费就没了来源;如果司法机关真正与政府平起平坐,裁判违法越界的案例,公款消费就得提心吊胆。
因此在我看来,政府、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没有形成合理的权力制衡是我国现在所呈现的大问题,政府的权力集中,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权力起不到掣肘作用就仿若高度集中的皇权,只是如今的不同就是权力的运作由一个人变为一群人。
当然,想要将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到美国那种程度还有很多路要走,毕竟我们只是走了60多年,而美国已200年有余。中国正在努力以一种缓慢而温和的方式改变这种权力分配上的畸形。
二、就是这样笑话你
看完这本书我不无恶趣的想,美国的总统最恨的大抵就是新闻媒体了。各种电视节目里的脱口秀主持人,成天拿自己开涮。随便打开一个台,骂自己的。换一个台,骂自己的。再换一个台,还是骂自己的。泥人都有三分怒,更何况在被媒体口诛笔伐的情况下,可是作为总统又没有理由把他们怎么地,只能在一旁纠郁闷。这能忍了,可是,就算他不去看这些,别人也有可能跑他面前指着鼻子大加讽刺。而他自己会为了保持公众形象,则会努力表现出一副政治家该有的良好风度,略带微笑地谦虚回应,同时自己将讽刺的话反过来听。所以说,脸皮够厚是美国总统应具备的基本休养。按照我们中国人的逻辑思维方式,一个泱泱大国的首脑成天被媒体拎过来开涮,那就了不得了。要是哪个电视台今天发表这种不敬言论,对不起,明天广电总局就会登门查封,而且,这将会是一个重大的政治事故。因此,现如今,我们的国家并不缺少说真话的人,而是缺少仿若美国那般言论自由的环境,虽然近年来网络里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皇帝”批阅民意“奏章”,但这些皇帝的“旨意”终究在现实与虚幻之间缺乏一定的穿透力。他们可能一分钟前在微博里发表忧国忧民的言论,引起一众的附和,他们也可能会在接下来的一分钟转发某个冷笑话,当然,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两种行为之间存在的矛盾。
所以。之前所说的穿透力也可以说是将言语转化为实际行动的一种力量。美国的民众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可能在市长发表演说时站在一旁静默以表示反对,同时也可能很默契的一起走上街头游行抗议。中国的公民或许更喜欢在网络里慷慨陈词而在现实生活沉默是金。
三、这不是自作多情
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有一天你发现邻居家遇到困难,你肯定会毫不犹豫的施以援手;当你发现你的国家正在承受自然灾害,你也许会通过网络表达出沉重的心情,抑或捐钱给红字会;当你发现日本受到了地震的袭击,我想绝大多数会口上一阵惋惜的同时心里大呼叫好,更何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外邦的一切关我们什么事?抱着这样的心理,下面美国人的一些做法常常会让我们的国民十分费解,新生代的90后或许会更直接的说“这些人该吃药了”。
关注美国的朋友都会知道“拯救达尔富尔联盟”,这个由160多个非政府组织联盟而成,旨在提高美国社会对达尔富尔危机的认识程度、敦促政府采取更多的干预活动的联盟于2006年发起了“为达尔富尔发出一百万个声音”的行动,号召100万个人给布什总统发明信片,以要求政府阻止屠杀、保护平民。该运动历时5个月,而且最后一个签名的人是希拉里·克林顿。之后事情还没完,相同的事情还在美国各地持续上演,明星大腕也时常参与其中。同时事件的影响还影射到文艺领域,社会方方面面给政府施压带来的结果就是对苏丹实行经济制裁,这次自下而上的运动可以说是极大程度上促成了政府对策的出台。这么多人为了别人的痛苦而聚集在一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政治自由、政策导向、长期的公民意识教育的结果。同时他们没有选择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两个结果都是不能直面的,因此,别让沉默成为国民的本能。总而言之,美好的制度诞生美好的人性。
四、总结
一本书终了,只是阅读一遍便给了我莫大的感触,这本书是值得一遍遍研读的。与其说是总结,或许用“期盼”更贴切一点。我期望中国的自由能够更自由一些,人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以言论犯禁;中国的民主可以更民主一些,人民可以真正的当家做主,为自己的国家的命运做决定;权力监督机构成为真正的监督机构,不再是摆在一旁的花瓶,无法对政府的行为作出有效的监督。我不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美国式的民主,不过现在值得欣慰的是我们正在走向真正的民主。
第三篇:《邓小平时期》-毛概读后感
关于《邓小平时代》的读书笔记
网络工程 139074247
艾孜孜·托合提
本书是年逾八十高龄的作者傅高义倾十年之心力而完成的一部权威性的邓小平传记。他阅读了大量的当代中国档案,特别是中国过去十五年公开的历史材料,而且由于其人脉关系得以深入广泛地访谈了邓小平子女以及诸多不同背景的中国高层及其子女、秘书等。作者曾在多届美国政府担任东亚事务顾问,并曾以学者身分在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任职,这些经验使得他对《邓小平传》的写作既有社会学学者的专精,又能超越学院的限制,而从政治经验、政治智慧的角度理解邓小平的政治实践。作为真正的中国通,他对邓小平的把握既能入乎其中,又能站在中立、客观的学术立场上而出乎其外,让读者全面而深度地把握邓小平及其整个改革开放时代。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的权威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书中涵盖丰富的中外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及为数众多的作者独家访谈。对中美建交、华国锋历史评估、改革开放的幕后曲折、邓小平和诸多当时关键人物之关系、香港问题、邓小平南巡等重大议题均有详述及剖析。《邓小平时代》既具学院研究的严谨专精,又对中国现实政治与事理人情有透彻把握,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在仔细阅读后感慨颇多,对我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自第一章革命者、建设者、改革者)1979年,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时任港督麦里浩(MacLehose),在会谈中,麦里浩大谈治理香港面临的诸多困难,邓小平听毕,只是淡然回应道“你如果觉得统治香港不容易,那就来统治中国试试。”
点评:邓小平的成功不仅与他的才能有关,更与他不畏权势、雷厉风行的性格有关。他就是那个年代的普金,一个铁腕人物。制同归于尽,遗憾的是,前半生都被党内激进派整的他,80岁后开始激进:1986年急切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激起同年**;1987年急切提出全面价格改革,导致物价飞涨„„胡为前者埋单,赵为后者背锅。在历史的风浪中,他敢于成为弄潮儿,不畏惧任何风浪。
(摘自第二章家人相濡以沫)在江西安家之后,邓小平和卓琳每天6点半起床。战争年代邓小平每天做的头一件事是往头上浇一桶冷水,在江西时他用一块浸了冷水的小毛巾洗脸洗头,他认为这可以增强御寒能力。然后他跟卓琳一起,在别人的监督下读一个小时毛主席著作,这是他们接受再教育的一部分。邓小平不与当地干部谈政治,只有在听他们上毛泽东思想教育课时除外。但是,据在江西最后两年的大多数时间跟父母住在一起的邓榕说:“他没有意气用事,没有情绪消沉,没有放弃哪怕是最后的一线希望。”在这一点上邓不像他的一些老同事,譬如1949至1958年任上海市长、1958至1972年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陈毅是邓小平在法国时的老友、淮海战役的同事,他被迫下放河南后变得意志消沉,情绪低落。
点评:邓小平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对于现实没有太多抱怨。越是不现实爱幻想的人越容易受现实打击,意志消沉。他为了中国的命运,他不在乎现实怎样。他活着的目的就是未来,因为他已经预见了大乱之后时代对他的呼唤。在他接手国家之初,心中并没有改革开放的宏图远景,而只是想在毛泽东留下的烂摊子上,为中国社会做一点实事。这样看上去似乎让小平的光辉形象黯淡不少——在我们心中,伟人多少是应有些英雄主义情怀的。殊不知,邓小平的成功正源于此:他的理想很低,但技术高超。反之,毛泽东的问题,在于他的理想太高,但技术低劣,其结果就像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里那句著名的结论一样——“道德之长不能补技术之短”。
(摘自第二章邓小平反思的岁月1)邓朴方是邓小平五个子女中最后一个获准来江西的。1968年,邓朴方不堪红卫兵无休止的迫害而跳楼自尽,结果摔断了脊椎。由于父亲正在受批判,医院最初不敢给他治疗,结果导致病情恶化。后来他获准转到北医三院,医生发现他脊骨断裂,胸骨多处骨折,而且发着高烧。邓朴方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医生保住了他的性命,但没有做手术来避免严重瘫痪,这使他的腰部以下失去知觉,丧失了控制大小便的功能。他后来被转到北京大学校医院,但院方仍没有给他动手术改善病情。邓朴方的妹妹邓榕和邓楠搬到医院附近轮流看护他。1969年夏天邓榕获准去看望仍住在北京的父母时,把邓朴方的遭遇告诉了他们。据邓榕说,知道儿子邓朴方已经终身瘫痪后,卓琳哭了三天三夜,邓小平坐在一边一言不发,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点评:邓小平是一个成功者,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没有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像他这样,领导自己的国家转型,从贫穷落后难得温饱,到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在自己的国家名声不佳,在其他国家,却被高度评价。邓小平到底做了什么,让中国这样脱胎换骨?大概是改变了执政党的基因,从一个残酷斗争的党,到一个可以内部谈判的党。这个转变,是以邓小平的自我牺牲为代价的。他牺牲自己,这还好说;牺牲他自己的党,自己的阶层,自己的同龄人,以及自己的学生,就不那么好说了。所有被牺牲的,都可能引起对他的广泛怨恨。不仅如此,在中国这样一个超大规模、全权且堕入文革疯狂的国家,改革,意味着扩大自由的边界,同时,还要保持社会稳定与秩序,不重蹈十年**的覆辙。为此,他与他的对手,也与他的战友,在自由的边界上反复拉锯。就因为这个,他必然左右
不讨好。保守派恨他太右,自由派讨厌他无情。邓小平不是神,他是一个想通过自我牺牲来完成自我救赎,通过自我救赎,来救赎他的党和他的国家的悲剧英雄。
(摘自第四章林彪坠机,邓小平致信毛泽东)据邓榕说,父亲跟十大元帅中的九人都有来往,唯独林彪除外。毛泽东在1966年选定了林彪作为自己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以确保解放军对他的拥护,因为林彪自1959年取代彭德怀之后一直领导部队。但是尽管如此,毛泽东在1967年仍然私下说,如果林彪的身体不行了,他还是要让邓小平回来。
点评:这一点我觉得很惊讶,因为历史呈现出来的是毛是很排斥邓的。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在那个变化无常的年代,一切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人的手里而不是制度的手中。人治的社会是没有安全感的。
(摘自第五章邓小平的缓慢复出)邓小平在信中强调说,他认可在1968年6、7月的自我检讨中所说的所有内容。他再次检讨了1931年自己在广西离开红七军的错误,另外还承认自己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工作也有缺点,有时候不征求毛主席的意见。他在1960至1961年没有消除自己的资本主义思想,他没有有效贯彻毛主席关于抓好在内地建立关系到国防的“三线工业”的工作的决定。他也没有在作报告前及时地向主席请示。邓小平承认,“文革”揭露他的错误是完全应该的。他在信中还试图打消毛泽东在一个关键问题上的担忧:他说自己绝不会对“文化大革命”进行翻案(“再次肯定我对中央的保证,永不翻案”)。
点评:对于文革造成的灾难,有人认为错误源于毛泽东一人,而邓小平却认为是制度缺陷导致了这些问题,他曾说道“我们大家都有错”。在1969年到1973年被下放到江西的时候,邓就察觉到中国的问题不是源于个人,而是由于体制的深层缺陷——正是它造就了毛泽东、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其实我不明白是什么样的缺陷导致中国的劫难。我佩服的是邓的忍耐力,古今成大事者都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
(摘自第六章毛让邓小平协助周恩来)半个世纪以前邓小平在法国时,就和他的上级周恩来有密切的工作关系。但是30年代初邓小平在赣南苏区又与毛结下不解之缘,他在后来的岁月得到提拔,也因为他得到毛的赏识。周恩来在1973年处理着大量异常复杂的外交政策问题,使邓小平在这年春天成为周恩来的助手后获益匪浅。毛泽东在60年代曾因邓小平疏远自己亲近刘少奇而对他感到失望,所以他有理由怀疑,假如对邓小平委以重任,邓会不会像“文革”前的几年那样,不再那么听他的话,而是跟着周恩来走?他会不会批判“文革”,撤掉毛泽东任命的关键人物,让毛的错误任由历史评说?整个1973年,毛泽东一直紧盯着邓小平的表现。
点评:历史总是残忍的,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领导人真是而又不堪的一面。
这和中国国内写的相关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历史褪去外衣就是阴谋与斗争。
这本书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了变革与适应的问题,其核心是(邓小平)个人面对一场复杂且危机重重的革命所作出的回应。他的核心事业围绕着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实体的巨大变革——中国从一个混乱的、无可措手的农业社会转变成今天的工业与制造业巨人。在书中,傅高义出色的让邓小平对中国的设想变得可信,让中国的迷局变得可解,让那些次要角色都栩栩如生。全书以时间为线索,全面回顾了邓小平的一生(1904-1997),并将重点放在邓小平掌管国家的时段(1979-1992),大致涵盖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邓小平个人经历和政治生涯的事实描述、二是对其决策和行为动因的推测与分析、三是对其功绩和事业的评价。
不管怎样,《邓小平时代》都是一本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好书。在可读性上,它也许比不上那些带有小说般跌宕起伏色彩的畅销传记,在理论性上也自然不比纯粹的学术经典。但是,它对当代中国改革与发展历程的细致描绘,与我们这代人的成长息息相关,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尊重。正像本书译者冯克利先生在译后记中写道的那样——“从很大程度上讲,我们仍处于邓小平时代。”
第四篇:毛概 电影邓小平
电影《邓小平》的心得体会
当国产的“红旗”轿车缓缓驶入眼帘,那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独有的电影色彩和沉重的电影配乐,仿佛就把我身临其境地带入到七、八十年代地红色生活中去······
已经很久没有接触到这样的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电影了,没有任何嘈杂和商业气息,仅仅只是讲诉了一代伟人邓小平为新中国的改革开放作出的种种努力和改变的故事。然而影片中所折射出来的教育意义和邓小平的个人魅力,却以其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我。
回首那段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发生的历史,十年的**,十年的文化浩劫,十年的发展建设停滞,各种错误思想的充斥和四人帮的横行霸道······我们可以看到影片中许许多多的镜头是完全将真实的事情照搬到影幕上的,真实展现了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曲折与辉煌,直面错误,敢于批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才是现如今电影所缺少的。
影片里卢奇扮演的邓小平更可谓是形似神似,举手投足间都散发着一种邓小平所独有的个人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翻两个凡是,道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高考,他重视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他领导中国人民走这个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香港回归,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他使神州大地从百废待兴的局面一步步地迈向辉煌,他的伟大历史功绩也不是一部短短的影片或几个镜头所能体现的。他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土地和人民。”这句话更是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久久不能忘怀。邓小平先生的一切作为,无不是为了中国人民考虑,他无愧于百姓对他的爱戴,无愧于自己“中国人民的儿子”的定义,更无愧于“小平您好”这四个包含中国一代人对他无边尊敬的字。
这就是世纪伟人,这位中国人民的儿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设计师,不平凡一生的缩影。他用他的行动和思想铸就了一段辉煌的中国发展史。
第五篇:邓小平传读后感
《邓小平传》读后感
当代的中国正在圆梦,圆一个四十年前的梦。而提出这个梦的老人,是所有回顾中国现代化进程以及富国富民之路的人都避不开的。他,就是邓小平。
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他在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汉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确保了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
他于1904年出生,1920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8年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8年任八路军129师政委,1947年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1959年任中央军委常委,1975年任中共中央副主席。
邓小平能有如此成就与他的性格分不开的,邓小平接受到新旧双重教育,使他的知识结构比较完善,思维方式也较灵活,逻辑思维也比较严谨。这些为他后来的良好成长打下了基础。第二章中“无论置身何处,邓的性格在十六岁和二十一岁之间应该已经形成了。但难以令人置信的是,他如此年轻就变得那么坚强、自信。”在这段中,作者表达了他对邓小平的性格评价,也正是他的坚强和自信,让他在陌生世界里,靠他自己的智慧度过了一开始在国外艰难的求学生涯。在法国,他一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一边勤工俭学。在那里条件很艰苦,他漂泊了许多地方——从马赛到巴耶。在这段时间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包括在机车上当司炉和厨房帮工,能找到什么工作他就干什么工作。艰苦的生活条件磨练了他的意志,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不论遇到怎样的境遇,他从未放弃。更重要的是,他遇见了共产党,他开始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找到自己的信仰,并相信终有一天他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后来遇到了周恩来,在他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他拘谨。不耐心的性格消逝不见了,到了1926年,他和伙伴们去了莫斯科,获得了机会,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
他迈上了荣誉的顶峰,更走过了腥风血雨,而对他人生经历最好的概括莫过于“三落三起”。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此为 “第一落”。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66年“文革”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此为“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总理职务,是为“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此为邓小平的“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此为“第三起”。
即使在政局复杂,环境险恶情况下。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边工作边思考中国的问题,为中国的命运而担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邓小平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他的哪一次“起”不是升至人生巅峰,哪一次“落”又不是跌至命运的低谷。他每次的“落”都是因为他坚持真理,从不向谬误低头;而每一次的“起”,他都会尽心竭力为革命胜利、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勤奋工作其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敬佩。没有索取,只有奉献,甚至在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后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改变,这不仅让人想起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他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体现了伟人的风范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患难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更能显示一个人的大智大勇。“三落”一次比一次沉重,“三起”又一次比一次辉煌。他“三落三起”所彰显的胸怀、智慧和意志,都可以给我们以深刻而永恒的人生启迪。就像孟子在三千多年前所说的那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这所有的苦都是为了拨乱反正而吃的,也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而受的。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带领着中国共产党以郑重的态度,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纠正自己的失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式做出科学判断,成功的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祖国统一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他常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的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没错,他一心想着人民,想着中国的发展,想着尽快让中国富强起来,让老百姓富起来,于是他呕心沥血,以前所未有的经济思想带领着整个百废待兴的中国走向改革开放。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1980年,我国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兴办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实行特殊的政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个全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我们坚持走这条道路,二十几年来中华大地发生巨变,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国家总体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国际地位和影响空前扩大和提高。
1985年,《时代》周刊以邓小平的头像作为封面,告诉世界,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对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所取得的经济成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赞赏。中国这一曾千疮百孔的国家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再次立足于世界,迈向了富强!邓小平是真正坚定的马克思义理论的实践者。纵观其一生,无论局势多么复杂险恶,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政治上一直坚定地拥护真理,拥护党和人民利益。做实事,讲真话,不唯上,不唯书,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一言堂。他为中国后来数十年改革开放,放开手脚摸索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谋求和平发展的和民族强盛,创造了思想和制度上的环境。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社会主义重振雄风,再造辉煌,开辟一条希望和成功之路,为人类解放事业做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信息33班
张冉
学号:2130502071 2014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