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
初探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效落实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如果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那么在重视人才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无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许多教师把知识点讲解得精辟透彻,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蜻蜓点水。本文拟就有效落实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进行探讨。
一、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
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效落实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教学定位于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应对考试。诸不知近几年来中考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客观因素主要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确实比较难,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针对这些原因如何采取策略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话题。
二、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理念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影响教学效果。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要从转变教学理念开始。《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因此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目标培养、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要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定在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确定好每一节课要使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哪些方法、哪些途径来实现。引导学生塑造自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创设课堂情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是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战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灵活地使用教材,创设各种情境,把握教育感悟的契机,并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心中得到净化和升华。教学情境的巧妙创设是必不可少的。在特定的情境内,教师的巧妙点拨、灵活引导,会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刻起来。
例如在学习《文明交往》时,为了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我让同学们自编自演,模拟与人交往的各种技巧。在表演过程中,观看的同学或点头或摇头,流露出或赞许或鄙视的神情,反映出他们对待交往的态度。在表演结束后,我引导同学们对剧情中的言行进行评价:对在哪?错在哪?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怎样处理更好?通过点拨引导,同学们知道了应该提倡和学习的文明礼貌行为,感受到文明交往的重要意义。达到了一定效果。
情境创设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故事情境创设、音乐情境创设、表演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等等。只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加以选择,总有一种是合适的,能为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服务。
3、强化课外实践,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仅靠课堂教学,忽视课外实践活动,是很难圆满完成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任务的。因此应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扩展、延伸到课外,引入生活,精心设计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例如我组织了一次课外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对家乡的水资源进行调查并收集环境遭受破坏的材料。同学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亲自考察了家乡的污水河,亲身体验了水污染的危害后,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请化学老师帮忙到实验室对水样进行一丝不苟地观察、对比、记录。历时近一个月的调查研究后,在《家乡的水资源》活动课上,同学门用生动逼真的图画和照片、具有说服力的统计图表和实况录像、精彩至极的表演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表达着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那是他们的真情流露。通过这一实践,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团结合作等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认识到治理环境是当务之急,环保意识得到增强,为自觉保护环境奠定了思想基础,有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课外实践中,学生通过完成一项调查,研讨一个课题等,还可以培养缜密的科学态度,培养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的合作精神,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爱科学、爱劳动、遵守纪律等品德。总之,通过亲身的实践,往往能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4、建立多元化评价,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新课程下,评价的功能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关注学生掌握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此,要探索科学有效的多元评价方法,形成具有激励性的评价机制。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对知识、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如积极的学习态度,环保意识、爱国情感、文明礼貌等等。这些内容要不断细化、不断补充。
(2)、在评价方法上:打破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垄断,要重视和采用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通常有行为观察、情景测试、学习日记、成长记录等手段。其中,成长记录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在评价主体上:由单一的教师评价转变为教师、学生、家长组成的多向评价主体。这样做有利于对学生做出客观的、全面的评价,尤其是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反思自己的表现,更有触动性。
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善意的、有层次的建议及要求,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及努力的方向。总之,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5、发挥教师人格魅力,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榜样的作用无时无刻都体现在师生之间。一个教师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及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还会将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同展示给学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优秀教师在这方面所起的感染作用往往超过一般的语言说教,并且有持久的,乃至终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构自己的较完美的人格体系,要德行双馨,为人师表,在细微之处和临危之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最好榜样。教师要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自己必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作为学生心理行为的引路人,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适应环境的变化,不迷惑,不彷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有效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有坚强的意志,面对困难不消沉等等。总之,教师在学生面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明辨是非,正视自我,乐观上进。做到自重、自爱、自强、自立,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流于形式,要多思考有效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方法策略,让我们的学生健康成长。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五河县新集中学董立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情感上认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抵制和发对形形色色否定马克思指导地位的做法;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告别各种不文明行为,做一个文明的现代公民;珍惜受教育德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本节同课异构课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明确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要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敢于同腐朽落后的,不健康的文化现象作斗争。
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嘴一个品德高尚的中学生。
三、发展教育和科学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教育和科学越来越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此,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
第三篇:浅析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浅析思想品德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内容提要:
新课程理念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位居思想品德课程三维目标之首。因此,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做到: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确立教学目标;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从课程标准的这一规定可以看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已位居思想品德三维目标之首,成为第一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即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动机,使学生具有丰富的内心体验、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崇高的价值观。然而现实中,很少有教师去研究国家制定课程标准的时代背景,去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发展和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引发的价值观错位和道德失范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相反,许多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不愿放下师者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忽略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取知识途径的多样性,把教师职责依然定格在“传道授业解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致使课堂教学受挫。“杨不管”事件的发生以及在互联网上引发的大争论,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再度证实对青少年 1 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启示教师要对其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那么,作为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呢?根据十多年教学实践及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体会,我在尝试了以下五个方面做法,并取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第一,依据课程标准,深入了解学生,确立教学目标,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对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它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的统一要求;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试金石。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为切入口,确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针对性地实施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与价值观之目的。我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确立本框知识目标是“了解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知道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认识基本国情,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特点”;能力目标是“培养学生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学生全面分析认识事物能力和抽象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基于这部分知识理论性强、初中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的实际,我在教学过程和方法选择上采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课上以讲授法和举例说明法为主,读书指导法、讨论法为辅,联系学生已有的历史等学科知识深入浅出,使学生轻松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含义、特点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使学生在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卓著以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的实情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促使学生树立承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信念,达到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实践证明,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正确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
第二,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学生亲师源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这种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即亲其师;更有利于促成学生具有积极乐观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即信其道,乐其学。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在所有的东西中间,人最需要的东西乃是人”。因此,融洽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意义重大。而要融洽师生关系,教师就要做到:首先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给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之在体会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心。其次,积极构建师生交流平台,注重平等尊重,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再次,以教师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设和谐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完善人格,形成正确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十多年的教学使我在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方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和问题学生谈心,采取不讽刺、不挖苦、不谈其朋友缺点的(这会适得其反,激起他们敌对情绪)“三不”策略,从关爱学生的角度或学生关心的话题入手,推心置腹地和学生谈人生、谈理想、谈交友等,以生活的点点滴滴激起学生心海的涟漪,使他们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由接受老师到接受老师的教育;和成绩好的同学聊天,我会给他们讲自己或其他教师成长的故事,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爱师敬师之情。对学生尊重关爱必将换来学生对老师信任爱戴,他们会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为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尊重学生,融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教学氛围,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条件。
第三,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核心。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话者、商谈者,它不仅重视传授道德知识,更重视以其内在召唤力焕发学生生命力,激发学生道德需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高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践行力,产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具有情境化、生活化、思维化、活动化、综合化等特点。当然,教材并非尽善尽美,编写内容的滞后性以及选用素材的不适切性是难以避免的缺陷。弥补这一不足的办法是利用时事、开发课程资源。时事教育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时效性、针对性,它对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习惯,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作用;课程资源是与课程有关的包括教材在内的所有资源,有效选择利用课程资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挖掘包括教材、时事在内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从比较中辨是非,从认识事物间联系中抽象归纳理论知识和蕴涵道理,增强道德判断和选择力,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讲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中的“世界舞台上的中国”时,我在选用课本中材料的同时,又列举了十七大报告中的数据资料以及美国总统布什对29届北京奥运会的评价等例子,具体而浅显地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从而使学生在体会祖国的日益强大中,增强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情感,达到了培养情感态度价值的目的。因此,认真钻研教材,精用教学资源,联系时事实施教学,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核心。第四,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途径。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下产生和表现的。思想品德特有的教化功能使课程显得生硬、晦涩,学生往往读而生厌。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就要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化理为情、融情入理。多媒体技术集多种技术于一身,图文并茂,使人身临其境。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如: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活动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等,都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方法。优化教学方法,创设特定情境,充分发挥教师诱导、引导、疏导、指导作用,不仅能使教师人格魅力得以充分展示,而且拉近师生间距离,变课堂教学为情感交流、心灵交流的舞台,变“苦学”为“乐学”、“死学”为“活学”、“难学”为“易学”、“学会”为“会学”。从而实现学生接受教师观点,树立正确态度价值观的目的。在《我知我师我爱我师》一框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眼里的教师不一定尽善尽美,一味说教不会产生感染力,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导致教学失败。于是,我采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了汶川大地震中为救学生而英勇献身教师的视频资料导入新课,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同时还使学生对教师油然而生敬意。接着,通过两个活动“我知我师”和“老师和我”使学生认识了教师工作的特点和意义以及教师对自己的深情厚意,理解到教师的严也是一种爱,最后通过“蓝丝带活动”让学生把师爱体现在行动上。至此,爱师情感得以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情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途径。
第五,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实现情 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保证。
思想品德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体验、感悟和践行。因此,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时,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和课内活动,而要放眼课外,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指导学生通过走访、调查、讨论、交流等形式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见闻和体验中感悟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的道理,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当然,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激励性评价机制的实施。因为教师身正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它会使教师赢得学生的信赖,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再者,学生的向师性以及渴望表现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为人师表,做出榜样;需要教师给予尊重、激励。众所周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给正紧张备战中高考的学生带来不可名状的不安和恐慌。作为教师,我在稳定学生情绪、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专题,指导学生复习“珍爱生命”、“承担责任”、“民族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与思品课程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关爱生命、努力学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言传不忘身教,我用“做好本职工作,积极响应学校号召给灾区捐款捐物”的行动给学生做表率。而后,又组织学生开展《我与灾区心连心》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多渠道了解灾区状况;写心得体会;为灾区重建出谋划策”等项目的调查报告。最后,通过观察、谈话、项目评价、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等形式对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表现予以评价,彰显好思想好行为。这一活动可以说是成功的,它使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关爱他人的道理;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因此说,言传身教,巧用激励评价机制,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必要保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 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青少年能否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具有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此,教师一定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全方位、多渠道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5.5)
2、《天津市初中课程改革学习资料选编》(思想品德)天津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2005.6
3、假期培训资料《新课程条件下理想课堂教学》文喆
4、《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主编:朱慕菊)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6、胥丹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该怎样教》 [N];光明日报;2007年
第四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从2006年9月秋学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5.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第五篇: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
浅谈古诗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陈述与落实
九牧中心小学 林积友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教学设计的要求,亦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值得重视的事,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落实,是我们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德育”的体现形式,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陈述和落实,应该摆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案头。古诗文是我们实施这一教学目标的很好载体,现在结合古诗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古诗文教学设计中陈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方法
要对在我们设计教学目标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陈述是一个难点,但它尤为重要,是我们在实施教学时的一个“靶子”。这个“靶子”不宜树得过多,教学中目标太多就是没有目标。树立“靶子”的行为就是教学设计时的教学目标的陈述行为。“靶子”树立得好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新课程标准关于教学目标的陈述基本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即明确告诉人们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什么,另一类是采用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即描述学生的心理感受、体验或明确安排学生表现的机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则适宜采用以下两种方法陈述:
(一)表现性目标陈述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长期熏陶感染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内在心理素质,因此,一堂课或一段课文的教学很难使学生立即形成某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迂回曲折的过程,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设计一些正面情境去反复熏陶、感染学生,从而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望洞庭》《示儿》《长歌行》情感目标可分别设计为:“搜集一篇有关家乡风景的诗歌或文言文并介绍给其他同学”,“参加小组或班级围绕课文展开的如何处理好爱国与爱家矛盾的大讨论”,“勤奋好学、及早努力的精神现在还有必要推广吗?”。认知与行为结合的陈述方法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操作层面上不易观察和评价的问题,使之显性化,而表现性陈述方法则解决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周期上较长的问题,使之实效化。
(二)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格伦兰德提出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表述基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一些可观察的样例行为来使这一目标进一步明确和具体。这样的样例行为,可用作为判断学生是否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依据。比如朱熹的《春日》一文的情感目标可设计为: 感受春天的景色,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二、古诗文教学授课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落实要到位
在课堂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应结合语文教育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这正好体现出在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的“过程与方法”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朗读教学。
通过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美,感受古代诗文文化的魅力,同时也能感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论语三则》就不失为这样一个很好的教学典例,朗读文章既可以感受祖国语言的精炼,又可学到很多的做人的道理和学习方法及态度。朗读正好能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正所谓“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阅读同一文本就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我们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而不应以对文本繁琐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丰富的阅读实践。在古诗文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感受体验文本蕴含的感情,逐步形成一定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互动中体验:让学生在相互交流、讨论中,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领悟文本情感、价值因素。如学习了《学弈》后组织学生就该如何学习展开讨论。
2、情景中体验:在古诗文教学中设计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中做出态度、价值选择。如学习《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三人分别扮演孔子和两个孩子,让学生亲身体验“学无止境,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人生态度。
3、想象中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建立一种想象的情景,进而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景产生联想和某种体验,如安排学生阅读《宿新市徐公店》、《泊船瓜洲》、《菩萨蛮·大柏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想象夸张浪漫主义作品。
4、实践中体验: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体验,从而加深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如学习《牧童》、《咏柳》、《小池》、等风景游记文章诗词,可组织学生到这些场景去亲身体验作者的感情。
5、艺术陶冶中体验:组织学生在艺术陶冶中感受体验。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晏子使楚》、《矛与盾》等,又比如让学生进行诗歌配乐朗诵,领会诗歌的音韵美和情感美。
6、多媒体教学中体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音像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给学生以熏陶感染。如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可播放诗中情景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综合技术的教学中感受文本的情感。
如上而言,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有了实施的“过程和方法”,解决了因方法不当而使该目标落空的问题,在落实程度的检测方面有了恰当的目标陈述方法,解决了教学中有目标而无法检测评价的问题,这样就使古诗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