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学会及协会监管工作的调研思考大全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和新形势下国家对社团组织培育发展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自治区学会、协会发展迅速,已涉及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众多领域。我们通过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对目前**学会、协会的现状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对学会、协会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本现状
据统计,截至2007年,在全区登记的社团组织共3960个,多集中在经贸、建设、教育、体育、经济、卫生、社科等领域,下面还设有许多分支机构(分会和专委会)
从监督管理来看,主要由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物价部门对收费范围和标准进行审批,财政部门对财务票据的发放和使用进行监管,组织部门对领导兼职进行审批,日常业务由业务主管(挂靠)单位管理。
从性质上看,绝大多数学会、协会为自收自支的社团组织。但也有少部分是经编委批准设立的财政全额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从经费来源来看,主要是依靠收费,包括会费、咨询服务费、培训费等。还有政府补助、赞助费、商品销售收入等。其中会费收费标准由学会、协会全体会员大会讨论决定,咨询服务费、培训费由价格管理部门核定并发收费许可证。
从运行情况看,随着改革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区学会、协会得到较快发展,对全区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大部分学会、协会在提供政策咨询、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问题
与政府部门关系不顺、职责不清。由于我国现行体制的原因,目前大多数学会、协会是由政府部门设立,没有单独的编制和人员,职务由公务员兼任。这种体制往往使学会、协会工作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承担着业务主管单位交办的具有行政职能的事项。有的把离任审计工作交由学会、协会去完成,还有的将初级资质证书的审核工作交由学会、协会审核。这种状况有些是因为职责不清,但有的则是有意混淆职能,以达到获取部门或个人利益的目的。
法规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学会、协会的日常运行和监督管理,都需要有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为依据,而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仅是一个程序性法规,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学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在法律上不明确,无法依据法律规范赋予其相应的责、权、利,使学会、协会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
大部分学会、协会本身的民主决策、财务管理、资产登记管理等制度都不健全。会员大会和理事会在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在一些重大事项、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方面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较为普遍。如有的协会不经研究购买电脑、打印机、一体机等设备。所购设备也不列入协会固定资产,造成账面资产流失。
经费管理混乱,违纪违规问题频发。学会、协会大都设立单独的账户,账面资金多的达到上千万元。有些单位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借此谋取不正当利益,把学会、协会财务变成了本单位本部门的“小金库”。一是存在设置账外账、公款私存、坐收坐支、违规出借资金等问题。二是存在违反规定乱收费问题。三是存在虚报冒领、套取现金、违反规定乱开支、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四是存在兼职取酬,滥发奖金补贴等问题。
学会、协会名目繁多,监督管理不力。行政事业单位设立的学会、协会名目繁多,并且管理部门对学会、协会监管机制不合理,造成了监管不力的局面。尤其是对下设的分支机构(分会、专委会)监管松散,漏洞较多。学会、协会审批程序是由民政部门先批准登记,后到物价部门进行收费审批,再到财政部门领取票据。这些部门的监督主要通过年检进行程序性监督,局限性较大。而年检本身也主要是审查被检单位的上报材料,没有实质意义的监督检查。这种监管方式在管理上不合理,在监督上缺乏力度。
对策建议
把监管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学会、协会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对学会、协会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纳入本单位本部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之中,认真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学会、协会监管工作在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认真分析和研究当前全区各级学会、协会在加强自身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学会、协会在资金使用管理中发生各种违纪违规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会、协会有效监管的应对之策,把培育发展与有效监管有机结合起来,使学会、协会的各项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监管单位要根据学会、协会监管工作面临的新
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加强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为加大对学会、协会监管力度提供法律保证。应制定加强社团组织反腐倡廉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学会、协会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制定学会、协会管理办法,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加强和规范学会、协会财务管理和审计等方面的制度,使各级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在具体实施监督管理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各学会、协会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大额度资金使用集体讨论决定和财务审批、财务公开及固定资产登记管理等制度,防止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发生。
理清关系,区分职责,转变职能。要按照国务院要求积极推进政会分开,尤其要加快行业协会市场化改革,在职能、机构、人员、财务等方面与政府部门逐步脱钩。理清政府部门与学会、协会之间的职责关系,合理界定各自的业务范围,既要防止政府部门将自己职能向学会、协会转移,又要防止学会、协会越位行使政府职能。凡是纯事业性和纯社会组织性的学会、协会要与挂靠单位全部脱钩,由民政部门直接监管。其他学会、协会逐步实施与业务主管单位脱钩,从根本上防止和解决学会、协会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更好地发挥学会、协会的作用。
清理整顿,改革完善监管方式。对学会、协会进行清理整顿,规范学会、协会行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对学会、协会监管的方式,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是对所有学会、协会,包括分支机构进行清理。各学会、协会要对领导兼职审批、财务管理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各主管单位要对所属学会、协会财务进行审计,对存在问题的要责令其限期整改。
二是要加强和改进学会、协会在登记注册、年度检查、收费审批、票据使用管理等各环节监督管理的具体手段和办法,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监管措施。
三是加强业务主管单位的监管。业务主管单位要加大对学会、协会尤其是分支机构的监管力度。对学会、协会及分支机构相对较为集中的单位,要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统一管理。凡业务相近的学会、协会能合并的应予合并。对学会、协会与分支机构设在同一城市的,分支机构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与上级学会、协会合并管理。对分支机构设于异地的,登记管理部门、当地的业务主管单位和其上级学会、协会要相互协作,尤其对其财务要共同加强监管。
四是加强收费监督。物价部门要规范学会、协会收费行为和服务范围。严格审批学会、协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对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的要严肃查处。
五是加强审计监督。审计机关每年应对行业特殊、资金流动量较大、群众有所反映的学会、协会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学会、协会在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
六是建立相关监管部门和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及时发现和解决监管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力度,保证学会、协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良好的作用。
第二篇:对当前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对当前流通领域食品监管工作的调查和思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国家安全、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食品安全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永恒主题。随着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和全球化市场的形成,越来越多的食品是通过漫长而复杂的供应链到达消费者手中的,各环节错综复杂,加之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食品安全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方面主要担负的是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了地方政府表彰和鼓励,但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仍存在问题如下:
一.经营户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落实上仍不能建立健全,进货台账记录不够全面。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看,在食品安全管理上,我们工商部门实行的是以产品追溯为中心,以索证索票、购销台账为手段的管理模式。由于食品种类繁多,经营者人手精力不足,很难做到每种食品手续样样齐全。
二.从基层食品管理执法现状看,我们大都是凭借工作经验,从直观角度查看食品包装、装潢、生产日期、有效期、QS质量认证等。在现代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假冒产品制造的技术有一定的含量,单从处包装上检查只能是走马观花,流于形式。
三.市场巡查制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基层管理面临多项执法检查,如黑网吧排查专项检查、无照经营专项检查、农资市场整顿、成品油市场检查、以及各种户外广告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检查等。由于工作人员、执法车辆较少,面临一系列检查工作,往往是那个工作较急,就先进行那个活动,流通领域食品检查要求每周巡查一次,并作出书面记录,显然不能达到要求,有的工作人员要对辖区食品户排查一次,一周也难排查完毕,所以实际中存在有作假行为。
四.食品检测时间长、不能有效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由于流通领域食品品种多,食品检测经费高,加上检测时间较长,往往等检测结果出来后,经营户所购进的食品已售完,如检测结果定为不合格食品,只能是处罚了之,不能够有效的保护消费者身心健康。
签于以上问题,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调整:
1.经营户建立食品安全备案制度迫在眉睫,实际一票通制度不仅仅对经营户,对我们执法人员管理起来都方便的多。
2.与知名企业联手打击市场假冒行为,切实保护著名商标专用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对公务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分辨假冒商品能力。
3.充实基层工作人员、车辆、认真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使基层各项专项检查活动有效的开展。
4.建立食品专项检测站,缩短检测时间,才能有效打击假冒伪劣商品,净化食品安全环境,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篇:当前粮食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当前粮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xx县粮食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粮食部门积极转变工作职能,努力加强粮食监管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新形势下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但是,由于监管工作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加强粮食监管的存在问题
一是不
想管。在实施了几十年的传统粮食流通管理体制下,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和管理模式,一些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管理粮食流通,用包办代替的办法管理粮食企业,对依法管理粮食流通特别是管理社会粮食行业感到无从下手,存有畏难发愁情绪,不愿主动的开展粮食监管工作。
二是不敢管。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在社会上和群众中形成了“放开就是不管”的模糊认识,近年来粮食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也使人们对粮食市场的稳定失去了应有的警惕,加之其他经济类型的粮食经营企业对粮食部门的管理还不习惯,依法经营粮食的意识不强,所以,不愿被管、不服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手段不够有力,对抗拒管理的业户无法有效地处理,因而在粮食执法人员中存在不敢管的现象。
三是不会管。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是一项新的工作任务,粮食行政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经验,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执法依据、处罚标准、处罚程序等具体业务掌握的还不够熟练,因而制约了依法管粮工作的开展。
四是不能管。主要是机构、人员、经费还不能保证依法管粮的需要。有的市、县级粮食局仍是事业单位,且没有获得政府授权,不具备行政执法的资格。有的虽然是行政机关,但内部没有独立的执法机构,人员编制较少,工作经费不足,难以保证执法工作需要,因而没有能力全面开展粮食监管检查工作。
加强粮食监管的对策措施
加强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是一项新的任务,必然经历一个逐步提高、逐步完善的过程。因此,针对当前粮食监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应强化以下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粮食执法体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及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机构提出了明确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抓住《条例》和《办法》实施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应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申请地方政府给子执法授权,以获得行政执法资格。要按照“专门机构、专业队伍、专项经费”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支持,尽快建立专门的粮食监督检查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切实担负起粮食行政执法工作。同时要按照有关文件规定,积极争取财政部门支持,解决好粮食行政执法工作的专项经费。在机构、人员编制尚未落实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调整现有科室职能,整合人才资源,确定专人负责,抓好执法检查工作。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确立粮食部门的执法地位,争取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
(二)加强粮食执法队伍建设。粮食行政执法和粮食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涉及到农民、消费者和粮食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粮食部门的形象。因此,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一支政治优良、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纪律严明的高素质队伍一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抓好执法人员的法律素质和粮食流通业务的培养,采取业务培训、组织学习、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尽快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要建立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严禁无证执法行为。同时要强化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严格要求,严肃纪律,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依法开展粮食监督检查工作。依法进行粮食监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既不能求稳怕乱,不敢放手放胆开展执法工作,也不能操之过急,盲目行事。一是要严格工作程序。粮食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坚持做到该履行的程序一项不少,该有的步骤一个不缺,每一件处罚案件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合法,运用法律、法规准确,处罚适当,切实杜绝盲目执法、野蛮执法行为。二是要注意工作方法。在具体执法过程中,要认真总结经验,摸索规律,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在检查方法上,可以采取定期检查、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专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步骤上,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找好突破口;在监管对象上,宜先大后小,逐步扩大行政相对人范围;在处罚手段上,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先教育后处罚,不断提高监管效能。三是加强与其他执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粮食监督检查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对各部门的职责范围作了明确规定。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定的职责范围正确行使职权,既不能“错位”,也不能“越位”。要积极争取工商、质量监督、食品卫生等有关执法部门的支持,适时开展部门联合执法行动,既可以学习借鉴其他执法部门的工作经验,锻炼提高粮食执法队伍
第四篇: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
对当前银行监管指标体系改进的思考
巴曙松,李仁杰2010-05-17
摘 要: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置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在总结此前中国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方面,以及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补偿、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各流程,对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银行监管的一些指标还有动态调整的空间。
关键词: 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中国的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经受了考验,与中国银行业监管的专业水准迅速提升直接相关。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指标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负债组合,进而影响社会的金融资源配置状况。
中国的银行监管部门所设置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在总结此前中国银行业监管经验的基础上,吸收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涵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方面,以及风险识别、风险计量、风险补偿、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等各流程,对于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起到促进作用。随着金融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当前银行监管的一些指标还有动态调整的空间。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应银行业经营模式多样化的探索,鼓励银行差异化经营
目前,监管部门设定的监管指标体系对于所有银行都是一致的,这对于保持整个的全面落实有其合理性。不过,随着中国银行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银行体系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不同银行越来越表现出不同的经营发展路径和资产负债结构特点,有的擅长零售业务,有的擅长批发业务;有的擅长负债业务,有的擅长资产业务;有的擅长表内业务,有的擅长表外业务,这有利于优化中国银行业发展格局,提高金融服务整体水平,也是金融监管所提倡和鼓励的。因此,在监管指标体系的设置上也应适应银行业发展变化的特点,实施分类监管,而不是对所有银行都用一样的指标比例来要求,尽管监管指标体系和监管标准对所有银行是一致的,但由于各家银行经营特点和资产负债结构不尽相同,具体执行时应具体银行具体分析。
对于擅长零售业务的银行来说,往往资金成本相对低,同时,人员和网点布局较为广泛;而擅长批发业务的银行,更为注重资金运用的效率,其资产负债结构必然与零售型的银行有显著的差异。
在信贷投放的节奏上,在当前强调宏观政策正常化的背景下,引导整个银行体系总体的信贷投放保持合理节奏是有现实合理性的,但是,如果对所有的银行都要求一致性的投放节奏,反而可能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投放节奏高度趋同而产生共振,未必能够很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二、淡化存贷比管理,转向资产负债全面匹配的资产负债管理
在目前的银行监管指标体系中,存贷比依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不过,随着金融创新的深化和金融脱媒的加快,银行的负债来源、资产运用日趋多元化,存贷款在负债、资产中的占比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仅靠存贷款难以完整反映银行的负债及资产状况,存贷比例指标也已不能全面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而且随着负债的多元化,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已不限于传统的存款,其他很多稳定性好、与贷款期限相匹配的负债都可作为信贷资金进行运用,仅仅存贷的匹配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从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监管实践看,存贷比管理被逐步淡化。所以,中国也应根据银行业发展的实际,逐步弱化存贷比的监管要求,转向资产负债全面匹配的流动性管理,重点监督银行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整体相匹配、到期期限和再定价状况相匹配,从而更好控制流动性风险和再定价风险。
三、关注现金流状况,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合理设置流动性监管指标,真实反映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金融危机以来监管部门一直高度关注的风险类别之一。衡量流动性风险,不仅要看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状况,而且更要关注现金流,有时从指标看流动性缺口较大,但现金流充足,银行偿债能力较强,实际的流动性风险并不大。影响银行现金流有多方面的因素,既包括资产负债各个期限的到期状况,也包括宏观经济形势、国家货币政策、银行自身的金融同业往来能力等,仅仅是资产负债的期限匹配状况并不能完全反映现金流状况。而且,有时资产负债期限表面的状况与实际的状况也不一致。例如,个人按揭贷款按照监管报表要求统计的到期期限大部分为15-25年,而从中国银行业的房贷提前还款的情况看,实际期限远远小于账面上的期限,平均才6-8年,并且每月都有还款形成的现金流。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更应关注不同期限的现金流报表,才可以真实反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状况,避免误判而增大银行体系的运行成本。
从具体的监管指标看,流动性缺口率和核心负债依存度是现有的流动性监管指标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两个指标。该两项指标在计算负债期限的口径中,对一般性存款中的活期存款部分,做了沉淀分析认定,即把过去一年中活期存款的最小值作为稳定部分,到期期限认定为一年以上,剩余部分在一年以内各期限平均分配。这些根据业务实际情况确定的流动性比率口径较为合理。但是,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核心负债既没有考虑三个月以上定期同业存款,也没有考虑活期同业存款的稳定部分。此外,对通知存款虽认定为定期存款,但由于没有明确到期期限而认定为即期到期的定期存款。从银行经营看,与一般性存款中活期部分的沉淀分析认定相比,这两项认定不够合理。实际上,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金融同业的专业发展成为必然趋势,而且随着居民和机构理财意识的提高和资本市场的起伏,居民和机构的资金往往在银行的不同会计科目中交替变化,比如储蓄存款和同业存放,资本市场行情好时,储蓄存款大量转化为证券机构在银行的同业存放,资本市场不景气时相反,因此银行一般性存款和同业存放往往是同一来源、相互转化的。银行通过证券资金第三方存管、银银合作平台等吸收了大量的稳定性较好、资金成本较低的同业存款,三个月以上定期同业存款和稳定部分活期同业存款认定为核心负债较为合理。同时,居民和机构为提高收益水平,逐步将暂时不用的活期存款转化为通知存款,通知存款多为活期存款转化而来,稳定性至少较活期存款强,活期存款可以做沉淀分析认定,稳定性更好的通知存款更应该做沉淀分析认定。为此,核心负债依存度中核心负债口径可包括三个月以上定期同业存款和活期同业存款沉淀部分;流动性缺口率应对通知存款按相应的属性和标准做沉淀分析认定,计算合理的沉淀部分,更准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实际的流动性状况,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银行监管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另外,可以考虑将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只作为流动性监测的指标,而不作为监管指标。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只是从负债角度测度了银行的负债结构,并没有结合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来衡量流动性风险,若资产负债结构以及期限能较好地匹配,即使该指标较低,流动性依然较好,所以银行建议将核心负债依存度指标只作为流动性监测的指标,而不作为监管指标。
四、突出研究金融机构偿债能力,适当控制杠杆比率
在关注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匹配的同时,还应关注银行的偿债能力,深入分析各种资产负债的实际属性,虽然有些资产表面上看期限很长,但实际上流动性很好,比如国债期限虽长,但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可以作为银行的第二备付;有些负债表面上看即期到期,需要立即偿付,但由于实际上有大量沉淀,比如同业存放,有隔夜存放,也有定期存放,银行在使用过程中,完全可以进行期限管理。同时,由于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以及风险分散方式和金融创新工具的过度应用,造成杠杆比率过高,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来看,杠杆比率过高是金融机构出现较大风险的根源之一,因此应严格控制银行的杠杆比率,包括资本充足率、名义杠杆率(即总资产除以净资产)、资产的偿债能力和负债的期限化管理等,使银行杠杆比率保持在合理水平,从整体上保证银行偿债能力。
五、客观看待全球银行业监管强调提升资本充足率的趋势
在全球银行业经历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全球银行业的监管者、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监管者,开始强调提升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对于一些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银行,还会提出更高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在经历了2009年中国银行业信贷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银行业监管部门对中国银行业的资本要求也更为严格,这对于控制整个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不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发达国家强调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与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强调资本充足率应当具有根本的差异性。首先,从强调资本充足率的市场环境看,发达国家面对的是银行体系的资本被大量侵蚀而严重不足的严峻状况,而中国的银行体系则是实体经济的强劲增长带动的信贷需求,导致了强劲的银行资本需求,中国银行体系的资本金并没有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侵蚀;其次,中国的银行体系与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所处的发展阶段存在显著差异,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经历了利率市场化的激烈竞争,融资多元化使得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因而发达国家的银行业普遍面临利差显著收窄、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不足的约束,与此形成对照的是,中国的银行业依然以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利差水平依然较高,同时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依然旺盛,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的银行业在相对长的时期内必然是保持一个资本需求旺盛的发展特征,强化资本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资本使用效率,并减缓对资本需求的强度,但是不会改变这个大的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银行业对资本的需求强度大,是当前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市场结构所决定的,除了促使银行业更加注重资本配置效率之外,不应简单学习发达国家的资本约束要求,而应当更多鼓励和开辟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以合规、有效、市场化的方式来满足银行在这个阶段对于资本的旺盛需求,以此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银行体系自身的发展。
第五篇:当前国资监管工作调研报告
存量国有资产的监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制改革工作是当前国资监管工作的两大核心。存量国有资产的监管包括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年薪考核、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考核、国有资本金的管理以及国有资产的收益收缴等工作;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改制包括:改制方案的审核与审批,资产的全面清查与审计评估,国有净资产的转让和处置以及国有产权的变更和注销。近
三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国企改革步伐的总体要求,我市国资管理工作的重点是紧紧围绕完成改革目标这一主线开展工作的,对于存量国有资产的监管尤其是国企经营者的年薪考核和国有资产的收益收缴工作相对滞后,未作为国资监管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今后,随着国资委的成立,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目标应当向做大做强优质国有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建立和完善国企经营者(包括控股公司、企业集团)的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的征管力度上来。
一、关于存量国有资产的管理
当前,国资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全面清查,摸清家底,准确掌握我市国有资产的分布、结构、质量以及效益情况,认真组织调查研究、借鉴和学习兄弟省市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国有资本金评价体系
加强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完善国有资本金监管制度,科学分析和真实反映企业资产运营效果和财务效益状况是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
建立和推行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科学评判企业的经营成果,有助于正确引导企业经营行为,帮助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原因,促进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和提高经营效益,同时也为我们制定经济政策和考核企业经营者业绩提供参考依据。目前,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主要指标
由国资委会同财政、劳动等相关部门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组织实施。
企业绩效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经济决策、企业监管和资产及财务管理的参考依据;可以作为对企业经营者进行任免考核或奖惩的参考依据;可以作为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参考资料;可以作为企业经营业绩记录入档,为企业家职业化建设服务;也可以作为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或机构提供信息咨询和管理参考的依据。
(二)逐步推广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考核
为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合理确定经营者收入,调动经营者积极性,市政府于1999年下发了《扬州市直工业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行办法》(扬政发[1999]95号),其中对年薪制的定义、适用范围、年薪的构成、考核审批、年薪的支付以及奖惩办法做了明确的规定。现阶段年薪的执行对象主要是工业企业,对于建筑行业、市政公用行业以及一些国有份额较大的流通行业也可比较执行。建议重新修订后进行下发,每年严格按照此规定组织实施,力求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堂。
(三)进一步规范国有产权转让行为
1999年市政府出台了《扬州市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规定》(扬政发[1999]154号),从产权转让的审批机关、产权转让机构及职责、产权转让的范围、出让和受让、产权转让方式和程序、产权转让的中止、终止和无效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作了明确的规定,成为规范我市国有产权转让行为的规范性指导文件。后来,财政局又于2003年重新修订了《扬州市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其中对产权转让的定义、审批权限、操作程序以及产权转让收益、处置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使我市国有产权转让行为更加规范,也更加适应新的政策的要求。
现阶段,改制的政策又有所变化,对国有产权转让方式和受让对象也有了新的规定,国有产权转让一律以竞价拍卖的方式进行,如要采取协议转让方式需报经省国资委批准。尤其是最近国资委、财政部联合发文规定: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不向管理层转让,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属从事该大型企业主营业务的重要全资或控股企业的国有产权也不向管理层转让。规定同时指出:在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中,国有产权转让方案的制定以及与此相关的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底价确定,中介机构委托等重大事项应由有管理职权的国有产权持有单位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统一组织进行,管理层不得参与。
另外,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必须进入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选择的产权交易机构公开进行。
暂于以上情况,有必要对现行的国有产权转让管理办法进行研究和重新修订。
(四)加强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和管理
1997年市财政局出台了《扬州市国有资产收益收缴管理办法》(扬财工[1997]42号),其中国有资产收益具体包括:
1、国有企业应上缴国家的税后利润;
2、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业中国家股应分得的股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