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
IT规划价值
企业发展主要面临四方面的挑战:企业运营成本的挑战;企业规模发展的要求;传统商业模式面临冲击;客户满意度的要求。如何应对挑战,推动企业战略的顺利进行,以业务为纽带,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应对挑战的必然归途。随着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贯彻执行,加快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决策者所关系的问题,但如何来做?很多企业对信息化的实施非常困惑,似乎走进了信息化建设的泥潭,每次头痛医头,原先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反而带来一大堆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IT战略和企业战略的脱节。没有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和业务需要,对信息化的理解停留在厂商具体方案的理解层次,忽略IT战略和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走弯路、多走路、走错路的情况比较多见,缺乏企业信息战略规划指导。据统计,在美国,70%以上的企业正式做过IT规划,投资约占信息化投资3-5%。国内大多企业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缺乏企业信息架构的总体布局。没有针对业务的信息需求和市场驱动需要,定义明确信息系统的技术、数据、应用标准和架构,进而提出企业具体解决方案结构。面对铺天盖地的各种企业网解决方案,电子商务、决策支持、ERP、CRM、SCM、BI、KM 等,让企业无所适从,只能被动地去实施,风险可想而知。缺乏可靠的实施保障计划。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涉及组织、开发、项目管理、营运、资金、人员、流程等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问题,因认识、准备不足,这是目前传统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目前企业信息化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应用系统问题,不是企业问题,而是如何针对企业的现状、战略、业务、市场,量体裁衣,提出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信息战略规划,既能符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又能适合企业成长的业务、资金、扩张的年度发展需要。
IT战略规划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如下战略性意义: 一是IT战略规划实际上就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方面上的二是IT战略规划项目的实施,实际上是公司高层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极大重视和实质性的推动。三是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站在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四是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是IT工作方向、IT治理、IT服务管理、IT投资等工作五是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事实上,信息化建设涉及到的问题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甚至可用“一团麻”来形容:战略是否明晰、细化,是企业战略在IT层面的落地。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以及IT工作与其他业务工作之间的关系。的直接指导和方案; 系统实施。流程是否理顺、组织架构的敏感、信息孤岛的当前情况、应用人员的态度/素质、技术选用的评价标准等等,如何把这些方方面面协调一致,这就是“IT规划”将发挥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按照IT规划方法论,逐步理清企业管理提升和信息化应用的总体方向,客观分析当前所处的位置,理智分析当前和未来之间的差距,然后制定策略、明确原则、给出路线,再明确各个信息化建设项目之间的时序关系和依赖关系,并落实每一个信息化建设项目的里程碑。同时,自始至终贯穿的,有变革管理,有对同行业、不同行业的标杆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的学习和借鉴。
企业没有进行良好的IT战略规划,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业务对IT需求不断增长,会出现诸多IT管理困境与系统建设瓶颈,直接阻碍企业发展和管理提升。包括:
(1)遗留系统繁多,系统间无数据接口,信息孤岛林立,信息共享困难;
(2)系统较多,功能单一,系统集成工作量太大,导致反复投资;
(3)IT运维难度越来越大,系统维护费用高、收益低、风险大;
(4)IT投资效率低,难以产生真正价值,软硬件更新换代频率高,投资回报率低;
(5)系统不适应新的业务发展,或是业务的相应变更而停滞不用,不仅造成投资浪费,还直接导致了IT系统无法支持业务书面;
(6)信息化建设无章可循,信息化需求缺少梳理,信息化项目盲目上线,失败率及高。
造成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着手晚往往出于以下原因:
一是IT战略规划是IT技术、IT管理和企业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是IT战略规划是企业业务、企业IT工作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的需求。专业的、成系统的IT战略规划的投入,往往是小企业支持不了,或是不愿意去投资的。
三是IT战略规划是企业管理者包括IT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理念和接受的。
四是IT战略规划是IT工作成为企业核心工作的一部分,或是IT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才会体现出必要性与迫切性。
在企业的实际管理中,能够促成IT规划提出并实施,还取决于以下因素:
1、企业高层领导的认识和IT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2、企业定位明确,企业发展战略清晰、可行并逐步落地实施;
3、企业IT管理人员能够站到更高的角度看待企业问题与IT工作;
4、IT建设与管理工作需要融入到企业的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中发挥作用、提供支持;
5、企业管理需要IT建设工作导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需要以IT建设为手段、IT系统实施为抓手进行流程重组和业务变革。
总之,一切工作都应该有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更不能例外,也不会例外。所以处于当前高速成长期的中国企业迫切需要实施企业IT战略规划,在IT战略清晰、可行的条件下再继续进行IT投资、IT团队建设、IT管理与系统实施等一系列IT相关工作。
IT规划为哪般?
一次和一位老板聊天,问他为什么要搞IT规划?老板说了一席掏心窝子的话觉得很有道理。
老板说:“搞这个项目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已经被IT烦死了。IT部门今天选软件让我批、明天要搞个项目让我批,这东西我又不太懂,不批怕耽搁了,批了怕白花钱。所以呢,我要搞个IT规划,请你们一次性帮我把三年的IT建设事情都想清楚,搞明白,免得以后我再为这些事烦了。当然这个项目我会亲自参与,把这事弄弄明白,套句歌词:让我一次烦个够!把几年烦人的事情都烦完。”
这话听着感性,却非常人性化,也很有深意。
IT规划到底解决什么问题?
老板到底烦什么?一句话就是心理没底。怎么就有底了呢?仔细分析无法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IT有什么用?要建成什么样子才能满足需要?第二,要花多少钱?花钱是不是值得,钱该怎么花?第三,要怎么搞?样子清楚了,钱也愿花了,怎么走过去,才能确保成功?这三个问题是困扰老板的问题,也正是IT规划需要解决的三个重点问题。
第一个问题,要建成什么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信息化愿景,最核心的就是IT应用蓝图。现在我们谈企业管理,撇开信息化的支撑来谈是非常苍白的,而信息化不能有效地支撑业务,不充分体现管理思想,支撑业务和实现管理目的也无法真正体现IT的价值。所以IT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业务问题,最终为了企业的盈利,支撑企业的经营模式,因此制定IT蓝图时,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因素:
业务模式和管理需求:每个企业的业务都有自己的重点和特点,这决定了IT应用的重点,管理需求是基于业务模式在管理上的要求,与企业业务的规模息息相关,也是决定IT应用的关键要素。
行业特点及标杆:行业特点决定了IT应用的重点,标杆是最直接的参考;
企业发展战略:主要考虑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采取怎样的业务模式,IT如何支撑或者促进这样的业务模式形成;
企业实际状况:企业发展所处的阶段,IT应用的基础,管理的水平,人员素质,企业领导者对IT在业务和管理中的定位等;
IT应用系统:市场上成熟的IT系统,价格及应用状况;
IT发展趋势:IT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设计企业IT蓝图时,需要大量艰苦努力的工作,与企业各个管理层和业务层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而不是去画一张多么花哨的“蓝图”。
第二问题,要花多少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投资估算,这是非常重要的,愿景都是美好的,但要花费多大的代价才能做到,是否值得,这需要我们判断IT应用蓝图中每个应用系统的商业价值,因此需要针对每个项目来估算投资,做为判断系统商业价值的分析。对于老板,核心地要判断做一个这样的系统或者项目到底值得花多少钱?即系统本身的商业价值,然后再考虑市场上做这样的系统需要花多少钱?IT建设与其他不同的地方在于,同样叫一个名字的系统,比如ERP,由于其档次和内容的差别,投资相差甚远,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应有尽有,解决业务和管理上的问题到什么程度,值得花多少钱,是判断此问题的核心标准。
第三问题,要怎么建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项目规划,交付物是未来2-3年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个项目,因为IT建设多以项目形式开展,因此这个项目规划实际上就是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行动规划,当然在建设过程中可能会有相应调整,但明确这样一个计划本身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三点:第一,这里所说的项目规划不仅仅是IT项目建设的规划,必须考虑到企业相应的管理变革,因为IT建设如果没有管理上的配套是很难成功的,因此在项目规划时必须考虑管理变革和信息化建设的同步提升;第二,仔细划分每个项目的边界,明确各个项目的目标,范围,各项目的逻辑和时间关系,是项目规划的核心;第三,IT规划的周期我们推荐2-3年,5年太长,因为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太快,制定2-3年的计划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投资估算和项目规划一起也就构成了未来2-3年的投资计划。
第二篇:企业信息化建设价值
企业信息化建设价值优势
1.实现信息有效的流通:消除了企业内部信息流通不畅的问题,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有效沟通,提高了员工的合作意识,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推荐:九思OA软件)
2.实现资源和知识共享:将员工的经验与技术转化成企业内部资源,既提高了员工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也避免了因人员的流动而导致的工作延误。
3.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公文流转的自动化,避免了传统公文流转时由于手工递送而带来的工作延误以及人员、时间的浪费,保证了工作能够快捷、准确的被处理。
4.实现有效管理:有效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实现实时工作任务的监督与催办。
5.职责分明:明确工作岗位与工作职责,增强人员的责任感,减少工作中的推托、扯皮等现象。
6.降低成本:大大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节约时间、节约纸张、节约电话费、传真费用等,减少了差错率,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7.浏览器使用方式,无须安装专用程序,实现远程办公和移动办公,使办公不再受地域的影响,可以通过网络连接随时随地办公。
8.信息集中管理、支持企业内部用户信息共享。
9.支持流程表单自定义、工作流程自定义,迎合不同企业的内部流程;
第三篇: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议书
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议书
MSE2011陈伟龙
1.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是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运作的一种手段。2.非信息化企业的不足:
1)“客户导向”不足,协同运作不够,缺少明晰的业务相关信息,部门协同能力差,对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应变能力不足,难以业务的持续性稳定和增长。
2)公司控制体系强势不足,现行管理体系未能与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高度集成,导向
和执行力度弱
3)资源整合不够,缺少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支撑,经营计划的联动性较差也没有实现
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连动与闭环运营。
4)信息孤岛限制企业内部沟通,信息化应用缺乏系统规划,各信息系统分散应用,数
据隔离,各部门数据口径不一致。
3.信息化企业的优势:
1)数据共享:企业运作的所有业务环节,相关的基本管理和业务信息的集成化,包括
跨公司、跨部门数据的充分共享
2)实时反映:企业运作的所有业务的过程状态都能实时、如实地反映到系统上
3)高效准确:文件的电子化,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与准
确性
4)强化控制: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实现在线的业务审批和监控,规避或降低内部营
运风险
5)提升决策依据:通过对业务数据的提取和分析,营运结果如实地反馈给企业各级管
理者,支持企业的绩效考核和决策功能
6)增强竞争力:建立企业的对外信息平台和交互渠道,通过企业间的在线合作,降低
自身的经营成本,并增强市场竞争力
4.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计划:
企业信息化规划建议书
MSE2011陈伟龙
5.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的风险评估与规避
1)实施过程问题的评估
2)实施过程问题的控制与处理a.引导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b.高层全力支持及全员参与培训
第四篇:强化IT治理 提升企业信息化价值
强化IT治理 提升企业信息化价值
神华信息技术公司董事长 张骐
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进程。IT治理作为信息化过程中生产要素的制度安排,是信息化的延伸和扩展。纵观国际国内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集团企业,只有坚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坚持不懈地推进IT治理,形成与信息化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才能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持续提升企业化价值,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
一、IT治理对集团公司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IT治理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特定的制度安排与管理模式为基础,以IT业务过程和IT服务为手段,合理利用IT资源,推动业务实施,完成目标利润的动态过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表明:有着良好IT治理的企业比那些治理不佳的企业至少会产生高于20%的资产回报。IT治理的完善与否,一直影响着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高低。2009年初,集团公司提出“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经济总量翻番”的十八字战略目标。战略性需求为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打开了空间。“科学发展”,一个重要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和物流的快速高效运转;“再造神华”,涉及到模式、体制、制度、流程、机制、管理等各个环节;“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不仅是量的翻番,还要有质的提升。所有这些,都需要信息化这个平台和载体的深度介入和全程参与,靠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来支撑,通过信息化、工业化、自动化的融合,满足“五型企业”建设要求,实现科学发展。
在集团公司2010年信息化启动大会上,张喜武董事长指出,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不能仅仅满足于操作层面的应用,而要更加关注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变革、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不能停留在各个系统孤立的应用上,而要更加强调信息整合和系统集成;不能简单地为信息化而信息化,而要更加关注信息化的工作机制、管理体制和信息化的投入产出等深层次问题。这表明,集团公司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建设,而是更高层次的IT治理问题,集团公司旨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善现有管理机制,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转变。IT治理对实现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义在于:
——促进决策科学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IT治理能够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科学化;IT治理能够打破部门壁垒和行业界限,有利于组织架构系统化;IT治理能够使董事会和执行层、集团公司本部和子(分)公司、部门和岗位的权责更加明确,有利于集团公司决策的有效落实和执行力的提高。
——促进目标明确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IT治理与企业战略相统一,能够深化和巩固发展战略,促进目标实现;IT治理与业务内容相结合,以业务需求作驱动,能够实现业务流程化,促进资源合理分配与利用,降低管理成本;IT治理注重措施的可操作性、可执行性,使决策能够迅速得到分解、细化落实,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考核定量化。IT治理使IT与业务标准一一对应,最大限度减少执行偏差,促进员工行为标准化;IT治理注重过程监督与控制,用IT明确业务程序、节点、质量,确保管理实现PDCA;IT治理使企业与员工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助于提高绩效管理实效性,提高各级组织和员工工作的效率,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二、实施IT治理的思想、组织和流程
根据IT治理的基本思想,构建完善的IT治理组织、流程、机制,对IT资源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企业价值的重要保证。
(一)IT治理的思想
国际IT治理协会(ITGI)认为,IT治理主要是董事会和执行层的责任,是企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领导、组织和过程管理来保证IT实现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发展。IT治理本质上关心两件事:实现IT的企业价值和IT风险的规避。前者是通过IT战略与业务战略匹配来实现的,而后者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关职责来实现。两者都需要相关资源的支持,并对其绩效进行度量,以确保预期目标的实现。这就引导出IT治理的五个关键领域(IT战略匹配、IT价值交付、风险管理、绩效管理、资源管理)。
战略匹配。IT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企业的IT建设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战略匹配是IT为企业贡献商业价值的重要驱动力。神华集团党组已经充分解读了十八字战略方针与企业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关系,昭示着神华信息化起步于制高点,并将以高价值回报推动神华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变。
价值交付。通过对IT项目整个交付周期的管理,确保IT能够按照企业战略实现预期的价值。
资源管理。主要是确保用户对企业的应用系统和基础设施都有良好的理解和应用,优化IT投资、IT资源(人、应用系统、信息、基础设施、)的分配,做好员工的培训、发展计划,以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确保IT资产的安全和灾难的恢复,企业信息资源的安全,以及员工的隐私安全。风险管理是保护IT的商业价值。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主要是追踪和监视IT战略、IT项目的实施、信息资源的使用、IT服务的提供,以及业务流程的绩效。
IT治理是决策,IT管理是执行。IT管理解决的是如何把事情做好,IT治理决定的是要做哪些事,谁来做这些事,以及决策机制如何建立、风险如何监控的问题
(二)IT治理的组织
IT治理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责如下:
董事会。负责制定组织发展目标,监督企业绩效和执行情况;吸收贯彻新的管理思想与技术,评估收益、预控风险。
CEO。负责执行董事会制定的战略和政策,制订操作计划。确保CIO参与高层决策,并成为高层管理者之一。
CIO。负责制定和实施IT规则;负责实施企业IT标准和策略;负责基础设施建设、IT资源管理、员工IT技能培训;监督IT项目在预期时间、成本范围内,按预计质量要求完成;识别企业的IT风险,并建立风险控制框架;对IT绩效进行评估,定期向董事会报告IT治理的执行情况。IT战略委员会。IT战略委员会由董事会和非董事会成员构成,负责协助董事会完成对IT事务的治理和监控,并确保将IT治理纳入董事会议事日程。
IT指导委员会。负责评估预建IT项目与战略的一致性,开展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决策IT项目的优先权、资源分配及项目投资组合;制定项目的关键成功指标;制定IT项目的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框架,并监督和指导执行过程。
IT架构(技术)委员会。负责指导企业技术标准、架构、基础设施的设计;负责为企业基础设施产品的选择、架构的应用提供指导;跟踪IT技术的最新进展,为企业应用提供建议;确保IT架构与最新法律法规要求一致,确保企业内部员工合法地使用信息资源。
IT组织部门。根据不同业务的管控模式,建立集中模式、联邦模式或分散模式的组织机构,确保业务与IT功能有机融合。
从IT项目执行、IT管理,到IT治理(IT Governance,又称IT管控),是IT组织进化的一般过程。按照上述模式,集团公司从信息中心、信息管理部、信息公司,到企业CIO制的发展正是IT治理组织丰富的具体表现。集团公司主要负责人作为CIO并着手从公司治理的层面进行良好的IT治理机制建设,使IT应用恰当的承担了“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经济总量翻番”的使命,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增强信息化的业务价值回报。
(三)IT治理的流程
实现IT治理既要有组织,也要有流程做保证。根据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对于支撑企业主营业务的重大信息化项目,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建成并推广应用统一集成的信息系统。集团公司关键的治理流程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统一规划。信息化总体规划可以有效实现IT治理的高层目标即IT与业务融合,它是实现IT治理目标的有效机制。统一规划,要突破条块界线,树立全集团“一盘棋”理念,在一个统一的架构下实现各信息系统的整体集成、全面协同,从根本上消除“管理孤岛”和“信息孤岛”。
统一投资。该流程的目标是保证企业IT投资整体效益最大化,而不是局部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从公司战略的高度考虑IT项目的优先级,确保公司的IT战略规划和IT标准的贯彻执行。统一规划选型,分阶段推广实施,避免短期盲目投资与长期重复建设,务求实效。企业应该采用各种科学、规范的决策方法对IT项目的投资及其优先级进行决策。
统一标准。在统一的数据信息标准、统一的经营业务标准、统一的管理平台上,实现以集中化管理为核心、人财物一体化的资源整合管理系统,构建集团公司的价值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四流合一”的管控体系。
统一设计。IT治理的目标之一是实现IT的企业价值,而IT与企业目标相匹配,即战略匹配是实现IT企业价值的驱动力。统一设计的企业架构是实现IT与企业目标匹配的最佳途径。统一设计依靠企业架构还可以实现整个公司系统的集成性,实现公司数据和信息的共享。统一建设。可以参照IT治理最佳实践COBIT。COBIT为国际IT治理协会制定的信息技术及其相关控制目标总体框架。该框架将IT治理五个域的控制目标,分解为由34个业务流程来实现。每个流程都给出了具体的控制目标、成熟度模型、目标指标和绩效指标。通过对这34个关键业务流程的严格控制,可以实现IT治理五大域的治理目标,取得良好的IT治理成效。
统一管理。IT服务协议(ITIL)和平衡记分卡(BSC)。ITIL协议规定了IT服务部门对业务部门所提供的服务和成本。该流程的好处在于,可以将业务水平的需求转化成IT服务水平的需求。可以有效防范IT资产的运营风险。平衡记分卡方法是实现战略匹配的一种有效方法。该方法通过从上至下的将企业目标通过指标层层分解,可以在高层实现业务与IT的有效融合。
以上“六统一”流程的建立有利于集团公司按照“横向拓宽、纵向缩短” 的要求,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集团管理模式和管控体系,推动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强化风险管控能力,保障管理的规范化。管控体系逐渐完备和加强,使集团公司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活动、每一份资产、每一个时刻,都处于受控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小;有利于集约化经营的模式建设,未来将在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人力资源、集中采购、生产指挥、本质安全监控、领导决策支持等方面通过信息化方式实施集约化管理,信息化辅以传统产业创造的价值将更为可观,在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有利于加强生产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技术集成,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迅速发展,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和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理顺业务流程,提高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增强集团一体化运营的竞争优势。
(四)沟通反馈机制
研究表明:管理层越是对现有的IT治理机制、工作方式、预期效果进行正式的沟通,治理就越有成效。常用的方法有:
建立业务与IT部门合作伙伴关系。企业的业务离不开IT技术及IT部门的支持,IT价值的实现依赖于业务的充分应用。集团公司通过建立全企业共享的制度与流程的管理系统,搭建企业的可视化企业架构平台,可以使业务人员和IT人员的知识能够共享。这对企业的IT治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保证IT与业务融合,实现IT的企业价值。
高层管理者的公告。对于企业IT治理的重大决策,如企业的IT治理原则,这种方式能够获得企业范围内最大的关注和最高的优先级,让每个员工知道公司的发展方向,以及自己应该做什么。
正式委员会的会议。这种沟通机制非常重要,对于企业IT治理的一些重大决策,如基础设施建设决策、项目优先级的决策等都需要采用这种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使业务人员和IT人员对公司的IT战略规划进行很好的沟通,相互理解彼此的需求,共同探讨项目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研究表明,这是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公司的网络门户。在网络上对公司员工进行治理流程的教育。同时,可以获取用户的改进建议、对例外流程的反馈,公布系统的实施绩效等等。是一个集中的沟通渠道,可以增加公司治理的透明度。这四种机制并不是孤立地发挥作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设计企业的治理机制时,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简单、透明、适合为原则。机制应该明确定义特定组织和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目标;治理的流程应该是正式的、非常清晰的;所制定的治理机制应该是适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IT治理是企业获取IT企业价值、规避其相关风险的有效手段。企业IT治理的实施应该采取一种全局的观点、系统化的方法来进行。需要建立相关的治理组织,并明确他们的职责;应该建立明确的、正式的治理流程;以及与企业文化、实际情况相匹配的沟通机制,以确保IT治理流程的有效实施和良好的IT治理绩效。集团公司为实现“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十八字战略方针,完善IT治理势在必行,强化IT治理,提升企业信息化价值,为实现集团公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
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
2013-12-15 15:45:00文章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杂志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在明确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业务范围、需求与设计原则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制订适合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然后,根据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及原则,进一步对炼化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实施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
0 引言
作为一家现代化的炼化企业。从炼油化工生产的角度出发,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原油采购选择、加工方案优化、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安全环保、销售风险控制等。而在人员编制方面,新建的炼厂往往只有数百人,与过去少则成千、多则上万人相比,在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员工数量的变化也十分显著。这一切的问题与变化,都必须依靠信息化手段来寻求解决与应对的方案。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息息相关。业务战略目标是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设计的指导纲领,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业务战略目标的具体表现,而信息技术是企业实现业务战略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进一步推动企业业务战略、完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创造了条件。通过分析、汇总,将炼化企业业务战略与信息化战略协调一致,可以有效保障企业业务战略目标的实现与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因此,站在炼化企业的角度,对于新建、并购和已有的炼厂。依照其规格与定位,统一进行应用系统的功能分析与设计,以达到新炼厂应用系统快速建没、实现工程建设与信息化建设同步提供参考,也可以作为并购或已有炼厂进行系统升级改造的参考依据。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业务范围、需求与设计原则
1.1 业务范围
典型炼化企业涉及的监务范围涵盖原油采购、装置生产、仓储物流、动力供应及产品销售,现实中的炼化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及在集团公司中的定位对某些环节进行了弱化处理。
1.2 主要需求
当前国际上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是:信息化建设与工程建设同步,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朝着管控一体、整体集成、协同优化的方向发展。从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需求来看,在炼化企业推行“经营管理层以ERP为主、生产管理层以MES为主”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已被业界广泛接受,更受到新建炼厂的重视。
结合国内炼化企业的实际情况,炼厂应用系统建设的主要需求可以总结为“精确、共享、统一、优化”8个字:
(1)精确。精确管理才能保证迅速、可靠的信息来源.通过应用系统的建设,可以集成各子系统数据,形成及时、准确、真实、清晰的生产经营信息。
(2)共享。信息共享可以加强生产领域间的业务集成和数据共享,以及各管理层次纵向查询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统一。统一平台可以减小业务交流成本,提高效率,应用系统建设要为整个炼油与化工生产运行业务运作建立一个统一的业务运作平台。
(4)优化。系统建设的目标在于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业务流程,找出潜在的效益增长点或发展的“瓶颈”,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和生产计划,挖掘出增效的新方向。
1.3 设计原则
炼化企业信息系统设计需要着重考虑如下4个方面的基本原则,即标准规范、经济效益、功能划分与系统集成。
(1)标准规范。尽量遵循ISA-95等国际标准。并与企业的信息化规划整体方案对接。
(2)经济效益。兼顾先进性与经济适用性,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根据炼厂原油加工能力、流程长短与加工深度的不同,量身定制经济适用的解决方案。
(3)功能划分。应用系统功能架构全面覆盖经营管理与生产过程,功能模块划分合理并且界面清晰、不重、不漏。
(4)系统集成。充分考虑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间数据交换与互操作需求,合理控制接口数量,系统集成关系清晰、冗余度小。炼化企业信息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通过参考炼化企业标准化框架模型(如:ISA-95、AMR、MESA),并结合炼化企业的生产特点。规划出炼化企业信息系统总体上包括4个层次内容,即决策层、经营管理层、生产执行层、和生产控制层,如图1所示。其中决策层与经营管理层属于企业级应用,而生产执行层与生产控制层为工厂级应用。
图1 炼化企业信息系统的4个层次(1)决策层。监控、分析、决策、绩效管理——实现全过程生产业绩的量化。并加以分析、比对,及时发现计划和生产结果的差异。使生产持续改进。决策层主要提供了运行监控与绩效管理的功能。
(2)经营管理层。面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形成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集成的一体化企业经营管理平台,包括销售管理、生产计划、物料管理、质量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设备维护管理、财务管理与入力资源管理。其主要作用包括:为企业管理人员经营决策、成本核算、绩效考核等提供信息支撑;为预算管理、资金运作、成本控制等提供必要手段;为企业的生产、采购、库存、销售、财务等业务人员提供一个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向生产执行层下达成本控制和绩效考核指标。
(3)生产执行层。面向生产作业管理部门和各执行车间,实现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可视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生产执行层通过先进计划(APS)实现与经营管理层的信息沟通与交流,而通过先进过程控制(APC)与区域优化,处理、分析与指导生产控制层的实际操作。其本身包括6大模块:计划调度优化、生产操作执行、化验检测与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统计分析、生产数据管理和生产过程模拟与仿真培训。
(4)生产控制层。以过程自动控制为基础,实现先进控制与优化控制,实现生产过程的卡边操作和过程优化,并建立完善的生产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为生产执行层提供实时、准确、完整的数据。炼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组织实施的指导原则
从总体上来说,炼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应充分考虑与企业统一要求的对接,需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步实施。
具体来说,针对企业级应用与工厂级应用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同,各炼厂在应用系统的具体实施上有如下需要注意的事项:
(1)企业级应用(决策支持系统与ERP)。为避免重复建设、风格不一与可能带来的集成问题,需要由企业统一建设或由企业统一模板、统一软件选型。
(2)工厂级应用(MES与PCS)。各炼厂可以在企业的统一标准下自行建设,但需要充分参考企业拟定的炼厂信息系统功能设计方案中关于应用模块划分、应用模块功能与接口的定义。炼化企业信息化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