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时间:2019-05-12 11:41: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第一篇: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

在社会关系中,“道德价值观”是对社会生活中基本利益关系的一种道德主张,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着引导或者制约的作用。道德价值其公开宣称的内容,就是对其所主张的社会结构性质的表白。一个保持正常秩序的社会应有与社会制度、习俗惯例、政治经济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当前我国社会存在多种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应建立与“应然”的社会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价值观。

一 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

在社会中,人们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群体或机构的成员存在。人们为满足各种需求结成了相互关系。社会的内容,就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就是研究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社会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经过交互所形成的稳定的相互联系。社会关系的呈现为:

1、社会行为方式,是表现于人们日常行动中的社会关系。

2、规范、制度是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正式的“符号”。规范和制度将人们满足需求的“目标和手段”秩序化,即政治构架。

3、惯例、习俗,是模式化了社会关系。是在规范和制度背景中人们在交往中持续作出“适当的”行动选择的结果。以一系列“规则和仪式”的形式存在。是非正式的“符号”。通常表现真实的社会关系状况。在“需要”与“制度”之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定的行为方式“模式化” 为一系列“惯例、习俗”。惯例、习俗使人们在一定的组织方式中满足需求,并使这样的相互关系(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持续。

4、道德价值观,人们价值观中的道德内涵,是对社会生活中基本利益关系的一种道德主张:即哪些人的利益在社会中应得到尊重、关注和保障。道德价值观的功能,整合人们的社会信念,进行社会评价。规范、制度“、”惯例“和”道德价值“,都是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制约作用的制度性质的内容。”规范、制度“表现为有形的制度,而”惯例“则表现为无形的制度,”道德价值“则是关于制度的价值文化。它们都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发生着引导或者制约的作用。社会不会为建立某种体制而建立体制,人们也不会为某种活动而进行活动,而总是为了追求和实现一定的价值目的的。任何一种社会体制和人们的活动背后,都不可避免地内含着相应的价值目标。这是由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主体目的性特点所决定的。与自然事物运动的客观自在性不同,人类历史的社会活动不但诉诸于客观的必然性,而且还诉诸于价值的合理性。这就是社会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问题。价值,是作为客体的事物对于主体人的某种功效、作用和意义。价值观,就是人们评价事物之功效、作用和意义的基本观点、基本标准和基本态度。价值观之于社会和国家来说,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合法性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主导社会理想、信念、精神、风气的内在灵魂。一般而论,价值观念同规范、制度、惯例一起,共同构成了社会制度、社会秩序存在和运行的三种互为依存的基本力量。

道德价值其公开宣称的内容,就是对其所主张的社会结构性质的表白。”社会结构的性质“,就是蕴涵在”规范、制度“、”惯例“以及”道德价值“这些”制度文化“中的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性质。”社会结构“范畴与”制度文化“范畴的区别,就在于”社会结构“是无法直接进行观察的,而”制度文化“是可以在实证研究中通过对”规范、制度“、”惯例“和”道德观念“的内容来进行观察和测量的。

作为社会秩序的社会制度和社会体制,只有当它在广大公民意识深处奠定了价值合 理性之基础时,才可能有长期的稳固和持久的发展动力。事实上,社会秩序首先应该是 一种价值规范秩序和伦理道德秩序。这不但因为社会秩序是人们价值观念上达成某种共 识的结果,更主要的还在于,任何社会秩序本身就是由外化的操作规则和内化的价值规

则两部分组成的。操作规则是价值规则的对象化。价值规则是操作规则合理性之内在根 据,以及对这种合理性的论证和说明,从而为现实制度确立起合法的和道义的基础。这 种论证和说明,通常是由国家意识形态来实现的。国家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 创造必要的精神文化条件和道德、舆论环境,把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规则和价值目标加以 系统化、具体化和日常化,进而转化成为社会公众的基本共识和追求的理想,遂使社会 的集体目标和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以此动员和整合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 社会发展

二 当前中国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冲突

(一)道德价值观的冲突,即主流被倡导的和公开宣称的道德价值与实际蕴涵在惯例、制度、活动中的道德价值之间与是吻合的还是对立的。当前的对立主要有:

第一、多元价值观的对立。社会转型造成了主体利益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利益主体形成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在这些特殊利益主体之间必然形成不同的伦理价值,并由此发生冲突和对立,致使一元主导价值观的地位发生动摇,作为其核心的政治思想理念与道德理想理念为更现实的生存斗争、发展观念所淡化。

第二、个人主体本位与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冲突。市场经济的实践,强调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个人利益,它唤醒了人们的个人主体意识,凸现出个人的主体性。但由于在某些方面的缺失,很容易滋长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体本位的价值观,要求坚持以集体主义原则为核心,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同时兼顾合理的个人利益。

第三、道德取向和利益取向的价值冲突。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体主体作为经济主体的性质日益凸现,适应这一转变而形成的价值观(如奋斗、选择、创造、竞争、注重经济利益等)便与作为道德与政治主体相适应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如重义轻利、重”理“轻欲、提倡 ”中庸“而扼杀进取等观念与个体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的客观要求很不适应。经济主体的角色使功利性与实用性成为衡量价值的重要尺度。当义与利相悖时,取利而忘义成为许多人行动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价值观冲突的原因分析: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分化以及经济体制的转轨是引起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与冲突重要原因。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迁引发价值观冲突。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速度加快,社会结构要素的类别增多,社会结构诸要素间的差距拉大,由此造成了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冲突。

其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严重的社会现状导致了贫富阶层之间的价值观冲突。对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分享社会资源的机会极其缺乏,当社会利益的需求强烈而致富机会短缺时,有些社会成员会不顾自己的条件,用非正当方法去获取利益,而当卷入越轨行为的人数量较多时,消极价值观产生的条件就成熟了。这些与主导价值观格格不入,但在现实生活中逐步累积起来的消极因素,构成了消极价值观。

再次,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而导致传统计划经济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强调政治,忽视经济;强调精神忽视物质、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强调义忽视利、强调人的社会价值忽视人的个人价值为基本特征的价值观与现代市场经济倡导的自主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平等观念、开放观念、法制观念等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同时并存。

三 我们应建立怎样的主流道德价值观

社会体制变革不能没有价值观念变革的支持,否则是难以顺利启动的,其成果更是 难以持久巩固的。从一定意义说,旧的价值观念的变革是社会其他领域变革的先导,而 新的价值观念的建立则是整个社会变革的结晶。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

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正迫切需要我们更积极地推进价值观念的变革,特别是建立起新 时代的价值观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结构和矛盾日趋复杂,传统伦理型的人际关系正逐渐被契约关系取代,现代生活的技术化、功利化和紧迫感既带给人们空前丰裕的物质文化享受,也加深了人们对人生价值、生活理想、生命意义的内在感受,更加渴望精神的寄托、意义的理解和内心焦虑的释放。因之,人们对价值理想和精神支柱的期待,亦不断增高和强化。

作为比以往社会形态更高类型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所体现的价值意义,乃是建构 起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的社会结构和组合状态,从而更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的 需求,更加符合人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但就操作方面讲,社会主义并无固定不变 的运行模式。

围绕上述中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价值观又可化解为一系列更加具体的价值目标和 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事实上,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一般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和价值取向,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个性。在当代中国,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且也总是同社会主义价值观紧密相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包含、体现和丰富着社会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则表现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支持和保证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价值观都是一个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并有多层面的价值观与之相结合的结构体系。第一,面要努力吸取各种价值观的合理因素,确立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使功利价值与超功利价值、个人价值与群体价值、义与利、理与欲之间保持平衡;第二,又要承认其各自的合理性,对各种价值观采取宽容的态度,避免用主导价值观去代替一切、将主导价值观与其他价值观对立起来的做法,力争冲突各方的融合或达成价值互补;第三,健全各种价值观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和机制,以有效消除相互冲突价值观之间的隔膜和误解,实现多种价值观在新形势下协调发展。第四,转变意识形态建设思路。我国传统的政策推行是自上而下,但意识形态建设有其特殊性,传统操作过程易导致传达偏差、落实不力、效果不理想等问题。社会主义主流价值体系建设需要转思路,采取逆向思维,变”期望社会普遍认可“为”让自觉接受的群体发挥引导作用"。

第二篇: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从“食品安全”透析中国社会价值观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重拾传统文化根基 作者:捷盟咨询顾问 吕颖

有毒豆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油条、苏丹红鸭蛋和鸡翅、细菌水饺、福寿螺、海南毒豇豆毒节瓜、塑化剂饮料、绝育黄瓜、染色馒头……每一个触目惊心的字眼,背后都承载着多少无辜人健康的损害甚至生命的消逝。“民以食为天”,这个天,谁能伤得起?现实的满目疮痍敦促着现代人举起文化的镜子,在纵深的历史长河中,回溯饮食文化的原点,复活那些千百年前中国饮食文化中传统精神财富的根基。

孔子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可谓妇孺皆知,但孔子的饮食文化观念本身却是个自相矛盾的悖论。一方面,孔子主张对欲望的节制既简朴的饮食观念。譬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这种清贫的生活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竹林七贤发展到了极致。而孔子也曾称赞家境贫寒、箪食瓢饮、居住陋巷、手不释卷、苦中作乐的弟子颜回,曰:“贤哉回也!”而另一方面,孔子对于食品的色香味等味蕾满足的追逐却令人叹为观止,饮食文化在孔子眼中已然具备了艺术的雏形。在《论语·乡党》中,孔子说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主张吃饭时,食品尽可能做得精细,烹制时,肉要切得细致。

看似悖论的两个截然不同的论述实则统一于儒家思想讲求“中庸”的世界观中。子曰:君子中庸。(《中庸》)何谓“中庸”?朱子在《集注》中给予了自己的解读:“中者,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用更通俗的话来讲,中庸强调的是平衡,思想的平衡,价值观的平衡。在孔子那里,“中庸”之道登到了道德的顶点了。而孔子所倡导的饮食文化中,对食欲的“禁”与“纵”,看似矛盾的统一体,恰恰体现出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何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和”的方法论和“中庸”的世界观。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句话:“鱼馁而肉败不食。”有人这样解读这句话:孔子的“道”体现在饮食之“礼”中,因而,“败”、“馁”、“色恶”及“臭恶”,实指“无道”,而“不食”体现了“正道”的追求。观古论今,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否可以理解为“无道”的表现?而党和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重拳打击是否能看做“正道”与“无道”之间一场背负了百姓的生命与健康重任的博弈?

论语中多次提及的“义利观”亦可关照这场博弈的深层内涵。何谓“义”,道义?义气?此“义”绝不能如此狭隘的解释。“义”在儒家思想中是具备社会属性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对社会秩序的尊崇,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说:“亲亲,人也;敬长,义也。”正是如此,“义”在儒家思想中,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而何谓“利”?“利”,这个概念,相对更为人性,或者干脆可以等价于“欲望”。叔本华曾把欲望比作为一个永远吃不饱的“胃”,或是一张巨兽之口,这个比喻非常经典。欲望如人性的宇宙中未知的黑洞,无休止地吞噬着;欲望如每个人心里肆虐的洪水,澎湃汹涌却悄无声息。欲望是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原动力之一,欲望是人类的本能,若无欲望,人类历史的车轮将永远停滞于文化最为天真蒙昧的远古时期,若无欲望,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将永远搁置于荒草凄凄的黄河岸边。掩卷沉思,扪心自问,只要是正常人,谁能没有欲望?欲望之于人类,是罪恶之源更是发展之源。也许是东方曾经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丝绸之路辉煌的年代也正是东方文明主宰世界的岁月,而在那时,中国古代的先贤已然认识到了欲望洪流的可怕,于是东方伦理道德文化的构建更大程度上倡导的是对欲望的约束。然而可悲的是,东方文明在欲望一词上矫枉过正,导致了千年以来中国封建文化精英阶层养成了对于物质的需求极度蔑视。有西方哲学家笑言:东方毁灭于物质之冬,西方毁灭于欲望之夏。这并不是笑谈。孟子曰:“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小的时候,我们都曾背诵,并用其激励自己。用现代的语言一解释就是,如果你心志痛苦,筋骨劳累,身体发肤饿的都不像样子了,身上没有半分钱了,甚至心志都乱了套了,别着急,这是上天要赋予你大责任了,要忍住!从积极的层面看,这句话是告诉人们,套用新东方俞敏洪的一句名言: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铸就辉煌。但是,从另一方面,我们能从中看出这句话中暗含的对欲望的压抑。

儒家思想对于欲望的解读其实也是颇具中庸之道的。儒家认为,欲望是人的本性但是要节制。孔子认为欲望乃是人的天性使然,“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另一位儒家先贤荀子曾说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然而孔子将“节欲”的观点亦表述得十分清晰。子曰:“君子好色而不淫。”这里的色是指人类一切一切的欲望而不仅仅局限于性欲,而“不淫”是指合理的节制,按照一定的社会环境下的道德与法律去节制。儒家对道家的“去欲观”是持批判态度的:“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对于人的欲望,儒家讲究的是“教化”,拿什么去教化民众、约束欲望呢?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处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把持着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为封建君主制度所用,三纲五常就是道德规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伦理,而这样的道德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表率。这种绝对的服从是服务于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是本身就是对欲望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平等的蔑视。于是,原本对“欲望”持中庸之道的孔子绝然想不到,在其离开人世后其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欲望观和其初衷已然背离了那么远,他无意间关上了中国人心中的欲望之门,而且这一关就是上千年。然而,孔子更无法预料,千年之后,“天赋人权,平等自由”这句魔咒如同一把钥匙,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开启了中国人心中尘封已久的那扇欲望之门,门后那压抑了千年的洪流一发而不可收拾泛滥至今。谁能否认,有毒豆奶、三聚氰胺奶粉、瘦肉精猪肉、地沟油油条、苏丹红鸭蛋和鸡翅、细菌水饺、福寿螺、海南毒豇豆毒节瓜、塑化剂饮料、绝育黄瓜、染色馒头……这些罪恶的产生不是由欲望失去了道德的约束而走向了歧途?儒家另一位先贤荀子曾提出“中理”这一标准,即人的欲望要遵从社会的道德规范。如果封建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合理导致了中国人物质的贫乏和欲望的压抑,社会道德规范的不合理性造就了“在人与社会道德规范之间,难道人永远只能服从后者,而后者就不能服从前者?”这样的疑问和思潮。那么也许正是这种思潮间接导致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问题,譬如“食品安全”问题。追本溯源,当“利”与“义”的博弈,“欲望”与“道德”的角逐在中国的市场经济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小康建设迈入新时期的舞台一隅不断上演,拿什么来解决这乱象呢?——价值观管理。

捷盟的价值观管理“三导”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探索,能否为社会价值观管理提供借鉴?一切还在探索中,我们期待着。

第三篇:浅论道德与价值观

浅论大学生的道德

--大学生的价值观

101002118

沈恬

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存在着差异,我本人认为并不存在着对错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观点,并且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形形色色的道德价值观念体系,使人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步入误区,造成严重后果。当代大学生正值成长中的过渡时期,身心正处于由青年向成人、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时期。由于身心发展的动荡性,以及外界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体系,使得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的建立过程中,难以区分、难以决择。尤其面对诸如自我利益、个人利益这些长期不被“正视”的内容时,使他们更是感到进退维谷。因此,正确看待自我利益,以其合理的内容来引导大学生健康道德价值观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此主要对大学时代的道德与健康价值观的建立作简要论述,仅是个人观点,稍作浅论,还望老师能与斧正。

那何为道德?

道德是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个行为规范,获得别人信任的一个标准。有些人以为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很难,其实只要你去做了,就会发现其实也很简单,道德就是诚实守信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东西;道德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帮助他渡过难关。道德其实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得。记得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

道德是石,敲出希望之火;道德是火,点燃希望之灯;道德是灯,照亮人生之路;道德是路,引导人们走向灿烂辉煌。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己开始,自觉地做道德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捍卫者,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曾说过: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 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 “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意大利诗人但丁也曾说过:“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道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

再来看看我国,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无论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还是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无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为他们 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苏辙就曾写道: “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综上所述,正如 18 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 论》中所说,道德情操永远种植在人的心灵里,人既要“利己”也要“ 利他”,唯有此,人类才能永恒。温总理曾在多个场合中提到了亚当斯密的这部传世经典《道德 情操论》,并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指出,道德是世界上最伟 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为何这本书有如此的魅力,读过之后才领悟,在物欲膨胀、道德 濒临崩溃、心理危机日益深重的时代,斯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将引导人们穿越昏暗的私欲“丛林”,小心地呵护心中的道德烛光,带给读者 心灵的满足。

如果说道德是基础,那么价值观就是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建筑物!那么什么是价值观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之中 ,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遭遇 ,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由此 ,无论有无文化 ,文化水平高低与否 ,价值观是人人皆有 ,只是由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以及哲学素养等等方面的差异 ,人们总结出的人生理论或价值观各有不同 ,甚至以不自觉、不系统或自相矛盾的形式存在着。价值观既是人对人生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关系的一种认识 ,又是一种群体意识。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新世纪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的思想素质如何,我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21世纪中国的发展和前途。对我们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使我们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具有正确的苦乐观

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困苦并不是坏事,它能造就人也能考验人。谁英雄,谁好汉,困苦面前试试看。人的面孔就是“苦”字组成的,双眉是“艹”头,眼鼻是“十”字,下面是“口”字,加起来就是个“苦”字。人生就是一个苦像,怕苦畏难就做不好人,也干不成事。可不可以这样讲,所有的成功是“苦”出来的,所有的进步是“苦”出来的,所有的幸福是“苦”出来的,所有的名著是“苦”出来的。屈原不苦写不出《离骚》,孔丘不苦写不出《春秋》,司马迁不苦写不出《史记》,勾践不苦,就没有最终的灭吴复越。山东大学一个讲师,在没有四通、微机的年代里靠勤奋吃苦,靠给别人抄稿子,“抄”成了一个副教授。人们常说:“困难象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挫折虽然影响人们前进的步伐,但它却能磨炼人们的意志。成功伴随挫折,挫折使人成熟。时下,有人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领导一批评,就认为和他过不去。这些人脑子里缺少辩证法,不知道批评是“强身健体的蜂王浆、球蛋白”。有个形象的比喻,马和羊同拉一驾车,上坡的时候,车夫使劲地抽打马,而不管羊。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具有正确的道德观

一个人气很正,思想很好,但没有才能,就会成为无用之人,如果有才气,但气不正,品德很坏,就会成为有害之人。有人说:“缺智的人是次品,缺体的人是废品,缺德的人是危险品”。曾国藩有两句话:“有才无德——小人;有德无才——庸人”。作为大学生就要德才兼备,这是大学生作人的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德就是倡导全体公民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我认为必须做到三要:一要学习上成熟,听招呼,守规矩。能够站到班上干好事,干好老师交代的任务。假如作为班上的班干部要做到执政为民,秉公用权,真正让学生放心,让人民满意;二要老老实实为人,胸怀豁达坦襟,与人为善,诚信相待,常言说:“心底无私天地宽,热心助人品自高”。80年代初,社会上一度流行“雷锋叔叔不在了,雷锋精神过时了”。当看到一则关于美国西点军校张贴雷锋画像的报道,便有感而发,写了篇“有感雷锋出国”的文章,被《解放军报》等国家级报刊登载。雷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他的精神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西方人都很崇尚,我们没有理由说他过时了,必须大力倡导和弘扬。正象一首歌唱到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三要洁身自好,慎微、慎独、慎言、慎行。切实牢记“两个务必”,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去;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吃的不吃,不该贪的酒杯不端;管好自己身边人,不能因小失大,影响自己声誉;管好自己的“尾巴”,始终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要自信,但不能自傲,以平常心态对事对己对同学和朋友。要深谙“公生明,廉生威”的至理名言,始终不忘身后有上百双眼睛在看着,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任何时候都不能干那些让人指脊梁骨的事(吃、拿、卡、要、报,让人家讲说),不能干那些丢份子、掉价的事,不能干那些提心吊胆,吓得睡不着觉的事(害怕自己干得事露出马脚)。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其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会后,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又多次就科学发展观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新的发展要求。它是当今发展理论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指导今后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往发展理论的超越,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发展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是进行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教育,着重让他们理解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变化。过去强调“发展是硬道理”,经过20年的奋斗,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也意味着不惜代价解决温饱问题的发展观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而今后的20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20年,就必须用新的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各项建设实践与具体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面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温家宝总理指出,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我们西京学院也及时把跳跃式发展战略调整为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锻造一流民办高校的发展战略。这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提高是正确解决国内诸矛盾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针对我国现时存在的城乡、工农差距扩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沿海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东西差距拉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问题。对此,党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了“五个统一”和“五个坚持”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发展观。对中央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无不拍手叫好,真正体现了民意和人心。

我们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如果我们不坚持科学发展观,而是任其发展,必然导致人口剧增,环境破坏、生态危机、人文失落、价值失衡、社会腐败漫延,最终导致社会全面失衡,必须引起我们深刻反思和高度重视。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自觉地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实际行动创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带头保持学校稳定,协调、师生、生生关系融洽、学习进步,以作为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基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梁启超先生这一名言震荡着一代代年轻大学生的心灵,我们大学生要以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正确健康的价值观迎接未来的挑战,为国家的富强奉献自己

第四篇:在奉献中践行价值观

在奉献中践行价值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在奉献中践行价值观”。

“人为什么活着”,“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这次的价值观大讨论开始后,我想很多人都会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去寻求答案。而我的答案就是两个字“奉献”。什么是奉献?奉献是无私的给予,是真诚的不求回报的付出。纵观古今中外,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国度,奉献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它已成为人类社会进步和自身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国自古就强调“夙夜在公”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思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强调了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整体利益献身的思想。而在全国各族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奉献精神更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我深切地感到,提倡奉献和奉献精神,绝不是陈年老调,绝不是空洞高调。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学习、践行奉献精神呢?我概括出以下六个字:责任、坚持、勇气,供大家参考。

奉献,要勇担社会赋予的责任,这就意味着恪尽职守,就意味着忘我奋斗。对现在绝大多数人来说,奉献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岗位敬业奉献,在实际工作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

出不平凡的业绩。此刻,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发改局的同事们,同样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夜晚,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窗外,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从局领导到一般干部,严谨、务实成为他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奉献、进取成为他们源源不竭的动力。那周密的工作方案和严格的工作纪律,展示着公道正派的风范;那对困难群体的一次次帮扶,体现着大爱无疆的温暖;那群策群力推进的每一项重点工作,彰显着团结拼搏的力量。这里,奉献和责任已经融为一体,做好每一件事成为每人份内的职责,即使再多付出也无怨无悔,以实际行动为奉献做出最好的诠释。

奉献,贵在持之以恒的坚持。毛泽东同志曾告诫我们,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辈子做好事,就是要终身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我们江东,就有着这样的精神坐标。一位普通的80后青年曹渊,从2006年9月,江东区慈善总会正式成立开始,他就坚持捐爱心款。他一诺千金,开始是每季度一次,后来是两月一次,再往后一直到现在,是每个月定期定额捐款。金额从最初的5000元,逐渐增加,到如今每月1.8万元。六年间他坚持不间断捐款56次。他说“捐款让我生活得更开心,更有品质”。还有我们的划船社区党委书记俞复玲,在从事社区工作这10年中,坚持不懈的把热心献给社区建设事业,把爱心献给居民群众,把忠心献给党和人民,在平凡岗位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赢得了党员群

众的尊敬和信赖,被亲切地称为“贴心的社区当家人、无私的小巷总理”。

奉献,要有燃烧自己的勇气。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这种情况,比如,路上遇到一位刚下公交车的老人,明知道是顺路,多想载他一程,可是又担心人家以为你是骗子;公共场合,你发现小偷盯上了别人的口袋,多想提醒别人一下,可是又担心小偷伺机行凶......就这样,原本萌发的爱心也在种种顾虑中悄然停息了。但是,向善的力量是强大的:我们看到了杭州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用左臂抱接从10楼坠落的两岁女童,吴菊萍的手臂骨折了,女童稚嫩的生命得救了;看到了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后,大量温州市民冒着酷暑来到各献血点踊跃献血,流动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看到了海岛女医生钟杏菊,在舟山市嵊泗县壁下岛坚守了36年,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和勇气。他们不仅给别人带来了希望,也深深感动着我们、教育着我们,使我们更加理解了“奉献”两字的沉重分量和丰富内涵。

高尔基曾说过:“给永远比拿愉快。”是的,奉献,使人高尚,使人快乐,使人充实。当你奉献你的爱心时,别人会得到你的温暖,你也会感到你的价值体现和舒心的成就感——这就是我的一种朴实的价值观。我也渴望通过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在感恩中,塑就永恒的丰碑,在奉献中,收获无上的快乐。我的讲课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关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作为中国著名大学——天津大学的一名大三的学生,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重要精神,结合自身将要面临的一些问题,试着用科学发展观来分析这些将要面对的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稳定之基。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调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这是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

一、深刻认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劳动者体面就业、幸福劳动的基本条件,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模式的转型、发展路径的创新。在这场变革中,生产关系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要求。劳动关系是重要的社会生产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在发展中求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使劳动者和企业各自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和保障,实现包容性增长,这本身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和谐的劳动关系也有利于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惟有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获得持久动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事关职工切身利益,没有规范、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稳定、体面的就业,也就难以实现民生的根本改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快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有利于不断提高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劳动报酬,使劳动者更好分享企业发展成效、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根本上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完善国家

劳动标准体系,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体系,有利于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尽可能地化解影响民生改善的突出矛盾。这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内容。

(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以劳动关系和谐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在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劳动关系领域矛盾和纠纷上升的情况下,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能够引导和促进劳动者稳定就业,有利于缓解社会管理压力。加快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有利于加强对流动就业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健全劳动关系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利于化解劳动纠纷,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尽可能地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这是推动社会管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健全社会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

二、准确把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

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各种经济社会关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企业组织形式、社会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更加多样,劳动关系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新的形势。

(一)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近年来,不同所有制经济就业、不同区域就业、不同群体就业等都在快速增长,就业市场越来越活跃,各种临时性、季节性以及劳务派遣等新型就业方式不断涌现。劳动合同短期化,灵活就业、流动就业人数大量增加,给劳动关系协调和管理带来更大压力,也对建立平等就业制度、完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和建设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二)职工诉求更加多元化。职工利益诉求逐步从原来的争取基本劳动权益,向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条件、实现体面劳动转变。劳动争议重点从传统的开除、辞退以及解除劳动合同等问题,逐渐扩大到工资福利、社会保险、工伤赔偿、经济补偿、同工同酬等权利性纠纷,劳动关系利益调处难度明显加

大,对健全职工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提升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劳资关系更加复杂化。当前,企业忽视劳动者权益的现象依然严重,突出表现在中小企业和流动性较大行业的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部分企业没有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标准,一些企业未按《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使用劳务派遣工,个别高危等特殊行业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等,由此引发的劳动纠纷持续多发,对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提升劳动保障执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积极探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新机制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坚持就业优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增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发展。

第一,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提高就业质量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关键在于提高就业质量。国际劳工组织1998年通过的《基本劳工权利原则宣言》,主要是从工作机会、工作条件等方面,引导促进体面劳动、提升就业质量、规范劳动关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供求压力。同时,要加快劳动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着力提高就业质量,推动形成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第二,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以理顺分配关系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达国家普遍将健全集体谈判机制、理顺工资分配关系,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着力点。比较典型的是瑞典等北欧国家,通过加强集体谈判,健全企业和职工利益协商机制,促进了劳动关系稳定。我国应以理顺工资分配关系为重点来规范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政府、企业和工会三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健全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

率提高等相挂钩的正常增长制度,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目标。

第三,坚持同工同酬原则,以农民工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同工同酬是劳动者平等就业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各国对此普遍重视,如印度针对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在1979年通过的《邦之间流动农民工法案》中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假期、工作时间和加班工资以及其他服务条件,不低于当地劳动者平均水平。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促进同工同酬、规范劳动关系的重点和难点也在农民工。到2011年末,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3亿人,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但其平均工资只有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60%左右。为此,应以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地区和行业为重点,引导更多农民工加入工会,加强集体协商,健全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

第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向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基础。目前,我国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仍不完善,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据调查,80%左右的县、乡缺少公共就业服务设施,就业信息没有实现互联互通、全国联网。约40%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构无固定服务场所,部分涉及劳动关系的投诉举报和争议案件得不到及时处理。职业技能培训设施十分短缺,一些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必须加强公共就业、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等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努力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水平,增强劳动关系服务和调节能力。

第五,完善劳动关系法律法规,以保护劳动者权益为重点,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健全法律法规,是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保障。荷兰、德国、法国等国家在上世纪初就颁布了劳动环境、就业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劳动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美国于1935年实施了《全国劳动关系法案》。为夯实劳动关系工作的法律基础,我国应针对薄弱环节,加快研究出台《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适

时修订完善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特殊保护等规章制度,依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下载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word格式文档
下载道德价值观在社会关系中的作用及当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校园媒体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哈商大校传媒中心 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大学生传媒中心是由哈尔滨商业大学校团委直接领导的校级九大学生组织之一。由我国著名的......

    在师德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在师德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作者:乔云波 2014年8月30日,柳城县师德师风建设宣讲活动在马山中学远程室举行,我们马山乡全体教师参加了听讲活动。古砦大岩洞小学的潘老师、文昌......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含5篇)

    各位评委:下午好! 我叫王丹,来自成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下面我将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来讲,下面从教材分析......

    浅谈核心价值观地位和作用(5篇范文)

    浅谈核心价值观在企业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杭州新天地集团有限公司党总支刘轶梅今年,我们按照工投集团党委的部署,积极认真开展了‚我们的价值观☆做优秀新天地人‛主题......

    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解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 广州有关部分针对上述观点在各大高校展开了为期三个月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女大 学生有将近六成的人愿嫁富二代。 “名校毕业生照样沦为蜗居族……......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人生哲学中的价值观 让我先向大家介绍一则短篇的关于人生哲学的小故事。一个满腹经纶的作家出名后有了些财富,便开始环游世界、到处走走。他带着一些金钱及书本开始旅游。有......

    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

    浅析先进典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他们崇高的精神具体生动地彰显了时代的核心价值。以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为抓手开展社......

    发挥美育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e1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0)07-0016-01 摘要: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借助多种教育途径和教育形式,美育对人性的启示,对真善美的鉴别,可以促进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