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仲裁监督体制的问题[范文]
就如何完善我国仲裁监督体制的问题,可以先从《仲裁法》中存在的问题考虑:
(一)《仲裁法》第20条规定了法院对仲裁协议效力认定的优先权。这是与仲裁最基本的原则—当事人自愿原则相违背的。双方当事人基于自愿选择仲裁机构裁定纠纷,已经间接排斥了法院的管辖。对他们之间订立的仲裁协议的效力认定当然首推其选择的仲裁机构。而由法院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似有“越俎代庖”之嫌,仲裁机构也丧失了独立性,失去了其最基本的存在基础,成为受制于法院的二级机构。
(二)《仲裁法》第28条第2款及第46条规定了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的管辖法院,分别由财产所在地和证据所在地的基层法院管辖。仲裁与诉讼不同,不存在法定管辖的问题。当事人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可以约定由任一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而仲裁机构完全可能与财产所在地和证据所在地不同,而法院也不如仲裁庭了解当事人争议的具体情况,在执行的过程中难免有所疏忽延误,使得仲裁高效、快捷的特性无法突现。
(三)《仲裁法》第58、63、70、71条规定了法院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制度。仲裁离不开法院的支持和监督,同时法院应在法律范围内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整体而言,我国仲裁员的业务水平及各方面素质普遍要比法官好,从两者选任的条件就可看出。可根据现行的司法监督制度,法院做出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之前,完全在审查和听取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及提出的意见基础上做出裁定,将仲裁庭排斥在外。《仲裁法》在详细规定法院撤销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制度的同时,却不赋予仲裁员陈述意见的权力。一旦仲裁裁决被错误的撤销或不与执行,势必影响仲裁这种解决方式在公众心中的形象和在解决纠纷体系中的地位,造成诉讼的扩张和仲裁的萎缩。
(四)《仲裁法》第58条和《民事诉讼法》第217条规定,法院在审理撤销裁决申请和执行裁决时,对国内仲裁裁决的审查范围既包括对程序的审查,又包括对认定事实和使用法律是否正确的实体方面的审查,而对涉外仲裁只就程序问题进行司法监督,形成了双重监督标准。对国内仲裁裁决的审查过于严苛,不仅使同是仲裁当事人却因一方又涉外因素而受到特殊待遇,与《仲裁法》确定的当事人法律地位相同原则背道而驰,而且也与国际上弱化法院对仲裁干预的发展趋势相违背。
在找出完善《仲裁法》司法监督制度的办法之前,我们必须首先认识到下面客观的事实:
(一)必须充分肯定《仲裁法》确立的我国的仲裁监督体制。由于当时立法技术、法律适用和社会背景的限制,《仲裁法》规定的司法监督制度与国际通行仲裁原则还有矛盾之处,其部分条文之间的规定也不统一。但它毕竟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仲裁法典,吸取了各国仲裁法及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定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的长处和精华,在司法监督方面的规定基本符合国际通行的仲裁原则。结束了我国仲裁立法不统一,仲裁制度不一致的混乱局面。
(二)必须承认某些程序性问题与实体性问题的重叠性。按照一般法律规定,法院对裁决的审查分为程序上的审查和实体上的审查。程序性问题主要发生在仲裁程序的过程中,对裁决的结果或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不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实体问题主要发生在裁决作出时,对裁决的结果或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义务产生直接的作用。但是对实体问题和程序问题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例如《仲裁法》第58条中规定的后三种情形即是如此,这三种情形是:裁决所依据的证据是伪造的;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仲裁员在仲裁该案时有索贿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这三种情形既含有程序因素,又含有实体因素,体现出某些程序性问题与实体性问题的重叠性。
(三)顺应国际上仲裁司法监督方面立法的趋势。各国仲裁立法中大多规定了法院有权对裁决进行实体审查,但仅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公共秩序保留”的事项,二是兼具程序性的实体事项。此类国家的典型代表英国和美国对仲裁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而逐步缩小了法院对裁决的审查范围。英国在其1979
年仲裁法第3条中规定法院不再对事实认定进行审查。在国际立法方面,《承认及执行外国仲裁裁决公约》和1985年的《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都承认仲裁裁决的终局性,法院在执行裁决时,只审查程序上的自然正义问题,而不对裁决的是非曲直进行司法复审。所以从国际商事仲裁的发展趋势来看,法院对仲裁的干预趋向减少。
针对国家既要对仲裁实行司法控制,又要使这种司法控制在仲裁的保密性、快捷性和终局性与广泛的公共利益之间达成平衡的两难境地,笔者认为“适度性”是较好的办法。“适度性”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承认仲裁裁决的终局性;
二、法院原则上不审查或者严格限制审查裁决中的实体内容,只审查仲裁程序是否合法;
三、在仲裁程序中,法院的监督以支持或协助仲裁为主,且法院介入仲裁的范围以当事人或仲裁庭的申请事由为限,不得擅自扩大监督范围。在当事人与仲裁庭不需要法院协助时,法院采取“不干涉主义”;
四、法院监督仲裁应当坚持以促进仲裁发展为原则。
在“适度性”方法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对仲裁的司法监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以图完善:
(一)由仲裁机构裁定仲裁协议的效力。现代国际仲裁立法的趋势是,由仲裁庭作为最终判断仲裁协议效力和自身仲裁管辖权的机构。由仲裁机构作为仲裁协议效力的裁判者,与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则相一致,有利于仲裁机构的独立性
(二)授权仲裁机构直接对财产保全和证据保全申请进行裁定。由于仲裁庭比法院了解当事人争议的具体情况,由仲裁机构直接对保全申请进行裁定,不但有利于提高仲裁效率,及时解决纠纷,而且还可以减少保全错误的发生,避免给当事人造成损失。
(三)明确规定仲裁员参加法院对仲裁的司法监督活动,并有权陈述意见。法院对仲裁行使司法监督权的活动与整个仲裁制度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采用仲裁制度处理大量涉外经济纠纷更为必要。为避免审判人员因欠缺仲裁经验而做出错误裁定,建议法院在审理撤销仲裁裁决申请时和做出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裁定时,听取仲裁员的意见,让仲裁员参加司法监督活动,做到兼听则明,符合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
(四)取消法院有关仲裁裁决不予执行的规定。法院通过撤销仲裁裁决和不予执行仲裁裁决两种方式进行司法监督。但从《仲裁法》第58条有关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规定与《民事诉讼法》第217条、第260条关于申请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规定来看,除了对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司法监督的区别之外,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别。当事人在申请法院撤销仲裁裁决未果时,还可以再次申请法院不予执行仲裁裁决,这样的二次司法救济将可能造成授予故意拖延执行仲裁裁决的当事人以合法依据的恶果。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外国仲裁立法,以撤销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方式吸收不予执行仲裁裁决的司法监督方式,使撤销仲裁裁决成为仲裁司法监督的唯一救济手段。
(五)统一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载的司法监督范围。《仲裁法》中规定的法院对国内仲裁和涉外仲裁审查的“双轨制”不仅不符合世界各国仲裁立法的趋势,而且与其规定的仲裁当事人地位一律平等相矛盾。为了使我国的司法监督制度是国内与涉外并轨,建议取消法院对仲裁裁决的实体审查规定。至于实体问题与程序问题的界定,建议通过实施细则进行细化。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仲裁法》为首的国内仲裁立法和包括《纽约公约》、《华盛顿公约》在内的国际仲裁立法的较完整的仲裁法体系,其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不足。与国际先进仲裁立法相比,在司法监督、仲裁程序等方面我们尚有不足之处。加入WTO后,为迎接新的挑战,《仲裁法》的修改势在必行,尤其是在法院司法监督制度方面,急需完善。
第二篇:我国领导干部体制和作风问题
领导干部能否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大局,也关系到能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我党刻不容缓的大事。笔者就基层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产生根源和治理对策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一、当前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学习方面,敷衍应付,得过且过。
不少领导干部不能安下心来认真学习理论、钻研业务,不能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不能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学风方面出现“五多五少”现象。一是文凭高、水平低。一些领导干部一味追求高学历,但实际文化水平与该学历应具备的知识相差较远。二是参加学习培训多、实际收获少。领导干部各种名目繁多的学习、参观、培训一次又一次,但往往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简单落后,效果大都不理想。有的培训者是借参观培训之机外出旅游,或者借培训改变一下环境,放松一下身心,结交几个朋友,联络一下感情。三是单位制度多、落实少。各机关单位一般都制定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政治学习日制度,但严格执行制度、坚持学习的少,特别是领导干部坚持学习的更少。有的领导干部甚至根本不学,制度只是给一般干部制定的,或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的。有的单位即使学习,也多数是读读文件、念念报纸,真正深入开展讨论、结合实际研究工作的少。四是要求多、兑现少。有的领导干部对下级提出不少要求,但自己不能起到表率示范作用;对干部学习检查督促指导考核少,即使检查也没有严格的考核措施;或者是考核要求不严,搞形式,走过场,不能引起干部高度重视,人们觉得学和不学一个样,学好和学坏一个样。五是学的多,收获少。有的领导干部也看了不少书,做了不少学习笔记,“写”了不少心得体会,但多数是形式主义,做做样子,真正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少。
2、思想方面,消极懈怠,不思进取。
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多年没被提拔或将要到岗的领导干部,自以为怀才不遇,工作随随便便,甚至自我标榜政治上无所求,工作好坏
无所谓,散布一些消极言论。有的副职领导干部好人主义严重,不愿说真话,不敢抵制和反对歪风邪气,不愿开展相互批评,更不敢主动监督主要领导,随波逐流,明哲保身。有的领导干部对前途悲观失望,工作没有积极性。提拔无望的,工作得过且过;即将退出领导岗位的,时时告诫自己别得罪人;已经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很少有人关心政治,整日无所事事。有的领导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过安稳太平日子,工作低要求,安排了就做,没安排就拖,不动脑筋思考,没有长远打算,安于现状,安享太平。有的领导干部没有全局观念,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上边有政策,群众也呼吁,但因
中间环节堵塞而无法落实。
3、工作方面,作风漂浮,不务实效。
一是夸夸其谈,坐而论道。工作思路、计划、措施都停留在嘴上,说起来头头是道,落实到实际中却百无一用。二是好做表面文章,华而不实。只图虚名,不务实效,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情。三是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喜欢追求轰动效应,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不着边际地宣传鼓动,不切实际地勾画蓝图,不顾群众利益地大搞政绩。四是疲于应付,敷衍塞责。用会议贯彻会议,就文件落实文件,沉溺于文山会海和迎来送往,对群众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极力回避、推诿。五是漠视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劳民伤财;搞官僚主义,虚报浮夸、瞒上欺下。
4、纪律方面,松懈散漫,不够严明。
基层干部“走读”现象依然十分严重,过去是领导干部“走读”,现在一般干部也“走读”,乡镇干部县上住,县上干部市上住,一天或一周掐头去尾,有效工作时间所剩无几。机关管理松懈,不少干部上班时间打牌、下棋、玩游戏,拉闲话、溜大街、迟到早退者屡见不
鲜。
5、廉洁方面,奢侈享乐,不能自律。
在一些干部当中,吃喝风、玩乐风、赌博风仍然盛行。哪儿有好吃的就吃到哪里,哪儿有好喝的就喝到哪里,哪儿有好玩的就玩到哪
里,认为只要没有将钱装进自己的腰包吃点喝点无所谓。给人办了点事,甚至是职责范围内的,觉得不拿不卡不要,吃点喝点人之常情,理所应当;办理正常业务,当事人要是不主动请吃请喝,就有意刁难,总要整出一桌酒饭来;要是遇有上级部门检查工作,理所当然陪吃陪喝了,美其名曰“也是工作”。个别干部嗜好赌博,打麻将、捉老麻、炸金花,不讲场合、不看对象、不选时候,谈论起来应和者众多,而
且津津乐道、眉飞色舞。
6、生活作风方面,道德失范,腐化堕落。现在查处的腐败高官大都存在生活作风问题,为满足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些腐败分子的贪污受贿金额不断攀升。基层个别领导干部也有类似问题,他们以有婚外情为荣,认为是有能耐的表现,甚至互相攀比。他们白天是人,夜晚是鬼;台上冠冕堂皇,背地里腐化糜烂。
二、领导干部作风存在问题的产生根源
一是从党情国情方面讲,我党长期执政的状况,容易使党内一些领导干部产生脱离群众、贪图安乐的倾向。加之学习教育引导不够,一些领导干部宗旨观念逐渐淡薄,官本位意识日益严重。长此以往,相互攀比,领导干部作风日趋浮夸,严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二是从社会发展方面讲,教育不断普及,文化不断繁荣,法制日益健全,交通更加方便,群众有事往往自己就能解决,不需要找政府,也不用领导帮忙,群众主动与领导干部的联系少了。近年通信事业飞速发展,干部与群众之间往往通过一个电话问题就解决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领导干部深入群众的机会少了,与群众促膝
谈心的机会少了。
三是从经济发展方面讲,改革开放带来的腐朽文化使一些党员干部受到了侵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使领导干部产生了严重的利己主义思想。一些机关干部总爱跟社会其他行业人员相比,觉得在物质生活方面渐渐落后于人,有一种危机感,感到自己仅凭工资就可能进入贫民阶层,总是想尽办法,另外搞点收入。于是掌权的以权谋私,贪
污受贿,没权的也另找门路,设法赚钱,心思和精力不能很好地用在工作上。
四是领导干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当前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体制、机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已有的制度执行不严格,监督检查不到位,考核评价不科学,干好干坏都一样,这必然使一部分领导干部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理想信念有所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和考验。最近落马的官员,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生活作风不健康。可见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要全面到位。
五是腐败现象依然突出,特别是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用人不当带来的错误导向影响深远。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用人方面拉帮结派依然明显存在,不能真正做到用人唯贤、用人唯才,加之一些领导干部和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不能深入实际,了解情况,一些能干事、会干事、想干事的干部未必能用在合适的领导岗位上。一些机关单位干部考核机制不健全,贤才庸才仅凭领导好恶,严重挫伤了部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三、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治理对策
1、领导带头,率先垂范。古语讲“上行则下效”。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做出榜样。各级领导要带头学习,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发扬民主,尊重民主,尊重民意,清政廉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做执行制度的模范和表率。领导干部作风好了,就能极大地带动和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使广大群众看到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实效,从而更加坚定工作干事的信心。
2、建章立制,狠抓落实。要建立科学实用的学习制度,民主的用人制度,实事求是的绩效评价制度,勤政为民的廉洁制度,客观公正的奖惩制度。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督办检查,强化
督办措施,定期通报各种不良行为,严肃查处各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要健全领导干部监督体制,改革完善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制度,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等。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起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责任机制。各级主要领导既要做好表率,又要认真负责,带好班子,带好队伍,切实负起管辖范围内的作风建设责任。同时班子成员要分工负责具体抓,层层抓落实,努力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创新领导干部作风考核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作风考核评价体系,把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要求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方面。要把考核评价结果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真正把作风过硬的干部选拔上来,不让认真干事业的人“吃亏”,不让勤政廉政的人“吃亏”,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坚决杜绝“跑官”“要官”、“买官”“卖官”
现象。
3、注重学习,强化教育。各级都要切切实实把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学习和教育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强化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导干部要正视自己,不回避问题,找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虚心地征求群众意见,真诚地接受别人的批评。通过强化学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自觉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的能力,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
4、加强监督,从严惩处。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定期召开党内民主生活会,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要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对于群众反映问题较多、较集中、较严重的领导干部要及时采取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措施直至法纪惩处。要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坚持和执行好民主集中制,完善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好党内重
要情况通报和报告、情况反映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制度。要切实推动自下而上的监督,积极完善政务公开,大力推动党务公开,提高权力运用的透明度;考察任用干部要坚持群众公论原则,深入基层,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各执纪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索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现一起,严查一起,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坚决制止奢侈浪费,坚决查处违
法违纪行为。
领导干部作风是领导干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生活作风作为领导干部作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反映着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文化素养。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好坏,直接反映出党风政风好坏,直接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强弱。因此,培养领导干部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在社会上消极堕落风气和不良思想观念的冲击、影响下,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各种问题日益显露并继续蔓延,成为影响党风政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大隐忧,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为此,笔者在收集了大量案例和数据的基础上,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力求从中发现内在规律及形成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当前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主要表现
调查发现,当前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已比较普遍,“小节”不保、贪图享受、迷恋低级趣味不再是个别现象,生活作风的“不检点”、“不正派”已成为众多领导干部走向腐败的拐点。分析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不难发现“三化”现象日益严重。
(一)物质生活享乐化。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已成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是热衷吃喝。一些领导干部对吃喝乐此不疲,下基层要吃喝,检查评比少不了吃喝,联络感情更要吃喝,吃喝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甚至党政机关开展工作的必要方式和手段,吃喝的档次越来越高、花销越来越大,动辄“燕鲍翅”天价盛宴,出手之阔绰,甚至令外商都吃惊。有资料表明,现在我国每年公款吃喝达4000亿元,是长期建设国债的两倍,是国防费的30%。领导干部公款吃喝问题已成为人民群众议论多、反映强烈的焦点问题。
二是热衷出国。领导干部借学习、培训、考察之名公费出国旅游已成为党政机关的潜规则,且出国规模越来越大,费用越来越高。一些领导干部为达到出国游山玩水的目的,想尽各种办法。如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徐文艾使用伪造邀请函,被芬兰边防局官员识破拒绝入境。一些领导干部则以出国考察为名向企业、下属索贿,出国也就成了受礼受贿的“绝好时机”。一些财政吃紧的穷地方领导干部甚
至为了出国挪用税收、土地开发收入等款项,侵吞行政和其他公共项目经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干部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如今,这一数字更是有增无减。
三是热衷豪宅。对豪华办公场所、豪华住所的追求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奢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有的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擅自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筑面积,大建豪华办公大楼和楼堂馆所。如河南省级贫困县——濮阳县委、县政府带头违规修建办公楼,投资超出概算2.37倍,直接引发了领导干部之间的攀比之风。部分领导干部利用手中权力违规、超标准建造个人住宅79套,其中面积最小的281平方米,最大的达600平方米。有的豪华装修办公室,高档家俱、卫生洁具、电器一应俱全,堪与五星级酒店媲美。有的不惜贷款、举债,甚至挪用扶贫款、救灾款等专项资金修建楼堂馆所。如河南夏邑县曹集乡占用农民征地补偿款,修建“天安门”。领导干部中盛行的这股奢华之风也直接刮到了基层,如我国南部一个只有7名村干部的村委会耗资400多万元兴建办公楼。
(二)社会交往庸俗化。社会关系复杂、庸俗,交友不慎、交往失当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又一突出特点。
一是搞“小圈子”。搞小团体、拉山头成为当前重要的“官际现象”。一些领导干部或以老乡名义相聚,或以同学关系融合,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亲者用,疏者弃,内举不避亲,外举更是非亲不举。
在“小圈子”问题严重的个别地方,有的干部不是以真才实学、真抓实干为荣,而是以能否进入某位领导的“圈子”为目标,甚至把与“圈子”里的“红人”牵上线看作一种资本。在个别领导干部的“小圈子”里,匪气、霸气、江湖义气代替了党纪国法,规章制度成为儿戏,“小圈子”成为腐败小团伙。“小圈子”内大搞腐败、“小圈子”外则伪装清廉,已成为官场中值得警惕的一种特有现象。
二是“傍大款”。谁有钱就看重谁、就亲近谁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社交原则。有的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看作一种商品,将自己每一次的“发展、进步”看作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傍大款”看作自己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一种“捷径”,精心构建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的生活圈。如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将掌控全省国有资产60%的“三大国资”巨头网络进自己的关系网,自己则利用这个网络受贿人民币460万、美金8000元、礼金10万元。有的整天与“大款”打得火热,与一些不法商人蝇营狗苟的勾当,慷国家、人民之慨,为他们批示、写信、打电话,帮助违规申请贷款、开发项目、批拨土地等,由社会公仆沦为个别老板的“私仆”,引起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据浙江省委组织部课题组的调查显示,“有77.3%的人对少数领导干部傍大款表示强烈不满或反感”。
(三)精神生活颓废化。革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不振、纵情声色犬马是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又一突出表现。
一是沉溺于灯红酒绿。出入高档酒楼茶座、享受桑拿洗浴按摩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日常“必修课”和身份地位象征,也引发了席卷全国的休闲风。发廊、足浴、按摩桑拿在成为一些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成为一些领导干部堕落、失足的“转折点”。如江西省公安厅原副厅长许晓刚就因热衷休闲娱乐,结识了一大帮从事休闲娱乐行业的老板朋友,拥有了众多这个行业内的情人,最终自己被拉下水判处无期徒刑。而忙于应酬、忙于休闲,也成为越来越多领导干部不读书、不调研、不下基层的借口。据2006年6月5日的《人民日报》报道,由《中国图书商报》和《瞭望东方周刊》共同组织的“百名党政干部阅读习惯”调查活动的统计数据显示,应酬过多正成为影响干部阅读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迷恋于求神拜佛。一些领导干部在急剧变化社会生活中,思想迷茫,精神空虚,竟然到封建糟粕中寻找慰藉,搬家择日子,修房看风水,搬迁选吉时,对风水的迷信已不再是个别极端现象。有的党政机关搞建设,不仅要找好风水师选好日子选好朝向,甚至不惜杀鸡鸣炮,行三叩九拜大礼,对鬼神毕恭毕敬。曾轰动一时的山西省交口县原领导“补风水”事件,就是集体信奉风水的典型和缩影。据2007年6月10日《腾讯网》消息,根据一份《中国县处级公务员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县处级公务员多少都存在相信4种迷信的情况,并对“预测”的灾难有恐惧心理;5.6%的人对4种迷信现象和“灾难预测”持“很相信”和“有些相信”的态度。也就是说,有5.6%的县处级公务员相当迷信。
三是留连于赌场牌桌。“官赌”已成为近年来社会上一个热门话题。有的地方基层干部陪领导赌博“打工作牌”已成为一种潜规则,通过赌博给上级加深印象;有的通过赌博行贿受贿;有的则借出国之机挪用公款在西方赌场上一掷千金。据中央纪委通报,2006年,全国5754名党员干部因赌博受到查处,其中境外赌博的45人,不仅败坏了党风,也给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北京大学中国公益彩票事业研究所研究员王增先提出,每年6000亿人民币流向国外及港澳地区的赌场和赛马场。如原惠州市委常委、公安局长吴华立到澳门赌博总下注额累计4亿港币,东莞塘厦镇镇长李为民挪用公款到澳门赌博共输掉9000多万元。
四是迷失于情欲女色。贪恋女色、放纵情欲,已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突出问题。据现行《婚姻法》修改起草专家小组主要负责人巫昌祯教授的统计,在被查处贪官污吏中有95%的人有“情妇”,腐败的领导干部60%以上与“包二奶”有关。而据广东省统计,近五年该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涉“色”案件741件,占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案件92%。有的领导干部不仅找情人、“包二奶”,同时还参与嫖娼、接受异性色情按摩,道德标准极为低下。如原广州市委常委黎元江、河源市委副书记卢建中、江门市委常委叶启等均涉及嫖娼、通奸、包养情妇问题。而领导干部在涉“色”的同时,常常伴随着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违纪违法问题,集生活腐化、经济腐败和政治蜕变于一身。
二、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的诱因,也有其自身信仰、心理的催化作用,还有干部监督管理上的失控、失误所致。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一)从外部环境分析。转型阶段消极腐化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是领导部生活作风问题的重要诱因。一是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后,我们在吸收有利于健全社会机体的清新空气的同时,西方那些污浊的病菌也趁虚而入。这对我们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消极、腐蚀作用,也侵蚀了一些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逐渐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腐朽、堕落。二是腐败文化的纵容。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羡腐心理也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那些通过庸俗关系获得利益收入或得到升迁,那些“找情人”、“包二奶”活得很“滋润”的人,被人们看作有能耐、有本事,成为向人炫耀的资本。同时,领导干部吃喝玩乐等生活作风问题,在一些人看来,有这些小问题、小毛病的人太多,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而且他们又没直接拿钱,算不上腐败,与其他腐败相比,最多算“小腐败”。正是在这种社会心理的放纵下,致使一些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日益严重。
(二)从干部自身分析。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关键在于他们自身出了问题。一是信念动
摇。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少数领导干部在生活作风中表现出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正是由于他们丢掉了党的根本宗旨,放弃了对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追求,导致人生价值观扭曲,精神空虚,欲望膨胀。二是攀比心理。一些领导干部人格有缺陷、心理不健康,看到一些“大款”挥金如土,包养情妇,花天酒地,不平衡心理和“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错误思想逐渐滋长,面对种种诱惑难以沉住气、稳住神,最终被欲望所支配在错误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三是逐流心态。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整个社会的消费文化、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朴素、节俭的观念受到很大冲击,而贪图享受、追求奢华则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心态和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吃点喝点、享受一点、放纵一些”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是普遍的社会行为、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自己不这样反而显得与社会与潮流“格格不入”,会被社会、甚至官场所淘汰。在“法不责众”的观念影响下,一些领导干部随波逐流,逐渐丧失了原则、失去了自我。
(三)从监管机制分析。监督管理失控是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泛滥的重要原因。一是监督体系不完善。在我国,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人隐私问题,公众乃至组织都无法有效监督。一方面,由于党务政务不公开不透明,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缺乏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如每个领导干部每年究竟花了多少公款用于吃喝玩乐,这对于广大公众来说始终是一个谜,目前仍没有任何制度对此有硬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监督体系不完善不科
学,组织上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难以实施有效监督。如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廉政档案、述职述廉等制度成摆设、徒有虚名,很难从中发现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蛛丝蚂迹。此外,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方面的监督制度不完善、操作性差,致使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二是制度执行不力。据统计,近几年来,党中央制定出台的对领导干部教育管理的制度累计达2000多项。然而,在这么多规则制度面前,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却日益严重,究其原因,除规则制度不够规范科学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是关键,一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和落实,一些制度在落实中变形、走样,致使领导干部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约束和限制。三是处罚惩治不严。与领导能力、工作业绩相比,生活作风问题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节。再加上,“在培养干部不容易”、“重在教育”等思想的影响下,生活作风问题更被组织、纪检等部门忽略。因此,近年来,单纯因吃喝玩乐、找“情人”、“包二奶”等生活作风问题被查处的领导干部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生活作风问题都是经济问题带出来的,许多案件即使带出此类问题往往在处罚上也被忽略。一些领导干部一边找“情人”、“包二奶”,一边官照当、职位照升,既显示了制度的苍白无力,又起到了极坏的反面示范作用,助长了不正之风的滋生蔓延。
三、防治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对策探讨
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并非小事。小节不保,大节必失。陈良宇、郑筱萸、成克杰、胡长清等的腐化堕落无一不是从生活小节开始的。领导干部由于其身份、地位特殊,其行为在社会上往往具有示范效应。生活作风问题小则影响领导者个人的政治生命,大则危及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当前加强党风政风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针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从社会环境、干部思想、制度规范及监管机制等多方入手合力进行防治,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手段。
(一)弘扬先进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先进文化可以养廉”,构建、培育先进的廉政文化,遏制、纠正西方不良文化和社会上形形色色非廉文化的消极影响,对引导领导干部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极其重要。要大力倡导廉政文化意识,引导领导干部培养高尚情趣,加强文化修养,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劳动与享乐、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升华自己的人格,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文明的文化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方式。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机关和社会文化氛围,把握正确的文化舆论导向,大力倡导先进文化,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追求积极健康的文化时尚,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从根本上扭转整个社会的风气。
(二)加强思想教育,筑牢道德堤坝。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可以防止人们误入歧途。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教育是基础。在教育内容上,要强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的教育,强
化法治观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不断提高各级干部的精神情操和廉洁自律意识,坚决抵制腐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在教育对象上,要突出党政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建立严格的干部教育管理规范,实行教育报告、考察、考核等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育机制。在教育方式上,要实行廉政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相结合,经常教育和专项教育相结合,深入分析生活作风问题的危害性,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教育氛围。
(三)健全道德体系,规范日常行为。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关键在于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官德体系。要立足我国国情,制定符合实际的领导干部道德法规体系,将公款吃喝、游玩等不直接拿钱、但享受到需要用公款来支付的各种消费娱乐活动,以及“包二奶”、找情人等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纳入约束和监管范围。同时,法规制度要政策分明、界线清楚,强化刚性、减少柔性,尽量不出现“不准”、“应该”等模糊词汇,使制定的制度鲜明准确、要求具体、便于落实,以减少实际操作中的弹性和随意性。要严格法规制度执行,对于触犯道德标准,在家庭、财产、社会关系、休闲等方面有瑕疵的领导干部,要加大打击力度,让他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声誉等各方面都付出沉重的代价,以儆效尤。
(四)完善监管网络,形成强大约束。建立全方位监管网络,是预防和治理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的有效举措。为此,一是要构建公开体系。以“阳光财政”、“阳光人事”、“阳光决策”、“阳光管
理”为重点,以政府上网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党务政务信息公开,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行臵于阳光下。如,将财政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每个单位、每个领导干部公费开支项目逐笔逐项向社会公开,并大力发展公务卡、电子消费、发票联网核查等技术,加强对领导干部日常消费行为的监督。二是要完善用人体系。健全领导干部考察、考核制度,将领导干部“生活圈”、“社交圈”和生活作风等情况纳入干部考察和考核范围。对于生活作风方面有不良反映的,不仅不能提拔任用,而且要严肃处理,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要建立预警体系。重新修订具有预见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预警制度体系,及时发现领导干部生活作风方面的问题。重点要完善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建立健全诸如家庭收入申报制、金融实名制等相应的辅助制度,增加监督惩罚条款,彻底改变愿报就报、不愿报就不报的无序状态。同时,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廉政档案信息系统,将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财产收入、婚姻状况、主要社会关系等情况全部输入信息网络,由各级纪委独立掌握并实现全国联网,允许社会公众查询。总之,通过构建立体式、一体化监管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和纪检、组织等部门的监督作用,有效预防并及时发现领导干部生活作风问题,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时时不忘自律。
第三篇: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摘要:行政监督是现代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监督和行政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监督体制对于行政管理活动的正常运行,实现行政管理法制化,以及维护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的正确贯彻实施,促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以及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经过长期发展已逐渐完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使其积极作用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我们需要针对问题提出完善的对策,使其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我国构建高效、权威的行政监督体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完善对策
行政监督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行政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行政管理中有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服务„„”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完善行政监督制度列为“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四项内容之一。所以在新世纪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
一、对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概述
公共行政学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行政监督进行了定义。狭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和行政系统内部专设的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活动进行的视察和督导。广义上的行政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对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所进行的监督。简言之,就是对行政的监督。行政监督体制是指有由公共行政监督的主体、对象、内容、程序、方式、手段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我国的行政监督产生于新中国成立时期,经过多年的曲折发展和建设,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有效的中国特色的行政监督体制。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日趋规范,日趋完美,在监督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勤政廉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发挥了积极地作用。从总体上说,我国现行的行政监督体制与我国的国情是相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实中行政监督体制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我国行政监督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行政监督的制度化、体制化发展在促进政府依法办事、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务员素质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发展较晚,并且整个监督体系庞杂,行政监督制度尚不完善,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行政监督工作的有效性,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了许多明显的不足及问题。
(一)行政监督整体功能不强,缺乏合力
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我国已经形成较为全面、系统的多元化行政监督体系,监督主体、方式和渠道多,这是一个优势。但是由于多元监督主体之间的相互权责关系并没有完全理清处理,各种监督主体又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监督权限、方式、程序、范围等不够明确具体等问题,彼此又缺乏联系和沟通,造成了职责权限不清、职能要么交叉重复,要么监督缺位,以至于乱用权利力,推诿扯皮,互争管辖权等现象屡屡发生,这必然损害行政监督的权威和效率,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整体效能。
(二)行政监督立法滞后,法律法规不完善
行政监督必须依法进行,健全的监督法律体系是保证行政监督效能充分发挥的法律基础。近年来,我国在建立健全行政法制监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完善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法规,为加强我国的行政监督职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的行政监督立法不够完善,监督法律制度不足。具体表现有:缺失重要的监督法律、完善的监督法律体系和必须的监督法律法规;现有的法律中有关监督的规范不完善,缺乏明确的监督范围和监督程序;部分领域甚至有空白,一些监督主体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障,另外还存在着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
(三)行政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任何权力制约机制的有效运行都毫无例外的取决于其地位的独立,独立性是行政监督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但是就我国行政监督的内部监督体系来看,行政监督主体的地位不独立,导致监督缺乏力度,从目前我国行政监督主体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行政监督机关受到同级政府和上级监察机关的双重领导,这种领导体制,易导致行政监督主体的缺位、监督功能错位等现象,严重制约了监督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四)行政监督形式单一化,重事后监督,缺乏预防监督
行政监督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应该遵循经常性联系性的原则,贯穿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政行为的全过程。依据监督主体对监督客体实施监督的阶段不同,行政监督可以划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三个阶段,只有三者全方位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监督方式比较单一,监督主体一直将监督工作的重点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略了预防和控制,没有把预防为主作为行政监督工作的根本目标,同时又缺乏应有的控制力度,以致造成行政偏差过多,陷入被动消极的不利局面。因此,有效的行政监督应该是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和控制,建立起对行政权力使用过程的全方位监督机制,使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三为一体,提高监督效能。
(五)行政监督开放性、透明度不高,公民参与意识不强
在我国行政活动的公开化、透明性不高,使“暗箱操作”、“报喜不报忧”等现象频频发生,造成政府公开的缺失和非透明,最终导致监督信息的不平等、渠道不畅通,使行政监督难以发挥实效。此外,公民的参与及监督意识不强,当公民的利益受到主管行政机关的侵犯时,不能正确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利。
(六)部分行政监督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监督人员是行政监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实施者,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素质。从总体上说,我国行政监督主体的人员结构、知识层次、能力水平比较好。但是部分监督人员仍需提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行政监督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不高;思想素质不到位,办事不坚持原则、贪污腐败、监督不当等,这些问题阻碍了行政监督的有效开展。
三、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对策分析
(一)建立行政监督体制的协调机制,增强行政监督的整体合力
只有当行政监督体系发挥整体效能时,才会加强行政监督的力度和权威。因此,要建立内部与外部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使各系统的监督主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具体做法有:通过立法出台有关协作方面的制度,有力地保障监督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协调;建立综合性协调机构,负责对各监督主体的监督目标和活动过程进行总体把握、具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建立严谨的监督网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供的便利条件,互通信息,联合合作,增强我国行政监督的整合性。
(二)健全行政监督法律体系,实现行政监督的法制化
行政监督立法是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既是对行政监督权力及其行使的规范,又是对这种权力及行使的保障。所以,加强行政监督方面的立法,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的体系,能为积极有效的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做到有法可依,减少监督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我国要从法律上明确规定行政监督的职责、地位以及工作程序等,使之更具有稳定性、长期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依法实行行政监督提供基本的规范程序和保障。
(三)提高监督主体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有效的行政监督必须要求监督机构相对于被监督机构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不受监督对象的制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实践证明,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体系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发挥优势的同时,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又易受人情关系的影响,从而使监督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所以,应该建立并实行自上而下的独立的外部监督体系,提升行政监督部门的地位,将其从行政机关中独立出来,保证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四)构建全程行政监督体系,注重事前的预防和事中的监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制要改变“亡羊补牢”的做法,在实际的监督活动中,把好入口关,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这是行政监督的根本任务所在。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有效结合,既做好预防工作,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最终提高行政监督的效能。
(五)增强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完善监督机制
政务公开是指在国家政务活动中,凡是涉及公共事务、公共服务的事项,只有不属于国家机密都应向社会和群众公开,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我们要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对内健全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监督政府。对外加强宣传,让公民增强参与意识,同时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让人们知道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和坚决曝光违法乱纪行为,真正做到行政的公开和透明。
(六)加强行政监督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的职业素质和道德素质
行政监督是通过行政监督人员的工作来实现的,要提高行政监督效能就必须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建设行政监督的高水平队伍。一方面,行政监督人员要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工作业务能力,更好的服务于人民,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做事将原则,有道德责任感,培养高尚的行政伦理精神,最终提高行政监督工作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 [2] 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08 [3] 夏书章.行政管理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赵宇,杜克丹.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制度的意义及对策分析[J].法治园地.2009 [5] 周帆,何家倪.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思考[J].知识经济,2009,(1)[6] 管博佳.浅析我国行政监督体制问题及改革路径选择[J].大众商务,2009,(3)
[7] 杨建淮.完善我国行政监督体制的路径选择[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
第四篇: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我国当前的医疗体制为国人诟病已久,医疗改革日益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医疗改革亟待破解医疗卫生保障覆盖率低,资源分布不均,基本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看病难,看病贵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针对目前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对医疗体制改革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医疗体制;医药分离;医疗腐败
生存权是人最基本的权利。人最重要的是生存,是健康,而与生存和健康联系最紧密的是社会医疗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医疗事业,努力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此同时医疗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一些方面取得进展,但是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增多。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大众普遍认为看病难,看病贵。当前,医疗改革的一些思路和做法,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的基本需求,因而医疗改革陷入僵局,短期内难以取得大的、突破性的进展。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组建的“中国医疗卫生制度”课题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总体上讲是不成功的。医疗改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世界性难题。纵观国外的医疗卫生制度,与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采用社会医疗保险模式相较,我国的医疗卫生的现状已与快速发展的经济
第五篇:探讨监督体制的创新
融领域是腐败案件的“高发区”,银行业则是其中的“重灾区”。在我国的国有银行,业务风险与廉政风险相互交织,加强对银行业的有效监督至关重要。
我国银行业现行监督体制不足以充分发挥监督效能。目前,承担银行业反腐倡廉建设日常工作的主要是各银行的纪检监察部门,而其作为内设机构,对贷款项目行政审批是否合法完备、贷款资金那一世小说网 http://www.xiexiebang.com是否被挪用等容易滋生和暴露重大金融腐败和金融风险的关键环节,监督权限和监督手段十分有限。可见,内部监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行政监察部门外部监督具有权力和手段方面的优势,但在管理体制上,由于银行实行垂直管理,自成体系,地方监察部门与当地银行机构缺乏横向联系,只有在串案、窝案涉及银行时才介入,而此时重大腐败问题早已出现。可见,外部监督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监督滞后。行政监管部门专业性监督则偏重于银行业务运行与发展的合规性监管,一般不涉及廉政问题,监督较为单一。银行业监督主体多元无序、力量分散,有责的无权、有权的无责,各类监督体系在运行机制上缺乏应有的沟通和有机的协调,必然导致监督弱化。因此,创新监督体制,整合监督资源,建立监督主体间的良性协调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联合监督是银行与地方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建立合作监督长效机制,以贷款项目为主线,共同对贷款项目全过程及人员廉政情况进行监督,确保贷款项目建设以及信贷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合规合法,确保经济安全,金融安全。联合监督的主体由内部监督主体和外部监督主体组成。内部监督主体包括银行纪检监察部门、稽核审计部门和党建巡视组。外部监督主体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行政监察机关,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专门监督部门,实现全面监督;二是银监、审计、财政等行业或专业监管部门,对金融、经济、财务进行专业监督;三是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环境等行政职能部门,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层级监督。这些监督主体的联合,将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将专门监督、行业监督与上下层级监督相结合,形成信息一职责一权力优化组合的合作模式。联合监督机制强调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贷款项目集中体现了项目审批、工程建设和金融信贷等经济运行的基本过程和重要环节,而这些同时也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因此,贷款项目是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的主线。
联合监督区别于一般临时性、短期性的联合检查或是联合办案,它并非权宜之计,而是通过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关制度和细则建立起来的长效监督合作机制。首先,联合监督机制的建立包括三个要素:一是通过各联合监督主体间的充分沟通和协商,以共同发文的形式确立联合监督机制的建立;二是建立适当的组织形式(目前主要为联席会议和领导小组),为联合监督提供交流信息、沟通情况、组织协调的平台;三是制定开展联合监督检查的具体办法,包括监督检查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程序,以此作为实际操作的规程。其次,联合监督检查既有集中检查,又有日常监督,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原则和制度。例如分工合作,分级负责,信息共享,重大项目监督立项,情况报告,督促整改,效能监督等。同时,还将检查、整改情况纳入制度建设体系,切实发挥监督的长效作用。
作为一种监督体制的创新,联合监督机制用发展的思维和联系的观点,科学、动态地将不同层面的监督力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严密的监督网络,走出了监督体制中监督主体“够得着的管不着,管得着的够不着”的尴尬境地,增强了监督的整体合力。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反腐倡廉建设精神的有益探索,对我国各领域的反腐倡廉建设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法尊 逍遥农民 飞越主神殿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