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屡屡碰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实践。(2)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1.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2.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1921年,毛泽东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国民革命时期,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2)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形成(1)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在分析中国国情基础上,对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作了详尽完整的论述。
(2)到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发展(1)1949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他还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
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2)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方针,这就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4)意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伟大的转折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1992党的十四大,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下一步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6)意义:邓小平理论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2002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胡适《文学改良邹议》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敬告青年》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影响: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篇:《三民主义》读后感
观《三民主义》有感
——我谈“民族”与现代“国民”意识
《三民主义》由孙中山所著,这本书收录了孙从一九二四年一月至八月的“三民主义”十六讲。其中“民族主义”有六讲,“民权主义”有六讲,“民生主义”有四讲。
“民族主义”部分,孙中山主要给我们讲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地位,现在所处的形势以及面临的任务。(民族主义是我这篇感想的主要内容,所以在下面主要讲解,这里不做过多描述)“民权主义”部分提到民权的概念,谈及民权在我国的状况及发展,并与外国民权发展与斗争史做了比较,提出民权在我国应如何发展,如何实现。“民生主义”部分则主要讲了什么事民生主义以及民生主义的实现步骤与要求。
孙中山对当时的情况可以说很了解,他很有先见的提出了“三民主义”,并且希望国民党能都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挽救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下面我主要从民族主义这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认识。
要谈“民族主义”,首先要问何谓“民族主义”?孙中山说“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通俗来讲就是,以前的中国人只有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观念,而对于民族则是毫无感觉的。按照我的理解,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决定了家族式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其次是,自从西周以来,等级森严的家族制就早已将“尊尊亲亲”、“父子尊卑”的观念深深植入人们的心里,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越长越深,人们有家谱宗谱,却从老没有族谱或族史。还有就是,这种观念也与当时的经济政治发展有关,当时的皇帝以天朝自居,认为,世界就是中国,中国便是天下,自以为是宇宙的主宰者。无意识中就给人们一种错觉,认为除了中国人之外就再也没有别人或者说再也没有人比他们强,这样的话,人们生活在一种无比较、无竞争的环境中,没有别的民族与他们竞争,当然无需知道原来大家都是汉族人了。正是因为这样,人们便对民族意识不强。就算在元朝和清朝时期,蒙古族和满族夺去了汉族人的政权,人们仍然没有危机和民族意识。为什么呢?我想是因为无论是蒙古族还是满族都实行了汉化,他们折服于汉族,主动吸收汉文化,汉族人便骄傲自大、洋洋得意的继续生活着,在他们心里还是认为,汉族仍然“称霸天下”。由此可见,人们的民族意识在古代就没有形成。
那么当时呢?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到八国联军侵华这60年间,民族意识有没有觉醒呢?我们国人有没有团结起来为民族而奋斗呢?„„外国旁观者说我们是一盘散沙,那到底是不是呢?
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起义;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义和团曾经奋起;戊戌变法时,梁启超率先提出民族主义,民族意识便有所觉醒,但只是少数先知者而已。这些可以说是民族主义,但是,这些民族主义足够吗?仅仅是几个老百姓,几个农民被迫不得已而反抗而斗争就是民族主义吗?难道有几个先知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为民族危亡奔走呼号就是“民族主义”吗?难道就指望这些个人去拿起刀救中国吗?面对几十万大军他们又算什么。
由此可见,当时的民族意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而当时正值各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危难时期,军阀又各据一方,国民党在袁世凯的搅和下已乱七八糟,共产党作为新生力量才刚刚诞生。民众的生活更是糜烂不堪,地主强取豪夺,官府层层压迫,人民则负债累累,生不如死。中国社会看起来真的是一片狼藉,上下心不齐,力不同,取得民族独立又何从谈起。
由此可见,民族意识在当时提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将全国人民团结在一起。它不仅能缓和阶级矛盾,才能让人们意识到,原来中国人都是一家人,何必在这个危难时候发生内讧进行窝里斗呢?同时,它还能使人们众志成城抗击敌人。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可是当“民族主义”这种水泥加进来时,我想它会更坚固吧。当然,民族主义不是两个人觉醒就可以的,不是一千人觉醒就足够的,而是四万万人的事,是四万万人的任务。如果这些人全都觉醒,我想每个人拿着棍儿拿着刀组成人墙,那些拿着尖刀利枪的鬼子也会不住颤抖尿裤子吧。我们都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四万万人的力量却是可以震天动地的。
孙中山希望国民党可以领导中国胜利,可是没有,最终还是共产党人领导中国胜利。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共产党的胜利离不开民族意识。全民族的统一战线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发动游击战,搞农村革命根据地,联合各党派各阶级人士,发动人民挖地道,目的不都是激发人民民族意识,尽可能大的团结全国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吗?如果没有人们的支持,再好的领导、再英明的将军,我想都是白搭吧。
„„
总之,没有全民族的团结,中国革命不可能胜利,没有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有怎么可能团结在一起呢?
作为一种意识,“民族意识”同样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着,那么,在今天,它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在今天,我们不用去拿着枪上战场,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不用长征不用吃树根,但是,它不是不用的。在今天,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国民意识。
我认为,国民意识就是你作为一个人,是有社会属性有集体属性的人,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义务,也有权为自己和自己国家的权利辩解和维护。
首先,我想说我所理解的社会属性和集体属性。我们是生活在一个集体的,谁也离不开谁,我们吃饭离不开农民与厨师,穿衣离不开纺织工,出行离不开修路工人,睡觉离不开建筑工人。我们不能够脱离集体,那就要学会如何在集体里生活。当有一个“小悦悦”被碾压时,我们该怎么做?面对老人摔倒时,我们该不该救呢?公共场合还不改吸烟?手里的垃圾该丢在哪里?“希望工程”捐出去的是希望还是绝望?一幢幢豪宅后面是努力挣来的钱还是贪污受贿而来的钱?党始终高举“为人民服务”,真的做到了吗?这一串串问题接踵而至,虽然很老套,人们一直在说,可是,到底有没有付出行动呢?有没有身体力行,从我做起呢?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民族意识有关吗?那么我试问一下,如果连自己的同胞都不关心还会关心谁?如果连自己的人民都不爱护还会爱护谁?如果连像小孩老人这样的弱势群体都不在乎还会在乎谁?„„资本主义有矛盾,社会主义没有嘛?如果这种冷酷、这种无情、这种贪婪、这种自私不加以遏制的话,那么将来的中国社会会是什么样的?大家有没有想过?到那时候,人们不会再团结了,人们不会有所谓的民族意识,甚至连宗族意识都可能消失。都说中国人情社会,可是,冷酷不就是一点一点练成的吗?
总之,我想说的就是,无论怎样,请大家关心关心四周,关心关心我们的同胞。要相信“助人就是助己”,“你投我以桃,我必报你以李”。对呀,中国人是讲人情的,是懂得回报的。可是,我们往往都只看重回报,却忘记了回报的前提是必须要付出的。我想,如果我们国人都能这样互相团结,互相帮助的话,又有谁敢欺负我们?
其次,我还要说的就是承担责任与义务。就拿“钓鱼岛”事件来说吧,这次事件中,中国人真的是“爱国”啊,真的做到了“我是中国人”!大家打砸日系车,拒绝日系产品,成群结队游行示威,见了任何有关日本的东西,不问三七二十一就毫无保留的毁灭,遇到爱看日本动漫的人就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有必要吗?中国人何必为难中国人?难道开日系车就是不爱国?难道打看日本动漫的儿童或同学就是爱中国吗?我想问问那些人有没有想到这背后是多大的损失?打伤人的医疗费谁来报销?车子被砸了,怎么办?这对于日本有多大的利益呢?这会让日本人气的跺脚吗?不会吧,他们或许早开始乐了,他们肯定在想:“中国这帮傻子,我们还没动手他们怎么就动手了”„„大家我时间干这事,怎么不去关注下希望工程呢?怎么不去看看是不是每个政府拨款都准确到位?怎么不去关心关心有多少人没饭吃没水喝呢?哎!我们永远太冲动,冲动的看不清事实。我们永远太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很爱国,却舍不得花一分钟把自己旧的衣服捐给灾区,舍不得给路人一个微笑。爱国不仅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和智慧!
说到底,民族意识在今天,我把它总结出来就是八个字“博爱、诚信、和谐、睿智”的精神。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一辈人努力的方向吧。
让我们随着时代的车轮,继往开来,一路向前吧!
姓名:张一帆
班级:法学院135班 联系电话:***
QQ:313080170
第三篇:三民主义读后感范文
读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感
昨天和今天,海峡两岸以各自的方式隆重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两岸的执政者信念不同,所走道路迥异,却不约而同地宣称自己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继承者,高度赞扬先生结束帝制、创建共和的丰功伟绩。这多少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山先生
在中国历史上,以及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为什么是孙中山?“革命”在当今之世几乎变成贬义词了,一些学者开始反思辛亥革命对当今中国的负面影响,还有专家对中山先生的个人品质与其历史地位提出质疑,这个时候,我觉得有必要尽量简洁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也是最近两个月集中阅读那段历史,尤其是认认真真看完了全本《三民主义》后的一点想
法。
满清王朝会搞政治体制改革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回答这样几个系列问题:为什么一定要推翻满清王朝?或者说,满清王朝能够改良吗?君主立宪真能成功吗?关于满清王朝,我先声明自己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我无法掩饰对这个朝代少数满族人屠杀压迫大多数汉人的仇恨,满清王朝是中国历朝历代最残忍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个在文明程度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无法和中原主流人群(以汉人为主)相比的少数民族,因为善于骑射而以1%的人口征服了99%的大多数族群,靠的是对异族的毫不留情的屠杀以及更加残忍的文字狱这“两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而彻底阉割了中
华民族!
很可能有人要说,中国其它的朝代不同样如此?是的,秦朝的残暴与明朝的腐败都不比清朝好多少,但我们不要忘记,满清统治的时代不同了,以前所有的朝代统治中国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专制政权几乎都差不多干着同样邪恶与愚蠢的事,可满清入主的时候,正是西方从文艺复兴走向启蒙,世界各地民族革命与民主运动兴起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在做,当我对照了六七本台湾与外国人写的历史后,我唯一的结论是:满清不是个东西,在很多与西方接触中(例如对待传教士与西方科技、文化),清朝不但保守,而且倒退。中华民族突
然在最近几百年落后于世界,满清这个政权要负主要责任。
那么,满清政权是否能够改良?压住革命,再给他们几年时间,君主立宪就能够推行?百年前的中国就和平演变,就转型成功了?简单的回顾一下,从“洋务运动”——相当于我们这个时代“改革开放”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到“维新变法”——相当于“改革开放”中的政治机构与机制改革,再到“君主立宪”——相当于我们一些领导人反复强调与承诺的“政治体制改革”、还权于民,我们看到了什么?
大家只要稍微读几本简易的历史书,就能够发现,这些“改革”的失败,一个也不是因为“革命”,也就是说,无法改革的腐败满清选择了革命,不是革命者找上门来搞垮了满清。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选择了“孙大炮”,而不是他真有什么能耐,一举推翻了满清,满清本来就腐朽得不能再腐下去了。有些学者不知道从哪个历史文献中找出了满清时人民生活水平还挺高的,从而得出了满清不改革的话,就不会亡,这让我想起了苏联东欧解体后,一些学者得出了苏联东欧其实很不错,人民生
活水平很高,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搞垮了苏联东欧。
“天子替你们干了些什么呢?”
其次,让我们看看当时的那么多大学问家——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等,哪一个看上去都比孙中山有学问,听上去也比“孙大炮”靠谱。但中山和他们却有本
质的不同,说起来太复杂,我只举一个简单的“一句话”的例子。
我们现在能够叫出名字的所有大学者几乎都有两个特点:一是家境比较富裕(导致他们看到的“国弱”,而不是民穷),二是看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欺负开始接触西方学问,最终有了民主与改革的思想。这些人一旦接触西方的学问,几乎一下子就能“融会贯通”,而这些家境富裕的知识分子,最初的理想几乎都是从“救国”开始的——也就是以挽救腐败的满清王朝来复兴中华。我几乎没有看到谁是看到中
国人活得贫困与没有尊严、满清太腐败而兴起改革之念头。
有一个人除外,他就是孙中山。要讲读书做学问,他根本不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对手,但17岁时,孙中山从檀香山辍学回到家乡,小孙当时只在檀香山中学生活了五年,根本没有接触到什么高深的民主自由与共和的理念,可他回来后对比了两地的生活,对乡人说:“一个政府应该替人民管理种种事情。百姓每年缴了税,应该看
到政府做造的学校、桥梁、马路。但天子替你们干了些什么呢?”
“天子替你们做了些什么?”——这个如此简单的问题,却是现代文明国家的最基本的问题,人类五千年都没有人提出来过,我遍查当时满清大学者的著作,那些对西方学问如此精通的“救亡图存”的精英,竟然没有一个人提出如此简单的问
题。他们都在忙着如何能够为满清的天子做些什么啊。
——这就是差别,这就是孙中山,他的家庭不怎么富裕,他在美国的时候甚至还是华人受严重歧视的时代,但他却通过简单的对比,提出了关键的问题。就是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们看出,他的学问也许和当时那些大知识分子不在一个层次上,但当时那些大学者根本不是中山先生一个时代的人——中山先生超越了那个
时代!
满清政府不怕列强瓜分,只怕人民推翻!
还有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值得一提。当时的中国表面上受到帝国主义的欺负,从
而激起了知识分子与精英的思考与行动,可在本质上,中华民族受到的最大的欺负
不是外国列强,而是统治他们的皇帝与腐败的专制政权!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满清时代,从八国联军到任何一个列强,几乎都有能力把中国吞并(八国联军使用了不到百分之一的兵力就占领了北京城,火烧圆明园),但他们并没有有如我们一直宣传的那样“瓜分中国”。而这一点,那些整天到日本、美国和欧洲政治避难的知识分子们(包括康有为、梁启超等)竟然没有看出来,或者假装看不出,反而是慈禧那个老太婆看清楚了,所以,她从来不忌惮西方列强“瓜
分”清朝,她从来不担心会亡国。
为什么?因为西方列强求财,大清政府只要有四万万汉人可以压榨,“宁赠友邦,不与家奴”,并无亡国之忧!所以,当老顽固康有为为了保护大清江山而组织保国会、疲于奔命、要死要活的时候,清朝大佬荣禄鄙夷地说:“康有为立保国会,现放着许多大臣未死,即使亡国也不劳他保也。其僭越妄为,非杀不可。”——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一帮被奴役了两个多世纪的奴才还在为保护主子“殚精竭虑、肝脑涂
地”,中山和他们比起来,无论从思想还是人格,哪里可以同日而语?
为什么是孙中山?三民主义!
我们要提一下中山先生的最大贡献——“三民主义”。通读三民主义全本,几乎夜不能寐,说实话,这里面没有一个观点对于我是新的,但中山先生却能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以自己有限的学问与游走边缘的经历提出了如此系统的“中国之路”,以任何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都能够听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穿插了很多故事),这是当时
哪个大学问者做到了的?
现在回头看,我们可以说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对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理解显然深刻过孙中山,可是,问题在于当时西方的学问早就形成了,只要是个学者,能够埋头读书,完全可以理解这些道理,而且说得头头是道,问题是这种学问对于很多学者来说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往往只能停留在“学问”上,无法用于实践,而且经不起考验。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没有出过国门就对西方思想了如指掌的大学问人与先期的启蒙者,一旦遇到了挫折,一旦出国了看到了不如意的地方,往往是抛弃以前的“学问”,自己的信念也会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中国近代历史上这种启蒙者还少吗?最后他们自己都变成了需要启蒙的人。而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想可能一开始就没有他们的那么深刻,他只不过是从呆了四年的中学里感悟到的,可那是实实在在的,当他再结合理论,以及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时候,他就成了最坚定的民主共和领
袖,岿然不可动摇。对共和民主的追求不再是“学问”,而成了信仰。
从今天的角度与眼光看,“三民主义”从理论上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除非你拿一个不一定能够使用的西方的制度模型,还有什么比三民主义更接近中国的现实?中山先生首先提出了“民族主义”,他不但看到西方列强对中华的侵略,更看到了满清少数利益集团的倒行逆施。满清政府是最大的种族主义,统治中华民族近三百年,汉人的官职不但始终受到限制,而且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占人口不到1%的满族利益集团手中,这样的建立在种族歧视与偏见之上的政权在全世界几乎绝无仅有(世界历史上没有出现过占人口1%的少数民族统治过99%的民族达两百多年之久,那样的代价是血腥屠杀才能取得的)。孙中山提出“驱除靼虏,恢复中华”是反对少数人的压迫,把创造了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解放出来的重要举措。中山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现在一些人所说的被少数人掌握用来误
导民众的那种民族主义。
在政治上,中山先生提出了“民权主义”,其核心就是共和,就是一人一票的选举管理自己的最高领导人与政府,虽然他对自由的看法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有所不同,今天看来可能有些缺陷,但应该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解读,自由主义者的自由至今在中国仍然无法立足,不是因为孙中山先生当时的“错误”,而可能正好相反,他当时的“错误”正是因为他比我们更早地看清了中国的国情与民情。
对中山先生另外一个误解,可能就在于他后期经常提出的“社会主义”,以及他的“民生主义”主张。怎么看这个问题?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中山先生提“社会主义”的时候,是在“民权”之后,是在民众有投票权选举自己的政府之后,他更多强调的是经济上的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中的福利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改变
国家的经济状态,改善民生。
如果有些朋友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我再转弯抹角地绕一下。请大家回顾一下,历史上凡是资本主义国家出现问题,例如对付战争,或者遇到严重的经济危机时,总有领导人出来搞“社会主义”,在经济上搞“集权”与“福利”,最明显的就是二战时的罗斯福总统,几乎把自己变成了“社会主义”独裁者,引起资本家一片恐慌。
最近又有奥巴马,在很多政策上倾向我们一些人口中的“社会主义”做法,引起一些财团的不满。还有现在流行的那句“社会主义救资本主义”,也是这个意思。现在再想一下中山先生,他当时面临的中国局面,那可是比战争与经济危机更残酷的,他想到学习苏俄的经验,也是可以理解的,甚至也是可行的。而且,大家不能忘记最重要的一点:中山先生学苏俄经验,和奥巴马、罗斯福异曲同工:是在有资本主
义政治的前提下,有民主共和与一人一票的“民权主义”保障。
穿越辛亥回到未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站在百年后的高度与角度,中山先生从行为与思想上,都可以挑出一些问题与毛病,但这些与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相比,绝对是瑕不掩瑜。在研究当时那段历史的时候,各方面材料汗牛充栋,同时代的人物也都有各自对他人的评价,如果我们只找负面的来研究,用当今的眼光审视与要求当时的人物,那肯定是有很大问题的。
我们现在看到当时的中山先生每时每刻“革命”不离口,很多对“革命”讨厌的人就心生戒备,甚至联想到农民起义、血腥与杀人,也有的顺理成章地把后世以“革命”的名义犯下的罪行都归咎到中山先生的头上,殊不知,中山先生的革命是推翻一个无法再改良的压榨四万万同胞的皇权专制,中山先生的革命是有鲜活的具体内容的,那就是“三民主义”,而不是打、杀、抢。客观评价一下中山先生领导的共和革命,杀人与血腥根本无法与英国光荣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相比,与当时的各种革命相比,辛亥革命几乎是最和平的。
现在流行玩时空穿越,也许我们应该穿越到一百年前去看问题,如果觉得不过瘾,我们还可以穿越到百年后的未来,回过头来看看今天的我们,我们面对了什么样的形势?我们是否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后人们会如何评价我们?我们会不会感到
很冤枉?
国家强大,人民富足,国家不受列强的欺负,人民不受统治者的折辱,国家寻求国际平等地位,民众享受一人一票选举自己的领导人——这些都是中山先生的愿望,今天看来,这些愿望其实已经分别在海峡两岸三地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上不欺负它国,已经很不错了,早就不怕列强瓜分了;而台湾也实现了中山先生的一人一票选举领导人,与港、澳以及中国沿海一
些富裕城市一起,率先进入到小康行列„„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乐观一些,继承与完成中山先生的事业,把民主、共和坚持
到底?
第四篇:林肯演说三民主义
民有、民治、民享
林肯的这篇《葛底斯堡的演说》,全文仅10个句子、272个词。但对美国民主制度和政治理想却作了十分准确的概括。
第一,这篇演说重申了美国的自由原则和传统:“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缔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
第二,把内战看成是对民主和自由制度的考验。“现在我们正从事于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和奉行这一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
第三,对美国的民主理想作了简明的概括。“全世界将很少注意到、也不会长久记住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话,但却永远不会忘记阵亡将士在这里做过的事。倒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给曾在这里战斗过的人们一直致力推向前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我们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的护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我们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此刻,距1787年9月17日在费城举行的联邦宪法签署仪式已有76年。但“民有、民治、民享”的宪政国家源流却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之初。
这是美国总统林肯的一段名言。其英文原文是(大抵如此,可能有些出入):
(The government)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will never die).有人就译成:(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不会消失)。
从这里看到,英文的原文非常精练,含义也比中文译文更深刻。
三个介词生动地体现了这个政府的性质:
of: 表归属,说明政府属于人民所有,而不是人民属于政府所有;
by: 表执行者,说明在这个政府一切的行事,包括运用(就是“治”)和不运用(不属于“治”)政治权力的时候,是人民(或其公选的代表),而不是官员来执行;
for: 表目的,这个政府以人民的目的为目的,而不是人民以政府的目的为目的。并且,人民愿意“享”这个政府就“享”;不愿意“享”,政府无权要求人民去“享”,否则就违反了“以人民的目的为目的”的原则。
显然by和for两个词,都比中文的“治”和“享”含义更丰富,更深刻。
最后,林肯用了people(人民)一词,而不是采用西方常用的citizen(公民)。
有人说,“人民”的含义比“公民”窄,因为“人民”的对立面是“敌人”,而“公民”仍然可能被划为“敌人”。其实,这不过是在“中国国情”下特有的一种误解。
在西方,citizen的最原始含义是指向政府纳税的那部分人,所谓公民权首先决定于有无纳税,纳税多少。
但显然,未成年人、老年人和种种原因失去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的人也是现代国家的“公民”,但他们不纳税或很少纳税,还享受国家福利救济。
林肯其实是说,我们的国家的公民不仅包括纳税人,也包括(按法律)不需要纳税的那些人。为避免歧义,他就使用了一个认为是中性而广泛的词:people, 人民。
林肯的民有民享民治:of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葛底斯堡演说的最后部分:
但,于更大意义之上,吾等无法致力、无法奉上、无法成就此土之圣。这群勇者,无论生死,曾于斯奋战到底,早已使其神圣,而远超过吾人卑微之力所能增减。这世间不曾丝毫留意,也不长久记得吾等于斯所言,但永不忘怀彼人于此所为。吾等生者,理应当然,献身于此辈鞠躬尽瘁之未完大业。吾等在此责无旁贷献身于眼前之伟大使命:自光荣的亡者之处吾人肩起其终极之奉献—吾等在此答应亡者之死当非徒然—此国度,于神佑之下,当享有自由之新生—民有、民治、民享之政府当免于凋零。
附:演讲中英文版
八十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大陆上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它孕育于自由,并且献身给一种理念,即所有人都是生来平等的。
当前,我们正在从事一次伟大的内战,我们在考验,究竟这个国家,或任何一个有这种主张和这种信仰的国家,是否能长久存在。我们在那次战争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集合。我们来到这里,奉献那个战场上的一部分土地,作为在此地为那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生命的人永久眠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十分合情合理的。
可是,就更深一层意义而言,我们是无从奉献这片土地的--无从使它成为圣地--也不可能把它变为人们景仰之所。那些在这里战斗的勇士,活着的和死去的,已使这块土地神圣化了,远非我们的菲薄能力所能左右。世人会不大注意,更不会长久记得我们在此地所说的话,然而他们将永远忘不了这些人在这里所做的事。相反,我们活着的人应该献身于那些曾在此作战的人们所英勇推动而尚未完成的工作。我们应该在此献身于我们面前所留存的伟大工作--由于他们的光荣牺牲,我们要更坚定地致力于他们曾作最后全部贡献的那个事业--我们在此立志誓愿,不能让他们白白死去--要使这个国家在上帝庇佑之下,得到新生的自由--要使那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不致从地球上消失。
The Gettysburg Address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November 19, 1863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our fathers brought forth upon this continent a new nation,conceived and dedicated to the proposition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Now we are egaged in a great civil war,testing whether 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 so conceived and dedicated can long endure.We are met on the battelfield of that war.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e nation might live.It is altogether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But, in a larger sense,we can not dedicate,we can not consecrate,we can not hallow this ground.The brave men,living and dead,have consecrated it far above our power to add or detract.The world will little note what we say here,but it can never forget what they did here.It is for us,the living,rather to be dedicated to the great task remaining before us,that from these honored dead we take increased devotion to that cause for which they gave the last full measure of devotion,that the nation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that the gover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and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第五篇:三民主义学习报告书
三民主义
北京交通大学
软件学院
学习三民主义
报
告
承办:十一组
辅导老师:朱晓菊
书
主办:北京交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15”
2013年4月6日
三民主义
活动名称:学习三民主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活动时间:2013.3.27-3013.4.8 活动地点:北京交通大学 参与人员:十一组全体成员
一、小组简介
小组名称:孙中山
名称含义:因为“三民主义”就是由孙中山先生提出来的,我们以他的名字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对我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小组成员:
组长:李喆
组员:黄一帆 刘嵩 吉训煜 卢运烽 马汇峰 贺明慧 李成一 郭斯滕 王畅
任务分配:
找资料:黄一帆、贺明慧、刘嵩 找视屏:卢运烽、马汇峰
小组的“联络员”:郭斯滕、王畅
三民主义
做PPT:李喆、李成一、吉训煜 写报告书:黄一帆 演讲:李喆
二、活动背景:
已经学了四周的中国近代史了,同学们对中国近代史或多或少都有点体会。所以,为了检验同学们对课程的学习了解程度,以及丰富同学们的学习过程,开拓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所以把全班分成十二组,每组一个主题,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完成,之后在班上以PPT形式进行演讲。
三、活动主题:
学习三民主义,了解中国近现代史。
四、活动目的及意义:
通过小组之间的对三民主义的学习,加强了同学的团结合作精神,使同学们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更深入的了解,增加同学们对历史的兴趣。了解国耻,以史为鉴,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为中华之崛
三民主义
起而读书,为中国之繁荣而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增强同学们的危机意识。以此同时,也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生活。
五、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2013.3.27-3013.4.8
(二)活动地点:北京交通大学
(三)活动具体流程:
1.活动开始
时间:2013.3.28 地点:东教一教室
活动目的:小组之间进行第一次交流,商讨一下任务的分配工作,让小组成员在课余时间完成相应的任务,并让小组成员都说一说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开展效果:同学们对三民主义的了解都很少,甚至不知道三民主义的内容。但是此次讨论明确了任务的分配,打起了同学们对三民主义学习的热情。
2.第一次活动阶段性汇报
时间:2013.3.30 地点:东教一教室
活动目的:让每个成员汇报此时的工作情况,督促大家加紧完成任务,三民主义
提高同学们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时的感受和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开展效果:同学们的热情在这几天似乎减少了许多,经过汇报,发现同学们的工作似乎没有什么进展,前期效果不佳。但是经过反思同学们都知道错了,这一点值得鼓励。
3.第二次活动阶段性汇报
时间:2013.4.2 地点:东教一教室
活动目的:再次让每个成员汇报此时的工作情况,再次督促大家完成任务,提高同学们的工作热情,及工作时的感受和对三民主义的理解。开展效果:通过对同学们的工作了解,发现同学们的工作进展还可以,差不多都已经完成。
4.活动结束
时间:2013.4.4 地点:东教一教室
活动目的:把同学们已经完成的工作进行整理,再一起对此补充完善。开展效果:各项任务都已近完成,此次任务基本完成。整体上还是令人满意的。
5.活动总结
时间:2013.4.6 5
三民主义
地点:东教一教室
活动目的:进行活动总结,写活动报告书。并让要上台演讲的同学进行现场演示,其余同学听并提意见。最后,再次让同学们说说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开展效果:活动报告完成,演讲同学对PPT也熟悉的差不多,同学们对三民主义也有了较深的理解。最后,大家都对此次任务的完成感到十分高兴。
六:体会与感受:
通过两周对三民主义的学习,我们都对三民主义有了较大的体会和了解。平时大家对历史都没有什么兴趣,更别说对三民主义有什么好的理解(在我们的第一次讨论时就可以知道)。但是通过此次大家一起对三民主义的学习,似乎大家对历史都有了那么一点兴趣,而且对中国的近代史也有了一些了解。
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中国腐败、懦弱、无能、黑暗,所以有一批像孙中山先生一样的志士开始革命——推到清政府,建立一个民主自由的国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先生提出了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民族主义:反对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
三民主义
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这是孙先生的梦想,也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人的梦想。我们不敢对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妄加评论,但是我们都认为三民主义就像我国革命道路前方的火光,引领着无数革命者前赴后继的向前进。三民主义将永载史册,而孙先生也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面对这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我们每个人都对侵略我们的列强充满愤懑。每当看到那张“时局图”图时,我们心中就涌出一股悲痛。我们恨,为什么列强如此蛮横:我们怨,为什么清政府如此腐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条永恒不变的定理。所以,我们大学生更应该勿忘国耻,以史为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