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

时间:2019-05-12 11:5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

第一篇: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

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

张志华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在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性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和重视,因为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安全是每个企业的共同目标和愿望,而要达到这种目标,明晰而正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树立“不出事故不等于安全”的理念。不出事故是安全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抓安全不能满足于不出事故。由于事故的发生也是隐患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它也是需要过程的,如果安全系统出现了隐患,事故的发生则是迟早的问题。古语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个安全管理工作者,时刻保持对企业生产安全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沉迷于过去的安全成绩,每天都从零做起,凡涉及到安全的事,都事无巨细地当作大事来抓,持之以恒地督促责任单位一个细小的隐患,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和值得提倡的。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成绩不说跑不了,隐患不除不得了。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昨天的安全不能代表今天的安全,更不能代表明天的安全。

二、树立安全经济学的理念。安全经济学的目标一是在有限的投入

条件下,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安全;二是在满足企业可接受危险的水平下,尽量节约安全投入。个别企业由于安全技术措施的投入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得部分企业的对安全的投入已节约到无法满足企业的可接受危险水平的程度,这种做法带给企业的只能是要花上几倍于初始投入来整改的灾难性的后遗症。因此在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安全投入成本的丝毫不能省却。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的隐患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企业越是发展,越是强调安全生产,安全就是效益。这是所有管理者必须树立的安全经济观。

三、树立可持续改进的理念。持续改进的含义包含了保持和提高两层意义。要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按照系统化的“戴明模型”或称为PDCA模型,一个企业的活动可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核心内容是根据管理学的管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境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周面复始地进行PDCA活动,使体系的功能的在螺旋式上升的改进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它要求企业在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的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不断降低企业的可接受危险的阈值,最终实现预防、控制各类事故的职业病的目标。通过其体系的组织结构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信息、反馈以及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对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发现的缺陷、不足等不符合项,根据变化的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的高速、完善,实现企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持续改进,以求得最佳的安全健康管理效益。

三、树立管理干部教育为先的理念。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已成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许多企业强调的是对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形成了整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对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则趋于笼统,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要求。而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安全,加强对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愈发体现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对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态度教育,主要是培训管理干部“安全第一“的责任感很上法纪观念;二是法规、制度教育。要让管理干部知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结晶。在平时,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是保障安全生产、协调关系的准则;一旦发生事故,就是判定是与非、罪与非罪的重要依据。同时,在规章制度教育中要突出针对性,干什么学什么,使其熟知与其职责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学以致用。三是安全管理的理论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干部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包括:自觉执行安全生产规章罐的能力、应急正确处置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很上对安全生产规律的研究能力。五,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我们喊了多年,但时至今日,能真正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企业仍不多。

贯彻“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说通俗一点就是“亡羊前先补牢”,从直接实践中积累、摸索、总结安全生产规律和经验,从书

本、各种规范标准中学习别人的成熟经验,从周围很上别人的事故中分析事故的原因并将其与企业自身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比较取得事故教训经验;再将所有已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充实到企业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实践检验。通过周而复始的提练总结,补充完善和再实践,逐步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由传统的预防事故为主,拓展并延伸到更前一级的预防隐患产生,力争从源头治本,实现多级控制,最终彻底切断事故发生的各级链节。

六、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理念。随着机械效能和设备自动化程序的提高,保障质量、效率和安全主要取决于操作的正确程度,标准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重要标志和要求。要实现生产安全的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是核心,管理标准化是保障,现场标准化是条件。

生产安全的标准化建设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消除事故直接隐患的“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它包括作业程序标准、机具、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标准、定置管理标准、卫生环境、物理化学环境标准、就急器材、措施及训练标准等;二是消除间接隐患的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它包括安全管理结构标准、事故隐患辨识、评佑与治理标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标准、责任制及考核标准、安全教育培训标准、应急组织及功能标准等。标准应力求简单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标准是融会在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中进行实施的,因此规章制度能否得到严格的执行,是标准化作业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标准化管理还将有效推动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建设。

标准化不是个别系统过程,是企业全系统各部门协调建设的过程,它必然会促进企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此外,标准化管理的有效运行将推动企业加快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进程,研究定量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运行体系,从而极大提高安全管理的绩效。

当然,安全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决非树立几个理念就能够提高搞得好的,关键是要靠我们广大的安全管理干部的责任心、务实、务深、务细地做好包含大量详实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以扎实的工作积累来最终实现我们所追求可持续性安全的工作目标。

作者简介:

第二篇:民营企业如何寻求可持续性发展

民营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当前政府正积极地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的环境, 民营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自然, 机遇变成企业发展的现实, 还需民营企业化蛹为蝶, 苦练内功。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家来说, 赚得第一桶金后要进一步做大、做强, 寻求可持续性地发展, 笔者认为着重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第一、注重发展战略

在新的世纪, 知识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不可遏制的发展潮流,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也使得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遭遇愈来愈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作为在市场机制下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和努力摸索刚刚炼就了一身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基本本领的民营企业, 如何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该是每一个民营企业管理者在定位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最应高度关注的课题。

在空前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 要想谋求生存和长远发展, 就必须强化战略管理, 制定和实施四个方面的职能战略:

1.体制战略: 即要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民营企业进行改造经营战略。

2.产业战略: 即民营企业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要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动性的产业结构和灵敏的产业运作机制。

3.经营战略: 即民营企业要具备有竞争力的经营特色和随机应变的经营方式。经营特色就是优势和竞争力, 它包含了很多技巧。就产品特色而言, 可以概括为: 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廉, 人廉我好(服务好), 人好我转。

4.人才战略: 对民营企业家来说, 人力资本比财力资本更重要, 用好人才比引进人才更重要, 物质激励比精神激励更重要, 构筑一个善于用人的良好环境, 对企业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勇于制度创新

民营企业大多是采取传统的家族制管理方式, 在创业初期和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这一特殊阶段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家族企业要想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循环周期, 要想真正做大、做优、做强、做长, 必须突破制度障碍。要加强制度创新的必要性的认识, 努力克服制度创新的各种制约因素, 实现产权制度、管理制度、治理结构、传承制度的创新。

1.深刻认识家族制的优势和劣势, 加强对制度创新战略性的认识。民营企业家要以战略眼光、机遇意识、开放理念认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克服家族企业的短期行为。家族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进入到一定生命周期时, 就必须突破家族制管理模式, 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 与非家族成员共享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 完成从家族制企业向现代企业的变革。

2.加快产权制度创新, 实现资本社会化。民族企业要向更高层次健康发展, 重点应该解决产权主体一元化的问题, 要从人格化社会网络交易转向非人格化的制度性交易, 有效地融合社会资本。只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才能使企业成为公众型企业, 才能实现人才资本与货币资本的有效结合。

3.加强公司治理制度创新, 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家族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目标是建立员工、股东、债权人共同治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通过拆解两权合一、科学划分三会权责、确立制约监督机制、允许员工持有股份、统一信息披露制度和接轨国际会计制度等措施, 实现治理机制的创新。

4.开展管理制度创新, 实现管理专业化。民族企业要有明确的竞争战略, 通过创新现代管理模式, 实施先进管理方法, 建立规范管理制度来建立科学管理体系。民族企业要重视职业经理人这种特殊人力资本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要通过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的各种方法加强对职业经理人的约束。必须克服实施委托代理制过程中诸如社会信用不足、企业家市场滞后等现实障碍。

5.加快传承制度改革, 顺利完成接班工作。在民营企业传承问题上, 要克服传统思想的束缚, 突破家业不传外人的局限, 在极力培养家族成员接班人的同时, 放眼家族之外, 拓宽继承视野, 适当引进家族外部人才。在家族内挑选继承人时, 要解决传承矛盾的协调机制, 及早制定家族企业的传承计划, 确保家族的和谐以及企业传给后代的持续性。

第三、融资多渠道

企业融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民营企业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要有清晰的长期发展战略, 企业资本运营策略必须放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层面考虑, 从里到外营造一个资金愿意流入企业的经营格局。

1.民营企业的融资要有规划。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阶段, 不同的环境, 采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完善, 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中的不平等待遇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民营企业将有多元化融资方式和渠道的选择。

2.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顺利融资的先决条件。市场经济的重要规则是优胜劣汰, 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资源只会流向有发展前景的企业, 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 民营企业只有练好内功, 才能做到企业发展与利用资金的良性循环。

3.民营企业家要端正心态, 正确对待融资获得的资金, 处理好与债权人、新股东的关系, 做职业化的企业家, 建立良好的信誉。融资活动应按市场规则和商业协议办事, 追求企业同债权人和股东双赢的结果, 为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赢得良好的信誉, 为后续融资打下基础。

4.企业融资的方式要考虑多样化, 企业融资不只是银行贷款和股权融资, 租赁、担保、典当、合作、购并等方式都可以达到融资目的。必要时, 应聘请专业的融资顾问来指导企业的融资活动。

第四、合理的引进人才

民营企业在现阶段经营权多由家族控制, 企业由主要投资人担任主要经营者, 家族内部继任和家族成员掌握关键岗位的现象非常普遍。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 自外部引入生产要素和职业经理人, 向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转化是必须的。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壮大通常需要经历一定过程。根据企业阶段化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成五个阶段: 创立阶段、成长阶段、成型阶段、成熟阶段、拓展阶段。

1.创立阶段, 不宜操之过急。创业时期家族成员之间由于血缘和亲缘关系而形成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共同利益关系在帮助企业走向市场、获得创业成功和自我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导致了家族经营模式在企业内逐渐形成。由于企业在此阶段对外部人才的需要不突出, 可暂不考虑外部人才引进问题。

2.成长阶段, 低层引进。成长阶段具有营业额增加, 利润额增加、企业资产增值等特点, 对专业技术人员和部门管理人员会产生一定需求。在具体引进时主要侧重于低层面选择。企业主要应从满足基本工作层面需要的角度引进外部人才, 立足于执行层人员的引进。要求基本素质略高于企业内部家族成员、能够作为一般工作人员接受并完成企业交付的工作任务。

3.成型阶段, 侧重专业人员。成型阶段由于企业规模的增长, 对管理人才的需求趋于明显。此阶段尽管多数引进的人员仍属于执行层, 但以引进和选拔中层管理者为主要方向。侧重选择专业岗位人员。注意招收生产作业、产品或业务研发、营销、财务等方面专业人才。

4.成熟阶段, 吸纳高级人才。成熟阶段对能够参与决策的高层次资源需求力度明显增强。在引进策略选择方面应具体注意强调职业方向认同, 侧重选择那些对企业发展目标清楚, 业务结构和资源构成清楚, 未来需求满足趋势清楚和个人职业定位清楚的人才。被引进者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感。

5.拓展阶段, 寻求事业伙伴。拓展阶段对跨行业高级专业人才和具有大局观的优秀管理人才形成需求强烈。应适当选择人才将其作为资金合作、权益合作、市场合作、管理合作的伙伴引入, 形成主要投资者与日常经营者在企业未来长期发展方面共同谋划、共求发展、利益共享, 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 要让他们承担推动或促进企业发展的职责。

第五、加强企业家素质的培养

在党的改革开放的引导下, 经过民营企业家的艰苦努力, 民营经济已经发展成为最具活力、生机的新的增长源, 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 相当多的民营企业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 蓄势待发, 须再上一个台阶。而民营企业家素质上的缺陷却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要真正克服缺点, 提高素质, 必须:

1.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企业家, 并且努力成为其队伍中的一员。企业家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敬业、对事业追求永无止境。企业家以经营和管理好企业、做好做大企业为己任和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因此, 它必须创造和采用新的技术、新的企业产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新的管理理念及方法。

2.要加强学习。今天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 没有知识就没有洞察事务的走向, 就很难准确把握时机, 就很难具有克敌制胜的创新。通过学习, 民营企业家要实现从经营理念、管理能力、创新能力上的大飞跃。

3.要加强自我修养的锻炼。自我修养意味着自我实践与自我塑造, 严于律己, 在加强行为修养中培养良好品格;树好形象, 在加强品德修养中充实完善自己。只有具备了自我修养的素质, 加之百折不挠的修炼, 才能够成功地达到自己的目标, 从而成为一个卓越的成功者。

第三篇:谈林业可持续性发展

谈林业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

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 万元

重植林 內部 林产品价值 417.72

外部 吸收CO2放出O 2价值 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 3.27

水土保持价值 10.89

保肥价值 10.79

旅游价值 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 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 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 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 无法评估

合计 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

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 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第四篇:深化安全发展理念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深化安全发展理念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维护各地区、各行业的生产安全和人民群众安定祥和的生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铁路是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确保安全生产是铁路企业最基本、重重要的职责,是建设和谐企业的核心内容。

坚持安全发展,为和谐企业建设提供根本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安全是和谐的首要标志,如果不能安全生产,人民生命财产就会受到威胁,安定团结的局面就会遭到破坏;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的企业,安全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条件。对铁路企业来说,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责任,安全是最大的和谐。

铁路运营公司自成立以来,结合公司发展实际,及时提出了“坚持一个标准管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一样考核严到底、一以贯之抓到底”的“四个一”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了公司、段、站(车间)三级安全管理网络,赋予了领导负责、逐级负责、专业负责、系统负责等具体实在的内容,确保了政令畅通,反应迅速,高效运转,管理有序;针对安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一些干部职工对待安全问题的态度,要求公司干部、职工牢固树立“查找问题是责任、发现问题是水平、揭露问题是党性、处理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政绩”的问题理念,坚持有迹象就察、见苗头就敲、成倾向就纠、出问题就抓、平稳时反思,从而形成了以问题为源,以干部作用和作风为抓手,以“三基”建设为落脚点,将问题管理、从严管理、基础管理和过程管理融为一体的闭环管理机制;按照“职工的问题连干部、下级的问题连上级、现场的问题连管理”的倒查责任要求,将公司各系统、各部门、各站段的安全责任串联起来,建立了涵盖全局、环环相扣、逐层追究的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保证了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的高效运转,较好地解决了“严不起来、落不下去”的顽症。

在规范安全基础管理,提升专业管理水平的同时,针对运输增量、线路增长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问题,公司上下统一思想,咬紧牙关过紧日子,千方百计加大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从根本上提高基础设备和科学技术保安全的能力。

坚持文化引领,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以安全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铁路企业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铁路运输安全生产都发挥了巨大的服务和保证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企业的过程中,坚持以先进的文化塑造人、引导人、教育人,体现了时代的文明进步,符合运输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了职工群众的共同意志,对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铁运公司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遵循安全管理的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传承和发扬铁路安全文化,积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创新发展了运输安全工作理念,形成了企业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在认真总结历年来铁路行业及集团内外管理经验得失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安全工作“五个不动摇”的指导思想,即: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不动摇,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不动摇,坚持强化设备基础不动摇,坚持从严务实抓管理不动摇,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干不动摇。以“不过夜”解决问题为核心,提出了“1233”安全工作法,即:确立一种精神——解决安全问题不过夜的精神,坚持“两主”原则——主要领导必须用主要精力抓安全的原则,狠抓“三基”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基本功建设,围剿“三个主义”——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不敢碰硬的好人主义、不解决问题的形式主义。以此为基础推动各项管理进轨道,丰富发展安全生产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并从最初对干

部职工的灌输性教育到广泛思想认同,从强制性约束到形成自觉自主行为,从主要领导的管理思路到全体干部职工共同的价值理念,走出了从约束到管理,从管理到文化的探索之路,形成了具有太原局鲜明特色、适应铁路运输企业特点的安全文化雏形,形成干部职工共同遵循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在物质层面,从根本上改变设备落后状况,依靠优质设备保障安全发展。在制度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考核办法,建立了公司、段、站(车间、工区)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将问题管理、从严管理、基础管理和过程管理融为一体的闭环管理机制,保证了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的高效运转,提高了安全执行力和落实效果。在行为层面,坚持把安全作为高于一切的首要任务。在精神层面,大力倡导“不过夜解决问题”的局风,培育主动负责、勇于负责的意识,成为铁运公司最具特色、最为深刻、最为广泛的文化特性。

第五篇:中石化安全发展理念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化)是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石油产品和主要石化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也是中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商,在《财富》2011年全球500强企业排名中位居第5位。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作业、点多面广等行业特点,固有风险高,安全监管难度大。多年来,中国石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安全发展理念为指引,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符合安全发展规律、具有公司特色的安全文化理念,为开启“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的新航程保驾护航。

坚持安全发展理念

实施安全发展战略

中国石化坚持“安全是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是企业永远的责任”,明确提出“安全高于一切,生命最为宝贵”“树立为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而工作的安全文化”,引领公司安全发展。中国石化坚持“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信念,以构建本质安全型企业为目标,着力建设世界一流HSE文化,努力创造世界一流HSE业绩。

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中国石化形成了“集团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监管、企业全面负责、员工遵章守纪”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不断建立健全“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HSE体系管理运行机制,“职责明晰、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机制,“责、权、利”统一的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按标提取、科学管理、合理使用”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坚持HSE全委会议以及、季度工作会议制度,配套建设日常工作谋划推进和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解决机制。

严格责任落实

树立抓责任落实是安全监管工作主抓手的理念,中国石化不断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实施全员安全承诺、加强安全绩效考核等措施,细化分解安全责任,层层传递安全压力。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带班制度、领导下基层安全督查制度和关键装置、要害部位领导安全承包制度,强化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严格事故管理,严肃责任追究。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加强员工安全培训

通过制定员工安全培训教育制度,落实培训教育工作,中国石化不断提升员工安全素质。总部层面,重点开展企业处(科)长岗位任职资格培训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形成高层安全管理专职人员 “群体成长”的良性机制;企业层面,对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各层次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同时,采取主题活动、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师带徒”等方式,开展日常安全教育、岗位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全面提高自我防护和应急处置的能力。

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为进一步增强全员安全意识,持续提升安全发展水平,2009年至2011年,中国石化连续3年组织开展了“我要安全”主题活动。企业开展了“我要安全”大讨论、全员重温安全承诺、争当“安全卫士”等一系列安全文化活动,有效促进了员工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各企业将开展主题活动与企业生产经营和当前安全生产重点有机结合起来,标本兼治,注重实效,保障了安全生产。与活动前相比,企业上报事故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38.9%和53.3%,活动效果十分明显。

加强行为安全管理

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的最重要的原因,中国石化大力加强行为安全管理,不断改进员工行为。在制定工业用火、临时用电等施工作业票证审批制度、强化重点施工作业现场监管的基础上,公司颁布了安全生产十大禁令,对影响安全生产的典型行为进行明令禁止。组织实施安全行为观察,推行现场作业“七想七不干”(见链接)做法,引导员工养成作业前思考安全的习惯,做到了“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的安全我有责,企业的安全我尽责”。

坚持本质安全理念

严格建设项目源头监管

本着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中国石化制定实施了《中国石化建设项目劳动安全、职业卫生、抗震减灾“三同时”管理实施细则》,规范“三同时”监管程序、标准要求,落实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监理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的“三同时”职责。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石化顺利完成了“川气东送建设工程”“青岛大炼油工程”“茂名乙烯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安全设施竣工验收。

排查和整改隐患

通过建立定期检查和日常检查、全面检查和专项检查、总部督查和企业自查相结合的安全检查机制,确保了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标准和保障措施层层落实和各类隐患的及时排查、整改。坚持一年一度的HSE大检查,由中国石化领导亲自部署动员、亲自带队检查、亲自总结讲评,抽调各有关方面专家,对所属企业进行全面检查。

建立重大隐患治理长效机制

中国石化不断完善以隐患排查、分析评估、登记建档、跟踪治理、应急管理为主的隐患排查治理闭环运行机制,对纳入重点治理的隐患项目实行定人、定资金、定措施、定时间的“四定”管理,对隐患治理完成情况进行后评估,并将隐患治理项目纳入财务和审计监督范畴。2006年至2011年,公司安排隐患治理专项资金107亿元,对海上油气设施隐患、井控装置隐患、液态烃球罐隐患等4 000余项进行治理,全面改善了装备的本质安全水平。

坚持风险预控理念

规范海上安全管理

通过树立“海上无小事”的理念,中国石化不断强化海上安全保障措施,保持了海上安全形势的总体平稳。建立了《海上石油作业安全管理规定》以及《滩海钻井安全规程》等24个海上石油作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海上石油作业活动。持续开展隐患排查和治理,“十一五”期间共投入专项资金9.2亿元,治理各类海上隐患87项。

加强油田井控安全管理

中国石化成立了以总裁为组长的井控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相互协作的井控安全监管格局。树立“大井控”理念,建立了集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和油气开发井控于一体的“大井控”管理模式,配套出台了《石油与天然气井井控管理规定》和一系列井控安全技术标准,加强油气井勘探开发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强化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安全监管

中国石化制定实施了《关键装置、重点部位安全管理规定》,采取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监控措施,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生产装置工艺安全管理。积极开展危险化工工艺系统安全控制技术研究和HAZOP分析,对工艺流程进行全流程剖析,确保重大风险有效受控。

完善承包商监管

通过实施《承包商安全管理规定》,中国石化将承包商纳入公司HSE管理体系。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发包、谁负责”“谁引进、谁负责”“谁雇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把承包商队伍准入关、过程监管关、用工管理关、资质复审关,认真落实对承包商的安全监管责任,不断健全完善承包商清理、清退和奖惩机制,不断提升承包商安全监管水平。

坚持有备无患理念

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原则,中国石化实施区域联防制度,将所属企业划分为京津冀、山东、中原等9个联防区域,增强公司整体应急能力,积极建设外部应急救援联动协调机制。中国石化牵头联合中国石油、中国海油成立3大石油化工公司应急救援联动协调小组,通过建立应急救援资源共享数据库以及联席会议、区域联防、应急资源调用及补偿等机制,实现3大石油石化公司的应急救援联动。

增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为了给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石化建立了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相统一、上级预案与下级预案相衔接的应急预案体系。总部层面建立了《中国石化重特大事件应急预案》。中国石化定期组织开展井控、油罐区消防、海(水)上消防与溢油等大型演练活动,持续提高实战水平。

充实消(气)防队伍和装备建设

中国石化所属油田、炼化企业建有42支专职消(气)防队伍,其中有9支消防队被命名“国家危险化学品救援基地”,2支消防队被命名“国家油气田救援基地”。加强重点区域应急管理保障能力建设,建成了普光气田、元坝、西北地区3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中心。加强海上应急能力建设。建立了集海上应急和消防救助、溢油回收处置于一体的专业化海上应急中心,形成了海、陆、空全方位的应急装备与应急反应格局。在2008年我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和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神华集团“3·1”骆驼山煤矿事故、中石油大连“7·16”事故救援中,中国石化及企业迅速反应,有序组织抗灾自救,并积极支援受灾地区抢险救灾,展现了公司良好社会形象。

坚持文化兴安理念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近年来,通过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企业着力建设安全文化工程。胜利油田按照“夯实基础、整体推进、持续深化、稳步提高”的原则,围绕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4个层次,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为“百年胜利、百年安康”的愿景目标保驾护航。华北石油局围绕“平安华北、幸福家园”的愿景目标和“从零开始、向零奋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安全文化管理理念。江苏油田提出“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品牌”的价值理念,坚持“没有安全的进尺一米不要”“没有安全的进度一刻不抢”“没有安全的效益一分不拿”“没有安全的项目一个不争”,精心打造“平安油田、绿色油田、和谐油田”。镇海炼化着力培育以“安全从心出发”为核心的安全文化,全体员工坚持安全从“心”出发,确保责任到位;坚持从“行”出发,确保控制有效、保障有力;坚持从“新”出发,在继承中创新管理,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洛阳石化通过推行“安全联锁”规章制度,强化领导安全责任;通过开展安全宣誓、安全主题征文等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努力营造“人人想安全、人人保安全”的良好环境。第十建设公司推出施工现场标识图册、现场安全生产管理指南挂图、脚手架管理指南图册、“七想七不干”自检卡等安全管理新工具,将安全管理要求具体化、形象化,促进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提升。

安全文化建设实践结出了累累硕果,全体员工的安全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风险防范”等管理理念得到接受和认同。安全生产责任分工协作机制、风险管理机制、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等安全工作机制全面建立并有效运行。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适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监督管理需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员工遵守制度、标准和岗位操作规范的自觉性大大提高,“三违”行为减少。生产装置的本质安全化水平全面提高,作业场所的安全环境显著改善,员工劳动防护和身心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安全与生产得到有效统筹,安全文化管理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中国石化安全生产多年保持了平稳态势,避免了各类重特大事故发生。

链接

七想七不干

2011年8月,为了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安全理念,推进现场作业安全管理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实现管理重心向操作层、作业层转移,确保作业过程安全,最终形成中国石化“为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而工作”的安全文化,中国石化在作业现场推行 “七想七不干”的工作要求。“七想七不干”的内容如下:

1.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

2.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

3.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

4.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

5.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

6.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

7.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

下载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酒店餐饮和酒店发展的可持续性

    目 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谈可持续性发展与财政政策大全

    摘 要:目前,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等,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每个人的生活,涉及到......

    医院可持续性发展新思路发言稿

    进入21世纪,我国医院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迎来了知识经济时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随着医疗保险市场的建立、医疗体制改革等,医院所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很多医院重新定位,......

    民俗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民俗旅游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来源:商场现代化2009年5期 [摘 要] 民俗旅游在我国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方式。湖南民族地区,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各种风俗。民俗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影......

    浅谈企业安全理念建设

    浅谈企业安全理念建设“无危则安,无缺则全”。即安全意味着没有危险且尽善尽美。这是与人们的传统的安全观念相吻合的。不过,有危险并不代表不安全,只要“危险、威胁、隐患等”......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

    益多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宗旨】建一流企业、创知名品牌、服务用户、奉献社会。 【企业愿景】我们致力于隔热保温技术的研发,为热力建设提供专业系统的解决方案,提供满足客户需......

    企业安全理念5篇

    要建立健全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必须建立以下几点安全理念。 一是,所有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的。安全事故是可以防止和避免的,每次事故的发生都与它的原因,我们从事故的根源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