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转型下的农村婚姻困惑
——对安徽省马鞍山市部分乡镇离婚案件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近年来,农村离婚率急剧升高,由此引发民事、刑事案件的增多,并成为影响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探其原因,既有社会转型带来的必然影响,又有物质的诱因,生活方式的选择和道德、法律的宽
容。要从经济发展、道德教化、法律规范和社会建设等多方面加以疏导和解决。关键词:转型;“三农”;婚姻;和谐社会
一、当前农村离婚案件的态势、特点
1.离婚案件逐年上升,居当地民事案件之首。以博望
镇为例。近二三年来辖区内受理的离婚纠纷案件的情况见
表1;其它乡镇情况相似。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农村离婚纠纷案件无论是收案
数还是在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都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2.女性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增多。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离婚诉讼案件中的原告大部分是女性;如在黄池镇,2004年度受理的39件离婚案件中女方作为原告起诉的有
31件,占79.4%;石桥镇2004年至2005年5月以来受理离婚
类案件126件,其中女性起诉86件,占68.25%;丹阳镇
同期女性提起离婚诉讼的案件占65%以上,博望镇离婚诉讼
案件的原告也大部分是女性。女性由传统离婚中的被动的、甚至是受损害的一方,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一方,其中深刻的社会原因值得研究。
3.离婚案件中夫妻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占相当大的比
例。如在黄池镇2004年度受理的39件离婚案件中,夫妻一
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的有33件,占84.82%;在博望镇,因
当事人一方外出发生婚外情而离婚的案件占35%;而因夫妻
双方或一方外出从事推销业务或打工造成夫妻长期分居而致
双方感情淡漠导致离婚的则比例更大,如博望镇现有10000
多名推销员常年在外推销刀模具和机床产品。此类案件的调解和好的难度大,一旦涉讼,几乎没有和好的可能。
4.经济补偿成为很多当事人是否同意离婚的重要条件。
在大量的离婚案件中,被告往往要求原告给予经济补偿,并把这作为离婚的交易条件,否则就不同意离婚,甚至以死
相逼。经济因素在离婚诉讼中成为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因
素。
5.离婚诉讼案件“民转刑”增多,甚至引发重大刑事案
件。如2004年博望镇新陇村程朝霞诉张金龙案、2005年友 林村徐木兰诉施德水案,被告人均扬言如果法院判决离婚就 要跳楼自尽,并带人冲进法庭挟持原告,严重干扰法庭办案,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更有甚者则是酿成严重的报复杀人 案。如2004年市中院审理的备受关注的被告人程道龙故意杀 人案,因离婚后报复被害人,共造成被害人及其母、其侄女 三人死亡的惨剧。此类案件总发案数虽不多,但均因酿成严 重后果而为各界所瞩目。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类案件已占 当地乡镇“民转刑”案件的三大板块之一。以2004-2005年(6月)丹阳镇民转刑案件为例,如图:
二、转型期农村离婚率高的原因分析
1.转型期婚姻的观念和基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嬗变。费 孝通先生曾把情感和义务作为传统家庭基本的二元,婚姻即 是围绕这二元展开。在农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的情况 下,婚姻是靠夫妻经济上和日常事物上的分工合作来维系 的,而不太注重情感的满足和志趣的契合。而在转型期,在 都市化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夫妻从两性结合的经济 合作共同体向情感伦理实体转变。婚姻中追求自我价值得到 提升,婚姻自由、自主,婚姻中追求“爱情”成为一种主 导,夫妻双方在“感情不合”的情况下,更容易通过离婚追 求幸福生活。
2.转型期农村的社会结构流动性增大。“家庭最本质的是经济关系。„„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是随 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变化的,家庭内人与人的关系也是由客 观的经济关系决定的。”[1]当前离婚诉讼案件的当事人的年 龄集中在25至40岁的阶段,这部分人恰是农村社会上最具 活力的群体,他们在精神上、物质上的需求变化大,思 想观念更新快;同时,这一群体的流动性最大,经济收 入增长也最快,这种有形的物质上变化和无形的生活观 念、生活方式的变迁在这类群体身上集合在一起,婚姻的 流动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3.女性的经济地位独立,为其实现婚姻自由、自主创造 条件。当前,随着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第三产业比重的 增加,就业的性别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青年女性的就业 市场更为广阔,其收入较高也较为稳定。由于女性经济收入 的相对提高,在经济上不再依赖男性,甚至女性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这使得一些女性有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婚姻和 一生,追求美满生活的愿望就会更加强烈;如果她的婚姻缺 少坚实的感情基础,她就可能进行重新选择。
4.两地分居的异质婚姻导致家庭功能弱化。首先,从当 前我国农村婚姻家庭的缔结形式上看,仍属于“先结婚,后 恋爱”的模式,婚前感情基础相对来说不够牢固。而一旦外 出打工,夫妻长期分居,使得原本就不牢固的夫妻感情变的 更加脆弱;同时,由于两地分居而减少了家庭约束,淡化了 家庭责任义务,家庭功能大大弱化了。其次,外出务工,使 得“打工族”这一新的社会关系形成,婚姻选择圈扩大了,在遇到情感和志趣相投的人时,他们往往会重新选择自己的 婚姻。第三,文化匮乏,道德失范,“婚外情”高发。农民 工“涉黄”现象屡禁不止,使得婚外性关系成为影响家庭稳 定的重要因素。
5.法律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宽容。一方面,以体现婚姻
自由、自主的婚姻法修改越来越凸显感情的价值取向。另 一方面,在城市化、现代化的剧烈社会变迁中,人们的 婚姻观也更加开放和宽容,离婚、再婚越来越不被看作是 丢人的丑事,社会道德和舆论的评价趋向中性。
三、当前农村离婚率升高现象的深层思考
首先,离婚率升高同巨大的社会变迁相联系。回顾建
国以来的三次离婚潮,无不透出婚姻巨变与社会变革和发展之 间的密切联系。1980年我国离婚率为0.7‟,至1995年离婚 率上升到1.8‟,15年间,离婚率上升了近3倍。近年来,随 着社会转型的加深,离婚率呈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其次,离婚又是夫妻关系变化和婚姻波动的正常现
象。当今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一个经济社会结构深 刻变化,思想观念深刻更新和行为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必 然会冲击传统婚姻观念和婚姻模式,如果婚姻自身不能调适 的话,走向破裂是不足为奇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它的复杂性,在现实中选择新的婚姻和选择新的生活和生活方式往往联系 在一起。
第三,尽管离婚应被视为正常的社会现象,但是它所
带来的社会影响仍不可忽视。对于离婚妇女,既要抚养和 教育孩子,承担全部生活的重压,还要面对巨大的精神歧 视;再婚对她们来说并不是一个轻松的选择,第二次婚姻 凑合型很多。而对于男方,其经济上往往很难再负担的起 第二次结婚的彩礼,随着年龄增大,要再实现一桩美满的 婚姻确实更困难。有的只能单身一辈子。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婚姻的解体还直接影响子女的身
心发展。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李﹒索克夫说过,对孩子来 说,“父母离异的创伤仅次于死亡”。近年来,在我国 离婚率呈上升趋势的同时,青少年犯罪也呈持续增长的态 势,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一些震动全国的大案、要
案的主犯,都有青少年时期家庭不幸在他们身上留下的阴 影。
离婚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它的成本和代价不仅仅限于离 婚者本人和子女,它还会对社会产生扩散效应。在农村一个 家庭的构建,往往是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付出和努力。一旦离 婚,当事人不仅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精神上的打击和压力 也相当巨大。所以在离婚案件中,他们的抵触情绪都特别大,甚至走向极端;而这种情绪还波及到其家庭成员、家族成 员,甚至周围的人群,构成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隐患。
四、几点建议
(一)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社
会事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落后的面 貌是农村婚姻危机治本之策。当前,要加大农业发展投资力 度,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发展潜力,增加 农民的收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教育、文化、卫生方 面投入的力度,切实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 量。
(二)完善公共政策支持。积极探索家庭政策的制
定,要以农村流动人口家庭为突破口,制定有利于这一群体 的家庭政策,为农村流动人口家庭提供支持和帮助;给予农 民以“国民待遇”,在农民工流入地要筹建低价位农民工家 庭公寓或农民工廉租房,为农民工夫妻团聚及子女进城入学 提供必要条件,保障家庭功能的健康、完备。改革完善劳务 输出长效机制,放宽就业条件,让更多夫妻能同时同地打工。
(三)加强法制、道德教育,构建和谐家庭。开展农村普
法教育。将《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劳动法》等法 律法规纳入农村普法重点内容,纳入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必修 课程,突出提高青年农民的法律意识,牢记夫妻间的义务,自觉地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开展家庭美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荣辱、美丑观 和婚姻、家庭观,正确处理恋爱婚姻家庭关系;大力倡导和 谐家庭观。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及“美德在农家”活动,树立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文明家风;对于外出 务工人员,要指导他们正确处理外出务工与婚姻家庭、子女 教育、老人赡养的关系,增强家庭责任感。
(四)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乡镇、村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如在村级建立“家庭服 务调解小组”,随时掌握辖区内每个家庭的情况;对于一般 的婚姻纠纷及时介入,及时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天留守一方,要积极引导他们创业和就业,多多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孤独感、无助感; 农民工所在地的街道、社区则要在医疗卫生、文化活动、娱乐设施、生活条件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服务,丰富他们的业 余文化生活,避免不健康生活。
参考文献:
[1]惠中.人类与社会[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农村婚姻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十多岁的村民,一是对农村婚姻习俗了解很多;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化,有代表性。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获得了一些相关资料,经过一些整理以求对课题组的研究有益。调查于2009年1月在山东费县农村进行。
一、调查问卷结果
1、被调查人状况:男,已婚,40~50岁,中学文化,家庭年收入2万元,育有一男一女,未外出打工,初婚22岁以上。
2、该被调查者认为本村结婚年龄平均在22岁以上,他认为合适的婚龄大约是:男25岁,女23岁。
3、该被调查者认为彩礼数额大约为5000~10000元,并认为彩礼有无并无所谓,彩礼给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的情况比较多。虽然有女方不要彩礼的情况,但是不多,他认为原因不是由于男方家里经济困难、破除传统习俗的束缚、只要爱情,不图钱等原因,而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给彩礼的男女双方意味着双方订婚,但可以反悔。
4、该被调查者认为订婚仪式很重要,婚姻程序中最重要的是登记。该村出现不登记就举行婚礼的情况但不多。该被调查者认为既没有登记也没举行婚礼,但已经订婚而同居的情况就是夫妻关系。并且没有登记只举行婚礼而同居的形象认为就是夫妻关系。仅举行婚礼没有登记而结婚的人发生纠纷要求解除关系,一般由村干部调解。
5、该村有早婚现象,但是这样的情况不多,被调查者认为原因是随大流。
6、该被调查者认为该村有悔婚的情况,但是不多。悔婚由男方或女方提出的情况都差不多。主要原因有男方个人问题、女方个人问题、男方家庭经济困难。订婚后又悔婚时,一般由村干部出面调解。订婚后一方提出悔婚的,提出悔婚的一方放弃彩礼。
7、该被调查者认为解决订婚、彩礼、事实婚姻等纠纷的方法是双方个人协商解决。
8、该村有为数不多的男方入赘女方家的现象,他认为是正常现象。
9、近几年该村没有转亲换亲的现象。
二、访谈调查结果
1、该村男青年到外地打工或经商的不多,一般都是在本地婚恋,女方是当地人;女青年到外地打工或经商的也不多,男友或丈夫都是本地人。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受本地的传统的影响,男孩子要回家赡养自己的父母,到年龄后都要回家结婚不再外出打工;女孩子受到的约束少一些,但在家长的要求下大多都回家结婚、生活,女孩嫁到外地被认为不能赡养父母,是不孝的。男女青年最终都要回家结婚生活,因此他们暂时外出打工或经商不会对本地的婚姻状况有太多影响。本村现在男女青年比例基本平衡,男青年稍多。因此有些找不到老婆的男青年要打光棍活到其他地方买老婆。
2、据被访问者讲,近三十年来彩礼的的数额有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几十元到现在的上千元甚至万元。嫁妆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三十年前主要是橱柜、写字台、桌子椅子等,今天的嫁妆多种多样,主要有大组合、小组合、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太阳能热水器,甚至还有电脑。
3、被访问者认为本村男女青年主要通过媒人介绍认识后交往一段时间结婚,基于自由恋爱而结婚的情况越来越少了,主要原因有:自由恋爱双方比较盲目,家长对双方的情况了解后不同意。男女青年多在外打工或在本地打工,自由的时间少,很难能有时间自由恋爱,多是在父母要求下通过它人介绍恋爱结婚,通常时间较短。
4、通过每人介绍结婚的现象很普遍也很正常。但与过去包办婚姻有本质的不同。媒人只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至于到底能不能结婚还是有双方决定。现在已经没有包办婚姻的情况了。媒人介绍婚姻主要是给另一方介绍另一方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
5、被访问者认为本村青年多是按照当地习俗结婚,年轻人举行婚礼要按照双方父母的要求办,一般不能自行其是。有些有地位的人在外地结婚就不会要求必须遵循本地的传统,按照当地习俗结婚一方面是一种良好的秩序或善良风俗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对长辈的尊重。
6、三十多年来婚姻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结婚前男女双方互动多了,婚礼上有了更多的程序,比原来更铺张浪费了。积极的快速发展也深刻的影响着本地的婚姻,彩礼数额发生了变化,嫁妆更丰富了,婚礼红包的数额也增加了,酒席花样也是越来越铺张了。
7、男方入赘女方家的主要原因是女方家没有男孩,男方入赘可以帮助女方赡养老人。
三、资料分析
1、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对结婚年龄的观念相对于法定婚龄(男22岁,女20岁)要高一些。彩礼的数额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增加,彩礼仅作为一种结婚前的程序,在农村成为必有的形式,只是意味着订婚,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可以反悔。对于夫妻关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已订婚或者举行婚礼就被认为成了过门的媳妇,是夫妻关系的开始。在农村,男方入赘女方已被普遍接受。转亲换亲现象已经消失。在解决纠纷上一般是由村干部和当事人一同协商解决,打官司是例外。
2、根据调查显示,本地区民风淳朴,有尊老爱幼、赡养老人的良好传统,在外打工或经商的男女青年一般都回乡成亲,在家长和长辈的要求下也大都按照本地习俗举行婚礼。也正是由于打工上班的人越来越多,媒人介绍婚姻成为了主流,但与包办婚姻有本质的区别,婚姻最终的决定权属于男女双方。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改变了当地的结婚习俗,一般都是轿车接送,家俱一应俱全,大到洗衣机电冰箱,小到锅碗瓢盆。结婚程序上也比以前正式了许多。男方入赘的主要原因是女方家里没有男孩。
从媒人上门提亲起就开始花钱
近年来,农村青年谈婚论嫁,从男女双方见面、相家(看人户)、下彩礼、定婚到结婚典礼,每走一步都得花几百甚至数千元,加上盖新房的花销,至少也得两三万元。在一些村组,农民为了早日结婚娶媳妇,有的农村小伙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就外出打工攒钱。
建始县三里乡高峰村地处高山,通过州县扶贫工作队几年的真情帮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不少农户建起了水泥楼房,在村里格外显眼。村民李某告诉笔者,他有三个儿子,去年拉钱负债修新房,目的就是为了早日娶儿媳妇。今年74岁的退休教师李老汉说:“我结婚是在上世纪60年代,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就是单位同事和几个弟兄姊妹在一起吃了顿便饭。那时,大家不送钱,时兴送‘革命礼物’,我们收到的结婚贺礼就是几角钱一面的镜子,上面印着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根本就不谈修房子,当时物质匮乏,好多东西凭票供应。哪里像如今,小伙子找媳妇,要是没有一栋新房,没有钱,就只有打光棍的命。”
10月初的一天,笔者下乡乘坐电麻木去建始小溪口,看到几位农民手里提着大包东西忙忙碌碌往回赶,一名叫刘中恩的农民介绍说,在农村娶个媳妇要花两三万块钱。“你说多少,为什么要那么多钱?”记者怕听错了反问道。刘中恩扳着指头算账,娶媳妇首要的是要盖三间平房,买砖买水泥、钢筋,加上请人搬运,吃喝招待,至少要花两万多元。按当地风
俗,有栋好房子,才会有人给你介绍媳妇。
媒人上门提亲就得花钱。男女双方见面,见面礼至少要四五百元,如果双方都如意,媒婆就约时间邀女方到男方相家,男方除了摆酒席招待,还要给女方1000元至2000元不等的相家费(打发钱),如果女方对男方各方面的条件都满意,男方才提出下聘礼(定婚),聘礼至少要4000元。女方收下聘礼,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落实。然后,男女双方开始商定结婚的日子,连钱带物,又得花两三千元,婚期一旦定下来,男方就得邀女方去商场买大婚时穿的衣服,即使是随便买,也得花费一二千元。结婚那天的花样就更多,找陪男,接亲队伍浩浩荡荡几十人,仅包车费就要数百元,还有婆媳见面礼等等,每个环节至少要算100元。
如果男方条件较差,又想娶媳妇,那花钱就更难说了。
在农村,男女从相识到结婚,一般要经过相家、定婚、结婚三个环节。相家时男方送给女方几套衣服、现金,定婚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衣服和现金要比相家时的多些,女方才满意。有的家庭还送金耳环、金戒指、金手链等“三金”,一般花费约 3000元;结婚时,男方要购置“席梦思”床、家具、彩电、洗衣机、摩托车等大件商品,加上宴请宾朋,需花费约1.
2万至1.5万元。农村家庭的孩子结婚,不包括盖房的费用就要大约2万元,相当于一个家
庭正常年景收入的4至5倍。
婚礼的各项花费越来越高
据记者对该县长梁、龙坪、三里乡的孙家坝村等6个村的10多个农户进行调查得知,目前,经济条件稍好的农民家庭为一个男孩筹备婚事的总费用大概在1.8万元至4万元之间,经济条件稍微差点的也少不了1.2万元至2万元,其中建房1.5万至2万元不等,给女方送礼金加上置办婚礼酒席0.8万元至1.2万元不等。据县统计局2005年的统计报表
显示,农村人平现金纯收入才1342.51元。
建始长梁乡龙潭、三宝村等地,前些年,女青年出嫁男方打发钱多钱少都无所谓,但近年来,随着当地与外乡、外县、外省结亲的人逐渐增多,女方索要彩礼的不良现象随之而来,少则三五千,多则上万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青年说,他的兄弟在外娶媳妇,没有彩礼根本莫想结婚,就是没得钱凑也要凑齐,所以,“我们谈婚论嫁彩礼是不要白不要。”
农村青年张某,24岁,今年8月初与邻村20岁的女青年刘某结婚,从相家到订婚、结婚共花费4.5万元,张某4年的打工所得和全家多年的积蓄花费殆尽。举办婚礼的前三天,女方父母又要求给5000元作为女方弟弟结婚的费用,否则到时就“不发亲”。张家通过媒
人说和,最后拿了3000元才“一次性了断”。
长梁乡天生片卸甲坝村农民胡某,儿子结婚前,女方索要彩礼1.2万元,又要了摩托车、手机等物。婚礼当天,女方送亲者达20多人,除了酒席招待,每人打发一件价值40多元的衬衫。槐坦村某农民,儿子订婚三年,近日办了喜事,因家里经济条件差,已负债1万余元,为避免引起家庭矛盾致使儿子婚姻破裂,把借债、贷款的事对儿媳瞒得紧紧的。
亲朋好友的负担越来越重
2005年,一份建始县农村住户的调查资料显示,全县农村居民婚丧嫁娶等其他人均支出65.50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2898.26元。该县上世纪80年代农村居民送“人情”平均一次5-10元,90年代涨至30-50元,本世纪初开始上升到50-100元。三里乡孙家坝村农民孙家祥说,去年他家婚丧嫁娶等“人情”支出高达2100元。高坪镇一位农村老太太说:“过去哪家有个红白喜事,送三五块还勉强拿得出手,现在30元都觉得有些丑,一年四季,这亲戚、那街坊邻里,月月都有办喜事的,愁人情钱比欠债还狠!”
高额的花费既影响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影响了农民的生产投入。
建始县三里乡农民向某有4个儿子,个个结婚都要建新房,把老两口“奋斗”10多年的积蓄全部花光了。二儿子结婚住了祖上留下的两间房子,老两口只好请人搭茅棚度日。结
婚前拼命向父母要东西,也使部分年轻人养成了不劳而获、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气。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奢侈消费上,势必挤占生产资金,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投入。三里乡凉风村的陈某,家里为筹办他的婚事,债台高筑,买种子、肥料都靠赊欠。这种情况在农
村无处不有。
有的农村小伙子十几岁时就外出打工攒钱,二十多岁了还娶不上媳妇。据建始县红岩寺镇一位告老还乡的干部说,因为风气不好,娶媳妇花销大,有男孩的家庭,往往从孩子十四五岁起父母就开始忙着准备盖房子。也有些家庭,为了给孩子攒钱娶媳妇,干脆让孩子早早辍学,外出打工挣钱。不仅影响了当地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造成当地换亲、转亲、买卖婚姻现象增多。
11月25日,记者回老家在叔父家吃喜酒,偶遇10多位好友,大家在一起聊到了农村青年结婚花钱的事,有一朋友说:当前农村青年结婚的费用越来越高,主要是比阔气、讲排场所致。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奋斗多年,只为儿女办一场婚事,日常生活消费却不敢花钱。等子女全部完婚后,父母大都一无所有,有的还得背着偿还不尽的债务。这种铺张办婚礼的风
气,对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风气的好转带来了不利影响。
探索新对策,引导婚育新风
对策之一,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农村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青年的婚姻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社会现象,关系着农村的和谐与稳定,关系着家庭的美满和幸福。笔者认为,一是大力倡导新风尚,引导农村青年建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大力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宣传活动,引导农村青年摒弃“闺婚找不到,二婚不愿要”、“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传宗接代”和不愿意当上门女婿等陈旧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逐步树立正确的婚姻理念;二是引导农村青年移风易俗,针对农村青年婚嫁铺张浪费的现象,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新事新办,通过组织集体婚礼等形式,在广大农村青年中倡导健康婚礼、文明婚礼、节约婚
礼、时尚婚礼,让新的婚嫁风尚成为农村婚俗的主流。
对策之二,倡导文明新风,宣传现代生活观念,引导青年农民确立现代的恋爱观,打破农村男女之间交往受传统观念束缚的现象,塑造一个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的社会环境。教育农村青年树立现代婚姻恋爱观,逐步改变农村中带有商品性的婚姻观,树立自由恋爱的思想。逐步去除农村结婚的繁杂仪式和昂贵的彩礼聘金,提倡节俭合理地举办婚姻。使以注重对方的财富和家庭条件为主的传统婚姻择偶观逐步转变为以注重对方个人能力和双方感
情为主的现代婚姻择偶观。
对策之三,引导农村青年正确对待婚姻家庭。美好的婚姻、和谐的家庭是农村青年干事创业的基础。公开选出一批五好家庭、模范夫妻典型,在社会上营造弘扬家庭美德、倡导社会新风的氛围。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解决农村独生子女户、两女户的农村家庭养老问题。以奖励少生代替处罚多生,引导人们转变生育观念,教育群众生男生女一样好,减轻下一代
人的婚姻压力。
第三篇:农村婚姻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管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2010级班级:101班姓名:文少飞学号:1022014029 实践地点:贵州省黔南凯佐乡,陕西关中陇县
实践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实践目的:调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婚姻状况,对影响婚姻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予以解决措施。
2实践内容:对贵州黔南与陕西关中地区婚姻状况进行调查比较。
3实践结果:对比分析后掌握两地区之间婚姻状况的异同。
4实践总结:通过此次暑期实践很好地把握了影响贵州黔南与陕西关中两地区之间婚姻状况的因素,并很好地进行了分析,展示给大家真实的农村婚姻状况面貌。
正文:
贵州黔南与陕西关中两地区间农村婚姻现状及影响因素比较
婚姻,从传统意义上和主体意识理解为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契合点及途径,在传统社会当中也是唯一能被道德伦理所接受的方式。随时代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婚姻表现为爱情的最终决选方式和最高表达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封建史的背景环境中,婚姻的发展状况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就中国农村婚姻状况问题对贵州省黔南与陕西关中地区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贵州省位处我国西南方向,由于其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列于我国贫困省份之一,而贵州省的人口状况也较为复杂。诸多因素对贵州农村地区人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由于贵州省黔南地区多少数名族聚居,其生活区域多以村寨形式划分且多为统一的民族村寨,从传统意义角度看,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一种联姻的婚姻方式,这样的方式类似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联姻,所以把它归类于政治影响因素,它有其积极的影响,但对婚姻的主体男女双方之间来讲缺乏了自我的选择权。当然这样的婚姻方式只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虽然现在很少存在但并未消失。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贵州黔南地区虽为贫困山区,但伴随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涌起,这股风也吹进了黔南。当然我们也还是要进行以往和现在情况的比较。还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黔南的经济相当落后地域也相当封闭,人员流动幅度不大。人们的婚姻也就保持在同族同寨,异族临寨中。90%以上的婚姻主体双方是同族同地区间的,仅有10%左右为外来人员或籍贯距离较远。这样的状况缺乏了许多活力的因子,但也给黔南地区的人们婚姻保持
了稳定性的一面,村寨中离异者极少,在婚姻稳定程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伴随的是高的人口出生率,所以近二十年之间黔南地区人口数目有了很大变化。当经济改革的浪潮涌进来的时候,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黔南人们大都走了出去,寻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十年间一个寨子中有近80%的青壮年远走外地务工)。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更多的人流,于是出现一个新的状况-----打工仔带回打工妹,这种形式的出现为婚姻的出现为婚姻的结合方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以往的传统保守的原地踏步式婚姻,寨子当中人员也有了新的补充。而对于婚姻双方,男女之间选择的余地更加宽广,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又带来了些不稳定因素,因为双方家庭距离上的差距或是民族习惯问题上的冲突致使离异的比率提升,与以往相比较各村寨的离异比率提升10%左右,伴随而来的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与稳定。
从文化因素考虑。黔南地区多少数民族,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婚姻理念。这一方面要与陕西关中地区比较阐明。
而上述因素对于黔南地区婚姻影响状况及趋势开看,地理环境因素是其他诸多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对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我们也是从以上几种因素出发去考虑,分析。但在此处略去地理环境因素的讲解,着重来看其他人文环境的作用。
在关中地区而言,由于民族的趋同性,基本上是没有像黔南少数民族村寨之间的那种联姻的婚姻方式,这是两地区的一大差异。从经济角度考虑,两地区很具有共同点:其贫困程度与落后状态及其封闭性。所以也呈现出婚姻的封闭稳定到开化,不稳定。
着重点落在文化因素上。陕西是个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尤其以关中地区为重,最突出的体现在婚姻方面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思想激荡的社会,在关中农村地区仍未褪减,对于关中地区的人们影响很大,成为了婚姻中的极不稳定因素。很多家庭因为生育问题或生男生女的问题而反复的闹矛盾,矛盾激化后最终造成离异。而结合经济发展的因素共同考虑,以往男方迎娶女方的花费在两万元以内,在近五年内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迎娶女方的花费连续翻番,关中地区光迎娶时候直接交给女方家庭的钱数就达10万左右,而且这种势头还在呈现上升趋势。调查其中的原因要有以下几点:1思想观念的不开化2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驱使。
就以上两种原因我们做一分析。思想方面,经调查绝大多数女方家长持这种观点:“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花费了自己多少钱,怎么能说嫁就嫁,最起码得回报回来。”经济状况方面,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却是是很落后,挣钱的渠道不多,很多家长就等着养活了二十几年的姑娘能出嫁的时候要个好价钱从此能够打个翻身仗。再者要的多了自己脸上有光彩。但这样的想法难免让人觉得将女性商品化,缺少了人情味,也充分的看出重男轻女思想观念的严重作用。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由它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很难一时间去改变,同时也给关中地区婚姻带来极大的压力,尤其是男方,甚至出现了许多的光棍汉,结不起婚,不敢结婚的情况。而和黔南地区在这一点上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大的差异,黔南地区恰恰相反,男女双方在结婚的时候反而是女方给男方倒贴彩礼。出现这种状况是两地区思想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究其根本仍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左右,只是两者之间的表现方式不同。
另外两地区之间存在共同的现象还有很多,在此再举一例,即未满结婚年龄就已经结婚生子的状况普遍存在,同样的成为农村地区年轻人婚姻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当然这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的长期努力。
通过此次暑期两地间农村婚姻状况调查,发现了诸多影响婚姻稳定状况的因素,而不同地区间影响因素有所差异,相同的因素之间其影响的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异。但就影响因素的类别来观察大致就分为自然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类别。通过不断的调查我们去掌握其中的规律,以最真实的文字数据展现给大家农村婚姻状况现状。希望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幸福与和谐。
第四篇:转型中存在的困惑
(转型中存在的困惑)我国的鞋类出口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出口价格较低,这就使鞋类出口频繁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国内产品同步现象严重,缺乏差异化的创新,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国际反倾销适用范围加大,国际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越来越多,标准的限制也影响国内行业的转行升级;实际研发能力不强,制鞋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比较薄弱,特别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训;众所周知鞋革行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对给环境造成污染,特别是制革业;作为温州传统产业,温州鞋革产业缺乏创新和研发能力,品牌、国际渠道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原材料、劳动成本上升,人才培养滞后,缺乏复合型人才、土地资源不足等系列综合型问题困扰企业的成长步伐。
(转型中的思路)要鼓励鞋革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加大节能、环保、功能型项目开发力度;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自主品牌,大力推进品牌培育与保护,推动更具创新的营销模式;抓住机遇加快重组步伐,夯实产品质量基层,大力推行设备技改、工艺创新等措施,推动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转型中实行的策略)
1、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强化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保持鞋类产品的样式精美、质量好、品种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的鞋类产品多样化设计与开发技术,吸收世界顶尖制鞋工艺等先进适用和高科技的科研成果,使产品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产品结构更科学合理、质量更优,使核心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要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提高制造水平,形成更大规模化的生产,保持企业在工艺装备上处于国际的领先优势;同时企业应大力开展制造工艺、装配工艺的研究。要鼓励加快研究中心的建设步伐,优化配置企业现有技术力量,充分调动、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性技术难题的攻关,直接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以确保在鞋类产品的技术、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达到过领先国际水平。鼓励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把技术中心作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
2、鼓励企业健全和完善现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引导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制订,积极采用国际或国内先进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和时尚度,使企业逐步与国际接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各类有实际意义的评价活动,比如全国用户满意产品、质量管理奖、质量信用评价等工作,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
3、鼓励企业加快整合产业的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提高温州品牌的含金量和影响力,要努力探索先进的集群化模式,通过整合,形成共同发展。企业具体可以采取,比如企业可以通过创新方法进行、内部化优势、市场网络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社会资本的集中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或战略联盟,企业要大力推行集中差异化战略,坚持“新优特”策略。推行“相关多元化”、“组织生态化”战略,让企业跟一个人一样,有思想、有个性、有适应力,有进化力;
4、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生产制造、开发技术、检验试验的信息收集、处理质量,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服务;
5、鼓励企业推行有创新的营销模式,(诚信营销、全员营销、专家营销、超越营销、立体营销、混合品牌、捷营销)等。
6、鼓励企业加快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育工作,要把“聚才”提升到企业战略角度,要强烈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战略资源中的第一重要的资源”。
要做到“实现优强大”只有“做优”,才能“做强”;只有“做强”,才有可能“做优”;而“做大”是“做优做强”的必然结果。企业要寻找转型需要的契机,从温州鞋革业整体来看,目前有大部分企业一直停留在贴牌加工阶段,没有形成供销一体化,在采购贸易、品牌推广、科技创新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第五篇: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
(作者通讯地址:甘肃省华亭县第三中学 刘永明;中学一级化学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邮编:744100;电话:***,邮箱huatingsanzhong@163.com)
【 摘 要 】本文分析当前农村新课标化学教学存在的困惑-----资源的不足,班额过大,学生表达能力差,化学实验开不全,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存在冲突。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师生自己制作实验仪器,教学中建立小组合作,分层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共享,改进和创新实验的措施。论证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和实施。
【关键词】新课标
化学教学 困惑及对策
如何进行新课标下农村化学实验教学
甘肃省华亭三中
刘永明
我是一名西部农村山区的初中化学教师,亲身体会到新课改给化学教学带来的新变化。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由于经济条件、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在实施化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惑 , 这些困惑和矛盾,严重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成效。下面谈一谈自己的亲身体会。
一.新课程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 1.应对课程资源的不足
首先,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的缺乏,没有合格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很多化学仪器也已经老化,更不要说新教材中所出现的一些先进的仪器。如 PH 计,就连老师也没有见过。
2.班级人数过多不利于管理和教学。进行探究性实验时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化学探究,一名教师指导五十多名学生参与,其难度和效果可想而知,实验的安全性和实效性根本就无法得到保证。
3.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从未接受过新课程理念.现在突然在初中化学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学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表现在开放性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时出现了放的开、收不拢的现象,使课堂任务无法按时完成。
4.来自农村的学生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于言辞表达,更不善于与人交流。来自城镇的学生动手能力差.说起理论头头是道,但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谈不 上实践性,更谈不上知识的升华。
5.新教材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实际存在冲突。实施新课程教学,教师明显感到力不从心。原因是探究性的内容增多,有的内容非常粗浅,但又面面俱到,要想使学生学得精通对付“应试教育”很难。教材也存在和前面资料教材内容重复的问题,会使学生产生懈怠感,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此外,新教材中设置的一些探究活动,是否有必要开展也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6.对新课改理念理解不到位,化学实验教学落实差。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如果没有很好地通过实验手段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动手做实验的欲望就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老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的你做我看、你讲我听、你动手我想、你布置我就做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过程。新教材配置了很多探究性实验,重在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体验获得知识的整个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我觉得新教材实验教学,不要简单理解成是教师的简单演示实验,更不能怕实验影响教学进度而忽略实验教学。用教师的直接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的探究活动。若新课改理念比较落后,教师根本上没有让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大多数教师为了赶课时进度,对于新课程要求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实验中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习习惯等等方面和理念理解不透,教学就很失败,新课程的实施也流于形式。要知道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并非短时间就能培训出来,它需长期地、有计划训练地反复练习,这样学生的化学综合素质才能提高。二.应采取的措施
1.化学实验条件不是教师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化学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首先,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比如用注射器代替长颈漏斗(如图一),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如图四),把药瓶改造成量筒(如图三),把眼药瓶改为胶头滴管(如图二),把棒棒冰的袋子改为试管(如图二),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还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中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这不仅有农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节约和环保意识。其次,化学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应把眼光投向广阔的农村天地,注重乡土资源的开发,注意搜集生产、生活中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弥补条件性课程资源的不足。最后,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学生活动指南。教师用书不仅是帮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好助手,更是让教师发挥创造潜能的助推器,学生活动指南、学生练习册帮助学生尽快的以新的学习方式投入新的学习,2.小组合作,全员参与。经过探究实践笔者认为,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解决大班额课堂教学矛盾的有效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采用是每个学生有了参与。,展示的机会,其也能像小班那样学的主动,学的扎实,通过小组学习,锻炼了他们的胆量,让他有更多的发言和讨论机会,改善了农村学生说话少的状况。每个小组最好六人,即两名优秀生,两名中等生,两名后进生。
3、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他们,平时多提问并及时给予表扬,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合作共事及社会交往能力,并有意识的改进农村学生在这些方面的不足。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的基础上为 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先通过复习氧气和氢气的制备原理、所需药品以及反应条件和装置类型,然后再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选择出制备所需的仪器及装置类型。课后布置作业时让学习比较轻松的学生总结出实验室制备气体应注意的问题、装置及步骤。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只要求掌握课堂上设计二氧化碳制备所涉及的内容。这样在实验难度设计、课堂提问、作业深度等方面都因层次而定,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学习需要都得到满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4、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单兵作战模式,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可结合教材内容给科任教师按章节分配研究课题。每周日集体备课时,由主备课教师拿出自己的方案,同科教师集体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发,探讨出最佳方案,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学生间“兵教兵”作用,达到整体推进目的。
5、教材中的实验加以改进和创新,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都动手实验。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弥补器材的不足。例如:在氧气的性质一节中,做硫、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可将铁丝一端用锤子砸成小勺作为燃烧匙,既可节约药品,又能使污染性气体二氧化硫的生成量减少。总之,化学新课程在实施过程,困惑颇多,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认真思考,善于总结,研究对策,就一定会使化学教学结出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