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3:1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第一篇: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班

级: 学号姓名: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商品经济不发达,封闭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比较典型,因而风俗习惯比较古朴,封建色彩也较为浓厚。古代福建人口不多,劳动力较为缺乏,外来移民入闽之初,适应新环境、改造自然的工作十分繁重,因而滋生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又造成男多女少现象,引起嫁女必索高价、包办买卖婚姻之风盛行。一些富豪大户为炫耀家门、显阔竞强,嫁女之时,耗费巨资,广置妆奁,由此积习相沿,互相仿效,形成嫁女重妆、婚礼奢华的陋俗。福建的畲族、回民以及客家人、惠安女、基督教徒等,因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相对独立的社会群体,也形成了各自比较独特的婚姻礼俗。

一、提亲

在民间,子女到了适婚之龄,做父母的就得着手托媒牵线搭桥,为他们提亲择偶。旧时,男女授受不亲,婚姻大事身不由己,“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悉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成为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中介。据史志记载,在厦门,男婚女嫁“先由媒妁介绍”,(民国《厦门市志》卷20《礼俗志》)在政和,“凡男女缔姻,先听媒妁说合”,(清·道光《政和县志》卷1《风俗》)在崇安,“清以前均凭媒妁之言,互通庚帖”,(民国《崇安县新志》卷6《礼俗》)才算正统和合法。这种现象是普遍的。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父母国人皆贱之”。故有俗谚:“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

由于封建残余的影响,传统观念的流长,婚姻自主尚未完全实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在某种程度上仍继续存在。许多以自由恋爱结下情愫的青年男女,最后都得征求父母的意见。双方父母都赞同、支持固然皆大欢喜,但只要有一方家长表示异议,事情就比较棘手。遇此难题者,经抗争、通融,有的终成眷属;但因此半途而废的也不少,特别在农村更为常见。

二、合婚

女方庚帖由媒人带回男家,进行“合婚”,这相当于“六礼”的“问名”。合婚包括“问神祖”和“合八字”两个部分。具体程序各地不尽相同。一般是男家先将女方庚帖压在家中供奉菩萨或祖先的香炉下,有的则置于灶王爷的牌位前,须存放三日或更长一些时间,以聆听神祖示意。在这一段日子里,若合家诸事顺利,六畜平安,甚至连一块碗、一双筷子都无破损,即为不冲不破之吉兆,算是神祖认可,婚事就能继续。否则要立即退还庚帖,婚事告吹。闽南一些地方俗称这道手续为“压圆”或“三日圆”。

通过“问神祖”程序后,便要请算命先生对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进行“合算”,看是否相合,有无相冲。八字相合则算男女般配,婚姻初现眉目,如相冲相克,则该门亲事只好作罢。八字相合与否,主要根据五行和生肖。现在,所谓“合婚”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已很陌生。有些青年男女相恋之后,其父母会在暗中为他们合对八字,基本上是属心理安慰形式,对婚姻的成败一般不起制约作用。在少数乡村,旧式“合婚”做法依然存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因“合婚”不吉,拆散有情人而造成悲剧的。

三、相亲

八字既合,接着便要相亲。相亲是在媒人介绍的基础上,男女双方通过会面走访,互相审视人品,察看家况,俗称“看新人”及“看厝”、“看人家”。福建民间古时少有这一习俗,男女之间的彼此了解主要依靠媒妁之言。若男方欲对女方进一步探个究竟,往往采用“偷看”方式。偷看多由父母、尊长出面,或趁女子外出之机,悄悄跟踪窥视;或隐瞒真实身份,借口买猪、买牛等,前往女方家中暗暗观察,旁敲侧击。一般人都忌讳自己的女儿被对方看到,如果男方偷看被发觉,女方认为很失体面,婚事可能产生麻烦,甚至陷于破裂。民国以后,相亲之风逐渐普及,但婚姻当事人基本上还无权自己作主,多由父母、尊长越俎代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男方父母或婶婶、姑姑等出面,择日走访女家。女方家长一般都会让女儿出来露露面,如倒茶、点烟,男方家人乘势打量女子的容貌、身材、体态、举止等。在泉州、连城等地,还有看女子手掌的习俗。另一种是男子本人由媒婆或尊长带着到女家相亲,在观察女方的同时,也接受女方的审视。如今,在城市青年的婚姻礼仪中,旧式相亲已是罕见。自由恋爱者毋须相亲,尽管他们一般都会把恋爱对象带回家中让父母、家人审议,但最后主意基本上还是由自己拿。经介绍人等撮合的,其首次见面则含有一定的相亲意味。若第一次见面印象不错,便有了良好的开端,否则就很难再谈下去。

四、定亲

男女双方经过沟通、了解,彼此都认可了,就要举行“定亲”之礼,以缔结婚约,确定联姻,即所谓“订(定)婚”,又称“订盟”、“文定”、“聘定”、“插订”、“压定”、“送定”、“定庚”、“系记”等。男女两家各以对方之礼、帖为信,定下亲事。旧时,福建各地皆有这一习俗;现在,则或有或无、或繁或简,总的来看,城市较少,农村乡镇比较普遍。

有些地方定亲分两次进行。福鼎分“初定”和“大定”,惠安分“小定”(镇小定)和“大定”(镇大定),安溪分“小订”和“大订”,漳平分“提订”和“提大订”,仙游分“定亲”和“挂脰”。现在,人们往往合二为一。订婚这一天,男家通常先在神佛和祖先的牌位前供上香烛,求告神祖保佑婚姻美满。随后,由媒人与男方父母及亲戚(主要是男方的姑母、婶母、伯母等)等,携礼去女家“送定”。也有由媒人代行的。启程之际要燃放鞭炮。男方人员临门时,女家也鸣炮相迎。大家坐定后,女子本人会出来向未来公婆问安,并为贵宾敬上“甜茶”。男家如备有戒指、项链之类,便由长辈(主要是母亲)给未来的媳妇戴上。男方礼物送进来后,女家也要将此供于神佛和祖先的牌位前,敬告神祖,祈求赐福。当然,男方所送的财礼,除聘金(定金)外,女家一般不能全部收下,而是取出其中的一半或大部分,另外再加上一些礼物,送还男方作为答礼。比如,男方送来两只公鸡,女家只收其一,另回以一只母鸡。总的来看,女家回送的礼品,各地不尽相同,但普遍都带有几样颇具寓意的东西,以寄托合家欢乐、兴旺发达的美好心愿。

五、聘礼

男方礼物送进来后,女家也要将此供于神佛和祖先的牌位前,敬告神祖,祈求赐福。当然,男方所送的财礼,除聘金(定金)外,女家一般不能全部收下,而是取出其中的一半或大部分,另外再加上一些礼物,送还男方作为答礼。比如,男方送来两只公鸡,女家只收其一,另回以一只母鸡。总的来看,女家回送的礼品,各地不尽相同,但普遍都带有几样颇具寓意的东西,以寄托合家欢乐、兴旺发达的美好心愿

论定聘礼时,主要是双方家长出面,媒人居中传话调和。或由男家先开草帖,与女家商议;或由女家先提出聘礼要求,交给男家考虑。双方往往争执不一,讨价还价,常需媒人往返数次才可定下。也有因聘礼数目上的出入无法谈拢,终至亲事不能圆满的。聘礼谈妥后,便正式书写礼帖(礼单),开呈聘金、礼品若干,立以字据。男方于成亲之前必须予以兑现,否则就难完娶

六、送日子

到了准备完娶成婚的时候,男方预先择定迎娶的吉日佳期(按阴历算),用红纸帖写好,备上礼品,由媒人送至女家,谓之“送日子”,亦称“送日”、“送日帖”、“送日头”、“送日单”、“送日子单”。类似古代“六礼”中的“请期”。

旧时十分重视嫁娶的时日,一定要择吉避凶,选个黄道吉日。人们往往请算命先生或星相先生“捡日子”,先生用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或加以男女双方的父母、祖父母的生辰八字,综合推算出没有相克的结婚吉日。也有翻阅皇历,参照其中宜忌所指而选择日子。在大田,拟定婚期既要根据男女本人的生辰八字,还得看双方其他家庭成员(女儿除外)的生辰八字,如有一人的八字与之相冲,便要重选日子。现在,城镇居民选择婚期普遍由男女本人或双方家庭共同商定,且多以公历纪年计算时日,很少有人再行“送日子”之礼,旧时的择日禁忌大都消失。但是,求吉利、重喜庆的心理依然存在,顺天时、择闲暇的习尚也延续下来,婚嫁仍多选择秋冬和春季进行,具体时间又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和春节等节假日。不过,这种旧俗遗风已呈淡化之势,逐步与城市的习俗趋同。

第二篇: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

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专业 任 课 教 师

08051153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陈琳

完成日期2009年 10月 8 日

礼仪之光

————石桥镇婚姻习俗调查

婚姻是人生一大重事,忽视不得也小看不得,过了这道坎,就步

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漫长的等待期,等待着新生命的诞生,等待一个崭

新世界的来临,等待他们以后也会像我们一样的继续这样使命下去,一切看起来是那么顺其自然。婚姻作为人生这么重要的事,历来受到

人们的重视,而婚礼作为重中之重肯定也不会可以轻视,隆重婚礼上的各种各样的礼节和习俗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婚礼特色因地区、时间

而有所不同,而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石桥镇当地的婚姻习俗,虽然中

国民族的婚礼很多习俗与理解是相通的,但是每个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色。

关键词:广西苍梧县石桥镇、礼节、排场、习俗、喜庆

石桥镇位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在广西最东面,此地处于两广交

界地,位于苍梧县东北部,距梧州市57公里,属亚热带、半丘陵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优质稻谷,俗称苍梧县

北部粮仓,虽然本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是石桥镇却是全国小康示范

镇和广西自治区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是市、县文明圩镇和文明市场,大部分的青年人都去广东打工为生,本镇以及附近几个镇的婚姻习俗

大体上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这边地区没有少数民族,所以婚姻习俗

基本上都是典型的汉族婚姻仪式,但是也有不少地方特色。在此给大

家分析一下。

在此先说一下我们这里婚姻习俗的历史,据我在村里面问老人得

出的结果,在九几年以前,我们这的婚姻习俗还是非常传统与保守的,基本上都是通过说媒来定婚情的,根本上没有什么自由恋爱,就拿我的爷爷奶奶来讲,我爷爷也是到了结婚年龄就叫媒人找了一个也是待

嫁的女生,基本上是双方见过一面之后就开始订婚了,根本没有拍拖的这么一个阶段,我爷爷说那是因为那时根本没有空谈感情,因为那

时才五几年,新中国成立没多久,到处都在搞大生产。还有一种情况

是叫“童养媳”,就是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成年正式结婚。

这个在清朝流行的习惯在我们村也有发生,我采访了一下这个童养

媳老婆婆,她说那时是因为家里面孩子太多,家里面没有经济能力

供养起这么多个小孩,结果是她们最小的两个姊妹(另一个是她妹

妹)被家人送给别人当童养媳了。还有一种情况是招婿婚,招赘婚

大多是因为女方的父母没有儿子,他们希望招赘女婿来照顾他们,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种情况,我的二叔就是,因为女方那边没有男丁,所以他们两结婚的时候是男方“嫁”到女方去,这样就我二叔名义上

就成了岳父的儿子了。

跟这几种传统保守情况不同的恋爱自由是九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事,下面重点讲这种情况。

现在我所见的恋爱比较少说媒这一情况了,当然也是存在的,但

不细说,现在一般的恋人之间都是彼此自愿相识自愿交往恋爱自由,跟基本的谈婚论嫁的习惯差不多,比较有特色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说亲,在择亲的基础上,男家则备办一篮糯米饭,几斤肉,一壶

酒,几斤米糕(或饼子)等,于吉日良辰正式托媒人将礼物送往女家

举行“吃开口饭”。女家热情接待,邀请家族长辈陪同媒人进餐。从

此双方婚姻关系正式认可,结成亲家,往来逐渐密切。

订亲,通过“吃开口饭”后,时隔一年半载,就举行较为体面的订亲仪式。订亲时,男方要备办猪肉鸡鸭肉、水酒、米糕(或饼子)、、香烟、白糖、礼金、等礼物,其中,猪肉、水酒、米糕、礼金等主要礼物的数量多少,事先征求女家的意见确定。订婚之日,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和押礼先生及一批青年将礼物送往女家,对方将送去的礼物摆设在堂屋,供众亲友观赏。女家举办宴席盛情款待亲友及媒人押礼一行。宴会结束,媒人、押礼,告辞回程。押礼一行到达后,主人将女家互换互赠的礼物摆设在香火下,烧香燃烛,供奉相亲,举办盛席宴请亲友,订亲事告结束。

迎亲,在女方方面,出嫁前要把有关的嫁妆准备好,不管是哪个姑娘出嫁,习俗当中一定要准备的是三包稻谷和三个母亲或亲人送的星状的东西,表示三生有幸的意思;在男方方面,迎亲一定要带一两个伴郎到村口等着,等到新娘到来的时候,新郎就牵着新娘的手或者就和新娘一起走着回新郎家,沿途遇到的人,如果是成年人的话新郎必须在伴郎的帮助下的给沿途遇到的人点上一支烟,如果是小孩的话,就发一个利是,到新郎家后,新郎家就开始招呼新娘家来的客人。在招呼客人的时候,一般最重要的是吃饭的时候,当客人们在进餐的时候,新郎要和新娘向客人们逐一敬酒递烟,客人在喝下新人敬的酒之后,就会分别给一个结婚利是新郎和新娘。等敬完酒之后,新娘就进入洞房等候新郎。吃婚宴这里称作“饮酒”。这里的婚宴都是十八个菜,三个汤。这十八个菜有十个用小盘盛装,这些是小菜,另外八个则用大盘盛装,有鸡鸭鱼肉等,三

个汤为二咸一甜。客人们八人一席坐好后就开始上菜,上酒。客人们便开始开怀畅饮。说吃婚宴是叫做“饮酒”是因为酒过几杯之后新郎就开始到每个席上去敬酒。新郎敬的酒是一定要喝的,一席之中的长辈是敬酒的主要对象,这样敬过一圈酒之后新郎就喝了不少的酒。新郎敬过酒之后,新郎的父母也要来到宴席上劝酒,目的是要客人们喝的尽兴。新郎的父母劝完酒之后新郎又开始第二轮敬酒,经过第二轮的敬酒之后,酒量大的新郎喝的晕晕忽忽,酒量小的则是酩酊大醉,新婚的第一天也就此结束。婚宴结束后客人们稍做休息便陆续回家了,热闹的村庄也渐渐平静下来。

新婚后第一天早上,新娘和新郎要向家翁家母敬茶,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敬茶是一个很重要的礼节。新人在拜过祖先,向父母敬茶,这样不单代表答谢父母养育之恩,同时亦代表双方家长接纳新郎或新娘为家族中的新成员,是身份备受确认的象征。新人敬茶用的香茶内,通常都放上两枚红枣和莲子,寓意早生贵子的吉兆。新家翁、家姑及长辈喝了新娘这杯茶后,会送上金手镯、玉器等首饰作为新媳妇的见面礼,又会在盛托香茶的盘上(俗称「槟榔盒」)放上一封利是,作为对新娘的赏钱。

新婚后三天是新娘回娘家的日子,新娘回娘家也是要有些东西要准备一下的,一般要准备的是要做两箩的年糕一些大蒜,还要带几只鸡,这几只鸡都是要给自己的直系亲属(母亲,兄弟姐妹等)的,在娘家吃了饭之后,新郎新娘会给村里面的小朋友(未满16岁的孩子)发红包。一般在新娘回娘家之前的一两天,新娘的家属会向村里面的小孩子说新娘什么时候会回娘家以及什么时候可以来领红包,一般到那时基本上村里小孩子都会守在外面,就等着新娘吃饱饭发红包。基本上整个婚姻过程就是这个样子。

结婚对于农村人来说算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它宣告了一个新家庭的成立,所以婚姻一定要非常隆重,这是婚姻永远也不会改变的特点。即使是并不富裕的家庭也要尽可能把婚礼办得很排场,因为婚礼这天是人一生最值得纪念并怀念的一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的花费也提高了,例如“送帖”的金额从原来的3~4千元到后来的7~8千元再到现在的一万零一元,迎亲工具则是从以前的“八抬大轿”到现在的“四轮轿车”。这些都真实地体现了婚姻习俗随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而带来的变化。

总之,石桥镇的婚姻习俗随着人民生活的变化在不断演化着,它变得更加的隆重,排场。但其花费的逐渐升高不禁让人有些担忧:人们的虚荣心导致相互之间的攀比,巨大的开支给一些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希望这种风气不要蔓延开来。让婚姻给人们带来真正的欢乐和幸福而不是随之而来的负担和痛苦。婚姻习俗不断地传承和发生着改变,因为时代的进步,一些落后的婚姻习俗消失了或改变了,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婚姻习俗也参杂着西方文化的一些元素,并与本土习俗发生冲突及融合,总之,只有让爱情与民族的习俗、信仰、感情、特点协调起来婚姻才是完美的、幸福的、天长地久的婚姻!

第三篇:农村婚姻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管理学院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2010级班级:101班姓名:文少飞学号:1022014029 实践地点:贵州省黔南凯佐乡,陕西关中陇县

实践时间:2012年7月----2012年8月

1实践目的:调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贫困地区农村婚姻状况,对影响婚姻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并予以解决措施。

2实践内容:对贵州黔南与陕西关中地区婚姻状况进行调查比较。

3实践结果:对比分析后掌握两地区之间婚姻状况的异同。

4实践总结:通过此次暑期实践很好地把握了影响贵州黔南与陕西关中两地区之间婚姻状况的因素,并很好地进行了分析,展示给大家真实的农村婚姻状况面貌。

正文:

贵州黔南与陕西关中两地区间农村婚姻现状及影响因素比较

婚姻,从传统意义上和主体意识理解为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的契合点及途径,在传统社会当中也是唯一能被道德伦理所接受的方式。随时代的发展及各种因素的变化,婚姻表现为爱情的最终决选方式和最高表达形式。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千年封建史的背景环境中,婚姻的发展状况很值得我们去关注,因此在暑期实践过程中就中国农村婚姻状况问题对贵州省黔南与陕西关中地区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

贵州省位处我国西南方向,由于其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相当落后,列于我国贫困省份之一,而贵州省的人口状况也较为复杂。诸多因素对贵州农村地区人们的婚姻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们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

由于贵州省黔南地区多少数名族聚居,其生活区域多以村寨形式划分且多为统一的民族村寨,从传统意义角度看,为了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产生了一种联姻的婚姻方式,这样的方式类似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联姻,所以把它归类于政治影响因素,它有其积极的影响,但对婚姻的主体男女双方之间来讲缺乏了自我的选择权。当然这样的婚姻方式只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虽然现在很少存在但并未消失。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贵州黔南地区虽为贫困山区,但伴随中国经济改革浪潮的涌起,这股风也吹进了黔南。当然我们也还是要进行以往和现在情况的比较。还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黔南的经济相当落后地域也相当封闭,人员流动幅度不大。人们的婚姻也就保持在同族同寨,异族临寨中。90%以上的婚姻主体双方是同族同地区间的,仅有10%左右为外来人员或籍贯距离较远。这样的状况缺乏了许多活力的因子,但也给黔南地区的人们婚姻保持

了稳定性的一面,村寨中离异者极少,在婚姻稳定程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伴随的是高的人口出生率,所以近二十年之间黔南地区人口数目有了很大变化。当经济改革的浪潮涌进来的时候,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黔南人们大都走了出去,寻求更多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十年间一个寨子中有近80%的青壮年远走外地务工)。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事物更多的人流,于是出现一个新的状况-----打工仔带回打工妹,这种形式的出现为婚姻的出现为婚姻的结合方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以往的传统保守的原地踏步式婚姻,寨子当中人员也有了新的补充。而对于婚姻双方,男女之间选择的余地更加宽广,对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形式又带来了些不稳定因素,因为双方家庭距离上的差距或是民族习惯问题上的冲突致使离异的比率提升,与以往相比较各村寨的离异比率提升10%左右,伴随而来的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与稳定。

从文化因素考虑。黔南地区多少数民族,他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婚姻理念。这一方面要与陕西关中地区比较阐明。

而上述因素对于黔南地区婚姻影响状况及趋势开看,地理环境因素是其他诸多因素发挥作用的基础。

对于陕西关中地区的调查,我们也是从以上几种因素出发去考虑,分析。但在此处略去地理环境因素的讲解,着重来看其他人文环境的作用。

在关中地区而言,由于民族的趋同性,基本上是没有像黔南少数民族村寨之间的那种联姻的婚姻方式,这是两地区的一大差异。从经济角度考虑,两地区很具有共同点:其贫困程度与落后状态及其封闭性。所以也呈现出婚姻的封闭稳定到开化,不稳定。

着重点落在文化因素上。陕西是个极具历史文化底蕴的省份,尤其以关中地区为重,最突出的体现在婚姻方面的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直到现在思想激荡的社会,在关中农村地区仍未褪减,对于关中地区的人们影响很大,成为了婚姻中的极不稳定因素。很多家庭因为生育问题或生男生女的问题而反复的闹矛盾,矛盾激化后最终造成离异。而结合经济发展的因素共同考虑,以往男方迎娶女方的花费在两万元以内,在近五年内情况发生巨大的变化,迎娶女方的花费连续翻番,关中地区光迎娶时候直接交给女方家庭的钱数就达10万左右,而且这种势头还在呈现上升趋势。调查其中的原因要有以下几点:1思想观念的不开化2关中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驱使。

就以上两种原因我们做一分析。思想方面,经调查绝大多数女方家长持这种观点:“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花费了自己多少钱,怎么能说嫁就嫁,最起码得回报回来。”经济状况方面,关中地区特别是农村却是是很落后,挣钱的渠道不多,很多家长就等着养活了二十几年的姑娘能出嫁的时候要个好价钱从此能够打个翻身仗。再者要的多了自己脸上有光彩。但这样的想法难免让人觉得将女性商品化,缺少了人情味,也充分的看出重男轻女思想观念的严重作用。但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由它的实际情况所决定,很难一时间去改变,同时也给关中地区婚姻带来极大的压力,尤其是男方,甚至出现了许多的光棍汉,结不起婚,不敢结婚的情况。而和黔南地区在这一点上进行比较会发现很大的差异,黔南地区恰恰相反,男女双方在结婚的时候反而是女方给男方倒贴彩礼。出现这种状况是两地区思想观念存在巨大的差异,但二者都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究其根本仍是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的左右,只是两者之间的表现方式不同。

另外两地区之间存在共同的现象还有很多,在此再举一例,即未满结婚年龄就已经结婚生子的状况普遍存在,同样的成为农村地区年轻人婚姻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当然这与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的关联,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的长期努力。

通过此次暑期两地间农村婚姻状况调查,发现了诸多影响婚姻稳定状况的因素,而不同地区间影响因素有所差异,相同的因素之间其影响的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异。但就影响因素的类别来观察大致就分为自然环境因素,政治,经济,文化等类别。通过不断的调查我们去掌握其中的规律,以最真实的文字数据展现给大家农村婚姻状况现状。希望能给社会创造更多的幸福与和谐。

第四篇:浅谈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作者:阿米娜.斯依提 迪力努尔.阿力木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4期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和成立之后的喀什农村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进行比较和分析,论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喀什农村维吾尔族婚姻习俗的变化和进步。关键词:维吾尔族婚姻习俗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228-0

2维吾尔族,初期主要聚居在南疆地区。1680年准噶尔攻灭叶尔羌汗国后,将南疆部分维吾尔人迁至伊犁为他们种地纳粮,称其为“塔兰其”人(即种地人)。1760年起,为解决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清廷开始有组织地在南疆及哈密、吐鲁番地区招募维吾尔族居民赴伊犁屯田,伊犁地区才开始成为维吾尔族居民一个新的聚居区。清末,维吾尔族人口达到157万多人,占到全疆总人口的3/4,成为喀什名副其实的主体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维吾尔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婚姻习俗。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是维吾尔族传统社会制度、民族文化、民族经济、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诸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1949年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巨变使得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在保留了许多优秀文化底蕴和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出现了质变,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交相辉映。虽然喀什维吾尔族具有相对一致的民族婚姻习俗,但由于南疆与北疆、城市与农村以至于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的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方面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各地维吾尔族的婚姻习俗又有所不同。1949年以前喀什维吾尔族的主要婚姻习俗

1.1 择偶方式及结婚年龄

婚姻是两个异性结合组成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分析研究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入点。1949年以前,在维吾尔社会里,作为家庭基础的婚姻,基本上是封建的、父母包办的。按《古兰经》的教义规定,所有穆斯林父母给子女完婚被视为是一种“义务”和“权利”,而子女不能抗拒父母之命。由父母做主和由媒人或邻里向青年男女的父母介绍择偶是很普遍的。相反,自由恋爱结婚则是很少见的。受伊斯兰教法(谢利艾提)及传统婚姻的影响,男子只要有经济能力,可多妻、重婚(二至四个妻子均可),不受自身或女方年龄的限制,但均须办理订婚手续举行宗教订婚仪式,即念“尼卡哈”。

1.2 结婚方式

受喀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因素和《古兰经》提倡节俭教义的影响,农村结婚费用相对较低。一般结婚费用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少则几十元,多则上千元,包括彩礼费用、婚礼时的招待费用及给阿訇送的礼包。给女方送的彩礼从普通衣料、服装、食品到金银首饰,视经济能力而定,无任何硬性规定。通婚过程通常分为提亲、订亲和结婚三个阶段。结婚仪式则主要分为两种:即普通结婚仪式和秘密的婚姻仪式。普通结婚仪式包括男女双方家里设宴招待客人、念“尼卡哈”、接亲(富者骑马赶车,穷者步行)、欢庆、“揭盖头”以及新娘向公婆行礼问安和亲家相互宴请等步骤。一般婚礼本身持续二至三天。而亲家互请可根据情况而定。秘密婚姻情形不多,是在自由恋爱的青年某一方或双方家长不同意的情况下,男女青年私奔不告而娶的一种手段。结婚时不经过父母同意,不需阿訇念“尼卡哈”,不请客,只用一把刀插地为证即可。一些重婚者亦采取这种方式。私奔者在外共同生活

一、两年后或是在有了孩子后,一般都会夫妻双双,有的则带着孩子回到父母身边,请求双方父母的谅解和原谅。

1.3 妇女的社会及家庭地位

在旧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社会地位低,无受教育权和婚姻自由与自主权,基本上都由父母包办出嫁。再加上婚姻本身又带有明显的买卖性质,订婚时男方需按议定的数目送给女方许多彩礼,结婚时也要送许多礼物,甚至女方家请客的大部分费用也需男方负担,给钱或实物(如羊、小麦、大米等)。因此,婚后女子就隶属于男子,受丈夫任意支配,成为男人的附属物,没有独立的人格。家庭中父亲、丈夫是家长,对家庭中的一切都有绝对的支配权。在家庭中男女地位极不平等,妇女所受的社会压迫、束缚与伊斯兰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妇女被束缚在家庭里,无社交权、无家产处理权、无农事劳动权。妇女的主要职责就是生育后代,侍候丈夫,照顾家中长辈,料理家中所有家务等,她们的言行还受到宗教教规的约束和干涉,外出必须蒙面罩、戴盖头,必须回避成年男子。

1.4 离婚与再婚

1949年前,妇女没有离婚自由,而丈夫有“塔拉克”(离弃之意)特权,对妻子说了“塔拉克”或“玉其塔拉克”(三个离弃之意),便算断绝夫妻关系。妇女在通常情况下没有离婚自由,只有在丈夫外出多年不归,并不通音讯,或丈夫半年不同居、不管衣食的情况下,妇女才可以向本村阿訇申请离婚。离婚后,妇女可以带走陪嫁财产,已生下的7岁以下子女从母,长大后从父,但父方需给暂时从母的幼儿提供生活费。妇女离婚三个月零十天以后,如证实没有怀孕,才能改嫁。离婚以后,男女双方都可以另行娶嫁或复婚,不受任何人干涉,但必须经阿訇再念一次“尼卡哈”,举行一次结婚仪式。成年人中也有不再举行婚礼的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喀什维吾尔族传统婚姻观念与婚姻习俗的变化和延续

2.1 妇女地位的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封建制度的消失,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日趋没落,新型婚姻制度使维吾尔族男女婚姻自由的权利得到了保障,在维吾尔族的婚姻观念和习俗中出现了非常

明显的变化。而妇女社会、家庭以及婚姻地位的逐步提高,是这些变化中最突出之处。它具体表现在:

第一,妇女积极参与农事劳动和国家政治生活。妇女由过去只在家里煮饭、生育孩子、纺线、喂牲口的角色,变成了重要的社会劳动力,投入到了各项农业劳动当中。在一些缺乏男劳动力,或家中男子出外务工的家庭里,妇女便成了主要劳动力。妇女在农村里的政治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担任村妇联主任,负责计划生育工作,担任村宣传员,村小学几乎全由妇女任教等。当然,妇女过多地抛头露面,或因公务而影响家务,如家中小孩和老人无人照顾等还是会被指责,因为在当地人的观念中,妇女仍应以家务为主,而工作则是次要的。

第二,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明显提高。现在妇女在家中不仅被公认为是家庭的主人,而且在家中计划和安排日常家务,教育子女,使用日常开支,保管钱财,购买日常用品,参加各种婚丧仪式并按当地习惯送礼等都成为主妇们的事情,男子一般很少过问。但是,男子一直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家中大事,如子女成亲,购买大件家具、牲畜、农用机械等虽需夫妇协商,但最后做决定的还是丈夫。这与男子为主要劳动力,家庭经济收入主要靠男子这一点以及传统性别差异观和伊斯兰教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三,妇女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农村女子全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可在县里读高中,学习优秀者在首府乌鲁木齐乃至内地重点院校读大学。另外当地人普遍都有让女孩子多读书深造,将来有出息,找个好一点的工作,有一个较美满的家庭,而男孩子则可读几年书后就学手艺,将来养家的想法。由于客观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妇女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大大提高,为她们认识和改变自身的价值与地位,树立当家作主的主人翁思想,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2 婚姻制度与婚姻观念变化的表现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不仅改变了喀什农村旧的生产与社会结构,而且也逐渐改变了人们旧的婚姻观、家庭观及生活观。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发展,各种法律法规及宗教政策的制订和不断健全与完善,农村婚姻家庭从组成方式、结构、夫妇权利和地位以及其他各方面逐渐趋于合法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随着封建制度的消亡,封建婚姻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亦基本消灭,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以男女平等和自由恋爱为前提的新型婚姻制度。但这种新型婚姻制度的推行与接受,以及由新制度产生的新的婚姻观念的形成和成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可以说,这一过程在喀什广大农村至今还在继续。

第二,随着各种新的婚姻法规和新的宗教政策的制订和推行,农村由宗教和一部分村中长老把持婚姻的情况基本被取缔,个人婚姻权利和婚姻家庭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如现在人们结婚必须先登记办理结婚证,离婚必须在村、乡调解无效后,再到县法院按法律规定办理离婚手续,家产的分配及子女的抚养也按法律规定执行。

第三,从婚姻观念和婚姻行为而言,父母为了早日得到后继者和老有所养,而让子女早婚的观念已基本改变,早婚现象明显减少(20世纪50年代政府规定男18岁,女16岁,后又改为男20岁,女18岁)。自由恋爱和自愿结合受到广大维吾尔青年和大部分成年人的欢迎,男婚女嫁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在逐渐改变。以保护男权为原则的传统遗产分配习惯随着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改变而逐步改变。在妇女遗产继承权和妇女的家庭地位及对财产的所有权得到法律保护的同时,基本上被父母、丈夫及社会承认。

2.3 现存传统婚姻观念及习惯的影响

任何一种观念或习惯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一个民族或某一地区群体观念与习惯的形成少则需要几十年,多则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而且还具有延续性、伸展性和继承性等特点。因此,民族婚姻观念与习俗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仅靠行政命令和法律就能实现的。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同上述,农村的婚姻观念和习惯在很多方面都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但是由于基本生存环境、生产与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文化教育事业还不够发达,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所以与广大农村人文地理环境还相适应的一些传统观念和习惯依然存在。新中国成立后喀什农村维吾尔族择偶条件及方式的变化

3.1 择偶条件的变化

择偶不仅是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段时出现的一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它更是组成美好婚姻家庭的第一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文化水平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农村大部分青年男女的择偶条件也在发生变化。如果说过去男女双方主要以对方家庭的贫富、对方家长的人缘、对方的长相等为择偶的主要条件,而现在则更注重感情、对方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健康及才能。但由于受物质生活、生产条件和整体文化素质的限制,有些青年男女,特别是中老年人中旧的择偶观念及标准的影响还比较深,直接影响了农村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3.2 择偶方式的变化

农村村民的择偶对象绝大部分为本村男女(95%以上),极少一部分则是与外乡或外村的亲戚的子女结婚(这种婚姻多为父母包办,自己同意),还有一小部分是因工作或学习而与外乡或城里男女相识而结婚(后两种约占结婚总数的5%)。农村村民的择偶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自由恋爱,自己做主结婚;二是由他人介绍自主结婚;三是由父母包办自己同意结婚。全由父母包办自己被迫结婚的情况现已基本不存在。

(1)自由恋爱,自己做主择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妇女的地位普遍提高,具有了与男子同等权力,她们也进入学校受教育,参与各类社交活动。这不仅为男女青年彼此相识交流思想与感情创造了条件,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旧的思想观、生活观及人生观,使人们认识到了自

身的价值,掌握了生活的主动权,学会利用法律和政策维护自己包括婚姻权在内的各项权利。现在的农村青年不仅从小一起在学校学习,毕业后共同参加村里的各种劳动及学习培训,参加各种婚礼活动,为他们选择情投意合的意中人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但青年人非常讲究风俗道德,婚前从不会有男女情人公开出现在大庭广众面前,举止非常得体。他们一般都选择适当的时候约会,抒发感情,彼此考验。当他们真正体会到彼此真心相爱,并可终身相伴时,才会通过男子先告诉其父母,而后由男方父母向女方提亲,当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情况下不会反对)双方便着手准备操办婚事。

(2)他人介绍,自己做主择偶。在农村一直有为他人介绍配偶的习惯(包括为未婚青年和离婚男女介绍)和在这方面较有特长的媒人(多为妇女)。一般情况下,现在通过媒人介绍择偶的青年(未婚)多为大龄青年,以女子为主。由于现在农村男子一般到18~19岁,女子到17~18岁便结婚,所以超过此年龄段还未完婚的大龄青年择偶就相对困难,因此本村或外村善于介绍配偶的一些媒人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奔走于附近各村之间,为大龄青年寻找合适的配偶。此外还有青年人的朋友及姐妹兄弟相互介绍对象和邻里之间给家里还有未婚子女的邻居介绍对象的现象。离婚者当中,男子的择偶比较主动,而女子则比较被动,一般都要他人介绍,而且再嫁的配偶一般都较其本人年龄相差较大。成年特别是老年离婚者择偶,基本上都由他人介绍。经他人介绍择偶的未婚男女有比较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根据被介绍人的各方面基本条件决定是否与对方结婚(如果对方同意结婚)。离婚青年或成年人择偶时选择余地则较小,如没有什么特殊原因,一般都会同意与被介绍人结婚。

(3)父母包办,自己做主择偶。由父母包办婚姻过去在农村是很常见的,通过宣传教育,特别是随着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现在父母包办婚姻已大为减少,但也时有发生。在农村,父母包办婚姻多在以下情况下才会发生。第一,亲戚之间为了亲上加亲,由父母直接撮合结为亲家;第二,因男方的经济条件较差,由父母或媒人向条件相当或更差的女方家庭提亲并征得其同意后,由父母做主促成的婚姻。

参考文献

[1] 陈红.浅析探望权的中止与恢复——《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的理解与适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2] 张新.析婚姻法中的探望权[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1).[3] 《1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权研究会(2003年2月).[4] 《2004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5年4月).

第五篇: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

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节庆习俗

韩国人以正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其中,表明一年开始的春节是韩国人的最大节日。这天,韩国人祭祖先,向大人拜年。过去,节日便是盛大的宗教纪念活动。远在三国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收获节和感恩节。这种节日包括扶余的龙鼓节,高句丽的东盟节,东瀛的舞天节。除龙鼓节于农历12月举行外,其他的节日活动通常在秋收后的农历10月间举行。在后继的各个朝代中,节日虽有增减,但庆祝秋收和迎接农历新年的活动一直沿袭下来。节日期间举家团聚在一起。全家主要穿韩服,举行祭祖仪式。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

韩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1月1日),元宵节(农历1月15日)、端午节(农历5月5日)、中秋节(农历8月15日)。节日期间,多数地方都开展民俗活动,大部分韩国民俗活动集中在正月十五,这与祈求丰收的咒术形式都有密切联系。代表性的活动有拔河、车战游戏、踩铜桥、跳园舞等。

春节

农历1月1日,是在韩国节日当中最隆重的一个。在韩国,新年早上祭祀祖先(向祖先贡献饮食行大礼)。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祭祀结束后孩子们向大人拜年,大人还礼祝愿。春节那一天吃年糕。这有过了年长一岁的意思。家属和亲戚们聚在一起玩掷毂游戏(用4个木块儿玩的韩国传统游戏)、跳跳板(姑娘站在长木板两端轮流地跳的游戏)等游戏。并把有“装福”意思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摸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元宵节

农历1月15日。新年伊始,迎接第一次圆月,祈求一年的丰裕和平安。正月15日早上祈求无病吃“钚饪”(祈求避疮而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坚硬的饮食)和“耳明酒”(为了一年里两耳能很好地听东西而喝的酒)。早餐吃五谷饭(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饭)和野菜(用能吃的草和树叶做的菜)并且叫对方的名字,对方答复就说“你买我的热呀”,这有一年中夏天不要中暑的意思。正月十五的游戏有两种:一是放风筝,有消灭一年的灾难的意思;二是放鼠火,有驱逐妖魔鬼怪和害虫的意思。据说,正月十五日晚上,向圆月许三个愿都会实现。

端午节

农历5月5日端午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端午节妇女们用菖浦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摔跤,还做样子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吃,采用这个食品的名字还把端午节称为车轮节。

农历8月15日是用当年出产的水果和新谷准备食物的节日,是在韩国仅次于春节的最大的节日。秋夕这天用新谷做好食品向祖先祭祀,然后去扫墓(亲自去祖先墓地放饮食敬礼),还用当年生产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饼吃,玩拔河、羌羌水越来(大家一起握手划圆圈转转)等游戏。

此外,韩国还有一些家庭节日。这些节日对所有的韩国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总是要设宴欢庆。这些节日包括:“百日”即婴孩出生后的第100天;“周岁”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日;“花甲”60岁生日,这一天表明一个人已经度过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岁月。过去,由于婴儿死亡串高,人们的寿命期短,因此人们都热烈庆贺这些节日。

服饰习俗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其风格和特征明显区别于日本的和服。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在于简洁上身和下身的线条和色彩和谐协调,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其中,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如今,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作为白衣民族,韩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结婚等特别节日,平民也穿贵族们穿的华丽颜色的韩服和装饰品,婚礼服由粉红上衣加深红色裙子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华丽的服装,这是参照了东方的阴阳五行色。

韩服样式

女子的“韩服”包括一件有两根长丝带的短袄,丝带系着一个蝴蝶结,另外还有长长的袖子和高腰长裙。白棉纱和由丝、稻草或橡胶制成的船形鞋是和韩袍配套而穿的。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装闲雅;透露着东方伦理和超世脱俗之气的结合。

男子的基本服装由一件短袄、一条裤子和一件外套组成。短祆的袖口宽松,裤子也很肥大,并用带子将裤脚束在脚踝处。大褂和帽子更加衬托其服装美。

韩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瑕疵,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高一些,较瘦的人看上去则丰满一些,增添女性之美。

民族禁忌

忌讳

韩国人普遍忌“四”字。因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 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韩国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军队里没有第四师,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孕妇忌打破碗,担心胎儿因此而裂嘴。

婚姻忌生肖相克,婚期择双日,忌单日。

节庆期间要说吉利话;男子不要问女子的年龄、婚姻状况。

打喷嗖、打幅时要表示歉意;剔牙要用手或餐巾盖住嘴;交接东西要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因传统观念上认为“右尊左卑”,认为用左手交接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

民族简介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韩语:한국),又称南韩、南朝鲜。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领土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主要民族为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

下载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省,全省4200万人口中有2600多万是农民。今年福建农业增加值达459.21亿元,同比增长3.8%。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福建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报告福建是一个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的省,全省4200万人口中有2600多万是农民。今年福建农业增加值达459.21亿元,同比增长3.8%。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同比增长11.2......

    陆良汉族农村婚姻习俗论述

    陆良汉族乡村婚姻习俗的论述 【内容摘要】陆良汉族的婚姻习俗基本承续了中国古代周代形成的“六礼”制度,虽说大致差不多,但是也形成地方的特色,形成了具有陆良特色的地方性语......

    苗族婚姻习俗(本站推荐)

    苗族婚姻习俗 白苗的自由婚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苗族青年男女的相互认识,一般是通过走亲串戚、喜庆节日聚会来实现。比如:正月初一到十五,苗家在屋外或山上搭棚,然后焼上柴火寨......

    福建春节习俗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 “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葬礼习俗的调查报告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062班陈乐静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随着新农村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许多农民的思想并没......

    山东农村结婚习俗调查报告

    山东农村结婚习俗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四十多岁的村民,一是对农村婚姻习俗了解很多;二是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变化,有代表性。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获得了一些相关资......

    谈满族婚姻习俗

    谈满族婚姻习俗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后到清代又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姻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