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欧互联分享】企业大学:13个关键词盘点
【中欧互联分享】企业大学:13个关键词盘点
随着中国与国际市场的完全接轨,中国市场那半掩的门终将彻底向世界敞开,中国企业正从国家保护政策中,走向依靠自身能力生存的“野生环境”。
生存环境的改变要求中国企业必须增强资金、技术、人才三大核心要素的竞争实力。其中,人才作为贯穿企业发展最基本、最具创造力的因素而成为重中之重。
于是,临危受命的企业大学在中国也应运而生,并承担起拯救中国企业的历史重任,如海尔大学和联想学院等,都是国内企业办大学的成功典范。
企业大学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无疑很重要。但是,对中国大多数企业来讲,特别是中国的民营企业,还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企业大学。下面我们将通过企业大学关键词盘点,向大家展示什么是企业大学。
关键词1:企业大学来源
1927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成立GM设计与管理学院,自此“企业大学”出现。
1955年,GE建立克劳顿维尔管理学院,标志着企业大学正式出现。
关键词2:企业大学发展
总体来看,全球企业大学的发展阶段可以划分如下:
50年代到80年代,企业大学处于比较缓慢的发展阶段。
1981年摩托罗拉大学成立后,企业大学进入快速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大学进入高速发展期。
美国企业大学发展:高峰始于1998年,当时美国有约400多所企业大学,并有了企业大学协会和刊物。而到了2002年,短短4年时间,美国的企业大学数量超过了2000家,世界财富500强企业中,超过80%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
国内企业大学发展阶段可以划分如下:
1993 年,摩托罗拉中国区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大陆最早迎来“企业大学”这一全新企业培训理念和形式。1997 年,西门子管理学院和爱立信中国学院也先后成立,企业大学进入培育发展期。
1999年,海尔大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企业大学创办热潮拉开了序幕,中国本土企业大学开始兴起。
国内企业大学发展:短短几年时间,仅仅媒体报道的企业大学就超过了50多家,这还不包括未见诸媒体的企业大学。国内企业宣称已经创办企业大学为数亦不少:新希望(行情论坛)集团、伊利集团、海尔集团、春兰集团、联想、TCL、华为、康佳、金蝶、实德、力诺、金大地、UT 斯达康、小蓝鲸等等。
当然,跟世界 500 强的企业大学相比,国内的企业大学无论规模、质量,都无法与之等量齐观,同时,也不排除有其名而无其实、盲目跟风、借机操作者。
关键词3:企业大学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员工学习能力的竞争,而强化对员工的培训则是打造学习型企业的必由之路。于是,一些国内名企将培训与激励紧密结合,建立自己的培训模式,为培养出国际水平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专门为内部员工兴建培训基地。
企业大学就是一种由企业出资建立的新型教育培训组织,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而对员工、客户以及价值链合作伙伴提供相关的培训与教育。
真正的企业大学并不是简单地把公司的培训部门重新组合在一起,或者东拼西凑把一些不相干的课程按某种方式糅合在一起。真正的企业大学应当是企业战略、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开发交汇融合的地点。它通常涉及一系列课程或计划,这些课程或计划通常都是根据公司的需要而设计的,但有时候也会涉及“外部”课程或为公司的合作伙伴及行业协会设置的课程。
关键词4:学习力
很多人都认为今天的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这些话仅仅对了一半。因为没有考虑到知识老化的速度。据调查,18世纪知识陈旧的速度为80-90年,近50年缩短为15年,甚至有的学科已缩短5-10年。专业知识的陈旧速度比专业知识汲取的速度快得多。知识的“保鲜期”越来越短,已经不再是可以储藏的财富。
因此,如果学习力不强,今天的人才就会变成明天的包袱。人才成为动态的概念,必须要看到学习力的竞争。基于此,学习力是企业生命力之根,是企业竞争力之根,而企业大学正是提升企业学习力的重要保证。
为企业培养人才,是企业大学当仁不让的基本使命。
关键词5:传统培训体系
企业大学和传统的培训体系是有区别的,我们下面将通过描述两者的区别来理解传统培训体系。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的培训局限于教室环境的集中学习模式,而企业大学既可以集中学习(有一台投影仪即可),也可以自主学习,办公室和家里都可以进行学习;
2、传统的培训局限于少数人现象,一般只是企业的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而企业大学让全员学习成为可能,能够覆盖企业的全部员工,也可以扩展至企业的客户、供应商等所有企业经营管理链上的人员,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向外部传递了本企业的企业文化;
3、传统的培训停留于静态的培训和机械的个体策评,缺少动态的培训跟踪测评和全面的培训考量,而企业大学实时动态跟踪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习成绩、时间、效果跟踪策评,实行个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学习,是针对企业的每一个部门和每一个人进行的;
4、传统的培训停留于机械的课程考核,缺少连贯的绩效评估,而企业大学将培训学习按照阶段效果与企业绩效、部门绩效、个人绩效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使培训和绩效联系,量化培训效果;
5、传统的培训着重个人素质的提高,忽视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企业大学重视的是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企业整体的知识资本,实践也证明,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智力资本不是某些个人的知识增加,而是企业的智力资本;
6、传统的培训着重于个体能力的改善,忽视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巩固延伸,而企业大学网络学习系统的结构始终是以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为核心的,学习培训任何时候都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一部分。
7、传统的培训体系通用课程知识资源供应分散,分别被各个院校和培训机构把持,并且相互不沟通、交流,识别成本高,而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是为本企业量身定做的,培训内容立足于本企业和本行业,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具有行业特色和企业特色。
简而言之,企业大学不是传统训练部门的升级,而是一种策略层次下的全新组织型态;企业大学看重的不只是员工的培训与生涯发展,更重视的是与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企业大学不只是满足员工在技能训练上的需求,而是要满足企业在整体经营策略的需求。
关键词6:传统教育机构
为什么企业如此热衷筹建自己专属的“企业大学”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的大学教育体系无法完全满足企业在实务上的需求,企业想要量身打造自己所需的人才,而不再是将此任务完全交给传统的教育机构。
“每个MBA毕业生都应该在自己前额烙上骷髅标记,并写上不适合做管理人员的警告。”全球管理界享有盛誉的亨利•明兹伯格教授在新近出版的《要经理,不要MBA》一书中的。
传统MBA教育过于偏重各种理性分析技能,鼓励了一种“精于计算型”的管理模式,而忽略了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经验;而经验恰恰只能从实践中学习,在课堂里是学不到的。
基于此,日渐兴起的企业大学将逐渐颠覆传统的以MBA为核心的商学院:企业大学的课程体系是为本企业量身定做的,培训内容立足于本企业和本行业,理论和实践相得益彰,而不是像商学院教育那样整齐化一,既没有行业特色,更没有企业特色。
关键词7: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彼得•圣吉在《第5项修炼》中提出的概念,但他没有给出其明确的涵义,只是描述了一些特征:学习型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学习型组织及个体都善于不断学习;学习型组织强调扁平式结构、自主管理、员工家庭与事业平衡等。彼得•圣吉提出的“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则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从某种意义来说,学习型组织是从文化角度来定义组织的;而企业大学是从战略角度来定义组织的。学习型组织中,由于弥漫着适于员工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气氛,所以很容易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种氛围下很利于建立企业大学。同时,学习型组织也具备了企业大学的某些特征,它将员工的培训当作一种持续的学习过程,强调员工彼此之间的沟通、知识共享等。在学习型组织中,持续的学习作为一种精神发挥着作用,也许学习型组织强调建立良好的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育和培训,鼓励员工学习,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的知识,但却并无实质性的可见设施;但企业大学却不同,通常意义它都有完备精良的物理设备,无论是否独立运行的盈利机构,它都隶属于公司的业务部门实体。学习型组织更相当于有良好学习氛围的企业本身,而企业大学则只是一个实体组成部门。二者的建立过程是不一样的。
关键词8:企业大学关键要素
企业大学作为一个组织的关键要素包括使命、宗旨、服务对象(或客户)、产品(课程)、核心竞争力、人员管理及运作模式。
其中,使命和宗旨是企业大学所期望未来达到的目标或愿望。服务对象是企业大学所要提供学习的客户及客户的结构构成等。产品(课程)则是企业大学要为各类客户提供的系列课程或项目的综合。核心竞争力是本企业大学与其它企业大学相比的竞争优势和独特之处。人员管理则主要包括对师资的管理和对整个企业大学组织人员的管理模式。运作模式则包含企业大学的组织模式,运作方式和流程等方面。
关键词9:创建模式
按照创建模式来看,企业大学可以分为自主创建型、校企合作型和IT导入型,当然,很多企业大学也是混合型模式。
一些历史悠久、经营绩优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自主大规模的投资全面建设企业大学,以自身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实践为主形成培训课程,并通过自己的培训师队伍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最佳实践有如GE克劳顿学院、惠普商学院、西门子管理学院等。
自主创建的企业大学,由于培训内容紧紧结合本企业的行业特性、经营文化和业务实践,并以自己的高中层经理为培训师,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这也是企业大学之所以不同于传统大学的本质区别,也是企业大学为什么存在并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
校企合作型的创建模式兴起于1996年,主要是由企业与大学进行合作,共建企业大学。这种模式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传统大学为主导,一类是以企业为主导。
以传统大学为主导,一般是由传统大学为企业设计全套培训计划,并组织师资帮助企业予以完成。这种模式很简单,也就是企业组织人员,送到传统大学中去,或传统大学提供上门服务。这种模式往往是失败的,基本上等同于企业和传统大学的“买卖”关系,由于培训内容等同于传统大学的内容,脱离于本企业的行业特性、经营文化和业务实践,因此充斥着大量失败的例子。如伊利集团与中国人民大学于2001年合作成立了伊利商学院,运作一年后便偃旗息鼓了。而以企业为主导,也就是在自主创建的基础上创建企业大学,和传统大学合作,仅仅是为了弥补企业大学在师资力量、课程开发、理论深度和学位认证等方面的不足。这种成功的范例非常多。如爱立信中国学院与国内外的几所大学合作,于1998年获取了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一个是与挪威管理学院、复旦大学合作授予的信息通信管理硕士学位,另一个是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作授予的国际管理硕士学位。
IT导入型的创建模式主要是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由企业将E-Learning的学习方式导入企业培训体系,通过围绕E-learning系统实现企业培训运营。
针对以上创建企业大学的模式各种各样,正如海尔大学校长邹习文所言,没有最优秀的企业大学模式,只有最适合的。每个企业只有根据自己企业的基本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大学创建模式。
关键词10:发展模式
中国本土企业创办的企业大学形态各异、职责各异、内容各异。总体而言,国内企业的企业大学,大部分仍处于内部培训中心的阶段,而且多数培训都比较初级,培训体系很不健全。这里面主要有这样几种模式:
1、主要为供应商、客户和战略伙伴提供培训和咨询,兼顾企业价值链上的所有客户和供应商,进一步巩固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忠诚度,在更深层次上进行营销、占领市场。如金蝶大学、UT 斯达康大学等。
2、满足员工提高自身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它是持续提升企业各级管理干部、以及员工水平与能力的空间站,是企业培养人才的基地。如实德大学、新希望商学院、伊利奶粉学院。
3、“内外结合”,两者兼顾。如春兰大学。
4、无企业大学之名,行企业大学之实。在这方面联想是典型代表。虽然众多媒体都声称联想建立了企业大学,但联想却至今没有对外挂出联想大学的牌子,这恐怕只是媒体当时炒作之需。联想人力资源部某工作人员的话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其实,你叫训练中心或者联想大学是无所谓的,关键是你要做哪些事情,你知道你要做的事情,并将它做好就行了。”
5、依托大学的模式。企业集团结合自身产业经营优势创办专业学院,通过投资创办民办高校来促进企业的发展。民办高校以直接满足本企业或相关行业人才需求为首要目的,企业仰赖大学或学院的智力资源,大学依托企业的资金和品牌,从而形成市场—企业(行业)—大学(学院)—人才—企业(行业)—市场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学院与企业的共生双赢。
关键词11:企业大学客户
企业大学的客户可以包括企业内部员工以及供应链伙伴甚至社区。而企业大学最初的关注的对象,是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这也是初创企业大学的首选客户。因为培训这一部分人群更有利于实现公司的经营目标,培训的资金投入也显得更有价值;同时对中高层管理者的关注也与企业大学兴起的背景相关,即多数企业大学都是企业面临组织变革时筹建的,他们希望企业大学使中高层管理者成为组织变革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同时,随着企业大学的成熟,其客户也会从内部培训对象继而向外拓宽,其主要原因是由公司的战略经营所决定,即为了更好的实现与供应链伙伴的无缝链接。
关键词12:企业大学师资
相比于传统的培训中心,企业大学的师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外知名的企业大学通常由高层管理者甚至CEO来担任其主要师资。这样作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管理者相当明确培训的关键性需求,使培训的效果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其次,高层管理者来担任企业大学的师资,可以将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的经验进行转化,联系实际,强调运用,并给出结果。高层管理者亲身参与到教学中既增加了高层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又改善了员工的管理技能,使他们更全面且深入地了解公司的业务;再次,由企业的管理者担任师资,而不是从外面聘请专业教室,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第四,高层管理者担任师资,更容易传播公司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及愿景;最后,高层管理者参与学习实践中,起到“行为榜样”的作用,很大程度地鼓舞和奖励员工积极学习和创新,最终使其工作得到持续的改进。
关键词13:企业大学课程
企业大学的培训师资和培训对象决定了企业大学所采取的培训课程,即:基于公司的组织经营战略,围绕中高层管理者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而展开的长期、系统的课程教育体系。
而原有培训中心的课程并不系统,往往只针对员工某职位上所需要的基础技能展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代表培训中心的某种特征,培训部只等员工有了急需才开始培训。
企业大学的课程则不然,由于企业大学直接将目标定位于公司的组织经营目标,故培训课程设计得相当系统有序,且具有一定的“未雨绸缪”性,一些企业大学在企业变革、组织重组时筹建,其意义不言而喻,所以企业通常会采取适用于组织未来发展的课程设计。
企业大学的课程涉及到课程体系和课程研发体系,课程体系主要指企业大学一共由多少课程,其中多少是从外部购进的课程,多少属于企业的自有课程;课程研发体系则主要指自由课程的开发,企业的经验教训如何转变为生动鲜活的案例教学,必须由课程研发体系来保障。我们必须意识到,拥有属于自己的课程研发体系及自有课程,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篇:盘点2010中国出版业关键词
盘点2010中国出版业关键词
孙海悦
编者按 2010年即将谢幕,新年的脚步声依稀传来。2010年,中国出版业踩出了什么样的发展足迹,发生了哪些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有哪些人留下难忘的背影,市场营销又推出哪些创新手段呢?总结昨天,展望明天,《出版发行周刊》特别策划盘点,以期总结行业经验,探索行业发展的路径。在此我们期许,迈过2010年的出版市场更加成熟,跨过2010的出版业更加稳健地发展。
出版强国
1月,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表示,我国已进入世界出版大国行列,下一步要大力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4月,在第二十届全国书博会期间举行的“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出版论坛上,柳斌杰作了题为《在全民阅读中推动我国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不仅能推动全社会形成“多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氛围,也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提供了重要机遇。
点评:2010年,“出版强国”频频见诸报端,成为热门词汇,引发全社会关注。有业界人士认为,新闻出版强国任务的提出,等于吹响了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进发的号角。应该扎扎实实地做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发展规划,脚踏实地地干好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各项工作,坚持不懈地实施有关战略措施。联合重组
新闻出版总署2009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业务相近、资源相通的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跨地区、跨部门组建出版传媒集团公司。这是新闻出版业推进改革创新、实现科学发展,进而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今年3月,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重组控股中国文联直属出版单位,安徽新华发行集团与中国外文局所属新世界出版社的合作意向签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跨地域重组安徽大学出版社,这是国内高校出版社的首例跨地域、跨高校重组;6月,求是杂志社和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合作重组红旗出版社,此举是中央级媒体与地方重要报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进行资源整合的有益尝试;11月,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股权合作协议。这种“跨媒体、跨区域”模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积极的探索作用。
点评:联合重组是出版企业加快发展,出版资源进一步从分散走向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手段,是打造中国出版发行业“航空母舰”的主要路径之一。未来一段时间,出版资源的整合将愈加频繁,出版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动作将进一步加快。
1月,皖新传媒挂牌上市,成为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境内首发上市第一股;10月,中南传媒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一跃成为出版传媒板块的新龙头;12月,当当网在纽交所挂牌上市,另外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民营书业第一股即将正式登陆创业板。
点评:到目前为止,新闻出版系统已经有40余家上市企业。全国众多新闻出版企业利用发行企业债券、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上市融资等多种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力。
“十一五”目标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2009年我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已突破万亿元,提前完成了新闻出版业“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新闻出版业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在四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一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组织出版了一大批精品力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双丰收;二是产业规模快速提升,2009年新闻出版业总产出达到10668亿元,增加值超过3099亿元;三是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营性出版单位改革工作进展顺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新闻出版领域更加开放,非公资本以各种形式广泛参与政策允许的新闻出版领域经营活动。“走出去”模式不断创新,出口结构、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四是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新闻出版法规、规章体系进一步完善,制定和修订了一批法规规章,在建立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点评:2010年是中国出版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一年,是出版企业加大开发市场力度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国出版产业步入“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十一五”期间,出版单位和出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新闻出版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养生书管理
由于养生书作者张悟本履历造假等骗局被揭穿,养生书市场混乱的状况被人们所关注。10月,为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管理,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加强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管理的通知》。
《通知》指出,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实行资质准入制度。凡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的出版社必须具备相应的编辑出版力量,同时出版养生保健类出版物要严格执行选题论证制度。《通知》还要求,各出版单位主管部门要对所属出版单位自2008年1月以来已经出版的养生保健类出版物和正在安排的此类选题进行全面清理。
点评:强烈的社会需求带动了养生类图书的热潮,但个别出版单位受利益驱动,造成了市场上此类图书内容质量良莠不齐。加强养生书的监管力度,对出版资质进行审核,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对出版单位社会责任的有效管理。
新兴文化生产力
1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肯定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是一种新兴文化生产力;鼓励和支持它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领域;将它们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其经营行为;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鼓励和支持非公有文化机构积极开拓海外新闻出版市场。点评: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具有创新能力强、适应市场快等优势,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有序进入新闻出版产业,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产业的需要。
数字出版
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番薯网等联合打造“中国微型小说数字航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齐聚一堂;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全球第二大企业软件厂商美国甲骨文公司进行深度合作,打造统一的出版数字资源管理平台;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的所有图书全部具有跨媒体智能功能,该社也成为全面实行跨媒体出版的专业出版机构„„
2010年是“十一五”发展规划收官之年。“十一五”期间,数字出版产品形态基本显现,主要包括电
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数字音乐、网络动漫、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等。数字出版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0年总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
点评:今年各出版单位积极向数字出版领域开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对推动我国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和重要意义。
转企改制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出版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向纵深挺进。
截至今年,地方出版社已经基本完成转企改制。103家高校出版社中,大部分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另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的148家出版社的转企改制方案已全部获批复。
截至目前,线装书局、学习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等一批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企改制工作已全部完成。
点评:体制改革激发了出版产业的内在活力,促进了出版市场整体繁荣、出版产业快速发展,真改革带来了真发展、真变化。出版社将以转企改制为契机,创新内部机制,加大精品力作出版力度,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文化产业基地
4月,西部首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在重庆北部新区挂牌,该基地力争在10年内成为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数字出版基地;10月,陕西出版集团数字出版基地项目落户西安浐灞生态区,项目建成后将拥有综合信息服务、策划创意与营销、研发与人才培训、多媒体出版、数字出版结算等5个功能平台,有望成为我国西部规模最大的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关于促进我国音像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决定在北京、上海和广东建立3个国家级音乐产业基地(园区)。5月,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深圳园区正式揭牌。该基地将依靠政策的积极支持,运用市场机制,深度整合资源,进一步增强音乐原创能力,加大产能,从而做强做大音乐文化产业;7月,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在上海举行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音乐制作中心开启仪式。新汇集团将按照“统筹规划布局、择优重点推进、加速协同创新、促进集聚发展”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自主创新与引进借鉴、重点突破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整合海内外各种优势资源;12月,广州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揭牌。
点评: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聚基地,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世博图书
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我国出版界围绕世博会主题进行的图书策划与出版工作有序展开。各地出版社纷纷抓住时机,积极拓宽选题范围,更加积极、主动、深入地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结合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市场上从适合幼儿阅读的世博会知识类图书到深入介绍世博会的专业图书以及介绍中国文化等不同版本、不同类型的图书琳琅满目。
点评:一大批紧扣世博会主题的图书,全方位展示了上海这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国际大都市,集中反映了中国出版界的整体风貌和出版水平。
第三篇:【中欧互联E-learning合作案例】——百年人寿
【中欧互联E-learning合作案例】——百年人寿
中欧互联签约百年人寿,为保险行业培训e化再做贡献
用户介绍
百年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全国性人寿保险公司。,总部选址大连。公司注册资本11.1亿元人民币,由15家股东构成,其中,东方资产、国电电力、融达投资、华信信托、大连港集团、大商集团、时代万恒、浙江新光等8家股东同时以9.01%的持股比例并列第一大股东。强大的股东背景、良好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优秀的管理团队为百年人寿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百年人寿秉承“创新百年,关爱永恒”的企业文化理念吸引了众多业内精英的加盟。百年人寿积极汲取业内先进经营管理经验,在公司运营管理、财务与投资管理、产品设计、信息技术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积极进行多元化创新,不断推出具有百年人寿特色的、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及灵活的作业流程,以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一保通”是百年人寿在中国保险业创造的全新保险概念,借助共享集中化、标准化、电子化的服务平台,通过客户专属号码实现全方位家庭保障的服务功能。致力于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结合销售渠道的特征,在产品开发过程中遵循市场性原则、创新和差异化原则、稳健性原则、盈利性原则以及合规性原则进行产品的开发,以适合市场、满足客户个性化保险产品需求。截至2010年8月,百年人寿已成功开设大连营业部和湖北、河北、辽宁、北京、河南、黑龙江、安徽七家分公司,顺利完成了在华中、华北、华东和东北三大区域的战略布局。百年人寿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20个左右的省市建立分公司,完成全国主要城市的机构铺设并形成稳健发展的业务格局。
项目介绍
“百年网络大学”项目组依据百年人寿对员工“培养与发展”的近期、中期及远期应用需求,基于培养发展的基本逻辑,即“培育驱动因素——能力发展规划——培养发展措施”,借助于E-Learning系统平台,充分利用人才培育中“员工培训”这条重要途径,制定了E-Learning阶段性应用规划、以及与应用规划相匹配的学习资源建设方案。
项目应用
结合百年人寿的实际应用需求,中欧互联为百年人寿E-LEARNING系统的应用设计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行为统合与电子化学习习惯培养——本阶段的关键应用目标是进行共同的文化统合与行为统合。即设计各层级、各岗位员工共同的行为整合类项目或者文化整合类项目,在全体人员中进行统一推广;本阶段的另一个应用目标是培养员工的电子化学习习惯,即针对各类专业、各层级员工推送与他们工作相关的特定的培训课程,吸引他们在系统中进行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
第二、胜任素质提升与绘制员工学习发展地图——本阶段应用的核心是在百年人寿的胜任素质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其对应的能力发展规划,进而绘制员工学习发展地图实现系统对员工发生岗位和层级变动的学习任务自动推送。
具体的胜任素质包括:按层级设计如高层胜任素质、中层胜任素质、基层胜任素质等;按类别设计如管理类岗位胜任素质、技术类岗位胜任素质、专业类岗位胜任素质、操作类岗位胜任素质等;按岗位设计如XXXX岗位胜任素质等
具体的学习发展地图包括:管理能力发展地图、专业能力发展地图、职业能力发展地图等。
第三、用培训支持核心业务发展与变革——本阶段将业务发展和变革对企业人才培育的要求,做为培训应用的核心。其逻辑是:研究业务发展与变革对企业不同群体的员工提出了哪些能力要求,针对这些能力要求,设计怎样的培训与能力发展活动项目,即混合式学习项目设计。这个阶段,百年人寿E-LEARNING培训应用设计大多表现为:百年人寿“XXXX(如个保、团保、银保)业务推动”学习项目、百年人寿“全面顾客服务”(或其它)学习项目等混合式学习项目形式。
第四篇:【中欧互联E-learning合作案例】——北京社区服务中心
【中欧互联E-learning合作案例】——北京社区服务中心
用户介绍
北京社区服务中心96156社区服务信息平台,基本建立了市、区、街、局四级联网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24小时服务,开展家政服务、综合修理、配送服务、租赁服务、中介服务等6大类200多项服务,基本涵盖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
对于社区服务商的管理将实行制度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标识统一、服务员着装统一。制定对服务商的管理规定、考核标准、奖惩制度等多项规章制度,逐月开展评比活动,通过实行百分考核制度,对服务商进行量化规范管理。并实行奖优罚劣,服务商“入围”并非一劳永逸,一旦服务有缺陷,居民不满意,就会被“摘牌”,对于评比优秀的服务商,街道办事处还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每个社区还将有专门的负责人牵头,组织辖区内特困失业人员组成“巡查小组”,每日对各服务商进行日常监督检查。还将组成以社区居民为主的社区居民“监督小组”,对服务商进行监督和评价。项目介绍
随着本市打造规范、服务、安全、健康、文化、干净的“六型社区”,各项具体工作例如推进社区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社区志愿服务“时间储蓄”奖励机制;推行社区“天网”工程,在城区推行派出所网格化治安管控模式;建立覆盖全民的个人健康档案等已快速展开,居民满意度较高。
但是在服务商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有的服务商随意加价,有的服务质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今年社区服务中心将加强对服务商的管理和培训。
基于此,社区服务中心将搭建一套elearning系统,对内部工作人员,志愿者及供应商提供完整的培训,在进一步明确各级社区服务中心(站)对社区服务机构的规范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此系统叶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北京市打造“六型社区”做出贡献。
第五篇:盘点2011共青团工作十大关键词
盘点2011共青团工作十大关键词
坚持党建带团建、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注重新媒体运用、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参与社会管理创新……2011年,共青团不断探索新方式、新方法,使团组织的覆盖面更广,吸引服务青年的方式方法更有效。中国青年网今日特别推出“盘点2011共青团工作关键词”,集中展示一年来共青团组织不断开拓创新,探索出的具有时代特征、青年特色的工作新路子、新方法,在凝聚青年智慧、服务青年成长、维护青年权益等方面开展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成效显著的主题活动。关键词一:基层团建
驻外团组织建设。
2011年以来,团中央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驻外团组织建设的有关意见》和《关于明确驻外团工委建设重点城市和近期工作任务的通知》,对驻外团工委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工作方向进行了明确。在对9个重点流出省份和7个重点流入省份督导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全国驻外团组织建设工作推进会和重点城市驻外团工委建设对接会,对驻外团工委建设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推动。截至目前,全团累计建立省、市、县三级驻外团工委3218个、基层团组织2万多个。
高校团干部挂职。
2011年2月,团中央下发《关于从全国高等院校选派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从全国高等院校中选派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工作部署以来,各地团组织行动迅速,积极落实,在时间短、任务重的情况下努力克服困难,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共从全国1616个高校选拔确定了2625名团干部。经过各省级团委组织的集中培训,这批挂职干部陆续奔赴挂职岗位开展工作至今。此举进一步推进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加强了高校团干部培养锻炼。
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
2011年3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全面推进乡镇、街道团的组织格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对乡镇、街道兼职团干部的选配标准、数量结构、选任程序等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先后召开了全团乡镇、街道组织格局创新及基层工作研讨会,对乡镇、街道团的工作进行了专题研讨。以电视电话会议和集中观看录像的形式,对全团格局创新后的20多万乡镇、街道团委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通过选配已经是党员或团员的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企业家、教育工作者作为乡镇、街道兼职团委副书记和委员,与原有工作力量相结合,共同形成乡镇、街道团组织新格局。截至2011年11月,全国已有97.2%的乡镇和92.6%的街道完成兼职团干选配工作。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
团中央全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团建。通过制定建团目标任务、召开片区调度会、实地调研督导、定期通报进度、核查台帐信息、编印典型案例等措施,推动各地继续保持非公团建工作力度。联合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等12部委下发了《关于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进一步加强团组织建设的通知》,编印下发了10万册 《企业共青团工作实用手册》 和15万册 《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案例》,组织工作督导组随机抽查了317个区县(街道)团委非公团建工作情况,实地走访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382家。截至2011年11月15 日,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新建团组织11万余个,在新社会组织中新建团组织1.7万余个,覆盖35岁以下青年634.1万,其中团员308.1万。
关键词二:新媒体
未来网开通上线。
2011年11月7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经过半年多的筹备建设,属于全国广大未成年人的大型公益网站未来网(www.xiexiebang.com)正式开通上线。未来网以全新的创意进行构架设计,整个网站以服务未成年人快乐成长、全面发展为主线,以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内涵,根据未成年人不同年龄段的用网需求,着力打造幼儿阳光苗圃、小学生快乐城堡、中学生花季乐园和红领巾集结号四大板块。
中国青年网融合改版上线。
2011年11月28日,中国青年网和中国共青团网全新融合改版上线。改版后的中国青年网更加突出时尚性、互动性、思想性。遵循思想立网、互动活网、服务强网和产业兴网的办网思想,在细分青年需求的基础上,全力建设8大特色版块,着力体现青年温度、青网态度和青春靓度。
新页面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中国青年报等进行了报道。开通当日,有关“中国青年网全新改版上线”的搜索结果就多达67800个,年轻网友第一时间关注到了中国青年网的全新页面并纷纷表示喜欢。社会各界人士更是在关注的同时给出了肯定和建议。
筹建“共青团移动频道”。
2011年11月,团中央着手建设“团中央全国团干部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由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中国青年网共同承建。“共青团移动频道”作为“团中央全国团干部移动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的首期建设任务,以“领会党情,把握团情,研究青情”为宗旨,以手机彩信的方式,为全国团干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2011年年底前完成测试,2012年1月9日正式开通。
各级团组织在用好新媒体服务青少年方面的创新举措。
团广东省委联合港澳北大清华首次以“全网络”方式纪念“五四”;浙江农林大学红色微博召集同门们“对党说句知心话”;团江苏省委“中国电信爱游戏”征集红色游戏创意„„微博、博客、网络电视、即时通讯,2011年各级团组织大力运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工具,主动适应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青年中日益普及的形势,围绕“两个全体青年”的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构建引导工作渠道、扩大工作覆盖面。
关键词三:青春励志
“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启动。
2011年12月29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指导开展的“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在北京启动。“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主要面向青少年网民,从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由中国青年网以“劳动创造财富、奋斗成就人生”为主题,通过活动主页(http://qclz.youth.cn)每天推出一个励志人物典型,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主要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网站在首页重要位置同步刊发。
开展“劳动·创造·奋斗--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在网上大力传播优秀典型人物的励志故事,大力倡导不懈奋斗、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从而建设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在网上唱响思想文化主旋律。
关键词四:“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千网联动学党史”。
2011年,团中央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90 周年的契机,精心设计、周密部署,在全团唱响“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的主题。加强青少年对党史的了解。其中,团中央联合全国1300余家知名网站建立专题网页,总点击量达1.5亿次,全面实现“千网联动学党史”。
“万场党史学习交流会”。
“与信仰对话--万场党史报告进校园”是“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2011年5月至12月,全国大中学校团组织邀请从事党史研究的专家学者、老党员等走进大学校园,以报告会的形式与青年学生交流。活动期间中国青年网等还开设了相关视频专区,在网上对优秀报告会进行展播。全团共举办“万场党史学习交流会”活动2万余场,约520万人次团员青年参加。
“红领巾心向党”。
2011年,团中央持续深入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主题教育,精心组织4次全队集中活动:“六一”开展“红领巾心向党”大、中队联欢会;“七一”开展“在光荣的旗帜下---党团队员话成长冶 主题队日活动;暑期开展”寻访光荣足迹“活动;”十一三“建队纪念日开展新老队员交流分享会。据统计,”六一“期间参加活动的大队数为195013个,参加活动少先队员约8726万人;”十一三“期间参加活动的大队数为210783个,参加活动少先队员约9349.5万人。
网上缅怀革命先烈活动。
2011年4月2日,团中央宣传部联合新华网举办了”永远不能忘记“全国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网络活动,广大网友纷纷通过活动专题网页,为革命英烈献花、留言。截止活动结束,逾千万人次网友向为国家和民族付出毕生心血、献出生命的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先烈、人民英模,献上一束鲜花,表达一份敬仰!
党史题材动漫片《号角》上线。
2011年11月,团中央推出党史题材动漫片《号角》,运用动漫小短片这一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党的历史,为广大青少年学习党史提供了一份形象生动的教材。全片共26集,每集围绕一个著名党史口号展开。”号角“作为全国青少年”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的重点项目,将持续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向青少年推广。
关键词五:“我与祖国共奋进”
“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活动。
2011年,团中央对全团形势政策教育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广泛组织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活动。活动紧密结合青年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需求,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优秀青年等,到基层单位面对面地向团员青年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2011年全国”两会“精神,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团组织开展报告会、宣讲会共8268场,直接覆盖团员青年266.5万人,通过媒体参与互动的青年达4000余万人。宣传部组织编写了《宣讲提纲》,并直接组建宣讲团深入11个省份开展宣讲。全国”两会“期间,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形势政策教育活动举办网络宣讲会,网络点击量2400万次,留言4.32万条。
关键词六:就业创业
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
2011年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工作得到扎实推进。团中央组织开展”见习助就业、牵手毕业生“主题活动,5-8月,开展了240余场多种形式的见习岗位对接活动,参与见习基地近6000家,总计提供见习及就业岗位75000余个,近10万名青年参加了对接活动。在全国范围推行发放了6万册青年见习证书,与腾讯公司、网易公司开展 了工作合作。截至2011年11月15 日,今年全团城市战线新增上岗见习青年177440人,122563名青年见习结束后被聘用。
青年创业小额贷款。
为深入实施城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团中央编印下发 《城市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知识手册》,联合国开行等进行工作调研督导,梳理城市青年小额贷款工作路径。2011年已向32.94万明农村青年发放小额贷款152.08亿元,向城市青年发放小额贷款79.8亿元,扶持创业项目共计8.8万余个,带动青年就业30多万人。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
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是管理型、宏观控制型机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广泛募集资金,通过资金扶持、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政策协调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年创业就业,促进青年发展。基金会的发起人和业务主管单位为共青团中央。2011年中国创业就业基金会先后获得真维斯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资金支持。
关键词七:社会管理创新
“共青团与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
2011年,团中央全面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构建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组织化工作机制。在2011年的”面对面“活动中,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与19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沟通意见看法,凝聚扩大共识。全国”两会“期间,团中央提交的 《努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提案,被全国政协以重要提案摘报方式进行单独摘编并列为重点提案。
此外,根据全团统一部署,各省级团委、321个地市级团委和部分县级团委围绕同一主题认真开展本级”面对面“活动。省级团委在同级”两会“上共提出提案、议案和建议119件,其中有关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的89件。22个省级团委联合人大、政协相关机构制定下发了指导性文件。团中央还组织编写 《县级”面对面“活动工作手册》,指导地方团委拍摄制作 ”倾听日“、”恳谈日“、”贴心直通车“教学片。
12355青少年服务台。
加强青少年服务台基础建设。2011年,依托各地12355青少年服务台和全国统计软件,团组织及时汇总和反映青少年权益动态,积极拓展12355平台联系服务青少年的功能。面向全团开放使用12355短消息功能,扩展运用新媒体联系服务青少年的新渠道。探索使用微博直接联系青少年,各地服务台已开通42个”12355“微博,常态化联系青少年超过50万人。编辑下发 《关于12355青少年服务台相关情况和问题解答》,征集整理并汇编各地服务台工作案例,对各地服务台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与社会工作专门人才队伍加强合作。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推动全国280个地级团委和部分县区团委在中高考前,以 ”轻松备考o与你同行“为主题,集中开展”12355阳光行动冶,共走进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3587次,邀请4352位心理专家举办考前减压讲座3527场,直接联系服务考生和家长156 万人次。
关键词八:志愿者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2011年,全国各地团组织按照团中央统一部署,集中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广泛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服务农民工子女。按照“打造信得过、可持续的品牌行动”的要求,团中央扎实推进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
目前,“关爱行动”已经在全国2786个县市区旗实施,已结对农民工子女较集中学校3.2万所,结对农民工子女730万人,较2010年增加9000所、329.2万人。参与结对的基层团组织或志愿者组织共5.4万个、志愿者436万人,选拔培养项目专员10200多名;建设各类活动阵地1.7万个; 志工部募集资金2500万元,支持各地实施项目并建设 “七彩小屋”226个、“集善之家冶 92个。”关爱行动“已逐步形成了”工作机制、工作载体、骨干队伍、阵地建设“同步推进的”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2011年,团中央通过调规模、调结构、调机制,切实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回信精神和党中央书记处对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提出的明确指示,进一步明确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的人才培养导向,通过调规模、调结构、调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以志愿服务方式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锻炼成才、贡献力量,巩固和扩大了西部计划和研究生支教团的人才效应。2011年,从全国1000 多所高校的70006名高校毕业生中招募选拔志愿者共10165人,总实施规模(含研究生支教团)达17000多人,其中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志愿者突破10000名。同时,参照西部计划,向西部12个省区市派遣458名西部文化建设志愿者。
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2011年,团中央以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15周年为契机,积极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以”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为主题,引领全国数百万大中专学生陆续奔赴农村的田间地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开展基层需求大调研、通过竞标方式面向全国招募120支重点实践团队、建立 ”青春三下乡“新浪微博,从”做实“、”做新“两方面深化和创新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九:青年交流
中欧青年交流年。
2011年中欧青年交流年是中欧建交35年多来联合举办的第一个主题年,也是中欧最大规模的一次人文交流活动。截止到目前,中欧双方合作开展了包括旗舰活动、重点活动、伙伴活动、媒体宣传活动在内的百余项交流活动,组织了1万多名中欧青少年直接参与活动,动员了16万名中欧青少年通过新媒体参与活动,覆盖了亿万中欧青少年群体,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成功增进中欧青年之间的理解和友谊,鼓励青年关注和支持中欧关系发展,进一步促进和深化中欧伙伴关系。
两岸青年交流活动。
2011年7月上旬,团中央联合中共中央台办等17家单位共同主办两岸万名青年大型交流活动,活动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相继展开。在”两岸同心、我们同行“的主题下,两岸年轻一代再次相聚在一起,手牵手,心连心,交流思想,融通情感,彼此倾诉,相互砥砺,共同谱写着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中越青年友好会见。
2011年12月,”第十二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在越南举行。应越南胡志明共青团中央的邀请,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100人于12月18日至25日赴越南参加活动。访越期间,代表团出席第十二届”中越青年友好会见“活动开幕式,参加以”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和”非公企业团建“为主题的中越青年论坛,与越南青年企业家以及青年代表进行联欢、交流,考察越南新农村建设和河内市、广宁省、义安省等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瞻仰胡志明主席陵墓等。
关键词十:品牌
青年文明号。
2011年,团中央继续深化开展青年文明号活动,印发《青年文明号活动管理办法》的通知,改版升级全国青年文明号在线网站,全面提升各地区、各行业青年文明号活动管理能力。经层层申报、审核公示,命名了2009-2010全国青年文明号1006家。广泛开展 ”青年文明号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冶,涌现出了一大批工作典型。推进全国青年文明号信息化工作,实现了在线管理和协同办公。
青年岗位能手。
2011年,经层层推报审核,团中央评选产生了615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创建命名了182个全国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举办第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近300名选手在沈阳参加为期4天的决赛,推动各地团组织设立竞赛工种150余个,组织了近400万名青年职工参与。分别联合工信部、国资委等11个部委,开展了33个工种的职业技能大赛。此外,配合人社部、发改委、质监局、安委会做好农民工、节能减排、质量建设、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日常工作。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自2004年4月启动实施。2011年,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单位先后召开了启动会议、现场推进会议,举办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青年职业技能专场鉴定周等示范性的活动,推动工作扎实开展。
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2011年农村致富带头人培养工作取得新进展。团中央联合农业部表彰第七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500名,成立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组织致富带头人赴5个省开展考察交流活动,并举办会员培训班,以评选表彰为契机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等,为发展现代农业作贡献。
“挑战杯”。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2011年12月第十二届 “挑战杯”竞赛在大连成功举办。此次比赛较往届比赛强化了竞赛的普遍性,一方面加强评审专家团队和顾问专家团队建设,另一方面加强增强创业计划竞赛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努力实现竞赛从精英型向兼顾群众型方向转变、从比赛时的集中展示向日常化的科技创新活动转变。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保护母亲河行动。
2011年团中央进一步深化保护母亲河行动。各部门争取资源,与国家林业局、全国绿委、农业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面合作,获得美涂士、欧莱雅专项基金,加大了支持基层的力度;开展“保护母亲河-2011年长江流域青少年植树行动”和“保护母亲河-2011青少年植树行动冶,300多万名青少年参与,植树造林成效明显;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保护母亲河行动官方微博、微博专区,开通发起话题讨论和绿色勋章传递,430多万网友参与。开展网络植树活动,植185万多棵虚拟树。培训101名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骨干,资助50家青少年生态环保社团。表彰第五届”母亲河奖“6个集体、10名个人,与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命名10个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