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时间:2019-05-15 06:57: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第一篇: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

论婚俗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摘要:婚姻是人一生中最关键也是最幸福的时刻,人们常常把婚姻当做人生中的头等大事。爱情的美好,婚姻的魅力,人们常常陶醉在其中。婚姻起源于原始社会。贯穿整个人类发展时段,婚姻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多样化、复杂化和区域化。婚姻的改变对人们传统意识、风俗观念和生活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婚姻在各个不同阶段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关键词:婚姻形态;婚姻过程;婚俗观念;新中国婚姻

一.婚姻形态

婚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人群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婚姻形态。而婚姻形态的不同则能够显示出文明的程度;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传统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纷繁多样的婚姻形态,来表现婚姻形态的多样化。从社会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婚姻、封建社会婚姻和现代文明婚姻。

(一)原始社会婚姻

由于原始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累的认知能力比较弱,还没有完全脱离大自然的动物属性。根据文献资料记载、神话传说和人们挖掘的活化石方面,可以得出最早的婚姻形态,其中比较著名的婚姻类型有:(1)血缘婚,人类和动物的婚姻形态基本接近,没有伦理,没有道德,任何辈分的婚配没有任何限制,属于血缘群婚的乱婚时代。后来由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进化,上下辈之间不再发生性关系,但是同辈婚仍然存在,存在对性的限制,俗称“性禁忌”有学者就明确表述:“任何一种可以称为‘婚姻’的两性关系形态,总是与某种或某些‘禁忌’联系在一起的。换言之,哪怕从最广义上理解,无‘禁忌’便无所谓‘婚【】姻’。”1(2)族外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从后代的遗传健康中看到,出生的婴儿对自然的抵抗能力和存活率比较低,表现出血亲婚姻的危害,“男女同姓,其生【】不蕃”。2因此后来出现了“从妇居”,“从夫居”,后来随着对偶婚的出现,一夫一妻制逐渐慢慢形成。并且延续至今,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封建社会婚姻

封建时期,由于礼法的完善,国家的统一,儒家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婚姻虽仍然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但在其中也发生许多重要的变化(1)妻妾制,除了可以有一个妻子外,也可以有其他女人,在皇家里,皇帝不但除了有一位正式的妻子——皇后外,还有众多嫔妃,“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则显示出皇帝婚姻的特性——嫔妃制,而在官吏阶层与平民阶层则表现为纳妾制。而妻妾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现在包养思想大致源于此。(2)童养媳:在贫民阶层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把女儿以少数的金钱卖给人家作童养媳,或贫苦的家庭为谋求减轻经济负担,去领一个姑娘抚养,俟儿子成年后配为夫妇,称“养媳妇”。童养媳多遭虐待,甚至有被摧残成疾或致死的。(3)典妻租妻:因为男方无力娶妻或妻不生育,有出钱典租他人之妻而谋而谋生育续嗣的,也有由男方家境贫困,无力抚养子女,被迫把妻子典租他人。典租期限三年、五年、十年不等,待生了小孩后即解除婚约。(5)冥婚,古代因为意外,人突然疾病或变故,未等迎娶过门就双双死亡。老人们认为,如果不讲死去的人完婚,就会使家宅不安。因此,举行冥婚仪式,并骨合葬。使得死去的人成为孤坟。另外,旧时人们普遍迷信于所谓坟地“风水”,以为出现一座孤坟,会影响家宅后代的昌盛。冥婚多出现在贵族或富户,贫寒之家决不搞这种活动。还有其他婚姻形态比如娃娃婚、抢亲、指腹婚、走婚、招养夫婚等等。古代婚俗形式处处显示出古代女性的悲哀,女性在社会不占有任何位置,这是古代社会为满足繁衍生息而采用的工具,是男人性的产物,女性也因为不平等而受到不好的待遇。在富贵人家还比较好,在贫苦人家,由于封建思想“儿富贵,女贫贱”的束缚,女性更加可悲。

(三)近现代文明婚姻

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交流更加方便,各个地方的文化习俗不断交流融合,呈现出纷繁多样的景象 其中集体婚姻收到大众的喜欢,比如舞会式集体婚礼、音乐会式集体婚礼、篝火式集体婚礼;还有教堂婚礼(因为西方基督教的传入,有些家庭开始选在教堂,让新人接受神的祈祷和祝福);其他的还有旅游式婚礼;广告式婚礼等等。

二.婚姻过程

传统婚姻在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占有重要角色,古典传统婚姻礼俗在封建社会对人的影响巨大,婚礼时人生最重要的礼仪。婚姻最早出自《礼记》注疏说:“婿为婚,【】女为姻。婚一昏时来迎,女则因之而去,故名’婚姻’”。3但同时要依据“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诗经·齐风·南山》记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4在宗法社会中,这一礼仪对于男子来说,标志着进入个体家庭,对于女子来说,确定自己第二个家的归属之地,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俗话有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以身相许。”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一切婚姻礼俗约定俗称,作为传统代代相传。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民族婚俗千差万别,我们就拿汉族婚俗为例,来探讨一下婚俗的步骤。

说媒:在古代社会中,媒人在婚姻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古礼有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神话传说中有月老为新人牵线搭桥,而媒人就是现实生活中履行月老的职责,同时也可以是:“受人之托,成人之事。”媒婆能够说成一桩婚,则可以等到一些钱财,称之为“谢媒礼”通常这笔钱由男方出,(如果是入赘,则由女方出)谢媒礼的礼金主要有金钱、鸡鸭、肘子鞋袜布料等。在迎亲当中,媒人也需要跟随主家引导接亲,称之为“圆媒”或“启媒”谢媒礼则必须用红纸封好,显示喜庆。

相亲:古代由于礼法的限制,女子被限制的方面很多。“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养在深宫人为识”因此在经媒人说合之后,男方会提出“相亲”来看女子(同时也是女方家人考量此男子的机会)男方在相亲之日需要带一些礼物来表示心意,初次男女双方见面,则第一印象成为男女猪脚最关注的,“相亲”是婚姻成与不成的关键一步,如果男方被女方父母留下款待,则说明男女得到认可,即进行下一环节,反之即将告吹,同时女方也可以去男方家“拜

【5】访”,有的地方叫做“看当”,如果女方不愿意接受款待执意告辞,则说明这桩婚事,即将告吹,反之皆大欢喜。

纳采;就是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媒,有的地方叫提亲。古代由于实行包办婚姻,青年男女没有自主权,说媒需要携带礼品,古代用雁。今次纳采又叫“奠雁”纳采用雁,有一定

【】的讲究:“雁候阴阳,待时乃举,冬南夏北,贵有其所”。6纳采的礼物多种多样,比如纳采礼物有合观、鸳鸯、九子蒲,双石、鱼、鹿等。这些礼物都有先铎赞文,来表达礼品的象征意义。

问名:纳采即准后,需要请媒人问女方的生辰八字,占卜吉凶,看男女双方命相是否相冲?因为古人阴阳等信仰观念极重,有五行相生相克之说,又有属相相合相冲之说。假如中间有意识不合,婚事便没有成功的希望。“请八字”的规格也有明确的限制,需要写在一张红纸上,纸宽约一寸,长约八寸,上面写上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格式如下;

男××乾造〇〇年○○月○○日○时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时瑞生

纳吉:“问名后,归卜于庙,求决于祖先鬼灵,问与此姓结亲之吉否,卜如卜者。便止婚罢议。”这是问名后占卜合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家的仪式,纳吉在婚礼过程中具有允许女方许婚的性质,因此也叫“订盟”。

【】

纳征:《仪礼▪士昏礼》记载:“纳征,玄纁束帛,俪皮。”7如纳吉礼是男家迎娶女方必

【】须经过的最重要的程序。“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8古人讲究成双成对,送嫁妆是进入婚姻的重要标志,男方的聘礼,由媒人押后,沿街吹吹打打,送到女家,其行列顺序如下:吹班、下礼帖目录表等。

请期:“男家欲娶时,具婚期吉日书,备礼物告女家,女家受礼,就是答应,否则需改期”这还是协商婚礼吉日的仪式。至此,过渡性仪式结束,进入正式的婚礼仪式。

迎亲:婚礼的准备工作结束了。就该进入婚姻的殿堂了,迎亲是婚礼的最后一道程序。一直至于其外的当婚男女双方成为此时的最主要角色。古代婚姻不是一天就可以完成的,古代婚姻持续两三天,大典之前的前一天,女方家派人来“铺床”或“暖屋”中间一天为迎亲日,要拜堂成亲,次日闹洞房。迎亲礼十分复杂,胡美丽装束一般为蟒衣、凤冠、补子,挽袖等等。迎娶新娘一般都用花轿,马车等交通工具,婚礼过程要祭拜天地,揖拜尊亲,相互交拜,合鬓、撤账。喝交杯酒,这些仪式结束后,宾客纷纷再次祝贺,婚礼达到最后的高潮。

由于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婚俗的观念对人的影响深入人心,婚俗关键决定了儿女婚姻的幸福,婚俗的观念收到风俗、礼教、法律的影响,因此想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父母之命不可违;媒妁之言合礼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郎才女貌成佳偶;门当户对门第观;良辰吉日完婚时;有缘千里来相会;糟糠之妻不下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婚姻的观念一直影响到见过初期,其中一些合理的关键继续沿用至今,成为人们对于婚姻的约束最好的办法。

三.新中国婚姻

新中国成立后,婚俗方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20世纪50年代《婚姻法》的颁布,现代婚姻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关键和婚姻的形式。男女青年开始了自主选择的时刻。与古代婚姻发生了质的变化。现行农村中的婚俗已经不再像封建婚俗那样复杂,男女双方需到相关机构进行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就成为法定夫妻,婚姻便具有了法律效力,受我国法律保护。但是登记之后,仍需要举行一个热闹的婚礼。由于我生长在农村因此研究的是关于农村婚姻的状况,现代农村青年择偶方式一般来说有两种,自由恋爱与经人介绍,自由恋爱是农村婚俗最受欢迎的婚俗形式,因为随着外出求学和务工人员的增多,对外面世界的了解更加全面,人们对于婚姻的追求则会发生重大转变,有一些农村人通过在城市中闯荡出一番事业,就会在城市选择结婚,而在城市中选择结婚,一般与结婚对象的经济条件有关系,比如富足的家庭则会选择教堂婚礼、西方式浪漫婚礼。还有人选择集体性婚姻。通常来说自由恋爱是当事人对自己的婚配对象有完全自主的选择权,可以享受充分的自由,男女双方可以对彼此有着更为详细和准确了解,这类的婚姻相对古代的婚姻杨保鲜期更长一些。这也是现代婚恋方式重要表现形式;另一种是经人介绍,这也是农村最主要的择偶方式,因为农村的文化整体水平相对城市来说普遍较低,受传统文化的思想则会更大一点,农村人则会显得腼腆许多,因此经人介绍,则会更符合农村婚俗的实际需要。但是现代的介绍人与古代封建社会的“媒约”不同,现在农村的介绍人一般是男女双方的父母、亲戚或者朋友。不像封建社会以收取礼金而谋和男女,促成婚姻的行为。他们仅仅只是介绍适龄的男女青年认识,并不参与整个婚姻的全部过程,在婚俗仪式上,介绍人只是起到象征性的作用,不像古代媒婆在婚姻中的特殊作用。通过比较信任的介绍人,可以拓宽自己的择偶范围,而且可以增加婚姻成功的机会。

现代婚礼的举办程序一般为:举行婚礼当天,新郎到新娘家去(如果新娘家过远,一般在宾馆)“像新娘父母行礼,征得同意,然后接新娘回家,或酒店:新郎新娘有伴郎伴娘陪同。举行婚礼的大致情况为:(1)鸣放鞭炮,新人入场。(2)行礼躬礼,司仪主持,新人向双方父母敬礼。(3)证婚人讲话,宣布新婚夫妇婚姻合法。(4)长辈讲话。表示向新郎新娘祝贺。(5)新人讲话,表达对来宾的谢意。(6)婚宴开始,新人敬酒,婚礼结束。现代婚礼相比古代婚礼则变得简单、节约、周密、喜庆。

建国后的婚俗发展,也经历很多阶段,比如在建国初期,中国相对闭塞的外交发展,人民群众受到外国思潮的影响较少,《婚俗法》的颁布,也改变了多数人的婚姻观点,但是婚姻在农村受到家族宗法的限制还存在,婚姻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关系很大,包办婚姻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除,政治联姻,经济联姻,还存在,有的还保留到了现在。当时的婚姻观念h还比较重,谈恋爱就以为很大程度上要结婚,毛泽东曾经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⑩说明改革开放之前对于婚姻恋爱的界限是模糊的,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西方思潮大量的涌入,西方文化,西方风俗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人们通过电影、电视学习西方的结婚方式。同时信息科技交通的不断发展,人们出国工作学习,有一些中国人与异国人结婚,据新闻报道称;“河南林州一个小镇从2007年到2013年娶来23个越【9】南媳妇”还有一些媒介通过一些相亲节目,比如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浙江卫视的《转身遇到ta》一些优秀的相亲节目为男女提供了机会,丰富了婚俗形式。

婚姻缔造了伟大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情感,婚姻风俗的代代流传,因地域而显示出多样化,因交流而显得融合化,我们生活离不开婚姻风俗的影响,因为婚姻风俗的时代性,而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化,和娱乐化。人们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关键节点,但是因为现在婚姻的可变性,让我们对于婚姻更加的谨慎。我们在继承和发展婚姻的同时,要摒弃封建婚姻中一些束缚人的礼节,保留古代人对于婚姻的崇敬与夫妻间相亲相爱的和谐因素,让我们的社会因婚姻的存在而更加和睦。对于我们民族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继承中发展,对于西方传来的思想,风俗,我们要学习他们当中合理的有利于中国婚姻风俗的因素,我们要借鉴西方,为我们的婚俗所受益。四.结语

婚姻习俗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与变化,变的更加丰富和充实,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婚姻风格。中国婚俗由于地域的广阔,民族的众多,社会情况的复杂,显示的更加不平衡话,但是也更加多样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下,中国婚俗更显示出独特的风格魅力,吸引外国新人的关注与崇拜,但同时也更加国际化,全球化,虽然与传统婚俗有明显变化,但是又与传统婚俗有一脉相传性。婚姻因交流而精彩,也因改变而更具有魅力。中国婚俗婚俗的变迁与发展,也使得人们生活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陶毅、明欣著:《中国婚姻家庭制度史》,东方出版社,1994出版)第88夜

【2】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岳麓书社。2002 第49页

【3】《礼记》.中华书局.2005-07 第49页

【4】金开诚《诗经》中华书局1980-08 第38页

【5】出自文学家元好问《元遗山先生笺注》之《摸鱼儿·雁丘词》。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第104页

【6】唐.徐坚.《初学记》.中华书局.2005-01 第157页

【7】张光裕。黄启方。《仪礼士昏礼》.中华书局.1968 第248页

【8】 刘晌.《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05 第348页

【9】(大河网-河南商报2013-07-29)第3版左上角 参考其他书目还有:

李守经.农村社会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韩明谟.农村社会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肖桂云.张蓉农村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004

孙立坤.河南当代家庭变迁调整[M].人民出版社2004

佟筱梦《婚丧喜庆》朝华出版社2005-07-01出版

第二篇: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

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节庆习俗

韩国人以正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其中,表明一年开始的春节是韩国人的最大节日。这天,韩国人祭祖先,向大人拜年。过去,节日便是盛大的宗教纪念活动。远在三国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收获节和感恩节。这种节日包括扶余的龙鼓节,高句丽的东盟节,东瀛的舞天节。除龙鼓节于农历12月举行外,其他的节日活动通常在秋收后的农历10月间举行。在后继的各个朝代中,节日虽有增减,但庆祝秋收和迎接农历新年的活动一直沿袭下来。节日期间举家团聚在一起。全家主要穿韩服,举行祭祖仪式。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

韩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1月1日),元宵节(农历1月15日)、端午节(农历5月5日)、中秋节(农历8月15日)。节日期间,多数地方都开展民俗活动,大部分韩国民俗活动集中在正月十五,这与祈求丰收的咒术形式都有密切联系。代表性的活动有拔河、车战游戏、踩铜桥、跳园舞等。

春节

农历1月1日,是在韩国节日当中最隆重的一个。在韩国,新年早上祭祀祖先(向祖先贡献饮食行大礼)。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祭祀结束后孩子们向大人拜年,大人还礼祝愿。春节那一天吃年糕。这有过了年长一岁的意思。家属和亲戚们聚在一起玩掷毂游戏(用4个木块儿玩的韩国传统游戏)、跳跳板(姑娘站在长木板两端轮流地跳的游戏)等游戏。并把有“装福”意思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摸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元宵节

农历1月15日。新年伊始,迎接第一次圆月,祈求一年的丰裕和平安。正月15日早上祈求无病吃“钚饪”(祈求避疮而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坚硬的饮食)和“耳明酒”(为了一年里两耳能很好地听东西而喝的酒)。早餐吃五谷饭(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饭)和野菜(用能吃的草和树叶做的菜)并且叫对方的名字,对方答复就说“你买我的热呀”,这有一年中夏天不要中暑的意思。正月十五的游戏有两种:一是放风筝,有消灭一年的灾难的意思;二是放鼠火,有驱逐妖魔鬼怪和害虫的意思。据说,正月十五日晚上,向圆月许三个愿都会实现。

端午节

农历5月5日端午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端午节妇女们用菖浦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摔跤,还做样子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吃,采用这个食品的名字还把端午节称为车轮节。

农历8月15日是用当年出产的水果和新谷准备食物的节日,是在韩国仅次于春节的最大的节日。秋夕这天用新谷做好食品向祖先祭祀,然后去扫墓(亲自去祖先墓地放饮食敬礼),还用当年生产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饼吃,玩拔河、羌羌水越来(大家一起握手划圆圈转转)等游戏。

此外,韩国还有一些家庭节日。这些节日对所有的韩国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总是要设宴欢庆。这些节日包括:“百日”即婴孩出生后的第100天;“周岁”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日;“花甲”60岁生日,这一天表明一个人已经度过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岁月。过去,由于婴儿死亡串高,人们的寿命期短,因此人们都热烈庆贺这些节日。

服饰习俗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其风格和特征明显区别于日本的和服。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在于简洁上身和下身的线条和色彩和谐协调,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其中,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如今,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作为白衣民族,韩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结婚等特别节日,平民也穿贵族们穿的华丽颜色的韩服和装饰品,婚礼服由粉红上衣加深红色裙子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华丽的服装,这是参照了东方的阴阳五行色。

韩服样式

女子的“韩服”包括一件有两根长丝带的短袄,丝带系着一个蝴蝶结,另外还有长长的袖子和高腰长裙。白棉纱和由丝、稻草或橡胶制成的船形鞋是和韩袍配套而穿的。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装闲雅;透露着东方伦理和超世脱俗之气的结合。

男子的基本服装由一件短袄、一条裤子和一件外套组成。短祆的袖口宽松,裤子也很肥大,并用带子将裤脚束在脚踝处。大褂和帽子更加衬托其服装美。

韩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瑕疵,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高一些,较瘦的人看上去则丰满一些,增添女性之美。

民族禁忌

忌讳

韩国人普遍忌“四”字。因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 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韩国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军队里没有第四师,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孕妇忌打破碗,担心胎儿因此而裂嘴。

婚姻忌生肖相克,婚期择双日,忌单日。

节庆期间要说吉利话;男子不要问女子的年龄、婚姻状况。

打喷嗖、打幅时要表示歉意;剔牙要用手或餐巾盖住嘴;交接东西要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因传统观念上认为“右尊左卑”,认为用左手交接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

民族简介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韩语:한국),又称南韩、南朝鲜。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领土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主要民族为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

第三篇: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

水族婚姻习惯法及其变迁

刘盾

内容摘要:水族婚姻习惯法是调整水族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水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变化促使其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迁。针对其与国家法冲突与融合并存的情况本文也做出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水族 婚姻习惯法

目次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的起源与内容

二、水族婚姻习惯法的变迁

三、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融合

水族婚姻习惯法是建立在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保留了浓厚的原始宗族规则,不仅与水族的生活和家庭形式相适应,而且与水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社会理想、口头创作等其他文化紧密联系。如今,在经历了规划的社会变迁和国家法律的普及之后,水族婚姻家庭法是否仍然存在?是否仍在起作用?如果存在,那么说明了什么?它和国家制定法是什么样的关系?其本身有什么可借鉴之处?笔者通过本文来尝试回答上述问题。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的起源与内容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的起源

水族同许多其他民族一样,历史上经历过原始群团生活的杂婚、同辈血缘婚、排斥同辈同胞的伙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专偶婚等五个婚姻的发展阶段。① 当人类社会从群婚制走向对偶婚制为代表的文明社会以后,金玉良缘和子孙满堂便被视为种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所在,成为水族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齐家”之道。

纵观历史,在少数民族自治条例或单项条例的民法规范建设中,婚姻习俗也占有相当份额的比照系数。于是,在一系列类似的婚姻家庭案件中,就有可能争取彼此近似的审判。历经这些变迁、沉浮和积淀,就为婚姻习俗演变为婚姻习惯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了解这种发展过程,便能够更加清晰地知晓,水族婚姻习惯法能且仅能来源于水族的婚姻习俗。只不过婚姻习俗是水族人生活的常规化、行为的模式化,而水族婚姻习惯法则上升为对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和彼此冲突之利益的调整。

(二)水族习惯法的内容

水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男女一般在十五六岁订婚,十七八岁结婚。婚姻的缔结多数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的“明媒正娶”方式。此外,还有恋爱婚姻和“抢婚”方式。关于明媒正娶,一般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求婚,一概是男方占主动。明媒正娶的性质有三:其一是当婚男子意属某家女子,禀报父母,由父母亲请媒人去提说亲事;其二是当婚男子父母为儿子物色到某家女子,经征求儿子同意,再请媒人去提亲;其三是因为双方父母是门当户对,已经有了交情,为了“亲上加亲”,不经儿子同意就武断为他(她)们做主,只在形式上请媒人操办一下。

明媒正娶的步骤繁复:第一步,男家先请内亲向女家放口风,说某家要准备去说亲。第二步,男家正式请媒人去提亲。第三步,开亲。女家收下亲糖,男家则抓紧时间,选定日期 ① 刘盾(1982-),女,满族,河南林州人,西南民族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学。

何积全:《水族民俗探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194页。约请近亲父兄四五人带公鸡或小猪一头,烟叶

一、两斤以及红糖、猪肉、糯米粑各若干斤,到女家去“开亲”。女家杀其鸡或猪,烹熟祭于供桌(男家所带礼物全部摆设上去),然后宴饮,双方这时候都以“亲家”相称。“开亲”仪式告成,婚姻关系基本确立。第四步,订亲。未婚女婿在开亲酒之后,尽可能找机会窜走岳家,以献殷勤,表示对岳父母的敬重。一对未婚夫妻此间也在间接培养感情。数月半年后,双方没有什么变化,亲戚关系固定无疑,男家则再备礼金、首饰、肥猪、红糖、糯米粑等物质再到女家去“订亲”。定亲仪式极为隆重,以水族说理辞《诘俄讶》开始,期间双方都要正式约定今后互相承担责任。订亲仪式结束,只是待日嫁娶了。第五步,迎亲(也叫“接亲”或“结婚”)。订婚仪式之后数月半年,由男家决定婚期,提前向女家禀告。接亲的头一天,男家杀猪办菜,准备迎客,并派遣两对少男少女去女家接亲,叫“接亲客”(水语音译为“裴祝”)。接亲客到女家的当天晚上,寨上青年男子上门与接亲女子对歌。你歌我答,叙古道今,一直唱到深夜以至天明。次日,新娘着婚礼盛装、银花、手镯、项圈,全身披挂,在接亲和送亲客拥围之下出阁。新娘嫁到夫家时,不拜堂,不闹新房,当晚有女方家送亲客作陪,夫不入内。次日新娘随送亲客回门,夫家遣两个青年妇女护送。新娘当天随着男方女客返回,(有的隔三四天之后,由新郎去接来)脱去婚礼盛装,改穿轻便新衣,会见公婆,下厨操持家务,招待贺婚宾客。入夜,夫送洞房同居。婚姻缔结礼仪全部告成。

以上所述,仅是水族正统的婚姻方式,它是按固定的礼仪,经双方约定彩礼和婚期,通过明媒正娶实现的。这种正统方式时间长,彩礼多,消费大,多为群众所不取。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族婚姻习惯法在礼仪的程序和彩礼的厚薄上也趋于简化,但传统婚姻至今还支配着水族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

关于恋爱结婚,水族男女以互相对歌的社交形式展开,日益盛行。这种活动,多见于水族节日(如端节、卯节等)、场期、喜庆和走亲访友相遇对歌。他们往往在对歌中产生感情,再经人串联,赴约幽会,感情融洽愿意结合的,也必须男方托媒说亲指婚配,否则会被社会舆论所蔑视。水族的恋爱结婚,是水族人民婚姻的一大进步,它不仅可免去繁重的礼金和复杂的礼仪,而且也体现了水族婚姻家庭道德的发展水平。抢婚在水族中比较多地存在。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婚俗。就现实情况而言,水族抢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如上所述,当男女已经恋爱情深,愿意结合,但女方父母不答应,于是该男便邀约几个人把恋人“抢”过来,造成既成事实,再托人带礼金和礼物送到女家“赔礼道歉”,迫使女方父母勉强答应。二是,当男方在社会活动中看上了女方,而又了解到其还未订亲,便进行抢婚。抢婚时,先将姑娘哄到自己家里,或约集房族兄弟姐妹叔伯将姑娘抢进房中关起来,双方说好即成,或派几个姑娘去陪伴劝说,如果姑娘答应了,此婚事即算成功;反之,几天之后放姑娘回家,亦不强迫成婚。

水族婚后夫妻关系一般都比较稳固,但也有离婚的情况。解放前在水族社会男方认为离婚是莫大的耻辱,女方自主要求离婚的可能性很小,甚至规定死也不能回娘家死。而对于男方约束力很小,离婚时由寨老出面进行调解。若调解无效,寨老则折断一根作有记号的竹筒,以示婚姻彻底破裂。双方各持半根竹筒表示正式解除夫妻关系,以后双方互无牵连。①

水族在民族内部实行的是“同宗不娶,异姓开亲”的原则。历史上,水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有着“同姓不同婚”的限制。这一限制,现在不少地方还有遗存。比如三都等地的陆姓、杨姓、蒙姓、石姓都在本姓内部禁止通婚。水族历史上“同姓不婚”的限制应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同姓即同血缘集团问题,随着历史的推移,人口的发展,血缘相距日益遥远,水族先民才打破了这个限制。开始破姓开亲。水族婚姻的缔结过去还受到一些迷信思想的限制,比如属相矛盾不能结婚,根据“水书”“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存在限制等。

① 潘一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组编,第425页。

二、水族婚姻习惯法的变迁

任何社会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的动力无非有两个:一是外部强加的力量,二是内部自发的力量。水族婚姻习惯法随着社会的变化发生变化,也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内因作用。马克思认为任何制度和观念都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水族婚姻习惯法是建立在水族长期所处的原始落后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如今,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农耕经济和副业的兴起,再加上交通、商业的发展,对水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外来事物的接受,致使水族婚姻习惯法也发生了变迁。表现在婚姻缔结形式上,表亲婚、买卖婚等形式消失,也不再存在“抢婚”、“换婚”。婚姻缔结程序简化并汉化。水族家庭以前是四世同堂,20世纪80年代以父系小家庭为主,多为三代同堂,家长多为男性,其职责为管理家庭的经济收支,筹划生活,安排生产的分工。现在,大多数家庭由双亲及子女组成,多为两代同堂。子女长大成家后不再与父母居住,即便是独子,有的也与父母分开居住。家长为女性的比例在增长。

第二、外因作用。普法宣传的实施,特别是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使水族婚姻习惯法发生了变化。最为典型的是在通婚范围上习惯法的变迁。过去水族严禁同姓通婚,若发生同姓通婚,则允许异姓水民抢婚。同姓不婚曾使水族以健康的体魄战胜了自然环境,维护了水族的生存和繁衍。但它无限扩大了禁止近亲结婚的范围,与婚姻法规定的同姓三代以外旁系血亲结婚相违背,带有一定的缺陷。所以现在水族逐渐已经打破了“同姓不婚”的限制,开始破姓开亲。出现这种现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婚姻法对习惯法的渗透。但水族婚姻习惯法仍在起作用,未婚的年轻人在选择配偶时仍然是对“异性开亲”顾虑重重。二是通过“议榔”制审理婚姻纠纷方式的消失。水族婚姻习惯法严厉禁止通奸,水族家规明文规定“凡族中有犯奸淫盗逆非者必除其名加贬以示儆戒也。”① 并对违反此家规者处以最严厉的处罚,将违反者在家谱中除名、逐出村寨。对这类事件如发生在过去,依据习惯法,水族实行议榔制,由家族权威寨老商讨解决,对家族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审理,一般均可得到妥善解决。但因建国后,在农村实行了人民公社和村委会组织等一系列的改革,使国家权力延伸到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的程序被打破,传统的风俗、礼法、习惯、交往方式甚至家法族规都受到了冲击,乡土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农村秩序又一次经历了变迁和重构,传统的水族婚姻习惯法受到很大冲击,对水民的约束力在减弱。在水族村里有村长,他们是乡里选任而不是水民公认具有威望的人担任,对家族内部纠纷很少通过“议榔”来解决,再加上婚姻法知识的推广,因此现在发生婚姻纠纷而引起的冲突,基本上都是借助公权力的介入来解决的。

三、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冲突与融合

(一)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融合的主要体现

第一、水族婚姻习惯法严格遵守“一夫一妻制”原则。善良、淳朴、本分的水族群众,早已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一是无论男方地位高低、财产多寡,都没有同时娶两个以上配偶的现象;二是已婚者在配偶死亡或离婚之前,没有再行结婚的重婚现象;三是不存在妻妾并存和一妻多夫的例外情况;

第二、水族婚姻习惯法恪守“赡养扶助老人”原则。《婚姻法》规定:“保护妇女、儿童和老年人的权益”。而水族婚姻习惯法也体现了这一原则。他们规定:对老人的赡养通过民众的相互监督来实现。因此水寨中少有歧视、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的现象发生。第三、水族婚姻习惯法抗拒家庭暴力行为。水族的最大特点是含蓄、容忍、淳朴,总体上比较柔和。这种并不争强好胜和锋芒毕露的历史沉淀,必然使得水族的婚姻习惯法主流处于和谐、温馨的状态之中。② 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极强的自律心理,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①② 韩荣培:《水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水学家研究》(第三卷),1999年版

杨方旭:《浅析水族的风俗习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绝不违背诺言。水族一些地区有迎娶当天不同宿的习惯,大家都坚决恪守。并把它“视为对宾客的尊重,并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来遵守”。

(二)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冲突的主要表现 首先,“恋爱自由,婚姻不自主”的状况,说明《婚姻法》所规定的婚姻自由原则还存着事实上的限制。水族青年男女在达到一定的年龄,行完成年礼之后就可以同异性交往,通过节日交往等机会来借歌传情,追求异性。可见,水族青年男女们的求偶及恋爱方式是相对自由的,并没有遭到家长、宗族的过多限制,但是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选择谁与自己终生相伴,则要服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果双方或一方父母及舅父表示反对,青年男女则无可奈何。对此,“他们一般不会去反抗,倘若反抗就要背上‘女不贞净,男不纯良’的罪名,遭到所生存的特定环境的排斥与唾弃”。②

其次,水族婚姻习惯法不依据法定的结婚程序进行结婚登记,而是按习俗成就事实婚姻。结婚登记是我国法定的结婚程序。《婚姻法》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结婚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可以看出夫妻关系确立的临界限为是否履行了登记手续。但是,水族民间一向有重婚礼、重仪式的习俗,而往往忽视“结婚证”的份量,他们误以为只要举行了婚礼,亲戚族人喝了喜酒,“夫妻关系”就算得到了确认。

第三,早婚现象比较普遍。部分水族聚居区地处边远山区,远离现代文明,其生活方式是在高山峡谷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贫穷而自由的生活。这种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的奇特,使得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们相对内地较早地懂事、成熟。当水族青年男女已具有生育能力和成家条件时, 他们并不过多的考虑婚姻关系的社会属性及青年人心理成熟远不及生理上的成熟。这与他们终年劳作,对劳动力的需求观念极深以及广泛存在的小生产环境不无关系。所以,水族青年结婚年龄一般处于16-17岁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例外。最后,水族的婚姻生育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更新。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于调节人口增长速度和提高人口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而在个别水族的村民中,仍认为子女是一种财富和保障。在“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思想的支配下,个别地方依然存在超生现象。

(三)正确对待水族婚姻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应借鉴水族婚姻习惯法,吸收和利用水族婚姻习惯法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如婚姻习惯法中的男女平等、结婚自由、恋爱自由、一夫一妻制习惯;继承习惯法中的男女继承权平等、尊老爱幼、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的习惯,对其加以认可,使之上升为制定法,增强国家制定法的适应性和合理性,便于其在水族地区得到很好的实施。对国家制定法与水族婚姻习惯法的重合之处,要充分尊重各自的独立性,双方都不应刻意地去排挤对方的生存空间。因水族婚姻习惯法已经深入人心,应当允许依族规而治或援俗而律。水族婚姻习惯法也应借鉴制定法,发展自己,增强自己的活力。

对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制定法的冲突之处,应始终坚持以国家制定法为价值取向,利用水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和法律变通权,发展和完善水族婚姻习惯法。对其中违反国家制定法强行性规范的那部分内容,在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时予以改变,对其它内容可通过法律变通权加以变通和补充。对水族婚姻习惯法中需要改变、变通及补充内容可以包括以下一些方面:为了贯彻继承法中关于配偶、子女享有继承权原则,规定“寡妇改嫁时,有权继承和处分男方财产,嫁出去的子女有权继承父母的遗产”。为倡导婚姻自由,应大力提倡离婚自由,离婚受法律的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将同姓不婚、族内婚习惯变通为大力提倡同姓三代外旁系血亲结婚,不同民族通婚受法律的保护。为保证结婚离婚履行法律规定,规定不准以仪 2002,第4期。① 刘柯:《贵州少数民族风情》,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172页。② 龙庆:《少数民族的婚姻特点及法律思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增),第74页。

①式代替结婚离婚手续,结婚离婚必须履行法律的规定。

综上所述,水族婚姻习惯法与《婚姻法》的融合与冲突,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领域内,特定的人群中所表现出的一种历史必然。事实上,既不存在一种纯粹的习惯法,也不单纯存在国家法律运作的独立性,而是有民间习俗渗透其中。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客观公正的认识和对待。应尊重水族婚姻习惯法,给它提供充分发挥其作用的空间,国家制定法应当与水族婚姻习惯法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宗金等 著:《中华民族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2.高其才著:《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版 3.潘一志 编著:《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史研究组,1985年版 4.何积全 主编:《水族民俗探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 5.谢晖等 主持:《民间法》(第三卷),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6.《三都水族自治县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韩荣培:《水族习惯法的社会功能》,载于《水家学研究》(第三卷)8.杨方旭:《浅析水族的风俗习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第四篇:客家人的婚姻习俗

客家人的婚姻习俗

1.客家人的来源

2.客家人以往的婚嫁习俗

3.客家人以往与现在婚嫁习俗的对比

4.客家人的婚姻习俗的结论

我们围绕这写的问题展开了这次的研究性学习。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客家人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广东省内的三大民系,都是杂糅了岭南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1]。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古越族的客家先民,当时并没有客家这个概念(客家这个概念的最终形成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此后,越来越多的南下黄河流域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土著族群交融以后产生了稳定的共同体,其主体有相当部分是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人民,而不仅仅是迁徙南下于这一地区的古代中原人。因此严格来说,客家人的祖先是融合了古代中原民系和古越诸族而形成的。所以我们这次选择的研究性学习是:“客家人的婚姻习俗”,我们了解到客家人在结婚时的习俗,旧时婚俗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等。“等郎妹”是指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的人,有钱便再娶,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而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郎妹”。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为他们匹配为偶。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

有些做父母的,儿子一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向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成婚,叫“童养媳”。这种婚姻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很少有和谐的感情。

顿花妹”是指结了婚就急于生育的人,先抱养人家的女孩,若日后自己生下男孩,可让人成婚也可不成婚;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一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上轿。打米筛花以后,家人、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

但是从今天来说,我们客家人结婚时的习俗可就变得简单多了,不再讲究那些仪式,但却充满了新意。以往讲究的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像在古代也不乏以子女终身大事,做为攀龙附凤、谋取钱财的父母。想必祝英台的父亲非要把女儿嫁给马文采,而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也是看中了马家的富有吧!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苦的不仅仅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唐朝洛阳城女子步非烟,才貌双全,依照父母之命嫁给河南府功曹参武公业为妻,曹性情耿直,粗犷躁烈,只晓得武刀弄斧,步非烟的才情到了他那儿完全是对牛弹琴。尽管他对步非烟宠爱有加,步还是红杏出墙,后来事情败露,被武公业活活鞭打致死,这样的故事家家户晓,由于不断的发展,完善这样的事已少之又少,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如今追求的是自主选择,追求自己的真爱。但不代表我们完全摒弃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在现在我们仍然保留了旧时的婚嫁习俗,只是把以往的习俗简化罢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之前用的是桥子,现在是桥车,以前穿的是中国传统服装,现在穿的是婚纱。这都是由于社会的发展。

经我们了解到,客家人的婚嫁与现在最不同的是,以前的婚姻女方不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但如今讲究男女平等,地位也提高了,拥有维护婚姻的法律。

我们还拍摄了一组照片,并与之前的照片对比可以发现有明显的变化。我们还向村子里的老人了解了一些婚嫁的习俗,但有些老人家认为现在同以前的对比,还有些弊端,如:浪费,现在的菜式很多但是太过于铺张浪费。

在我们组所有的组员的努力下,我们把收集到我资料整理好,每位组员都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丘思静:客家人的婚姻风俗还是非常有特色的,客家人的文化一直保留得很好。温秀春: 还存在很浓厚的宗法观念,但随发展变化很大。

刘思航:现在比以为严重浪费,太过于铺张浪费。

陈永添:已有很大的发展,随社会发展而改善。

何炜棋:都比较繁琐,但很独特有特色。

刘雪珍: 都是中华民族的精华。

李子华: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黄志林:客家人的文化属于我们的财富。

根据我们全组组员的结论我们合而为一,得出总结论:总的来说,客家人的婚姻习俗还是很有特点的,和客家人的文化也同样独特,客家人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气的影响,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所以客家婚姻习俗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的风俗习惯。

然而从研究性学习转变了我们的学习观念,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以我的小组而言吧,说它简单,最终成果只是一个简单的结果。但是,真是搞起来,要多方面考虑,还要收集有关资料,再加以运用,这自然会遇到许多麻烦,它给我们很大创新空间和实践机会,转变我们对学习和生活缺少独立思考新发现的一些依赖观念,改变我们“死读书”的学习方式,创造另一种学习的风气,营造更优的学习环境。这对学习科学文化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良好机会。同时,研究性学习也促进同学们学会交流,学会合作。这个我在学习研究中有切身的体会,像哪个同学有何特长、爱好,对事情处理的态度,协作能力如何,这都很容易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我作为本组的组长,有时在分配工作过于疏忽,执意按自己的意愿去做,结果造成某些缺漏和过失。幸好还不算严重,否则我真无地自容,组员也没有责怪于我,反而给我补遗拾漏。我想,这不仅仅是一种责任,还有我们感情的桥梁在起着作用吧。这段日子,我们一起外出调查,一起查阅资料,一起总结分析,一起解决问题。经历了如此之多,组员之间不知不觉中建立了友谊,加深升华了友谊,这对以后的生活和学习无疑会起巨大的作用。

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第五篇:谈满族婚姻习俗

谈满族婚姻习俗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后到清代又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姻风俗是非常重要的风俗,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的因素,满族婚俗较为繁杂,现在的一般过程是:相亲,包括提亲、相看、换八字帖;定婚;成婚,包括择日、过礼、娶亲、婚礼;回门,包括拜祖,认亲、住对月等。关键词:满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礼习俗,尤其是少数民族,婚俗更是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特点,三百年来,尽管满族入关后分居祖国各地,其婚姻习俗受当地民族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知道现在也仍保留着原有的习俗。

说媒:由于原来子女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很少有自由恋爱的方式,现在还留存有像“娃娃亲”,“指腹为婚”的说法,到了子女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即请媒人为子女物色合适的人选,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确定婚事,这个习惯虽然已经过时,但是有些时候还是会发生的。

相看: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 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交换生辰八字:男女双方确定婚事以后,就要相互交换一下生辰八字,以便于找个良辰吉日,准备结婚。

定亲:定亲这一仪式在满族中是在男方家中举行的。找个家族中比较有声望的来主持这个仪式,双方的父母,长着和媒人参加。双方父母向新人赠送礼物。喜宴比较简单,主持人做简短的祝愿,从此开始男女双方都必须小心地回避对方,不但不能在一起谈话,也不能见面,不能在一起。这样直到结婚以后。

迎亲: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因为通常都是在晚上迎亲,因此在女方家里还要吃一顿饭,一般就是吃馒头,最后,新郎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迎亲都追求名车,而且总数不是六辆就是八辆或者更多,反正都是比较吉利的数字。还有的就是不去追求好车,而是复古的选择马拉的婚车,等等。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

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婚礼: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送亲队伍到了新郎家,新娘下车,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红毡铺地,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到了门前,地上放着燃烧起来的一盆火,新娘拎起红红的嫁衣,莲步轻跨,从火盆上迈过去。这是旧时所说的避邪也是寓意小两口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酒宴以女家客人为尊,称之为“上亲客”。新郎与其父母要出面寒暄,新郎要敬酒谢亲。新郎新娘依桌向来宾敬酒拜席。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新郎平辈男女同新郎、新娘吃、闹、耍笑。

铺床:满族人新房内的床铺也讲究,由父母子女俱全的“全福人”铺设。在被褥上撒上红枣、栗子、花生、桂圆等,象征“早生贵子”。大枣加栗子表示早生贵子,花生则是希望新娘子日后生男又生女,生女又生男。被子中间还要放上一支如意或苹果,象征“平安如意。回门:婚后第七天早晨,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探望父母,谓之“归宁”,俗称“回门”。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盒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姑娘回门时,绝对禁忌小俩口儿在娘家同房。第八天返回,俗云“接七还八,两家都发”,第九天返回,俗云“接七还九,两家都有”。

住对月:婚后满一个月时,新娘可以回娘家住上一个月,俗称“住对月”,这些婚礼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扬弃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逐渐趋于简洁和实际。满族入关前,其先世的婚姻制度,曾有过行歌求偶、指腹为婚、服务婚等多种形态。入关后,受汉俗与其他民族婚俗的影响,婚姻制度不仅程序化,而且把本民族的夜婚制度也杂揉其间,形成了既别于汉族婚俗又有自身婚姻特色的一套独特的婚姻制度,有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

下载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婚姻习俗的时代变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日本婚姻习俗探究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日本社会与文化课程 论文题目: 日本婚姻习俗探究 学生姓名: 刘 彬 所在学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

    客家婚姻习俗5篇

    客家婚姻习俗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

    关于家乡春节习俗在时代冲击下的变迁 活动时间:高一暑假7,23 活动地点:埇桥区某村 活动对象:村里人 活动内容:调查近年来村里人庆祝过年方式和对待春节的感受 活动成员: 活动内容......

    新年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新年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籍贯年龄 1您家乡有哪些春节的风俗? A、迎喜神、财神B、贴春联、年画C、顿白肉D、拜年E、炸豆腐F、蒸馒头G、守岁H、糖瓜儿粘I、放鞭炮J、猜灯谜K、逛......

    春节习俗变迁调查问卷

    各地春节习俗变化调查 您好!我们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09级毛概小组,想就每个人 家乡的春节习俗变迁进行调查。相信您对这个话题会有自己的看法和感触,我们小组会将您填写的结果......

    婚姻习俗调查报告(全文5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实践教学 调查报告调查报告题目(小一号字,华文新魏) ——副标题(三号,楷体)姓名 学号 院系(部所) 专业 任 课 教 师 08051153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类 陈琳完成日期2......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社会实践报告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班级: 学号姓名: 福建农村婚姻习俗调查报告 福建是一个多山省份,自古以来交......

    婚姻习俗与文化论文

    婚 姻习俗 与 文 化 婚姻习俗与文化 ——试析同性婚姻 中广网北京5月29日消息(记者邢斯嘉)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4月23日,法国国民议会投票通过了同性恋婚姻及收养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