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1: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

第一篇: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

日本明治维新: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了解和掌握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力兴办现代教育,包括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通过政府扶持的形式兴办高等教育。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文明,确立“万民皆学”的方针,重视教育,国内强制推行小学义务教育制,大力兴办高等教育。日本向西方派遣了留学生日本的留学生回国后从基层开始层层改革。从文化来说 日本天皇具有精神领域的绝对统治地位 虽然在政治上权利由幕府统治但是天皇的一道诏书可以对社会造成很大影响凭借功绩成为军政界的重要人物,日本的维新收到了社会基层的响应。

中国戊戌变法:虽然中国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但大都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视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

中国都向西方派遣了留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则被改革者视为瑰宝任以要职,但是由于中国派系的关系却最终没有被任命在关键的官职上。加上军政界的社会风气留学生大多很快腐化同流合污。从观念来说 中国的维新是基于技术成果的维新花大笔银子购置西洋军火购用西洋顾问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洋技术。

第二篇:日本明治维新教案

第16课 日本明治维新

执教人:曾朝芳

教学目标

需要掌握的知识:倒幕前日本;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明治维新的内容及其影响。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评价,使学生能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史论结合的意识。

通过对明治维新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①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②认清明治维新的局限性。由于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日本强大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教学建议

本课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唯一的非欧美国家。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世界的起点,为日本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改革并不彻底,这就决定了这个国家带有较强的封建性和军事性。给亚洲国家尤其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重点分析: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起点,是日本与世界接轨的标志,也是意味着日本开始走上了侵略扩张道路。它在日本的发展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亚洲国家和世界格局都产生较大影响。

难点分析:

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原因。初三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中戊戌变法的内容。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这样的问题一定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探究。这种探讨的问题难度较大对于初三学生有一定困难。.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日本明治维新

难点: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复习提问】

日本和我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关于日本古代的历史.请同学们回忆一下,1192年,日本进入了什么时期?(学生回答)【导入新课】

明治维新是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是怎样的呢?

【讲授新课】

一、明治维新的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处在封建社会末期。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但实权掌握在将军德川庆喜手中,德川家族就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土地。将军以下的封建领主称作“大名”.上国有26O多个,其领地叫“藩”。将军和大名的家臣是武士,全国有200万人左右。所以说,天皇、将军、大名、武士,构成了日本社会的统治阶级。

提问:幕府统治为何成为了众矢之的?学生先阅读教材,分组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上述问题。

(提示学生从当时的各个阶级的处境和与幕府的矛盾上思考)阶级、阶层:农民、资产阶级、大名、武士等

除了内忧,还有外患。长期以来,统治日本的幕府推行锁国的政策。政府曾经明确指示,日本各藩不必向中央政府请示,可以随意击沉一切有登陆日本企图的外国船舰。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开亚洲许多国家的大门。中国首当其冲地遭到资本主义的侵略,同学们想一想,1840年,中国发生了什么大事?(同学回答:鸦片战争)不久,西方列强也来敲日本的大门。1853年,美国海军舰队闯人日本浦贺港,第二年,它第一个强迫幕府签订了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在这以后,俄、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依仗着军舰和大炮的威力,先后迫使幕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的入侵激化了日本人民和以幕府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苦难深重的日本人民对幕府的统治更加不满。内因和外回结合,造成了幕府统治危机的总爆发,幕府的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二、倒幕运动

那时候,日本西南部的长州、萨摩、上佐、肥前四藩中的下级武士,迅速扩大实力,成为日本资产阶级和新型地主倒幕派的主要政治代表。1867年,倒幕派加紧在宫廷活动,联络一些权贵,争取到年幼的明治天皇的支待,获得讨幕密诏。陷于孤立境地的德川庆喜见势不妙,立即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辞去将军职务,“奉还大政”于天皇。妄图以此来分化瓦解倒幕派;等待时机,卷上重来。1868年初;德州庆喜潜出京都,伺机反扑。于是,一场公开的内战爆发了。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一带,倒幕里与幕府军相遇,展开战斗。幕府军虽然拥有一万五千人的兵力优势,但将领腐败.士气低落。倒幕军不过五千人,但大部分是农民,他们对幕府深恶痛绝,因而士气旺盛,作战勇猛。第二天,幕府军即开始败退。第五天,幕府军已被打得焦头烂额,再无反攻之力。将军见大势已去,便逃回江户。第七天,幕府军彻底清退。鸟羽、伏见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推翻幕府的基础。倒幕军乘胜追击,五月,大军进逼江户,德川庆喜被迫投降。这样,日本最后一个封建幕府政权被推翻了。1869年,明治天皇政府从京都迁到东京,并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诸方面的改革

三、明治维新

幕府统治被推翻以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措施。明治维新内容如下:

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想的统治权,全国设三府七十二县(不久合并为43县),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活方面,颁布“学制令”,努力发展教育等。

由于明治维新的领导权掌握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代表武士集团手中,作为幕府统治的支柱,他们同封建势力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地主资产阶级专政。同时,由于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间较晚,其生产力发展水平、占有殖民地等都落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后面,致使日本的地主资产阶级特别狂热地运用对外侵略、掠夺和杀戮的血腥手段,来补充本国财政资本的不足。

同样是闭关锁国的国家,同样是被外国的船坚炮利打开了国门,同样是向西方学习先进的制度,为什么日本的明治维新能够成功,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

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探讨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在实际操作中,可将班内同学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从背景、准备和内容中找寻成功的因素。最后由教师总结:

从背景上看: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为日本是幕藩制国家,幕府的中央统治相对薄弱;幕府成为众矢之的:曾经是幕府统治基础的中下级武士成为反对幕府的主导力量。

从准备过程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从内容上看: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除此之外十九世纪中期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所以这一切保证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

小结:

这节课要掌握一个主题及其三个方面。一个主题就是明治维新。三个方面是;产生明治维新的国内外原因;打倒旧政权、建立新政权;明治维新及对日本社会构成的影响。

第三篇:浅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浅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摘要:1868年,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1898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两次运动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但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同时改革,结局却一成一败。本文试图从两者的比较中探讨两国改革运动的异同,通过比较内部条件之不同、个人和组织的权力资源掌握程度之不同以及运行效用之不同,将有关因素进行调理归结阐述了当时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改革,论证了变法中社会基础的重要性,得出了其一成一败的原因。

关键字: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改革

目录

一、绪论„„„„„„„„„„„„„„„„„„„„„„„„„„„„„„4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相同之处„„„„„„„„„„„„„„„„„„4

(一)历史背景大致相同„„„„„„„„„„„„„„„„„„„„„„„4

(二)改革的性质宗旨相同„„„„„„„„„„„„„„„„„„„„„„5

(三)改革的内容大体相同„„„„„„„„„„„„„„„„„„„„„„5

(四)改革的实行方式相似„„„„„„„„„„„„„„„„„„„„„„6

三、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分析„„„„„„„„„„„„„„„„„„6

(一)国际环境不同„„„„„„„„„„„„„„„„„„„„„„„„„6

(二)社会结构大不相同„„„„„„„„„„„„„„„„„„„„„„„7

(三)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和政策的实际作用不同„„„„„„„„„„„„8

四、对中国发展的借鉴价值„„„„„„„„„„„„„„„„„„„„„„8

(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8

(二)发展经济„„„„„„„„„„„„„„„„„„„„„„„„„„„8

(三)重视教育„„„„„„„„„„„„„„„„„„„„„„„„„„„9 结论„„„„„„„„„„„„„„„„„„„„„„„„„„„„„„„„9 参考文献„„„„„„„„„„„„„„„„„„„„„„„„„„„„„„9 Abstract„„„„„„„„„„„„„„„„„„„„„„„„„„„„„„10

一、绪论

19世纪中叶,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在西方列强优势力量的冲击下,闭关自守的两个东亚封建制国家——中国和日本均被迫打开国门,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两国分别启动了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标志的现代化变革进程,本文重在比较两个变法异同。

(一)中心论题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探讨,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发生时期、社会背景、阶级支撑、改革措施、实质效果等方面的异同。

(二)写作意图

透过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看社会基础的重要性。国家的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环境的协调,通过比较得出雄厚的经济基础,强大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相同之处

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53年以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十九世纪起,西欧列强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扩大殖民地而入侵东亚,此时仍然实行着闭关锁国的中日两国被西方的炮火轰开了大门。在中国,其标致是鸦片战争。在日本,标致就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东来叩关。两国被迫开港通商,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致使中日两国陷入重重危机之中。为了救国救民、中日两国在自己的国家掀起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活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就其当时国内的各基本方面,两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世界大势,都有许多的相同点。

(一)历史背景大致相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

在外来的侵略中,西方侵略客观上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力的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就是在国家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的这样一个背景下爆发的。

(二)改革的性质宗旨相同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中,虽然经过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大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厂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两国维新派都力图通过维新改革现状,使自己的国家走向强大。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增强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收回国家主权,以成为近代亚洲独立自主的国家。

(三)改革的内容大体相同 1

从改革的内容上来看,戊戌变法在政治上开议院,制宪法,以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实行君民共治;经济上提倡大力兴办实业,实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 山根幸夫:《近代中国与日本》,山川出版社,1976年版,第9页 的政策,以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落后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文化上废除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提倡科学,兴办新式学堂;军事上设置制造军火,精练海陆军等。明治维新运动政治上废藩置县,消除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和地税改革,实行保护扶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一系列政策。如将企业交给私人经营;向资本家发放无息贷款;统一货币;禁止各地设立关卡;取消商人专利的同业公会等。军事上颁布义务兵役制,建立近代常备军,按照西法练兵,对官兵进行武士道精神教育。两者改革的内容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是关于社会体制、社会制度的改革。

(四)改革的实行方式相似

从运动的实行方式来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实施,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精英,拥簇着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在政坛上进行改革。以达到变革的目的。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一个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实现自身抱负。

三、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分析

中国维新派的主要领导人康有为曾经说过:“日本变法收效最快,制度最完备,是中国最好的典范。„„如能效仿之新政,中国变法所获之成果,就又可能事半而功倍。”(注)在他看来,只要以明治维新为模式,变法维新就能成功。但是,出乎中国维新派的意料,1898年戊戌变法却遭到了失败。就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当时国内的各基本方面来看,有相同之处,按维新派的想法戊戌变法可以借鉴明治维新,但是两者之间有许多根本之处不同,也恰恰是明治维新取得成功,戊戌变法失败的真正原因。

(一)国际环境不同

日本的明治维新处于极为有利的国际条件下。当时,世界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日本内政日本史学家井上清说:“英法俄的对立„„使各国的魔手相互收到牵制。美国的内战及善后工作,使他没有余力在东方发动侵略。这 5

一切都有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①英国和法国把自己在远东的重点放在中国,为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从日本调走了他们驻军;其他西方列强对日本又有各自的打算,因而未能采取联合干涉的行动。日本维新派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几乎是在没有多大外界阻力的情况下,比较顺利地进行了维新运动。而中国的戊戌变法所处的国际环境是极端险恶的。当时,世界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甲午战争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主义蜂拥而至,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政局发生的任何变动,都会触动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他们决不会袖手旁观。因此,中国的戊戌变法遇到了极大的外部阻力,即使不遭到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也会受到帝国主义的干涉,因为帝国主义不会放弃在中国已获得的政治、经济、外交权力,决不会让中国成为民族独立、主权完整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维新派希图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推行变法,只能是幻想。

(二)社会结构大不相同

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前提条件是推翻封建制度。在这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要强大得多,而资产阶级势力却比日本要弱得多。日本明冶维新前,封建制度危机四伏,封建营垒急剧分化。顽固势力德川幕府的统治在农民起义的多次打击下,已经摇摇欲坠,分崩离析。其他西南各藩,从藩主大名到下层武士以及一批宫廷贵族都背离了幕府,向资本主义转化。这样,新兴的地主,商人,中、下层武士组成倒幕联盟,主张推翻幕府统治,并拥有军队,其势力远远超过以德川幕府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明治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因此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政是可能实现的。而在中国戊戌变法时,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形成了完整的封建体系,根深蒂固。在中国要冲破这个封建主义罗网,无疑比在日本要困难得多。当时统治集团中主张维新的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仍然掌握着大权,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斥责为“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②所以说封建制度根本无法触动。并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很薄弱,民族资产阶级十分弱小,其上层的代表康有为、梁启超具有严重的软弱性,缺乏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推行新政必然举步维艰。

(三)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和政策的实际作用不同

日本的维新派懂得以暴力摧毁旧的封建政权,他们利用下层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推翻了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起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政权。然后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这实际上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相反,中国的维新派不懂得暴力的重要,根本没有自己的武装,又敌视和害怕人民革命。所以,戊戌变法只是少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孤立的活动,没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农民起义的配合,没有发动对顽固势力的武力讨伐。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危急之时,只得求助于封建军阀袁世凯,结果又被出卖。相反,慈禧却以武力为后盾,发动宫廷政变,轻而易举地囚禁光绪,捕杀维新派,帝党和改良派无力还击,只得束手待毙。

四、对中国发展的借鉴价值

百余年前的戊戌维新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首次有意识地进行制度变革、应现代化挑战的尝试。但这次措施并不“过激”的改革,却以流血的悲剧结束。通过比较我们得出改革需要有一个众人信服的理论作指导;需要一个坚实的阶级基础;一个能普遍认同变法的社会心理环境。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戊戌变法中的新思想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不管是明治维新改革成功,还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我们都从中得出只有不断地进行改革,我们的国家才会国富民强。我们要积极学习外国的长处,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坚持对外开放,走出国门,选择西方文明为我用,对西方文明不能生搬硬套,应取其精华,出其糟粕,才能有利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经济

经济的雄厚象征着国家实力的强大,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强有力保证。只有坚持对外开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才能最大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

(三)重视教育

培养人才的事实告诉中国,国家要强盛,必须投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使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再“穷”不能“穷”教育。因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造就出优秀人才。

结论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离开中国实际,盲目照搬别国变革模式和别国经验,是行不通的。说明了社会基础的重要性,只有以革命方式彻底摧毁封建制度,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正如诺斯所提出历史是至关重要的,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我们可以像过去学习,而且还因为现在和未来是通过一个社会制度的连续性和过去连接起来的。今天和明天的选择是由过去决定的。

参考文献

[1] 胡思敬:《戊戌履霜录》、《戊戌变法》

(一)[2] 《菊与刀》:(美)本尼迪克特,出版社xxx年版本:

[3]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M]:道格拉斯.诺斯,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Analyses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Hundred Days Reform movement Abstract: in 1868, Japan experienced The Meiji Reform movement.In 1898, China has made Hundred Days Reform movement.Two is to save the national sport with the bourgeoisie peril the natur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but the success of The Meiji Restoration to Japan on the capitalist road, has become the only east of the capitalist powers.And Hundred Days Reform movement is just a flash in the pan, China still struggling in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of the abyss.And reform, but losing eleven percen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both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countri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reform movem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in different,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power resources of master degree and different operation of utility from relative factors conditioning attributed expounds when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Hundred Days Reform movement of reforms, and demonstrates the social ba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political reform,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one into the cause of a game.Keywords: The Meiji Restoration;Hundred Days Reform;Reformation

第四篇: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

梁任公曾经说过:上世史是中国的中国,中世史是亚洲的中国,近世史是世界的中国。他的所谓近世史,是指乾隆末年以后的历史。也就是说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发生关系的历史。平心而论,从一种特定的角度来考察,梁氏的说法具有明白而确定的概括性。在世界近代史上,1840年以前的中国和1853年以前的日本,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中,极重要的一点,就是都同处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殖民主义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闭关锁国地生存下去了,而中日两国的统治者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实行着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中日两国的大门都是被西方的炮火轰开的。在中国,其标志是鸦片战争。在日本,其标志就是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培里率舰队东来叩关。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中日两国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都有相似之处。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也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而出现的。它们在两国历史上都有重大的意义。但是,它们对两国历史的实际影响,却不可同日而语。

即使粗略地扫瞄一下,人们也会发现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就其

基本方面说,有着许多的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与其说是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由世界大势和两国自身的社会性质,以及中日两个民族在此时所面临的历史课题造成的。一句话,这些共同点,是历史地形成的。

第一,从外部环境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殖民地化或半殖民地化严重危机时所发生的政治运动。这种侵略与危机,在中国,是鸦片战争的失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主权的逐步丧失,大量的赔款、割地和全国被几个列强瓜分为若干个势力范围,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

在日本,则是1853年以后的被迫开关,是《日美亲善条约》、《安政五国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之类的极端不平等条约的订立,是黄金的大量外流,是经济的日趋恶化,是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是被迫让外国在本土建立军事基地,是国内政治危机的加剧,是国家存在着被肢解的危险。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分别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爆发的,它们都背负着救亡的历史任务。

第二,从运动的社会性质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本质上都是以带有某种半殖民地化色彩的封建社会为母体,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可以上溯到北宋。而在较完整的

意义上说,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较可观的发展,然而,直到鸦片战争前,还是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其中,虽经洋务运动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成份有所增长,但在社会经济中,始终未占主导地位。而鸦片战争后强加给中国社会的,则除了一部分外来资本以外,更多的是半殖民地化的因素。

日本在18世纪从自然经济中孕育出资本主义的因素。特别是在江户幕府建立之初,由于政局稳定,全国统一,商品经济获得较大的发展。雇佣劳动与资本,以手工业工场为载体,已缓慢地开辟着自己的航程。然而,就整个日本社会而言,它也不居主导地位。1853年以后的开关,又给仍蹒跚在中世纪长廊末端的日本社会打上了半殖民地的烙印。因此,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以带有半殖民地色彩的封建社会为出发点,旨在经过变革而走向近代文明的政治运动。

第三,从改革的内容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所要解决的,都不是枝节性的而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戊戌变法诚然是个失败的运动,运动中的主干人物所提出的一系列主张,包括光绪皇帝下的二百多个诏书,许多并未实行就已烟消云散。但就其所提出的内容来看,诸如废八股、办新式学堂、开言路、裁减绿营、裁撤臃肿机构、准许自由开设报馆、设中国银行、矿务铁路总局、办农会、商会、训练精兵、奖励新发明,以及在百日维新之前作为运动先声所提出的反对签订不平等条约等等,所涉及的,都显然不是社会生活的个别问题或枝节问题,而是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问题。而明治维新运动所提出的尊王攘夷、尊王倒幕、版籍奉还、地税改革、废藩置县,以及“以西洋文明为目标”大量输入西洋文化的措施等等,也都是社会生活中的重大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问题。

第四,从运动的实行方式上看,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在中国,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知识界的精英们,拥簇着一个光绪皇帝,在政坛上兴云布雨,以期达到运动的目的。在日本,则是得到一批武士支持的萨摩、长州二藩和一些有西方思想的志士,把凄凉寂寞的天皇推到历史的前台,以实现自身的抱负。

然而,历史仿佛对中国过于残酷,而对日本过于恩宠。当日本经过了明治维新运动,摆脱了殖民化命运的枷锁,走向资本主义进而成为近代列强中的一个时,中国却在戊戌变法之后,进一步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蚕食、瓜分的对象。研究中国

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时,人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同途”而“殊归”情况,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这里扮演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现在,让我们讨论这两个政治运动的主要区别,在我们看来这也恰恰是明治维新何以取得成功,而戊戌变法何以失败的主要所在。

首先,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虽然都是具有反封建性质的运动,但是,它们各自所拥有的力量,和作为其对立面的力量,却有很大的不同。戊戌变法的思想旗手是康有为,他是这场变法的精神教主。而政治上的权威或旗帜,则是光绪皇帝。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应该说,在思想理论的准备和宣传上,都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为这个运动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无论是公车上书也罢,建立学社也罢,以及后来的行走军机也罢,都主要是在发表言论、提供方案的范围内行动。这一切,在中国思想史和政治史上,诚然发出过耀眼的光芒,在其时沉闷喑哑的思想、政治界中所发生的震撼,也类乎核的裂变。而光绪皇帝,在名义上也是“九五之尊”,可以统帅一切、指挥一切。但是,维新志士们全是手无寸铁的书生。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而可悲的正在于,他们手中没有刀,没有任何的武装力量。至于光绪皇帝,又是一个

瑟缩在西太后淫威阴影之下的儿皇帝,在没有武装力量拥簇的条件下,他表面上的“无限权力”事实上却是极其有限的。光绪一生处于无权的地位,早在他入宫时已经确定了。光绪生于深宫,但他通过审阅奏章,认识到封建官僚集团的腐败无能、营私舞弊;军队无战斗力,对外战争一败涂地;洋务企业耗费国家大量钱财而亏损有加。光绪面对处于列强虎视眈眈威胁下的这样一个烂摊子,认识到不改革、不维新只有亡国。他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这使他接受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成为可能。他比较早地接触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如冯桂芬、康有为、汤震等人的著作,也积极主张向西方寻求治国之道。光绪,这个处于丧权辱国时期的末世皇帝在19世纪末中国的社会条件和局势中,力图变革,他主战、支持变法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然而,维新改革是一场严酷的政治斗争,其锋芒所向,直指封建专制制度及其腐朽势力,维新改革必遭专制制度的卫道士及盘踞要津的大僚的抵制,维新的精神也为保守的世俗所不容。到19世纪末,中国的顽固派仍主张“治国之道以正人心,厚风俗为先”,慈禧太后对光绪皇帝的变法斥责为“徇一人而乱家法,祖宗其谓我何?”〔1 〕维新派抓住光绪,开明官员拥戴光绪为首领,于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就极力削弱光绪的力量,凡支持光绪的均

遭贬斥。善于权谋的封建统治势力的总头领慈禧太后将一切维护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势力和集团都集合在她的旗帜之下,正当维新派推动光绪皇帝颁发明定国是上谕,开始新政改革之际,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逼迫光绪在明定国是上谕颁布的第四天连发三道上谕,除罢黜翁同hé@①外还有两项重要举措:一是凡二品以上大臣授新职,要具折到皇太后前谢恩。这是慈禧企图再度“临朝训政”,并操纵用人大权,既笼络上层官僚,又防止光绪帝任命维新派为高级官员,扼制维新派进入权力中心;二是任命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领北洋三军。这是守旧派部署政变的关键步骤。荣禄曾对慈禧太后说:“以皇上任用匪党(指维新派),难保日久不生变乱。京津咫尺,以北洋军可资镇制。”〔2〕所以军机大臣被罢黜后,荣禄出任直隶总督,“身兼将相,权倾举朝”。

总之,维新派没有军政实权,也没有广大人民作后盾,只有一个连自己地位也朝夕难保的傀儡皇帝,所以,当决战关头逼近,变革与反变革力量短刀相向时,他们找不到一只救生之筏,而只能把袁世凯当作“诺亚方舟”。而当袁世凯把他们出卖以后,从光绪皇帝到康、梁,到所谓“六君子”,也就只能或则瀛台被禁,或则亡命天涯,或则京华喋血,而决不能镇慑强敌、笑傲江湖。

反观日本,日本明治维新时也面临沦于半殖民地的危机,但明

治维新发生在1868年,那时世界资本主义还没有完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大多忙于其他事物还未顾及去争夺殖民地。日本史学家井上靖说:“英、法、俄的对立„„使各国的侵略魔手相互受到牵制。美国的内战及其善后工作,使它没有余力在东方发动侵略。这一切都有助于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

在明治维新前夕,以长州蕃为首的革新派即以“开港倒幕”、“强蕃割据”为口号,展开反封建的倒幕运动。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诸蕃,不仅有“船中八策”、“王政复古”、“辞官纳地”的方案、纲领,还有事实上的“王政造成的以天皇为核心的政治权威”,它恰恰是改革的领导者和推行者。

其次,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另一个重要区别点是,它们历史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日本民族具有开放性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历史传统。战后日本的第一位首相吉田茂曾坦言,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日本一直是以中国为师的。其后日本又从朝鲜、印度学习到不少东西。在幕府时代,尽管实行锁国政策,但它仍然向荷兰吸取了许多新知识,形成了相当有意义的所谓“兰学”。而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统治者由于尝到了苦头,并从残酷的现实中醒悟到,必须从科学文化和政治经济上向西方学习,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竭力向西方学习,成为朝野上下的大潮流、大风气。日本人对外来文化既不

一概排斥,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对外来文化的优秀部分合理吸收经过创造性的再熔炼,使其具有新的性质而逐步成为日本传统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稳定而又“开放”的文化系统。

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历史进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肩负“救亡”和“兴中”的使命,为救国也向西方去寻求真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旨在维护大清国的独立;洪秀全改造西方基督教为的是建立“男女平等”、“单一神权”的天国;康有为、梁启超推行变法走资本主义道路;孙中山提出“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这些只反映了中国近代国情之一面。从历史上看,汉、唐两朝是历史的大开放时代,然而,自安史之乱以后,特别是唐末以后,却逐步陷于封闭状态。比较地说,宋还不是很封闭的,郑和下西洋以后的明清社会,基本上就封闭起来了。闭关自守带来的社会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果说,经济上的闭关自守,是中国近代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的话,那么,思想文化上的闭关自守则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乾嘉汉学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自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人们不要忘记,当乾嘉学者将自己横肆的天才和巨大的精力销熔于经史之中,搞得梁任公所谓“乾嘉以来,家家许郑,人人贾马,东汉学斓然如日中天”之时,正是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潮勃起之日。戴震、惠栋、焦循、阮元之辈,不是生活在但

丁、卜伽丘的时代,而是生活在亚当·斯密、李嘉图、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的时代。当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之余,开始写《阅微草堂笔记》,宣扬“人心微暖,鬼神皆得而窥”、“冥冥之中,有如是之委曲”〔3〕的前因后果说时,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和进行的岁月。翻阅历史至此,常常使人废书长叹:若是其时的中国不是自我封闭,而是能够睁开眼睛看看世界,以乾嘉汉学诸大师的才能和精力,其成就当会有崭新的面貌,中国的学术思想当不会落后如许,以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闹出封疆大吏叶名琛靠吕洞宾的乩语来对付外敌的笑话。正是在这样封闭的历史氛围中,戊戌志士们悲壮而激越的呼号,才显得特别的孤独。

再次,中国是一个大国,而日本,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岛国,这种空间背景的差异,也给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如上所述,其时中、日两国都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就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总量而言,中国似乎胜于日本。但以中国之大,而日本相对很小,就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在社会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言,日本的这个比例比中国的要高。从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来说,天皇登高一呼,就会影响国内的许多地域,甚至能震动国土的大部分。而在中国,京城发生的一切,哪怕要传递到国内主要经济发达地区,都要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遑论僻

远地区了。面对苍茫大地,面对层层叠叠的官僚机构,光绪皇帝的诏书也罢,康、梁等人的狮子吼也罢,在很多很多的地方,都仿佛进入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变得杳无踪影。中国社会这种的闭塞性,使辛亥革命后的农村,仍然处于对政治茫然无知的状况。关于这一点,读读《阿Q正传》即可了然。

最后,从革新派所运用的策略来比较,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派显得较为条理、有序,而戊戌变法在操作上则显得紊乱和操之过急。

1868年明治维新政权建立以后,通过废藩置县,各藩全部解体,实行“四民平等”;通过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有重要意义;文化开明、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使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日本,特别是大力普及初等教育,到明治末年全国就学率已超过95%。1890年以天皇命令形式发布《教育敕语》,把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道德规范纳入军国主义的轨道。正是这条理有序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改革的成功,日本迅速走出了封建时代,开始接受资产阶级人权、民主思想,为建立资产阶级近代国家奠定了基础。

戊戌维新在策略上似操之过急,在新政改革中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103天的新政,颁发上谕达100多道,改革的内容从政

第五篇:日本明治维新练习题

合肥育英高中选修一试卷(日本明治维新)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日本幕府统治集团的统治基础是D A、天皇 B、将军 C、大名D、武士

2、日本明治维新取得巨大成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是 D A、天皇权力至高无上,支持革新派进行改革 B、废藩置县,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近代统一国家 C、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D、倒幕派掌握政权,进行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

3、日本尊攘派形成的原因是 A ①外国势力入侵,日本民族危机加深②幕府统治者对外妥协,对内恐怖镇压

③中下级武士得到部分大名和人民的支持④各地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其最主要的成果是 B A、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 B、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了道路

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5、尊王攘夷运动失败的原因有A ①尊攘派对幕府抱有幻想②幕府军队进攻

③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围攻④尊王派失去民众支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除了俄国外还有A A、日本 B、意大利 C、美国 D、德意志

7、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A A、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的迫使 C、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D、为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其政权地位

8、“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 第页共

下载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文化差异(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示例之一

    日本明治维新·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第24课 日本明治维新 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 石纪元(一)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倒幕前日本的政治经济状况;西方列强的入侵;倒幕运动......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继“大化改新”之后的历史性转折,明治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教育改革则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任何文化落后的......

    日本明治维新__选修一解读

    小结: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危机有哪些?(倒幕运动的背景) 1、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冲击了封建经济。 2、外来侵略,民族危......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浅谈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 摘要: 1868年日本进行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运动,使得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迅速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与欧美等资本主......

    浅析日本明治维新前的经济发展状况

    前言 真正意义上日本的经济发展是从班田制(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令)的颁布开始的,虽然这一法令未能持续太长的时间,但是这却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以下......

    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第22课 《日本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鄂州市第五中学卫荣鑫 一、 课标内容: 知道明治维新的主要政策,理解明治维新在日本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

    《日本足球的明治维新》读后感2000字(大全)

    《日本足球的明治维新》读后感2000字CURRY去年临放寒假前想着去图书馆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本好书,现在看来我还是挺幸运的。一开始是书名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知道足球的......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篇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反思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教学反思 (1)设计理念: 从以上整个设计过程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