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满族婚姻习俗
谈满族婚姻习俗
摘要:满族作为少数民族的一支,自发源后到清代又成为统治民族,在这个过程中它的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很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婚姻风俗是非常重要的风俗,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是还有很多传统的因素,满族婚俗较为繁杂,现在的一般过程是:相亲,包括提亲、相看、换八字帖;定婚;成婚,包括择日、过礼、娶亲、婚礼;回门,包括拜祖,认亲、住对月等。关键词:满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婚礼习俗,尤其是少数民族,婚俗更是不尽相同,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与特点,三百年来,尽管满族入关后分居祖国各地,其婚姻习俗受当地民族的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知道现在也仍保留着原有的习俗。
说媒:由于原来子女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的,很少有自由恋爱的方式,现在还留存有像“娃娃亲”,“指腹为婚”的说法,到了子女谈婚论嫁的年龄,父母即请媒人为子女物色合适的人选,若是父母看中,即可确定婚事,这个习惯虽然已经过时,但是有些时候还是会发生的。
相看:满族青年男女相爱后,婚前有一个“相看”的程序,即男方母亲到女方家观看姑娘的容貌,询问年龄,并考察姑娘家的有关情况等。如果各方面满意,男方母亲就送一份礼物 给女方家,婚事就算确定了。
交换生辰八字:男女双方确定婚事以后,就要相互交换一下生辰八字,以便于找个良辰吉日,准备结婚。
定亲:定亲这一仪式在满族中是在男方家中举行的。找个家族中比较有声望的来主持这个仪式,双方的父母,长着和媒人参加。双方父母向新人赠送礼物。喜宴比较简单,主持人做简短的祝愿,从此开始男女双方都必须小心地回避对方,不但不能在一起谈话,也不能见面,不能在一起。这样直到结婚以后。
迎亲:婚礼这天,新郎由长辈陪同到女方家迎亲,因为通常都是在晚上迎亲,因此在女方家里还要吃一顿饭,一般就是吃馒头,最后,新郎在女方家向岳父岳母叩头后,即可迎娶新娘返家。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受社会风气的影响,迎亲都追求名车,而且总数不是六辆就是八辆或者更多,反正都是比较吉利的数字。还有的就是不去追求好车,而是复古的选择马拉的婚车,等等。进洞房前,地下放一火盆,新娘的喜轿从火盆上经过,据称这是为了避邪。
举行拜堂仪式:新郎新娘要拜天地、祖先、父母和长辈,夫妻要对拜。婚礼: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送亲队伍到了新郎家,新娘下车,新娘的脚不能踏在泥土上,要红毡铺地,象征一生一路永远走鸿运。到了门前,地上放着燃烧起来的一盆火,新娘拎起红红的嫁衣,莲步轻跨,从火盆上迈过去。这是旧时所说的避邪也是寓意小两口的日子会过得红红火火。酒宴以女家客人为尊,称之为“上亲客”。新郎与其父母要出面寒暄,新郎要敬酒谢亲。新郎新娘依桌向来宾敬酒拜席。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新郎平辈男女同新郎、新娘吃、闹、耍笑。
铺床:满族人新房内的床铺也讲究,由父母子女俱全的“全福人”铺设。在被褥上撒上红枣、栗子、花生、桂圆等,象征“早生贵子”。大枣加栗子表示早生贵子,花生则是希望新娘子日后生男又生女,生女又生男。被子中间还要放上一支如意或苹果,象征“平安如意。回门:婚后第七天早晨,新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去女方家探望父母,谓之“归宁”,俗称“回门”。在时间上,回门必须带日头走,带日头回,不能起早贪晚。新郎要带上四盒礼品,以示对岳父岳母的敬重。姑娘回门时,绝对禁忌小俩口儿在娘家同房。第八天返回,俗云“接七还八,两家都发”,第九天返回,俗云“接七还九,两家都有”。
住对月:婚后满一个月时,新娘可以回娘家住上一个月,俗称“住对月”,这些婚礼程序,随着社会的发展,扬弃了一些封建迷信成分,逐渐趋于简洁和实际。满族入关前,其先世的婚姻制度,曾有过行歌求偶、指腹为婚、服务婚等多种形态。入关后,受汉俗与其他民族婚俗的影响,婚姻制度不仅程序化,而且把本民族的夜婚制度也杂揉其间,形成了既别于汉族婚俗又有自身婚姻特色的一套独特的婚姻制度,有利于我们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间交流和融合。
第二篇: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
婚姻对韩国人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重要仪式。虽然有统计显示近代韩国的离婚率激增,但离婚对当事人及双方各自的家人来说还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情。韩国现在的婚礼方式同以往有所不同: 身着白色婚纱和新娘和身着燕尾服的新郎在婚礼厅或教堂按西方仪式举办典礼后,再转移到名为“币帛室”的房间,换上华丽的传统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结婚典礼。(币帛,可理解为韩国的一种传统,指婚礼时新郎新娘向男方家长及亲戚长辈行礼的风俗,是新娘首次正式地拜见男方亲属的仪式)。朝鲜族婚礼的仪式很复杂,婚礼一般分两段进行:先在新娘家举行,后在新郎家举行。在新娘家举行谓之“新郎婚礼”,在新郎家举行谓之“新娘婚礼”。新郎婚礼一般要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礼、席宴礼等顺序进行。新郎在新娘家住三日后,便独自回家,随后新娘等待选定的吉日再被迎接到新郎家,新郎家也照样搭起醮礼厅,为新娘摆喜筵,第二天新娘同丈夫家的人相认,施礼,被请去招待,至此,婚礼才告结束。朝鲜族结婚后一般都不离婚,他们在婚礼中举行献木雁的仪式,象征夫妻白头到老的愿望。
节庆习俗
韩国人以正月至三月为春,四月至六月为夏,七月至九月为秋,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其中,表明一年开始的春节是韩国人的最大节日。这天,韩国人祭祖先,向大人拜年。过去,节日便是盛大的宗教纪念活动。远在三国时代,韩国就开始过收获节和感恩节。这种节日包括扶余的龙鼓节,高句丽的东盟节,东瀛的舞天节。除龙鼓节于农历12月举行外,其他的节日活动通常在秋收后的农历10月间举行。在后继的各个朝代中,节日虽有增减,但庆祝秋收和迎接农历新年的活动一直沿袭下来。节日期间举家团聚在一起。全家主要穿韩服,举行祭祖仪式。祭祖完毕晚辈向长辈拜年。
韩国有四大传统节日,即春节(1月1日),元宵节(农历1月15日)、端午节(农历5月5日)、中秋节(农历8月15日)。节日期间,多数地方都开展民俗活动,大部分韩国民俗活动集中在正月十五,这与祈求丰收的咒术形式都有密切联系。代表性的活动有拔河、车战游戏、踩铜桥、跳园舞等。
春节
农历1月1日,是在韩国节日当中最隆重的一个。在韩国,新年早上祭祀祖先(向祖先贡献饮食行大礼)。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祭祀结束后孩子们向大人拜年,大人还礼祝愿。春节那一天吃年糕。这有过了年长一岁的意思。家属和亲戚们聚在一起玩掷毂游戏(用4个木块儿玩的韩国传统游戏)、跳跳板(姑娘站在长木板两端轮流地跳的游戏)等游戏。并把有“装福”意思的福笊篱(过滤用的汤勺摸样的工具)送给别人或挂在家里。
元宵节
农历1月15日。新年伊始,迎接第一次圆月,祈求一年的丰裕和平安。正月15日早上祈求无病吃“钚饪”(祈求避疮而吃花生,栗子,核桃等坚硬的饮食)和“耳明酒”(为了一年里两耳能很好地听东西而喝的酒)。早餐吃五谷饭(用大米、江米、小豆、大豆、高粱做的饭)和野菜(用能吃的草和树叶做的菜)并且叫对方的名字,对方答复就说“你买我的热呀”,这有一年中夏天不要中暑的意思。正月十五的游戏有两种:一是放风筝,有消灭一年的灾难的意思;二是放鼠火,有驱逐妖魔鬼怪和害虫的意思。据说,正月十五日晚上,向圆月许三个愿都会实现。
端午节
农历5月5日端午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端午节妇女们用菖浦洗头,玩儿荡秋千男人摔跤,还做样子像车轮一样的车轮饼吃,采用这个食品的名字还把端午节称为车轮节。
农历8月15日是用当年出产的水果和新谷准备食物的节日,是在韩国仅次于春节的最大的节日。秋夕这天用新谷做好食品向祖先祭祀,然后去扫墓(亲自去祖先墓地放饮食敬礼),还用当年生产的谷、斗、栗子等做成松饼吃,玩拔河、羌羌水越来(大家一起握手划圆圈转转)等游戏。
此外,韩国还有一些家庭节日。这些节日对所有的韩国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总是要设宴欢庆。这些节日包括:“百日”即婴孩出生后的第100天;“周岁”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日;“花甲”60岁生日,这一天表明一个人已经度过了整整一个甲子的岁月。过去,由于婴儿死亡串高,人们的寿命期短,因此人们都热烈庆贺这些节日。
服饰习俗
韩服是从古代演变到现代的韩民族的传统服装,其风格和特征明显区别于日本的和服。韩服的线条兼具曲线与直线之美,尤其是在于简洁上身和下身的线条和色彩和谐协调,颜色五彩缤纷,有的甚至加刺明艳华丽的锦绣。其中,女性的韩服是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薄下厚,端庄闲雅;男性则是短褂搭配长裤,而以细带缚住宽大的裤脚。如今,大部分国民是以习惯穿着洋装西服,但是在春节秋夕(中秋节)等节庆日,或行婚礼时,仍有许多人喜爱穿传统的民族服装。
作为白衣民族,韩服基本色为白色。根据不同季节,不同身份其着装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结婚等特别节日,平民也穿贵族们穿的华丽颜色的韩服和装饰品,婚礼服由粉红上衣加深红色裙子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种颜色组成的华丽的服装,这是参照了东方的阴阳五行色。
韩服样式
女子的“韩服”包括一件有两根长丝带的短袄,丝带系着一个蝴蝶结,另外还有长长的袖子和高腰长裙。白棉纱和由丝、稻草或橡胶制成的船形鞋是和韩袍配套而穿的。女式韩服的短上衣和长裙上薄下厚,端装闲雅;透露着东方伦理和超世脱俗之气的结合。
男子的基本服装由一件短袄、一条裤子和一件外套组成。短祆的袖口宽松,裤子也很肥大,并用带子将裤脚束在脚踝处。大褂和帽子更加衬托其服装美。
韩服还可掩饰体形上的瑕疵,使体形较矮的人看上去高一些,较瘦的人看上去则丰满一些,增添女性之美。
民族禁忌
忌讳
韩国人普遍忌“四”字。因韩国语中“四”与“死”同字同音,传统上 认为是不吉利的,因此,在韩国没有四号楼、四层楼、四号房,军队里没有第四师,宴会厅里没有四桌,敬酒不能敬四杯,点烟不能连点四人。.孕妇忌打破碗,担心胎儿因此而裂嘴。
婚姻忌生肖相克,婚期择双日,忌单日。
节庆期间要说吉利话;男子不要问女子的年龄、婚姻状况。
打喷嗖、打幅时要表示歉意;剔牙要用手或餐巾盖住嘴;交接东西要用右手,不能用左手,因传统观念上认为“右尊左卑”,认为用左手交接东西是不礼貌的行为等等。
民族简介
韩国,全称大韩民国(韩语:한국),又称南韩、南朝鲜。成立于1948年8月15日,国名来源于古代朝鲜半岛南部的辰韩、马韩、弁韩等“三韩”部落,英文名Korea源于古名“高丽”。韩国位于东北亚朝鲜半岛南部,三面环海,西濒临黄海,与胶东半岛隔海相望,东南是朝鲜海峡,东边是日本海,北面隔着三八线非军事区与朝鲜相邻,领土面积占朝鲜半岛总面积的4/9。主要民族为朝鲜族。朝鲜族主要分布在朝鲜半岛及临近的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等地区,是朝鲜和韩国的主体民族,两国共有七千多万人口的朝鲜族人。
第三篇:谈淮北地区的婚姻习俗
谈淮北地区的婚姻习俗
婚姻习俗是随着婚姻的产生而产生的,不仅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安徽淮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婚俗文化源远流长,可谓民俗风情园中的奇葩,近年来,由于淮北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精神文化的进步,婚礼形式也趋于了多样化。
提媒:旧时联姻讲求门当户对,故有“嫁女高高求,讨亲低低凑”的说法。一般都由乡里好事的“媒公”“媒婆”来牵线,俗称“媒人”,还有的是由男方选定对象,委托“媒人”前往提亲。而今已有所不同,取而代之的是自由恋爱、网上聊天、婚介。相亲:亦称“见面”。往日,须经媒人往来游说,巧言撮合之后,女方要选定吉日见见男方,女方家的亲人基本上要到,这一天小男孩一定要注重外表,言谈举止略略大方,见面的地点大都有女方来定,时间大都要安排在上午,见了面后,大人在一起聊家常,一对孩子要撇开众人单独在一起,偷偷的作一个简介,相互留下一点信物,这个时间一般不长,等一对孩子回来后,各自告诉自己的家长,尔后寒暄几句就要回家了,这一关过去往往要等上几天,有媒人回话,方可知晓。至今仍有个别地方保留着这个传统。
过礼:俗称“彩礼”“下聘礼”、“定亲”,双方确定联姻后,选定吉日,由男方备好酒席,择其吉日将女方的家人请来搓上一顿,然后奉上“聘礼”。女方收下的礼金,这样就算是正式定亲了。以前是“若要发,108”,什么“毛头羊、盖子猪,三转一响大瓦屋”,后升格为“电视、冰箱、洗衣机、自行车、家具带聘礼,四礼准备在手中,三间瓦房带台灯”,后来又兴什么“两棚楼,拉上院,打眼轧井好淘菜”。而今要求越来越高,婚事开支名目繁多,费用节节攀升。当前又流传“市中小楼100平,万里挑一才能行”,聘礼升为1万零1百元。由此可见社会生活水平是在不断的提高,彩礼的数目也在提升。
择期:定亲后,就要选择喜日成婚,男方先请媒婆上门提出结婚请求,得到应允后,由男方带着礼品去女方家要帖,也就是女方把自己的生辰八字书写在红柬上给男方,这就叫“年门帖”。据说当日还不能把“年门帖”带走,要等第二天由女方的主事人和媒人一同送到男方家,表示已经完全同意了这门亲事。男方接到喜帖之后,就开始张罗找人择喜日。如今这一风俗仍在延续。
治嫁:过去是喜日已定,女方家就要开始张罗着为女儿做嫁妆,添置衣物等,嫁妆多少随家庭条件而定,俗语说“配不尽的闺女,过不了的年”。现在基本都是“一头沉”了,全部由男方承担,可见女方的地位是在逐步提高。
过轿:其实这一天也就是成婚前的一次“彩排”,为第二天做好的一切准备,男方家门前要早早的贴上大大的喜子、对联,俗称“满堂红”。下午男方家还要找媒人或者是在当地有威望的人带着男方的嘱托及“唢呐班”,俗称“响”,三盘鞭炮、拜盒(里面大都放上结婚时用的一些必须品,诸如:腰带、袜子、年门贴等)、皮箱,皮箱里面要放上新娘的红衣服(俗称上轿红)、两双鞋子、胸花等,更主要的还要放上压箱礼,以前是“一角放一百,中间要搁一大堆”,现在不同了,兴起了万里挑一“中间要放两千一,每角还要放两千”,可见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步提高啊!另外临走前媒人还要再问问女方还有什么需要的,缺什么东西要补的,实际是客套话。
娶亲:亦称“迎亲”“成婚”,迎娶新娘以前是用轿,现在已改为用车,至少要用六辆,还必须是好车,什么宝马之类的方可派到用场。迎娶汽车漂漂亮亮,喜气洋洋,车身上缀满鲜花,车窗玻璃上贴上大红的“喜”字,称为“花车”。新郎着西服,带着伴娘,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新郎要亲自前往,备上猪后退肉一块,谓之 “离娘肉”、两条鱼、两箱酒、果品类若干,盒齐子(放女方妆奁的特制用具),还要带一抱鸡的男孩,先抱去一只公鸡,回时女家送一只母鸡一同抱回,以求吉利。虽然这些繁琐的礼节至今仍然存在,但值庆幸的是“上车礼”和“下车礼”渐渐销声匿迹了。
拨米:很早以前在迎亲的当天,女方的长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毛脸”,开面意味着姑娘时代已经结束,现在这个规矩已经失传了,但“拔米”这一条习俗至今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在“新娘”临行时,要坐在主房当中,由女方的长辈用红筷子,把预先用碗准备好的米,拨在新娘的嘴里,但不能咽下去啊,然后新娘把米再吐在自己兄弟的衣兜里,由兄弟再把米倒进自家的粮食囤里,意味“发家”,也就是发嫁的谐音。
拜堂:亦称“拜天地”,这是婚礼告成的主要标志,过去大都是有男方的老表或同学担任,俗称“喝礼生”。现在已经换成了专门的司仪,但仪式大同小异。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燃放鞭炮,鼓乐齐鸣,案桌上点燃两支香烛、放上柳条编的斗,内放五谷杂粮,斗上插一杆秤,称上还要用红线系上几元钱。而今桌上又放上了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意味早生贵子。“开口礼”、“香火传递”等一些新的习俗渐已步入殿堂。喜闹之后新娘入洞房暂时休息,等候敬酒。
认祖: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由妯娌们(大多是近房的老嫂子)领着去男家祖坟祭拜,谓之“认祖”,也叫“烧喜纸”。现在已经改为当天,认祖之后在给来参加贺喜的客人敬酒。
闹房:俗称“闹洞房”。过去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娘房里,俗语“三天不分大小”,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而今这一不雅习俗已不复存在了。
回门:新婚第三日,婚后新郎新娘同去拜见岳父岳母或女方亲友,有的带些粉丝、糖果、点心等礼品,谓之“回门”。新女婿的宴座必须设在正堂首席上坐,新女婿不懂筷,别人是不能随便吃的。饭前女方弟弟给姐夫端洗脸水,姐夫必须给小舅子掏洗手礼钱,俗称“喜礼”。午后则回,切记第一次回门,不能等太阳下山,否则会瞎婆婆的眼,临走前娘家还要给女儿带上一块圆饼馍,说是给婆婆吃,堵住嘴,日后少少说话,少生气。
综上所述,让我们找到了历史婚姻的痕迹,对传统的婚姻习俗多了一份了解,同时也对现代婚姻现象多了一份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第四篇:苗族婚姻习俗(本站推荐)
苗族婚姻习俗
白苗的自由婚俗一直延续了几千年。苗族青年男女的相互认识,一般是通过走亲串戚、喜庆节日聚会来实现。比如:正月初一到十五,苗家在屋外或山上搭棚,然后焼上柴火寨里姑娘们围火儿坐,每人手里都有活干,有的刺绣,有的蜡染,有的等着自己心爱的人到来,小伙子们则成群结队在棚外吹芦笙、吹口琴、唱情歌,想方设法把自己心爱的姑娘引出来,然后相互倾吐爱慕之情。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年”。秋收过后,秋高气爽,苗族小伙子们走在月光下吹奏芦笙、口琴到苗寨路头,姑娘们就会闻声而来,朦胧的月色下就是他(她)们谈情说爱的最佳场所。苗族把正月这项活动称为“串月亮”。很多青年男女就在“串年”和“串月亮”中自由恋爱了。
相知相爱的男女青年二人大多数就会私下定了终身,男方就会把女方悄悄带回家,这就叫“走月亮路”。有的也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行事的,比如男方父母居心要娶某姓的女儿和自己的儿子缘配,事先商议订下来,便请来两位媒人,准备一点酒水,杀一对鸡(公母各一只),饭肉弄好后,就摆上桌子。边喝酒边看鸡头鸡卦。鸡头由二位媒人各吃一个,公鸡的两支卦(股骨)由二位媒人各吃一支。母鸡的两支卦(股骨)由同桌老人和主人吃,吃鸡头鸡卦的人要特别注意的是吃肉保骨,吃完以后,就将鸡头骨和卦露出来判断这门婚姻的吉凶祸福。鸡头着重看五个方面:
1.鸡舌骨筋的三个叉,向内弯曲者谓之百事享通,万事大吉,向
外弯曲谓之不吉利,有口角或者多有话讲。
2.眼腔骨里的一对鸳鸯,用一碗清水来漂浮鸳鸯,用筷子搅清水几转,水转停后,看一对鸳鸯停下来是否头对头,头对头的叫鸳鸯相合,即夫妻相配,白头到老,恩爱千秋。如有一支调头或调尾者,就意味着这一对人情不投意不合或半途相分相离。雌的代表女性,雄的代表男性。可以判断是男变心或女变心,是否亏男还是亏女之兆。
3.看鼻中格的镜子是否破损是否光亮,不穿眼洞,光亮干净者为佳。意味着这一对夫妻前途光明远大,一世安然无恙,子孙发达,富贵荣华。如果镜子穿眼或有红黑污点,谓之有疾患或有伤残之灾。
4.看头顶骨,头顶骨干净洁白者大利,否则亦有忧患之灾。5.看上咀壳,闭缝者为佳,张开者有口舌纠纷。
看鸡卦,着重是看骨头的眼点,成双成对,颜色鲜黑为好卦,意味着婚事享通,永远吉祥,鹈鹅百福,如有骨眼系单数,顺筋生或猪蹄叉,意味着这桩婚事周折,或口角纠纷,或半途丧偶之凶兆。
当然,有的人家不信这个邪,还是去联了这门婚姻,可是有的人家只看鸡头鸡卦不祥,这桩婚事就此罢论。不再提,以后另娶别家之女为媳。
鸡头鸡卦看完后,如果是一付好卦,二位媒人便包着鸡卦,小心放在身上,披着主人准备好的羊毛毯一 床,拿小点锄一把,跨尖刀子一把(刀子标志着宝剑),押刀钱若干,一壶酒揹帯着,从男方家中起程去女方家说媒。媒人走出门外后就调头面向主人家中堂,恭手向男方父母作揖道谢三声:“道谢了主人家,道谢了主人家,道谢了
二位主人家”,然后转身向女方家前行。
二位媒人走到女方家,缓缓走进堂屋,向女方家的火灶正时针转三转,把羊毛毯挂在女方家中堂屋壁头上,其挂法是:要媒说长女,就挂在大中柱上;要媒说次女,就挂在二柱上;要媒说三女,就挂在小中柱上。挂好后,媒人倒双杯酒给女方父母,并开口唱讨婚歌,其词如下:
开天睦婆开在前,造地睦优造在先。睦婆有儿没有媳,睦婆瞌睡眠不着。睦优有女没有婿,睦优有觉睡不香。睦婆要请我媒人,来到睦婆房中堂。睦婆捉来鸡一对,睦优摆好酒和肉。给我媒人吃了后,睦婆睦优来商议。请我媒人把路走,要给睦婆理婚姻。媒人来到半路上,抬头看在路前面。一样什么也不见,只见半路有棵藤。分作三丫往三方,一丫牵上去云南,一丫分下去四川。二位媒人弯着腰,觅着中间那一丫。走到主家房门前,媒人抬头来观看。只见主家堂屋中。载着一棵好鲜花。媒人开口要移去,栽在我主房中央。来年开花有好模,对岁结果成好样。啊!主人家。
交女歌
交女歌是白苗族结婚时的一个主要环节,各种礼仪结束后,男女双方证人在婚礼桌的两边就坐,双方二位执事老人坐上桌,把男方父母请在后侧站好。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对新铁铧放在桌上,这对铧口就是结婚夫妇的一个见证物,想毕“铁证如山”的这句古语就是这样诞生的吧!铧口上面倒上一碗酒。媒人就唱起名为“头尾角”的婚歌。其词如下:
从前天着在前时,睦僰睦优理婚根,睦僰要睦优牲牛;以前地着在前时,睦僰睦优理婚事,睦僰要睦优牲畜。
今天天着到此时,睦僰睦优理婚根。媒人拿起铁铧口,倒上一杯苦辣酒,有话媒人就来理,理起主家牲畜魂。从前天着在前时,睦优睦僰不理婚,睦优不断牲畜魂。今天天着到这时,睦优睦僰理德婚,睦优要判牲畜魂。
今天睦优婚期到,媒人接起铁铧口,倒上一杯苦辣酒,放在这个铁铧尾,铁铧尾阿铁铧尾,铁铧尾上尾必扭。
我拿铁铧没搁处,要将铁铧给寨主,主家二位寨老人!
今天睦僰婚事落,媒人接起黑铁铧,倒上一碗上酸酒,放在这个铁铧头,铁铧头阿铁铧头,铁铧头上头必绕。我拿铁铧没处搁,要将铁铧给寨头,主家二位执事人!
时倒一天向今天,媒人拿起铁铧尾,铁铧尾阿铁铧尾,媒人拿来没放处,要将铁铧放平地,树起寨老栓牲柱。
今天主家婚期落,媒人接起铁铧头,铁铧头阿铁铧头,媒人拿起没处搁,要将铁铧放坝中,树起寨头寄牲柱。
今天拿起铁铧尾,媒人想来没放处,媒人要将铁铧尾,交与寨老的手头,寨老拿去放墙壁。媒人拿起铁铧头,拿起铧头没处挨,把它放挨执老怀,执老拿去放壁坎。铁铧尾与铁铧头,抱手眠来抱脚睡;铁铧头与铁铧尾,抱脚睡来抱手眠。眠得一觉醒起来,到了兔龙新春天,那阳雀和布谷鸟,叫着站在山顶上,二位父母主人家,您对新儿新媳说:这是理料活路时!新郎要把铁铧头,套在那张梨头上; 新媳要把锄头扛,要赶黄牛下田坝,要牵水牛下水田。种出庄稼金黄黄,供养一家老小人;孝敬老母白头发,孝敬老父来白鬓。今天我二位媒人,左手端着个银碗,倒上一碗苦辣酒,端在手中要来封,封存主家牲畜魂。今天我二位媒人,右手端起个金碗,倒得一碗苦酸酒,端在手中要来理。理存主家量米斗。恭贺二位主人家!今天媒人这碗酒,端给主家二老人,您将喝在您的嘴,您将吞入您的肚,对年到了那周年,对岁到了那周岁,主家二老抬头看,二老主人转脸瞧,您的牲畜一群群,奔腾像那田米雀; 您的粮食堆满仓,二位媒人心也甘。
今天媒人这样道,二位男女主人家,主家婚姻已理成,媒人接上铁铧头,媒人端上铁铧尾,倒上一碗苦辣酒,倒在碗里拿来封,封起主家牲畜魂,理成主家钱米魂,亲手交给主人家,你拿吃下你的心,你将喝入你的肚,对年到了那周岁,二位老人抬头看,牲畜发达财兴旺,对岁到了那周年,二位主人侧脸观,五谷丰登粮仓满,儿女兴旺全家欢,你抬头看上对坡,你的猪羊一帮帮,你侧脸看那山脚,你的牛马一群群,喂得牯牛三抱颈。去娶得你儿媳妇,养起牛羊肥又状; 来娶起你小儿妻,你记得我媒人时,带信在那遥远路。媒人走到之时候,执老的肉拈三片,寨头的酒喝三杯。你记不得就罢了,二位男女主人家!
从前天着在前时,睦僰睦优来理婚,不提起那牯黄牛。天着到了之时后,睦僰睦优理婚事,媒人拿起黑铁口,端在手里要来封,封存主家牲畜魂。
今天婚姻已理成,今日婚事来理顺,媒人拿起铁铧头,媒人端来铁铧尾,铁铧头啊铁铧尾,铧头铧尾并一起,我将铁铧没放处,将在铁铧放房角。
今天媒人这样说,二位男女主人家!主家侧耳来静听,你家不起房之前,你说你要起房子;你家不去理婚事,你的儿子没有妻。不起房不见好树,起了房屋见好树;儿不成婚不见美,成了婚才见好女;你不盖房子之前,不见到那好草山,盖起了你的房子,才见到那好草山;无媳不见巧姑娘,有媳又出巧姑娘。年过到了兔龙月,过年到了阳春天。街老又来想周全,街老踩花在花场,寨老又来想得周,寨老踩场在花坡。你儿如要去花场,他又遇见好姑娘;你儿去到花街中,又来寻见好知心。太阳偏西对坡上,儿提芦笙来走路;月亮伸头东角湾,儿换新装去翻山;你儿不成你不讲,你儿不乖你不教。牲畜跑脱于圈底,钱粮消失去粮仓。怪不得我媒人嘛!
二位男女主人家!
你儿不成你来说,你儿不乖你来教。太阳偏西对坡上,某家姑娘卷衣裙,躲着太阳去走路。月亮伸头东角湾,你的儿媳卷衣裙,追赶月亮去翻山。你带信给我媒人,媳娘姑舅全到齐,媒人执事走来到,媳娘姑舅走来落。我们将这铁铧头,塞进儿媳的嘴里,要她吐出后脑头,若她吃不进嘴里,又吐不出后脑头,我媒人不叫她游。她还不敢去游嘛!今天媒人这样讲,太阳偏西对坡上,你的儿媳卷衣裙。躲着太阳去赶路,月亮伸头东角湾,你的儿媳卷衣裙,要与月亮去翻山,你捎信给我媒人。媳娘姑舅一伙们。寨头寨老走来到,媳娘姑舅走来落。我媒人将这铁铧,塞进儿她的嘴里,她若吃不进嘴里,吐出去那后颈根。
她说她一定要反,我媒人让她去反。
我媒人将这铁铧,塞进她的嘴里去。若她吃不进嘴里,吐出去那后颈根,她说她一定要反,媒人不叫她去反。她还不敢去反嘛,寨头寨老执事们!
可我媒人这样讲,男主人是香柱楼。你说得你新儿媳,你要放心儿长长,女主人是房头桩。你娶得新的媳妇,你要树立好性心;你种庄稼在田头,带起儿媳小姑娘,你要有个好心肠; 你种活儿在路边,带起姑娘小媳妇,你要有个好心肝;可是我再说一曲,你可要听实牢记,你的牲畜移一步,要叫你儿移一步,你的牲畜移一脚,要叫你儿移一脚,你的牲畜移一步,不叫你儿移一步,你的牲畜移一脚,不叫你儿移一脚。若你的那牲畜魂,跑脱去你那圈底;要是你那量米斗,消失去你的粮仓,有理不得怪媒人!有冤不能怪寨老!你听好呀主人家!
今天媒人唱一段,你买坛来自编箩,你买猪儿自起圈,婚礼桌上的酒肉,媒人执老有名吃;今天媒人这样唱,你买得田自修沟,你买了地自开路; 婚礼桌上的酒肉,执事媒人有份喝。二位男女主人家!若你买坛不编箩,买得猪来不起圈,要是买田不修沟,买了地来不备路,婚礼桌上的酒肉,执事媒人不能喝,酒肉摆上婚礼桌,媒人执老不敢吃,二位男女主人家!今天媒人这样说,你买得田修了沟,你买了地备了路,买了猪儿起了圈,买了坛子编了箩,买了田地修了沟,酒来媒人有名喝,肉来媒人有份吃。
今天媒人这样讲,媒人倒下一碗酒,端起来就要拿封,封存主家牲畜魂。今天媒人这样说,媒人倒上一碗酒,端起来我就拿理,理存主家粮米魂,二位主人你听好:你将吃入你的心,你拿喝到你的肚,对年到了那周岁,抬头看在儿媳床,你的孙儿床上笑,活像一只小凤凰;对岁到了那周年,抬头看在儿床上,你的孙儿床上欢,喜如一只小金鸡;你抬看在坡对面,牲畜多像田谷鸟;你侧脸看这坡脚,牛羊多如田米雀。你记得我媒人时,捎信在那遥远路,我媒人走来之时,主家的肉拈三片,主家的酒喝三杯。
你记得就算了嘛!
注:(睦僰睦优)属苗语音译,意思:男方、女方父母
第五篇:辽宁满族新春习俗
辽宁满族新春习俗
满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一致,所谓“奉省岁事,满汉旧俗不同,久经同化,多已相类”(《奉天通志》卷九十八)。但“满汉旧俗不同”,满族年节有特殊的风情。
春节: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红灯,由除夕至初六,夜夜不熄。宫廷中于腊月二十四日挂“天灯”,每夕上灯,至次年二月初三日。
元旦,俗称大年初一,人家皆早起,穿戴新衣冠,互相恭贺新春,谓之“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