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中存在的困惑
(转型中存在的困惑)我国的鞋类出口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出口价格较低,这就使鞋类出口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国内产品同步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的创新,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国际反倾销适用范围加大,国际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标准的限制也影响国内行业的转行升级;实际研发能力不强,制鞋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比较薄弱,特别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训;众所周知鞋革行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给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制革业;作为温州传统产业,温州鞋革产业缺乏创新和研发能力,品牌、国际渠道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原材料、劳动成本上升,人才培养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土地资源不足等系列综合型问题困扰企业的成长步伐。
(转型中的思路)要鼓励鞋革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大节能、环保、功能型项目开发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自主品牌,大力推进品牌培育与保护,推动更具创新的营销模式;抓住机遇加快重组步伐,夯实产品质量基层,大力推行设备技改、工艺创新等措施,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转型中实行的策略)
1、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鞋类产品的样式精美、质量好、品种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的鞋类产品多样化设计与开发技术,吸收世界顶尖制鞋工艺等先进适用和高科技的科研成果,使产品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产品结构更科学合理、质量更优,使核心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制造水平,形成更大规模化的生产,保持企业在工艺装备上处于国际的领先优势;同时企业应大力开展制造工艺、装配工艺的研究。要鼓励加快研究中心的建设步伐,优化配置企业现有技术力量,充分调动、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性技术难题的攻关,直接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以确保在鞋类产品的技术、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达到过领先国际水平。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把技术中心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
2、鼓励企业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时尚度,使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各类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活动,比如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质量管理奖、质量信用评价等工作,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3、鼓励企业加快整合产业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温州品牌的含金量和影响力,要努力探索先进的集群化模式,通过整合,形成共同发展。企业具体可以采取,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方法进行、内部化优势、市场网络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社会资本的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企业要大力推行集中差异化战略,坚持“新优特”策略。推行“相关多元化”、“组织生态化”战略,让企业跟一个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适应力,有进化力;
4、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制造、开发技术、检验试验的信息收集、处理质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
5、鼓励企业推行有创新的营销模式,(诚信营销、全员营销、专家营销、超越营销、立体营销、混合品牌、捷营销)等。
6、鼓励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要把“聚才”提升到企业战略角度,要强烈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资源中的第一重要的资源”。
要做到“实现优强大”只有“做优”,才能“做强”;只有“做强”,才有可能“做优”;而“做大”是“做优做强”的必然结果。企业要寻找转型需要的契机,从温州鞋革业整体来看,目前有大部分企业一直停留在贴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供销一体化,在采购贸易、品牌推广、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第二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新课改,使每位教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新课改,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我在实际教学中,确实体会到新教材编的活,学生学得活。但面对着一个个应接不暇的新理念,一堂堂精美的观摩课,反思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历程,对于如何上好新课改下的数学课,我困惑了……
困惑
一、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困惑二: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怎样实施算法优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在实际课堂教学时发现,学生们能想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但具体使用时还是选择以前的方法。就拿我刚刚讲完的一节课《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中,学生在计算中,既可以按常规方法计算,又可以按简单算法计算。而本次教学提倡简单算法,而部分同学却还按着常规算法进行计算,并不喜欢或不习惯按简单方法计算。算法的优化也就谈不上了,怎么办呢。
第三篇: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农村小学课改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属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肩负起这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一直从事农村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在这次课改大潮中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们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建议等谈一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问题
现阶段,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对“课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课改”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在农村,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实施者甚少呢?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诸多农村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4、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他们一直深信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认为“传道授业”、“尊师重教”就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要是听与记,殊不知这里面却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的客观事实,要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5、一部分年轻教师则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课上用多媒体、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而现实中,大多数农村学校连幻灯片都没有,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他们认为农村不具备课改条件,无法进行课改。
6、有的教师尽管被唤醒与自主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不了众多传 统型教师的不良舆论,课改也就不了了之。
课改在这样的逆流之境,又怎能抬起头来迈开大步呢?
(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课改发展
传统的教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认为教师说的、课本里的就是真理,只要是教师讲的都记,教师说的都做,离开教师就无所适从,懵懵懂懂,虚度光阴,学生对知识毫无兴趣可言。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观,难道教师转换了教育教学观念并行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就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经过调查发现,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有少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并在知识的探索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可有些则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坐立不安,不知要说什么,也不知要干什么;有些则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些甚至主题不清,说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硬件设施短缺,制约课改进行
《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教学配置相应设备。”但在农村又有多少所学校能够这样做呢?实行“一费制”后,政府资金投入不到位,诸多学校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老师一双眼。开展教研活动要查资料,镇中心小学才有三几台联网的电脑,村小、校点更别提用电脑查资料,从仅有的一两本教科书又能找到什么?教师面对学校简陋的设施,尴尬的境地,要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那也只是勉为其难的事。
(四)教育评价机制,跟不上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改后,诸多教师都认识到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践和发展的需要,认识到现行的中小学考试制度与新课程实施间的矛盾,但教育督导部门和社会各界仍然在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仍然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们那敢怠慢分数?社会、学校的评价标准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会相应定位在考试分数上,哪还有心思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五)强化课改管理,加强培训工作 希望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培训好再上岗”的原则,把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纳入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的意识、改革目标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培训方式应倡导培训者与被培训教师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以便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培训的对象应先是校长后是教师。因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这一航船的舵手,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校长能站在课改的前沿,有强烈的课改意识,用自己的意识去唤醒教师的意识,新课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体系、教研机制、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如果每个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了,并把课改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信课改就会不断掀开新的篇章。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了很多,但是,由于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困惑。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甚至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4、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教师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5、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肤浅的理解只能产生简单的行为,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6、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7、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8、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选修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9、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10、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1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还有待于巩固和提升,部分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习成果。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基础薄弱,影响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综合素质欠缺,难以适应目前的课改,特别是综文、综理、艺术、科学的课的开设和课本课程的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教师研究的意识淡薄、能力差。
三、意见和建议
(一)尊重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陈旧的、被动的、接受式、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有关。如果教师把学生看做是要靠他人的直接灌输才能学习的个体,就会采取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就会融入到学生之中,从权威主义、专制主义的怪圈中走出来,以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中间,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乐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得到了觉醒。
(二)积极开发资源,改善条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改革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领导要加深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以课改为己任,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配置一些教学设施,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优质,全面运用切实可行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将政府、社会、学校等有利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发挥其最大值效,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三)关注学生,立足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教学过程。而时下执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失去了教学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重建一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只是评价的对象,这种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单一,评价结论片面、主观,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应实施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的自评和互评,应该是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使评价信息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主导量性评价。考试结果只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从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和长期发展来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也要有观察、面谈、作品展览等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观察和发现,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研究、实验。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勇于创新,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辉煌。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乐于创新,科学改革,尽享教学成功的快乐。
第四篇: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传统文化”课题研究中期心得体会
这两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是一边做研究一边学习,主要表现在:
一、课题研究开展以来的工作方向的改变
1、课题研究中,每一位教师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能做到积极参加培训和自学,提高了自身的发展。努力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完善自己,并将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利用网络和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改革教学,多参加教育行家的讲座、听课、教研,使课题实验更有利地开展。
2、针对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
实验中难免会出现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将及时发现、探讨实验中的问题,及时调整实验方案,使课题实验扎扎实实地进行下去。
3、加强有效课堂教学评估方案的研究
这两年来在理论上做了一些探讨,在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但限于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的不足,研究的效果还是不够理想。
二、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1、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在学生的积累中,要从身边发现可教育的素材,背诵的古诗词、论语、成语、孝经等传统思想都可以影响学生的人生观的形成。
2、做一个细心的教学工作者。挖掘教材中从前没挖掘出来的,在教学中注重对词语的解释,典故的挖掘到课文的出处,再到作者的写作背景等多方面都有可教育的传统素材。
3、教学中更注重教学意图的设计,精准的课堂提问的设计和教师的用心的教学环节的安排都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教育。
4、教学和传统节日相结合,教学和尊老爱幼等传统礼仪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
5、注重学生的体会,把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写到日记和作文中,学以致用,效果很好。
6、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爱写中国字,爱说中国话,爱中国的古今名人,使学生更爱自己的国家,爱中国的文化。
7、推动着教师本身增加文化底蕴,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反思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在很大程度上参与课题实验研究的热情和主动性还不够高,阻碍了课题实验研究的纵深发展。
2、课题研究还只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还只是一些零散的经验,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
3、教学中,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摸式,但放得不开,担心教学质量,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不够充分。
4、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归纳总结的能力不强,课题反思过于单薄,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够,对实验研究过程中的经验难以提升。
5、实验教学中的基本课型探索较少,缺少一些细化的实际操作的内容。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要把课题做得更科学,更完善,更有成效。
第五篇: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一、机械化,统一要求多。大多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没有结合现实具体情况,而是遵循提出体育教学要求,强调的是统一、规范和有序,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体育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一节课上同时出现集中不同活动,只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就是合理的,值得提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以供选择。
二、只注重结果。以往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注重教学量化检测方法,运用运动强度、密度、心理负荷曲线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体育课程改革同样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总目标,确定带有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评价标准应是具有个性化的标准,效果检测应以所有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身心愉悦为衡量标准的,以是否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体魄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最简洁的办法就是以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效果检测。
三、技术要求多。以往小学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要求,多属单纯的技能教学,《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等方面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关键的问题在于改革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原有知识的过程。如《模仿动物行走》,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学会几种动物走路的姿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索、构思、创造,来发现不同动物走路的不同特征,从模仿的“形似”走向模仿的“神似”。要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和创造出独特模仿动作的方法。
四、体育硬件设施差。多数农村小学只有简单的体育器材,体育课堂常用器材的具备率不高,传统体育器材还占有一定比例;另外,学校课外活动常用体育器材不足,健身房、体操房等设施基本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小学对学校体育设施的需求要体现出“适合年龄特征,有安全保护措施,娱乐且品种多样的娱乐设施”的特征。
教育也从一成不变的旧模式中得到了发展。这就是新的课程改革,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实践中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认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新课程和新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贴近,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为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契机。新课程使学生卸下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与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的变化,但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又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却很难评估,教师往往也不知道。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是说,我们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深入
教师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理解往往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出来。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往往是教师对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理解不深入所致。学习方式的变革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它也不是把原来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学方式拿来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何对待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也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关。对待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接受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主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运用不好,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但运用得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因此,不能在主观上认为接受学习是落后的,探究学习是先进的。
2、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学生只要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就终结了。因此,对教师调控课堂的技能和技巧要求相对比较低。而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与以往不同,在新课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的要求会更高。这样,教师自身课堂调控技巧偏低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3、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困惑
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一些教师往往不适应这种转换,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中无所适从。
4、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课程改革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效果的评价,尚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一些教师往往从表面上看待教学方式中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有讨论、有探究、有合作就一定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深入研究学习方式的实质,只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这种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使教师多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特别是校本培训,第二,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只有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所以如果我们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