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目前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派出机构的权威性不够,会计监督保障力量不足
在政府塑造产权主体的过程中,国有控股企业成为国家的产权代表,体现在会计委派制度中的特点为:国有控股企业的其中某个部门成为会计派出机构,管理下派的会计人员。在这种操作模式下,下派会计人员的直接上级为产权单位的部门负责人,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则直接由产权单位负责人领导。这种派出模式使会计派出机构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同时内部人管内部人特征明显,会计监督的力度因此而大打折扣。
(二)企业内部法人结构不合理,会计监督支持力量不足
现有国有企业经营者一般都由政府任免,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经营者往往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既是董事会决策者,又是经营班子领导人,同时又控制了监事会,权力过于集中,使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监督的支持力量不足。
(三)经营者与下工程管理论文http:///派会计人员责权利分配不均,影响会计监督力度
1、经营者的责权利分析
(1)行政任命后,企业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便拥有了所在企业的人、财、物等企业资产的使用、处置及分配的权力,是企业资源所有者的代表,这些权力与会计人员的财务监督权明显不在一个层次。
(2)由于利益的驱使,经营者在国有体制“权力大、责任小”的经营环境中,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内部从员工到经营者容易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从而将委派的会计人员摆在企业的对立面而将其架空,使得会计人员无法深入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会计监督范围变窄。
(3)由于执法环境的弱化和法制的不健全,对因经营者经营失误而造成的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问题缺乏法律的界定和追溯,反过来又助长了经营者经营行为的随意性。
2、下派会计人员的责权利分析
(1)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会计委派制,在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地位永远是个配角,不可能取得与经营者相当的权力,这种双方权力上的失衡加上企业内部制约机制的弱化,根本无法制约经营者的行为。
(2)会计人员在接受委派后,受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要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负监督责任。在责权利的分配中,责任明显大于权力和利益,这样,在缺乏有效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失衡的权责分配容易挫伤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监督工作的持续开展。
(3)现行国有企业干部组织体系并未建立有效的考核和竞争机制,经营者任命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干部能上不能下现象突出。在这种体制下,会计人员的政治风险较大。为避免日后的不利局面,会计人员会选择温和的监督方式,从而影响了监督的力度和深度。
(4)能够胜任企业经营全方位监督工作的会计人员,本来就具备了管理企业的能力,是一个全面的专家型管理人员,但激励机制和晋升机会(目前只限于横向调动)的缺乏无疑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篇:浅谈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
浅谈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
2008-11-26 14:1
3摘 要:从近10年的实践来看,会计委派制对国有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会计委派制全面实施的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使会计委派制有效的深入下去,则要通过企业内、外部结构治理和外部监管机制的健全。
关键词:会计委派制;作用;问题;思路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经营机制是这一时代的主旋律,由于新的体制尚未完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应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社会监督体系仍不健全,必然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一些企事业单位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预算内、外资金失控,账外设账、私设“小金库”;一些单位领导人干扰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权,授意、指使、强令篡改会计数据,转移国家资产,偷逃税收。会计人员“站得住顶不住,顶得住站不住”的现象依然存在,甚至有的单位领导和会计人员串通一起贪污国家财产,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但监督机制不健全,尤其是现行会计人员治理体制下单位会计监督难以发展有效作用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为此,改革会计人员治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势在必行。
一、国有企业实施会计委派制所取得的成绩
90年代初,会计委派制的各种形式开始试点。1992年10月,山西省忻州地区保德县率先成立了会计局,掀开了全国会计委派制的第一页,随后全国各地逐步开展社会委派制的试点工作。从近几年实践来看,会计委派制不仅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规范和加强了国有资产的治理,而且对防治腐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会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基础规范工作是对会计人员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以前由于会计人员是单位的一员,单位领导干涉会计人员的工作比较严重,而很多会计人员不得不从自身的利益考虑,迎合单位领导的意愿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会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加强,不再受单位领导的干涉,同时也失去了对单位领导的依附,不得不做好自己的会计基础工作,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否则将受处罚。
2.加强财务治理,增强会计人员参与企业治理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
过去,会计人员工作只是做账、记账、结账及提供一些服务性工作,对生产经营中的治理问题漠不关心。实施会计委派制之后,财务人员肩上的责任感明显增强,对单位的资金使用、对生产经营活动提出意见或建议。会计委派制对委派会计的要求就是随时跟踪,定期汇报国有资产运行质量,对国有资产流失和严重违反财经纪律要承担相应责任。这一制度实行后会计人员不再只是简单汇总统计表了,而是进行实地盘查后,再如实地编制统计报表,从而保证了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对每个项目进行事前猜测、预算、计划,期间进行跟踪控制,事后进行分析、评价,这样有利于加强财务治理,提高经济效益。
3.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委派制的实施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调动、任免等都由会计治理机构决定,单位不得随意更换会计人员,会计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竞争上岗。会计治理机构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促进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队伍整体素质。
4.化监督、遏制腐败,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实行会计委派制,从机制、体制上为根治腐败创造了条件。过去单位的开支不管合法与否,只要领导同意,会计人员就得办理,甚至要求会计人员伪造票据报销。实行会计委派制后,不合格的会计被淘汰,委派会计独立性加强了。有利于单位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遏制和减少了腐败,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安全。
二、目前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
会计委派制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市场经济无法自我调节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中,发挥政府监督的职能,通过对会计人员的统一治理,建立起了以会计监督为核心、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监督约束机制。但从实践来看,会计委派制并不完善,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会计派出机构的权威性不够,会计监督保障力量不足。
国有控股企业的会计委派制特点是:国有控股企业的其中某个部门成为会计派出机构,治理下派的会计人员。在这种操作模式下,下派的会计人员直接上级为产权单位的部门负责人,而国有企业经营者则直接由产权单位负责人领导。这种派出模式使会计派出机构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同时内部人治理内部人特点明显,会计监督力度因此大打折扣。
2.企业内部法人结构不合理,会计监督支持力量不足。
现有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一般都由政府任免,带有明显的行政色彩,经营者往往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于一身,既是董事会决策者,又是经营班子领导人,同时又控制了监事会,权力过于集中,使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财务监督的支持力量不足。
3.经营者与委派会计人员责权利失调,影响会计监督力度。
虽然会计法对经营者的权限有很大的约束,实际上经营者对企业资产的使用、处置及分配上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对其经营所造成的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问题缺乏法的界定和追溯,相比之下委派会计的权力却渺小得多,他们无法自由地深入企业各个环节,了解企业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
4.委派会计人员地位和待遇低下,致使其责任心不强,对违反财经纪律、违反《会计法》的行为熟视无睹。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违反自己的职业道德,甚至违法犯罪。
三、解决国有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的思路
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会计失真问题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根治这些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会计委派制为解决国有企业的监督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的问题。若要扬长避短,必须标本根治,通过企业内、外部结构治理和外部监督机制的建立,为有效实行会计全方位监督创造良好的环境。
1.外部经营环境治理
建立保障委派会计制有效实施相关的法律制度,用法律形式把委派会计人员对委派单位和受派单位应尽的职责、权利、义务以及与受派单位的关系规定下来,并要注重相关规定的一致性和配套性。
2.内部法人结构治理
1)规范董事会建设。在一元化的国有企业内部,董事会是最高领导机构,但董事长、总经理一人兼或经营班子成员多是董事会成员等情况的存在使得企业董事会徒有虚名,因此,必须规范董事会的建设,引进独立董事制度。
2)加强监督事会建设。改革监事会薪水支付方法,使其不与监督企业发生任何经济利益关系,真正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
3)明确界定委派人员的权利和责任。从制度方面保证下派人员深入企业的各个环节,有机会参与企业的重大决策;从待遇上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从激励机制上激发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从法律责任上划分监督人员的责任与经营者的责任,使责、权、利匹配。
3.强化内部监督,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在企业内部,领导要把财会工会放到应有的地位予以重视,要给财会人员充分权力,保障财会工作能够严格、独立地按照财经制度、法规和有关的核算要求高质量地有序运作,要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同时,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对财会部门进行监督,检查财会工作质量,防止核算失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4.建立外部监督体系
外部监督体系是有效的评价手段。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是评价企业经营者经营业绩、会计委派人员监督效果的有效评价尺度,通过外部审计为会计委派效果的评价建立一个公平的环境。
5.会计委派制的实施范围和委派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确立
一是国家对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委派会计人员,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应努力创造条件实施。委派的会计人员脱离原单位的治理,有利于严格执行国家财政收支预算。二是对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会计人员的治理以委派“财务总监”的形式为好。财务总监进入企业董事会,代表国家所有者对企业财务履行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监督,不属于企业经营班子。这样既避免了与现行法律冲突,又能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三是对其它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除了《会计法》执法监督外,对其监督应主要体现在税务监督和社会监督。
6.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和再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自身水平的提高,是现有会计委派制度作用加强的必要条件。只有全面把握现代企业经营、治理知识,会计人员才有可能加大监督力度、强化监督深度,同时建立会计人才市场,形成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机制和会计人才的良性流动机制。
通过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全面的综合治理后,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制度的作用必将进一步提高。
第三篇: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摘要:会计监督机制在国有企业内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有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很明显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许多人对于这一机制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最终使会计监督机制在国有企业中的实际价值和作用得不到发挥。鉴于此,文章对于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探究,并根据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对策,希望对于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会计监督机制;国有企业;问题;解决措施
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会计工作具有很多职能,其中会计监督是其最基本的职能,良好的会计监督是企业单位获取经济利益和做好财务工作的必要基础与重要前提。但是虽然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如此明显,仍然没有引起某些国有企业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极其低下,甚至导致自己的工作为国企抹黑,每年由于不能做好会计监督工作而带来的丑闻屡见不鲜,直接阻碍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对于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究解决对策不仅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同时其重要性也是较为明显的。
一、会计监督机制的不足之处
(一)国有企业不具备健全的会计法律监督机制
当我们没有把国企的所有权完全分离出来的的时候,其一方面需要对监督财务的责任进行承担,而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企业的管理事宜进行承担。国有企业的不断深化改革使得其内部的会计职责随之发生一定的改变,很大一部分仅仅重视会计财务方面的工作,然而监督管理权力同时被大大减弱。归根结底,上述问题的出现都可以归结到会计法律监督机制的缺乏中去,要想使国有企业适应自身的不断改革并满足市场的需求,建立健全会计法律监督机制是当务之急。
(二)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措施
就目前来说,不在少数的国有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就算建立了制度也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没有予以彻彻底底的实践。顾名思义,所谓的内控制度指的就是进行内控的控制和管理,而一旦这一制度流于表面形式,将直接导致其监督管理的作用无从体现,而内控制度的缺乏也扰乱了会计市场的秩序,导致一部分会计人员暗箱操作、谋求私利,对国有企业的发展产生致命性的伤害,严重者则导致国有企业无法继续经营和生存下去。
(三)会计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会计人员是会计监督工作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同时也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会计监督中之所以屡屡发生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负责任、缺乏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造成的。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自我约束力极其低下,在开展会计工作的时候一再听从上级的要求,丧失了会计工作的价值。
二、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缺失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原因
国有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实现了从政企不分到自主发展的历史转变,随着机制的变化,领导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同时实现了从工厂制到公司制的转变。国有企业在很长的时间内形成了很多的弊端,而这些弊端的消除难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与此同时,新型管理机制和体制的建立也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需要不断地完善、探索和前进。而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敏感问题:第一是新型管理体制的建立;第二是对于各方利益的调整与协调。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权力监督比较滞后,权力和利益没有实现较好的调整,更严重的是权力监督丧失基本的功能与作用。
(二)产权结构不合理,治理结构不健全
国有企业改革之后,在国有控股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企业的治理结构一般来说不是非常合理。法人治理结构的合理性和规范性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和标准,进一步导致健全的法人治理机制的或缺,股东和经营人员的关系不合理、决策人员与经营人员之间的关系不合理、监督人员与执行人员之间的关系也不合理恰当,不利于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和监督作用的发挥,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无法取得预期的监督效果。正式因为特殊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和利益,我们必须要进行具有适应性的国企治理机制的建立,即法人治理结构。然而现实恰恰相反,大部分企业单纯的追求形式上的公司制,法人治理没有得到和好的落实,也没有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使降低了国有企业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效果。
(三)制度安排不合理,权力配置不恰当
首先是产权制度的安排不合理。即由谁代表国有产权利益与出资人利益组成股东会及由谁出任董事和监事。其次是人事制度安排不恰当。如果人事安排制度不够恰当,将直接导致执行层和监事会产生权力的交叉与重叠,使得二者同时受到不利影响,不符合现代法人治理权力制衡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法人之间的制衡和监督的失灵。最后是监督制度安排存在问题。企业内外负有监督责任的有关各方是国有企业的监督主体,董事会、总经理和执行层则是监督的主要对象。一旦不能健全监督体系,就会使得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导致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四)委托代理问题和激励约束不足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关系中客观存在着委托代理链较长,出资人虚化或者不到位问题,加之监督机制不健全,很容易引发“内部人”问题。如果经营者自身素质不高,缺乏职业风险约束和道德失范,就会损害出资人利益。
三、相关解决措施
(一)促使会计法律监督机制得到完善
1.促使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得到完善
第一,健全企业内部的监督机制体系。让每一位工作人员牢记会计法中的规定,无论是从财务人员,还是会计机构中的其他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做好本职工作。我国国企的会计人员其主要责任是对会计账簿的统计记录和实物两者之间,款项和相关资料之间进行分析和校对,确保他们之间是相符合的,不会出现失真的问题。第二,强化对于企业资产的监管。要坚强监督企业各类资产损失的力度。如果审批程序比较健全,国有企业对于限额以内出现的资产损失有权进行自行处理,对于超出范围的,需要上交到上级部门进行审批,其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出现损失的原因一定要查清楚,要加强监督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情况。其在展开对外投资之前,应该先将这种可行性报告认真做好,并根据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才可以做出决策。
2.将外部会计监督作用发挥出来
第一,政府应该发挥会计监督作用。政府的会计监督是整个会计监督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有应该把政府的监督与体系中的其他部分实现有机的结合,以期共同发挥会计监督管理作用,提高会计监督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政府会计监督有很多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为了保证真实性以及有效性,可以采取全面或者是定期的抽查。在这一过程中,国有企业都要自觉的接受相关部门监督,将各种资料和会计真实地展现出来,不能弄虚作假,不得出现拒绝、隐匿以及谎报等行为。第二,充分的利用社会的会计监督功能。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都属于一种外部监督,主要是指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通过注册会计师承办的一些社会审计工作做好会计监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深入发展和完善,而注册会计师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监督职能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我们要把握并更好的发挥其在会计监督方面的作用。
(二)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只有建立并健全内部控制监督,才能使会计监督工作有章可循,在监理内控制度的前提下,应该对于每一位会计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和规定。制定完善的审计程序和流程,确保工作人员按照流程进行会计监督与核算,而不是自作主张。在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之下,财务监督工作会顺利的完成。
(三)增强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只有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增强,才能做好会计监督管理工作,因此,国企高层领导要不惜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财务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教育,丰富其财会方面的专业知识,增强其专业技能,满足财务工作对他们提出的严格要求。同时要锻炼他们的自主意识,对财务监督工作有自主性的意见,而不是一味的听从领导的命令。
四、总结
笔者在文中对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限制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实施,最终阻碍的是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此,国企相关领导一定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要建立健全会计监督机制,一定要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监督的水平,为决策提供科学有用的会计信息,促进国有企业的长远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宁.加强企业会计监督对策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01).[2]陈华娟.企业应完善内部会计监督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6).[3]庞琳.论公路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4(20).(作者单位:海南国源土地矿产勘测规划设计院)
第四篇: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作者:赵天江
来源:《财会通讯》2003年第12期
第五篇: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2006-8-14 9:19 陈卫国
一、委派会计的管理形式
我国目前会计委派制的形式各省、市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对行政事业单位委派。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制试点可分为“直接管理”和“财会集中制”两种形式;二是对国有企业会计委派形式,主要可分为三种:对国有大型企业委派财务总监;对国有中、小型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企业集团内部委派制;三是对乡镇集体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委派。主要有两种形式:由乡镇政府对乡镇企业委派会计主管人员或者是实行帐目集中核算管理。
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委派形式,结合省机构改革和会计工作实际情况,对不同对象试行两种委派制度:
(一)试行财政直接委派制试点。将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交通厅、省建设厅、省卫生厅、青海师范大学等单位作为财政直接委派会计人员的试点单位。具体做法是:上述单位分别向省财政厅报送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以及其他会计人员名单。省财政厅在对其任职资格和业务水平进行必要的考核审查后,由省财政厅发证委派,其人事、工资及福利等均由原单位管理,实行双重领导。
(二)试行系统内会计人员委派制度。主要选择业务收支数额较大,会计人员较多的省卫生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国土资源厅的所属单位进行会计委派制度试点。具体做法是:系统内会计委派工作由上述部门负责,并实行集中委派的办法进行委派,即:被委派会计人员的编制、人事、工资等由其主管部门集中管理。主管部门对被委派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核,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委派。
二、会计委派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地会计委派制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作为新生事物,从2000年至今会计委派制实际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各方关系的协调存有不足之处,委派会计制取得成效与预期的目的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委派会计大都受委派单位和被委派单位双层领导。委派单位(财政等政府部门)安排的工作要保证完成,但是完成的前提是取得单位领导的支持。由于监督与被监督之间是对立的矛盾关系,工作有时难以适从,不能完全达到委派目的,特别是个别受派单位领导对会计委派制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热情,受单位利益驱动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给与足够的支持和配合,使委派会计处境尴尬,无法参与单位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致使会计委派制流于形式。
(二)委派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委派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实施会计委派制的成效。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委派会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较高,协调能力较强,能够较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而有的委派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其实际操作能力却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特别是一些地区在委派会计人员选拔上实行笔试、面试一锤定音的办法,尚缺乏实际工作操作水平考核,对个别实践证明不能胜任工作的委派会计,缺乏重新选择的机制。
(三)委派会计人员的方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委派方式可分为间接交叉委派和直接委派两种方法。我国各地试点工作大都实行间接交叉委派的方式,即在原单位选拔出来的委派会计,由财政等委派单位统一委派,原则上不再派回单位,而派到其它单位交叉使用。尽管会计人员实行交叉委派有诸多好处,但从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及试行会计委派的宗旨看,其效果不如直接委派好。一方面,委派会计人员不能够直接参与受派单位的一切经济活动,只能站在监督的角度处理事情,不能完全掌握单位的财务运行情况;另一方面,企业业务量的大小和效益的优劣直接影响交叉委派的实施,由于受企业因素的影响,有些委派会计宁愿在原单位做一般人员,也不愿意去其他单位担任财务负责人,从而影响委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对委派会计人员的管理方面有待于加强和规范。虽然各地在规范会计委派制运行方面出台了一些好的措施,确保了委派制的顺利实施,但在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特别是相当部分试点地区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会计委派制监督、约束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或者虽有制度,却没能严格实施,对委派会计人员不能进行有效的监督、考核。这样势必影响委派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不利于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发挥其内在潜力。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委派制工作的措施
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核心问题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后续管理。对与实施会计委派制的管理部门而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制订与会计委派有关的法律,尽快统一会计委派的基本职责。会计委派制作为会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障,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势必造成“先天不足”。特别是在当前国有经济实现形式多样化、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健全的情况下,尽快出台关于会计委派方面的法律和制度,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要使会计委派制获得法律上的保障和支持,就要对《会计法》及相关法律再次进行修订或做出相应的补充规定,以便使会计委派制有法可依、有法能依。同时,要结合各地委派制实施情况,尽快统一委派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责,以便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规范会计行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严格控制和执行选拔条件和程序,把好委派会计入口关,保证委派质量。要充分发挥委派会计的作用,切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委派会计自身素质至关重要。要坚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推荐人选、资格审查、群众座谈、考试、考核、财务审计等程序严格进行选拔录用,使委派会计既要有过硬的政治、业务素质,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因地制宜、注重实际、选择适当的委派形式。会计委派制的实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适当的委派形式,是保证委派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各地因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会计监管对象和监管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会计委派形式,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要区分国有单位与非国有单位、企业与行政事业、城市与乡村会计人员管理的不同要求,采取切合实际、形式多样的会计委派形式,既要有利于会计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和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要保证所有者充分行使所有权,保证单位依法理财和自主经营权。
(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委派制运行。为了保证会计委派工作取得成效,委派部门要明确委派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要建立健全一套管理制度,以保证操作规范化。这些制度主要包括:持证上岗制度、会计任用制度、离任审计制度、会计交流制度、会计回避制度、会计例会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考核奖惩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
(五)从实际入手,加强对委派会计人员的后续管理。会计委派制是一种全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委派实施后,如果管理跟不上,委派制将流于形式。因此,加强后续管理,是会计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一派了之”的思想和做法,注重加强后续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委派人员的监督。要用制度和法规约束其行为,并通过下达文件、工作例会、业务学习等形式指导和监督委派人员有效开展工作。二是要加强对委派人员的考核。通过推行目标责任制考评制度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对委派人员的德、能、勤、绩作出综合考评。考评的内容包括:会计基础、财务管理、收支申报、制度建设、参加例会、业务培训、廉洁自律等。三是要加强对委派人员的奖惩。根据考评情况,要对委派人员进行奖励和惩罚。奖励的方式除了发奖金和换岗以外,还可以升职;惩罚的方式除了减薪和待岗外,还可以降职。对于连续两年考评不合格的,要坚决予以辞退。四是定期对委派会计进行培训,确保其对新的会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以进一步提高委派会计的政治、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