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管理要以人为本
摘要:以“人”为本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员工自身安全的需要;实施以“人”为本安全管理达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关键词:安全管理以人为本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会安全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不安全因素和对人体有害因素的增加,都给安全管理增加了新的难度。在新形势下如何以“人”为本进行安全管理?怎样才能达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笔者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1 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的意义
1.1 企业安全管理的需要
随着企业的发展,生产环境不断改变,生产工艺技术的不断改进,过去管用的安全知识、安全经验,在新的条件下就可能变得不再管用,这就需要把学习安全知识、培训安全技能作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持续性工作来抓,以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管理,就是着眼于“人”,通过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保障企业安全生产。
1.2 员工自身安全的需要
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也是工伤事故的直接受害者。人人都知道爱惜生命,个个都愿意安全生产,这是全体员工的基本愿望。以“人”为本管理能帮助员工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员工能主动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遭受人身伤害,保障自身安全。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
2.1 人是决定因素
人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在任何岗位都负有相应的安全责任;但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情绪、爱好和家庭环境等方面也各不相同,而人的工作状态是受心理、思想和技能等众多因素影响的,不可能像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那样来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等活动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并且做到“我会安全”,从而圆满地解决个体差异的问题,把人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2.2 领导干部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
企业领导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负责建立健全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因此领导干部观念意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各级领导干部对安全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与否,对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好坏有着密切关系。领导干部通过学习接受相关的安全管理理念和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正确地认识生产和安全之间的关系,这样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就能得到贯彻执行,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得到落实,安全设施的投入得到有效保证,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领导干部意识到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是安全工作之“本”,加强企业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企业范围内形成人人关心安全的氛围,员工就会被潜移默化,就会自觉参与安全工作,领导能够以身作则,不违章指挥,把安全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这样就能取得安全生产主动权,使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有新的起色。
2.3 安全管理人员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
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是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组织企业内部的安全检查活动,负责日常检查,及时整改各种事故隐患,从事具体的安全管理和组织工作,又是企业安全责任人的左右手和参谋,所以,对安全管理人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较广泛的安全管理知识、较全面的安全技术和组织能力,而且要熟悉国家制定的安全法律法规以及
一些强制执行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因此必须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专门的培训教育。平时加强日常生产管理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还要参加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班,了解新发布的法规制度,学习安全生产技术和国内外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管理技巧;学习应急管理、应急处置的内容和要求,提高现场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能深入现场正确指导基层班组的安全工作,及时发现生产现场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及时进行消除,督促教育职工按照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保障企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提高现场标准化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2.4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根本因素
2.4.1 重视安全生产的思想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意识。首先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的思想意识教育,包括安全生产的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集体荣誉感教育、责任感教育等。通过培训教育,提高职工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促使广大职工遵章守纪,认识到不安全生产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改变重生产、轻安全的错误认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思想上发生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自觉杜绝习惯性违章操作行为和冒险蛮干的错误行为。企业可通过厂级、车间级、班组级的三级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基层单位在每天生产会安排生产的同时,对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安全事项也会做出具体的要求,通过不间断的、立体式的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广大职工能够自觉地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这对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4.2 加强职工的安全技术知识教育,提高安全技能。如果企业职工已具备了“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那怎么做才能够安全呢?那就还要做到“我会安全”,只有让职工掌握各项安全技能才能避免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企业建立定期培训、学习制度,按计划对职工进行现场操作技能培训及安全技术知识的培训教育,包括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生产工艺流程及与现场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有关电气设备有关知识;安全防护知识;消防制度和知识;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职工在工作中能够做到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防止“经验”主义或麻痹大意、违章作业等情况的发生,使职工在工作中不仅“我要安全”,而且“我会安全”。
2.4.3 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做到警钟长鸣。企业除了组织专门的安全培训和思想教育外,平时也要不断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活动,如贴挂安全标语、标志牌,进行知识竞赛、安全演讲,定期放映安全方面的录像片,进行安全板报和宣传栏评比等活动,这样能够寓教于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兄弟单位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安全教育,使职工明白事故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使“安全”两字扎根在职工心里,在平时工作中能自我规范行为,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实施效果
3.1 能激发全体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以往企业的安全管理过多采用行政命令,容易使职工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产生副作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以“人”为出发点,注重激发职工的思想共鸣,使全体员工不论领导干部还是职工,不再认为安全生产是安全管理人员的事,与我无关,达到一种人人参与的局面;着重突出一个“人”字,符合人们普遍的心理愿望,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全体员工能积极主动做好安全管理工作。
3.2 能提高自我和群体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以“人”为本着重通过安全培训教育,增强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安全技能,大幅度提高员工安全认知水平,员工能主动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杜绝 “三违”现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去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企业的群体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3.3 能进一步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企业员工在思想上把“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安全意识有了新的飞跃,提高了员工
防范事故的能力,保障了从业人员的安全,进一步实现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第二篇:班组安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班组安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管理活动的核心是人,班组要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抓安全,抓根本,就是要抓“人”。所以,班组安全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班组成员,认真学习领会有关安全的规程制度,遵守规章制度,接受已有事故教训,克服麻痹思想,树立“我要安全”的思想意识。
2.班组安全管理要认识到位
要深刻认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安全教育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始终坚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政策与规章,确保安全实践活动的正确性。
3.班组安全管理要重视开展安全活动
开展班组安全活动是提高职工安全思想意识的有效活动之一,安全活动的质量与人身安全、设备安全、检修质量有密切关系,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安全。领导要重视并参加班组安全活动,了解和解决班组在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班组安全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搞突击,要形成制度,针对班组成员的实际工作,查找事故和安全思想隐患。班组安全活动应做到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学用结合,以提高员工参加安全活动的积极性。
4.班组安全管理要注意加强安全责任
据资料统计,90%以上的事故发生在班组,80%以上的事故的直接原因都是班组成员违章作业或没有及时发现设备缺陷造成的。因此电力部门制定的“三级控制”规定了班组的安全责任是控制异常和未遂,不发生障碍和轻伤。
应通过教育和培训,以提高班组成员的业务素质,使班组成员懂得什么是“异常”,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就是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加强巡视检查,做到作业无差错,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控制“异常”,杜绝“未遂”发生。
5.班组安全管理要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班组应认 真组织召开班前会和班后会,搞好安全日活动,建立安全档案,严格执行安全教育制度、安全岗位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安全生产考核制度及各种安全、技术规程。
第三篇:企业安全管理与以人为本
企业安全管理与以人为本
人是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安全生产的实践者。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步入小康,安全已是每个人的需要。美国著名行为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激励和人》论著中指出,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人自身生存和延续的生理需求、安全(含健康)保障需求,其次才是社交活动、尊严地位、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人都知道爱
惜生命,个个都愿意安全生产,谁都需要设法消灾避难。
毋庸讳言,世间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本身就是对人生命权的维护。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员工作为最积极的因素,他们不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管理者。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看,不能忽略员工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思想、情感、需要,不能忽视员工在安全管理上的主观能动作用。
现代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首先是要把员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当人身安全与经济利益或其他的安全发生冲突时要无条件地服从人的生命。所谓人本文化的基础也是保障员工的生存权。企业的安全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方法。
而安全管理中“以人为本”的管理,正是把重视人的生命视作企业安全管理的第一需要。以人为本安全管理目的是提升社会和全民的安全素质,也是“抓好源头、抓好预防和搞好事前监督”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管理是安全管理中预防事故的一种“软”对策,以人为本管理等于建立了预防事故的“人因工程”,在其内涵的深刻性上有新的突破。通过以人为本管理,就是以提高企业全员的安全素质为最主要任务,因而具有保障安全生产和预防事故的基础性意义。我们在多年的事故教训中也看到人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人的安全意识强弱,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决定安全生产的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何把对人的管理引入安全管理之中,用企业安全文化这个内在的链条凝聚人的智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丰富的经验,不断地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领域。以人为本管理,不仅体现了关注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技术工艺、生产设施和设备、工具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今年全国安全月以"以人为本”为主题,正是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体现了国家在国企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人文观念。
从安全人机学工程的三要素(人、机、环)中看,人是最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都在强调人本管理。以人为本管理可以形成一个控制性管理体系,倡导人性化管理,通过对人的监督、激励,制约等功能,将安全目标与责任制化为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意识,控制引导职工的行为,发挥职工参与安全工作的自觉性,增强职工对企业安全目标的认同感。可以说,“以人为本”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行动中,又增添了新的策略和方法。通过以人为本,可以使企业在进行安全策略、思路、规划、对策、办法的具体行为过程中,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指导。
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把安全与企业的精神、企业的理念、企业道德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文化,使我们原本富有朝气的企业更具有生气和活力。
以人为本管理,强化了把人作为安全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强调的是企业安全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和舆论环境,注重“人”在现代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求员工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广泛参与,整体互动。可以培育浓厚的安全氛围,灌输安全价值理念,会使一个企业员工形成互动的思维和共同的价值观念,能将企业的安全管理与控制深入到职工的思想深处,形成“内控”机能。由此而对职工的安全意识起到潜移默化和无形的“软约束”作用,培育和提高了企业全员安全意识。也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追求企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最大化服务。
以人为本管理就是重视广大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其实质是从“三个代表”高度出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试想,如果一个企业事故频发,连员工最起码的生存权都不能保证,何谈保障人民的利益?一起安全事故不仅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而且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给社会安定造成负面影响。以人为本,重视和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权,是贯穿《安全生产法》的主线。从业人员既是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又是安全生产事故的受害者或责任者。只有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从业人员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保护他们的人身权利,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现安全生产。
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注重劳动者的劳动条件的改善,职业疾病的防治,生产环境的优化,生产工具设备的技术进步,确保人员安全的各项制度、措施的落实。
在企业安全管理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呢?树立“以人为本”首先要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要通过创造一
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机环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效果。因此要在安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为我、为人、为企”的“三为”思想,要在管理中发挥职工的作用,体现人性化管理。牢固树立服务观念,设身处地为现场着想,为生产一线职工着想,尽
力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人性化管理能够极大地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能够使安全工作从被动变成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同时,要通过开展安全文化活动,培育、激发和不断增强职工遵守《安规》的自觉性和习惯。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遵章守纪结合起来,约束员工的言行,教育职工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安全作业检修结合起来,培植良好的工艺作风和行为习惯;把治理不规范行为与安全整改工作相结合,减少事故隐患,使安全管理向深层次发展。就职工而言,对任何一件事情,只有亲身参与才会有责任感。要在参与过程中让员工体会到人格被尊重,培养员工的责任感。也可以通过交流,把员工的个人追求融入企业的长远发展,形成大家认同的企业价值准则。要想使员工尽职尽责,必须使员工能分享企业成长带来的好处。只有当员工个人价值追求和企业价值追求和谐一致时,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安全生产工作价值观,发扬敬业精神。
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安全机制,达到长效管理,把经济效益和单位、职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安全上形成责权利的共同体。通过健全的安全监督和保证体系,将企业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以达到规范化、严细实、长效管理的目标。
第四篇: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精选)
学校教育应是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提要:国家提出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学校肩负重要责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道德教育理应成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学校教育要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
关键词:学校教育;知识;道德;统一体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说明,通过教育可以把我国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但是,要真正搞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专职教育机构的学校在这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合格的人才必定是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均衡发展的,特别是在道德方面应该是健康的。今年的中央8号文件和在教育部举行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闻发布会上周济部长的讲话明确地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这为我们学校,特别是未成年人的主要集散地——中小学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新形势下,学校要继续履行好为社会育好人的职责,就必须要使学校教育成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体。
一、道德和知识是构成人的素质的两个重要支柱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学校就是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及相关理论的地方,道德教育不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家庭和社会的事情。产生这种认识误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因为道德教育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并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正如德洛布尼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道德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现象,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侵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道德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这样就使人认为学校不用安排单独的时空进行无形的道德教育,让家庭和社会去渗透就可以了,因此学校在学科教学设置上有形有位,而德育工作仅仅是讲起来重要,实际工作中并不存在。主观上,就在于我们在教育观念上长期存在着一种“泛政治化”倾向,从而导致无法在摆正德智体美劳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真正认识到道德素质在整个人的构成素质中的基础地位。
其实,人的综合素质是由道德素质、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各种素质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的道德和知识是两个重要支柱。在人的素质结构中,知识和道德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不可或缺的。一方面,知识是道德进步的促进力量。知识中所包含的科学技术部分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它的发展最终必将和其他社会生产力因素一起,导致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从而引起道德的发展进步。而道德的发展与人们的知识程度和认识水平有密切的联系,道德上的文明总要依赖于知识的一定发展,道德上的愚昧落后往往是与知识上的愚昧落后相关联的。诚然,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阶级地位、世界观以及他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决定的,但是,个人的道德自觉性、道德修养程度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则是与他的知识上的修养,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分不开的。知识的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在一定范围内直接影响人们的某些道德观念和某些道德生活的变化,从而推动道德的进步。当然,知识和道德的发展也会存在不同步现象。最明显的事实就是当今有极少数人掌握的知识很多,但社会道德却低下,经常干着损人利己的事。另一方面,道德对知识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学校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而道德教育就构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的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作为人的价值尺度和行为规范,具有广泛渗透性的特点,它渗透到人的一切社会活动领域中去,调节和评价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社会活动的方向。科学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也同样会受到道德观念、道德价值的重要影响。一般说来,进步的道德促进知识的发展,而腐朽的道德则阻碍知识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学校教育中,既要重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也要大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两者既不可偏废,也不能相互替代。
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众所周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学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社会需要的是具有以下素质的人:有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有动手操作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自尊、自信、自主、自立;能适应社会,积极主动、乐观向上,有能力迎接挑战,忍受挫折,追求人生的不断超越与完善;能合作,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能在团队中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培养这样的人,就要求学校教育围绕道德教育展开。究其原因,一方面,按照上面的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标准,学校教育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播专门知识、专业技能和专项学科知识,而是要积极探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途径,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片面倾向。特别是在国家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后,学校道德教育的担子就更重了。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为我国未成年人的主体是中小学在校学生,除了节假日,学生日常生活大约1/3的时间是在学校,在校3/4以上的时间是在课堂上。为此,学校应确实把德育摆在核心位置。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美德、民主法制教育纳入教材;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开展富有趣味、益情益智的课外活动;积极探索育人艺术,采取措施使逆变顺、虚变实、远变近;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切实克服重智轻德的倾向。另一方面,正向价值是人类道德体系的基础,而学校道德教育在传递正向价值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道德教育界曾经走过一段弯路。比如在美国,人们为了突破传统的单一价值传递的所谓“美德袋”式的道德教育模式,曾一度认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使其学会在多元文化中进行自主的价值选择,而不必明确提出传递某种正向价值。但在经过短短的一二十年的实践之后,就有学者开始对这种道德教育模式进行反思。一种意见认为,固然道德判断能力很重要,但当一个人尚不能清醒地、健全地和理智地区分各种价值的时候是无法使其具备基本的价值观念的。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既然存在着多元的价值文化背景,那么是否就意味着各种价值之间是无法沟通和相互认同的,换言之,在多元价值中是否也还包含一些基础性价值。基于这种责难,加拿大有学者就明确提出,人类要过美好生活就需要传递正向价值,而其中包含的一些基础性价值又具有相对的恒常性,因而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中都是需要尊崇的。通常,这些基础性的恒常性的正向价值都是在学校以基础理论的形式系统地传授给学生的,其它地方很难做到这一点,仅能提供帮助或配合。
三、固强补弱,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了加强道德教育,不少学校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推动下,教学改革日益深入,德育工作稳步发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得到加强,师资队伍和德育工作者队伍得到了一定的加强,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可喜的。但是,由于过去我们不够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造成了学校的智育与德育不同步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必须在进一步发展智育工作这个强项的情况下,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大力加强德育工作,力争做到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在工作指导上,要围绕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目标,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培养“四有”新人是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因此,学校的教育都要围绕这个根本目标进行,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实质上是红与专的关系。专不等于红,不能认为知识传授好了,学生道德水平就一定高;红一定要专,一个具备良好道德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立足培养“四有”新人这个大目标,才能从指导思想上确保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统一协调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知识传授,又要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水平。在组织实施上,要切实保证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要高度重视,切实摆在重要位置。校长负总责,专职人员亲自抓,其他教师各司其职,是加强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并使它们统一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次,要以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开展一些实实在在、行之有效的活动。智育和德育同其它教育一样,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比如,大张旗鼓地开展学先进活动、读书育人活动,广泛开展歌咏、演讲、影视欣赏、体育比赛等文体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具体、有益的活动,既能使广大学生学到各种知识和技能,又能在活动中陶冶道德情操。再次,灵活调度时间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包括德育课程的教学需要。单独指出这一点的原因是由于过去学校德育相较于智育偏弱,需要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到现在,还有很多学校仍然固执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把学生禁锢于课堂和“题海”之中,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存在,使他们既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也没有时间去丰富自己的人际交往经验。事实上,道德产生于交往,倘若一个学生没有时间去和多彩的历史文化交往,没有时间去和身边的同学、朋友交往,那么他就不可能获得由这种交往所生发的心灵体验,就不可能真正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同样也就不可能懂得体面生活的真义。由此可见,灵活地调度和安排教育时空直接关系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
在综合配套上,检视学校的文化、校规、各种制度与措施,营造有利的环境,促进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的统一协调发展。虽然今天的社会环境十分复杂,但是学校是可以通过精雕细刻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具有浓厚知识和道德氛围的小环境的。前苏联心理学家鲍诺维奇就认为,人和外部存在之间的关系构筑起一种文化,由文化刺激就产生了各种需要并形成了所谓的“动机圈”,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态度。既然学校教育注重的是人的均衡发展,而人的发展性向和潜能又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处于不同境遇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知识需求和道德认识,所以,学校教育就要求形成刺激多种动机、满足多种需要的多层次的文化环境。总之,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的知识多了,视野就开阔,鉴赏和识别能力就能得到提高,一些精神垃圾就没有市场;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了,又将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动力。虽然道德建设成果不像知识那样容易量化,而且抓起来见效缓慢,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融为一体,作为加强学校建设的系统工程来抓,就一定能使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得到统一协调发展,最终造就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素质过硬的人才。
第五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摘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企业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人、关心人、帮助人,必须以人为本。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不论我党发展历史上哪一个时期,都有思想政治工作发挥重要作用的光辉记录,不论工农商学兵各界,都有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和模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在国有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就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种种疑惑、矛盾,通过适当的形式,宣传科学正确的道理,帮助人们解开思想疙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让人们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生活工作中,这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发挥的作用;企业的发展需要焕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把职工的理想和企业的目标相统一,把企业决策层的愿望变成职工的自觉行动,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企业的发展需要全体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上下拧成一股绳,共同抵御经营中的风险,共同担起企业发展的重担,企业职工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论力量大小,只要方向一致,就是对企业的贡献,这也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在企业内部创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使职工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大力扶持先进、弘扬正气、提倡进步,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这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培养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全体职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同样需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她虽然不是万能的,但长期缺位,必然使企业经营与发展遇到困难。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这一论断为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应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前,我国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着力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着力于先进文化的不断进步,着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面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要想解决好人的思想问题,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的工作。
一、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要尊重人的应有权利,尊重人的首创精神,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心理要求。尊重人就是尊重每个人的平等权利和人格,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人。我们在做思想工作时,要尊重对方,与对方应是平视的角度。防止出现“教师爷”的面孔,使用训人的语言,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不用说对待职工,就是对待小学生也不会有好效果。
在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民主权利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接受教育权,大家都很珍视。我们在工作中要顺应人们的这些愿望,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做好工作。在包钢(集团)公司长期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好的形式,满足职工行使各项权利的愿望。如各级职代会、党内民主生活会,公示制度,各级的征求意见座谈会,信访制度,来访接待制度,公务公开制度。这些形式基本满足了广大职工行使民主权利的愿望。当然我们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扩展,发展职工民主权利的形式也需要创新。
在国有企业中尊重职工,满足人的自尊心,焕发职工对企业的爱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职工对企业的爱心是非常珍贵的精神动力,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尊重人的首创精神,支持职工创新,尽管新事物有不完美之处,只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符合进步的要求,就应该帮助他们成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一个面孔。只有共性没有个性,就不成其为社会。在我们企业只要职工的个性要求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完成,不影响职工队伍的团结,就应该给予尊重。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要鼓励人立志成才,岗位成才,实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现自我价值,满足职工成才愿望。人们对才能的追求都非常执著,都希望自己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成为某一行业的带头人,成为某一技术的能工巧匠。思想政治工作要起到鼓励职工成才的作用,为职工创造条件,不断为他们的成长进步鼓劲加油。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信心,刻苦学习。特别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经是伴随自己一生的事情,鼓励通过学习和实践成为企业的有用人才,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任务。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人为本,要教育人全面发展,尊重人接受教育的权利,满足人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人都是学而知之,没有也不可能有人生而知之。人要全面发展,就要学习,就要接受教育。在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该满足职工在这些方面发展的要求,支持职工在这些方面有所成绩,有所建树,或成名成家。运动会、歌咏比赛、书画摄影比赛、技术比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都是职工全面发展展示自我的机会。企业提供了职工展示自我的舞台,引导了职工全面健康成长的方向,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要遵守物质利益原则,用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物质奖励的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满足职工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需要。马克思说过,人们的一切行动,都和自己的利益相关。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决不可忽视物质利益的激励作用,决不可把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看成是罪恶的、不正当的。只有当人用非法手段、以伤害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为代价,获取物质利益才是犯罪。对先进职工的奖励要及时、到位,对普通职工也要满足劳动能力再生产的需要。
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政治思想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调动人的积极性上,这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要求。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思想实际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企业干部职工就会心齐气顺劲足,就会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工作潜能,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把政治思想工作的出发点放在启发和尊重广大职工的创造精神和主动性上,对协调各种关系,建立正常工作秩序,充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分发挥广大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将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从而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坚持以人为本,把政治思想的着力点放在解决各种实际困难上,找准思想问题的症结,这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
六、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大动力。现代企业管理的人本原理,具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动力原则,二是能级原则。动力原则旨在凝聚人心,增强活力;能级原则旨在理顺关系,优化运行。如果说前者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向前推进的驱动器的话,后者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运行的润滑剂。
动力原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正确地运用动力原则,使企业管理特别是思想政治工作持续而有效地进行,这是现代企业管理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所在。在管理工作中,有两种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动力――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任何一方不可偏离,否则都会使思想政治工作失去平衡。随着企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在内部分配上打破了“大锅饭”,普遍推行了以责、权、利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责任制,使分配向业务技术和一线及技术复杂、劳动强度大、工作艰苦的岗位转移,拉开了分配档次,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普遍高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尽管我们已经从实践中感受到物质动力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我们还应该充分发挥动力原则的另一个要素――精神动力的积极作用。所谓精神动力,指的是人们积极工作、学习和完成各项任务的思想动力,思想上获得明确认识而产生的推动力。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在考虑职工物质利益同时,把职工的思想觉悟放在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为企业和各项工作的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以市场为中心,这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广大员工切实改善形象。其次,以严格的规章制度,监督、约束职工行为,严格奖惩,规范行为。
坚持人本原则,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才适用、分层管理。通过运用能级原则,逐步固定不同管理层次和形成顺畅的工作秩序,促进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各项工作在各自的轨道上正常运转,确保工作计划的实现和工作任务的完成。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