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分析提示
《国外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分析提示
国外大型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个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掌管帅印,他们把各种生产经营要素集合起来,有计划、有谋略、有组织、讲效益的率领全体员工,实现既定的生产经营利润目标,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企业家阶层并没有真正形成,绝大多数企业领导的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经营管理能力差、缺乏开拓精神、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少数企业领导人甚至滥用职权,以权谋私,1996年某省集中了158名企业领导人测试企业有关知识,竟有5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增值税,40%的国家级企业质量、消耗、效益严重下滑,达不到原评定的水平,可见企业领导人素质急需提高。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自1892年开业以来,先后有选过7位总经理的经验(人均任职15年以上),但它没有失败过一次(巨额或长期亏损、个人错误影响企业),这是通用电气公司百年不衰的根本原因。
当然,企业的健康运作,除了要有一个好的总经理掌管帅印,还必须要有一个优化组合的整体,要提高包括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工人在内的每一个员工的素质,即全员素质才能达到高效能的目的。目前我国企业员工素质十分令人忧虑。国家劳动部在一份生产工作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技工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较前有很大提高,但岗位技术素质、道德和纪律明显下降。”全国1.2亿名技工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其中35岁以下青工约800万,他们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足20%,高级工不足1%。除了技术等级低,各级技工的平均水平也远远不及五六十年代,大多数青工的实际技术水平达不到相应的技术等级规定的应知应会标准。
本案例通过翔实的事例论述的国外成功企业,无一不是拥有高素质的企业家、高水平的人才组合和高质量的管理获得高效能的。通过这个案例的分析,应从建立企业家市场造就国际一流帅才,优化企业人才组合,开发全员智能技能,博采国外管理之才,攀登世界管理高峰等方面进行思考。
第二篇: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经验和借鉴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经验和借鉴
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郭媛
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不足之处日渐明显,比如人力资源开发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源开发方法陈旧,手段单一,效率低下等等,这些差距与不足,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也是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习和因地制宜的借鉴其他发达国家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更快的结合实际改进我国人力资源落后的现状。
一、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1、美国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
在美国,企业把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首位,并予以优先发展。进入20世纪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超过了英、德等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拥有一批较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美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将企业的目标与任务和职工的个人需要与职业抱负融为一体,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个人对职业的满足程度,这点与日本类似。
2、美国的科技人才开发战略
美国是世界科技大国,其拥有的科技人才数量可观,从其每年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人数便可知晓。为了满足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美国从多方面实行人才培养和引进策略,比如大量吸引外来人才,对高层人才实行“绿卡制”给予入籍优惠;同时美国也重视对本国人才的培养,比如设立了很多科学奖,如“诺贝尔热身运动奖”等。
3、美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可供我们借鉴的一些经验
与我国相比,美国的人力资源比较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
首先,美国许多科学技术学院的专业完全是根据当地的工业、商业、服务业的实际需。设置哪些专业和开设哪些课程,事先要多次调查,反复征询有关企业单位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再报地方委员会批准,如发现劳动力市场某类技术人员过剩,即报教育委员会批准,停止招生。这种根据社会需要设置课程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其次,以短期的高等教育的形式大力开展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在美国传统大学的同一专业内设有多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并按行政区域设社区学校及初级学院,现有的社区学院与工商企业挂钩,共同开设成人教育课程。
再次,提倡企业办学。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公司企业每年用于培训和再教育雇员的总经费高达300亿美元,约占全部教育经费的一半左右。其参加企业内教育的人数达800万人,相当于全美四年制研究生院和大学中注册的总人数。
二、英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一)英国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特点
1、全球化的人才战略和宽松的人才流动政策
在英国,政府不用政策去限制人才的国际间流动。尤其是在欧美国家之间,由于基本不存在语言障碍,人才很容易因为高薪酬高回报在国家间流动。以英国为例,它每年都有很多高科技人才流向美国,英国对此并不刻意限制,而是执行来去自由的政策。但是英国也创造了很好的人才回流环境和创业条件以便吸引英国的本土人才回国。
2、实行个人自我实现的竞争机制
英国公司的经营管理一般是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责任分工制来实现的。公司对职工的管理一般采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方式,鼓励通过个体自我实现的竞争机制来实现企业追求效益的目的。如果员工不能适应工作,就会被淘汰,与此对应员工会随着自身能力和功绩的增长对
公司不断的加码,如果公司不能满足其要求就会跳槽或辞职。因此,英国公司人员流动相对是比较频繁的,公司为弥补职位空缺常常会不定期地进行招聘工作。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组织整体战略紧密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并不仅仅从属于组织整体战略。英国的很多首席执行官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人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必须与组织整体战略有机结合,才能实现组织的长远目标。
4、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评估理念
英国的人力资源开发不仅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它还重视员工的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团队精神、领导气质和文化建设等。英国公司极其注重员工综合能力的开发,以英国汇丰银行为例,长期以来一直把员工的服务态度列为员工培育的第一内容。他们认为,员工有让顾客满意的服务意识和态度,会产生自我开发服务技能的热情。并且英国公司基本上实行“360度反馈系统”,通过与员工个人相联系群体的反馈意见全面评估公司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印证员工的岗位表现,从中发现优劣所在。
(二)英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可供借鉴的经验
1、广泛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开发
首先,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其次,对人力资源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在对人力资源进行细分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层次人力资源的培训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有的放矢的培训方案,并保证实施,真正做到人才的合理开发。此外,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企业文化职能上的延生,所以和谐的劳资关系也很重要,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大多忽略了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功能,因此,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注重企业文化职能的运用,帮助并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2、用战略的思想来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人力资源规划来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组织整体战略的紧密结合,值得我国企业借鉴。英国企业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进行细分,从而对企业所需的人力资源进行细分,是制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基础。此外,通过定岗、定编和劳动定额,对企业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人员需求进行科学的预测,以保证人力资源供需的平衡。
3、英国用制度化和法制化规范来管理人力资源,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人力资源的录用、考核、晋升、奖惩、培训、仲裁、工资福利、保护、退休等作了立法规定,形成了相关的法律体系,使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有法可依。我国在这方面较为薄弱,人为因素较多,需要进一步在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上有所提升。
三、日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及可借鉴的经验
(一)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l、终身雇用制。所谓终身雇用制是指公司从大学毕业生或其他年轻人中雇用基本核心员工,规划员工的持续培训和发展计划,在公司集团内部的员工永远供职到55岁。除非发生极其特殊的情况,一般不解雇员工。日本的终身雇用制是日本企业管理中最突出、也最有争议的政策。终身制最大的特点是有助于工作稳定,促进职工长期发展,稳定就业政策。特别对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日本制造业来说,有助于公司对员工的长期培训,发展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减少不必要的人员流动,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提高劳动生产率。
2、年功序列工资制。年功序列工资制就是员工的工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在同一个企业里连续工作实践的延长而逐年增加。同时,连续工龄还是决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日本企业里有新的工作需要时,会尽量通过重新培训已有的职工,内部调节来满足需要。
3、企业内工会与合作性劳资关系。企业内工会指的是按特定企业成立的工会制度。企业内工会和终身雇用制、年功序列制被认为是日本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支柱。由于日本一般都采用终身雇用制,因此职工的利益和企业完全拴在一起。职工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紧密
相连,一方面能促使职工关心企业的发展成长,另一方面,也使职工非常关心企业内部的分配关系。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1、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日本企业成功的奥秘之一就在于形成了其极具特色的优秀的企业文化。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形成优秀企业文化的思路和方法,结合我国文化传统,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确立广大员工的主人翁地位。
2、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员工素质。日本企业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中国企业目前也开始重视员工的培训和发展,但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国有企业要高度重视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足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创造条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3、构建以“能力管理”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随着能力模型的流行和广泛的应用,以能力管理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的企业越来越多,这里的能力是指取得最优业绩的人所具有的能力和特质。故企业首先要建立关键职位的能力模型,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和绩效管理以及人力资源规划都要围绕能力模型进行。这种管理模式,以人为中心,注重公司文化的建立,注重员工的职业规划和员工的培养,并将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人才战略充分结合起来。
第三篇:人力资源专业毕业论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人力资源;三个层次;培训与开发;管理制度
论文摘要: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发展过程,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开发人力资源,使之对企业产生“一本万利”的经济效果,从对象分析及内容与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个企业能在市场竞争中经久不息,长盛不衰,一个企业能起死回生,东山再起,有的是因为决策高明,出奇制胜,有的是因为总有先进的、新的产品不断进入市场,填补市场空白,有的是因为产品在同行业始终处于质优价廉的地位,有的是因为资本营运有方,实行集团经营,多角化经营,分散了风险。所有这些无不与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所有这些都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一个企业在市场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整个发展过程,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1人力资源是第一重要资源
现代管理科学认为,办好一个企业必须具有四大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社会角度看,一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二靠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一要积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二要实现企业资源的转换。其中人力资源最为活跃,通过人的作用可以较快地完成其他资源的转换,信息资源可以转换为物资资源,物资资源可以转换为经济资源。而信息资源、物资资源、经济资源要转换成人力资源,速度较慢,有的甚至不可能。如果一个企业不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即使其他三大资源丰富,也会失去优势,甚至变得毫无用处。如果一个企业有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即使没有资金,也可以借款筹措,可以使借贷资金膨胀增值;没有厂房、设备可以购建,没有产品可以开发,没有市场可以开拓。所以说,人力资源是企业重要的资源,是企业第一重要资源。
2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对象
什么是企业的人力资源?一般认为,企业所有员工包括待分配、待招聘的人员都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就企业本质来讲,企业的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人员的总和。包括企业内部和外部人员(外部人员系指兼职人员,厂校挂钩人员,对企业咨询、服务等人员),因为外部人员也是能推动企业发展进步的人力资源。
人口不等于人力资源。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应该是一个经济资源、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尽管近几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是处于发展阶段中的国家,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人口质量,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达到理想程度是一个重要原因。企业的人力资源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按照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适用程度和作用程度,可将人力资源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智力水平、劳动技能未达到一定标准,一般性工作均无能为力的人员;第二层次是智力水平、劳动技能均已达到一定标准,但是还没有被充分利用,包括学非所用或用非所长两个方面的人员;第三层次是智力水平、劳动技能已得到开发,正在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大显身手的人员。人才与人力资源有着密切联系,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佼佼者,他们分布在第二、第三层次人力资源中,企业领导人、决策人是第三层次人员中的核心、动力,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开发、有效管理,能否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更决定于他们的素质。
目前,在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中,第二、第三层次的人力资源占大部分,也存在一部分第一层次的人员。三个层次的人力资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例如一家企业引进了一条先进的自动生产线,就可能使第三层次中的部分人力资源转变为第一层次的人力资源,当他们经过上岗操作实践后,又可以从第二层次的人力资源转变为第三层次的人力资源。第一、第二层次的人力资源是需要培训提高或转化的开发对象,第三层次的人力资源是以知识更新为重要内容的开发对象。
3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方法
一个企业始终希望第一、第二层次的人力资源不断地转化为第三层次的人力资源,如何实现有效的转化,一是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二是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培训与开发的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段作出计划安排:第一阶段的培训对象是新进企业的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本企业的基本情况、企业精神、行为规范、价值观念、规章制度、有关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安技环保知识等;第二阶段是针对三十岁左右的员工,主要培训与他们有关的职能、技能、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内容;第三阶段是针对三十五岁到四十岁左右的员工,其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管理知识技能、工作协调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组织能力等方面。
第四阶段是针对四十五岁以上的员工,主要内容包括知识技术的更新和管理技能方面的提高,如何适应国家的宏观调控,经济产业政策的研究及其对策等。
培训与开发的方法大体有以下几种:
(1)岗位培训。前面在培训内容方面已涉及到,这里主要从管理方法的角度再次强调对新进厂员工培训的必要性。员工对企业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视,这种方法所需要的时间少,费用也低,但对增强职工主人意识,增强凝聚力收效颇大,有利于新员工尽快适应企业环境,对企业充满信心,勇于去克服困难,使自己尽快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
(2)能者为师,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方法仍被国内外企业广泛采用,一个举目无亲的新员工,师傅是他们的精神寄托,可以迅速消除新员工的孤独感。其关键问题是要物色好一个德才兼备的指导人。干什么学什么,进行岗位练兵,造就一大批生产或工作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3)业余培训。利用工余时间或占用一部分生产、工作时间进行培训。
(4)脱产培训。脱产培训又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这种培训是根据企业特定需要而进行的针对培训,这种培训是建立在未来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基础上的。企业花钱培训人才,稳定性较好,一般不会轻易“跳槽”。
(5)攻关。遇到生产技术上的难关,组成攻关小组,让小组成员在攻关中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既能攻克难关,又可以培养锻炼员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6)咨询。借助社会上的人力资源,请他们提供技术资料,解答有关技术问题,出主意,想办法,为企业排忧解难。
(7)鼓励自学为主。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应给他们提供一定的空间和自学条件,使他们自学成才。
(8)引进人才。对那些有才实学,而又是企业急需的缺门人才,应花钱引进,为企业所用。
为了表述方便,我们把培训开发的内容与方法放在一起,不等于培训与开发是一回事情。企业的员工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两者既有关系,又有区别。员工的培训面广,是以广大员工为对象的,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是针对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而言的。培训是开发的基础,而开发则是培训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高或知识的再更新。
4人才资源管理制度改革
目前,企业改革改制进行得如火如荼,富余人员的再就业及分流成了社会和企业的一大难题。同时,企业中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少,怀才不遇的人也不少,有的是学非所用,有的是用非所长,有的是大材小用,有的是小材大用,要改变这种状况,社会和企业都必须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进行改革。(1)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人员应该明白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懂得如何去开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知道怎么样去引进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源,掌握激励员工的原则和方法,当好“伯乐”,知人善任。(2)从招聘入手,严把入门关。向社会公开招聘是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主渠道。在招聘时应杜绝开后门现象,运用现代科学测评手段,择优招聘员工。被招聘人员的文化程度、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理论适应起点应高一些,这样可以为企业减少许多培训开发费用。现在已有许多企业明文规定不招收中专以下学历人员,有的甚至不招收大专以下学历人员。这种改革,现实还有困难,国家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还不能满足庞大就业队伍的需要。指令性分配尚不能取消,凭借权力进企业工作的现象还不可避免。但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择优录用员工的自主权一定会在企业落实。(3)要创造一个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换句话说,就是要使企业成为一个有利于让第一、第二层次人力资源向第三层次人力资源转化的场所。如何知人、用人,扬长避短,用其所长,企业必须营造一个让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建立必要的奖惩制度;②鼓励自荐和他荐;③既讲学历,又不唯学历,提供实践论,唯素质论;④有关工作项目尽可能公开招标,不要论资排辈;⑤职务定期互换,交流轮岗;⑥鼓励自学成才;⑦建立技术档案,功劳薄;⑧允许兼职。(4)改革工作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批量单一品种的生产企业逐渐被淘汰,多产品、多品种、多型号、中小批量的生产企业越来越多,实现均衡生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势必要出现阶段性、季节性局部减产甚至停工现象,会产生一些临时性的“富余人员”,如果继续坚持八小时工作制会浪费许多人力资源,企业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变动每周工作日数和时数,实行弹性工作制。富余时间是员工自学、参加培训的好时机,或者允许他们在不影响本企业利益,不影响本职工作的条件下兼职。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从劳动者利益、人才资源配置转化的角度,人力资源应具有一专多能的特点。(5)人员要流动,人才要留住。一个企业,如果只有招聘,而没有解聘,必然人满为患。目前大多数企业除了退休、内退、死亡或犯罪,很少有人能流出去。这样,企业需要的进不来,不需的人出不去,该留的又留不住,人力资源开发受阻,致使许多企业无法搞活。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分流、消化富余人员成了当今中国企业的一项日常工作。为了缓解此矛盾,(1)社会要大力发展经济,提供广泛就业和再就业的机会。(2)允许一部分员工提前退休由企业养起来。提前退休“一刀切”的办法不宜采用,会造成一部分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人员,应同意他们流出去,在其他企业,他们发挥的作用可能会更大。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一定要留住。如果一个企业中第三层次的人力资源不能保留,不仅是本企业的巨大损失,而且会使竞争对手更多、更强大,企业中第三层次人力资源的枯竭必然导致企业倒闭、破产。报酬低,人际关系不协调,工作环境不理想,心理状态不佳是人才“跳槽”的主要原因,这种趋势在短期内还无法改变。留住人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尽量提高他们的相对报酬和福利待遇;(2)调动工作部门或工作岗位,用其所长,委以重任;(3)通过思想沟通帮助他们调整状态和人际关系。人才流动是人事管理改革的内容之一,提倡流动,但应该有序流动,依法流动。特别是企业花钱培训的人才,“跳槽”之后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对他们应该有所限制,有所制约,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他们,这也是亟待改革的重点。
第四篇: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的内部开发
题目:
社 会 调 查 报 告关于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学校: 年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关于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置于较高的战略地位,并立足于经济全球化、全球一体化和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人才争夺的高度来看待、制定规划。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此认识不清,战略规划工作滞后。部分领导者和规划制定者对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把握不准,短期行为严重,对本机构本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缺乏长远的考虑和设计。通过此次对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调查,从中发现和找出现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帮助,对类似的公共部门有所借鉴。借此机会我对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进行了一次简单的调查。
二、调查过程
调查时间: 2011年7月12日至7月30日。
调查地点:北京市。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综述
首先分析某公共部门原有的人事管理体制,然后从年龄、专业等方面分析人员结构并与其发展战略要求的人员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分析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执行情况,以此说明重建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总体上,某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有所进步,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停留在传统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上,已经不能满足某公共部门发展的需要。在对人员调查现状分析发现,某公共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人员比例过小,只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2%,中高层管理人员年富力强,但绝大多数(86%)是技术出身,缺乏管理技能;技术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技术人员为主要业务人员,半数以上的技术人员是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人数少。
某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薄弱,以各直线部门干部的经验化管理为主,尤其缺乏绩效考核体系,人力资源方面目前出现的问题已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员工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工作压力。由于缺乏绩效评估,没有有效的激励,干好干坏差不多,员工逐渐失去进取心。某公共部门进一步的发展迫切需要规范有效的管理,尤其是通过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来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公司的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模型的运用是形成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础。人力资源
方面目前出现的问题已制约了公共部门的发展由于技术全系统领先,业务增长迅速,长期形成的国有计划体制人员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化要求,人力资源的管理严重滞后,其优点是部门的工作氛围好,协作精神强,有大家庭的温暖,人情味较重;缺点是缺乏竞争意识,缺乏工作压力,缺乏绩效评估,没有有效的奖励,干好干差不多,磨灭了进取心,降低了竞争力。众所周知,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劣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二)规划与招聘
从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去寻找某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规划和招聘上存在的问题。人力资源规划必须和某公共部门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某公共部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与某公共部门
发展战略的结合处于行政事务性结合阶段。具体表现为某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只限于一些日常的招聘、薪资计算发放等事务,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的影响以及和战略的联系都不明显。工厂的人力资源规划沿袭过去计划性特点,岗位规划是从安排人的角度出发来制定人员编制,存在大量岗位工作不饱满等岗位编制不合理现象,而且缺乏人力资源补充等自主权,无法形成适合公司发展的人才梯队,人员配置上遵循“人人有工作”目标,导致有许多人员不符合岗位要求。
对于规划和招聘的所需要的基础工作——工作分析,某公共部门做得非常不好,没有明确的工作说明和工作规范,造成岗位职责不明确,存在大量的岗位重叠,工作职责无人具体承担,许多工作不安排就没有人员去做,关键岗位人手不足成为各部门普遍反映的现象。
工厂人员的来源比较单一,导致缺乏活力。某公共部门在人员招聘上,已走向社会,但市场人才的优势并未能发挥出来,而且对外招聘人员缺乏安全感。某公共部门的招聘已向科学规范化努力,工具比较全面,但缺乏科学的操作,人员内部调配缺乏合适的程序,员工没有主动权。
(三)培训与发展
本报告主要通过大量的访谈总结和调查问卷所反映出的有关培训需求和员工发展方面的信息来直接揭示出培训和员工发展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某公共部门缺乏培训规划,培训的不足使得公司不能整体提升员工知识与技能。仅有的培训方式缺乏针对性、实践性、自主性和交流性,培训效果欠佳,不能够满足要求。员工靠自学来提高自己。某公共部门各类人员参加过的培训都很少,调查显示,54%的员工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一年参加两次以上培训的员工只有4%,另外只有不到三成的管理人员参加过管理技能培训。某公共部门缺乏对人员的能力开发和个人发展指导,令员工无归属感和发展目标,工作动力仅来源于自身的发展目标和责任感。在决定晋升时,没有明确的标准,主观因素大,往往是出于挽留人员的目的,而且是以资历为主,对能力的考虑不足,既未起到激励作用,对公司和个人的发展也不利。多数员工处于不满和茫然状态,人员流失隐
患大。员工普遍希望在某公共部门成长的同时,看到个人职业发展的希望,但由于缺乏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无法引导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协调一致。
(四)考核
依据对象和指标对考核进行分类,细致分析每一类考核的执行过程,归纳和总结考核方面存在的问题。
科室人员:无评价,无法监督,多数工人认为科室人员服务意识不强。
中层干部:民主评议方式的评价并不能反映起真实业绩,只能使老好人受益。高层领导:评价指标主要考虑利润大小,没有对长期指标的考核。
一般员工:没有正式考核,不利于员工的发展,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考核结果的体现没有明确制度,也未体现出与业绩相关的激励效果,奖金与个人考核结果缺乏联系。
缺乏科学的考评指标,评价中只有量的指标,对态度、能力以及合作精神都缺乏考虑;考核结果与激励没有必然联系,只是通过奖金体现部分,奖励作用不能及时发挥,奖励的效果减弱。
(五)薪酬
本报告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反映了员工对于薪酬体制的意见,从此折射出某公共部门薪酬管理方面的问题。
薪酬福利体系构成为技能工资、岗位工资、奖金和其他,技能工资基本根据工龄和职称决定,没有体现技能的差异;岗位工资没有体现岗位价值的不同,只要是级别相同,岗位工资就相同;效益工资和补贴不论岗位相差无几。薪酬福利制度完全没有体现出公平和激励。
调查显示,在内部公平感方面与内部其他人相比,超过五成(52%)的员工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在外部公平感方面与在外单位的同学、朋友相比,近六成(59%)的员工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在自我公平感方面与工作的付出相比,超过七成(74%)的员工对目前的收入水平不满意。大部分员工认可大级差,以价值为基础等现代薪酬设计理念。
四、对策和建议
初步提出如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议:
1、加强人力资源规划,从长远发展角度建设员工队伍,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措施。
2、规范招聘制度,采用严格的招聘程序。
3、建立员工发展制度,完善培训体系,引导人力资源开发。
4、对人员的主动引导,协调人员的个人能力发展与部门需要。制定职能人员发展途径、技术人员发展途径、营销人员发展途径以及工人的发展途径,引导各类人员按照公司要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5、建立一套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综合考评各类人员的能力、业绩和主要工作职责等方面,作为各类人员奖金、晋级等的依据;对中高层管理者的评价应采取季度考评方法,考核主体的考核纬度及权重各有不同;对一般职员评价应采取按月直接上级考评方法,一般职员考核业绩、态度和能力,工人考核完成工作数量、质量和纪律遵守情况。
6、在满足公司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公平、合理,通过岗位评价实现内部公平,通过外部薪酬调查实现外部公平,通过业绩考核实现自我公平;采取保守的薪酬政策,平稳过渡,然后,逐步拉开差距,提高工资水平、提高浮动工资比例。薪酬包括工资和奖金,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基本工资包括岗位工资和年功工资;奖金包括年终红包和特殊贡献奖。年终红包分配考虑三个主要方面:部门目标完成情况,部门目标完成情况和个人业绩评估结果,特殊贡献奖由高层领导办公会确定。
五、小结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首先是人本管理要求转变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视为成本的观念,不能把人仅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消耗组织资源,履行规章制度规定职责和义务的附属工具。根据组织和员工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开发,充分发挥公共部门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其次,要尊重公共部门员工的需要,为员工发挥才能创造条件。公共部门员工仅仅作为决策执行者的角色存在,公共部门为员工参与决策提供便利的渠道,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养,提高普通员工的认知、判断能力,形成积极参与管理的行政文化。
第五篇: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初探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初探——如何建立良好的培训系统 在企业的众多资源中,人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其重要性越来越引起重视,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秀的人才。如何发掘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为组织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良好的培训系统的建立则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日本的有关资料统计,员工文化及专业水平每提高一个等级,技术革新者的人数就增加6%,员工提出革新建议一般能降低成本10%~15%,而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管理人员,因创造和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则有可能降低成本30%。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员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得到50美元的经济收益。在我国,据苏州市一项调查,经过培训的员工同未经培训的员工相比,完成产量高出10.8%,产品合格率高出6%,工具损耗率低40%,创造净产值高90%。这些足可以说明,建立良好的培训机制对企业的回报率是很高的。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培训系统?通过笔者对所在企业的培训系统运行情况分析及参考一些其它企业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1.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明确培训目标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既是明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计划的前提,也是进行培训评估的基础,因而是培训活动的首要环节。笔者所在的企业,每年都会对人力资源状况进行全面清查,即进行人员供给预测和需求预测:通过供给预测,了解现有人力资源数量、结构、预期可能出现的职位空缺;通过需求预测,了解企业技术工艺发展、市场供给、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欠缺。在这两种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培训目标,从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管理思维等方面对相关人员开展系列培训,确保企业用人需求,也为弥补职位空缺事先准备具有一定资历的人员。2.建立培训评估系统,选择适宜培训方式建立培训评估系统是培训管理工作必备的程序,是完善培训工作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可以发现培训过程和方法上的不足,及时予以纠正和更改,使下次培训做得更好。然而,由于受训人员在培训前后的差别显而易见,培训项目能为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却很难通过一个公式进行计算。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评估培训时机是否合适、培训目的是否准确、培训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培训方法是否有效等环节,对培训项目的效果进行评价。企业培训的方式有多种选择,除了采用脱产学位培训外,在职培训、讲座、案例教学等方法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比如:笔者所在的企业,除了一些专业的外训,每年也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基于员工角色的培训,象班组长培训、计算机、GMp、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培训,界定员工的工作角色,以使员工能够更好地胜任角色。3.完善受训人员选拔机制,营造培训转化环境选择合适的受训人员也是保证培训项目成功的必要条件。组织选派员工参加培训项目,尤其是参加时间长、费用大的高层次培训项目,应除考核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外,还应重视对员工忠诚度的考察。同时,培训项目的成功,还取决于受训人员是否可以持续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即培训的转化程度。影响培训转化的主要因素有学习内容与所从事的实际工作、受训者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以及需求评估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培训需求等。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企业应该为受训员工提供充分发挥其知识技能的工作环境,包括有竞争性的薪资待遇;如果不能提供,就不应该支持其参加相应的学位课程培训项目。4.建立违约处理机制,搭建心理契约,防止人才流失企业在设计培训方案过程中,为确保双方的利益,要求受训人员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由于多数情况下是企业承担培训费用,合同中应该规定受训员工培训结束后在企业内部服务的期限;如果员工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将根据服务期按比例补偿企业支付的培训费用。一些管理完善的公司都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机制防止培养的人才流失:比如首先要求员工在接受培训前签订培训合同;同时做好人才储备,避免因个别人跳槽而造成业务中断;此外,给关键岗位的人才以市场化报酬。然而,这些方法并不能解决员工流失问题。为此有人提出了通过企业与员工共建“心理契约”减少培训员工流失。“心理契约” 表述了这样一个意思:企业能清楚每个员工的发展期望,并满足之;每一位员工也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全力奉献,因为他们相信企业能实现他们的期望。企业成长与员工发展的满足条件虽然没有通过一纸契约载明,而且因为是动态变动的也不可能加以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依然能找到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是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这将有效减少培训活动中的违约现象,降低培训员工的流失率,提高培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