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7: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中共高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长 刘晓维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强化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摆在各级政府的现实问题。很多政府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除了建设一些文化设施和开展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外,很难有较好的作为和办法,似乎农村文化建设更多体现于“虚功”和“表面功夫”。笔者结合高安市的情况就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谈几点看法。

思考一: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农村本土传统文化。

我国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各地都具有浓郁的特色文化。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中,许多传统文化在年轻人面前失去往日的魅力,优良传统文化元素已难以年轻人当中自然传承。农村很多民间文化、古村落文化越来越少,出现不断衰败景象。笔者认为挖掘保护并发展繁荣地方特色文化应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

文化元素既具有个性化、本土化又有时代性、多面性。一方面,文化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适应时代的需求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文化要有自己的特点特色,才能有真正的价值,才能实现持续发展,“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农村传统和地方特色文化,既要通过挖掘保护,保留内在核心文化元素和思想,又要引入现代文化理念,发展新表现形式,使之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高安市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牢牢把握文化的特性,在发展中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使之不断繁荣兴旺。高安采茶戏就是很好例子。高安市采茶戏是全国颇有影响的江西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数次进京为中央领导人献演,好评如潮,《孙成打酒》、《南瓜记》、《断鸡》、《四九看妹》等诸多曲目获得全国性各类文化大奖。高安市依托采茶剧团每年通过高校定向培养一批青年文艺骨干,使高安采茶戏能一代代薪火相传,经久不衰。同时在保留历史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时代发展的新文化内涵,创作编排了《孔繁森之歌》、《和谐新村新事多》、《金剑之光》、《布衣先生》等一大批具有乡土气息和时代特点的现代戏,延续和发展了这一传统剧种。并且通过送戏下乡、把戏曲搬上银幕、发行录像光盘等等,不断扩大和繁荣了戏剧市场,受到群众的喜爱,成为每次节日庆典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当地农民还自发地组织了十余支业余采茶戏剧团,自编自演,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陶冶了思想情操。去年该市还举办首届高安采茶戏文化艺术节,把这一特色文化以节日的形式进行宣传弘扬。

高安市还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独特的历史文脉和民俗风情,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以古村古宅古文化为主线,对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旧址、古迹加以修复,实施保护性开发,并组织专家学者收编、整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名人珍闻,对经典旧民俗、古风情、老工艺等传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内容。例如,该市上湖乡珠湖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具有赣派建筑与徽派建筑特色;被誉为“中国古代农村活博物馆”高安市新街镇贾家古村至今仍保留完好明清古建筑有150多幢,形成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高安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这类具有文化价值的古村落的保护措施,多次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其进行考察挖掘。日前高安新街贾家古村被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思考二:怎样做好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这篇文章。

当前,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一方面要在文化建设中,弘扬、传播先进的现代文化理念,开拓群众思想,培育创新精神,激活创业潜能,使群众自觉依从于勤于致富、勇于创业、敢于发展的文化风气。我省提出要深入学习浙江经验。如何学,笔者认为关键要从思想精神上学,就是要学习“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的浙江精神、“卧薪尝胆、敢为人先、不尚空谈、永不满足”的创业精神。而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文化思想,需要我们在文化建设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习惯,根据历史沿革而凝聚成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比如高安的货运业的发展源于农民朴素的致富思想,从八十年代高安第一代汽运人创业致富起,树立起开拓创新,发财创新的榜样,牵动起高安农民致富的梦想,这种梦想的力量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宣传中不断产生裂变,构成一种具有高安特色的汽运文化,吸引了大批农民投身于汽运产业,形成了今天“十万大军搞运输,万辆货车跑全国”的生动局面。

另一方面,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高安市农村文化建设中十分注重知识技术文化传播与培训,按照“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推行“政府埋单、部门协作、按需培训、有序转移”的运行机制,加大了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整合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阳光工程”、组织村建部门的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科协“科普示范”工程等部门培训资源,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因人制宜地开展支柱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关键技术和家政、餐饮、建筑、修理等适合农民就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每年举办各类培训班500期以上,培训农民近2万人。

思考三:培育农村新风、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应着力于何处。

树农村新风、加强农民道德建设不是简单依靠书写一些标语,挂上一些规划要求的牌子和强加一系列的规范要求就能达到效果的。关键是要依据农村的地域文化风气,找准能切实有效改变旧风气,倡导新风尚的着力点。当前,农村村落基本仍呈宗族关系分布,宗族习惯与文化对农民有很大的约束力。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要在利用和改造一些传统宗族文化习惯、注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风尚、新文化的基础上,帮助农民群众制定符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要求的新型村规民约,推动农民群众自我道德约束、自我管理。

高安市在推动新农村建设过程就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高安市八景镇组织农村老党员成立道德协会,采取“好事大家传、坏事大家管、歪风大家纠、村事大家办”的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这种做法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目前该镇11个村委都成立了农民道德协会,会员69人。高安市上湖南坪村成立了由中小学生组成的26个娃娃理事会,对每家每户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打分评比并张榜公布,极大促进了村容村貌和村风民风的好转。这种“孩子管大人”的娃娃理事机制的成功做法,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新闻媒体进行报道。还有很多乡镇村落都成立了诸如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这种政府引导、群众自治的道德建设方式纠正农村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弘扬了正气、倡导了新风。一些运作成功的示范村如八景镇上保蔡家村、石脑镇赤岸东头村、上湖乡南坪谌家村等基本做到“六无”(无纠纷械斗、无刑事案件、无封建迷信、无越级上访、无偷盗赌博、无不赡养老人),“八有”(老人生活有可靠保障,村民娱乐有齐全设施,就医保健有医疗诊所,农副产品销售有公司收购,农技知识咨询有专人负责,红白喜事有协会操办,环境卫生有组织监管,矛盾纠纷有机构调处)。同时,政府依靠这些农民自治组织积极开展了创建“文明村”、“信用村”活动和评选“道德农户”、“清洁户”活动。把创评“文明信用农户”与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打造“诚信高安”、提高农民素质、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对评选出来的优秀农户代表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和农村小额贷款、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文明建设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全市共评出文明信用农户11919户,优先放贷244.7万元,文明信用农户享受利息优惠21.8万元。

思考四:政府如何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和找准定位。

农村通过税费及其配套改革,精减乡镇机关人员,撤并站所,并且乡镇管理功能弱化也是今后改革的趋势。在这种现实与趋势下要切实有效推动在农村文化建设就需要政府能发挥作用和找准定位。

首先明确政府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由于经济与历史原因,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长期发展滞后,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资源匮乏。因此,政府应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逐步改变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角。笔者认为当前应抓住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农村文化建设真正融入其中。要强化制度约束、量化目标考核,把文化建设内容纳入到新农村建设考核指标中当,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要保证文化建设经费落实到位和有效投入,在新农村建设费用中要明确文化建设这一块,确保投入落到实处。其次,是以农民需求为方向,建设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笔者在农村调研中发现,农民自己集资建成的一些文化设施往往利用率高,深受农民欢迎,而一些上级资金投入建设的样板设施则往往在热闹一阵子后就冷冷清清,甚至有的改作他用。因此,在文化基础设施方面一定把农民的实际需求作为建设的方向,不要搞千篇一律的样板工程,不要做统一标准的设施建筑。要根据各地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需求的不同,进行不同布局。比如有的乡村戏剧文化氛围浓厚,则可建设一些戏台、戏院等;有的乡村农民爱好斗牛、拔河等运动赛事,则可建设公共运动赛场;还有的乡村农民急需科技文化知识,则可建立公共文化图书室,等等。在文化设施该“建怎样”与“怎样建”方面,可考虑采用由农民自主建成,由政府补贴买单的方式进行。这样既能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增强文化设施的实用性,又能体现政府文化建设职责,提高建设资金使效率。第三,要改革管理体制,规范文化市场,激活草根文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关键是要改变原有政府一手操办的管理式文化活动体制。在当前农村,在文化管理与建设方面,既没有条件让政府全面负担(乡镇政府在税费改革后,人员减少,经费减少,机构减少),也没有必要让政府大包大揽,重回“官办文化”老路上来。农村文化繁荣与发展最终是要以农民为主体,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政府一方面要通过监督和规划农村文化市场,防止一些不良文化垃圾进入农村;另一方面,要以文化经费的投入方向来引导农村文化走向,扶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引导企业、团体等各方面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参与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联系地址:中共高安市委办公室

第二篇:关于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思考

王丽琴

摘要:在分析论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和制约农村政治文化发展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应加大文化供给、提升村民民主意识、完善相应体系等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供给;民主意识;政治文化建设

一、由农村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看当前农村的政治文化建设

当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已将新农村建设放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之上。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一,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自然应当包括涵盖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人口的农村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第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选择。“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村稳定关系国家大局,这种稳定是以民主、自治、法制为前提的新型乡村治理制度为基础的。

第三,良好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力地推动新农村的经济发展。如今普通农民对民主政治诉求的意识逐步增强,通过对关切自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知情”、“选择”和“监督”,积极参与、共享成果,农村经济发展势必迈上新的台阶。发展和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建设农村政治文明,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制度,培育农村公民文化,使农村从熟人社会向公民社会进行大跨步的转变,将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搞好政治制度建设,势必要谈及政治文化的培育。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而公民文化是一种参与型的、摒弃了等级特权的、自由的政治文化。在公民文化的引导之下,普通公民能够彻底摆脱人身关系的依附、臣民思想的禁锢,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政治过程之中。公民文化能为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提供合法性解释和合理性证明,加强政治角色亦即普通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感。此外,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有着深刻指向和浓厚文化底蕴的政治变革过程,政治改革中先进政治文化含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度和质量。由此,我们说文化乃是制度之母,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形成公民社会,才能使广大国民树立民主信心,养成民主习惯,形成民主的公民文化政治心理。

二、制约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

1.宗族观念影响农民政治行为

我国以家庭、宗族为本位的宗法制度自周朝初期开始确立,历经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宗法文化。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中国农村的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宗法性,保守性。传统农民政治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根深蒂固、普遍存在的宗族观念。虽然建国之后,宗法家族制度作为旧制度的基础被彻底摧毁,然而文化的变迁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宗法文化心理已经内化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并通过社会传统、风俗习惯等进行遗传,在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是政治行为中隐性自发地发挥作用。

宗族观念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狭隘性,必然影响村民的政治行为。以选举为例,村民、村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以宗族组织的利益为界限,对影响本族利益的管理、决策进行抵制,从而使得村民在参与选举活动中自身的政治意愿不能得到自由、真实的表达。放大到以村为单位来看,村民在参与选举投票时,往往优先考虑本村的候选人,而较少去关注该候选人是否具备参选的基本条件和相应的素质。

2.顺从心理导致农民政治权益缺失

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文化是义务本位模式,义务本位模式的法律文化强调的是法律的制裁机制,它着眼于如何迫使社会成员以消极的臣民意识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单向社会控制。现代社会的法律文化应该是权利本位模式———注重法律的激励机制,允许人们以积极的公民意识去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然而受长期以来义务本位法律文化的影响以及当前法制建设不完善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我国一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权利本位模式的法律文化,义务本位依然在发挥着它的潜在功效———形成民众消极的归属心理,政治冷漠感强,政治参与率低,政治参与不是主动参与型而是被动参与型。

同时,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的浸淫和熏陶,顺从被誉为一种美德,从官员到平民、从人子到人妇都形成一种顺从的惯性意识。在面对官员或上级的时候,服从或顺从不仅成了一种高尚的道德选择,也成了顺从者维护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从政治参与的角度来看,此种顺从文化更加深了民众的被动参与心理。

3.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受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再加上计划经济和“全能政治”条件下高度集权、权力宰制社会的影响,农民中还存在着相当的权力崇拜意识和臣民意识。许多农民还较普遍地习惯于行政安排甚至是越权安排,即使自身政治权利受到侵犯,也很少会感到有什么不对。此种臣民意识导致农民的民主法制观念极其薄弱,逆来顺受的观念比较严重,在个人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不会利用法律方式去维护个人利益。

三、推进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农村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合理的政治制度。显然当前的农村政治文化并不有利于建立农村民主政治制度。通过对比可见当前的农村政治文化同公民社会的政治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仅仅表现为农村政治文化中民主意识的缺失,也体现在我们对当前农村政治文化关注程度的不足,更表现在农村现有的一些落后的意识对现代政治文化输入的一种阻碍。要改变这种状态,加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加大文化供给

从宏观的角度看,首要要做的是加大农村的文化供给。目前中国农民的文化需求表现出求知欲强烈、传统性浓厚、村落性明显、归属感深厚等诸多特点,而农村文化工作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的这些文化需求。因此,文化工作需要进一步从农民的实际需求出发[2]。要改革单向的文化输入机制,拓展供给渠道。目前农村普遍的情况是政治文化多由政府供给,而事实上政府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承担这个工作,更科学地看,也不应该完全由政府来承担这个工作,这就需要社会参与进来。政府应该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发挥好导向性,合理调整社会资源加入到文化输入这个工作上来。

同时,农村要不断培育自身文化的内生机制。如上所述,单纯依靠政府的单向输入尚不足以满足农村文化需求,农村必须培育自身的文化资源,依靠自身的力量。改变只求输入,不讲培育的供给模式。实事表明,自身文化枯竭的地方往往难以承接外来文化的输入,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农村也难以接受来自外界的文化输入。特别是政治文化这一较为高级的形式,更是对其生存的土壤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文化的外来输入和自身的培育是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两方面的工作都要有效地开展才能彼此促进。

2.提升村民民主意识

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撑是群体的民主政治意识,从根本上说意识的提升靠的是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的巩固。

首先要做的还是教育工作,即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人这一最基本的单位。在农村,村民个人的文化水准直接决定了这个区域的文化水平。很难想象在一个基本科学文化素质落后的地区去奢谈政治文化。也很难想象,缺乏基本文化素质的村民会具备接受民主意识和先进理念的条件。所以,要培育村民的现代政治心理和现代政治文化意识,相当重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农村基本的文化教育。

其次,要利用好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资源,进行广泛、持久、深入的普及政治文化工作。信息时代的到来带给我们的便利是信息资源可以更加自由、更加广泛的传播,利用好这一优势去对抗沉淀在村民心中多年的诟病,是提升村民意识的有效一招。在现代文化向农村社会传播的过程中, 大众传媒不仅本身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被农民群体所接受,成为农村文化变迁的内容之一,而且充当了推动农村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加速器”。

再次,加强法律意识。优先加强对农村干部的法律意识教育。一是鉴于其所处的地位,他们的思想意识是否具有法律因素比一般村民有更大的影响力,对于法治意识的普及有更大的影响力;其二,从推动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作用上来看,处于管理层的人员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3.完善相应体系

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完善政治参与渠道,构建沟通平台。上访也是一种渠道,也体现一种政治文化。村民能想到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政治意识,一种政治倾向。当前的问题是,这个沟通的渠道过于单一而且没有预期的那么通畅。它已不能有效吸收村民日益增加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村民能积极上访应当说是个好事,它反映出村民觉醒的政治参与意识,反映出村民对国家和政府的一种信任。它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政治文化繁荣的希望所在,而目前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村民的这种意识,保护好他们有自己想法、有自己政治要求的热情,通过拓展沟通渠道,构建沟通平台加以输导,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政治参与体系。

其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和民主机制。引导村民广泛的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选举是提升村民政治意识、培育其政治心理的良方。村民比较容易从实践参与中理解权力制约、决策民主以及关于自身权力维护等基本概念。这将有助于他们在对待基层人大选举等活动中,更了解自己投票的意义,也更有利于他们排斥宗族观念、从众心里带来的影响。显然这种影响对整个政治文化在农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 徐炜.论当前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J].江西社会科学,2001,(7):1 09-1 1 2.[2]韩海浪.从农民文化需求看农村文化工作重点[J].改革与战略,2006,(S1):1 59-1 61.

第三篇: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模版)

企业文化理念需要持续弘扬---关于当前文化建设的思考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衡量管理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就是看一种明确而统一的价值观是否渗透到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这说明,一个企业需要有一个优秀的文化理念,同时更需要把文化理念持续弘扬,宣贯到每一名员工,指导每一名员工的行为。否则,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工作就可能出现“两层皮”,成为空洞口号,很难发挥指导和推动企业管理的作用。

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推动企业管理进步,已经成为当今石油石化企业的共识。中国石油集团、中国石化集团和中海油都提出了各自的企业文化理念。如中国石油集团继承石油行业的优良传统,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把“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作为企业精神,把“诚信、创新、业绩、和谐”作为核心经营管理理念,把“创造能源,奉献和谐”作为企业宗旨,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系统。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部分石油石化企业的文化理念还没有完全贯彻落实到位。宣贯好企业文化理念,形成持续弘扬企业文化理念的制度,是石油石化企业当前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弘扬

目前,石油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发展很不平衡。经调查发现,企业间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是领导思想认识和行动上的差距。企业文化首先是领导者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能否得到弘扬,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重要岗位领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只有各级领导对企业文化理念在思想上认同,在实践上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才能带领和影响全体员工共同实践理念,才能保证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实施。要通过学习培训、观摩学习等方式,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通过各种制度、要求,加强组织领导,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用实际行动为广大员工做出表率。

企业各级领导要做坚持和发扬企业文化理念的榜样,培养适应企业文化理念的领导作风,在安排和检查企业工作时,把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作为重要内容,以强有力的领导开辟一条企业文化理念顺利贯彻的渠道。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领导每次开会都宣讲企业文化理念,并通过开展企业文化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对基层干部进行宣贯,有利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建设,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持续搞好理念宣贯

企业文化理念的弘扬需要有一定的过程,而实施好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则是完成这一过程的首要环节。宣贯工作开展得生动有力,企业精神的丰富内涵才能深入人脑,打动人心,内化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要教育员工从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中看坚持和发扬企业精神的必要性。大庆人之所以能在荒无人烟的盐碱滩上开发出世界第一流的大油田,涌现出了众多的英模人物,不正是由于他们坚持和发扬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企业文化理念吗!通过贯彻先进的文化理念,不但可以促进企业发展,还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形成良好的作风,可以更好地促进员工发展。在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中,如果我们能结合本企业和员工的具体情况,那这种教育就会产生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员工坚持和发扬企业精神的主动性。

要把宣贯企业文化理念形成制度。中国石油大庆油田公司把铁人纪念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基地,每年都组织大学毕业生等新参加工作的员工学习参观,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并产生认真实践的愿望。另外,要采取演讲、对话、专题讨论、知识竞赛等容易被员工接受的形式,来宣贯企业文化理念,使企业文化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要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

把企业文化理念作为企业长期的指导方针,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导,做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修订和执行,把企业文化理念有机地融入到企业每一项工作的始终,成为企业前进发展的主旋律,坚决杜绝企业文化理念游离企业实际的现象。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与做好企业各项工作结合起来,要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成为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动力,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完成又促进企业文化理念的持续弘扬。

把企业文化理念细分解,分专题渗透。企业文化理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要使高度浓缩的精神的内涵全部溶解到企业各项工作中,被员工群众所接受,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在全面把握企业文化理念内涵的基础上,对企业文化理念深入细致地分解,化为若干侧面或题目,然后再结合企业的特点,把企业文化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先让员工体会到以企业文化理念某一方面的指导作用,使员工深刻认识到企业文化理念的重要作用。

弘扬企业文化理念一定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广大员工是弘扬企业文化的主体,充分调动广大员工实践企业文化理念的积极性,才能使企业文化理念得到持续弘扬。要把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与关心员工群众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样企业文化理念的推行和落实才有了可靠保证。

第四篇: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目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文化站是与乡镇其他部门合用的10-30平方米办公室。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文化专干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专干队伍流失严重,2001年磐安县镇乡有文化员23名,现只剩下19名,由于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文化员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员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文化干部不姓“文”,在乡镇几乎100%兼职,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 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从2007年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四、振兴农村文化的对策?

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农村研究浅谈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及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为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指明着力加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针对于此,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

一、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民族的魂。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即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是需要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和广大农民在加快经济发展、改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同时,建立起一种适合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观念。一旦这种文化观念能够形成并深入人心,就能够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层面上发挥其广泛、稳定而持久的影响。[1]因此,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为方向,以当代的先进文化建设为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凝聚人心,进一步激发农民的创造热情,为农村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突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阈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中国农村是典型的以血缘、宗族为中枢的社会运行模式,十分强调“打虎不离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普遍以家庭为背景进行农业生产。虽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可以促进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家族式经济的发展,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这种以一种社会性的“个体”因素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之中的家族式的经济模式就成为一种阻碍。它对满足自身经济利益的过分注重,使得它对于群体利益往往漠不关心,甚至会以牺牲社会群体利益的方式来满足“个体”利益,以至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不合理现象依然在当今中国农村中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农民个人之间的交流,影响了农村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因此,发展农村先进文化,转变中国农民传统的思维方式,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理性文化思维来打破传统家族文化观念的阈限和传统因循守旧的保守思维,让农民走出固有的个人空间,学会与他人交流,关注集体利益,从而形成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发展社会经济的合力,提高他们参与经济建设的热情与活力,大力促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断增强农村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由于传统落后文化的影响,农民在生活富裕后,满足于小富及安,满足于传统的“二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方式,在经济上表现出不思进取,日常生活中封建迷信沉渣泛起,赌博现象随处可见等。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要在农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陈去旧,革除弊端,消除愚昧迷信的宿命论思想,以先进的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理性思维改造农民的头脑,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与传播,增强农民进行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促使农村发展紧跟现化化发展的潮流,变传统意义上的旧式农民为现代意义上的新式农民。

(三)发展农村先进文化,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农村发展的关键在农民,而农民的发展关键在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当前我国农村不仅教育水平比较低,而且缺乏对科学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识,认为农民反正是一辈子都离不开土地,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只要风调雨顺就会有好收成,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与创造持不屑态度。而当今社会是个科技的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运用所产生的巨大效用已是有目共睹,世界的农业生产已经步入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若是中国农民还是抱着旧观念不放的话,则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因此,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知识,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这样,就能以农民文化知识的提高为铺垫,促进整个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有利于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现化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民数量的减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发展城镇化并不仅限于硬件设施上进行城市化的改造,正如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一样,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农民具备城镇化思维,具备城镇化的素质、修养和能力。发展农村先进文化,就是要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素质,变革他们传统的思维模式,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加速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

二、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虽然发展农村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作用已被普遍认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内外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着一定的现实困境。

(一)、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2]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于是,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2%,小学及以下的占9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同时,教育的高消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望而却步,许多人家让孩子念完初中、高中就不错了,大学免谈。科学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即便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侈谈。

(四)、全国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促使农村文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在东西部农村发展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在优势经济后盾的推动下,使本地区农村的文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精神状态也得到相应提高,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个人收入的提高。而中、西部等相对落后地区,因为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造成农村文化教育的落后与无力,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

第五篇: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当前农村文化设施状况如何?农村文化建设是否适应形势发展和农民目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诸如此类问题,已十分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

一、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自磐安县复县以来,全县农村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体农村文化工作者立足农村,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但必须承认,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1、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新渥镇、安文镇、尚湖镇,是省、市级“东海明珠”镇乡,但实际离要求存在很大的距离,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文化站是与乡镇其他部门合用的10-30平方米办公室。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全县除了个别乡镇文化站有几件诸如照相机、电视机、民乐器材之外,其他乡镇文化站活动器材基本空白。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2、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文化专干地位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文化专干队伍流失严重,2001年磐安县镇乡有文化员23名,现只剩下19名,由于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文化员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员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文化干部不姓“文”,在乡镇几乎100%兼职,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文化站职能职责不明确,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站对自己职责、任务是什么、一年要干些什么工作不知道,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而是要文化站兼任其他工作,使得文化专干不可能再考虑文化站的本职工作。有的乡镇文化站岗位已缺员多年至今没有配套专干,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从2007年始,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在乡镇机构改革中被撤消,基层文化员队伍归属于镇乡管理,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绝大多数由于缺乏文化公共设施或设施陈旧老化,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修庙宇、看阴阳宅风水盛行,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买码赌博、扳跎子、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

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三、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1、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2、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四、振兴农村文化的对策

磐安县农村文化建设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群众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夯实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巩固农村文化队伍、完善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为重点,以保障农村群众文化权益、促进乡风文明、培育新型农民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实施原则是:坚持着眼长远与立足当前相结合,因地制宜,整合资源,使农村文化建设标准、建设内容和相关政策措施适合农村实际;坚持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局面;坚持弘扬先进文化与传承乡土文化相结合,不断增加农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坚持 “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提高农村文化自我发展能力。(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活动的载体和组织者,直接影响农村文化建设。怎样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主要从农村文化站建设着手,我建议:

1、深化认识。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机构改革是必然趋势,文化站无疑必须面对现实,迎接挑战。但无论怎么改,从事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机构不能撤,反而应予强化,在改革中,文化站必须抓住机遇,理顺体制,开辟出一块属于自身的天地,使之成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向往之所,也只有这样,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文化站是最基层的文化事业单位,县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一是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二是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三是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与时俱进,当前的文化站必须直面现实,走出原有的怪圈,变“等、靠、要”的依赖性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觉性,变“求稳旁徨”的被动性为“无功就是过”的主动性,在国家群众文化政策的指导下,在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大县的机遇面前,迎接挑战,走进属于自己的灿烂天地,繁荣农村文化。

下载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推动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重点调研专题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是乡风文明、农......

    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思考大全

    论文提要 本人就当前如何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简析了当今农村文化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并对其发展与走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设想。 如何强化新时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 年11 月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精选五篇)

    关于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思考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

    加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加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开创和谐新局面的今天,在“三农”问题已经摆上突出位置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知识、懂科技、懂法律......

    关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卞新龙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在农村原来的公社化体制集体劳动代之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生产力......

    加强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今天,在“三农”问题已经摆上突出位置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知识、懂科技、懂法律、会经营、善管理的社会主义新......

    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推动大质检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干部培训中心 贺行强 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它在一个组织与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