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1:56: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第一篇: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安徽佛教》2011年春季刊,感谢余世磊大哥

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

释界心 余世磊 汪向军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寺庙、教职人员、信教人员拥有的数量和影响在中国佛教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担负着普利群生、续佛慧命的重要职责,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了解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做好农村佛教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系统工程中的内容之一,需要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参与。积极落实党的宗教政策,高举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旗帜,引领农村佛教四众,加强自身建设,奉持正信正行,主动服务社会,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更大的贡献。

2010年8月,我们根据安徽省宗教理论研究会的部署,选取“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为课题进行调研,成立了课题组,选取了佛教氛围较为浓厚、农村寺庙较多的安庆地区,深入桐城、太湖、望江三县农村20多个寺庙,采取填表、实地采访、查看等形式,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活动。重点调查了桐城市孔城镇主华庵、龙眠办事处白马寺、大关镇罗汉寺、太湖县晋熙镇西风禅寺、小池镇海会寺、天华镇太平庵、望江县太慈镇南华古寺、赛口镇西方禅寺、凉泉乡国公庙等9个寺庙,这9个寺庙都是经合法登记批准的,地处安庆市不同地区,有在平原,有在丘陵,有在高山;有省级重点寺庙,也有仅有一僧一尼的小庙;其中男众院4座,女众院5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现以这9个寺庙为例,结合此次调研的其他寺庙和我们平常对农村寺庙的了解,将此次调查情况作一梳理总结,并略谈对做好今后农村佛教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寺庙基本情况。

1、建筑情况。9个寺庙都是古庙,以太湖西风禅寺历史最为悠久,建于唐代,大部分建于明、清两朝。“文革”期间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恢复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近十年来投入较大规模的建设。按照汉传寺庙的格局,殿堂、僧寮、斋堂等基本齐全,具备开展一定规模的佛事活动的条件。占地最少为不到4亩的望江南华古寺,最多为700亩的太湖西风禅寺,平均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

2、人员情况。9个寺庙共有教职人员37人,平均每个寺庙4.11人,其中最少望江国公庙1人,最多太湖海会寺12人。籍贯基本来自安庆本籍,另有来自河南2人,来自湖北3人,来自安徽阜阳3人,六安1人。年龄偏高,平均年龄50.59岁。基本都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受具足戒。文化程度偏低,37人中出家前大专3人,高中5人,初中12人,小学9人,文盲8人,出家后在外有过短暂参学经历7人,正规佛学院进修2人,参加住持培训班2人。各寺庙有居士和信众几百人到万人不等。

3、财务情况。在收入上,9个寺庙都以香火收入为主,根据寺庙大小和社会影响,收入在1万元到10万元不等。有少量农业收入,其中桐城主华庵、白马寺、罗汉寺、太湖太平庵、望江西方禅寺有2亩左右的田地,种植油菜、棉花、黄豆,年收入2000元以上。都有菜园,吃菜基本能够自给。其他收入,桐城主华庵靠手工制作冥货,年创收15000元,太湖西风禅寺门票、停车收入及争取国家建设项目支持,10年来年平均超过300万元,是寺庙近年开展大建设的资金来源。在支出上,各个寺庙都是勤俭支出,日常包括衣食、电费、电话费、人员生活补贴、医疗等各项开支人均仅在3000元左右,节余款项都投入寺庙建设。在财务管理上,除太湖西风禅寺、海会寺由于寺庙较大,设有专职会计,能较好地履行财务管理制度外,其余寺庙因为人员少等客观原因,履行财务制度尚有欠缺,基本都由住持管理。

4、法务情况。即使只有一两个人的寺庙,早晚课都能坚持。遇到重大佛教节日,还要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像浴佛法会、盂兰盆会、打佛

七、观音会等。像桐城白马寺等,每年在观音菩萨圣诞和出家日举行的观音会,在当地有着很大的影响。应信众之请,像太湖西风禅寺、海会寺、桐城南华古寺等,每年还要举行场次不等的超度、消灾法会。

5、参与社会事务情况。农村僧尼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并参与各种社会事务。像望江南华古寺住持惟业法师任市佛协常务理事、县佛协会长;太湖西风禅寺住持天通法师任市佛协副会长,市县政协委员,还在青联、海外联谊会任职;太湖海会寺住持妙慧法师任县佛协副会长、县政协常委。

6、参与公益事业情况。农村寺庙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也能积极参与以慈悲济世为主的社会事务。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发生后,各寺庙都给灾区捐款。桐城白马寺每年都要给敬老院老人拜年,桐城南华古寺抚养社会遗弃婴儿,太湖海会寺为学校捐款,在当地都传为美谈。

7、发展规划情况。寺庙建设都已具一定的规模,像太湖县西风禅寺、海会寺、桐城白马寺、望江南华古寺无论是寺院建筑还是佛像塑造,起点都较高,不让城市寺庙。但农村大部分寺庙由于经费所限,建筑没有规划,存在比较突出的“有钱开工,无钱停工”的情况,寺庙建筑风格、佛像雕塑都比较土气。各寺庙都希望在下一步完善寺庙建筑,把寺庙建设和法会活动不断趋向完善。

二、农村佛教自身建设卓有成效。

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以来,农村佛教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一批德修双馨的僧尼的艰苦努力下,自身建设上有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弘法利生事业有序开展,呈现出以下一些良好趋势和特色:

1、寺庙进一步规范化。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对佛教界提出“庙要像庙,僧要像僧”,更进一步来说,这个要求更是针对农村佛教而言。二十多年过去了,农村里的庙真正像庙了。农村寺庙不同于城市寺庙,香火少,僧尼们靠的是节衣缩食、精打细算,把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寺庙建设。特别在近来组织开展的创建“和谐寺院”、“五好宗教活动场所”等活动中,一批农村寺庙整肃道场、道风,逐渐成为真正环境清静、和合共住的道场,教职人员素质、法务工作、各项制度建设也得到同步提高。

望江南华古寺座落在太慈镇,占地4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五观堂、寮房皆有,且处处体现出建寺者的智慧和匠心。观音殿楼顶立露天观音像一尊,慈眼视众生,让行人都会生起恭敬心和欢喜心。由于天王殿占地很小,四大天王无处摆放,住持僧惟业法师巧妙地把四大天王托立于墙上,别具一格而不失庄严。寺内场院打扫得一尘不染,种了许多果树,养了许多盆景,确是一处难得的清净之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太湖县海会寺,这个寺庙是禅宗临济宗白云祖师的道场,为全省重点寺庙,但历经兴衰,“文革”后仅剩残殿一间。近20年来,住持尼妙慧尼师率四众弟子把海会寺建成一个“样板”丛林,现全寺占地60余亩,殿寮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建于2009年的祖师塔成为一处重要景观;全寺有教职人员12人,住持、知客、典座、维那、会计等一应俱全;佛事活动开展较多,如律如法,像去年开始举行的“拜山”活动,极其庄严隆重。常住尼众严守清规,严持戒律,声名远扬,寺庙影响越来越大,全国各地都有居士慕名前来,也有力地支持了寺庙建设,寺庙多次被评好市“五好宗教活动场所”,在农村寺庙中非常难得。

2、涌现了一批清修苦行的楷模。

当今社会,享乐之风、拜金主义愈演愈狂,对佛教界产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道风建设受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及佛教自身的高度重视,王作安局长在中国佛协八届会议上指出“道风问题不仅关乎佛教的形象和声誉,甚至直接关涉佛教的根本和命脉,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古德说:“庙小好修行”,相对于城市寺庙,农村寺庙不失为更为良好的清修之所,无不良风气之熏染,少名利地位之诱惑。有许多农村僧尼,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信仰纯正,信念坚定,戒律严格,一心向佛,过的是非常清苦的日子。庙像庙了,僧也像僧了。

望江国公庙的妙光师太,曾是乡妇联主任,后因一次上九华山护法的因缘,发心出家,一人住国公庙。10余年来,“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苦”,而师太不改初衷。

太湖太平庵地处海拔近千米的高山上,交通极为不便,住持尼妙愿法师及其弟子种菜栽芋,自食其力。冬天天寒地冻,将庵里种的菜全部冻坏,只得靠信众供养,常常断菜,以清水煮面为生。

桐城市范岗镇栲栳尖上有座发龙庵,原独居一位妙发法师。2003年,妙法为自己撰好碑文,安然往生而去。妙发往生后,人们整理其遗物,发现其床上尚有现金20万元,后有关部门将这钱用于修路建桥。妙发法师“勤俭节约”的故事,让每一个闻者感动,其真正淡泊物质、清净修持的精神堪为佛教徒的楷模。

3、“农禅并重”在农村寺庙得以保留和延续。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在1983年正式向佛教界指出:“佛教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现实事业,佛教徒要农禅并重,在参禅悟道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佛教三十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今天,“农禅并重”这个优良传统在城市寺庙已经难以维继了,因为城市寺庙挤于高楼大厦之中,没有耕地来供僧人“农禅并重”了。但在农村寺庙,土地相对宽松,一般寺庙都有多少不等的田地山场,“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在这里得到保留和延续。从事农业劳动,必然有助于禅修,有利于身体,农业收入可以补充寺庙经济,减轻信教群众的负担。

桐城市主华庵由于地处偏僻,香火不旺,但庵内有田产2亩,地1亩,成为庵里三位比丘尼赖以生存的依靠。住持尼演智法师说:“不用菩萨一分钱”,即她们不用香火钱,将香火钱全部用于殿堂建设。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演智法师等修行之余,亲自耕田、插田,割稻,粮食基本自给。两年前因为身体不行等原因,才将水田承包他人耕种,但三位尼师仍种1亩地,除种菜外,年产油菜、棉花各500斤左右。此外,三位尼师还手工制作一些冥货出售,年收入也有1万多元,加上种地收入可以自给,能够做到“不用菩萨一分钱”。我们来到主华庵调研,三位尼师都在忙碌着,一位去给棉花锄草,一位正在帮助工人修砌围墙,一位正在折制冥货,展现出另外一种精进不止的如来家风。

4、农村寺庙吸纳民间信仰更具影响力。

民间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本土的道教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各种宗教的神灵以及历史上的某些伟人、传奇人物等,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复杂的没有系统和规律可循的神灵信仰体系。佛教在中国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也吸纳了不少与佛教教义相契合的民间信仰内容来充实自己,使佛教本土化,让中国民众更容易接受佛教,使佛教更深入人心,更容易传播弘扬,更容易融入社会。这一点,在农村寺庙表现得更加突出。

唐朝某年,桐城百日无雨,县令张孚卿求雨回衙路经龙眠河,不幸被暴发的山洪卷走,其妻为救夫也葬身河中。今天桐城的镜主庙和白马寺作为佛寺,寺内分别另供张县令及白马。唐梁国公狄仁杰曾贬江西彭泽,常游于安庆一带,德泽民间,安庆地区曾有多座狄公庙。今天望江国公庙大雄宝殿侧,还配有狄公殿。桐城市的许多寺庙,还供有土地神。人们到寺庙拜佛,无疑也会受到俗神信仰的影响,而去拜神,也无疑会受到佛教的影响。两种信仰互相影响,互相吸纳,更具劝化世人、利益众生的作用。

三、农村寺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1、保护了一批历史文物。

佛教进入中国两千年,与中华文化紧密结合,留下了大量的文物,这些文物,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灿烂文化和辉煌历史。这些文物,是属于佛教界的,更是属于人民的。农村寺庙承担起了保护这些文物的作用。太湖海会寺有棵罗汉松,据专家考评,树龄超过1500年,历经沧桑,是当之无愧的“,调查报告《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多年前,罗汉松就遭虫害,危在旦夕,住持尼妙慧法师多方联系技术人员,制定抢救方案,使罗汉松起死回生。海会寺以前由于环境挤窄,天王殿紧靠罗汉松,严重影响了其生长。妙慧法师多年呼吁,今年在县领导的关心下,在护法居士的资助下,征收寺前田亩,拟移建天王殿,为罗汉松的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没有海会寺,这棵“树宝”也早不存在。

桐城龙眠山中有个别峰禅寺,为明末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何如宠所建的家庙。清顺治四年、道光四年先后两次进行过修葺,尚存留主体建筑后殿。重修后的别峰禅寺不但保留下历史遗存,并使其重辉。现在绝大部分的农村寺庙都曾存于历史中,或多或少保留下一些历史的遗迹,使其成为连结乡村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2、成为农村最美好的风景。

自古名山僧占多。农村地区的奇峰、秀水,也都成为寺庙所在地。黄墙红瓦的寺庙,与山水草木相映生辉,自成一处风景。正如赵朴初居士所言:“试看我国各地,凡有佛教塔寺之处,无不翠枝如黛,碧草如茵,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佛教常识答问》)”

走进寺庙,面对雕梁画栋的宝殿、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尘不染的殿寮,不管是佛教徒还是非佛教徒,都会由然而生欢喜心。在寺庙里,可以修行礼佛,也可以拜忏祈福,也可以饱览乡野风光,还可以发怀古之幽情。建造寺庙的佛教徒功不可没。

3、净化了人心。

佛教是一种净化人心的教育,特别是要奉行五戒十善。佛教的戒律不仅与社会道德有着许多重合之处,更有对社会道德有益的补充。假使人人都能想到“诸恶不作,众善奉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许多心头之恶必将被遏制于产生之初,许多善根也在不知不觉中在心中福田植下。

桐城范岗镇有个妇女,因怀疑邻居偷了她家的东西,想放毒药毒死邻家的猪,就在她投毒的瞬间,她想起了曾在罗汉寺听一位法师讲因果,造恶因必得恶果,遂打消了这项念头。事后,她找到了她家丢失的东西,方知错怀疑邻居。这位妇女深感佛法有益,后皈依三宝。有人说:“一个地方有一个寺庙,不管菩萨塑得是否庄严,不管僧人素质如何,只要能让人对菩萨生恭敬,对佛法略有知闻,都是有其积极作用的。”此言说得不无道理。

4、和谐了人际关系。

当前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落后地区,不和谐因素还有很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不孝敬父母,婆媳、夫妻、邻里不和,恃强凌弱等现象普遍存在。佛教的“六和敬”、“和合为尚”等,可以说是医治这些不良现象的妙药。一个寺庙,几个好的僧尼,确是能春风化雨,教化一方。我们走访每一个寺庙,谈及寺庙在和谐农村人际关系所起作用时,法师们都能侃侃而谈,列举许多活生生的事例。

当信众在人际关系中出现矛盾时,都喜欢到寺庙找师父谈心,寻求解方。这时师父便以佛法说教,及时化解矛盾。寺庙的护法居士散布村组,作为农民中的一员,其教化作用也更加及时而方便。桐城主华庵有位居士,看到同村有儿子不孝顺,八旬老母衣食得不到保障,便主动上门教化,为儿子讲地藏菩萨孝顺父母的事。儿子一方面认识到自己的不对,另一面也畏惧因果报应,改变了对老母的态度。两家为争山场地界发生纠纷,一信士将此诉到太湖太平庵妙愿法师处,法师让那位信士忍辱为重。另一方看到信士主动退让,也不再争执,纠纷得到平息。

在矛盾冲突中的许多弱者,往往将寺庙当成了“避护所”。太湖县江塘乡有夫妻吵架,女子准备到花亭湖自尽,看见湖畔的西风禅寺,便进寺求菩萨护佑。住持天通法师见其哭啼之状,问明情况,予以劝解,留其在寺小住,专门派一女居士照顾。其丈夫寻来,衷心感谢寺庙的救留,夫妇两人和好如初。望江赛口镇也有一夫妻不和,丈夫经常痛打妻子,妻子不堪其苦,来到镇上的西方禅寺,要求住持照常法师引其出家。照常法师告之出家事大,不可意气用事。恶夫追至寺中,辱骂照常法师。照常法师不惧其恶,在以佛法劝化那位弱妻的同时,并帮助她用法律维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人际关系和谐了,农村也就和谐了。一些矛盾如果不化解于萌芽状态,任其发展,可能就会演变成犯罪。在农村社会治安方面,佛教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容忽视。

5、给予孤老病弱以关怀。

中华民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良传统以及佛陀慈悲救世的伟大情怀,在农村寺庙得到很好的张扬,成为当前农村社会救济、关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村寺庙的居士群,老年人占有多数,经常在寺庙里的生活,使他们身心舒畅,延年益寿。一些孤寡居士还可以经常在寺庙食宿。国家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农村因为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弃婴现象非常多。许多弃婴在寺庙得到安身立命,像桐城古洞岩庵、望江南华古寺、太湖白衣庵、三千寺等都曾收留弃婴。南华古寺不但要使弃婴活命,也一直关注弃婴的健康成长,最近一名弃婴通过合法手段被广东一居士收养,生长环境大为改观。

6、在移风易俗中发挥作用。

随着佛教信士的增多,农村寺庙在农民生活扮演着越来越多的角色,一些陈旧的、落后的习俗被佛教礼仪取代。在望江县,农民建房奠基、购买汽车等,以前都是请客吃饭,劳民伤财,如今,许多人改请寺庙的师父为之做些洒净等佛事活动,不仅仪式清净庄严,而且满足了人们祈福消灾的愿望。

总之,“人间佛教”正在深入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农村文化、道德、治安、环保等诸多领域发挥着积极进取的作用。

四、农村寺庙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农村寺庙积极作用的同时,在农村这个特定的环境中,受经济条件较差、思想愚昧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值得重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遏制和处理,其对佛教和新农村建设也必将产生消极作用。

1、寺庙建设问题。大量未经批准的寺庙如雨后春笋的拥出,鱼龙混杂,一些并不如法的所谓的寺与僧损害了佛教,同时也使宗教管理部门感到棘手;而一些各方面因缘都已具足的寺与僧,却一直在为没有合法身份而烦恼,这也是当前农村佛教中反响最强烈、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桐城、望江、太湖三县为例,目前未经批准的寺庙在数目上甚至多于批准的寺庙。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其中一些寺庙,建筑不规范,僧尼不合格,不能弘扬正信,甚至把非佛教的迷信活动,如抽签、卜卦、巫术、求香灰等带入寺庙,搞得乌烟瘴气。有人随便盖一间房子,摆一尊菩萨,再穿上一身僧衣,就弄成了一个寺庙,是庙不像庙,僧不像僧。这些寺与僧不是以“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而是借佛敛财。某些村落,本来信众、香火就有限,居然有三、四个寺庙,寺与寺、僧与僧之间相互诋毁,影响恶劣。有的寺庙甚至没有僧人居住,而是由居士当家。

2、部分僧尼素质不高和青黄不接问题。农村寺庙僧尼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很少接受系统的佛教教育,在前文已有数字说明。虽然很多僧尼信心足、修行好,但不能较准确地宣讲佛法,缺少具有一定佛学素养、能够讲经说法的法师。部分寺庙僧尼垂垂老矣,存在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一批年轻、有知识、能够荷担如来家业的僧才进入农村寺庙。居士和信教群众也存在同一情况。

3、贫困僧尼的生活保障问题。部分农村寺庙香火不旺,僧尼生活缺乏保障。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县财政对僧尼生活补助都不相同,且执行的还是多年前的标准,非常低下。我们调研的三县中,桐城不到100元,太湖不到200元,且只有部分僧尼享有,而望江县还没有。有部分僧尼现在生活十分清苦,倘若遇上大病等,就陷于更加困顿的境地。像桐城主华庵演智法师几年前生病住院,找人借钱,有人担心她还不起而不愿借。随着更多僧尼年迈退居,寺庙负担也不断加重。国家出台《关于妥善解决宗教教职人员社会保障问题的意见》,深受僧尼欢迎,但有些寺庙也为一时缴不起参保费用而发愁。

4、制度建设问题。农村寺庙由于人员少、收入低,在财务、寺务等管理上很难形成制度并予履行。

5、法务松弛和道风不正问题。这个问题在一些偏远、人少的寺庙表现突出。个别僧人信仰不足、戒律不净、威仪不具,早晚课都不做,甚至参与当地村民赌博,更有甚者乱搞男女关系,严重败坏了佛教的形象。

6、寺庙常住僧人不稳定问题。铁打的常住流水的僧,僧人的频繁流动,给寺庙管理、僧人权益保障都带来麻烦。

7、寺庙治安问题。这些年,常有农村寺庙被盗抢的报道见诸报端。一些地处偏僻的寺庙,一则僧尼防范能力弱,二则安保措施不能落实,成为歹人作案的目标。2010年春天,太湖太平庵就遭歹徒抢劫去现金1万多元,后歹徒被抓,但钱已挥霍。

8、其他问题。有僧尼还向我们提到:希望地方领导多到寺庙走走看看,对他们也是一种关怀和鞭策;希望宗教管理干部队伍也相对稳定一些,一些干部刚刚熟悉佛教工作,就被调走;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争取和维护佛教权益。

五、关于做好农村佛教工作的一点浅见。

当前盛世胜缘,农村佛教也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发扬已经取得的成绩,正视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在自身建设和服务上不断精进。

在佛教自身建设上:

1、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寺庙建设。有些农村寺庙不仅是要弘扬佛陀正法,也是当地文物保护、风景建设的场所,而这不仅是佛教的事,也是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事。寺庙要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安排一些项目进寺庙,把文物保护好,把寺庙建成旅游文化胜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创造效益。寺庙对建设要有统一、长远的规划,不能搞短期行为,同时建设要请有资质的建筑队,注重工程质量,像太湖西风禅寺,近10年来,就不断争取项目资金,投入3800万元,把原来一个破庙变成一个庄严道场、旅游景点。

2、培养、招纳弘法利生的后继人才。人能弘法,非法弘人,佛法的兴盛需要弘法的人才。农村寺庙要特别关心爱护年轻僧尼,为他们创造条件,送他们出去参学、进修。同时积极招纳优秀僧才到农村,让他们在“广阔农村,大有作为”。同时还要吸纳年轻、有知识的居士,共同薰修,精进不止,形成一种修学佛法的良好氛围。期待在今后的讲经会、说法会中,多多出现农村佛子的身影。县级佛教协会也要多多组织学习、培训活动,提高农村僧尼素质。

3、切实加强僧尼信仰、道风建设。要树立一批信仰坚定、道风良好的典型,通过各种途径予以宣传,起到引路的作用。对于社会反应强烈、戒行不检的僧尼,要予以诫免,加强教育。

4、让佛法圆融农村、农民心中。由太虚大师早年提出的“人间佛教”思想,经赵朴初居士等老一辈高僧大德的提倡和践行,现已成为中国佛教发展的指导思想。“人间佛教”以化导社会、净化社会、开佛知见、揭弊导俗、建设人间净土为宗旨,强调佛教的入世情怀。因此,当前的农村寺庙,要开门办寺,把佛法圆融于农村、农民心中。如何圆融?要采取一定形式和手段。望江国公庙妙光师太看到本地许多老人在家无所事事,从某些地方有老人坐茶馆的习俗受到启发,决定在寺庙办个类似茶馆的地方,让本地老人有个活动场所,茶禅一味,也以此弘扬佛法。佛教契理契机,法无定法,只要有益于佛法,有益于众生,都是“人间佛教”所倡导的。

5、加强城乡佛教交流。城市寺庙经济条件较好,现代化程度较高,而乡村寺庙拥有田地,环境清净,保留更多的佛教优良传统,两者各有长短。可以广泛开展不同形式的城乡佛教交流、共建活动,取长补短,让现代与传统得到有机融合。共结友好寺庙,城市寺庙在现代化建设上支持乡村寺庙,乡村寺庙为城市寺庙提供农禅并修场所。乡村僧尼可到城市寺庙短暂安居,感受现代化的佛教,开阔眼界;城市僧尼可到乡村寺庙短暂安居,感受乡村美好的清修环境,参加农业生产,把农禅并重之风发扬光大。

在社会关注、支持和管理上:

6、要把农村佛教工作纳于新农村建设这个系统大工程中。尽管中央一直都很重视宗教工作,但在现在农村实际工作中,似乎在无意中把佛教工作从整个农村工作中割裂开来,认为佛教只是佛协和宗教局的事。在各地新农村建设中,佛教工作不容忽视,因为信众较多,影响很大,牵动农村的方方面面。各级领导也要关注寺庙建设和僧尼生活,真诚邀请僧人参与地方文化、慈善、计生、治安、维稳等工作。这方面的工作,从佛教教化的角度、从发挥佛教利益众生的目的去做,也许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僧人的地位,弘扬正信的佛教。

7、弘扬佛教文化服务经济建设。以安庆市为例,禅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二祖、三祖以及后来许多五家七派的祖师,都在安庆参禅说法。像桐城投子寺、王屋寺,枞阳浮山华严寺,潜山三祖寺、太平寺,太湖海会寺、四面寺、龙门寺,岳西二祖寺、法云寺等,在历史中就形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禅宗文化走廊”。现在这条“走廊”,还有许多祖庭沦为废墟。重建这条“走廊”,不仅可以弘扬佛教文化,同时也可兴办旅游业,禅文化和历史在今天越来越受世人的关注和青睐。

8、坚定而正确地把正信与迷信区分开来。虽进入21世纪,但封建与左的遗毒还在,许多人在不懂得佛教的前提下,只要提起佛教,就非常简单而粗暴地斥之为迷信,这也是佛教界人士非常希望改变的一个状况。要创造一定的机会,向群众、特别是农村干部宣讲一些佛教基本知识和国家宗教政策,让他们能够正确区分何为正信,何为迷信?许多农民由于文化水平有限,把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也当成佛教,要向他们劝导而澄清,能够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让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消灭于源头。

9、切实改善僧尼的生活条件。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佛教僧尼也理应得到分享。对于贫困而年老僧尼,国家财政可以考虑适当提高一些对他们的生活补贴,或以低保、医保、社保等形式,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

10、为寺庙兴办生产和服务事业创造条件。农村寺院有山场和田地,有关部门可以帮助具备条件的寺庙创办林场、果园,进一步弘扬农禅并重之风。寺庙还可与居士和社会人员紧密合作,办好“延寿堂”、“养生堂”这类机构,供老年居士养老,为社会老年问题分忧,同时也可为寺里适当创收。还可组织义工参与环保、修桥补路等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其功德与念经、放生应是相同的。当然,这些生产和服务要与寺庙和法务协调。

11、妥善处理好未批准寺庙问题。佛协和宗教局要加强对批准寺庙的管理,特别在财务、人员的管理,防止把寺庙变成私人财产,变成子孙庙。对于大量未批准的寺庙,也应如佛法不生区别和执着。法不孤起,乱建寺庙也是有因之果,有佛教的兴旺、信徒的需要、世风的影响等许多因。应该说,这个高峰已过,很多地方寺庙已经饱和,也是妥善处理这一问题的时候。按照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可考虑组织相关部门,对所有寺庙进行一次调查认定,对于符合国家规定、具备条件的寺庙,予以批准;对于一地多庙的情况,可以采取考核合并的方式;对一些不具备存在条件的寺庙,做耐心劝导,让其自然解体;对于那些由社会势力操纵,借佛教之名,行敛财之实,影响恶劣的寺庙,坚决予以取缔。相关部门要在农村大力宣传国家宗教政策,宣讲正信的佛教,让农民懂得如何信佛、敬佛,从源头上刹住乱建寺庙之风。

12、加强宗教干部队伍建设。鉴于农村宗教工作的现实,扩充县宗教局人员,配备乡村宗教干部(或兼职)。还要保持宗教干部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六、结语

随着农村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别逐渐缩小,农村寺庙“庄严乡野、利乐农民”、“建设人间净土”的作用将越来越变得重要,功能将越来越得到彰显。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星星点点的寺庙,宝殿辉煌巍峨,清净优雅,点缀于农村青山绿水、村舍俨然之中,是何等的庄严而美好,不正是佛陀两千年前所说“如有情世间,器世间未净,修治成清净,严净佛刹行(《大般若现证庄严论》)”的境界吗?

(本文在2010年全省民族宗教理论调研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第二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夏张镇妇联

夏张镇辖六个管区71个行政村,总人口6.3万人,其中妇女人口3.12万人,留守妇女110人。共有儿童5301人,其中留守儿童120人。留守妇女中,31-45岁的75人,45-60岁的35人。按照上级妇联的统一要求,近期对我镇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情况进行了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摸底,我镇有留守妇女110名,其中31-45岁的75名,占总数的68%,45-60岁的35名,占总数的32%,文化程度初中85人,高中及以上25人。丈夫省外务工的25人。全镇共有留守儿童120人,其中小学45人,中学75人,男75人,女45人。

(一)、留守妇女的基本特点;

务工收入仍是留守妇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80%以上的留守妇女认 为丈夫外出打工后,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变化,照顾家人成为留守主要原因。留守妇女对家庭和丈夫的满意度比较高。在调查中可以看 出,留守妇女虽然独自在家承担着照顾老人小孩和从事家务 劳动的责任,但是她们对当前家里的状况是比较满意的。80%以上的妇女认为跟家里老人相处十分融洽,对丈夫的家庭责任心很满意。农村留守妇女在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起了 很大的作用,虽然在农村收入较高人群中,大多数外出务工丈夫的绝对收入高于妻子,但如果把留守家 乡妻子所承担的家务劳动,以及抚育孩子和赡养老人所付出 的劳动价值化的话,妇女为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与男子比较,应该评价为平分秋色,甚至更胜一筹。

(二)留守儿童的基本特点

基本生活有保障。父母外出务工,带给留守儿童经济上的 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调查中,90 %以上的孩子 有零花钱。可见,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物质上的需求已在较大程度上 得到满足。自理能力较强。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现状,使留守儿童不得 不学会自立自理,能够较为独立地生活和照顾自己,已经成 为留守儿童的明显特征。留守儿童不仅要照顾自己,有 些还要照顾年迈或有病的祖辈,在家里负担着主要责任,心 理和身体上的压力过早地压到了他们稚嫩的肩膀上。能够理解父母打工的行为。当“留守”在农村社会成为一 种普遍的现象,加上学校教育的引导和社会舆论的影响,留 守儿童们大多数都能够理解父母外出务工的行为,而且在精 神上给予了父母一定的支持。孩子表示对外出的父 母很满意,有90%的留守儿童明白父母为什么打工,认为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是为了给他们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丈夫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妇女承担着家庭中的 生产劳动、教育孩子、照料老人等责任,忍受着与丈夫长年 两地分居的孤寂,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留守 妇女问题主要存在于五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第二,精神负担重。一是独自面对责任的压力大。二是 牵挂丈夫的忧心大。三是 夫妻情感交流的影响大。第三,卫生保健差。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重荷,留守妇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 放在农业生产上,放在赡养老人、教育 子女上,无暇或无经 济能力顾及自己的身体状况,加之文化素质偏低,缺乏自我 保健意识,这个群体普遍存在卫生保健较差的现象。第四,致富能力弱。留守妇女感到生产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科学知识和生产 技能,由于家庭的牵绊,她们不能外出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挣钱,在家也只能从 事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劳动强度大。第五,维权意识有待提高。少数留守妇女对于国家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政 策了解较少,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维权,也 不知道怎么维权。

(二)务工带来的经济上的宽裕使农村留守儿童对物质的 需求已经不再重要,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等正悄然成为农村 留守儿童问题中的难点。一是亲情严重缺失。幸福的家应该是能和父母在一起,让自己感受被关心的滋味。二是人格性格发展出现障碍。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正 确教育引导,加上有些孩子总认为自己是留守儿童而显得自 卑,有事不爱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 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 意,在自我保护上容易出现过激行为。三是漠视亲情友情。亲情的缺失,导致了情感上的冷漠。

留守儿童往往在现实中朋友显得比较少,有事喜欢闷在心 里。其次,留守儿童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未成年人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对 于留守儿童,监护人和学校肩负着主要安全责任。但学校面对的是未成年人 群体,不是哪一个两个孩子,不可能事无巨细。这种状况造 成学校、家庭之间存在留守儿童安全管理衔接上的“真空”。第三,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盲区。留守儿童的 家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监护人的能力问题。缺乏科学的 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甚至 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缺少道德上的教育引导。二是家长的 价值取向问题。很多务工族因长期在外,偶尔打 电话联系大多只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对孩子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孩子好逸恶劳、奢 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 等思想。

三、对策 及建议:

(一)抓住机遇,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 城乡一体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 村经济。一是积极引进居家就 业。党委政府应加大对外界信息的吸纳力度,多方寻找 合作伙伴,努力引进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联系一些例如加 工、编织等适合居家从事生产的产品订单,使农村留守妇女 能够就近挣钱,有效减轻她们的劳动强度。二是出台有利于 农村创业的政策。增设农民创业贷款项目,放宽限制,减化 贷款手续,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要用好用活政策项目,财政部门、金融机构要按照 政策规定给予全力配合,使对农村自主创业的资金支持能落 到实处,收到实效。

(二)充分发挥村级妇女组织在留守妇女、留守儿童 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妇联组织能否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服 好务,重点是要加强基层基础工作。配齐配强农村妇代会主 任则是抓好基层工作的关键,抓住农村两委换届契机,确保 妇代会主任在村级组织换届中 100%进“两委”,争取政策,合理提高村妇代会主任政治和经济待遇,真正做到农村妇女 工作的组 织覆盖、工作覆盖和凝聚力覆盖,把农村妇女组织 建设成为“坚强阵地、温暖之家”。

(三)建立农村妇女健康保健长效机制。财政、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要整合项 目经费,把农村妇女免费健康普查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措 并举,确保农村妇女能够至少每两年接受一次免费的健康普 查。同时,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健康知识宣传,经常性组织健康知 识讲座,特别是加强对一些健康常识、妇 科保健知识的教育,有效提升农村妇女的健康意识,使她们 能够主动关注健康、关爱自我。

(四)强化留守妇女维权意识。加强对留守妇女维权知识 培训,加大《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为农村留守妇女提供较为专业的心理疏 导和法律指导。

(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疏导。第一,淡化“留守儿 童”观念。学校要多开展各类交流互动活动,由政府 各个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共同 参与,构建一个有利于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大环境。第二,加大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 题的调研和针对性举措。避免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六)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七)引导农村家长强化家庭教育责任和义务。一是强化 农村家长的责任意识。二是利用农忙或 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乡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三是学校要与 留守儿童家长建立联系平台。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互留 电话,经常交换意见。二是利用农忙或 者春节务工人员集中返乡的黄金时节,由村委会联合乡镇、村学校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八)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投入,广泛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 德教育,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扬,对农村家庭教育、农村创 业发展、农村敬老爱亲方面的优秀典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 宣传,引导农村社会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努力营 造有利于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生存的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

2011.5

第三篇: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青少年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前,青浦正围绕绿色青浦的发展主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在青浦发展中作用力的发挥。本项调研的目的就在于深入了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为团区委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总人口(大陆)中,居住在农村的占64%左右;而年龄在14-35岁的青少年又占农村总人口3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青少年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素质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青浦青少年是青浦大变革、大发展的生力军,在实现青浦新一轮的发展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浦的发展需要的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协调发展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存与发展状况又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当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本次调研根据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分布和比例,发放问卷400份,覆盖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受访者中,男性181人,女性149人。为了对问卷调查结果作有效的补充,课题组还先后召开了3个座谈会,开展了多例个案访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现状总体来说上了一个台阶,处于一个积极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6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6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遇到不幸挫折或别人反对时,能保持工作或学习热情;76.4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如经常比较烦躁、脾气坏,有网瘾、比较自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害怕踏上社会等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社会帮助。青浦农村青少年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89.4%的受访者现在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居住;六成受访者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从事感兴趣的职业;56.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做错了事,父母会理解。调查还显示,农村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4、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浦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青浦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高中、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占54.2%,大专及以上占27.3%,初中及以下占18.5%。当问及最希望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时,获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技术、学历进修、驾驶和维修技术、数控机床、缝纫、种植养殖技术等。(二)原因分析

1、农村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了青少年的成长读书时期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制约青浦农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而对子女就放松了教育;其次,由于原来农村经济困难,许多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青西片,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当地青少年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缓慢,目前这一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另外,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严重缺乏,农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智力和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影响了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丑恶的现象,由此而来的不公平竞争对于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农村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农村青少年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复杂的官系网,没有可以任意挥霍的金钱,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果实,但当看到极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对他们所经受的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价值观念产生畸变,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3、农村落后的观念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农村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了广大农民对子女上学的信心,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心目中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学龄少年中途辍学或不愿意继续学习,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另外,社会和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简单的说教比较多,不能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式广泛开展。

第四篇: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

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调查

青浦团区委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村青少年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当前,青浦正围绕“绿色青浦”的发展主题,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而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决定了他们在青浦发展中作用力的发挥。本项调研的目的就在于深入了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为团区委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关键词农村青少年 发展现状 意识跟进 工作介入

一、研究的背景与概况有资料显示,在我国总人口(大陆)中,居住在农村的占64%左右;而年龄在14­-35岁的青少年又占农村总人口36%。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农村青少年这一庞大群体在社会大潮的冲击下,由于受到社会环境、传统观念、素质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也悄然起着变化,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成为农村发展的一大问题。青浦青少年是青浦大变革、大发展的生力军,在实现青浦新一轮的发展目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浦的发展需要的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协调发展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其生存与发展状况又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次调研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当代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本次调研根据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分布和比例,发放问卷400份,覆盖全区各个乡镇、街道,回收有效问卷330份。受访者中,男性181人,女性149人。为了对问卷调查结果作有效的补充,课题组还先后召开了3个座谈会,开展了多例个案访谈。

二、研究的内容与结论

(一)现状分析近年来,青浦农村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现状总体来说上了一个台阶,处于一个积极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青浦农村青少年的价值判断社会变革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空间,但也带来了各种碰撞、冲突及选择的困惑和焦虑。青少年尚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其价值观呈现出多元性和不确定性。总体上说,青浦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益观、义利观也是一致的,同时也体现出青少年群体的特质,体现出个人权利意识和个人利益追求增强的倾向。此外,想问题、办事情只从个人角度出发,贪图享受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调查显示,农村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正在不断改善。当问及“您所在的村(居委会)是否重视对村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时,有46.6%的受访者认为重视,认为不重视和无法判断的分别有28.8%、24.5%。广大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当问及“如果需要你做一次义务志愿者,比如为孤寡老人和困难学生送温暖献爱心、义务劳动等,你是否愿意”时,近八成受访者表示愿意。

2、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和家庭观念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并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成熟。青浦农村青少年的社会交往面进一步扩大,交往方式呈现多元化。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注重社会交往,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以积极态度进行处理。67.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善于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61.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遇到不幸挫折或别人反对时,能保持工作或学习热情;76.4 %的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亲人不在身边,能料理自己的生活;如果遇到某些心理问题,如经常比较烦躁、脾气坏,有网瘾、比较自闭,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沟通,害怕踏上社会等等,三分之二的受访者愿意接受社会帮助。青浦农村青少年关注家庭,家庭归宿感强。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和朋友。89.4%的受访者现在是和父母家人一起居住;六成受访者表示父母会鼓励自己从事感兴趣的职业;56.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自己做错了事,父母会理解。调查还显示,农村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也是家人和朋友。如果遇到影响人生的事情或遭受挫折时,四分之三的受访者会向亲友寻求帮助,还有四分之一表示自己解决。这或许也从另一方面表明,青少年存在一定依赖,缺乏独立性。

3、青浦农村青少年的就业问题由于农村青少年本身技能水平与理想职业存在差异,加之东片、西片农村经济不平衡,特别是西片农村,青少年的就业和发展还受到相当多的制约。农村青少年向往稳定的工作,对工作收入的期望值较高,注重工作是否有发展前途又能发挥自己的专长等。农村青少年感到就业压力很大,大多数希望得到更多的培训机会,对自己的工作前景表现出期盼。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就业情况不容乐观,330个受访者中半数无正式职业,32.7%无业,20.3%待业,7.3%打零工。同时,53.6%的受访者表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就业,还有18.2%的受访者感到最需要解决的是适应工作压力、提高工作待遇问题;44.0%的受访者表示当前最大的苦恼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31.0%的受访者认为在寻找合适工作时没有亲友可以依靠;大多数受访者的收入在1500元之下,甚至没有收入,依靠父母,赚钱求生存成为他们的第一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各方关注和政府引导,青浦农村青少年就业心理状况呈良好发展趋势,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学习意识,并正在逐步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找一份好工作的最主要因素依次是:身体健康、工作技能和学历、社会关系、工作经验、其他­­­­­­­­­。59.4%的受访者顾虑因技能水平低而找不到工作;84.8%的受访者愿意继续学习充电、提高学历和技能;78.2%的受访者选择工作时首先考虑发展空间和收入;不少受访者愿意选择自主创业,但自身也存在着创业的惰性。

4、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生活当前,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求一时之乐的道德虚无的文化心态取代了文化应有的道德追求和理性思索,文化发展呈现平面化与世俗化的发展趋势。青浦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状况与文化青浦的建设息息相关,调查显示,青浦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氛围有待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比较单调,主要是看电视电影、上网聊天玩游戏、打牌、搓麻等。同时,社会的发展进步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状况,也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理念,加上青年寻找工作的压力提高了其文化生活需求。调查显示,受访者中,高中、中专、技校、职校毕业的占54.2%,大专及以上占27.3%,初中及以下占18.5%。当问及最希望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时,获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技术、学历进修、驾驶和维修技术、数控机床、缝纫、种植养殖技术等。

(三)原因分析

1、农村客观经济条件制约了青少年的成长读书时期农村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制约青浦农村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首先,由于当时经济较落后,许多农民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上来,而对子女就放松了教育;其次,由于原来农村经济困难,许多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青西片,一些基本教育配套设施跟不上,加上农村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造成当地青少年整体素质不高,发展缓慢,目前这一情况已有较大改观。另外,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也使得一些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需的教育活动场所和文化阵地严重缺乏,农村青少年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智力和兴趣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影响了全面发展。

2、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了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的时期,容易受社会环境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显性化和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腐败和丑恶的现象,由此而来的不公平竞争对于靠自身努力去拼搏的农村娃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大多农村青少年天性淳朴善良,没有复杂的“官”系网,没有可以任意挥霍的金钱,只是依靠自己的劳动去收获果实,但当看到极个别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轻而易举就能获得他们付出百倍努力甚至一生都难以得到的利益时,他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就会产生消极和悲观的思想,对他们所经受的正统教育产生怀疑,从而使价值观念产生畸变,有的甚至会走向极端。

3、农村落后的观念阻碍了青少年的教育农村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影响了广大农民对子女上学的信心,“读书无用”的观念在很多家长和青少年心目中普遍存在,致使许多农村学龄少年中途辍学或不愿意继续学习,失去继续受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另外,社会和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简单的说教比较多,不能以青少年所喜爱的形式广泛开展。

三、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一)意识跟进第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加强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塑造高尚品质和健全人格,在关切自我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第二,青少年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相互依存,要在加快发展中进一步改善青浦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净化青浦的社会风气,提高青年对农村发展的满意度、认同感和归宿感。第三,弘扬创新创业的青浦新市民精神,大力营造青浦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新环境,出台鼓励人们特别是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第四,青浦的发展需要城乡同步发展、青东青西均衡发展,应加大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改变农村环境恶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的局面,使得农村青少年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第五,进一步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强化共青团组织协助政府管理青少年事务的职能,支持共青团组织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化,形成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青少年事务管理的运行机制,服务青少年发展。

(二)工作介入青少年作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群体,社会往往喜欢把青少年不同时期所具有的特点标签化:叛逆、不懂事等等。农村青少年更是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和不够理想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造成了农村青少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可以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问题进行分类解决,对于青少年学生,共青团可以联合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丰富课余生活;对于社区青少年,基层团组织可以寻找社会资源,如利用各镇成校的师资力量和社保中心的就业信息资源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解决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同时,我们要利用好各镇的青少年社工力量,更直接地为青少年提供服务。农村青少年问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政府、个人共同努力,才能根本解决,青少年社会工作就是其中的润滑剂和推动者。“相信青少年是可以改变的”,这是青少年社会工作所坚持的理念。下面,我们从社工的视角提出有关对策和建议。

1、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农村家长采用比较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往往是以打骂为主,往往遇到问题时和子女沟通的非常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城市来说更加冷漠些,要打破这种僵局,社工在其中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距离拉近,引导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社工在介入的过程中,可以先利用农闲时期,召集农村的父母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观看有关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电影,并在活动过程中给家长提供一些资料或大家比较感兴趣的期刊等。之后,社工可以到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的父母聊天,使他们树立科学教育子女、给予更多关爱的意识。然后,选择一两户作为个案进行帮扶,使农民能看到效果。当然,社工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对青少年家庭有所帮助,克服农村信息落后的缺点,帮助农民增收创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学校方面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影响着农村青少年的发展,学校只设立单纯的课程教育,没有丰富的课外生活,学校和社区各种活动场地缺乏,这些和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的天性相背,导致青少年上网、玩电子游戏、进录像厅等现象时有发生。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也导致青少年厌学问题的发生。可以在农村学校成立青少年工作坊,针对青少年遇到的问题,通过社工介入来帮助解决,使社工成为学生与学校沟通的桥梁。社工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活动,创新活动项目,并尽量将活动时间安排在课间或课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学到东西,同时又占去他们进电子游戏厅的时间。社工可以通过在学校放映有关青少年问题的影片,组织学生观看,鼓励学生克服自身不足。社工还可以在周末招募学生志愿者,适应青少年的个性特点,组织他们参与到农田作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并在活动结束后共同分享劳作的结果。此外,社工可以观察和发现学校有哪些资源可以运用,或者帮助学校从外部得到相关资源,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帮助。

3、个体方面社工可以针对农村青少年面临的问题,本着“助人自助”的理念,从不同方面给予引导。对已经辍学的青少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荐参加技能培训,帮助分析进城务工后可能遇到的问题;对在校学生,通过在学校成立工作坊,从学习、心理、家庭问题等方面给予帮助,抵制农村不良思想对青少年的侵害,同时可以利用已有的图书馆、篮球场、足球场等简单的基础设施,丰富其课外生活;对已有行为偏差的青少年,进行个案咨询,使其融入到农村社区中去,当然,这需要整个农村社区居民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孙挺、刘成涛、徐敏、杜敏、盛斌、罗新征)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调研和思考

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调研和思考

临淮镇妇联 高奎花

近年来,经济在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乡差别也在逐渐缩小。中央三令五申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多半男同志却走进了外出务工的潮流,参与了城市建设,从而衍生出“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她们既是家庭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又是赡养老人、抚育子女的顶梁柱。然而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如何能够发挥她们的优势,让她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行列中去?为全面了解泗洪县临淮镇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现状,掌握她们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与迫切需求,近日,镇妇联联合镇劳保所成立了专题调研组,深入到全镇3个村居、2所医院、2个企业,通过走访座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从年龄结构看:留守妇女主要集中在31-50岁,占68.1%;30岁以下留守妇女占13.2%;50岁以上的留守妇女占18.7%。

2、从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文化水平普遍偏低:67.3%的妇女为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的占28.5%,大专及以上文化的占4.2%。

3、从家庭结构看:60%留守妇女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之中,在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要承担护理、赡养老人的家庭义务。

4.从技能特长上看,有55.1%的留守妇女没有技术特长,44.9%的留守妇女掌握一定的种养殖、纺织等方面的技能。

5、从收入情况看:55%留守妇女的丈夫在外市打工,60%的务工收入在3-4万元之间,有85%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且90%的妇女表示现在的生活水平比丈夫打工之前有所提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需求

(一)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虽然留守妇女在丈夫外出后,家庭地位、经济地位有所改观,但同时面临着多重压力。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

1、劳动强度较大,身心疲惫。留守妇女作为家庭中的主要劳动力,主要是自家养殖塘口的打理,有的在就近的水

产品加工企业上班或自己从事个体工商经营,劳动强度之大可想而知。在丈夫外出务工期间,68%的留守妇女表示家庭劳动力严重不足。从事生产劳动、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都要一个人完成。每天忙碌的同时还要承担家里的粗活、重活、忙活,劳动强度又比较大。绝大多数妇女表示感到整日忙碌、非常疲惫。

2、精神负担重,缺乏安全感。大多数参与调研妇女表示最担心丈夫的安全问题,其次担心孩子及家庭财产的安全,每日总是提心吊胆,时而胡思乱想。同时由于长时间与丈夫基本靠电话交流,谈论的内容也主要是涉及孩子、老人,夫妻之间情感交流是少之又少,半数妇女对婚姻状况表示担忧。

3、文化水平较低,发展能力偏弱。从受教育情况看,参与调研的留守妇女绝大多数都是初中学历,其文化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她们中的绝大多数没有生产发展技能,只是从事传统的“体力兼技术型”养殖生产,基本上“靠天吃饭”、“靠力吃饭”,生产效益低。

4、家教力不从心,子女亲情缺位。调查发现,由于留守妇女高强度劳动,大多数留守妇女没有时间、精力辅导子女功课。再加上留守妇女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也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缺乏与子女的有效沟通,难以进行正确的心理关怀和家教指导。父亲的亲情缺位,容易让孩子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增加留守妇女的压力。

5、文化生活单一,思想较为空虚。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的约束,农村文体娱乐场所、设施等资源较为匮乏,因此,留守妇女精神文化生活单一。绝大多数妇女平时靠打麻将打发闲暇时间,极少数看书读报或进行健身活动,思想上比较空虚。大多数受访者对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表示不满意且有强烈改变意愿。

(二)主要需求

调查表明,当前这些留守妇女最迫切的需求依次是:希望帮助增收致富、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提高自身素质和丰富文体娱乐活动。

1、希望帮助增收致富。在调查中了解到,外出打工对多数家庭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大多数家庭选择让丈夫外出务工,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来维持生产生活开支或提高生活质量。如果可以在家乡创业,或在家乡有机会找到工作,绝大多数的留守妇女是希望丈夫能够陪在身边的,因此,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成为她们最大的愿望。

2、获得家教指导,提高家教水平。孩子教育问题是留守妇女较为关注的大问题,大部分留守妇女希望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活动,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方法,提升自己的家教水平,提高对子女的监护能力,使孩子在留守家庭的环境中也能健康成长。

3、希望提高自身素质。调查显示,留守妇女自身文化水平有限,综合素质也不高,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的生产。所以留守妇女迫切希望提高自身素质,能够参与技能培训,学习能够用于实际生产实践活动的实用技术。

4、丰富文体娱乐活动。大多数妇女表示因为业余文体生活单一,导致打麻将、赌博等风气较为盛行,希望村里能集中组织文体活动,通过健身舞等方式丰富她们的业余生活,舒缓各种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同时还希望开展读书看报、心理疏导、家教辅导、维权服务等活动。

三、改善留守妇女生存发展状况的对策建议 由于地区、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妇女自身素质因素,以及目前建筑业的发展,注定了“留守妇女”现象将在较长时期存在。要解决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使留守妇女与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和谐均衡发展,为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更大贡献,各级

政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留守妇女问题,社会各方要发挥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为此,我们建议

(一)形成支持留守妇女发展的强大合力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子女教育、老人养老、家庭和谐、婚姻稳定、社会安定及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对这一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注,形成帮助留守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各地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的领导协调小组,妇联、民政、劳动、卫生、公安、教育、文化及社区等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支持合力,帮助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二)增强留守妇女生存发展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升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是推动这一群体加快发展的根本途径。

1、扩大留守妇女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覆盖面。建议不仅各级妇联组织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农业和科技部门作为主体部门,在农业科技培训中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参训比例,扩大培训覆盖面,要根据留守妇女的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和现实需求,针对性地开设灵活多样的培训课程,使“送科技下乡”等活动也能使留守妇女受益。

2、加大对留守妇女就业创业能力的培训力度。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妇女除了传统农业生产外,也有非常强烈的就业创业意愿,但受于自身素质、信息渠道、项目定位、资金支持等各方面的制约,难以实现新领域的就业创业。为让留守妇女中也有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使她们成为留守妇女中的示范带头人,基层妇联组织要积极协调,依托各类培训机构举办“留守妇女创业培训班”,通过送教上门、定向培训的方式,为留守妇女提供创业理念、信息咨询、项目定位、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智力支持和培训指导,提升她们的创业能力。

(三)拓展留守妇女生存发展途径

1、鼓励留守妇女加入专业合作组织。在抓好“巾帼示范村”创建的同时,鼓励妇女创办和领办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可以设定“妇联﹢示范户”的模式,“妇字号”示范基地,引导妇女增收致富。

2、推动留守妇女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为推动富余留守女劳动力转移,让其最大限度的实现自身价值,建议各级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整合资源,加强协作,通过举办女性专场招聘会

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当地落户企业优先安置农村留守妇女,让年富力强的留守妇女通过半工半农的方式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四)提高留守妇女生存发展水平

1、创建示范“妇女儿童之家”。遵循“符合妇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贴近农村姐妹真实发展需求”的原则,通过健全完善村级妇女组织,以有形“家”的建设与发展撑起无形“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妇女群众的归属感。依托“妇女儿童之家”大力开展妇女议事制度,积极探索为妇女、儿童和家庭提供产业指导、家庭教育、文体健身、综合维权、帮扶救助等“一站式”的服务模式,从而实现村级妇女组织的较快发展。

2、成立留守妇女互助组。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有着相同的诉求,在留守妇女中开展互助活动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办法。生产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关照、安全上互相守望、精神上互相扶持,彼此倾听心声,舒缓心理压力。

(五)拓宽留守家庭增收致富的渠道。

农村致富渠道的拓宽,外出务工人员的减少是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妇女问题的关键。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出台优惠

政策,积极鼓励扶持已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减少农村留守家庭。

(六)切实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

全面实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教育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自觉履行家庭责任与义务,加大妇女“四自”教育,使夫妻双方都能自觉遵循婚姻法律法规和家庭伦理道德,维护婚姻家庭的和谐稳定。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妇女权益保护法》、《婚姻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通过法律知识宣传、培训等方式,增强留守妇女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留守妇女能够“平安和谐留守”,幸福美好地生活。

下载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前农村寺庙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镇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 研 报 告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镇留守妇女儿童日益增多,针对这种形势,做调研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总人口75246人,其中妇女376......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林)

    农村老年妇女生存状况调查与思考 根据有关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为12.93万人,其中农村老年妇女有 5.56万,占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54.3%,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农村......

    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在黄冈市莲花村的社会实践——当前农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农业之于中国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和地位。纵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一个封建的农业大国形象绵延了中国几千年的文......

    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思考范文合集

    对当前农村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思考民丰小学易芳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

    报告对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农村“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正成为一个日益庞大的特殊群体,为了了解这一特殊......

    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调研与思考

    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调研与思考 (转载) 我第一资料库 收录于2011-04-15 阅读数:公众公开原文来源tags: 反腐倡廉我也要收藏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提高反腐倡廉工作决策的科学性、前......

    对当前法官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对当前法官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近年来,随着法官职业化的积极推进,法官文化这一崭新命题引起了学术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的共同关注。全国法院在大力打造法院文化的过程中,把法......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

    农村环境污染状况调查与思考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村综合开发规模和乡镇工业对资源的利用程度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严重,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