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

时间:2019-05-12 17:5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

第一篇: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

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

近几年,我国各类新兴的民间公益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在社区和基层开展了各种公益活动,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了服务,弥补了政府现行公共服务体系内一些服务的缺失或不足。但这些组织普遍存在资金来源单

一、活动经费和运营经费不足的困难。一旦有限的资源停止,组织开展的公益服务、活动或项目就受到影响。仅仅在2006年9月份,笔者就收到了北方3家颇有影响力的民间公益组织负责人有关财务危机的电话,上海也有几家公益机构在为下半年或明年的活动经费发愁。

笔者在10多年公益生涯中遇到这样的事情已不在少数,甚至亲眼目睹了好多家公益组织或项目在外来资助项目结束之后随之消失的例子。笔者一直在思考和寻找增强公益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办法。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增强公益组织的综合能力,包括治理与领导、资源动员、项目实施、社会互动、以及机构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提升机构的社会公信力,以获得政府、企业、媒体、大众、基金会等方面广泛的社会支持。笔者所创立的组织――上海映绿公益事业发展中心一直致力于通过能力建设推进公益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但笔者知道,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社会企业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另外一种可以选择的道路。社会企业本身是公益组织,通过运用企业的运营方式实现公益目标和使命。目前最著名的社会企业当属孟加拉国乡村银行家穆罕默德.尤纳斯于1974年创办的格拉明乡村银行。发起人穆罕默德.尤纳斯以小组为基础,将一些贫困农户组成贷款小组,在选择和实施项目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并相互承担还贷责任。随后他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提供无抵押的、短期的小额信贷中心,中心也是进行贷款交易、技术培训和农户活动的场所。对于遵守银行纪律、在项目成功基础上按时还款的农户,实行连续放款政策。格拉明乡村银行本身实行商业化管理,特别是以工作量进行中心的成本核算。小额信贷解决了孟加拉国穷人无处信贷进行农业生产的需求。因为接待额度很小,无需抵押,自创立以来,受到了穷人的热烈欢迎,并被迅速推广到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现在我国的贫困地区,许多国际和国内发展组织都运用这种方式帮助农村贫困人群。随着尤纳斯荣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社会企业迅速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掀起了一股社会企业的热潮。

笔者一直关注社会企业的发展。而英国是全球社会企业发展良好并且得到了政府、企业及社会的支持。在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和国际协力社于2006年10月20日联合举办的中英NPO/社会企业家交流研讨会上,来自英国的怀特社区信托创始人金.贝克先生、社区行动网络的创始人之一丽碧.布雷肖女士和Track 2000环境服务公司创始人托尼.克罗克先生,向30位公益机构和企业的代表分享了他们为了帮助社区的失业人士和问题青年解决就业和发展问题而创办社会企业、提供就业辅导、支持和就业机会的经验。笔者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有机会与几位来宾进行了简短的探讨。

笔者认为,社会企业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尝试,它以社会使命为导向,运用企业的运行与管理模式和规则,强调受益群体的有效参与,既解决了受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问题,也解决了社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难题:被动地接受输血变为主动地造血。但公益机构要想通过社会企业的方式完成这个过程转换,就必须提升组织的综合能力,学习企业的运行与管理,创建高效的、专业的团队,提供优质的服务,创造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实现组织的公益目标。

在中国,社会企业其实也有很长的历史。在上世纪50到90年代,中国城市的民政系统一直有大量的福利工厂和街道企业,为残疾人、缺乏劳动技能的人群提供了工作机会。到了90年代后,它们由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政府的扶持而大量关闭,残疾人或职工只能自谋生路。如何解决城市下岗失业者、外来务工人员、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的就业问题,以及相应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但政府、社区,公益组织也需要对此进行思考。那些专门为上述人群服务的公益组织,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增强造血机能,动员社会资源,创造出适合本机构服务人群特点、符合本机构目标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向企业学习,提高组织的服务质量,提升组织的效率和效益,并主动与政府沟通和合作,获得政策和财政支持。这样,公益组织才可能既满足服务群体的需求,又保证组织的持续发展。尽管这对目前大部分公益组织来说十分困难,但我们却没有理由不去研究、学习、思考和实践,去尝试着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企业的道路。

第二篇:企业公益与公益组织公益

企业公益与公益组织公益

企业参与公益主要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立相关部门或赋予既有部门职能开展公益活动,或者成立非公募基金会参与公益事业。企业参与公益与专业的公益组织(如国内众多知名公募基金会)有何不同?

首先是专业程度不同。企业参与公益的专业局限性决定了对外捐赠的效能发挥无法与公益组织相比,从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虑,企业实施公益活动的最优选择应当是将自有公益资源直接配置到专业公益组织,通过委托公益组织实施公益项目或参与既有公益项目的方式开展公益活动。

其次是行为限制不同。公益组织不可能从事所有的公益事业,因而必须有特定的业务范围。而企业参与公益活动并不受业务范围限制,理论上可以从事所有的公益事业。无业务范围限制表面看起来自由,但也容易造成企业公益难于产生广泛影响力。因为选择范围不限,容易为外界干扰或左右,导致公益项目繁杂,公益资源分散,难于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公益品牌。

第三是行为目标不同。企业参与公益事业与公益组织一样都具有第三次分配的一般意义。但公益组织的行为目标主要在于增进社会福祉,为组织自身考虑也仅在于提升公益竞争力,从而转化为筹资能力、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最终目标仍在于提升自身增进社会福祉的能力。而企业参与公益事业,需要更多考虑捐赠的营销作用,通过公益事业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的目的。

第四是评价标准不同。在评价参与公益的成效时,对公益组织而言更多要看其项目的成效,以项目的规范性、合理性和效用性作为主要评价标准。但对于企业而言,要以是否提高企业竞争力、拓展市场占有率、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为标准,企业内部相关工作机构对于企业而言才有了真正的价值。

这也就是众多跨国企业能够将公益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围绕公益拟定出与企业经营业务相关的主题,并制定出系统、详尽的公关计划与营销策略,以最终谋求捐赠的利益最大化的原因。既然公益需要服务于公司的商业目的,就需要考虑公益决策的商业属性。而国企捐赠一般都是利他型的,功利主义色彩较少,很少去开发一些与企业关键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的慈善领域,因而使该职能在企业中的地位难于凸显。

明确企业公益与公益组织公益的区别,至少在以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在面对强制性外部捐赠要求时,因企业在项目选择上基本没有自主性,此时将捐赠委托专业机构实施是优先选择。

第二,对企业参与公益机构而言,努力目标不外两个:一是做到规范化,避免项目出现法律或道德风险;二是做到品牌化,以项目辨识度的提高促进企业辨识度的提升。

第三,在各类公益奖项评比中,对于不同主体实施的不同项目应适用不同的标准,不能简单将其归为一类。(作者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第三篇: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浅谈我国人口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人口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可耕地少、国家底子薄,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增长过快,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投入不足,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提高人口的整体素质,已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人口的主要特征

1.人口众多,绝对增长量大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2008年末我国人口已达到13.28亿,占世界人口的20﹪、亚洲人口的33﹪。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未公布,预计十二五期末,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9亿左右,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人口突破7亿,人口城镇化率超50﹪,城市人口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54167人。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生产发展的需要、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人口迅速增长,1969年已达到80671万人。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3年,已下降至12.41‰。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虽然下降,但因为基数太大,所以人口总数还在不断增加,比如说平均年龄是70岁,25岁结婚生子后也会是三代同堂,因此,人数是在增加的,一般要先进入老龄化后,人数才会慢慢减少。

2.地区分布不均,城乡结构倒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 1

137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从城乡分布来看,2004年末全国城镇人口达到5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41.76%,乡村人口为75705万人,占58.24%。

3.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婴幼儿性别比居高不下,未来婚姻挤压会日趋严重 :人口出生性别

比正常值一般在103到107之间。但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却迅速攀升。大多数省区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9.45。

4.老龄化加剧

中国目前虽然还不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国家,但老龄化速度

已成为世界上最快的国家之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达到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2008年的抽样调查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五普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这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2017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10%,达到10.42%。

二、我国人口目前面临的安全隐患

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毫不例外地要过人口关,既要解决人口

数量对发展的制约,又要迎接人口对发展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质量是在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质量得到普遍提高的基础上实现的。人口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既有数量问题,也有质量问题,但现阶段数量制约是主要的。我国人口过快增长表现为四大显著特征,即人口基数大、净增长量大、持续增长惯性大、人口对生活资料的绝对消耗量大。人口基数庞大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

1.人口基数巨大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中国人口总量早已超过最优规模(7亿到10亿之间),正逐步向安全

警戒线(15亿到16亿)逼近。

2.人口素质亟待提高

出生缺陷发病率处在较高水平,普通人群面对传染病和慢性传染病双

重挑战,且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1994年,发达国家婴儿死亡率为33.8%,我国到2024年才可能降到目前发达国家的水平。

3.人口结构凸现新的安全隐患

一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失常;二是人口的城市化越来越严重,大批农村

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三是老龄人口比例讯速上升。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到6.96%。如果按照国际通行的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即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类型,那么2000年我国已经开始迈入老年型社会的门槛。

4.环境污染日益加重

我国环境的现状是“局部改善,整体恶化”,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多、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和落后的生产方式造成的。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我国就占了7个。因为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的发展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由于人口的高速增长,人们从自然环境中摄取的物质和能量不断增加,而且在许多地区已经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受量。滥垦滥伐,毁林开荒,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现象严重;过度抽取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并引起地面下沉;工业和农业排放出来的“三废”严重污染环境;城市人口的不断膨胀,造成交通拥挤、汽车废气、噪声的污染不断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近年来,强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率呈急速上升趋势,发生次数由20世

纪50年代平均每年5次增加到现在的23次。由于围湖造田、围海造地,我国沿海地区滩涂湿地已经减少了1/2,三江平原的湿地已经减少了3/5;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七大水系1/3以上河段被严重污染;全国农田污水灌溉面积比80年代增加了1.6倍;城市大量垃圾仅有少数经过无害处理,“白色污染”严重。人口的过量增长和对生态资源的掠夺性开

发,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被淹没,这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如此下去,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5.人口的流动性增强

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严重,大批农村富余人口涌进城市。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急剧膨胀,人类消耗的各种生活资料会越来越多,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

6.人均资源越来越少

虽然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较低。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0.09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94%,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都很低。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甚至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选必须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如果人口盲目地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要,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中,人口是关键,必须把人口问题摆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鉴于人口在持续发展问题上所处的特殊地位,我国人口的现实态势及其在制约我国持续发展诸因素中的作用,决定了现阶段实现我国的持续发展必须以控制人口数量、平抑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为突破口。因而,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将为我国人口素质的逐步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而从整体上为缓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强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内涵发展能力奠定初步基础。

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巨系统,由于人口过快增长,导致系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无序状态,要使这个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演化、由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演化,其基本条件是各子系统之间要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协调这个巨系统各子系统发展的战略,因为这一战略从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全过程中全面、系统、综合地考虑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这一战略,可以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者协调发展,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人口问题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1.控制人口数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将关系到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未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各项事业所需要的劳动人口数量总是一个可以计算的有限数量。而人口数量的过快增长,导致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社会负担加重、就业率降低等,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总结了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宝贵经验。强调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因此,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增长,是协调我国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的首要问题。加强计划生育工作,把控制人口数量的工作纳入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和计划,并置于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

2.提高人口素质。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发展教育和

科学,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人民才能自觉地降低生育率。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促进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只有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才能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遵循客观发展规律,在自然规律及经济规律指导下,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保证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忧患意识。向全体公民宣传全球环境与发展形势和中国持续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前景和基本对策,增强忧患意识,树立人类与共生、环境与发展协调共进的整体观念,明确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强全社会对持续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逐步改变人们对男孩的性别偏好,消除性别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

综上所述,只有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的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使人的素质水平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田方,林发棠.中国人口迁移.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

[2]《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3]徐效波等.控制人口是改善中国持续发展环境的关键。“21世纪中国的环境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选集.北京: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第四篇:谈可持续性发展与财政政策

摘 要:目前,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可再生资源迅速消耗等,人们越来越明白一个道理: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每个人的生活,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此,要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有财政的大力支持,以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为此,就需要财政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即:财政总量的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资金筹措 财政政策取向

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可持续发展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就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我国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取向

1.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

(1)总量平衡的财政政策。财政是影响总量平衡的一个重要变量,财政影响总量平衡,是通过财政发挥其自身的职能实现的。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财政可以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引导资源的流向,进而改变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的原有格局,形成新的总量平衡关系。例如,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改变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支出的比例、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比例,进而改变社会资源配置的状态;通过政府投资、税收和补贴,调节社会收支规模、投资方向,调节社会消费规模、消费方向,促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应当建立健全以自动调控为主的财政运行机制:当社会总供给超过总需求时,财政可以实行扩张性政策,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当社会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或者两者并举,由此抑制总需求。同时,在解决需求不足时,必须注意防止财政风险。[!--empirenews.page--](2)产业结构的财政政策。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三农”问题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正、负外部性,例如,进城务工的农民具有正负外部性。大多数可以成为城市优秀的工人,这些农民工素质高,可以成为高素质的工人,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相反,极个别农民素质低,到城市中偷窃,生产不好的产品,从而造成一些社会问题,这是外部性负效应。“三农”问题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只有从理论上充分认识“三农”的外部性,才能建立起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应当在统一城乡税制的前提下,对农业实现全面的优惠政策,同时建立起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增值税对大工业是一种先进的税制,但它不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进行增值税改革的同时,应当对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以及小规模企业实行较优惠的税收政策。

(3)区域经济的财政政策。近几年来,我国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在不断增大,加入WTO后,由于各地区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程度不同,以及资源、区位、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发展差距在短期内将进一步扩大。乡镇财政作为最基层的一级财政,除了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外,乡镇财政收入的主体是农业收入。加入WTO后,农业受的冲击大,再加上国家计划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取消农业税,即使是一些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乡镇工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有向城市集中的可能。这样,乡镇财政收入就要减少,有些乡镇财政将陷入困境。为了调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中央财政必须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对落后地区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税的运行机制,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2.人类发展的财政政策。人口和资源、经济与社会系统的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人口作为实现发展的要素之一,其数量和质量必须和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系统相协调。从目前情况看,人口的过快增长,人口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这些,已经对资源环境产生了沉重压力。可持续发展要求控制人口增长,重视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人口素质,实现资源与环境的平衡。为此,必须加大对控制人口规模的财政支持,建立起科学的管理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分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应当费改税;改革个人所得税,实行人性化的税前扣除制度。

3.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保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积极促进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按照社会事业的不同类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基层财政和政权是国家财政与政权的基础,应当从制度方面解决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问题,完善地方税运行机制及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实行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财政应当加大对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支持;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更加自主、优惠的财政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社会事业发展,多渠道筹措社会发展资金,注意搞好经济发展政策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工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因素,也是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同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其中,发展环保产业及其高新技术就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为此,需要采取得力措施,加以解决。一是要把环保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加以扶持、引导和管理,逐步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二是要建立环保科技进步投入机制,促进环保科技进步及其产业化。要按照有关法律要求,保证政府科技投入的增长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加大对高新技术的支持,对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在建设和试制期间给予适当的财政贴息扶持,以降低有关企业和科研单位的投入风险,调动其开发研究高新技术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重点结构调整项目的补贴机制。对因技术落后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企业,强制淘汰设备或进行技术改造等,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如提供贷款贴息、社会保障和配套资金等。四是要建立、落实发展环保产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机制。除了目前在资源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所得税等方面对环保产业给予支持外,还应在增值税、消费税等方面对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积极鼓励。[!--empirenews.page--] 5.科技进步的财政政策。为了体现对科技投资事业的鼓励,不仅应该对其采用消费型的增值税,而且还应该适当地调整增值税的税率设置。具体来说,就是对技术含量高、经确认为高新技术的产品,其生产与销售也应该按照低税率(13%)纳税,这样,就可以充分体现政府对高科技企业乃至风险投资事业的重视。还可以考虑对高新技术企业所缴纳增值税按适当比例返还企业,用于研究与开发。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流转税是主要税源,为了解决科技企业设备价值量大、更新速度快、占用资金多的问题,可以考虑对高新技术企业或与技术开发有关的机器设备实行“税改投”政策,即将应征未征的增值税作为国家的资本金投入。这种税收优惠相对于其他优惠措施针对性强,更能刺激企业在购置科研设备方面投入资金,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水平。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可持续发展

1.引导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鼓励企业和私人对于可持续发展有关非政府组织的捐款,允许在所得税税前100%的扣除,给予免征流转税的优惠;对风险投资项目实行税收优惠,引导民间资金向高科技项目流动,促进科技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国债资金应尽可能减少直接支出,而逐步提高采用财政参股、补贴、贴息以及风险投资等间接投资的比重,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启动民间投资的相应跟入,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积极争取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资助。2.争取金融组织贷款。创造条件,积极争取国际金融组织的贷款。例如,一些公共设施明知要赔钱,“赔钱也要干”,这就是“政府行为”。此类资金在我国外债中所占的比重不大,截至2002年6月底我国的外债余额为1700亿美元,政府主权债务余额为496.8亿美元,占34.4%.由政府行为来主办的项目,当然就只能由政府财政出钱,财政没有钱就借债。据了解,亚行在今后10年内,每年提供10~15亿美元,用于西部地区修公路;世界银行在今后10年内,每年提供10~15亿美元,搞8~10个项目。按照世界银行的政策,我国农业部门能够利用的只有三项:生物多样化行动计划项目;农村能源项目、节水农业项目;农发基金项目。2001年世界粮食计划署承诺对华援助8590万美元,将向广西、山西、宁夏、新疆、甘肃、贵州、青海、安徽等省提供价值相当于5590万元美元的粮食援助和3000万美元的粮食用于学校供膳项目。对国内金融组织,应当对其在环境保护等领域的贷款实行贴息政策。

3.各地争取立项。各地应当根据联合国及我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制定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可持续发展项目规划,争取国际组织及我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支持。

在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使用中,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逐年增加。银行对于生态环境建设贷款应根据生态环境建设的特殊性,适当延长偿还期限。积极运用债券和证券市场,发挥信贷政策的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在确保信贷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支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项目。稳妥地推进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税改革,研究对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污染环境或破坏生态的产品征收环境税,或利用现有税种增强税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宏观调控功能。完善有利于废物回收利用的优惠政策。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收费制度,合理确定收费标准,调动企业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全面征收城镇污水处理费、城镇垃圾处理费和危险废物处置费,收费标准要逐步达到略有赢利的水平。开展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研究,利用市场机制降低控制污染治理成本和污染物排放总量。[!--empirenews.page--] 参考文献:

1.万莹。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税收政策取向。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1)

2.杨灿明。我国“十五”时期的财政政策选择。当代财经,2000(2)

3.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2001 4.于良春。

第五篇: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

浅谈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安全理念

张志华中煤黑龙江煤炭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在追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一种时尚潮流的今天,企业的可持续性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企业的认同和重视,因为它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安全是每个企业的共同目标和愿望,而要达到这种目标,明晰而正确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一、树立“不出事故不等于安全”的理念。不出事故是安全最基本、最起码的要求,抓安全不能满足于不出事故。由于事故的发生也是隐患由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它也是需要过程的,如果安全系统出现了隐患,事故的发生则是迟早的问题。古语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一个安全管理工作者,时刻保持对企业生产安全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沉迷于过去的安全成绩,每天都从零做起,凡涉及到安全的事,都事无巨细地当作大事来抓,持之以恒地督促责任单位一个细小的隐患,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和值得提倡的。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成绩不说跑不了,隐患不除不得了。安全生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昨天的安全不能代表今天的安全,更不能代表明天的安全。

二、树立安全经济学的理念。安全经济学的目标一是在有限的投入

条件下,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安全;二是在满足企业可接受危险的水平下,尽量节约安全投入。个别企业由于安全技术措施的投入无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使得部分企业的对安全的投入已节约到无法满足企业的可接受危险水平的程度,这种做法带给企业的只能是要花上几倍于初始投入来整改的灾难性的后遗症。因此在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安全投入成本的丝毫不能省却。通过事先的安全投资,把事故的隐患和职业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是最经济、最可行的生产建设之路。企业越是发展,越是强调安全生产,安全就是效益。这是所有管理者必须树立的安全经济观。

三、树立可持续改进的理念。持续改进的含义包含了保持和提高两层意义。要树立持续改进的理念,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按照系统化的“戴明模型”或称为PDCA模型,一个企业的活动可分为“计划(PLAN)、行动(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核心内容是根据管理学的管理,为组织建立一个动态循环的管理过程框架,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企业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境的基本思想是实现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周面复始地进行PDCA活动,使体系的功能的在螺旋式上升的改进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加强,它要求企业在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的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不断降低企业的可接受危险的阈值,最终实现预防、控制各类事故的职业病的目标。通过其体系的组织结构的组织协调、监督、考核、信息、反馈以及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对管理活动实践中所发现的缺陷、不足等不符合项,根据变化的的内外部条件,不断进行管理活动的高速、完善,实现企业安全健康管理的持续改进,以求得最佳的安全健康管理效益。

三、树立管理干部教育为先的理念。安全生产教育制度已成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年来,许多企业强调的是对生产现场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形成了整套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对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则趋于笼统,没有系统的教育体系和要求。而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安全,加强对干部的安全生产教育愈发体现出了它的极端重要性。对管理干部的安全教育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态度教育,主要是培训管理干部“安全第一“的责任感很上法纪观念;二是法规、制度教育。要让管理干部知道,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结晶。在平时,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是保障安全生产、协调关系的准则;一旦发生事故,就是判定是与非、罪与非罪的重要依据。同时,在规章制度教育中要突出针对性,干什么学什么,使其熟知与其职责相关的安全规章制度,学以致用。三是安全管理的理论教育,主要目的是使干部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包括:自觉执行安全生产规章罐的能力、应急正确处置能力、科学的预见能力很上对安全生产规律的研究能力。五,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我们喊了多年,但时至今日,能真正将“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落实到日常的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企业仍不多。

贯彻“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说通俗一点就是“亡羊前先补牢”,从直接实践中积累、摸索、总结安全生产规律和经验,从书

本、各种规范标准中学习别人的成熟经验,从周围很上别人的事故中分析事故的原因并将其与企业自身的安全规章制度进行比较取得事故教训经验;再将所有已取得的经验进一步充实到企业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实践检验。通过周而复始的提练总结,补充完善和再实践,逐步将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重点由传统的预防事故为主,拓展并延伸到更前一级的预防隐患产生,力争从源头治本,实现多级控制,最终彻底切断事故发生的各级链节。

六、树立标准化管理的理念。随着机械效能和设备自动化程序的提高,保障质量、效率和安全主要取决于操作的正确程度,标准化管理已成为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和重要标志和要求。要实现生产安全的标准化,作业标准化是核心,管理标准化是保障,现场标准化是条件。

生产安全的标准化建设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消除事故直接隐患的“人、机、环境系统的安全标准化“建设,它包括作业程序标准、机具、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标准、定置管理标准、卫生环境、物理化学环境标准、就急器材、措施及训练标准等;二是消除间接隐患的安全管理机制及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它包括安全管理结构标准、事故隐患辨识、评佑与治理标准、人力物力财力保证标准、责任制及考核标准、安全教育培训标准、应急组织及功能标准等。标准应力求简单化、统一化、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标准是融会在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中进行实施的,因此规章制度能否得到严格的执行,是标准化作业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标准化管理还将有效推动安全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建设。

标准化不是个别系统过程,是企业全系统各部门协调建设的过程,它必然会促进企业技术装备的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此外,标准化管理的有效运行将推动企业加快现代化信息管理的进程,研究定量管理及信息系统,建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运行体系,从而极大提高安全管理的绩效。

当然,安全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决非树立几个理念就能够提高搞得好的,关键是要靠我们广大的安全管理干部的责任心、务实、务深、务细地做好包含大量详实繁琐的基础性工作,以扎实的工作积累来最终实现我们所追求可持续性安全的工作目标。

作者简介:

下载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间公益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企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间公益组织爱心献血联合倡议书

    民间公益组织爱心献血联合倡议书 你可曾想过,从你的手臂到他的手臂,这是生与死的距离。 你可曾想过,从你的血管到他的血管,这是爱与爱的奇迹…… 血是生命的源泉,爱是生命的阳光,......

    常宁首个民间慈善公益组织正式成立

    常宁首个民间慈善公益组织成立本报讯(记者 李生成 通讯员 陈琳)小众凝冰心,大爱满天下。9月15日,常宁市首个民间慈善公益组织——常宁市义工协会经该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成立。 9月......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

    关于鼓励发展社会企业,推动公益创新的建议近十余年来,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一些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出现了社会创新的动向。社会企业就是在各国社会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

    民间公益组织政策环境友善度调查报告发布[范文模版]

    民间公益组织政策环境友善度调查报告发布近两年,可谓是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新旧制度转换时期。一方面《慈善法》等大法出台,另一方面诸如“三大条例”等配套法规仍待更新。近日由......

    政府在管理民间公益组织中存在的

    . 政府在管理民间公益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之观察陕西省国民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杨建飞----摘要2004年以来,我国民间公益组织发展迅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已逐渐成......

    民间公益教育组织的商业运营新模式论文

    [摘要]一个遵循商业运作并兼顾公益事业的机构雏形已经浮现,人们已不难看到教育资源公益中介、公益活动专业策划、青少年素质教育服务等新兴的跨越商业与公益的服务,而这些服务......

    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与实践(5篇材料)

    本文由: news.sfordinance.com_news.nlpplus.org_ent.nlpplus.org_qiye.indyoutties.com_sm.shishicaikaihu.com_dh.shishic aikaihu.com_fenlei.shishicaikaihu.com_dd.shis......

    关于我国第三组织公益支教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关于我国公益支教现状与发展的分析 摘要:第三组织的公益支教在我国进年来的发展日益壮大,主要以大学生支教队伍为教育资源在相对薄弱的地区提供支教服务。我国的支教是伴着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