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法官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对当前法官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法官职业化的积极推进,法官文化这一崭新命题引起了学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共同关注。全国法院在大力打造法院文化的过程中,把法官文化建设摆上重要位置,通过法官文化建设,提升法官群体素质和司法水平,推动法院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各级法院的共识。但结合工作开展情况,不难发现在法官文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法官角色意识模糊。法官是区别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它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特殊群体,其手中的审判权是国家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法官本身是超然独立、学识丰富的、融高尚人格与社会正义为一体的楷模。现实中,一些法官不能正视自己的工作性质、特殊身份和社会影响,把自己混同于行政机关公职人员,言行、仪表缺乏法官角色感知,致使法官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
2、法官的知识结构单一。部分法官认为自己已具有法官资格,只要熟练掌握常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就能执行办案,存在“吃老本”思想。孰不知当今经济社会纷繁复杂,时代变革日新月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司法工作、司法标准对法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法官不仅要对法律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还应涉猎政治、哲学、时事、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知识,不断拓展知识层面,优化知识结构,顺应时代潮流。
3、法官文化建设形式化、片面化。实践中,少数法院缺乏对法官文化的全面理解和科学定位,认为法官文化不过是设立几个法官业余活动兴趣小组,组织几次书画展和活动竞赛,或是投资改善一下法官活动场所,把文化建设搞成“形象工程”,没将法官的行为文化、精神文化有机结合,导致对法官文化的实质性认识缺乏。
4、法官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理性的价值目标。执法办案是人民法院、人民法官司法工作的第一要务,有的法庭只抓办案数量,忽视办案质量;只抓公正执法,忽视为民服务;只抓法官业务素质,忽视法官廉洁自律的约束和规制。造成法庭工作顾此失彼、徘徊不前,法官的司法方向茫然、价值观念不准确。
司法的公正与高效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永恒主题和基本价值目标。司法公正的实现,不仅需要有反映人类理性和良知的优秀法律和健全的司法体制,而且需要有高素质的法官去执行法律。司法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官文化作用于整个诉讼进程的过程。一种合理的、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理性的法官文化,必然会对司法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司法公正和法律权威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而“法官文化”则主要是指在司法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司法思想、司法意识、司法理念、司法道德、司法规则等文化要素,简而言之,就是司法者的综合素质。它对于司法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对于司法活动的健康运行、对于司法人员的行为道德状况、对于推进法治化建设的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随着审判任务的日趋繁重和新时期对法官提出的更高要求,法官文化建设的作用引起了各级法院决策者的高度重视,最高院把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法院整体工作的抓手,对全国法院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具体要求和部署,其主旨就是打造法官文化,但目前,法官文化建设工作在全国基层法院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内容、方式、手段、机制方面尚须在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在此,笔者结合多年来抓法院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谈几点体会和思考。
一、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倡导法院共有精神。法院要将凝聚富有现代司法气息和价值理念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以及“假如我是当事人”大讨论等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法官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权力观,经长期积淀和凝练,把全院干警认同的“公正、清廉、文明、敬业”作为法院的院训和法院精神,激励、鞭策着干警忠实履行司法职责。使之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干警自觉作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
二、是加强学识文化建设,努力锻造高素质法官群体。路北法院以培养专家型法官、创建学习型法院为导向,坚持学习制度,与高等政法院联合建立了法学教研实训基地,邀请专家教授法学基础和前沿理论做专题讲座,鼓励、支持法官在职攻读法律硕士学位,优化法官的知识结构;认真开展“法官教法官”活动,由本院资深法官传授裁判方法、调解技巧和法律文书制作等技能,提高了年轻法官的司法实务能力;不断丰富文化建设载体,多次举办了法官书画摄影作品展,并将法院互联网站作为展示法官风采的平台,陶冶法官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大兴调研之风,组织全院法官对多发性诉讼案件进行调查研究,精选案例评析、调研文章和裁判文书。供干警借鉴和交流,有效地提高了法官的辨法析理能力。
三、是加强行为文化建设,确保公正廉洁司法。坚持外在强制与内在引导相结合的方针,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奖励法官群体提升素质、追求卓越,在进步的愉悦和满足中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完善党建、思想等文化阵地建设。成立了以中层正职以上领导干部为主的政治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季度集中学习两至三次;院党组每年召开两次民主生活会,查摆自己在党性党风党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结合典型案例适时开展廉政文化展,组织干警集中收看反腐倡廉教育片,做到警钟常鸣;每年召开一次干警家属恳谈会,发送“院党组致干警家属的一封信”和印有“廉政警句”的桌牌,倡导干警家属常吹“廉政枕边风”;开展廉政格言警句创作征集活动,并将“五个严禁”、法官不得有的十三种行为和廉政格言等制成桌卡,时刻提醒干警廉洁自律。同时高度重视司法礼仪建设。出台了《干警仪表及着装规范》,要求干警上班、开庭时一律着制式服装或法袍,业余活动穿戴要符合法官身份;实行了“首问负责制”,规范了文明用语,要求干警接待人民群众要态度亲和、文明礼貌,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权利;强化法官职业角色的感知,引导法官自觉规范司法行为、言谈举止和人际交往,时时处处体现司法的威严。
四、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提高法院管理水平。以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健全和完善管理体系,丰富和完善法院管理文化,使其成为公正司法的机制、清正廉洁的机制、激励人才辈出的机制。规章制度实现了系统化。构建了符合审判发展规律和法官职业特点的全覆盖、无缝隙制度体系,涵盖了审判管理、党务政务管理、后勤保障和绩效考评等六大管理制度,各项制度突出以人为本,衔接顺畅,操作性强,确保了政令畅通和各项工作的落实。管理模式实现了规范化。制定了案件审查立案、三大诉讼裁判、各类案件执行、卷宗评查归档、信访接待处置等多项操作规范和标准,统一工作要求,严格目标考核,明确责任追究,提高了办案质量和效率。在推进法官文化建设进程中,要注意始终牢牢把握法官文化建设工作方向,要从党和国家、社会公众的要求与期望出发,不断改进和加强法官文化建设工作,力争有效地实现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交流、连结和互动,使其切实成为审判人员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善形象、联系群众、形成合力、改善执法环境、弘扬司法文明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第二篇: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哈尔滨市委党校课题组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文化的涵盖范围非常广泛,有人类社会活动的印记都可以称作文化。因此,有政治活动的地方就可以形成政治文化,有腐败现象的地方就可以形成腐败文化,当然有清廉政治的地方可以形成廉政文化。
在我国的历史上,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就曾经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洁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三篇: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调研与思考
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调研与思考(转载)我第一资料库 收录于2011-04-15 阅读数:公众公开原文来源
tags: 反腐倡廉我也要收藏
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针对性,按照中央纪委的统一安排,甘肃省纪委围绕科学分析和判断反腐倡廉形势这一课题,结合课题研究、民意调查、案例剖析等工作的成果,进行了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对本省的反腐倡廉形势作出了基本判断。
第一,反腐倡廉工作成效明显,但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
这些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一手抓惩治、一手抓预防,反腐倡廉建设总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二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三是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四是一些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五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能力不断提高;六是人民群众对反腐败斗争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对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成效,在予以充分肯定的同时也应当看到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腐败仍然易发多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反腐倡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仍然艰巨。一是领导干部特别是 “一把手”违纪违法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二是窝案串案明显增多,涉案金额越来越大。三是重点领域和环节腐败易发多发的状况仍未改变。突出表现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土地交易、矿产资源开发、财务管理等领域和环节,无论从信访反映、查办案件,还是民意调查的情况看,这些方面的问题都位居前列。在选人用人方面,尽管我们查办的案件不多,但信访反映和民意调查的情况显示,这方面的问题都列在群众认为问题比较突出的前3位之中。四是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问题反映仍然比较强烈。尽管通过这些年的严肃整治,党员干部的作风有了明显转变,但在一些部门和行业,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还是比较突出,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了新的变化。
第二,反腐倡廉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但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
这些年,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一是坚持以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抓手,推动了反腐倡廉各项任务的落实;二是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始终保持了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三是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纠风和执法监察工作力度持续加大;四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以及金融、投资体制和司法体制工作机制等各项改革,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不断拓宽。
但是,反腐倡廉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教育不扎实,效果不明显。一是教育对象的重点不突出,往往忽视教育的岗位业务特点和个体的思想差异,不分层次地搞“一锅煮”、“一刀切”,针对性不强;二是教育内容不丰富,大而空的东西多,联系实际的内容少,不注重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三是教育形式单
一、手段落后,缺乏生动性,教育的渗透力不强;四是重过程、重参与、轻效果,虽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精力和财力,但效果不明显,尤其是舆论宣传和廉政
文化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还不浓厚。
2、制度不完善,落实不够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31.42%的人认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薄弱,51%的人认为缺乏落实制度的配套措施,69.82%的人认为制度执行不力。一是制度安排和设计本身存在漏洞与缺失,实体性的规定多、程序性的规定少,规范性的要求多、惩戒性的措施少,单体性制度多、系统性的制度少,尤其是一些制度由业务主管部门独立制定,维护部门利益的色彩较浓,规范制约权力的功能大打折扣;二是制度的宣传教育不够,执行制度的人不熟悉制度,广大群众不了解制度,良好的制度环境没有真正形成;三是对制度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不大,一些规避制度、违反制度甚至破坏制度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严肃地查处,削弱了制度的权威性。
3、监督不到位,机制不健全。一是缺乏激励机制,不愿监督。把监督的希望过多地寄托在监督主体的政治自觉性上,忽视运用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推动监督工作的开展,不少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对发生在身边的腐败问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缺乏透明机制,不能监督。一些地方和单位为了逃避监督,公开制度不落实,公开手段不先进,导致群众信息渠道不畅通,无法监督。三是缺乏保障机制,不敢监督。由于缺乏保护举报人的有效措施,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班子成员对班长的监督、下级对上级的监督都难以实施。四是缺乏协调配合机制,不善监督。各监督主体协调配合的工作运行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监督制约的合力,存在监督的空白点和盲区,监督的力度和效果都不甚理想。
第三,反腐倡廉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但推进的难度仍然较大
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也更加具体。概括起来,就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继续保持惩治腐败强劲势头的同时,不断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针对产生腐败行为发生所依赖的公共权力、腐败动机和腐败机会这三个必要条件,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构筑起牢固的动机防线、权力防线和机会防线。在具体措施上,要认真抓好《工作规划》的落实,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各项工作,既要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要注重长远建设,对各项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不断增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实效性。当前,尤其要在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务求取得新的明显成效。一是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二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筑牢动机防线;三是加大制度建设力度,筑牢机会防线;四是加大监督制约力度,筑牢权力防线。推进上述工作措施的落实,对于不断开创纪检监察工作新局面,取得反腐倡廉建设新成效,具有重要作用。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感到有一定难度。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难。目前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不能辩证地处理惩治和预防的关系,主要存在着两种思想倾向:一种认为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职责是查办案件,抓预防是软任务,见效慢,忽视或不愿抓预防工作;另一种认为查办案件得罪人,抓预防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因而主观上放松惩治工作。尽管我们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要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并形成大众化的理念,还需要一个不断教育引导的过程。此外,在对反腐倡廉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上,各方面的认识还有较大差异,这也直接影响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全面落实中央《工作规划》各项任务时的工作思路、方式和措施。
二是对权力运行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难。一方面由于监督体制和监督机制不完善,难以形成监督合力,监督的整体效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整合基层纪检监察力量和有效发挥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作用方面,目前还难以找到好的途径和办法;另一方面由于“一把手”的权威性和对所管辖的干部在职务升迁、生活待遇等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致使干部群众包括班子成员心存顾虑,不敢监督;再一方面,有些腐败现象已司空见惯,甚至成为“潜规则”,人们的容忍度增大,在不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不愿意举报和监督。三是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难。目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许多改革涉及到部门和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自身的利益,它们相互交织,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改革的进程;还有一些改革,与许多方面相互牵连,有些涉及到法律法规的调整,有些与市场中介机构发育不健全有关(如招投标体制),因素比较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的难度较大;还有些改革,由于人们的思想解放不够,怕担风险,也不愿意改革创新。
四是查办案件工作突破难。随着惩治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腐败分子作案的手段更加隐蔽,作案方式不断变化,尤其是贿赂案件的行贿方与受贿方成为利益共同体,导致案件发现难、调查取证难和定性处理难。还有些案件,由于基层的办案力量不足、办案手段落后和办案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导致一些案件不能及时突破,大问题变成了小问题,小问题变成了没问题。
综上所述,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必须全面客观地进行辩证地分析和科学地判断,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明显成效,又不能估计过高;既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又不能动摇反腐败的信心和决心。
(据甘肃省纪委信息)
第四篇: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模版)
企业文化理念需要持续弘扬---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衡量管理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一种明确而统一的价值观是否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这说明,一个企业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文化理念,同时更需要把文化理念持续弘扬,宣贯到每一名员工,指导每一名员工的行为。否则,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工作就可能出现“两层皮”,成为空洞口号,很难发挥指导和推动企业管理的作用。
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企业管理进步,已经成为当今石油石化企业的共识。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和中海油都提出了各自的企业文化理念。如中国石油集团继承石油行业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作为企业精神,把“诚信、创新、业绩、和谐”作为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把“创造能源,奉献和谐”作为企业宗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石油石化企业的文化理念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位。宣贯好企业文化理念,形成持续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制度,是石油石化企业当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
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很不平衡。经调查发现,企业间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领导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差距。企业文化首先是领导者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能否得到弘扬,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岗位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只有各级领导对企业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带领和影响全体员工共同实践理念,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要通过学习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通过各种制度、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员工做出表率。
企业各级领导要做坚持和发扬企业文化理念的榜样,培养适应企业文化理念的领导作风,在安排和检查企业工作时,把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作为重要内容,以强有力的领导开辟一条企业文化理念顺利贯彻的渠道。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领导每次开会都宣讲企业文化理念,并通过开展企业文化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干部进行宣贯,有利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持续搞好理念宣贯
企业文化理念的弘扬需要有一定的过程,而实施好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则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宣贯工作开展得生动有力,企业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深入人脑,打动人心,内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要教育员工从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看坚持和发扬企业精神的必要性。大庆人之所以能在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开发出世界第一流的大油田,涌现出了众多的英模人物,不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和发扬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企业文化理念吗!通过贯彻先进的文化理念,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还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作风,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发展。在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中,如果我们能结合本企业和员工的具体情况,那这种教育就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员工坚持和发扬企业精神的主动性。
要把宣贯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制度。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把铁人纪念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基地,每年都组织大学毕业生等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学习参观,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产生认真实践的愿望。另外,要采取演讲、对话、专题讨论、知识竞赛等容易被员工接受的形式,来宣贯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文化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
把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长期的指导方针,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导,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和执行,把企业文化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企业每一项工作的始终,成为企业前进发展的主旋律,坚决杜绝企业文化理念游离企业实际的现象。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做好企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要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为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又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持续弘扬。
把企业文化理念细分解,分专题渗透。企业文化理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要使高度浓缩的精神的内涵全部溶解到企业各项工作中,被员工群众所接受,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在全面把握企业文化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理念深入细致地分解,化为若干侧面或题目,然后再结合企业的特点,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先让员工体会到以企业文化理念某一方面的指导作用,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作用。
弘扬企业文化理念一定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广大员工是弘扬企业文化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实践企业文化理念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得到持续弘扬。要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关心员工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才有了可靠保证。
第五篇:关于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关于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近日,由重庆日报组织的采访团到某地进行采访,一名记者看见工地上有很多丢弃的钢筋头,觉得挺可惜的,就问身边的工人“师傅,你怎么不把他们捡起来呢?”“捡起来有什么用?又不给我们加工资!”,“那你们企业的价值观你知道吗”?记者继续问,这名工人茫然地摇了摇头,再问周围的工人,他们都表示“你们问领导吧,我们不太清楚”。看着这一幕,再抬头看看不远处广告牌上醒目的该企业“企业价值观”,我感触颇深:企业的凝聚力体现在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一个小小的细节,折射出的却是员工主人翁意识的缺失,也是在大力推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不管企业经济建设还是文化建设都应该让每一位员工来唱主角才对!调查:“角色”错位项目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作为一种人与人的组合为基础的经营活动主体,其行为最终都要人格化,也就是说,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要靠人来执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就是通过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正因为这样,基层项目推行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员工自然成为主体,但据调查,当前部分单位在推行文化建设时并没有把员工摆在主角的位臵,而是出现了“角色”错位现象:一是文化建设“主体”角色的错位,有不少基层领导认为文化建设是“上层”的事,“主角”是领导
或业务部门,基层只是“跑龙套”而已,上面怎么要求,基层怎么执行就是了,这样一来,员工的主要任务是执行命令而不是主动演好角色,是处于摆动的地位,真正的“主角”们仍然在“跑龙套”,没有把企业和自己的利益完全融为一体,导致了文化建设“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没有员工参与的文化,何谈生命力?难怪有不少项目经理向笔者诉苦:“现在的工人关注的只是自己的工资和待遇,讲学习、讲奉献那一套不灵了”!二是基层领导认为推行文化建设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那是党群组织的事,与其他人没有多大的关系,形成了文化建设“领导”角色的错位;许多项目上也比较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有领导分管,有具体的负责人员,但往往是“三分钟的热情”,行政领导很少过问,党委领导忙于协调和征地拆迁工作,根本无暇顾及项目的文化建设,由于缺乏领导班子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品牌的宣传和推广就停留在了项目这一级,自然而然被员工所忽视,没有了群众的基础,企业文化建设自然成了“空中楼阁”;三是部分领导认识上的错位,把文化建设简单化、机械化,认为做几块广告、挂几幅标语就完成文化建设的任务了,但恰恰他们忽视了文化建设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忽视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的建设这一因素,没有稳步发展、科学管理、文明健康、全员参与的内涵,内容空洞,模式单一,自然为员工所不能接受,也缺乏感染力。虽然有的项目彩旗招展,看似繁荣,但往往“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安全质量问题不断,项目管理无序,人心涣散,甚至出现严
重的人为亏损,原因是众多的,但不能说没有一点是“角色”错位的因素。
思考:他山之石看员工的 “主角”力量
海尔集团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人的竞争力,人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不可代替的因素,所以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他们认为不管是科研人才、管理人才还是一线工人,只要是对企业发展有的都是人才,“上下同欲者,胜”是他们激励人才的标准,正因为如此,在把海尔做成国际大型家电巨头的过程中,每一位员工认为自己就是这个岗位的“主角”,明白自己的定位,悉知自己的职责,和企业融为一体,共同付出了劳动,发挥了各自的作用。同时,这种人人平等,人人参与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提高了员工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海尔制造”自然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豪。
海尔集团的SBU模式(即策略事业单位,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细分,把细分出来的每一项工作视为一个事业部,员工要象经营事业部那样“经营”自己的工作,以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利润,他们认为从职能关系到合同关系,从发工资到挣利润,从螺丝钉到细胞的转变,使每个事业部乃至每个人,都是一个SBU,企业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策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总战略的实现。
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员工当“主角”的例子。中铁十一局集团
第五工程有限公司沪蓉西项目经理部凭着这种“上下同欲”的精神,在该公司首次进行设计施工总承包高风险项目中实现了盈利,创造了一个奇迹,而这之前,沪蓉西项目面临着巨额的潜在亏损:由于是设计施工总承包,施工中的任何变更全部由施工单位承担,况且施工中出现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暗河、溶洞,存在巨大的安全经济风险。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前提下,用他们经理的话说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着“责任平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把所有员工捆在一起,他们和员工签订责任书,根据分工不同实行责任目标控制,并按员工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奖罚,在生活上把农民工、企业正式员工融为一体,享受同等待遇,并且在农民工中间成立“联合工会”,使企业、项目、员工、农民工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项目经理和工人同吃住、同工作、同奖罚,在这种“人人平等,人人是主人”的环境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正是这种凝聚力和合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成功化解了巨大的亏损风险,实现了双赢。
一个小小的例子便可证明该公司沪蓉西项目经理部员工“唱主角”带来的改变,项目部副经理穆国彬是一位年国半百的“老兵”,但在项目班子中却是被罚款最多的一个,一年之内共罚了3000元,值得一提的是每一次罚款都是自己主动要求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朱家岩隧道超欠挖虽然在项目控制目标范围内,但还是没有达到自己给自己订的标准”,而据我所知朱家岩隧道自开工至今一直是业主在全线指定的光面爆破观摩学习的基地。
最后,我用一则故事作为文章的结尾,望能给我们一点启迪:说在几百年以前,有个外地人在法国萨特城附近的路上走着,看到有人推着手推车,上面载着石块,他问那推车的人:“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人简简单单地回答:“你能没看到吗?我正推着一车石头。”外地人继续赶路,不久又碰上另一个人推着一车石块。他又问这个人说:“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个人带着厌恶的口吻答道“我每天这样就是为了三个法郎。”又走了一段,他碰上第三个人,也是推着一车石块,他又问道:“朋友,你在做什么?”那个人看着问话人,微笑到:“我正在建造一所大教堂!”语气是那样的自豪。角色不同,态度截然相反,假如让我们的职工来回答,他会怎么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