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农业概况(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11:2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色列农业概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色列农业概况》。

第一篇:以色列农业概况

概述

以色列的农业是一部长期同不利条件作艰苦斗争和最大限度利用稀缺的水资源和可耕地的成功史。19世纪后期,当犹太人开始在他们的故土上重新定居时,最初的工作就是大力把荒芜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以色列农业现时成功的秘诀在于农民与政府资助的农业研究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他们在农业的各个领域共同合作开发和应用新方法,以及采用技术上的先进成果、新的灌溉技术和经过改进的农业机械设备。以色列1948年独立以来,耕地总面积增加了1.6倍,达到110万英亩。80年代中期以前,水浇地面积增加了7倍,达到约60万英亩。然而,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日益严重以及城市化进程加剧,水浇地面积现在已下降到不足50万英亩。在过去的50年间,尽管农业定居点的数目从400个增加到750个,但是住在这些定居点的人口比例却从12%下降到5%以下。

今以色列通过国内生产来满足大部分食品的需要,其余部分则靠进口,主要是谷物、油菜籽、肉类、咖啡、可可和食糖,用农产品出口的收入来支付这些进口商品的费用还绰绰有以色列的农产品主要包括奶制品和家禽类,以及品种繁多的鲜花、水果和蔬菜。到了冬以色列是欧洲的温室,出口长茎玫瑰、小枝康乃馨、甜瓜、西红柿、黄瓜、胡椒、草莓、猕猴桃、芒果、鳄梨和各种柑橘。

农业生产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从1950年的11%下降到2001年的1.5%。农业的出口比例也从占出口总额的60%下降到2.2%。尽管除了别的因素以外,由于推广新的农业耕作方法和面向出口的农业生产,使年出口额的绝对值从1950年的2,000万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7.82亿美元(虽然在2001年减少到6.3亿美元)。

农业生产现状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但由于科技兴农,使农业获得令人瞩目的发展以色列分为10个农业区,政府用价格、贷款等市场调节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并通过低息贷款等方式支持创汇农产品,体现发展出口型农业的战略。农业部负责宏观指导、规划、市场预测、分配产额、大型基建、区域开发、提供贷款、农业科研和对外合作等。

可耕地面积为42.7万公顷。其中水浇地占48%。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柑桔、葡萄、蔬菜、和花卉,产量最多的是柑桔。以色列的自然环境差, 水源匮乏, 可耕地面积有限,以色列人通过将不毛之地改造成肥田沃土的方法,使可灌溉土地增长了8倍, 至6000万英亩, 占可耕地面积的49.5%;农业种植区已由400个增加到750个。但以色列正朝城市化发展, 农村人口已由12%下降到6%

通过兴修水利,使用先进技术,提高机械化程度,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粮食已基本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除了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到欧、美市场。

2002年,谷物产量平均每公顷为3157公斤。棉花单产水平是世界最高的,2002年籽棉平均每公顷为4084公斤。水果和蔬菜单产水平,在世界也位居前列或中上等。2002年蔬菜及瓜类产量达到159万公吨,单产3万公斤/公顷。特别有些水果的品种质量很高,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的竞争能力。2002年水果总产量124万吨,单产2万公斤/公顷。柑橘、葡萄、鳄梨2002年每公顷单产分别达到2.5万公斤、1.9万公斤和1.4万公斤,均名列世界前茅。

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羊(绵羊与山羊)、鹅、鸭、火鸡、蛋鸡等,产品率比较高。1995年,平均每头牛的胴体重量为349公斤,2002年上升为366公斤。每头奶牛产奶率为8287公斤,分别比世界每头平均水平高出18.9%和293%。同年,肉类、鸡蛋、牛奶分别为38万吨。8.4万吨,124万吨。鸡蛋人均消费量达到400枚以上,主要畜产品均已达到世界上等水平。

种体制并存

以色列的农业组织至今有并驾齐驱的三种形式:公有制集体农庄 — 基布兹、合作社 — 莫沙夫、个体农户 — 莫沙瓦。政府对它们一视同仁。

基布兹是1909年东欧移民为了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而在加利利湖边创建的。这种模式发展迅速,以色列有270个基布兹,每个基 布兹的人数从50至2000人不等,人们在“平等、公有、自愿”的原则下,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衣、食、住、行全部包干,每户一幢小楼。随着经济的变革,基布兹也在变革,有些基布兹也发放部分生活费,经营范围也从农业扩大到工业和服务业。

莫沙夫1921年始创于杰茨雷埃勒,现有410个,另有42个具有基布兹特点。每个莫沙夫有60至100农户,各个家庭农场是独立的,房屋、田地、收入归农户所有,平时各农场相互协作,相互提供经济和社会服务,农忙时雇短工,集体合作社负责供销、教育、医疗、文化等。新建村落由农业安置规划中心和犹太人服务社共同规划,政府向他们出租土地。

莫沙瓦是个体农民组成的团体,他们就地组织自己的产品市场,进行农资交易。

基布兹、莫沙夫、莫沙瓦分别创以色列农业总产值的32%、46%和22%,三种体制各有所长,共同创以色列的高效农业。

市场竞争促使传统农业向农业产业体系转化。农户们根据规划核算成本,预测市场,签订产销合同,他们只管精心种植。种植之外的加工、采购、财政、购销等繁琐的农业服务由区域合作组织承担。农产品销售依靠专业内销、外销组织,它们是独立核算的企业。全国农产品内销组织“努瓦”有职工7000多人,负责70%以上的农产品收购、加工和批发,收取7-12%的手续费,年收入达20亿美以色列农产品出口组织于1957年成立,现有300多员工,负责2万农户的出口,收取5%手续费,年底农户参与利润分成。它在国外设办事处,推销产品,反馈市场信息。

农产品对外贸易

(一)概况

以色列在建国初期,80%的粮食靠进口, 目前已基本实现自给自足。除此以外,主要进口产品包括动植物油、糖、牲畜、肉类、水海产品、咖啡可可及木材等。粮食进口实际上靠农产品出口来支付。2000年,以进口农产品19.6亿美元,占以进口总额的6.1%,其中进口超亿美元的农产品为粮食、动植物油、糖和肉类。从整个农畜产品进出口总额来看,70年代以前,几乎年年入超。70年代后,调整了农业内部生产结构,出口逐年增多。2000年以出口农产品约9.4亿美元,占以出口总额的3.7%。主要出口产品包括棉花、种子、花卉、蔬菜和水果及其制品,其中出口超亿美元的农产品为蔬菜、水果和花卉。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以的经贸合作伙伴主要为欧美。欧盟、美国均签有自由贸易协议,加上地域因素的影响,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关系尤为密切。

水果生以色列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色列全部农业生产的15.1%,水果出口占全部新鲜农产口出口的11.7以色列每年大约出口5.5万吨水果以色列水果生产中,柑橘是主导产品。仅柑橘生产一项就在其全部农业生产中占有6.5%的份额。出口地区主要是西日本和美国。

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以色列在水果旺季刚开始和结束时都可以采摘到水果,甚至过了旺季,也能采摘。这样,在市面上就能长期有水果可卖。

鳄以色列主要的出口水以色列是世界上鳄梨年人均消费量第二大的国家(平均每人4公斤),仅墨西哥。产量仅墨西哥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居世界第三位。由于产量丰富,85%供出口外销,其中2/3 以上法国,其余则英国、德瑞士、斯堪的那维亚半岛诸国。鳄梨是一种坚韧耐久的果树以色列本土除加利利山区和内格夫沙漠外,其他地区均可生长。鳄梨成熟后,不必及时收摘,可让其留在树上达六星期之久而不腐烂变质,因此既可不必突击雇工抢收,也无需为了争取时间必须空运国外出售,从而可以大量节省开支和运费。

以色列是世界上主要的香蕉生产国出口大量的香蕉种以色列为生产高品质的香蕉研究开发出了细胞组织培育方法,它能使无论是品质还是抗病性都是最优异的品种,准确地进行再生。

(二)农产品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关税措施

1998年,以进口货物中仅有 11.6%需要缴纳关税,多数商品免税。需缴税的商品税率一般为 8-12%,鲜活产品及加工后食品关税较高,有的超过200%。非关税措施

1)、进口管制

以进口管制主要包括禁止进口、数量限制和进口许可证三类。

(1)禁止进口。以禁止进口有损公共道德、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产品,禁止进口未按犹太教教规制作的肉及肉产品,不允许从与以没有外交关系的17个国家进口商品。(2)数量限制。目前,以仅对一些农产品和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实行配额限制。(3)进口许可证。以对125项大类产品的进口实施许可证限制,农产品中活动物及动物产

品类受限最多。申请进口许可证的进口商必须是以公民或在以注册的公司。

2)、安全、环境、卫生、检验检疫等方面的要求

(1)以在安全、环境、消费者保护等方面对进口商品制订了一系列强制和非强制标准。其中,强制标准大多用于食品、饮料、烟草等,所有企业必须遵照执行;非强制标准则主要起指导和参考作用。对于适用强制标准的产品,进口产品与本国产品的检验程序有所不同。进口产品大多在港口接受检验,而本国产品则为市场检验。进口商若获得标准局发放的标准标志,其进口的产品可不需另行检验而直接以色列。对于未获得标准标志的进口商,其进口产品需接受类型审批及检验。

(2)卫生、检验检疫及健康规定适用于以下产品:饲料、植物及植物产品、活动物、生肉及

制品、动物产品、疫苗、血清、微生物、动物饲料和蜂蜜产品等。

进口家畜必须附有出口国官方兽医办公室签发的卫生证明,证明在发货前6个月之内该地区无传染性疾病并且该批家畜不曾染病;冷冻或冷藏肉类的卫生证书须证明该肉类可供人类食用,且在装运前一直得到正常的冷冻或冷藏;兽皮及动物的部位(皮肤、骨头、蹄、毛、毛发和刚毛)的进口也需卫生证书;所有植物繁殖原料(包括种子)和大部分植物和材料、新鲜水果、蔬菜、部分干水果、坚果和切花均需卫生证明和/或进口许可。

为保护公共及动物健康,以于1997年颁布了活牛、牛肉及其它动物源产品的进口限制措施。以根据各国的监控措施、疯牛病发病纪录等一系列指标来对各国进行分类。2000年之前,以从我国进口的上述产品不受限制,2001年3月,以宣布停止从我国进口牛肉及相关产品。其后虽经交涉,但至今我牛肉及相关产品仍无法对以(包括巴勒斯坦)出口。

3)、犹太教规的特殊要求

犹太教律法对食品有一些特别规定。如进口商想在以推销带有 Kosher(按犹太教规定制作的食品)标记的食品,必须获得由犹太教大拉比签发的证书。但获得Kosher证书手续相当繁琐,企业不但要满足犹太教中规定的从屠宰到加工的一系列要求,而且每年要请拉比赴工厂现场考察检验约一个月,企业支付所有交通、住宿及一定的检验费。获得拉比认可后,企业才可获得有效期为一年的Kosher证书,且需每年更换,成本相当高。

4)、标签和包装要求

以对商品有严格的标签及包装要求。货物标签必须打印、粘贴或以其它方式附在货物或包装之上。进口货物必须注明原产地、生产商名称和地址、进口商名称和地址、成分含量、重量及体积等。标签应使用希伯莱语,并可附英文标签(其字体不应大于希伯莱语字体)。

农业的研究与开发

农业部门几乎完全是依靠研究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合作来完成农业的研究与开发的。研究的成果通过一个推广服务系统迅速传授给农民进行农田试验,生产中的问题则被直接反馈给科学家们以求解决。农业方面的研究与开发主要是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业研究组织来完成的。大以色列农业研究所都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保持密切的联系,以保证同其他各国不断交流信息。

以色列的奶牛产奶量的平均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通过沃尔凯尼研究所进行科学育种和基因实验,每头奶牛的平均产奶量已从1970年的6,300升提高到目前的10,000以色列正在采集优良血统牛的精子和卵子,使其牛群能更新换代,并且让其他国家一同分享这一领域的进步成果。

以色列的农艺师们在农业生物技术、滴灌、土壤日晒和工业废水持续用于农业等方面已开创了先河。这些技术进步成果已经用于畅销的农产品—从遗传工程育种和生物杀虫剂到光降解塑料和计算机控制的灌溉/施肥系统。

由于优化利用不足的水资源,贫瘠的土地和有限的劳动以色列已开始了一场农业耕作方式的革命。对于节水技术的探索促进了计算机控制的灌溉系统的开发,其中包括使其水直接流到植物根区的滴灌方法。经过深入的研究,现在内盖夫地下巨大的半碱化水库正被开发出来用于种植各种作物,如供给欧美冬季市场的优质西红柿和各种瓜果。利用电磁处理水的研究也在产生可喜的成果,经过处理的这种水可提高牲畜的体质和作物的产量。

以色列自行设计和制造的计算机正广泛地应用于协调日常农事活动,例如,指导施肥同时监测有关的环境因素;按照经过测试的成本最低产量最高的产出比,为牲畜提供混合饲料,为家禽提供可控温度和湿度的环境。此外,还开发、制造和使用了各种创新的耕作、播种、种植、收割、采集、分类和包装设备。普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供了植物组织自动培育、生物杀虫剂、抗病虫害种子和生物肥料,使农业获益匪浅。

第二篇:以色列和荷兰农业考察报告

荷兰、捷克、土耳其农业出访报告

赴荷兰、捷克、土耳其农业访问交流团

(2015年5月14日)

2015年4月28日至5月7日,陈荣凯副省长率团赴荷兰、捷克、土耳其访问交流并洽谈合作项目。期间,会见荷兰国际花卉协会会长Jan Pennings和欧中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朱望钊,就合作在我省仙游县建设花卉种源基地和展示中心以及休闲农业基地达成协议;考察荷兰Olij Rozen公司,就花卉育种技术、花卉保鲜贮存工艺、玫瑰花种质资源等引进和制定花卉品质标准、开展花卉拍卖销售达成了合作意向;会见捷克奥洛莫茨州副州长Pavel Soltys及捷克中国-欧洲合作与发展中心董事长吴瑞珍,就充分利用奥洛莫茨州和福建商会拟各自在福州自贸区万国馆内设立的商品展销中心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达成共识,并就在奥洛莫茨州推广应用福建农科院中端智能温室设施发展设施农业达成初步意向;参观捷克Hana生物技术与农业研究中心科学所,并与所长Jarolav Dolezel教授等人座谈,就中方使用捷方先进设备开展研究、技术培训、人员交流以及双方合作共同申请欧盟基金开展研究等达成合作意向;参观土尔其ATAURK园艺研究中心,并与中心学术主任Jaroslav Dolezel等人座谈,双方就园艺育种、磨菇育种与栽培、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期间,还从三国引进果蔬种质资源 102份(其中:番茄39份、黄瓜20份、葫芦瓜6份、辣椒10份、南瓜11份、生菜7份、香莘6份、其他3份),采集微生物样本21份;参观考察了位于荷兰北方Overi jssel省Dewieden自然保护区内的美丽乡村建设典范—羊角村;拜访了三国当地的华人华侨社团。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三国农业概况

荷兰国土面积4.15万平方公里,人口1650万人,境内均为低洼平原,25%的土地低于海平面,60%的土地海拔不到 1米;70%的土地用于农业种养。荷兰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温暖潮湿,冬暖夏凉,年降雨量600~800mm,昼夜温差较大,地势平坦,土壤和气候条件十分适宜蔬菜、花卉以及牧草的生产。该国农业生产多以家庭为主的大农场经营, 人均劳动力生产的农产品数量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其中人均生产谷物6809.4公斤,将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生产蔬菜1789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5倍;生产水果4386.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2.7倍;生产肉类14201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2倍;生产鸡蛋30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7倍;生产牛奶54045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2倍。荷兰政府对设施农业实施宏观调控及符合国情的产业政策,采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和在温室农业中广泛应用集成化的工业技术,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经营模式,网络化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完善的农业合作组织,国际化的市场体系等等,使之成为西方十大经济体之一,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

捷克国土面积7.89万平方公里,人口1125万人,农业用地约430万公顷,农业劳动人口比重为4.4%。捷克地势为起伏的平原、小山和低矮的山脉,气候温和,夏天凉,冬天湿冷,年降雨量500~640mm。捷克入盟后得到欧盟机构基金的支持,初级农产品生产量稳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种植业以谷类为主,多种作物并存,其中谷类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1.1%,小麦种植面积又占谷类作物种植面积的54.7%。捷克非常重视小麦育种种质资源,仅保存的小麦材料就有13万份之多,相当于我国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总和。捷克粮食生产全部实现了机械化,马铃薯和饲草生产机械化率达到了85%;疏果种植可以自动观测、自动分析,准确地进行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预测预报。捷克非常重视有机农业生产,拥有有机农场3920个,约48.3万公顷,预计2015年有机农业发展可占全部农业用地的15%。

土耳其国土面积为78.3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634万人,耕地面积共有24.2万平方公里。农业是土耳其国民经济的核心部门之一,全国55%的劳动力从事农业工作,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近20%,农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25%。土耳其横跨欧亚大陆,地区之间多样化的气候使其能生产多种农产品,主要有小麦、大麦、玉米、甜菜、棉花、烟草等,畜牧业和渔业也较发达。近年来政府大力推动农业结构性转变,农业较其他领域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目前,土耳其在世界农业中排位第八, 共向177个国家和地区出口1530多种农产品。同时,土耳其还是全球第五大蔬菜和水果生产国,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小麦生产国和世界最主要的大麦生产国之一。巨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也成就了土耳其强大的农机制造国地位,其农业机械化指标居于全球较高水平。

二、主要启示

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以设施农业为重点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这次出国考察学习,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农业发达国家许多先进理念和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高度发达的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实施种业创新、培育优良农作物品种,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的基础和前提。荷兰是世界上四大蔬菜种子出口国之一,蔬菜良种的繁育和产业化使种子的品质和产量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也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效益。荷兰是世界上最大的马铃薯出口国,其良种输出占国际良种市场的60%以上,种用和商品马铃薯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花卉品种多达上千种,花卉种苗创新更是层出不穷,确保其花卉产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捷克现有47万份农业种质资源,这些资源分门别类保存在全国1O个研究所和大学中。除了拥有相当数量的种质资源,捷克还通过国外征集和交换,不断丰富种质资源,并且把种质资源编成数据库汇入互连网,实行资源共享。由于对丰富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在小麦和果树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捷克把种质资源视若珍宝,认为种质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四大要素(除土壤、空气和水以外)。土耳其也由于种业发达,新鲜水果的年产量超过1800万吨,一些特色水果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1970年土耳其果汁出口约6万吨,2012年出口达10.4万吨,创汇21.4亿美元。这次,我们参观的中央园艺研究所,全所165人,拥有1000多亩实验基地,50年来培育新品种32个,其中大多是优良品种,特别是研发出的樱桃等新品种,值得在我省引进、推广。

(二)工业化的技术和设施装备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表明,先进的农业机械正在逐步替代传统的手工、机具和设施而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农业生产经营中,改善农民生产方式,使其生产更具安全性和舒适性,提高土地和劳动的产出率。目前,土耳其有13家拖拉机制造商和超过1000家农业机械制造商,拖拉机总数为112.5万台,平均每1000公顷拥有拖拉机56.25台,联合收割机总数为1.4万多台,犁具102.5万铧,气动播种机2.7万多台,谷物播种机11万多台(TUIK,2012)。而荷兰工业基础雄厚,温室产业广泛采用机械技术、工程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管理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现代工业技术,温室内温度、湿度、光照、施肥、用水、病虫害防治均得到最佳调控,摆脱了自然气候的影响,使农业生产完全可以按照工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其生产特定的节拍、周期和产后产品的包装、销售,与工业生产并无二致。目前,荷兰全国拥有超过1.1亿平方米的现代化温室,其释放出的惊人生产力,使荷兰蔬菜出口居世界第一,鲜花产量占全球市场的60%。

(三)“大进大出”的物流体系是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荷兰农业之所以占世界农业贸易额的7.2%,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国,关键得益于其拥有健全的国际化市场体系。以花卉产业为最,年产213亿欧元的切花,129亿欧元的盆栽植物,花卉出口占国际花卉市场的40%~50%。全国有9000多户的温室大棚花卉生产农户,仅有7个花卉拍卖市场合作社,而市场占有率达95%。荷兰95.0%的花卉和80.0%以上的水果、蔬菜是通过拍卖市场分销的。以我们这次参观的阿斯米尔花卉拍卖市场为例,凡拍卖的花卉都按照国际标准进行质量检测,随后立刻被送到冷库储藏以等待上市拍卖。为保持花卉的新鲜度,拍卖时只需把样品在拍卖市场展示,产品拍卖成交后送到市场的发货中心。发货中心设有植物检疫和海关,集装箱货车就等在海关出口处,待海关放行后立即将花卉发送到附近的谢尔波机场。拍卖市场对花卉保鲜、包装、检疫、海关、运输及结算等服务环节实现了一体化和一条龙服务的运作,这些程序都是分秒必争地进行,不仅保证了出口花卉的新鲜,还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了效率。该市场每天处理出口花卉将近1500万枝,全年拍卖的鲜花占世界鲜花市场的30%,总价值达50亿欧元。

(四)坚实的科技教育基础是推进现代农业进步的内在动力。荷兰虽然是农业大国,但只有约30多万的人口直接从事农业。能够创造这么高的生产率,关键是荷兰有着相当发达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系统,特别是政府牵头建立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直接面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使农民能及时了解掌握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具有很高的科学素质和商业能力。政府在11个省设立推广咨询理事会,每个省设有2至7个地区咨询中心,在这些部门中都有一批学科专家和专业推广人员从事相关科研、推广服务。同时,荷兰还高度重视农科教结合。1997年荷兰政府将农业部所属瓦格宁根农业大学和农业研究院所合并成立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和研究中心(Wageningen UR)。通过合并,形成基础研究、战略研究、应用研究统一完整的农业研究体系,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使得论文发表、引用率、专利申请量都有大幅的提高,还有效克服了公共研究机构普遍存在的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现象。捷克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科学研究具有长远规划,不受人员调动和工作变化的影响,使得农业科技基础扎实。如捷克农作物研究所做的两个肥料试验已进行了44年之久,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试验项目不断变化,可这两个已定试验无论谁来做,都是依试验方案进行,技术资料完整,结论明确。另外已进行17年以上的轮作试验还有8个,这些连续试验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五)可持续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荷兰农业的特点是高度集约化,过去也大量施用肥料和农药。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食物安全的高度关注和欧洲农业政策的变化,荷兰加强了对农用地肥料用量、牲畜排泄物数量的控制。1989年,荷兰农业部等4个部联合制定了“国家环境政策计划”,要求从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畜粪排放处理3方面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并且通过筹措资金和设立新的税种两个方面来保证计划的实现。这些年重点是控制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的使用,防止水体和土壤污染;加强厩肥的无害化处理,控制氨、磷的释放量;促使不宜农作的土地退耕,改作自然保护或户外娱乐活动的场所。环境政策还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准绳,生产者及产销各环节都要在市场上通过环境质量认定(如“生态产品”或类似的认证)显示自己的特色,以提高其产品的身价。

三、几点建议

对比世界先进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我省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借鉴荷兰等三国先进经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现阶段,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科教兴农。一是加大种业创新力度。要加大力度实施新一轮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加强新品种尤其是适合设施种养的名优种子和畜禽良种的研发、繁育与示范推广。目前,省农科院已与以色列、荷兰和台湾地区等科研力量合作建立了中以示范农场、欧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海峡农研院、海峡现代农业示范园、福清高效设施农业示范样板工程、农场主学院等一批平台,为我省农业科技集成和服务创造了有利条件。福建农林大学与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合作共建 “中国种苗研究院”、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组建 “植物基因组研究中心”。我们重点要扶持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建立完善这一类平台,提升农业科技集成和服务水平。同时,借鉴荷兰经验,探索研究将农林大学和省农科院合并的路子,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形成合力,为推动种业创新和科技攻坚服务。二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升级。当前,设施农业占我省耕地的比重只有8%,其中每亩投资4万元以上的温室大棚和智能温室仅20万亩,仅占12%;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生猪养殖零排放设施、智能化蛋鸡蛋鸭和水产健康养殖等设施还只在少数地方推开。因此,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升级十分紧迫。要大力支持设施农业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引进,加快设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改变目前我省设施农业在设计、制造、调控等关键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标准化程度低的不利局面。大力推广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无土基质栽培、物联网智能控制、生态环保养殖等现代设施技术设备,努力提升智能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三是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我省去年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仅为 41.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与先进国家比差距更大。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机械化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大力推广农业“五新”,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要研发生产适合我省设施农业和山地农业所需的农机具,切实解决农机化技术在果蔬、食用菌、林竹、烟叶、茶叶、畜禽业、水产品生产加工物流方面的应用。四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当前,重点是要实施好年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相关农业补贴政策要向职业农民倾斜。深入开展年百万农民大培训和基层农业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毕业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在注册登记、资金扶持、信贷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输送新生力量。

(二)加大开放合作。一是着力“引进来”。充分利用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历史机遇,努力推进我省农业对外合作上新水平。要围绕食用菌、兰科中药材生物提取、畜禽业及设施农业等工厂化生产栽培、集约化经营、高附加值的产业,以“一区两园”为主打造生成一批吸引力较强的农业招商项目,推进农业重大外资项目向“一区两园”集聚。如,荷兰国际花卉协会建立的Keukenhof花卉展示公园占地面积500亩,通过区分公园场地、制定详细周密的总体展示规划,让参展企业有序布局、实地种植花卉。公园对展示企业免收场地费,门票收入归花卉协会,整个展示期间两个月门票收入近6000万欧元,加上带动相关产业,收入可达5亿欧元。目前,荷兰国际花卉协会、欧中科技发展中心和瓦格宁根大学已联合在仙游现代农业示范区着手建设类似的花卉展示基地,建议省里予以大力扶持,让其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全省休闲农业加快发展,再上新水平。二是着力“走出去”。要鼓励我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资源开发或投资种植养殖项目,到国外开展加工贸易,开辟新兴市场,带动农村劳务输出、农产品以及原料、农机、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出口。目前,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设施农业及花卉园艺产业虽然领先于世界,但因其设施农业投资大(每平方米温室建设成本200欧元)、运营成本高(每年每平方米120欧元)、农业工人短缺等问题,采用荷兰等国家的设施农业技术在本地生产新鲜蔬菜并不具优势,因而仍有许多蔬菜进口自其它国家,部分蔬菜价格还高于肉类。特别是当地中餐饭店和华人所需要的中国蔬菜,因本地不生产,只能靠进口,价格更高。我省中端智能温室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上价格优势明显。近年来,在省农科院引领下,与智能温室配套的无土栽培系统、水肥一体化系等研究开发也已取得长足进展,具备成套设备、技术与劳务对外输出能力。建议省政府采取扶持政策,鼓励省农科院与欧洲有关国家福建商会或企业家联手,借“一路一带”的东风,把我省智能温室蔬菜生产技术推向欧洲(特别是东欧),实现我省设施农业“走出去”的重大突破,为我省农业技术、设备、劳力对外输出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拓展自贸区功能。我省已在福州、平潭、厦门三地建立自由贸易区,自贸区在出口退税、进出口经营活动、通关检验手续和运输监管政策、金融外汇管理、行业准入等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将成为我省参与建设“一路一带”的新载体,有助于我省全面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开始关注我省自贸区建设。这次考察,我们了解到与我省建立友好省州关系的捷克奥洛莫茨州已在我省设立贸易中心,并在福州(马尾)自贸区设立商品展销中心,捷克福建商会也在此开设了展览厅,争取发展多方位的贸易。对此,我们要用足用够用活自贸区政策,为我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大便利:一方面要通过争取降低关税、增加配额、取消出口补贴、给外商以国民待遇等方式,逐步实现农产品市场全方位对外开放;另一方面,要加大我省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争取我省农产品在世界市场占有更多的份额,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推进市场对接。一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在大宗特色农产品主产区改造建设一批产地批发市场,抓紧落实在莆田建设大型蔬果专业批发市场,在福州建设大型水产专业批发市场和花卉零售市场,在漳州建设大型农产品综合市场和花卉专业批发市场,完善武夷山、安溪、华安、福安茶叶专业批发市场,辐射全省乃至周边省市。二是培育新型流通业态。支持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带动运销、经营、中介等产业和人才、信息、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三是建设完善农业物联网。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推进传感技术、二维码标识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质量安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开展农业物联网标准化建设工作,每年认定一批物联网农业应用省级示范点,推进智能农业、精准农业与设施农业有机结合与发展。四是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加大农产品网络营销。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扩大综合服务与信息共享,实现福建“三农”服务网和12316农业服务热线应用系统省内全覆盖。

(四)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强化质量管理。要进一步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农资监管平台建设,实现全省涉农县(市、区)监管网络全覆盖。建立全程可追溯、信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平台,将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所生产的食用农产品纳入监管范围。在水稻、蔬菜、茶叶、水果、畜禽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地建立一批定位监测点,对土壤中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状况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管理,推行统一的种植(养殖)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建立健全特色现代农业标准化体系,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加快认证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完成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登记保护工作。二是治理养殖污染。按照省政府去年出台养殖污染治理的“六条措施”和实施意见要求,采取超常规措施推动工作落实。今年上半年全面完成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关闭拆除任务;今年底前,基本关闭拆除可养区内存栏250头以下未达标排放的生猪养殖场。同时,对上规模但未达标排放的8855家生猪养殖场(存栏716万头)进行分步改造,到2018年全省生猪养殖场全部实现达标排放。今年起,新建的生猪养殖场都必须是无害化、生态型的,特别要加大力度推广应用微生物发酵床等零排放技术,上个月财政部农业司司长来我省考察后提出要大力支持福建微生物发酵床零排放养猪技术试点并要推向全国。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病死猪的管控、推进无害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生猪养殖面源污染问题。三是发展有机农业。将养猪、养鸡等畜禽排泄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既解决“出路”问题,又增加有机肥供应。一方面要落实已出台的鼓励商品有机肥生产与推广使用的政策,引导养殖企业将畜禽排泄物加工成商品有机肥;另一方面通过标识区别、定点销售、会员制和采取产销对接、农超对接、产地直供形式,使高品质无污染、施用有机肥的农产品与一般农产品在销售上拉开价格档次,促进农户使用有机肥。

团长:陈荣凯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成员:刘 波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

黄华康 福建省农业厅副厅长

林旭东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农业处处长 郑回勇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干部培训中心主任 黄 圣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

第三篇:以色列节水农业

以色列:创造节水农业神话

在美丽富饶的地中海东岸,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国——以色列,意为“与神较力的胜利者”。该国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其中2/3是沙漠,人均耕地仅0.058公顷;全年7个月无雨,人均水资源仅为270立方米,约为我国的1/8。农业生产的基本自然条件之差,举世少见。然而,就是在这块水资源奇缺的贫瘠土地上,以色列入创造了奇迹般的现代节水农业佳绩:农业灌溉用水连续30年稳定在13亿立方米,而产出却翻了5番,已占据了40%的欧洲瓜果、蔬菜市场,并成为仅次于荷兰的欧洲第二大花卉供应国。人们在惊叹的同时,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神奇力量帮助以色列入创造了这——奇迹呢?

民族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以色列重视国民素质的教育,现在每1万人中就有140名工程师,人均教授拥有量为世界第一。

“智慧比财富和地位更重要,学者远比富翁和国王伟大。”犹太民族的孩子从小都会接受父母灌输这样的观念。以色列第一任总理本〃古里安断言: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占GDP比重位居世界第一。其中农业科研研究投入每年近亿美元。犹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以色列在水科学领域创新能力的不竭源泉,使得以色列在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方面的原创性研究、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热爱农业和水利的优良传统

在长达20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扰太民族是一个没有自己土地的流浪民族。在中世纪的欧洲,许多国家曾明文禁止犹

太人拥有自己的土地和从事农业。后来,得到土地的犹太人格外珍视从事农业的权利。

在以色列,热爱农业、务农光荣已成为深入人心的社会风尚。在以色列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尽管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政府仍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支持发展农业,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以色列特有的以农为本的集体组织是基布兹(具有共产主义色彩的集体农庄)和莫沙夫(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农村公社)。从以色列建国前的定居点运动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两个组织在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犹太定居点的农民开始联合起来,筹集资金,组织水利专家研究制定开发利用深层地下水的方案,成功地保证了水资源的相对稳定供应。从1935年开始,建造大规模的供水工程,项目的领导者列维〃埃什科尔后来成为以色列的总理。从1939年开始,就有很多关于向南部内盖夫沙漠地区供水的计划。1943年试验性的定居点陆续落户于内盖夫沙漠地区,致力于调查研究这一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可供水资源量、适宜于这一地区的作物栽培技术等。从1952年起,以色列耗资1.5亿美元,用11年时间建成了145公里长的“北水南调”输水主管道,然后再以中小口径的管道输送至全国各地,很多地方须用水泵抽到山上的居民点。现在,经历了千年荒漠的内盖夫沙漠,万余公顷的沙漠绿洲点缀其间,每公顷温室一季已可收获300万支玫瑰,1公顷温室番茄产量最高达500吨。农民收入也从每年170美元提高到了10000美元以上。在这片仅占以色列国土总面积6%的荒漠上,出口的新鲜水果、蔬菜竟占了以色列全国出口总量的一半,花卉出口也占到了12%。勤劳智慧的以色列民族在水资源农业高效利用方面品尝到了成功之果的甜美。

全民的高度水安全意识

以色列前总理列维宣称,水是以色列的生命。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在这个流域一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水资源争端。中东地区各国的用水量近年来急剧上升,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加深了这一地区国家争夺水资源的矛盾。对水资源的保护渗透到以色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重要的国家工作行为中。水安全意识深入全民人心,“不浪费每一滴水”成为以色列家喻户晓的节水标语。

在节约用水方面,以色列人也是从细微处做起,如厕所均使用大小两重水量开关的节水型抽水马桶,限制使用对水源污染较,大且难以净化的洗涤用品。公园一般都规划在限定的区域,种植抗旱植物,并且只在夜间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浇灌。

健全的水管理机制

1953年以色列就制定了《水法》,对水资源的拥有权、开采权和管理权做了明文法律规定,规定境内所有水资源必须专门用于满足居民生活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之后,又颁布了《水计量法》(水井控制法》 《经营许可法》等一系列法规,并予以严格执行。水管理早就走上了法规化的道路。

在管理机构方面,以色列的水管理涉及到农业部、财政部、环境部、卫生部、基础建设部、内务部、外交部、国防部、经贸部、旅游部等政府部门。各部既协同工作,又互相监督制约。其中,农业部因为涉及到农业这个用水大户,相对其他各部门对水的管理拥有最大的发言权,负责水利法规的实施等。另外设有“国家水利委员会”,负责制定全国水利政策、分配配额、用水计划与资源发展规划,以及防止污染、开发废水、研制海水淡化设备、保护土壤和排污等工作。农业部和国家水利委员会的决策都要受代表用水户利益的水

务理事会监督,对其负责。Mekorot水公司是以色列的唯一国有水公司,主要负责水资源的管理、输送、分配,其供水量约为全国总供水量的2/3。

第四篇:广西农业概况(推荐)

广西农业概况

2007年06月20日

一、自然资源优势 广西土地资源概况

(一)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特征

广西在区域上属云贵高原向东南沿海丘陵过渡地带,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

1.山地 山地是广西主要的土地资源类型。1995年末统计,海拔在400米以上的中低山山地面积为932.5万公顷,占广西土地面积的39.4%(其中,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山地占23.5%;400米~800米的低山占15.9%)。广西山地以山高、坡陡(坡度30°~40°)、切割深、光照少为特征,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北和西部;在土地利用上,以林、牧业为主,是广西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基地和牧草地,进一步开发利用潜力大。

2.丘陵地 丘陵地海拔为200米~400米,面积为684万公顷,约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28.9%,是仅次于中低山以外的主要山地资源类型。其主要分布于中低山地边缘及主干河流两侧;以桂东南、桂南、桂中一带较为集中。这类土地与中低山地相比,有坡度缓(坡度5°~25°)、土层厚、谷地宽、光照条件好、人类活动频繁等特点;在利用上多宜性较突出,诸土地利用类型均有,尤以林地、旱坡草地为主,土地利用上有较大潜力。目前制约因素主要是缺水,土壤较贫瘠,生态脆弱,如利用不当,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易恢复。

3.石山 广西是中国主要的岩溶发育区,石山分布面积为435.4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18.4%是广西比较特殊的土地资源类型;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桂西南、桂东北及桂西北局部地区。石山山地以山高、坡陡、植被少、土层稀薄、蓄水性差为显著特征,素有“九石一土”之说,是人类生活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目前广西606万贫困人口,136万特困人口中的大部分就分布在这一类山地中。在土地利用上,以灌杂术和旱地为主,旱、涝频繁,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4.台地 台地海拔在200米以下,面积为149.1万公顷,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主要分布于桂南、桂中、桂西南、桂东南一带。该类土地一般地面平坦、起伏和缓、土层深厚、光照充足,是人类劳动、生活的主要区域,条件仅次于平原土地类型;在土地利用上以农业为主,是广西旱作农业、经济作物、果木林的主要种植区。但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原较高,往往因水源缺乏致使土地利用不够充分。宜农荒地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域内,有很大的开发潜力。5.平原 广西平原面积为553.8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23.4%。主要有沿海、沿江的河流冲积平原及岩溶区的溶蚀平原、中低山区的山前冲积平原等。平原面积比较狭小,最大的浔江平原仅629平方公里。平原主要分布于桂南沿海、桂东南、桂中及左江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自然肥力高、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十分有利于发展农业,是目前广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也是工矿居民、城镇聚集区。土地利用相对较充分,目前大部分已开垦成水田或旱地,如郁江一浔江沿岸平原、南流江三角洲、玉林盆地等是广西水稻、甘廉、花生、水果等的主要生产区域。

6.水域 广西水域面积为47.3万公顷,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以河流、水库、湖泊、塘、泉为主。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37条,有大中小水库4,439座,塘坝7.4万座,是广西渔业养殖、农业灌溉、水力发电、水上交通的主要区域,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另外,广西还拥有沿海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浅海0米~5米水深面积1,438平方公里;5米~10米水深面积1,159平方公里;10米~15米水深面积1,206平方公里;15米~20米水深面积2,685平方公里。目前仅滩涂及0米~5米浅海得到一定的开发,进一步开发潜力大。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

1.土地利用

(1)耕地。据1995年统计,广西耕总面积为261.42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1.04%。其中:水田为154.03万公顷(保水田为108.47万公顷),占58.9%;旱地107.39万公顷(水浇地5.76万公顷〉,占41.1%。现有耕地面积居全国第18位,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22位,属地少人多省区之一。广西耕地的地区性分布差异较大,70%耕地分布在桂东、桂东南的平原、台地及丘陵区中,并以水田为主,水田面积占当地耕地面积的75%以上;而桂西及桂西北山区,尤其是岩溶山区,耕地则零星分布于山间谷中,且多以旱地为主。大面积连片的耕地相对集中在浔江平原、南流江三角洲、宾阳一武陵山前平原、玉林盆地、左江河谷、南宁盆地、湘桂走廊、贺江中下游平原、郁江横县平原、钦江三角洲、宁明盆地等。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除少数高寒山区外,基本实现双季稻生产;旱地则以种植玉米、甘蔗、花生、薯类等作物为主,主要分布于桂中、桂南低山、丘陵、台地区,近几年,随着糖业基地建设发展,甘蔗已逐渐成为旱地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广西耕地以红壤为主,土壤的有机质及磷、钾等矿物元素含量低,而且大多数耕地土层比较浅薄,土壤较为贫瘠。据1982年土壤普查,在耕地面积中缺氮的占83%,缺磷的占85%,缺钾的占87%;耕作的土壤有67%是酸性土,碱性土占33%。

(2)园地。广西园地面积为68.15万公顷,主要包括果园、茶园、桑园等,其中以果园为主,1995年果园面积达63.7万公顷,是全国亚热带、热带水果主要产区之一。区域分布有桂中一桂东北的柑桔,右江河谷的芒果,桂南、桂东南的龙眼、荔枝、菠萝、香蕉,以及桂东北的柚子等。茶园面积为2.7万公顷,各地均有零星分布,以灵山、龙州、柳城、玉林、百色等地相对集中。桑园面积较小,约1.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浔江、钦江、蒙江、融江沿岸河滩及丘陵坡地。

(3)林地。广西林业用地面积为1,319.6万公顷。其中,有林面积813万公顷,疏林地114万公顷,灌木林地157万公顷。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38.2%。森林分布桂北多于桂南,四周多于中部,已初步形成桂北、桂西和桂东三大林区,其面积占全区森林面积的46.6%以上。林地构成种类较多,有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林、竹林等,其中以用材林面积最大,占有林地面积的70%。各地林种、树种的分布也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大体以北纬23°线为界,南部为具有北热带特点的季雨林、沟谷雨林;北部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海拔400米以下的山地,水果、经济林分布广泛,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主要生产松杉、毛竹等。总体看,松木占优势,占各类树种的63%左右,而岩溶区则以灌木林为主,丘陵、台地多为人工林。

(4)草地。广西草山、草坡多,面积广,在南方各省区中排在四川、云南之后,列第3位。全区共有各类草地面积869.9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6.8%,其中可利用面积650.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7.5%。主要分布于桂西北、桂北、桂西南中低山地及丘陵区中,台地及平原相对较少。除桂西北人口稀少、交通闭塞的山区仍保留有连片、大面积的草地外,多为零星分散,呈农地、林地和牧地交错分布状况。全区10公顷以上的连片草地有27,481处,其中万亩以上连片草地仅897处,面积为191.8万公顷,占全区草地面积的22%。从数量上看不少,但各片几乎都是天然草地,草的质量较差,载畜量低。主要分布于隆林、西林、田林、那坡、环江、南丹、罗城、富川、钟山、龙胜等县,开发利用潜力大。

(5)城市居民及工矿用地。1995年广西建设用地为388.7万公顷。其中,建成区面积4.76万公顷,工业用地1.02万公顷,居民用地1.25万公顷,公共设施用地5,300公顷。城市居民主要集中于中南部平原、台地区,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为中心城市,辐射外围低山丘陵及河谷平原零星分布;大部分工矿企业随城镇或沿交通要道建设,部分工矿企业建于资源丰富的中低山、丘陵区中。

(6)交通用地。交通用地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运、机场、港口等设施建设及附属占用的土地。该类用地面积为12.49万公顷,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0.53%,主要分布于桂中、桂北、桂南的低山、丘陵、台地及平原区。桂西、桂西北及桂东诸地的山地中则以公路用地为主。(7)水域。广西全区水域面积为47.3万公顷,其中可养殖面积16万公顷。目前淡水水域已养殖面积为12.7万公顷,主要以山塘水库为主,但单产较低,如淡水养鱼平均每公顷产量为450公斤~525公斤,水库养鱼每公顷不足112.5公斤,可见广西水面发展养殖潜力较大。

(8)未利用土地。包括宜农荒地及难利用土地。目前广西宜农荒地仅有21万多公顷,绝大部分干旱缺水,土壤瘠薄,交通不便,开发难度较大,主要分布于钦州、南宁、河池、百色、桂林等地区的台地、丘陵中。难利用土地面积有159.2万公顷,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73%,以广大的岩溶山地为主,为裸岩石砾地,主要分布于桂西、桂中及桂东北。

2.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在已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中,普遍存在着开发利用水平低的问题。①耕地复种指数不高,从气候资源条件看,广西大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三熟,但1995年复种指数为220%,低于气候相似的广东省利用水平;冬季农田撂荒现象十分普遍;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低,大多数农作物亩产居全国中下水平,据广西土壤普查资料,有4/5耕地为中低产田。②林业用地林种树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以马尾松为主,其他林种比重小;在有林面积中,中幼林比重大,约占70%,成熟林比重小;林木每亩蓄积量低,1995年林业产值仅32.56亿元,仅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4.38%。③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差异大,边远山区草地利用畸轻,牧草自生自灭;而农区低丘和平原草地,尤其是居民点附近草地,利用畸重,严重过牧超载,牧草由高大禾草演变为低矮禾草;一些不合理的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调。④水面养殖粗放,产量低;海洋滩涂利用率仅为18%。

(2)土地利用不合理,对耕地重用轻养,地力日益衰退。由于广西的耕地多数为红壤土,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加上化肥用量日益增加,绿肥种植面积和农家肥使用逐渐减少,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氮磷钾比例失调。城市、经济开发区发展过热,大量占用良田,水田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三)土地资源的开发前景

无论从资源状况、开发条件及开发潜力看,广西土地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1)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广西土地资源开发普遍存在利用粗放、开发程度低、结构不合理和效益差的问题。因此,今后要科学、合理、充分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宜牧则牧,走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土地资源实行开发、保护、节约并重,综合开发,提高效益。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稳定耕地面积;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改造中低产田,改良土壤,砌墙保土,修建梯田,兴修水利,扩大耕地灌溉面积;加速发展生态农业,指导农民科学耕作,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实行轮作、间作、套种、混种多层次立体式综合开发利用土地;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逐步提高土地经营集约化水平。调整森林林种、树种结构,发展优质、速生、丰产树种、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科学规划开发利用草场,扩大人工草场面积,推广种植优质牧草,提高草场载畜能力。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域,开发荒水、荒滩,建立商品鱼基地和名特优种苗基地,提高可养水面利用率及单位面积养殖产量。

(2)开发利用宜农荒地。①缓坡丘陵红壤荒地。此类宜农荒地面积最大,各地均有分布,但在桂中、桂西南一带分布较多,荒地多连片集中,地势较高(平均海拔200米以上),坡度为15°~20°,宜种木本粮油、果木林、经济林为主,缓坡段可种植农作物。②红土台地类荒地。其面积在广西宜农荒地中居第二位,主要分布在桂东南、桂中盆地一带。其特点是海拔高程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坡度较平缓(10°~15°),红土覆盖层较厚,但土壤透水性强,蓄水性差,土地开发利用方向与丘陵红壤土类基本相同,但要特别注意采取水土保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③溶蚀平地型。此类主要分布在岩溶地区的溶蚀平地,以桂中、桂西北、桂西南一带较多。特点是地面起伏平缓,坡度小(3°~15°〉,但土质粘重,地面透水、易旱,土壤肥力低,而且局部地区石芽出露、犬牙交错,较难开发利用,适宜发展果林或作为牧地。.④滨海台地类型。主要分布于沿海诸县市。特征是地面起伏平缓,顶部较平,高程一般在50米以下,但地面缺水,地表冲刷严重,土壤贫瘠,目前水利难于解决,主要以种植旱作,发展牧业等为主。⑤海滩滩涂类。分布在北部湾沿岸,除南流江三角洲适合围垦外,余其滩涂主要用以发展海水养殖业。

(3)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宜林宜牧荒山。荒山是广西最主要的荒地资源,面积宽,是土地利用的潜力所在,主要有以下几类:①中低山地荒山。主要分布在四周的中低山区,此类荒山为历史上长期林木砍伐及毁林开荒所致,其特点是海拔高、坡度陡,且多处于河流源头或上游,因此,利用上主要适宜营造水源林或用材林,对一些坡度比较平缓的山地可以发展牧业。②丘暖山地荒山。主要分布在桂中、桂东南一带。一般坡度较平缓,主层较厚,可林牧开发相结合,山顶、陡坡以造林为主,缓坡可种植牧草,发展牧业或发展经济林、果木林。③石山荒山型。主要分布于岩溶石山地区,该类荒山岩石裸露,土壤稀薄、蓄水能力差,生态脆弱,一经破坏很难恢复,开发利用难度大,应以封山育林为主。

广西气候概况

(一)气候资源的特点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南濒热带海洋,北为南岭山地,西延云贵高原,境内河流纵横,地理环境比较复杂。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下垫面综合作用下,气候类型有以下特点:(1)气候类型多样,夏长冬短。从气候区划而论,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气候一般特征,“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而桂南又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色。广西冬短夏长,年均温在16℃~23℃之间,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个月~5个月,冬季仅两个月左右;南部从5月到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两个月,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冬季。

(2)雨、热资源丰富,且两热同季。广西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2,800毫米之间,尤以防港市东兴区最多,达2,822.7毫米,降雨量最少的是田阳县,在1,100毫米左右。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千卡~10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均温≥10℃积温在5,000℃~8,300℃之间,持续日数为240天~358天,降雨量和热量资源分布大体上是由北向南增多。在4月~9月间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75%,雨季恰好与热季重叠。雨热同季,较有利于农业生产。

(3)气候多变,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广西常因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两寒”(倒春寒和寒露风)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大。桂西地区多春旱,出现频率达60%~90%,桂东地区多秋旱,出现频率为50%~70%;雨季大、暴雨过于集中,年年发生洪涝灾害,尤其以桂南沿海和融江流域出现频率大。而春、秋雨季内受北方校强冷空气南下的影响,几乎每年春季出现倒春寒和秋季出现寒露风天气,危害农业生产。每年4月至7月间,出现大风天气,且影响范围和程度均较大。此外,桂西地区年年降雹,不利于冬季农作物和果木生产。

(二)气候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热量资源

广西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在17℃至22℃之间,最冷月1月的日均温在5.5℃至15.2℃,最热月7月为27℃至29℃。历年来各地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多在36℃至42℃,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6℃至0℃;年均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特点都是由北向南递增,由河谷平原向丘陵山区递减,桂西高于桂东,年均温最低的资源县与最高的北海市相比,相差6.2℃。21℃等温线大致与桂西地区的北纬24度线和桂东南区的北回归线一致。此线以南基本属于南亚热带气候区,其中南部沿海地区和左、右江河谷年均温大于22℃;21℃等温线以北则多属中亚热带气候区。从各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持续天数和积温来看,广西各地差异较大。≥10℃积温南部沿海地区和左、右江河谷等地高达8,000℃以上,最高达8,306℃;桂北山区以资源、乐业、南丹等较低,在6,200℃以下,最低为4,975℃,相差3,300℃;其分布特点与年均温相似,桂南高于桂北,桂西高于桂东,河谷平原高于丘陵山区。≥10℃积温初日分布规律与≥10℃积温分布规律一致,终日则相反,但终日的东西差异不大,桂南沿海地区初日始于2月中旬以前,比桂东北山区早40天左右,桂西的左、右江河谷的初日在1月底,比桂东梧州、玉林地区早20天左右。≥10℃日均温初终日间隔持日数的分布具有相应的特点,即南长北短,西长东短,河谷平原长,丘陵山区短。其中桂南合浦长达340天,比桂北的桂林市多77天,桂西的百色比桂东的梧州长44天,同纬度的柳州盆地比金秀山区长25天。各地无霜期差异也较大,在284天~365天之间,其分布规律与年均温一致。其中钦州、玉林、南宁3地区大部和河池地区西南部、百色地区东南部等地无霜期在340天以上,尤其是钦州、玉林两地区南部,都安东南部和左、右江河谷等地无霜期长达360天左右,基本无冬季。金秀、资源、灌阳、兴安、贺县、乐业等地无霜期较短,但也达284天~298天。其余地区多为300天~340天。

春季低温烂秧天气和秋季寒露风天气是广西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在春季2月至4月,北方有较强的冷空气南下,与南方暖湿气流交汇,造成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影响早稻适时播种,甚至造成大量烂秧。据统计,中等以上烂秧天气10年8遇。在寒露节前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南侵,遇有较强冷空气时,也会造成低温天气(称寒露风),影响晚稻的正常抽穗、开花和灌浆,增加空壳率。对灿稻常规品种而言,受寒露风影响的始现日期,桂北在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末,桂中在I0月中旬,桂南一般在10月中、下旬。2.降水资源

广西是全国降水量比较多的地区之一,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200毫米至2,000毫米,时空分布差异大。3个多雨中心分别位于东兴、昭平和永福附近。各中心附近的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900毫米以上,其中东兴高达2,822.7毫米。以百色为中心的右江河谷及其上游的隆林、西林和以宁明为中心的明江、左江河谷至邕宁一带,为少雨地带,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毫米以下。其余地区在1,200毫米至1,900毫米之间。除地区分布不均外,同一地点不同年份的降水量也相差很大。如昭平1973年降水曾达2,923.3毫米,而1984年仅有1,304.8毫米,前者为后者的2倍多。

各地的降水日数(日降水量大于或等于0.1毫米)也有差异,桂北一般平均180多天,而右江河谷和南部沿海不足140夭。在降水日数中,大雨日数占10%至18%,暴雨日数为2%至8%。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也不均匀。5月至9月是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5%。10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降水量只占全年的25%。由于年、季降水变化较大,常有旱涝灾害发生,干旱年平均3年2遇。百色地区和南宁、钦州两地区西部及南宁市,春旱在10年8遇以上,其中百色和田阳春旱为10年10遇。桂东北多秋旱,10年5至7遇。雨季期间,特别是6月至8月,每年又有洪涝发生。桂南沿海,融安、融水、永福和巴马、都安等地,堪称广西3大洪涝中心,平均每年2次至6次。3.光能资源

广西太阳辐射较强,唯日照相对偏少。各地每年太阳总辐射量平均在90千卡/平方厘米至130千卡/平方厘米之间。右江河谷及其以西地区,梧州、玉林地区东南部,以及十万大山北侧的宁明、上思、南宁等地,年总辐射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为全区最多的地区。桂北山区最少,年总发射量在100千卡/平方厘米以下,资源、融安、南丹不足90干卡/平方厘米。

辐射资源丰富只是有利的一面,日照偏少,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广西各地年平均日照时大多在1.300小时~2,250小时之间。左、右江河谷,桂东南和南部沿海较多,有1,800小时至1,940小时,涠洲岛最多,为2,253小时。桂北的资源、龙胜、三江、南丹、天峨和桂中的金秀,由于冬春两季阴雨日数较多,年日照时数仅有1,300小时,是全区最少的地方。4.风能资源

据有关分析结果,在大苗山、大明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与大瑶山至大容山一线以西的湘桂至黎湛铁路沿线两侧地带,地势较平坦开阔,是冬季风南下和夏季风北上的主要通道,是广西风能资源的高值地带,其中以钦州沿海和湘桂走廊较为丰富,具有利用风能发电、农副产品加工和提水等价值。大苗山、大明山、十万大山一线以西地区,处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地形较闭塞,风力资源较贫乏,一般无开发利用价值。只有在右江河谷的田阳、田东和都安、那坡等地,由于地形的狭管效应作用,风能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此外,在一些山区的山隘或山顶等局部有利地形,风速较大,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综上所述,广西气候有优越的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因此,在发展大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出发,因地因气候制宜,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实施经济建设,特别是发展“三高”农业必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广西气候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在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发展当地的名、优、特产品,发展创汇农业,建立经济作物基地,以创造更高的大农业经济效益。

广西生物资源概况

广西地跨北热带、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多样复杂,滋生和蕴藏着种类众多、组成复杂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类群多样,伴随而生的东洋界、东南亚大陆热带、亚热带树栖特有动物灵长类、鸡形目难种类、有蹄类哺乳动物、食肉类猛兽、两栖爬行类动物等,以及珍稀植物,种类多,分布广。此外,北部也出现有不少古北界的种类动植物。因此,种质资源相当丰富。

(一)植物资源

广西植物资源丰富,已知有289科、1,670多属、6,000多种。其中,乔木、亚乔木有120科、480多属、1,800多种。国家公布濒危保护植物389种,广西占有11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全国8种,广西有3种;二级保护植物全国有143种,广西有47种:三级保护植物全国有222种,广西有63种。仅中国才有的珍稀植物资源,被誉为“植物大熊猫"的银杉属古老植物,最早发现于广西。还有龙州舰木玉,资源冷杉、那坡擎天树、猫儿山华南铁杉、十万大山华南坡垒、广西桫锣、金花茶等。有经济价值的昆虫资源产物有紫胶、五倍子、蜂蜜、白腊虫、虫茶等。野生经济植物和特种用途的树木、灌木、草本等各类繁多,从林中采割流出液体和从树叶、种籽加工提炼的有松脂、安息香、栲胶、橡胶、茴香油、肉桂油、白兰花油、茶油、柠橡油、棒油、山苍子油等,还有用菌丝培植大量香菇、木耳等。

广西主要的珍稀植物有43种,分属22科、36属,大致分四类:孑遗稀有树种4种;珍稀用材树种20种;珍稀经济树种7种;珍稀观赏树种12种。从地理分布上看:主要在桂西南高温多湿的热区和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季雨林中,分布于桂南、桂西南的北热带、南亚热带的十万大山、大容山、六韶山、六万大山、大明山,以及中亚热带的大瑶山、九万大山、元宝山等山地,还有在桂北龙胜花坪林区、兴安、资源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

广西主要珍贵树种有银杉、桫椤、擎天树、马尾松、冷杉、短叶黄杉、福建柏、油杉、铁杉(南方铁杉、长苞铁杉)、穗花杉、长叶竹柏、砚木、金丝李、格木、紫荆木、狭叶坡、观尖木、香籽楠、楠木广西青梅、大叶木兰、大叶木莲、华南栲、青钩栲、苏木、见血封喉、凹叶厚朴、蝴蝶果、红花油茶、博白大果油茶、肥牛树、金花茶、叉叶苏铁(云南苏铁)、鹅掌揪、水松、白豆松、蓖子三尖杉、海南粗榧、海南五叶松、翠柏、鸡毛松、从叶红豆、八宝树等。

(二)动物资源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已知广西有鸟类530种和亚种,隶属于19目、56科,占全国1.186种的44.7%;兽类113种,隶属10目、32种,占全国450种的25.1%;两栖类152种,隶属3目、11科,占全国320种的47.5%。其中:鳖类有20种,占全国24种的83.3%;晰蜴类39种,占全国117种的33.3%;蛇类93种,占全国173种的53.7%。根据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分两级,广西属于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24种,二级保护有119种,还有大量经济药用、观赏动物。

灵长类。广西灵长类动物(主要是猴类)相当丰富,全国有18个品种,广西就占10种,分布遍及全区,主要以桂西南为多。主要品种有白头叶猴、黑叶猴、懒猴、长臂猴、猕猴、熊猴、鼯尾猴、红面猴、四川短尾猴、树鼯等。其中猕猴(恒河猴)又称广西猴,广西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白头叶猴为广西独有。

野生兽类。有120多种,广泛分布全区。

野生食肉目。主要品种有大灵猫、大斑灵猫、缟灵猫、棕猫、椰子猫、红颊蒙、食蟹蒙、黄鼬、青鼬、山灌、水獭、华南虎、金钱豹、黑熊、豺等。啮齿目。有巨松鼠、麦氏花鼠、白班鼯鼠、猪尾鼠、拟袋鼠、白腹巨鼠、箭鼠、中华竹鼠、银鼠等。

翼手目。有果蝠、蛸尾蝠、黄蝠、狐蝠等。

偶蹄目。有野猪、赤鹿、小鹿(黄猄)、鬣羚(苏门羚)、林麝、梅花鹿、青羊等。

鸟类。广西鸟类丰富,分布全区各地。共有400多种,约占全国的34%,常见的鸟类有原鸡、冠班犀鸟、长尾阔嘴鸟、红头咬鹃、棕腹橙鸭、夜蜂虎、棕三趾鸠、金猴拟啄、花鸪、竹鸡、斑鸠、珠项斑鸠等。

两栖类。有61种,主要有大鲵、肥螈、细痣庞螈、中国瘰螈、鱼螈、中国树蛙、獭皮蛙、华南西蛙、华南雨蛙、斑腿树蛙、细花狭口蛙、大树蛙、花姬蛙、大头蛙、竹叶蛙、大蟾蜍、宽头大角蟾、小角蟾、隐耳蟾蜍、中华大蟾蜍、淡尾角蟾、黑眶蟾蜍、强婚刺铃蟾等。

爬行类。有126种,主要有胸龟、大头平胸龟、山瑞、鳖、金钱龟、海龟、棱皮龟、玳瑁、丽龟、龟;蛇类,北部湾有青环海蛇、小头海蛇、环纹海蛇、溴灰海蛇、平颜海蛇、海蝰;陆地常见的有大蟒蛇、眼镜王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尖易蛇、菜花烙铁蛇、蝰蛇、烙铁头、竹叶青等;晰蝎类,常见有飞蜥、变化树蜥、丽棘蜥、巨蜥、蛤蚧、瑶山鳄蜥等。其中,蛤蚧是广西有名的药用动物,占全国的80%。著名的瑶山鳄蜥为广西独有,是中国特产。

广西水资源概况

(一)水资源总量 广西为全国水资源丰富的省区。水资源主要来源于河川径流和入境河流,河川径流包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量,河川径流与地下水补给量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广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880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2%,居全国第5位。入境水量为716.7亿立方米。1996年广西人均水资源量为4,138立方米,每公顷为7.2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河川径流为23%,地下水为9.2%。

(二)水资源的分布 广西全区流域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共计937条,总面积为2364275平方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9条。主要河流分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桂南直流入海域与百都河红河水系。

1.西江水系 西江流域主要河流有南盘江、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桂江、贺江,西江流域总面积为30.49万平方公里,其中广西境内集水面积共计20.24万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集水面积的85.7%,水资源总量约占广西水资源总量的85.5%。

南盘江。为红水河主源,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干流的源头。河长936公里,广西境内流域面积为4,16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9.43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46.7万立方米。

红水河。自蔗香起经广西乐业、天峨、南丹、来宾等县,至象州县石龙镇与柳江汇合?河长659公里,流域集水面积为43,79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24.99亿立方米,流域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74.67万立方米。

黔浔江。黔海、江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日汇合,河长172公里,河段集水面积为21,680平方公里。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67.9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7.3亿立方米。

郁江。郁江发源于云南广南县境内杨梅山,是西江流域的最大支流。流域集水面积为90,800平方公里,(含越南境内面积),其中中国境内集水面积为79,207平方公里,广西境内集水面积为68,125平方公里。郁江流域水资源总量为371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54.46万立方米。

柳江。柳江发源于贵州省独山县南部里纳九十九滩,上游称都柳江,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河流跨越黔湘桂3省区,流域面积为58,270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73.92亿立方米,河流入境水量为87.4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89.23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较丰富的河流。桂贺江。桂江和贺江位于广西东部地区,流域集雨面积为26,927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74.7亿立方米。其中,桂江为182.7亿立方米,贺江为92亿立方米。产水模数每平方公里为102万立方米,是广西水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且降水比其他区域来得早。

2.长江水系

湘江和夫夷水地处广西东北部,流入湖南省的洞庭湖,然后汇入长江。在广西集水面积为8.283平方公里,占广西面积的3.5%,水资源总量为93.06亿立方米。

3.桂南沿海诸河

桂南沿海主要河流有南流江、大风江、钦汪、防城河、茅岭江和北仑河。其中最大的河流为南流江。其次为钦江、防城河,北仑河为国际河流。沿海诸河直流入北部湾海域共计集雨面积为23,230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10.2%。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273.6亿立方米(含百都河和粤西河源)。该区现有水利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但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年内集中在5月~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80%左右,到冬春季节,一些小河流枯竭,致使沿海地区工业、生活供水紧张,对发展经济建设受到制约。

(三)水能资源

广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752万千瓦,占全国水力资源总量的2.6%,居全国第8位,可开发装机容量达到1,744万千瓦。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红水河、黔浔江、郁江、柳江和桂江的干流上,约占可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的85.9%。其中红水河干流可开发装机容量为1334万千瓦,占可开发的水力资源的71.3%。广西可开发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装机容量为1,511.9万千\瓦。

(四)水资源利用的现状与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西已建成蓄水工程、引水工程、喷灌工程、江海堤围工程、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工程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各类型的水利设施29万多处,其中大中小型水库4,439座,引水工程136,499处,初步具备了有一定规模的防洪、灌溉、水土流失的治理,山区人畜用水等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工程体系。据1995年统计有效灌溉面积为147.21万公顷,实际灌溉面积为122.17万公顷,实际供水量为223.72亿立方米,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23%左右。

展望未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所需水资源的供给日益尖锐,江河水资源受到污染也日趋严重,因此,除了管好现在水资源工程,充分发挥其效益外,还需继续新修建一些水资源工程,既要防洪,减少灾害,又能解决供水用水。据水利部门预测,一般年份(频率75%)广西总需水量为414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414t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595亿立方米,总供水量505亿立方米。频率为95%时,2000年广西总需水量为458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387亿立方米;2010年总需水量为607亿立方米,总供水量为448亿立方米。根据预测,供需矛盾突出,因此,必须增建一批多目标综合利用的大中型调节水资源工程,这是发挥广西水资源优势,也是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目标所在。

广西海洋资源概况

1.海洋捕捞资源

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去,使北部湾成为中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以红鱼、石斑、马鲛、鲳鱼、立鱼、金线鱼等10多种最为著名,其他海产中的鱿鱼、墨鱼、青蟹、对虾、泥蚶、文蛤、扇贝等品种,以优质、无污染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鱼类总资源为75万吨,其中底栖鱼类资源量为35万吨,约占总资源量47%,总可捕量约为40万吨。鱼类集聚大致分为两大类型:①北部湾沿岸区,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二长棘鲷、蛇鲻类、断斑石鲈、真鲷、马鲛、青鳞、鰶鱼、海鳗、金色小沙丁、脂眼鲱、鲇鱼、水公鱼、海鲶等30多种,还有鱿鱼、墨鱼、章鱼以及20多种虾类。②北部湾口至湾中部区,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金线鱼、多齿蛇鲻、大眼鲷、马六甲鲱鱼等。由于海洋水文条件控制,湾东部和北部为鱼类产卵、育幼水域,以小型鱼类居多,是鱼类资源繁殖保护区;成鱼向湾西、湾中回游,以大中型鱼类为主,是中国尤其是广西渔民的传统捕捞区。北部湾渔场可分为三大部分,渔场面积近4万平方海里。

(1)湾北渔场。从广西沿岸至北纬20度30秒的海域,其中又分为涠洲岛以北禁渔区和涠洲岛以南的近海渔场。前者主要是鱼虾的繁殖场,是鱼类资源繁殖保护区,其中有5个沿海虾场:营盘虾场,白虎头-冠头岭虾场,沙头虾场,防城港一三娘湾虾场,斜阳岛南虾场;2个鱼类产卵场:大风江以东、涠洲岛以北的水域是二长棘鲷鱼的产卵场,龙门江口至珍珠港为蓝圆鲹、真鲷、鲻鱼、断斑石鲈、鸡笼鲳、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鱼的产卵场。

(2)湾中渔场。主要是以夜莺岛为中心的渔场。渔场位于几个水团交汇的区域,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海底平坦,底质为沙泥,平均水深只有38米,适于底拖网作业,是优良的底拖渔场。

(3)北部湾南部外海渔场。范围包括北部湾湾口以南80米~200米水深的南海大陆架,是一个新开辟的渔场,大部分为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据估算,该海域底层鱼类资源为4吨/平方公里,底层鱼类资源为14万吨,中层鱼类资源为5万吨,总共资源量为19万吨,最佳可捕量为9.5万吨,目前尚属开发阶段,潜力相当大。

2.海洋养殖资源

广西浅海滩涂广阔,水质肥沃,生物品种繁多。在10万公顷的滩涂面积中,可养殖面积达6.67万公顷,占滩涂总面积的66.3%,其中近期可利用养殖的滩涂面积有2.67万公顷,分别占滩涂总面积和可养殖面积的26.5%和40%;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有65万公顷,可养殖面积达26万公顷,占浅海面积的40%。滩涂养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有文蛤、泥蚶和毛蚶、牡蛎、贻贝、瓜螺等贝类和方格星虫、沙蚕、窣蛏(竹蛏)、海胆、三尤梭子蟹、锯缘青蟹、对虾等。从滩涂生态环境看,以南流江口以东的沙滩和沙泥滩,滩涂平坦,淡水较少,盐度较高,适宜星虫、文蛤、窣蛏、毛蚶生产繁殖;南流江口以西的泥滩和沙滩海岸弯曲,河流注入多,海水盐度较低,水质肥沃,适宜星虫、文蛤、泥蚶、沙蚕、牡蛎等生长繁殖。从潮间带分布看,高潮带以甲壳类为主,蟹类最多;中潮带以下以虾类为主。浅海养殖主要有珍贵鱼种、珠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等。

主要的养殖资源有:

①珍珠。广西沿海所产的珍珠驰名中外,在世界上被称为“南珠”,是一个宝贵的养殖品种,珍珠由马氏珍珠贝所产,广西沿海分布面积达数万公顷,主要产于合浦营盘和防城珍珠港两地,可养殖面积为0.47万公顷,其中可供近期开发的最佳面积有466.67公顷。

②牡蛎。分布于广西沿海天然牡蛎资源面积达20多万公顷,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面积为3.33万公顷,其中可供开发最佳面积有0.6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茅尾海至大风江口一带海域上。

③对虾。广西沿海均可养殖,但主要以铁山港至营盘、北海大冠沙、光坡至防城港、江平至北仑河口岸段为主。

④青蟹。在广西沿海到处均有分布,但主要以茅岭江、钦江、金鼓江、鹿耳环江、大灶江、大风江、江平、山口、石头埠等岸段为主。

⑤文蛤。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风江口两岸。

⑥泥蚶在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产于犀牛脚平山一带、光坡薄寮尾、暗埠江口、西场官井、水儿等海域。

⑦毛蚶。主产于沙田、西场、沙岗、党江、犀牛脚一带海域,天然资源面积约1.33万公顷。

⑧日月贝。主要分布在白虎头东南海域。

⑨江蓠。以大番坡至南流江口和石头埠至营盘一带海域为主。

⑩鱼类。以珍珠港、龙门、石头埠及涠洲岸段为主,可开发名贵鱼类和海参养殖。3.海洋空间资源

广西海岸线东起与广东接壤的英罗港,西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岸线总长1,595公里,直线距离为185公里,海岸线的曲直比高达8.6:1;有大小岛屿624个,面积为45.81平方公里,岛岸线长354.4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为7,500平方公里。其中,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广西海岸线曲折,港湾水道众多,天然屏障良好。从东至西,有英罗港、铁山港、廉州湾、大风江口、钦州湾、暗埠江口、防城港、珍珠港、北仑河口等10多个大中型天然港湾,其中不少港湾具备水深港阔、避风隐蔽、不冻不淤等特点,建港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据初步估计,这些港口可建成120个以上的万吨级深水泊位,开发后年吞吐能力可达1.4亿吨。其中,钦州港、防城暗埠江口、铁山港的泊靠能力可达10万吨级,防城港、珍珠港可达5万吨级,这些潜在的港口资源能够满足海运业向大型发展的趋势,具备与世界各大港口直接往来的条件。目前,广西开发的共21个大小港口,其中仅有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铁山港初步开发为商业运输港口,吞吐能力为700多万吨,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潜力巨大。4.海洋生物资源

广西沿海滩涂生物资源丰富,共有47科、140多种,以贝类为主。其中,牡蛎资源量有4,000吨,文蛤资源量有8,500吨,毛蚶资源量有22,000吨,方格星虫资源量有4,000吨,锯缘青蟹资源量有140吨,江蓠资源量有190吨。这些都为滩涂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广西浅海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在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范围内,有浮游植物104种、浮游动物132种,其年均总量分别为每立方米1,850万个细胞和137毫克;各类海洋生物达1,155种,其中,虾类35种,蟹类191种,螺类143种,贝类178种,头足类17种,鱼类326种。经济生物中,有2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量有6,000吨;有10多种经济虾类,资源量有6,000吨;有3种经济头足类,资源量有700吨。另外,北部湾有昂贵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鲎有4种,资源量有数万吨,年产量约20万对;河豚有8种,仅棕斑兔头鲀年可捕量可达1.1万吨;海蛇有9种,沿海的活海蛇年产量约75吨。

二、广西区位优势

广西位于中国大陆沿海地区的西南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处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和中国大西南地区的交汇地带,中是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大西南的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等省区市,面积264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亿多,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产资源,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大西南的开放和开发是十分重视的。1992年5月,中央决定“要充分发挥广西作为西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从而奠定了广西在全国全方位开放以及大西南联合开放开发中的战略地位的作用。广西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沿海、沿江、沿边的省份;既有适应亚热带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又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既有方便的水、陆、空交通,又有联接世界各地的通讯网络;既是少数民族地区,又是全国重要侨乡;既有发展迅猛的高科技,又有廉价的劳动力独物的区位优势,使广西成为全国唯一的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

第五篇:惠州农业概况

惠州农业概况

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三角东北端,与广州、深圳、东莞交界,毗邻港澳。辖两区(惠城区、惠阳区)三县(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设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乡镇53个、办事处16个、村委会1041个。陆地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3.4万,户籍人口343万,其中农业人口139.5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GDP)2093.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5.6∶58.4∶36。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石化数码新城,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湖、江、海、泉、瀑、林、涧、岛为一体,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身,有惠州西湖、罗浮山、南昆山、巽寮湾、大亚湾等风景名胜及自然保护区15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

惠州全年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农牧业资源丰富,是广东省的传统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之一。耕地总资源212.2万亩,常用耕地面积173万亩,其中水田113万亩(2010年统计数据)。2011年粮食播种面积180.06万亩,总产60.98万吨;蔬菜147.34万亩,总产214.55万吨;水果85万亩,总产58.88万吨;出栏肉猪185万头、家禽3720万只,肉类总产18.94万吨。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9.8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118.54亿元、林业4.36亿元、牧业47.26亿元、渔业16.5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3.17亿元;农业增加 值116.5亿元,增长3.9%;农民人均纯收入10938元,增长20.5%,增幅连续5年(2007-2011年)达到两位数,连续6年(2006-2011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在全省各地级市中排位第6,比全省平均水平9372元高出1566元。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主要有如下十二个特点: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18个,其中连片面积1万亩以上的10个,0.5-1万亩的33个,标准农田面积58.5万亩,带动示范区50多万农民群众年新增农业产值6.5亿元,人均年增收500元以上。

二是特色效益农业建设加快推进。打造了甜玉米、马铃薯、梅菜、荔枝、龙门年桔、石湾韭黄、特色蔬菜、花卉、优质番薯、大顶苦瓜、淮山粉葛、优质紫红茄等12大特色农产品,形成了7个相对连片5万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11年全市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含复种)208.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冬种马铃薯、甜玉米和供港蔬菜生产基地。

三是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10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22家、市级8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6家,总销售收入71.5亿元,带动农户22.5万户,户均增收3720元,增长10.7%;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7家,社员9700人,2011年带动农户8.9万户,户均增收3260元,增长6.5%。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加快推进。拥有1家市级农科所,1家市级畜科所,22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每年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600多个,开展科技攻关及区域试验项 目50多项,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下乡活动900多场次,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201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生猪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

五是农业机械化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实现农业机械原值9.23亿元。全市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64%。设施农业发展到5万多亩,其中蔬菜3万多亩、水果2万多亩、花卉3000多亩。

六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惠州农业信息网年发布信息8000多条,日均点击率近1.5万人次,连续2年(2009-2010年)被评为“中国农业百强网站”,连续3年(2008-2010年)被评为“市政府部门先进网站”。

七是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累计制定地方农业标准40项,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3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13个、市级14个),有“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135家、基地140个、产品303个;有省市级名优农产品87个,其中省名牌产品21个、市名优产品66个。市县(区)两级均建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全市有农业的乡镇(办事处)100%建有农残检测站,每年抽检农产品样品30多万个,总体合格率在98%以上。

八是节能环保和生态旅游农业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实用沼气池9834个,其中大中型沼气池1042 个;建成管网式集中供气工程555个,惠及农户3062户;18个猪场实行沼气发电,占全省沼气发电场的60%。拥有博罗航天科技园、惠城区现代农业园、惠阳良井现代农业园、惠东永记生态园、龙门 香溪堡生态旅游区等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一批。

九是外向型农业加快推进。全市现有出口菜场39个,出口畜禽养殖基地28个,畜禽出口加工企业7家,是内地最大的供港蔬菜种植基地,供港蔬菜约占香港进口总量的40%,供港生猪、家禽和水产品约占香港市场的1/3。

十是现代畜牧业建设加快推进。建设完善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52个,有国家畜禽标准化示范场7家、省重点生猪养殖场23家,万头以上瘦肉型猪场55个、5万只以上的肉禽场61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生态养殖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十一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加快推进。累计落实帮扶资金2.5亿元,帮扶村级扶贫项目349个,帮扶贫困户脱贫项目6700多个。全市74个省级贫困村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其中18个村达到10万元以上;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超过2500元,基本实现脱贫目标。

十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村企合作示范村建设经济合作项目272个,实际投资23.8亿元;企业支持公益项目1591个,县镇村三级和企业共投入8.5亿元。加强名镇名村建设,从2011年起,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作为名镇名村建设专项资金。

下载以色列农业概况(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色列农业概况(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漯河市农业概况

    漯河市: 漯河市辖3个市辖区、2个县,共有7个街道、27个镇、21个乡,辖区总面积为2617平方公里,人口260万人。2010年城市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0万人。漯河市是中国食品名......

    海盐农业概况范文

    海盐农业经济情况汇报 海盐县位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北岸,是沪、杭、苏、甬四大城市的区位中心,是浙江省首批小康县之一。全县陆地面积534.73平方公里,海湾面积537.90平方公里,耕地3......

    嵩县农业概况

    嵩县概况 一、 地理位置 嵩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伏牛山北麓及其支脉外方山和熊耳山之间,因处于嵩山起脉而得名,汉代臵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县域跨东经111°24'至112°22......

    吉林农业概况

    吉林省地处中国东北的中部,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生态示范省,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和全国“六大林区”、“八大草原”之一。全省幅员面积18.74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53.78万公顷,占总面积......

    甘肃农业概况

    全省农业发展概况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1109.7万吨,肉类产量92.3万吨,禽蛋产量11.4万吨,奶类产量53.5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5.3万亩,水产品产量1.33万吨。农机总动力达到2279万千瓦,耕......

    广西农业概况

    广西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北纬2054-2623、东经10428-11204。东与广东、海南为邻,东北与湖南接壤,北与贵洲,西北与云南相连,西南与越南交界,南濒北部湾,是全国......

    潍坊农业概况(推荐)

    潍坊农业概况潍坊市是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是山东省农副产品的集中产区之一,是全国农业产业化的发祥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科技水平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在全......

    江西农业概况[最终定稿]

    江西农业概况 江西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省内最大河流赣江纵贯全省,故简称“赣”。全省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辖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