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
浅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
摘要: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主流思想被人们尊为行事的价值观。众所周知,儒 家思想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扮演这中国的主流思想这个角色,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形 成。那么,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又该如何去解决 呢? 关键词:价值观 大学生
进入 21 世纪以来,尤其是在加入世贸之后,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 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主流思 想站主宰地位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非主流思想。一. 当代中国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在种类繁多 的价值观中,对大学生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人生价值观。那么,当代大学生的各种价值观的倾向究竟是怎样的呢?总的来说,大部分大学生的价 值观是顺应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并且处于社会的主流地位;另有小部分大学生类似于社 会边缘人群; 只有少数大学生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甚至走向堕落自杀,危害社会的道 路。二.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老师。一个人最先是在家庭的教育下成长,父母的价值观在很大 程度上影响着子女价值观的形成。在教育儿女成长的问题上,相信很多家长都会毫不犹豫 的为子女选择素质教育。然而,在当前应试教育的阴影下,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几率是很低 的。为了不让儿女进入“野鸡大学”,家长们总以实用主义来激励。潜移默化之下,大学 生的价值观在悄悄的发生了一些不好的质变。在《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成因与对 策分析》中如此道:“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
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要么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被社会边缘化,成天牢骚满 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关系 恶劣的家庭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大 学生有了价值观上的困惑,不能在家里得到很好的讨论和引导“。
(二)学校教育 大部分的人,如非有特殊的原因,都是会踏入校园这一块土地的。在大学里,我们学 到最基础的职业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间段,我们看人看事的观点也正在慢慢的定型。然而,目前有一些高校在大学价值观的教育和指引上,存在严重的不足。以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为例,某些高校只安排了理论的指引,缺乏实践,以致大部分学生学习完之后,
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而实践,却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中之重。在《当代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 中也谈到: “学校过强的共性制约以及过重的功利导向使部分学生
个性发展出现偏差; 过窄的专业教育以及深度和吸引度不够的思想教育,使大学生价值观的 塑造和发展受到限制”。
(三)社会教育 大学,与社会的边缘紧密相靠,更被称之为“小社会”。这个“小社会”,相较于中学 校园来说,更加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文明的精华与糟粕也更容易影响到大学生。在 网络这个强大的载体之下,西方的一些传媒向大学生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 价值观念,甚至宣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这些腐朽思想,企图达到文化渗透,影响我们的价值观。而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更是被他们利用来打击社会主义,瓦解马克思主 义——我们的精神支撑。
(四)个人因素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的价值观问题,归根到底,是与大学生自身脱 不了干系的。目前,尤其是刚踏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还没很好地完成角色的转变。很多 大一新生被问及时事的时候,都还是处于未知状态。再者,他们普遍缺乏对国情民情的深刻 了解,缺乏对生活实际的磨练,缺乏对社会本质的思考,这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容易受到波动。三.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就学校而言,首先要进行本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调查,针对调查结果,提供系列讲座和 咨询,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存在问题,并且大学生受到讲座春风化雨的影响;除此之外,要开展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引导活动,有意识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就家庭而言,要以子女的长远人生出发,不要过多地把一些实用主义灌输给他们,而 是更加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3)就社会而言,要积极地净化社会,给社会“杀杀毒”,把一些“插件”和“垃圾”给清 理掉,这样,才更有利于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国家也才有复兴的中流砥柱。(4)就大学生个人而言,要主动自觉地去接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丰富个人内涵,做到“我思故我在”。参考资料: [1]《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报告》来源:
第二篇:当代中国的大学生
当代中国的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青年一代中的佼佼者,党和人民对青年一代给予殷切希望。毛泽东曾经把青年人比做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说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青年的。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是寄希望于青年,希望青年成为“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同广大青年紧密联系。党的事业离不开青年,青年的成长更离不开党。我们党要赢得青年,就必须用先进的理论引导青年,用光辉的事业凝聚青年,用良好的作风吸引青年。”
在当代,引导青年的先进理论,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青年的光辉事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引青年的良好作风,是“三个代表”所包含的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联的密切关系。
江泽民对青年寄予的殷切希望是一以贯之的。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大会上,对大学生和全国各界青年提出四个统一: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1、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明确方向和目标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无论是对民族还是对个人都很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认清事物的发展趋势,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当代大学生担负着在新世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荣任务和历史使命,只有认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深入地理解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选择,牢固地树立起只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奋斗,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
2、提高对培养“四有”新人的认识,自觉完善自己,为成才提供动力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合格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当代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把自身的成才与祖国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统一起来,选择正确的成才方向,使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否则,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就有可能迷失方向而误入歧途。(举例考研)
3、提高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增强实践的自觉性
当代大学生只有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理解中国现在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真正弄清现阶段只能实行这样的路线和政策,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不动摇,自觉地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减少实际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三篇:构建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标准。世界许多国家军队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我军历史使命的一个重要问题。
●构建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基于六个因素:政治性、崇高性、时代性、功用性、民族性、普遍性。其核心价值观可概括为: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使命是核心,忠诚
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一支军队要保证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必须懂得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因为军人的一切行为,归根到底取决于其所持有的核心价值观。缘此,确立和奉行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履行历史使命至关重要。
构建当代中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履行历史使命的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和最稳定的部分,是一个人、一个集团乃至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一整套根本原则。核心价值观是无形的,并且不具有强制力,但当其一经行为主体所接受,就会进入无意识,进而形成内在的左右行为主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指向。
以往我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并没有人告诉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尤其是战争年代官兵接受的教育并非以核心价值观的名义展开,我们这支军队仍然拥有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强大的战斗力,为什么今天要提出构建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应当说,这是由军队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决定的。
第一,时代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影响,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决定着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从思想建设与精神铸造的角度认识问题,我军面临着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在价值观念多元的时代如何塑造主流精神;另一个是军队的使命任务有了新的拓展,要保证高标准履行好使命任务,必须在提高硬打击能力的同时,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这无疑需要具有包括理想信念在内的核心价值观作支撑。
第二,受众认知能力与认知规律的发展变化,推动着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人的认识总是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直至成为自觉。战争年代由于官兵的文化水平低,他们对政治理念的理解和接受主要源于身边人的言传身教。今天,在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官兵接受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普遍增强的情况下,惟有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理性指导,才能产生不竭的精神力量。
第三,精神塑造的基本规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进程,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一种思想或精神要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并发挥行为导向作用,从方法上讲,很重要的一点是做到以内涵清晰、通俗易懂、简明易记、恒定不变的方式表现出来。而强调构建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正是为了更加突出地发挥其价值功能,进一步激发官兵战斗精神,更好地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
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的核心价值观有着不同特征
世界主要国家的军队基本都有清晰的核心价值观。相比较而言,美军更重视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甚至军兵种和院校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比如著名的西点军校是“责任、荣誉、国家”。这些核心价值观都是他们教育训练的内容,以促进官兵品格的形成和战斗精神培养。又如,法国军队强调的是“纪律、忠诚、献身”,印度军队倡导的是“克制、自尊、守纪、集体精神”,等等。这些都是为军队履行职能服务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将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政治性内容以爱国、爱制度和爱生活的方式反映出来。西方国家军队所灌输的政治思想一般不是通过政党政治来体现,而是通过爱国、爱制度、爱生活方式来体现。第二,核心价值观中充斥着个人品质和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西方国家的军队大多实行职业化,因此他们认定职业道德的培育是核心价值观得以形成的基础,相应地从职业道德层面作了大量的行为规范。第三,将宗教理念纳入核心价值观的范畴。借助宗教信仰来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是西方军队普遍的做法。如美军信教人数高达95%,美军在其武装部队成员的行为准则中清楚表明:“我相信上帝,相信美利坚合众国。”
虽然过去尚未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明确概念,但并不意味着我军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核心价值观。我军长期坚持的具有核心价值观特质的基本内容,集中反映在宪法、法律和我军政治工作条例所规范的我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之中。包括:“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始终不渝地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等等。其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与每一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紧密相联,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我军成长史中会清楚地看到,这支军队的核心价值与党确立的奋斗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即党的任务就是军队的任务,党的价值追求就是军队的努力方向。而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于阶段性任务之中。第二,政治理念
主导核心价值观的走向。如红军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抗日”、解放战争时期的“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时期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就是以阶级仇、民族恨为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生态。第三,突出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以自我牺牲和局部牺牲来换取全局胜利。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也
与我党我军的价值观念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的价值观念就是为人民服务,党绝对领导下的以实现党确立的奋斗目标为宗旨的人民军队,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无疑与党完全一致。
当代中国军人应有的核心价值观
将一个集团所遵循的价值观念和政治理念按照简洁、清晰、易记、深刻和思想容量大的原则抽象出来,构成核心价值观,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不是缘于以往有没有清晰的提法,或有没有思想积淀,关键在于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什么理念之上,只有弄清了这一点,原本积淀下来的思想或精神实质才易于把握并抽象出来。笔者认为,确立当代中国军人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满足六个基本要素。
政治性。军队是上层建筑的范畴,维护的是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军与西方国家的军队相比较,一个突出特点是对政治素质要求更高,一直是将自己定位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明确规定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此所决定,在确立核心价值观时一定要把党的政治理念反映进来,惟此才能保证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崇高性。由于核心价值观属于主流社会倡导的精神世界最根本的范畴,同时军队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使命的履行必须是甘于付出鲜血和生命,因此,没有崇高的奉献与自我牺牲精神,仅仅遵循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与利益最大化原则,将无以获得坚强的精神支撑。因此,要保证确立的核心价值观足以支撑这种牺牲,就必须把崇高的精神因子注入到核心价值观中来。
时代性。核心价值观调整和解决的是单个人或集团最本质、最持久的精神内核,这就决定了确立核心价值观不应拘泥于时期性目标和任务,而应着眼于军队的根本职能和本质特征。尽管如此,要保证我军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具有现实性并发挥作用,显然需要着眼一定时期内执政党赋予的使命任务,即要将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反映到核心价值观中来。
功用性。我军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为实现政治任务服务的武装集团,我们不可能还有超出国家和民族利益之外的独立任务,这支军队唯有坚持其功用性,定位于功用性,服从于功用性,才能自觉抵制“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
民族性。每个民族都存在着特有的文化传统与精神积淀。一种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建立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上。这一点相对于文化传承久远,精神积淀深厚的民族来说更重要、更突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有一种道德品质十分突出地存在着,这就是义,是杀身成仁,是为国忘我忘家。因此,涌动在民族血液中的优秀文化因子与精神特质,应当在当代军人的核心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普遍性。在整个人类文化中最富特点的一脉即为军事文化,而军事文化并不独享于单一民族,尽管民族间存在差异。可以肯定,所有军队对勇气和牺牲等精神要素的需求都很高。所以,构建我军的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吸取世界军队建设史上积淀下来的能够为我所用的优秀精神因子。
基于上述分析,当代中国军人确立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是:使命、忠诚、纪律、牺牲。使命与忠诚解决的是身份定位,纪律和牺牲解决的是如何实现这种定位。进一步区分,使命是核心,忠诚是前提,纪律是条件,牺牲是要求。
使命。使命意识是我军与西方国家军队的重要区别所在。西方国家多不从政治的角度赋予军队任务,从政治意义上延伸出来的“使命观”,只能属于我军这样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而我军长期以来坚持的就是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目标为目标,并用实践证明了它的真理性。这就决定着使命意识必须是核心价值的重要内容。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职能任务在内涵外延上都发生了变化,即努力做到“三个提供、一个发挥”。但我军的性质没有变,使命意识必然也不能变。广大官兵只有确立起使命观,内在的精神诉求和精神动力才会持久不断地产生出来。
忠诚。任何国家都强调军队的忠诚,甚至把忠诚与否作为鉴别一支军队及其成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和道德标准。但忠诚于谁和如何实践这种忠诚,在不同的军队差异很大。西方国家的军队所讲的忠诚,虽然其核心是忠于国家,但在要求上更多地表现于职业道德的范畴,为了保证实现这种忠诚,甚至把宗教精神灌注其中。我们所讲的忠诚,则是一个政治内涵更加丰富,涉及内容更加广泛的概念,比如我们长期以来所强调的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这种忠诚并不仅仅表现为概念的调整,而是基于我军的成长历史、国家的政治制度、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途径诸因素之上。
纪律。纪律是军队的生命,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历数古今中外的军队发展史,无不把建立和执行铁的纪律作为建军的重要原则。将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的构成要素,除了是军队建设基本规律的要求,也有着独特的政治内涵。早在红军时期,毛泽东就亲自制定了后来发展为我军优良传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当认识到,制定什么样的纪律,并不仅仅表现为集团的行为规范,还反映着集团的政治理念,因为向谁执行纪律,纪律维护的是哪个集团的利益,纪律要达成什么样的政治目的,在不同军队有着不同的反映。我军的每一个成员,只有把纪律作为核心价值观来看待、来遵循,严格地用纪律约束自己,才能保证我军的政治品质与努力方向,才能做到军令如山、令行禁止、一往无前,并在纪律束约下敢于和乐于作出牺牲。
牺牲。相对于各个社会阶层和集团,军人的牺牲是无条件的和最为彻底的。比如,每一个社会阶层的人在面对死亡时,是否奋不顾身,更多的是道义上的倡导,而非法规和纪律的强制,军人却不同,只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只要军令下达,明知面对的是死亡,仍然要勇于扑向死亡。军人的牺牲范围广泛,要求明确,不能回避,只能承担。这方面与西方军队也有着显著的不同。西方军队也需要战场上的牺牲,但由于社会把军队和军人视作职业,因而也就不必付出法律之外的牺牲。简言之,任何国家的主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都强调崇高,而能够造就崇高的必须有牺牲,但把牺牲当作一个集团的灵魂,惟中国军队,是自我牺牲精神成就了我军的辉煌。
第四篇: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守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都积极宣传贯彻,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产、公德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规范,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插队、课桌椅上乱涂乱画,诚信意识淡薄、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能爱护公共财产,艰苦奋斗精神差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然极为重要而紧迫。
对此,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大学生社会公德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二、家庭教育的功利在思想制约了学生
良好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学生社会公德认知出现偏差;
四、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社会公德规范的内在原因: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有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看见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在思想道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它在第一时间体现一个人的素质涵养,同时又无处不在地伴随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针对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我们做了一次调查。在调查中,我们将调查问卷随机分发给青岛市大学生。他们来自: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以下是回收的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现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比较强,并且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有93%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加强自身的社会公德的修养,而且有54%的人认为大学生生活中增强道德修养最重要。查明当代大学生的增强道德修养的自学性很强,并且有40%的人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一般,只有15%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很好,这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很强的,但践行的不够,具体表现的方面还有待提高。
1、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广为称颂的言辞,在我国传统道德中,诚实守信被看做“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甚至认为可以“去兵”“去食”,而不可以无信,在发展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人才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本次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46%的人对考试作弊是坚持制止,32%的人认为对这种行为可以理解,只可1%的人对此行为予以支持,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但还是有待加强,这不仅要靠社会的正确引导,更要靠在学生自己增强诚信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自觉自主地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倡导讲文明、懂礼貌、守礼仪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0%的人会主动给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让座,4%的人会视情况而定,偶尔让座,这说明大学生对让座这一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但能始终如一,坚持将道德认知转化在每一件日常小事上的人还是有所欠缺,我们的调查还显示了有20%的人会在公共场合把手调为振动,有60%的人反对不排对,但只有15%的人会反对并制止,大部分还只是反对但不制止,这说明当前的大学生对社会公德还有“知行脱节”的现象。
3、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我们周边环境的日益改善,大学生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全人类的生存发展利益的维护,也是对子孙后代应尽的责任,大学生
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到有59%的人会在没人的时候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只有29%的人在人有和没人的情况下都坚决不随手垃圾,随地吐痰,还有调查还显示有50%的人会为了操近路而践踏草坪,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有一事实上的环保意识,但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常常为图一时方便而违背社会公德,许多人不能做到有人与没人的场合一样地从自我做起。
4、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就有“君子有成人之美”、“为善最乐”、“博施济众”等广为流传的格言,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应尽其力不所能地关心和关爱他人,根据我们的调查了解有6%的人经常做公益活动,有38%的人有时做公益活动,有45%的人偶尔做过公益活动,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大部分都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经过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存在些许问题。例如对公德的认识程度不足,心理机制不够完善,易于受到外在不正确因系及自身错误认识的影响,并且由于个人和自我意识比较强,容易忽略他人感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出以下几项解决方法:
一、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教育体系。众所周知,在思想道
德中,社会公德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贴探子 我们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外部机制的基础,古语说:“德教为先。”德教那是道德教育或道德教化,纠正大学生认识上的误区,细化道德行为尤其要注重大学思修课程的安排与设置,要注重社会公德版块的教育,树立公德模范,首先,要普及公共文明礼仪知识,注重宣传教育,依赖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力,开辟新闻媒体专栏、专版、专题节目,集中宣传公共领域文明礼仪知识;其次,突出公共文明礼仪教育重点,在公共卫生方面着力培养责任意识,主动营造和爱护身边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要有主人翁意识,对损坏公共财物,破坏公共卫生的行为及时制止;在公共秩序方面着力培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意识,尊重他人的情感需求及不同地区人的生活习惯,尊重不同种文明。同时,要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公德的活动,开展以公德为主题的合唱比赛,全院参与拍摄公益短片,选取校园公益之星,树立公益典范。
二、努力改善社会公德的创建体系,即组织各类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深化公德意识形成自己的公德理论,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极大帮助,大学生从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化新化,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我们校有社会同心行社团专门面向奉献社会、多方募捐为希望工作、“三春蕾计划”服务也有青十家会社团,志愿学生颇多。在实践中,他们的公德意识提高较快,我们宿舍有两个社员是社会同心行社团会员,经瞬息周末时间在外义卖报
纸,帮助贫困儿童,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爱心、公德心的提升。
三、继续和弘扬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道德修养是社会公德养成的内部机制的核心,即古人强调的:修身为本,我国古代优良的道德传统是千百年来的精华,宋明理学在社会公德方面的要求精细,虽然在现代看来有些苛刻,但是仍有可取之处,现今我国的社会公德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继承弘扬我国优良传统是密不可分的,道德境界犹如阶梯,弘扬传统道德,就为现代被公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努力完善社会公德的示范机制,将广泛性和先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道德榜样具有示范性和引导性,集散要中体现着先进性的道德要求,自道德榜样学习有利于提升自己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对榜样产生敬佩,从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吸取力量。例如我国“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对公民道德素养就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我校的“公益之星的评选也一样,每一位参与者都用自己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同时也在其内心深处产生正面影响,起到典范的积极作用。
总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整体上比较强,但仍有不足之处,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仍需进一步的努力探索,无论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要尽力营造方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共财物,保护互不干涉,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提升大学生整体公德意识。
第五篇:大学生价值观
大学生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取向。
大学生,自古以来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特殊群体。虽然不同朝代名称不同,但其在社会上永远都是众人关注的对象。随着学识的积累,这群大学生也遇到了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困惑,感受到了庞大的队伍给自身带来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大学,是人们脱胎换骨的时期,很多人在大学蜕变,日趋成熟,也有少部分人走向堕落。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作为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思想素质,如何加强思想素质教育,是目前许多高校关注的一个热点。高等学校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园地。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栋梁之才。他们代表了中国的希望和未来。因此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的兴衰。
目前,我国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大多生长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后、改革开放的年代中。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学校多年教育下,健康成长。他们拥护党的领导,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多数大学生能认识到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也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他们大多数在学习上勤奋努力,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本领,以适应竞争、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不少大学生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入党已成为今天在校学生的主要政治选择,而他们在申请入党和入党以后,基本上都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并起到表率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换时期,市场运作法规和秩序尚不健全,加之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使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向“自我”倾斜,被“金钱”扭曲,出现了“功利化”、“多元化”的倾向,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重奢侈享受轻艰苦奋斗。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必须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才能真正收到实效。要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首先要用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其次要加强党的建设,以党团组织的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以党团员模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第三,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使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第四,宣传先进典型,进行共同理想教育。第五,加强对青年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第六,坚持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我们既应强调外部教育也要注重自我教育。此外,政府还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
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为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