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研究方案2
《初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 :初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了解当代初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现状及形成原因,创新当前教育途径和方法,走出当前教育之困境。
人生价值观是因为人不同的世界观而产生的不同的对人生的方法论,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初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当代中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形成怎样的价值观,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问题,是关系到民族发展的兴衰问题。初中学生阶段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如何引导就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一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少年走向青年的阶段,其个性发展呈多样性、复杂性和不稳定性,初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树立,不仅能促进他们以乐观、积极和主动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发展,也对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他们将来真正成为遵守社会公德、严守法纪、适合国际竞争的合格现代化公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培养中学生责任感培养是一项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
庭、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共同努力。责任感的形成是一个非自发的过程,它需要通过教育来培养,依赖于外部的导向和内在的自我体验而形成。中学生正处于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在这影响人一生的重要阶段中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和自己负责任的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形成健全人格的需要,培养责任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掌握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整体趋势及形成原因。
2、评估传统教育途径及方法对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作用。
3、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特点。
4、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5、掌握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趋势及形成原因。
6、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困境。
7、探索出有效的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调查。
2、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取向整体趋势及形成原因。
3、传统教育途径及方法对中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4、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特点。
5、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困境。
6、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探索。
7、新时期中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如何有机结合。
8、如何利用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9、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整体趋势及形成原因。
10、中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困境。
11、中学生社会责任感与传统教育方式如何有机结合。
12、如何利用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培养中学生社会责任感。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1月):开题规划阶段 主要工作:
1、制定具体研究方案。
2、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
3、课题组的教师根据各自分工开展前期工作。
3、课题主持人召集课题组成员讨论交流,对前期工作做综合、全面的评价分析。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5月)研究阶段 主要工作:
做好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14年6月--2014年7月)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结题工作阶段。
主要工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做
好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行动研究法。
5、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组织机构
组长:贾世稳(校长,课题研究行政主持人)副组长:李昌宝(教导主任,课题研究学术负责人)成员:
1、阮锋(课题研究学术召集。)
2、李彬(负责档案)
3、赵瑜(语文学科教研组长)
4、施昌武(数学学科教研组长)
5、孟祥会(英语学科教研组长)
6、郑彩艳
7、张国美
8、张海芹
9、李建锋(理化生学科教研组长)(政史学科教研组长)(综合学科教研组长)(政史学科各干教师)
第二篇: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
“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课题
第二阶段总结
《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是我校于2011年在郴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郴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在各研究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现已经完成了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现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教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升研究素养;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3、进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和分析;
4、组织编写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活动设计;
5、进行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目标体系建设;
6、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二、课题研究完成活动情况:
1、在各年级各班进行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调查及撰写了调查报告,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可靠、充实的事实依据;
2、进行蒙泉学校“学生行为教育读本”知识竞赛,进一步充实课题研究事实依据;
3、每学期开学,指导各年级各班集中进行为其两天的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
4、举办“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主题班会竞赛,集中检查各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成果;
5、指导进行“文明美德学校”及“文明美德学生”评比,全校学生踊跃参与,取得丰硕成果,我校被评为全国“文明美德”学校,近百位学生获得“文明美德学生”称号;
6、进行校级“星级学生”和班级“星级学生”评比,进一步检验“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成果;
7、进行“学雷锋文明班级“及“学雷锋标兵”评比,集中、充分展示“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成果;
8、组织学生开展清扫大街,清理城市“牛皮癣”,到敬老院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社会责任感培养”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9、在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精心策划、科学指导下,“国旗下讲话” 尤其是开学理想目标讲话、“学雷锋”动员讲话、“五一”国际劳动节讲话、教师节讲话、国庆节讲话、期中和期末考试动员讲话等主题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独具特色、极富创新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知名品牌。对于每周星期一的升旗活动,全校学生由原来的逃避、厌烦变成现在的欢迎、期待。
10、按年级,每周进行一次“流动红旗”班级评比,每月进行一次“文明班级”评比,每学期进行一次“优秀班级”评比,使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在“春风化雨”中不断得到检验、强化和提升。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进行了全校性的有关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大型问卷调查活动,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为课题全面、广泛、深入研究的展开准备了第一手的最可靠的材料
2、开展了“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课题相关理论的初步研究。
3、掌握了初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基本原则
(1)、认知教育与行为引导相结合原则
(2)、课内教育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原则
(3)、家校社区相结合原则
(4)、环境熏陶与自我体验相结合原则
(5)、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
(6)、整体培养与年龄段侧重点培养相结合原则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纵观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我们发现在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已开始关注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但与现代文明公民的基本素养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我们的教育还停留在浅层次上。
2、在研究的实效性上还不太明朗,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认知与其现实行为上的表现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我们课题组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
3、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阵地,但家庭和社会作用也极为重大,然而目前却存在家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普遍忽视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这一现象,如何推动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更广泛、更深入地、更持久地参与,三者如何形成强大合力,是我们课题组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另一个重点。
4、还有许多实际、迫切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圆满解决,有待进一步研究,如社会责任感的评价标准如何操作问题、对调查问卷和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问题,对一些个案的把握进一步科学化问题,对原始素材的整理、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问题,等等。课题组将在今后继续努力,对这些问题进行认真深入的探讨。
我们真诚地希望上级领导和专家能经常到我校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使我校的课题研究迈出新的步伐,登上新的台阶,使教研工作成为促进我校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桂阳县蒙泉学校
2012年 9月 19日
第三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研究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摘要:本文结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从三维培养目标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出发,找原因想方法。通过加强物理教学与社会的联系,在教学中应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综合素质,社会责任感,研究方法
绪论
社会责任感是人们对社会责任的一种强烈的自觉意识和崇高的道德情感与意志,是与人的理想、志向和价值观高度统一的,为祖国和人民献身的一种强大的内动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要求个人不仅要人性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具有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正是以每个人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基点的。在当前社会不良氛围下,当代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甚至淡化了,做事、学习缺乏认真负责的态度,自私、懦弱、冷漠等不良品性大量滋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事业缺乏必要的热情,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方面做得很不够,伤害他人以及自我伤害事件时有发生等等。在物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感悟到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总是同祖国民族的兴衰荣辱戚戚相关的,作为当代学生应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世界的变化,充分认识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更好地建设祖国,报效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而具体的体现,因此,对正处于社会责任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
1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物理课程制定了三维的培养目标:
(1)获得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包括知识内容体系的掌握,科学、技术、社会(STS),测量技能,收集处理,描述数据技能的培养];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包括观察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信息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
(3)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兴趣、好奇、勇于实践、乐于参与、克服困难、有成功感、尊重科学、有条理怀疑、合作态度、STS观念渗透、责任感与使命感)。
初中物理课程理念有注重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所以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对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社会责任感是人对自己的言行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它将使中学生的行为更完美,促进个性的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要。新课程中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对生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要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实践证明,如若教师观念不变,那么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都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2现在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原因
在校园内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事,如:教室内无人时,教室门敞开着,大白天灯光依旧亮着,教室前面的显示屏开着就是没人去关;学生的作业散乱堆在讲台上,大家只顾找自己的,人家的掉在地上也当没看到,该某同学值日,打上课铃一会黑板还没檫等等。现在的中学生多是“抱在怀里的”一代人,生活无忧无虑,外表看起来独立、有个性、坚强,可内心脆弱浮燥。他们心理上正处于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相互矛盾的时期,对生活缺少更深层次的思考,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经常义气用事,没有考虑到自己应该承担什么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如此淡漠的原因可能有以下方面:
一是社会风气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各种社会思潮也不可避免的影响着学生。社会上出现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严重地腐蚀着中学生的心灵。中学生价值观日益现实化和极端个人化。受社会上“拜金风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出身在富裕家庭的学生情况尤其如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影响所及,也使其他学生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种只知追求物质利益,追求个人享乐的风气,极易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乏。
二是学校教育问题。学生每日两点一线从学校到家里。甚至很多的学校搞封闭式教学,更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成为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其结果也造成中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这样势必造成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
我们以往的教育为追求成绩,重知识轻素质,不太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学生对生活很少有深层次的思考,对责任感了解不够,无责任感也是必然的。做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具有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的责任,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责任意志是构成责任心的维持因素,学生要具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因此,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
3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多种活动,运用资料研究、个案研究、教育实验实施中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运用调查与因素分析法,对影响学生责任感的因素调查及其分析研究。
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逐渐形成世界观的时期。我们教师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加强引导,通过日常生活和学校一系列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他们努力做到对自己负责和对班集体负责、对学校负责,鼓励他们多关心他人,多关心集体,多参与集体活动,关心国家大事,帮助他们尽早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校期间,不但要自尊自爱,还要爱同学,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要他们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参与学校学生会、团委工作,体会生活在这个集体中可以得到的温暖,而且也应该承担责任。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我是从以下方面着手:
3.1提高教师的素质,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责任感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师要身体力行有责任感,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以自身人格来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老师所讲的道理信服。我在每次演示实验后,习惯性收拾好仪器,学生才会在教师“身体力行”中学样,在实验后整理仪器,打扫卫生,为后面班级开展实验做好准备。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帮助学生确立“责任感”的意识。尊重全体学生的人格,尤其不要忽略了“差生”的正当的要求。在教学中,每年都要遇到几个先天有点问题的学生,他们被学生戏称为“弱智生”,很多同学瞧不起他们,认为“弱智生”是无可就药的,来学校就是混混日子,老师就别花精力在他们身上了。当这些被称为“弱智”的同学不交作业时,我象对待其他同学一样,督促其补交,利用课间帮助他们完成;上课时,我也会刻意多望他们几眼,和他们进行眼神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并请几名物理尖子生组织一帮一,主动帮助他们。我以自己的言行告诉所有的学生,对待这些有异与常人的同学,我们要有同情心,更应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3.2全面评价学生,把如何做人、如何树立社会责任感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关注学生的困难,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女生怕动手,我就和她们一起动手,讲请要点,带动她们自己参与探究,鼓励他们动手,成功后加以表扬。长此以往,在我的关注下,她们学会了以小组为中心,都能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完成探究问题。
古语说“人心齐,泰山移”,教学中我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一次在讲“电流和电路”时,进行小组活动,每4个人一组,组装电路分别使灯亮铃响。本人交代注意事项后,开始试验,有些组,往往就一个同学动手,其他同学围观,还有个别同学漠不关心。当实验失败时,不是抱怨仪器差、就是抱怨动手的同学不会做,使得动手的同学情绪差不愿继续做下去,大家就等着老师去帮忙。另一些组合作氛围好,连接电路时都动了手,忙而有序,出现问题时,相互讨论故障原因,集思广益,沉着冷静,常常成功。实验毕,我指指挂在墙上的 “2007年常德市五中广播体操一等奖”的旌旗,问道:还记得这面分量极重的旌旗吧,全校三十几个班,凭什么就挂到了我们班上?”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本人听在耳里记在心间,接过话题说:“今天的分组实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把组内的事当自己的事,既分工又合作,全力以赴地去做。这恰恰就是现在独生子女所欠缺的责任意识,今天做得好的继续发扬,做得不好的请多加强修炼,让我们大家都来做有责任心的人。”
3.3用古今中外物理学史上探究、发明、发现感人实例激发学生责任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我在备课中挖掘教材中与社会责任感有关的结合点、切入点,如古今中外物理学史上探究、发明、发现感人实例。往往是责任感越强的科学家,其成就也就越大。每当有介绍我国古今科学技术领域巨大成就的阅读材料,我都会以饱满的热情融入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来激发学生责任感。例如讲水能的利用,祖充之发明了水锥,能磨面、春米。如讲能量时,我提出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用最短的时间获得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神舟六号”在我国科技专家、部队官兵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下,才实现了“零缺陷”和“零误差”。我国的很多科学家的成果,对物理学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也体现他们对祖国的责任心,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感触,认识到自己学习的重要性和为中国的明天所担负的重任。
3.4通过学生参与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学习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动态地观察、体验社会生活,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将活动中引发的思考及时地反馈给老师或有关部门。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建构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教材处理上也要打破本本主义,而应关注时世、关注生活,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例如我在教学中要学生调查电池的危害及回收途径,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电池对人体的危害,体验到回收的各种困难,从而培养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对学生进行一些教育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例如观看四川发生的大地震时的一些感人事迹。我们平时教育如能自觉把教育与百姓生活与国家大事结合起来,那我们的学生也会关心国事的,学生就不会成为社会责任感淡漠的人。我们不仅在教材上、在生活中也要做一个关心国事者,那对学生的影响就不仅是暂时的而是终身的了。
我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倡自尊自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鼓励和帮助他们,在方法上多引导,少训斥。通过努力,我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过程中,取得一些成绩: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心态,诚实守信、善于与人合作交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明天的成材,让他们今天增强社会责任感。
结论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的学习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不仅是德育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要求。一旦我们通过物理教学和其它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他们一定会意识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常德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组.走进新课改[M],2003.6 [3]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王集中学
单士华
一、课题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未来的挑战,面对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对青少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愈来愈显得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心理疾病增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心理素质作为人的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在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进行教育的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重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以便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需要。
鉴于以上两点,“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地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二是积极调节与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消除一切的不良心理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教育,它把对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格辅导、职业辅导作为自己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不拘泥与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其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建立对世界的合理认识,从而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
三、研究内容
1、影响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3、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
4、如何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5、探讨初中各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6、如何做好初中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工作。
四、研究目标
1、解决初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2、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心理素质;
3、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五、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一)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人的心理活动复杂多变,且外观上不具形体,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研究它时容易产生主观猜测、武断片面等缺点,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2、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具体分析,还要看到心理活动的不同水平和层次,个性心理发展的顺序和阶段心理反映和行为反馈,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教育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表现遵循的原则,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课题的选择也要有教育意义,使其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发展性原则。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态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心理健康与否只反映每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非永远。因此研究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
(二)研究方法
以调查法为主,辅之以观察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和个案法等方法。
六、研究步骤
整个课题研究历时一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阶段(2009年10月——2009年12月)
1、选题论证。
2、上报县、市教科所审批、立项。
3、教师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确定分步实施的具体步骤。
5、确定子课题。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
1、调查研究。
2、整理相关内容。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0年8月——2010年 10月)
1、数据统计,分析整理。
2、撰写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3、请上级主管部门鉴定。
七、成果形式——论文或研究报告
(一)阶段性成果
1、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现状调查报告
2、有关论文
(二)终结性研究成果
1、论文及研究报告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组员:
第五篇:《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教育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平定县阳胜中学语文研究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能量改变我们的生活。作为社会人的教师和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其影响,悄悄产生了改变。受新理论、新思想的影响,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教育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个性化发展、创造能力等方面已显现出了严重的不足。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信息技术的应用能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会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也不再是知识传播的唯一信息源,给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亟待以一种新的课堂学习模式取代传统的旧模式,以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本课题组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试图通过对该课题的实践,探讨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过程中的优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整合效果的手段,从而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的课程改革理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现代教与学理论:有效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研究是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必须在现代教与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确保研究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如: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情商理论、合作教学理论、创新教学理论等现代教与学理论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理论的要义和内涵,能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指导。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依据
学校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头脑灵活,反应敏捷,易于接受新知识,勇于挑战新事物。学校领导班子结合力强,这些都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近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提出了以科研兴校的办学思想,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学校特别重视信息技术教育,设立了专门的组织管理和科研机构,购置了能满足实验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计算机近50多台,覆盖全校的校园网为实验课题的深入开展提供了
坚实的物质保证。在所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累了大量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宝贵经验,造就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热衷于教育改革实验的教师队伍。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通过把信息技术融入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2)迅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和科研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学习语文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尽快实现教育观念和教学角色的转变。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探索出一条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模式,促进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学习创造新的空间与条件。
2、课题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
1、是完全符合了当前基础教育的精神,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高到优化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重要地位加以重视。
2、是对“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学习非常讲究自主发现、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学生在斑斓多姿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学习中求知欲望被激发到最高境
3、是本课题成果具有广阔的运用前景。在网络技术日趋成熟的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学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知识学习。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必然会传统语文学习进行一次革新,还会对其他学科的知识实施网上组织管理机制提供有实践意义的运作原则和方法。
(2)实践意义:
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让信息技术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②.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信息素养,促进教师教育思想的不断更新,不断提高教师个人素质与教学能力。
③.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与办学水平开辟新的途径,寻求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3、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1)以课题研究带动信息化建设水平,以信息技术带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①.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②.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推进。③.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2)课题研究所总结出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优质教育理论,为广大中小学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优质教育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为信息技术在中小学优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指导。
四、课题的界定:
1、信息技术 指利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2、整合
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显得科技成果,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3、新型教学模式 是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科学总结的方法及表现形式,新型教学模式能使教学构想变成教学过程;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新型教学模式是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典范化追求,它包括的要素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在原有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合理的创新。
4、学习方式
是指学生获得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基本途径,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习方式包括有意义的接受式、探究式、合作式、自主式等具体
五、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在整合模式研究中,课堂教学结构涉及的各个行为主体都是研究的对象。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式和过程等,其中主要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方式进行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如何体现。
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综合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检测法和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过程中,善于抓典型、树榜样,以点带面。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边交流,不断及时总结经验,经过再研究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1、文献法。通过专题辅导、培训学习、参观访问等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创新理论方面的论文、经验总结等,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成员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调查辅导组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技能和非智力因素等发展状况,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4、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六、研究目标
(一)理论假设 1.学生中心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是通过“建构意义”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则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主动建构意义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更重要的是培养认知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2.教学过程互动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和互动就不可能发生真正的教学。
3.情境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4.协作学习观:建构主义专家指出,协作学习环境以及学习者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如果在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我们一系列的研究,即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有机的进行融合,那么就能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使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研究目标
1、改变语文教师的工作方式,让语文老师上课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学习,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网络教育及时了解国内外新闻,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的人文精神。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3、探索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效益和优势,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支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素质要求,具有较强业务能力和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并且能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地整合的科研型的语文教师队伍。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七、研究内容
1、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2、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3、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综合性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
4、关于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学语文口语交际、识字与写字教学过程的思想、理论的研究;研究内容:
5、关于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信息教学资源建设,开发一批高质量的信息教学课程资源的研究。
6、通过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信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探索和总结学生学会利用信息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学会在信息环境下学习语文,初步学会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查找搜集处理信息,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8、研究专题学习网站在信息环境语文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优化语文科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方法。
八、研究步骤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教育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随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都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然而这些设备的作用有没有被充分发挥,投入与效果是否成正比,信息技术环境下采取何种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我们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立足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步骤和具体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6月)。
1、制定《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建立语文课题组,确定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3、组织专家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
4、配置相应的课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环境;
5、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现代教育理论与信息技术;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加强理论学习,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收集相关资料。初步提出核心概念和基本观点,撰写相关论文,完成课题申报报告和课题立项论证报告,.完成前期现状调查报告,根据研究需要增加硬件设备。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中期评估阶段(2008年9月~2009年8月)。
1、学校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方案申报;
2、对各班学生进行课题实施前的有关专题问卷调查与测试;
3、对参加《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成员组织培训、交流、研讨活动;
4、确定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框架;
5、接受《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专项课题组中期评估。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根据专家提出的建议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进一步探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术创新思维的概念和理论问题。完成相关论文。
第三阶段: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推广研究成果阶段(2009年9月~2010年9月)。
1、修订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实践课展示、检测、评估与小结;
3、完成实践课录像资料及测试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4、撰写个案分析、专题研究文章或研究论文;
5、继续深入开展本课题研究,交流、研讨、推广研究成果。
依据初步提出的行动研究方案,开展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基本技能培训。在大量扎实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具有代
表意义的、涉及多种教学形式的典型学科教学案例,编辑成学科案例集。在实践过程中,收集数据和资料,不断完善先前提出的理论模型和构想,并给予操作化、系统化,最终提出较完整的教学策略体系,完成相关的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2月)。
将课题的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完成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是:
1、撰写《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报告》。
2、展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案例。阶段负责人:曹金良
3、展示学生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研究下的系列成果。
4、申请结题,进行成果推广和运用。
九、具体要求:
1、制作多媒体课件,高效地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料自主学习。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去设计、制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认知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语文课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结合的最优化规律。希望能达到:通过多媒体信息的参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知、理解、记忆,达到课堂教学高效、大容量,教学过程与媒体结构整合的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开办语文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并利用该网站辅助课堂教学。在第二阶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第二阶段实施情况及时总结。以前两阶段课题研究成果为基础,开办课程辅导网站和制作课件。初步利用网络,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运用较复杂的软件,设计出交互性强的互动课件,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突破,形成“主体——主导——主线”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用多媒体教室制作大型网络课件,并建立语文学科网站和语文课堂教学资料库,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提供与课本相关的作家简介、作品欣赏、课外阅读、专题研究等专栏。教会学生上传资料,利用网站进行师生交流、同学对话,在交互性强的学习环境中,完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外延伸、自主探究等学习环节,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十、研究的保障措施
1、课题组教师要制订好具体的研究工作进度,确定每阶段重点研究的课目,制订好详细的实践课教案及重点检测的项目内容,及时收集好实验资料;
2、每次实践课完成后,实践教师要及时做好资料的整理、统计及汇总工作,要写好个案资料、心得体会及撰写专题研究文章(论文),做好经验总结;
3、教育技术人员根据课题组教师每学期的实施计划及早做好教学资源的收集、开发与编制工作,并为实践课的正常顺利进行作好精心准备;
4、学校要在财力、人力、物力上尽可能地满足研究工作的需要,以保证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十一、最终成果形式及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形式:
1、《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有关专题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实录
3、实践课的优秀个案或教学设计;
4、实验过程中资料收集与检测;
5、课题研究专题论文汇编。最终完成时间:2010年12月。
十二、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1、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冯嘉靖(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副组长:王兆景(教导主任,中学高级教师)成 员:王学凤、杜俊慧、孔庆峰、赵如田
2、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杜俊慧(语文教研组长)
成 员:孙文娟
王建华
张艳青
王东凯
2008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