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模版)
企业文化理念需要持续弘扬---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衡量管理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一种明确而统一的价值观是否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这说明,一个企业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文化理念,同时更需要把文化理念持续弘扬,宣贯到每一名员工,指导每一名员工的行为。否则,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工作就可能出现“两层皮”,成为空洞口号,很难发挥指导和推动企业管理的作用。
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企业管理进步,已经成为当今石油石化企业的共识。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和中海油都提出了各自的企业文化理念。如中国石油集团继承石油行业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作为企业精神,把“诚信、创新、业绩、和谐”作为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把“创造能源,奉献和谐”作为企业宗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石油石化企业的文化理念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位。宣贯好企业文化理念,形成持续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制度,是石油石化企业当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
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很不平衡。经调查发现,企业间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领导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差距。企业文化首先是领导者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能否得到弘扬,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岗位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只有各级领导对企业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带领和影响全体员工共同实践理念,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要通过学习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通过各种制度、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员工做出表率。
企业各级领导要做坚持和发扬企业文化理念的榜样,培养适应企业文化理念的领导作风,在安排和检查企业工作时,把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作为重要内容,以强有力的领导开辟一条企业文化理念顺利贯彻的渠道。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领导每次开会都宣讲企业文化理念,并通过开展企业文化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干部进行宣贯,有利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持续搞好理念宣贯
企业文化理念的弘扬需要有一定的过程,而实施好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则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宣贯工作开展得生动有力,企业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深入人脑,打动人心,内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要教育员工从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看坚持和发扬企业精神的必要性。大庆人之所以能在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开发出世界第一流的大油田,涌现出了众多的英模人物,不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和发扬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企业文化理念吗!通过贯彻先进的文化理念,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还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作风,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发展。在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中,如果我们能结合本企业和员工的具体情况,那这种教育就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员工坚持和发扬企业精神的主动性。
要把宣贯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制度。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把铁人纪念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基地,每年都组织大学毕业生等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学习参观,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产生认真实践的愿望。另外,要采取演讲、对话、专题讨论、知识竞赛等容易被员工接受的形式,来宣贯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文化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
把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长期的指导方针,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导,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和执行,把企业文化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企业每一项工作的始终,成为企业前进发展的主旋律,坚决杜绝企业文化理念游离企业实际的现象。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做好企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要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为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又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持续弘扬。
把企业文化理念细分解,分专题渗透。企业文化理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要使高度浓缩的精神的内涵全部溶解到企业各项工作中,被员工群众所接受,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在全面把握企业文化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理念深入细致地分解,化为若干侧面或题目,然后再结合企业的特点,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先让员工体会到以企业文化理念某一方面的指导作用,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作用。
弘扬企业文化理念一定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广大员工是弘扬企业文化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实践企业文化理念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得到持续弘扬。要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关心员工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才有了可靠保证。
第二篇:关于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王丽琴
摘要:在分析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制约农村政治文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应加大文化供给、提升村民民主意识、完善相应体系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供给;民主意识;政治文化建设
一、由农村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看当前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新农村建设放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之上。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然应当包括涵盖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口的农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第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稳定关系国家大局,这种稳定是以民主、自治、法制为前提的新型乡村治理制度为基础的。
第三,良好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如今普通农民对民主政治诉求的意识逐步增强,通过对关切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知情”、“选择”和“监督”,积极参与、共享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势必迈上新的台阶。发展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培育农村公民文化,使农村从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进行大跨步的转变,将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搞好政治制度建设,势必要谈及政治文化的培育。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而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型的、摒弃了等级特权的、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的引导之下,普通公民能够彻底摆脱人身关系的依附、臣民思想的禁锢,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公民文化能为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提供合法性解释和合理性证明,加强政治角色亦即普通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此外,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有着深刻指向和浓厚文化底蕴的政治变革过程,政治改革中先进政治文化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度和质量。由此,我们说文化乃是制度之母,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公民社会,才能使广大国民树立民主信心,养成民主习惯,形成民主的公民文化政治心理。
二、制约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
1.宗族观念影响农民政治行为
我国以家庭、宗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自周朝初期开始确立,历经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宗法文化。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法性,保守性。传统农民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宗族观念。虽然建国之后,宗法家族制度作为旧制度的基础被彻底摧毁,然而文化的变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宗法文化心理已经内化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并通过社会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行遗传,在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是政治行为中隐性自发地发挥作用。
宗族观念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狭隘性,必然影响村民的政治行为。以选举为例,村民、村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以宗族组织的利益为界限,对影响本族利益的管理、决策进行抵制,从而使得村民在参与选举活动中自身的政治意愿不能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达。放大到以村为单位来看,村民在参与选举投票时,往往优先考虑本村的候选人,而较少去关注该候选人是否具备参选的基本条件和相应的素质。
2.顺从心理导致农民政治权益缺失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文化是义务本位模式,义务本位模式的法律文化强调的是法律的制裁机制,它着眼于如何迫使社会成员以消极的臣民意识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单向社会控制。现代社会的法律文化应该是权利本位模式———注重法律的激励机制,允许人们以积极的公民意识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然而受长期以来义务本位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法制建设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我国一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权利本位模式的法律文化,义务本位依然在发挥着它的潜在功效———形成民众消极的归属心理,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率低,政治参与不是主动参与型而是被动参与型。
同时,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浸淫和熏陶,顺从被誉为一种美德,从官员到平民、从人子到人妇都形成一种顺从的惯性意识。在面对官员或上级的时候,服从或顺从不仅成了一种高尚的道德选择,也成了顺从者维护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来看,此种顺从文化更加深了民众的被动参与心理。
3.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受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再加上计划经济和“全能政治”条件下高度集权、权力宰制社会的影响,农民中还存在着相当的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意识。许多农民还较普遍地习惯于行政安排甚至是越权安排,即使自身政治权利受到侵犯,也很少会感到有什么不对。此种臣民意识导致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极其薄弱,逆来顺受的观念比较严重,在个人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不会利用法律方式去维护个人利益。
三、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合理的政治制度。显然当前的农村政治文化并不有利于建立农村民主政治制度。通过对比可见当前的农村政治文化同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仅表现为农村政治文化中民主意识的缺失,也体现在我们对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关注程度的不足,更表现在农村现有的一些落后的意识对现代政治文化输入的一种阻碍。要改变这种状态,加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文化供给
从宏观的角度看,首要要做的是加大农村的文化供给。目前中国农民的文化需求表现出求知欲强烈、传统性浓厚、村落性明显、归属感深厚等诸多特点,而农村文化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这些文化需求。因此,文化工作需要进一步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2]。要改革单向的文化输入机制,拓展供给渠道。目前农村普遍的情况是政治文化多由政府供给,而事实上政府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承担这个工作,更科学地看,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这个工作,这就需要社会参与进来。政府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发挥好导向性,合理调整社会资源加入到文化输入这个工作上来。
同时,农村要不断培育自身文化的内生机制。如上所述,单纯依靠政府的单向输入尚不足以满足农村文化需求,农村必须培育自身的文化资源,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只求输入,不讲培育的供给模式。实事表明,自身文化枯竭的地方往往难以承接外来文化的输入,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农村也难以接受来自外界的文化输入。特别是政治文化这一较为高级的形式,更是对其生存的土壤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文化的外来输入和自身的培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方面的工作都要有效地开展才能彼此促进。
2.提升村民民主意识
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是群体的民主政治意识,从根本上说意识的提升靠的是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的巩固。
首先要做的还是教育工作,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单位。在农村,村民个人的文化水准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文化水平。很难想象在一个基本科学文化素质落后的地区去奢谈政治文化。也很难想象,缺乏基本文化素质的村民会具备接受民主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条件。所以,要培育村民的现代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文化意识,相当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农村基本的文化教育。
其次,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资源,进行广泛、持久、深入的普及政治文化工作。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便利是信息资源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广泛的传播,利用好这一优势去对抗沉淀在村民心中多年的诟病,是提升村民意识的有效一招。在现代文化向农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 大众传媒不仅本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农民群体所接受,成为农村文化变迁的内容之一,而且充当了推动农村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加速器”。
再次,加强法律意识。优先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教育。一是鉴于其所处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否具有法律因素比一般村民有更大的影响力,对于法治意识的普及有更大的影响力;其二,从推动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作用上来看,处于管理层的人员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完善相应体系
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完善政治参与渠道,构建沟通平台。上访也是一种渠道,也体现一种政治文化。村民能想到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政治意识,一种政治倾向。当前的问题是,这个沟通的渠道过于单一而且没有预期的那么通畅。它已不能有效吸收村民日益增加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村民能积极上访应当说是个好事,它反映出村民觉醒的政治参与意识,反映出村民对国家和政府的一种信任。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政治文化繁荣的希望所在,而目前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村民的这种意识,保护好他们有自己想法、有自己政治要求的热情,通过拓展沟通渠道,构建沟通平台加以输导,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参与体系。
其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民主机制。引导村民广泛的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是提升村民政治意识、培育其政治心理的良方。村民比较容易从实践参与中理解权力制约、决策民主以及关于自身权力维护等基本概念。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对待基层人大选举等活动中,更了解自己投票的意义,也更有利于他们排斥宗族观念、从众心里带来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对整个政治文化在农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 徐炜.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1,(7):1 09-1 1 2.[2]韩海浪.从农民文化需求看农村文化工作重点[J].改革与战略,2006,(S1):1 59-1 61.
第三篇: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有人类社会活动的印记都可以称作文化。因此,有政治活动的地方就可以形成政治文化,有腐败现象的地方就可以形成腐败文化,当然有清廉政治的地方可以形成廉政文化。
在我国的历史上,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四篇: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共高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 刘晓维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的现实问题。很多政府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除了建设一些文化设施和开展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外,很难有较好的作为和办法,似乎农村文化建设更多体现于“虚功”和“表面功夫”。笔者结合高安市的情况就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思考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农村本土传统文化。
我国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文化。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中,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面前失去往日的魅力,优良传统文化元素已难以年轻人当中自然传承。农村很多民间文化、古村落文化越来越少,出现不断衰败景象。笔者认为挖掘保护并发展繁荣地方特色文化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文化元素既具有个性化、本土化又有时代性、多面性。一方面,文化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要有自己的特点特色,才能有真正的价值,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农村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既要通过挖掘保护,保留内在核心文化元素和思想,又要引入现代文化理念,发展新表现形式,使之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高安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牢牢把握文化的特性,在发展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不断繁荣兴旺。高安采茶戏就是很好例子。高安市采茶戏是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数次进京为中央领导人献演,好评如潮,《孙成打酒》、《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等诸多曲目获得全国性各类文化大奖。高安市依托采茶剧团每年通过高校定向培养一批青年文艺骨干,使高安采茶戏能一代代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同时在保留历史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内涵,创作编排了《孔繁森之歌》、《和谐新村新事多》、《金剑之光》、《布衣先生》等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点的现代戏,延续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剧种。并且通过送戏下乡、把戏曲搬上银幕、发行录像光盘等等,不断扩大和繁荣了戏剧市场,受到群众的喜爱,成为每次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当地农民还自发地组织了十余支业余采茶戏剧团,自编自演,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陶冶了思想情操。去年该市还举办首届高安采茶戏文化艺术节,把这一特色文化以节日的形式进行宣传弘扬。
高安市还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古村古宅古文化为主线,对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旧址、古迹加以修复,实施保护性开发,并组织专家学者收编、整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名人珍闻,对经典旧民俗、古风情、老工艺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内容。例如,该市上湖乡珠湖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具有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农村活博物馆”高安市新街镇贾家古村至今仍保留完好明清古建筑有150多幢,形成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高安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这类具有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措施,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其进行考察挖掘。日前高安新街贾家古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思考二:怎样做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这篇文章。
当前,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在文化建设中,弘扬、传播先进的现代文化理念,开拓群众思想,培育创新精神,激活创业潜能,使群众自觉依从于勤于致富、勇于创业、敢于发展的文化风气。我省提出要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如何学,笔者认为关键要从思想精神上学,就是要学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卧薪尝胆、敢为人先、不尚空谈、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文化思想,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习惯,根据历史沿革而凝聚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比如高安的货运业的发展源于农民朴素的致富思想,从八十年代高安第一代汽运人创业致富起,树立起开拓创新,发财创新的榜样,牵动起高安农民致富的梦想,这种梦想的力量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宣传中不断产生裂变,构成一种具有高安特色的汽运文化,吸引了大批农民投身于汽运产业,形成了今天“十万大军搞运输,万辆货车跑全国”的生动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高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知识技术文化传播与培训,按照“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推行“政府埋单、部门协作、按需培训、有序转移”的运行机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整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阳光工程”、组织村建部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协“科普示范”工程等部门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关键技术和家政、餐饮、建筑、修理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0期以上,培训农民近2万人。
思考三:培育农村新风、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应着力于何处。
树农村新风、加强农民道德建设不是简单依靠书写一些标语,挂上一些规划要求的牌子和强加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就能达到效果的。关键是要依据农村的地域文化风气,找准能切实有效改变旧风气,倡导新风尚的着力点。当前,农村村落基本仍呈宗族关系分布,宗族习惯与文化对农民有很大的约束力。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利用和改造一些传统宗族文化习惯、注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风尚、新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农民群众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要求的新型村规民约,推动农民群众自我道德约束、自我管理。
高安市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高安市八景镇组织农村老党员成立道德协会,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村事大家办”的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这种做法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目前该镇11个村委都成立了农民道德协会,会员69人。高安市上湖南坪村成立了由中小学生组成的26个娃娃理事会,对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打分评比并张榜公布,极大促进了村容村貌和村风民风的好转。这种“孩子管大人”的娃娃理事机制的成功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还有很多乡镇村落都成立了诸如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这种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的道德建设方式纠正农村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弘扬了正气、倡导了新风。一些运作成功的示范村如八景镇上保蔡家村、石脑镇赤岸东头村、上湖乡南坪谌家村等基本做到“六无”(无纠纷械斗、无刑事案件、无封建迷信、无越级上访、无偷盗赌博、无不赡养老人),“八有”(老人生活有可靠保障,村民娱乐有齐全设施,就医保健有医疗诊所,农副产品销售有公司收购,农技知识咨询有专人负责,红白喜事有协会操办,环境卫生有组织监管,矛盾纠纷有机构调处)。同时,政府依靠这些农民自治组织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村”、“信用村”活动和评选“道德农户”、“清洁户”活动。把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与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打造“诚信高安”、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农户代表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农村小额贷款、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共评出文明信用农户11919户,优先放贷244.7万元,文明信用农户享受利息优惠21.8万元。
思考四:政府如何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和找准定位。
农村通过税费及其配套改革,精减乡镇机关人员,撤并站所,并且乡镇管理功能弱化也是今后改革的趋势。在这种现实与趋势下要切实有效推动在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政府能发挥作用和找准定位。
首先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由于经济与历史原因,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匮乏。因此,政府应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逐步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角。笔者认为当前应抓住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其中。要强化制度约束、量化目标考核,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中当,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保证文化建设经费落实到位和有效投入,在新农村建设费用中要明确文化建设这一块,确保投入落到实处。其次,是以农民需求为方向,建设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笔者在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民自己集资建成的一些文化设施往往利用率高,深受农民欢迎,而一些上级资金投入建设的样板设施则往往在热闹一阵子后就冷冷清清,甚至有的改作他用。因此,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一定把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建设的方向,不要搞千篇一律的样板工程,不要做统一标准的设施建筑。要根据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布局。比如有的乡村戏剧文化氛围浓厚,则可建设一些戏台、戏院等;有的乡村农民爱好斗牛、拔河等运动赛事,则可建设公共运动赛场;还有的乡村农民急需科技文化知识,则可建立公共文化图书室,等等。在文化设施该“建怎样”与“怎样建”方面,可考虑采用由农民自主建成,由政府补贴买单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增强文化设施的实用性,又能体现政府文化建设职责,提高建设资金使效率。第三,要改革管理体制,规范文化市场,激活草根文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改变原有政府一手操办的管理式文化活动体制。在当前农村,在文化管理与建设方面,既没有条件让政府全面负担(乡镇政府在税费改革后,人员减少,经费减少,机构减少),也没有必要让政府大包大揽,重回“官办文化”老路上来。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最终是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监督和规划农村文化市场,防止一些不良文化垃圾进入农村;另一方面,要以文化经费的投入方向来引导农村文化走向,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企业、团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联系地址:中共高安市委办公室
第五篇:关于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近日,由重庆日报组织的采访团到某地进行采访,一名记者看见工地上有很多丢弃的钢筋头,觉得挺可惜的,就问身边的工人“师傅,你怎么不把他们捡起来呢?”“捡起来有什么用?又不给我们加工资!”,“那你们企业的价值观你知道吗”?记者继续问,这名工人茫然地摇了摇头,再问周围的工人,他们都表示“你们问领导吧,我们不太清楚”。看着这一幕,再抬头看看不远处广告牌上醒目的该企业“企业价值观”,我感触颇深:企业的凝聚力体现在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的却是员工主人翁意识的缺失,也是在大力推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不管企业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应该让每一位员工来唱主角才对!调查:“角色”错位项目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作为一种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其行为最终都要人格化,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就是通过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正因为这样,基层项目推行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员工自然成为主体,但据调查,当前部分单位在推行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把员工摆在主角的位臵,而是出现了“角色”错位现象:一是文化建设“主体”角色的错位,有不少基层领导认为文化建设是“上层”的事,“主角”是领导
或业务部门,基层只是“跑龙套”而已,上面怎么要求,基层怎么执行就是了,这样一来,员工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命令而不是主动演好角色,是处于摆动的地位,真正的“主角”们仍然在“跑龙套”,没有把企业和自己的利益完全融为一体,导致了文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没有员工参与的文化,何谈生命力?难怪有不少项目经理向笔者诉苦:“现在的工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和待遇,讲学习、讲奉献那一套不灵了”!二是基层领导认为推行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那是党群组织的事,与其他人没有多大的关系,形成了文化建设“领导”角色的错位;许多项目上也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领导分管,有具体的负责人员,但往往是“三分钟的热情”,行政领导很少过问,党委领导忙于协调和征地拆迁工作,根本无暇顾及项目的文化建设,由于缺乏领导班子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就停留在了项目这一级,自然而然被员工所忽视,没有了群众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自然成了“空中楼阁”;三是部分领导认识上的错位,把文化建设简单化、机械化,认为做几块广告、挂几幅标语就完成文化建设的任务了,但恰恰他们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建设这一因素,没有稳步发展、科学管理、文明健康、全员参与的内涵,内容空洞,模式单一,自然为员工所不能接受,也缺乏感染力。虽然有的项目彩旗招展,看似繁荣,但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安全质量问题不断,项目管理无序,人心涣散,甚至出现严
重的人为亏损,原因是众多的,但不能说没有一点是“角色”错位的因素。
思考:他山之石看员工的 “主角”力量
海尔集团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人的竞争力,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可代替的因素,所以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他们认为不管是科研人才、管理人才还是一线工人,只要是对企业发展有的都是人才,“上下同欲者,胜”是他们激励人才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在把海尔做成国际大型家电巨头的过程中,每一位员工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岗位的“主角”,明白自己的定位,悉知自己的职责,和企业融为一体,共同付出了劳动,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同时,这种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海尔制造”自然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豪。
海尔集团的SBU模式(即策略事业单位,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细分,把细分出来的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事业部,员工要象经营事业部那样“经营”自己的工作,以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利润,他们认为从职能关系到合同关系,从发工资到挣利润,从螺丝钉到细胞的转变,使每个事业部乃至每个人,都是一个SBU,企业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策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总战略的实现。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员工当“主角”的例子。中铁十一局集团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沪蓉西项目经理部凭着这种“上下同欲”的精神,在该公司首次进行设计施工总承包高风险项目中实现了盈利,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之前,沪蓉西项目面临着巨额的潜在亏损:由于是设计施工总承包,施工中的任何变更全部由施工单位承担,况且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暗河、溶洞,存在巨大的安全经济风险。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用他们经理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责任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把所有员工捆在一起,他们和员工签订责任书,根据分工不同实行责任目标控制,并按员工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奖罚,在生活上把农民工、企业正式员工融为一体,享受同等待遇,并且在农民工中间成立“联合工会”,使企业、项目、员工、农民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项目经理和工人同吃住、同工作、同奖罚,在这种“人人平等,人人是主人”的环境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和合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化解了巨大的亏损风险,实现了双赢。
一个小小的例子便可证明该公司沪蓉西项目经理部员工“唱主角”带来的改变,项目部副经理穆国彬是一位年国半百的“老兵”,但在项目班子中却是被罚款最多的一个,一年之内共罚了3000元,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罚款都是自己主动要求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朱家岩隧道超欠挖虽然在项目控制目标范围内,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给自己订的标准”,而据我所知朱家岩隧道自开工至今一直是业主在全线指定的光面爆破观摩学习的基地。
最后,我用一则故事作为文章的结尾,望能给我们一点启迪:说在几百年以前,有个外地人在法国萨特城附近的路上走着,看到有人推着手推车,上面载着石块,他问那推车的人:“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人简简单单地回答:“你能没看到吗?我正推着一车石头。”外地人继续赶路,不久又碰上另一个人推着一车石块。他又问这个人说:“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个人带着厌恶的口吻答道“我每天这样就是为了三个法郎。”又走了一段,他碰上第三个人,也是推着一车石块,他又问道:“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个人看着问话人,微笑到:“我正在建造一所大教堂!”语气是那样的自豪。角色不同,态度截然相反,假如让我们的职工来回答,他会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