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0:3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第一篇: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臧雷

我国初步建成的普职教育双轨学制为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力资源基础,积累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资源和经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有效降低培养操作型人才的边际成本。但是,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却面临超常规的挑战,其严重性已经超出了职教界人士的预期。其关键原因,或者说基于这次挑战的主要背景因素,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即经济全球化进程及其对我国教育政策选择的影响。中国“十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选择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阶段”过渡,财政性教育经费将主要投资于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国有企业改革正在把非生产性资源从企业剥离,等等。这些变化的合力,产生了强大的漩涡,对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正视挑战,理性思考,积极调整,强化优势,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争论焦点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争论一直存在,即使在90年代初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好时期也不例外。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价值观限制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引导民众在教育选择上重文化轻技能,重理论轻应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我国低水平的城市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就业市场难以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因毕业生就业问题而困难重重。在中国政府着力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政策引导下,中等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使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争论由民间转向理论界,进而转向决策层。争论的焦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中初级操作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即由谁培养的问题。例如,有观点认为发达地区的技能型人才可以在高中后分流培养,以高等职业教育替代中等职业教育;也有观点认为中心城市的初级操作型人才可以由外省市或农村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替代等。

二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问题,有人认为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偏大,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初级操作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强度。

三是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即中等职业教育能不能培养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有人批评当前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于老化,不自觉地培养了大批的失业后备军,降低了招生的吸引力。

四是教育发展政策导向问题,有人简单以老百姓教育需求作为削弱职业教育的理由,忽视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放弃政府的积极引导。从当前复杂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上述观点并不是反对职业教育发展,而是不欢迎低质量低水平的职业教育,关键在于职业教育如何从各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多样化发展,形成质量特色,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二、WTO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

WTO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有关“教育服务”的条款规定,除政府彻底资助的教育活动外,凡带商业性的教育活动,所有协定签署国都有权参与服务竞争。

我国加入WTO后,生源的国际流动、跨国办学和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进一步加快,对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将造成更大的压力。目前发达国家的主要策略是在中国开展其经济活动的同时,建立以培训为宗旨的机构,进入我国教育市场,并由此为其全面渗入学历教育打开市场缺口。从形式上看,这种技术培训性质的教育提供的仅仅是一种继续教育的机会,但所达到的目的却是部分地垄断该产业在我国的高级技术人才。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削弱职业教育培训市场所带来的冲击绝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所能衡量的,它可能带来一代劳动者价值观的改变。

WTO关于教育服务的条款固然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变化将对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更重大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趋势使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前所未有的紧迫感。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将更加激烈。在缺少国家政策保护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产品的质量成为核心,人才成为关键,企业应用性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将日益严重。

其次,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稳定职业为对象而偏重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企业人才的要求。

第三,技术发展加速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目前全球信息技术产业国际贸易额已超过1万亿美元,5年翻了一番,2009年全球电子商务收入为7000亿美元,估计2011年将达到1万亿美元。产业结构的变化,使劳动力跨行业流动性增加,对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与就业岗位之间的结构错位,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要。

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及其人才素质标准和培养目标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1、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必要性

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分析,不少普职教育双轨学制的国家都曾经历过逐步调整的过程,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层次和结构的需求考虑,现在仍然对中等职业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例如,韩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80年代后期出现滑坡,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例由1986年的40.5%下降到1990年的31%,造成生产岗位操作工短缺。9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采取了“财政拨款优于普通高中,学生奖学金高于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先于普通高中,学生收费低于普通高中”的优惠政策,2008年中职教育比例升至45%,并决定要进一步回升到50%,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在欧盟15个国家中,有11个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比例超过50%,其中德国超过70%。从我国的国情看,中等职业教育仍需要积极发展。据2008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总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为69.64%,文盲率为6.72%,大专以上的比例为3.61%,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巩固和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目前,我国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从教育发展规划的角度考虑,我国2005年的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若扩大到4800万人,每年毕业生达1600万人左右,按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测算,有300万人进入各类高校,还将有1300万人左右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进入就业岗位。

2、要重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据专家预测,今后7年内我国就业结构将有大调整,例如纺织业将新增282.5万个就业岗位,服装业增加261.0万人,商业增加261.5万人;而汽车工业的就业岗位会减少49.8万人,机械工业减少29.8万人,粮油加工业减少13.3万人。职业教育要加快从有限发展转到无限发展。学历性职业教育发展的容量是有限的,而职后培训与终身教育的规模数量具有无限性,其质量效益的发展更是无限的。一方面,技能型操作性人才需求量增大。我国“入世”以后,用高技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将是我国产业发展策略的重点,其关键在于除了要有一批研究和设计开发人才外,还要有一大批技能型人才来实现转换。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目前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增多。中国加入WTO后,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出现新行业和淘汰旧行业的速度加快,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将增多,对职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业教育与培训要教会学生谋求新职业的本领,担负起职后教育与培训的重任。当职业教育由职前转向职前职后并举,进而转向终身教育时,职业教育与培训将具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世界职业教育结构已经出现多层化趋势。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及其引发的就业结构调整,对各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一些传统产业领域中,由于科技含量的提高,单一的中等层次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在一些新的产业和技术领域,从业人员普遍接受高等教育,就业人员学历出现明显的高移趋势,从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多样化发展。

其一,在提高层次上发展职业教育。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和高中后职业培训发展将受到进一步重视。在欧洲国家,为了弥补技术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之间人才结构的薄弱环节,高中后职业培训应运而生。9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趋势更加明显,表现为14岁至16岁年龄段人口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下降,而17岁至19岁人口参加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增加。此外,在德国双元制职教体系中,高中后培训的人数也明显增多,以德国汉堡为例,双元制职教中的高中后生源比例已超过30%。

其二,“双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受到欢迎。“双证书”即一个证书是职业资格证书,另一个是学历证书,是进入高等教育的凭证。在中东欧国家,单证书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比例下降,而“双证书”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比例上升,这与“双证书”可以进入高校有关,反映了青年学生希望接受高一级教育的要求。

当前,我国要加快构建职业教育的多样化体系。由于我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人才需求既有共性,又有结构差异。据2009年1月上海、广州、沈阳、成都四城市人才市场提供的需求排行榜信息,计算机人才需求高居榜首(沈阳为第二),但从供求指数分析,上海、广州为供大于求,上海1: 1.1,广州1:3.5,沈阳、成都供不应求,沈阳为1: 0.6,成都为1:0.3。因此,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应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特点。去年,我国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地区职业教育和大力发展西部地区城市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具有区域性特征的职业教育发展方略。

对发达地区来讲,也应构建多样化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由中等职业教育转向中、高等职业教育并重,以高职教育为主;二是坚持学历教育与职后培训并举,扩大职后培训的规模数量,适应经济发展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三要坚持初中后分流与高中后培训并举,逐步扩大高中后培训的比例;四要积极探索长学制与短学制并举,逐步扩大短学制职业教育的比例。

3、要重视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最近几年,各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在普遍面临招生数量滑坡的困境下,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标准缺乏、学校办学条件薄弱、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落后等问题,使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还是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首先,中等职业教育缺乏规范统一的质量标准,缺乏规范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出现了培养规格与企业用人的结构性差异。

其次,办学条件差也已经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2000年代初期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而政府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一方面,中等职业学校的场地和设备达标率较低。据2004年资料统计,全国8000余所职业中学中,学校占地面积达到教育部规定标准的比例不足45%,理科教学仪器、教学分组实验等办学条件指标的达标率均不足35%,与教育部规定条件差距甚大。另一方面,专任教师的学历水平不高。2007年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比例,全国普通高中已高达75.9%,而职业高中仅为45.5%,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已经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第三,中职教育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落后。近年来,我国普通中学教学质量的控制与评价机制日趋成熟,已经从只关心成绩测验转向学习成效评价,从一般的知识评价转向整体性评价,从较多关注评价目标、过程、模式等转向重视评价的心理效应。而中等职业教育尚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中职学校的质量要求各不相同,社会上难以认同其教学质量。在监控机制薄弱的情况下,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缺少校内外的竞争压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缺乏保障机制。

构建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作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战略举措,是当前我国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紧迫任务。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时候,我们要积极探索一个科学规范、适应职教发展需要、提高职教水平的质量体系和控制与评价机制,建立一整套教学质量监控的原则、方法手段及指标体系。教育部门要抓紧研究和制定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国家劳动和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并颁布各级各类职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标准,并使两者结合,实行标准化的国家级考试和认证制度。

同时,还应建立一个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质量控制运行机制,对教育教学过程采取全面的质量管理。这就必须构建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内容的职业教育质量链。要通过编制详细的教学过程工艺和程序文件,制订相应的制度、规范、标准及指导性文件,确定信息传递路径及其处理和存储规定。要建立责任制并落实到人,真正做到全员参与、责任到位,实行全过程控制,形成预警机制灵敏、纠编及时的反馈系统,使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质量水平的提高。

第二篇: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摘要]当代教育有别于古代教育,当代教育拥有多种方式,但同时也有诸多问题横亘在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训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有针对性的学校教育方式,希望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某种技能,在专一领域有所发展,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性工人。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问题。以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为主题,通过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个人情况、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职业教育的方式等诸多角度,探讨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校企合作

一、概况

教育工作是一项没有定数的工作,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拥有不同的方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本研究中提及的方法并非绝对。但本着对教育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走近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学习,相信能够帮助他们成长为社会所真正需要的技术型人才。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招生门槛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低

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虽与普通学校有所不同,从行业需求角度而言,职业教育中的经验技术大于理论知识,学生毕业后即可参与专业技术工种的工作。在这类学校招生之初,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要求并不高,于是这类学校中的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平均值远远小于普通学校,课堂中也易于出现多样的不良行为,扰乱课堂正常教学秩序,课堂学习效率低。

(二)不当的课堂管理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管理失范的教师在课堂上缺乏适当的管理,也是诱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职业教育学校课堂教学问题由来已久,学校在加强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对教师课堂管理方式进行培训。纵观近些年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教师大多关注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课堂的管理,或者有心管理,却无从下手,管理后效果甚微或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心理和社会因素引发课堂不良行为

在我们对比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课堂表现的时候,可以明确地发现:在职业教育课堂上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的几率和频率远远高于普通学校的课堂。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师也明确表示他们在教学过程力不从心的程度远远大于普通学校的教师。通常职业教育教师对自身的教学成果缺乏自信和较高的期盼值。职业教育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非是学生本身或者教师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造成的。教师的本意是友善的,希望指出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成长,但是学生却错误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在师生之间存在交流的误区,在理解过程中产生不一致的地方,而这些不一致会被不断放大,最后变成师生之间的矛盾。

(四)无目的学习使中职生对学习失去兴趣

人生就像赛跑,终点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始终在通往终点的道路上不断努力。失去目标,也就等同于失去前进的方向,成为盲目在海中漂流的小舟,努力与否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很多职业学校学生抱着混过一日算一日的心态,整日游手好闲,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什么、要做什么。社会对这一类学校学生的尊重感和就业期望值普遍偏低,这也促使他们认为学习无用、放弃学习。过往一些学生毕业后不理想的工作环境,也会促使仍未毕业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希望,在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无用论的观念。

三、改变职业教育现状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学习课堂管理知识当外界对职业教育存在异议的时候,改变现状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形象。首先就是要提升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教师作为职业教育改革中的践行者和完善者,其专业能力发展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借着互动的机会,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所适用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应对课堂不良行为有一定的预见性,可以不定期地与学生讨论学习的相关规章制度,提高学生对制度的认识。

(二)加强校企合作

合作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态势。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不是很长,它是古代传统的师父收徒弟、口传心授的升级版和学校系统教育版。在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学校可以与该行业的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学生能够将学校教育中的理论知识尽早地融入实际操作中。这种实习可以每一学期都设置,时间不用很长,但是要与这一阶段的课程相适应。在阶段性的实习结束后,学生又可以带着实习中的经验和问题回到课堂中,有针对性地就问题进行讨论和再学习。这种反复的教育方式,相信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和学习效率。同行业的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是双赢的选择。一方面,学校可以借用企业的产业培养和训练学生,将文字知识转化为技能经验。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借用学校的资源研发新的技术,对原有技术进行升级,在吸收职业学校优质毕业生的同时,也能够把企业员工送入学校进行统一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总结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教育,从教师、学生、社会、企业等多方面着手进行改革,相信能够帮助我国的职业教育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佟恒敏.中职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探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2]陈战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3).

第三篇:对贫困山区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对贫困山区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贫困山区县,技术可以引进,资金可以引进,但惟独人才难以引进。众所周知,现代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没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经济与社会建设很难得到可持续发展。出好人才,教育是关键,贫困山区县办好“强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贫困县如何办好“强教育”是老百姓的期盼,也是摆在县委、政府面前的大课题。现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对贫困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贫困县教育现状

由于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贫困县教育基础薄弱,基本教育要求得不到满足,教育质量、规模和师资都处于较低水平,结合我们永和县发展情况,我认为贫困县教育发展现状可以概括为:

一是师资队伍结构失衡。首先是年龄结构失衡。我县从2003年至2007年连续5年未招收教师,2008年补充30名教师,2009年启动特岗教师招聘工作,我县又招聘教师106名,共补充教师136名,新补充教师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近20%,46岁以上教师260名,占到全县教师总数的近30%。这样全县老教师与新教师占到全县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年富力强,教育经验丰富的占不到教师的50%,特别是25岁至35岁教师全县不到100名,教师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其次是

教师学历层次低。从表面看,我县教师学历达标率较高,但除近3年招聘教师外,其余好多都是后取学历,小学阶段教师起始学历达中师毕业的占不到35%,农村小学仅为12.2%,其余均为民办教师转正,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初中阶段教师起始学历达专科以上的占30%,高中阶段起始学历达本科以上的占18%。

二是管理水平低。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者必须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充分运用学校的物力、财力等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但由于贫困山区县受自然条件限制,新的理念常跚跚来迟,再加上财力、物力的匮乏,调动教师积极性难度非常大。目前贫困山区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重结果,轻过程。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教育部门考核学校时看考分,学校考核教师进也是看考风,也说是前几年最流行的一句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为好猫。”于是管理者就将目光盯在了考风上,重终端结果,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致使出现了“素质教育喊得铺天盖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甚至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成绩不择手段,搞些弄虚作假的事情。其次是以粗放式管理、保姆式管理、金钱激励式管理为主。贫困山区县管理者管理理念落后,学校管理经常采用的传统的粗放式管理、保姆式管理、金钱激励式管理。粗放式管理,学校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导致学校管理混乱,纪律松懈;保姆

式管理,不能很好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一切都靠制度来约束,管理缺乏人性化,容易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金钱激励式管理,为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对于超工作量、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安排份外事情等都予钱挂钩,这样一开始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就会使教师们一切“向钱看”,反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提高。就我们永和县来说,农村学校大都采用是依然是粗放式管理,县城学校多数是保姆式管理,有个别学校经常采用些金钱激励的办法。这些都说明我们的学校管理者,管理理念陈旧,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三是素质教育发展水平低。素质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是“两全”思想,即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但贫困山区县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如何呢?我们首先要看课程开设情况,实施素质教育最低要求是开全、开齐课程,拿我县县直小学来说,从课程表上看,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有,甚至卫生、法制课也有,但实际情况吧,可以说除语文、数学之外,其余多数是形同虚设,各小学都把重点放到了经常统考的语文、数学上,其它课都要为语文、数学让路。再如现在中小学的写字课,以前不搞素质教育时,各校三年级以上学还写毛笔字,但现在呢?我们有视察学校时没有见过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这是我国的国粹,但仅仅是因为不统考而取消了。

课程开设不全、不齐或是形同虚设,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据了解,教育部门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时,群众对学校英语课意见很大,认为好多学生在考上重点高中或上了大学后,其他功课都可以,就是英语水平不如别的地方的同学,这些是老百姓从表面上看到而反映出来的。我们作为领导干部应通过表面分析本质,这主要是我们还是搞得“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发展水平太低,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差。

四是教育设施设备差。我县各校教育仪器、图书配备大都是“普九”时配备,仅是低标准达标,“普九”过后,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距离标准化“八配套”要求差距还很大,据统计全县中学仪器应有286154件,现实有117415件,短缺168739件;用房应有23529m2,现实有3780m2,短缺19749m2;实验设施应有2166件,实有224件,短缺1942件。六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所需设施设备难以到位。根据《山西省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对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学校,提出了三类不同要求,其中第三类是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但永和中学教学设施设备情况很难达到要求。

五是教学质量低。贫困县教育质量低是贫困县教育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拿我们永和县来说虽然近些年中高考成绩逐年攀升,2009年高中达线14人,今年达线36人,2009年中考达重高线18人,今年达重高线27人,虽从纵向上比,是有所发展,但无论是达线绝对人数,还是达线率在全市还处于下游水平。

总之,由于师资、教育教学设施、教学质量等因素,影响了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造成了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们处出求学,近两年虽有所好转,但并没有根本解决。优质学生的外流对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二、发展对策

贫困山区县可以说“穷根富本”都在教育,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才能加快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贫困县现状结合自己在贫困县工作实践,我以为只有采取如下措施,才能促使贫困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保证。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孔宪铎先生曾提出过“要以父母之心办教育”的观点,我认为提得非常形象具体,他说“办教育不是钱的问题,是重视程度的问题,是人心问题,为人父母总是将家里的钱精打细算,先留下孩子上学的钱,然后才考虑吃穿住用。”要是我们县委、县政府也能以“父母之心”办教育,教育焉有不兴之理。坚持教育优先就要强化政府对教育的职责,义务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县级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办好县域内所有学校,而不是一两所重点校或示范校;坚持教育优先要在资金使用上首先考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教师工资发放上坚持统一筹措,统一发放,在财

政紧张时其他人员的可以缓一缓,但教师工资必须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在其它资金安排上也要优先保证教育,如义务教育保障新机制改革资金、“两免一补”资金等做出预算;坚持教育优先在项目安排上要首先考虑教育,贫困县教育设施落后,但其他设施也不先进,教育设施,卫生设施、城市公共建设等都是摆在政府眼前的大事,但我们在考虑项目安排时必须保证教育项目先上。

2、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一个好教师能带好一班好学生,一个好校长能带好一个好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针对贫困山区县教师队伍现状,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虽然进行了好多次,但实际上改革并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队伍现状,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打破教师的校籍管理,实行全员聘用制,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一是教师不再有校籍,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学校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严格考核,核员管理。建立教师业务档案,制定教职工量化考核办法,变过去单纯注重考试结果的终端管理为过程管理。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结构工资制,改变教师职业终身制、铁饭碗、大锅饭的思想观念。二是打破校长职务终身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任期制、职级制,建立学校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形成“职务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

出、待遇能高能低”的竞争新机制。三是核编控岗,清除在编不在岗的人员。

②优秀师资智力资源打破校际壁垒,县域流动。贫困县优秀师资匮乏,要改变过去把优秀教师固定在一所学校,由国家的教师变成了一个单位的教师的状况,实现优秀教师区域内的共享,让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一是组织优秀骨干教师组建对口支援自愿团,定期到农村巡回示范,从管理、教研和课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示范,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和经验交流,带动乡镇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建立骨干教师下村走教制度。送教下乡,把城里的优质课搬到农村的课堂上,三是通过县域内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学校定期任教。四是对长期坚持在边远落后乡镇工作教师实施特殊津贴。提高边远学校教师待遇,鼓励教师扎根农村。在职称评定上,为鼓励优秀教师到乡镇及边远村民小学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其职称晋级:在福利待遇上

③加强师资培训。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多种远程教育形式并举,: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学历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个人自学相结合,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

④想法设法留住优秀人才。优秀教师外流是我们贫困县

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我想一是要提高待遇,待遇低是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设臵一些骨干教师奖、教育功臣奖等办法,体现多劳丰酬,让优秀教师能得到更多的安慰,由于我们贫困县财力、物力非常有限,造成我们在物质激励方面所能做的工作是非常有限的,但在精神激励方面是无限的,只要我们运用得当,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各类学校要为优秀教师提供发展平台,让他们事业有成,打造成全校名师、全县名师、甚至是全市名师,让教师们能感受到成就感,这校对留住优秀人才会有积极意义的。

3、科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根本目的。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加强管理。针对贫困县现状,管理要做到:一是管理权力下放,“管人的不用人,胜仗的不管人。”是造成教育管理体制不顺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实行科学管理,首先要放权,实际上就是要给校长手上多放些“人权”,真正的实施校长聘任制,学校选用教师让校长说了算,这样校长在管理时才能更具有权威性。二是各级领导要提高服务意识。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领导都要树立“领导即服务,管理即服务”的思想,工作重心要下移,要能及时的深入一线,解决广大师生的实际困难。三是要严格依法治教,要严格按照《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如要求学校必须开

全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实行平行分班,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实行目标量化管理等。四是在管理的各个层面都要渗透以人为本的思想,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在管理中仅靠制度是很难让教师心悦诚服的,各级管理者要设身处地的为教师着想,做到“刚柔”相济,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五是要注重学段之间衔接的管理,我们永和县小学阶段教育在全市处于上游水平,小学毕业生在参加外出考试时成绩都非常好,但到了初中后成绩下降就很快,通过分析我认为关键是没有抓好两个学段之间的衔接管理,小学阶段多是采用的保姆式管理,学生到校学习的每个环节都有教师督促,但上了初中后对学生采取的多是松散式管理办法,学生学习主要靠自觉,这样给学生造成了不适应,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是非常强,一旦学生有了这种不适应,学习一时跟不上,就会步步跟不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初中阶段教育教学成绩的提升。因此,在学校管理上必须重视学段衔接的管理。

4、进一步提高“普及”程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贫困县之所以穷,关键是缺乏人才,尤其是一线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就是要提升“两基”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提升“两基”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群众的思想问题,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更深刻的认识到教育工俄重要性,在农村

调研时,我发现农村学生失学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贫困,尤其是新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以来,因贫而失学的学生很好,多数是因为厌学而造成的,其实孩子是否上学,家长是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是让孩子能“鲤鱼跳龙门”,吃上“公家”饭,如感到孩子升学率无望后,就会带领孩子打工或是回家务农,因此,宣传动员工作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并且强度应不断加强。其次是提各升农村的办学质量,提高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广大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不能只是一味的死教书,教死书,要尽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的愉快,生活的愉快,感受到学校集体生活的温暖,特别是对一些差等生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解决目前就业压力的重大举措。贫困县事业教育起步迟,发展速度慢,尤其是我们永和县当前发展职业教育难度还很大。首先要解决好基础设施问题,国家要求到“十一五”末,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致为1:1,能否完成招任务,关键看校舍能不能容下这么多的学生,因此,做好职业中学改、扩建工作刻不容缓。其次是职业中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市场为龙头,科学设臵专业,要多结合本地实际,开设好红枣、小杂粮、农产品深加工等专业,为本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落后是贫困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的主要原因,教育发展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希望。作为经济尚欠发达的贫困县,要办好“强教育”,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我们坚信,只要按照全科学发展观要求,形成全社会对教育的发展的真正关注,只要我们的国家管理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都积极地为教育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贫困县教育定能走出困境,实现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篇: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摘要】

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教育的背景,理念,政策,课程文化等。任何关于教育政策的讨论都应该考虑其历史背景,而教育理念又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观念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转变教育观念较为困难的原因主要有教育内部和社会大环境两个方面。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关键字】

基础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规律 观念 课程文化

【正文】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

教育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是必须遵循和处理好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实到基础教育上来, 处理好教育与杜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就是要求基础教育发展既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又要根据不断变化的要求作出适时的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必须正视中国的现实国情,为此要做到以下方面:

第一, 吸收国外的先进理论必须择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把自己融入世界, 虚心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成功的教育实践, 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对国外理论的吸收借鉴从来都应是一个择适而从、研究消化、取其精华的过程, 而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第二,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立足本土。中国基础教育的特色也是世界公认的。即使在基础教育改革呼唤教育新观念的今天, 扎实的 学科专业基础依然是我国学生的一大优势。因此, 我们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而盲目地谈理想化的教育, 相反, 必须从民族传统的根基出发去构建新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蓝图。

第三, 要保持一元与多元的共存。中国地域广大、各地区教育问题差别巨大。仅就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而言, 就面临着多元经济与文化价值的冲突。基础教育改革要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而不能一刀切。

遵循了发展规律再来考虑教育观念。教育观念到底是什么?教育观念是指按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还有学者认为:教育观念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外延相当广泛的概念系统,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如何使每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问题。可见,它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的集中体现。那从基础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观念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管理结构体系,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良好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生观。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改进,而不是固步自封,与时俱进地创造新的理论与实践。但教育观念的改变却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管理者与教师的自身原因阻滞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管理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总 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做法,认为主管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各种领导体制中较好的一种,因为它可以原领导体制的很多弊端做到职权责统一,提高管理效率。但管理者的观念却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管理者在利益的驱使下,赶潮流,争报试验点,以取得利益的分享,他们看重的是新课改带来的附加利益和上级的重视。因此,在管理中就出现了诸如搞形式主义、课改组织实施不得力、总结经验不认真、穿新鞋走老路、管理的错位等多种弊端,结果引发了教师对新课改的抵触情绪,难怪部分教师说,新课改是“老师出力,领导得利”,结果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共同应付。

对于在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教师而言,自满、守旧心理是导致转变观念困难的根本原因。让他们舍弃轻车熟路的教学方法而进入未知的不确定状态,使他们感到惶恐,再加之平时的斐然成果,这种放弃既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做法使教师感到难以适应甚至痛苦,他们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心理上都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导致了教师新课改的意识淡漠,新课改不能走进他们的心里,进而造成新课改意识与守护心理的悄然置换。

形式化的培训是导致不能转变观念的直接原因。培训是领会新课改精神、诠释倡导者意图、组织宣传发动的最佳途径。可是,由于参训人员层次单

一、培训过程形式化、阶段性培训运作缺失等原因,导致对新课改精神理解的缺位。没有理解就谈不上认同,没有认同的理论观念就是没有活化的抽象符号,而没有实践意义的抽象符号是不可能转变为指导实践的观念的。由此可见,转变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两个层面着手,具体策略如下:

重视培训管理,促成教育者对新课改理念的心理认同。首先,参训人员层次要全面。不能只侧重对一线教学人员的培训,对管理者、培训者的培训更重要,他们直接关系到对新课改的指挥和保障,关系到新课改理念能否被正确、深刻地阐释和传播。此外,也不能忽视对教辅、后勤人员的培训,他们也是化解社会压力的一支生力军。只有统一认识,才能聚成一个力量核心,为新课改创造有利的业内环境。其次,镶嵌问题意识,对新课改理念正本清源。增强教师参与新课改的自觉性的指导原则是:有破有立,破立结合。其实际做法是先改变教师对传统教育的看法,对教育的历史和现实进行剖析和反思,这种剖析和反思立足于现实教育实践;进而阐释新课改的理念,这种阐释的根基源自对现实教育实践的观照。这就要求培训人员有精湛的理论素养和宽厚的实践基础,能深能浅。为此,培训者要清楚培训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做等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培训者的思考,更多的是要收集一线教师的意见,只有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归位于理论,才能帮助教师处理好上位理论与下位实践的关系,让教师得到他们想要的,使理论不再抽象。如果理论培训仅狭隘地界定其任务导向,就会流于形式,很难得到教师的认同。再次,培训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定期培训要侧重阶段性总结和反馈,介绍经验、纠正重大偏差;不定期培训要侧重及时解决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为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支持。所以,管理者要 建立畅通的反馈运作渠道,使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另外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民族教育的研究备受关注。民族教育改革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民族统一和民族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民族教育课程改革中,在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要适当讲授以主体民族为主的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因素。民族教育不但要考虑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国家的发展和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少数民族特色,适应少数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发展需要。

如果说教育知识反映了优势阶层的价值观与利益,那么自上而下的改革行动更能让人接受,在课程改革行动中被动员起来的行动者借助国家力量所展开的改革行动,使得教育知识的建构过程与秩序格局让人浮想联翩:这些具备改革资格的行动者,在生存的考虑与策略的选举中,既有对已有秩序的屈服与妥协,又有充满激情的困惑与努力。知识的变革过程把不同的社会力量拉入了教育知识建构的舞台,这些因素和力量不是一致性,统一性,而恰恰是混杂性,矛盾性甚至荒谬性,社会因素的作用与改革现实之间既有问题与危机也可能同时包含着希望与新意,它们以一种近乎悖谬、充满张力的关系推动实践的展开。

改革开放后,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法改革的热潮再次掀起。新的实验层出不穷,外国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在此时大量传入我国,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探究研讨法,目标教学法等。随 着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深入,在借鉴外国经验方面逐步单纯模仿的局限,教学法改革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金志远 2008.11 [2] 《共用知识空间 新课程改革行动案例研究》高永红 2008.1 [3]《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叶澜 2009.08 [4]《基础教育---思考与探究》杨显社 2009.05 [5]《中国教育改革30年 基础教育卷》王炳照 2009.1 [6] 《深刻认识和把握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教育论坛综述》中国教育学刊 2012.01 [7]《基础教育改革中创新精神的培养》 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2.01 [8]《基础教育改革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现状调差及反思》中小学电教(下)2011.02 [9]《公平与质量: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强音》教育发展研究 2011.01 [10]《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科教文汇(中旬刊)2102.01

第五篇: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问题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课程的编制

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编排、类型、结构等问题,直接涉及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内容。历史课程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在哪些年级开设?多少课时才合适?课程内容应该怎样编排?课程的类型可以有哪些?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可以说,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学校历史课程经历了反复的变动,其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冲击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我们对课程理论的科学研究上的不足,尤其是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上,从学生学习历史和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的探究不够深入,则是制约课程发展的内部原因。传统的历史课程在编制上,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例如,历史课程属于分科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的内容艰深而且繁多,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多偏重于政治史方面;初中与高中的课程在衔接上不甚通畅,内容重复较大,等等。

近几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力图从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社会的发展等多角度来考察历史课程的编制,以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历史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已有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课程编制是由国家教育部主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教育状况也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得过死显然并不利于各地的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因而有必要适当地开放课程编制的权力,给地方以一定的自主权,使课程编制具有一定的弹性。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教育情况编制课程,使得国家课程、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种类型的课程共同发展,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历史方面的选修课,因而出现了历史课程的多样化趋势。

2.历史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在以往,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基本上是保持着分科课程的类型,对于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的联系与沟通上,往往不够注重。近些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课程的综合化问题,努力探索如何使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突出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的解决,使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得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目前,历史课程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把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统合在一起,编制了《历史与社会》、《社会》这样的综合课程:二是历史课程在内容上的综合,使历史教学的内容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共同教学或采用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

3.课程内容由学科体系向学科教学体系的转变。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一直是属于学科类课程,采用通史体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

整性和连贯性。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虽然可以显现历史知识的系统、结构、层次和线索,突出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但知识内容分量过重,密度过高,在教学实际中容易导致以知识教学为主,偏重课本知识,偏重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复述,使教师和学生缺少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方面,我国的学者认为,应当适当地降低历史课程的学术化水平,削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不重要和不必要的知识内容,使历史教学内容由学科体系转变为学科教学体系。目前采取的做法,一是以课题或专题的形式进行内容编排,以突出重点,删减过于烦琐、细密的知识;二是在历史知识的体系中明确地划出一部分只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做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视情况可讲可不讲;三是加强教学中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虽然我们在改进历史课程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例如:(1)对学校历史教育的总体构想和设计上还存在着不足,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历史教育尚缺乏整体的规划,使得中小学各阶段的历史课程还存在着脱节和重复的情况。建构一套完整的、有机的学校历史课程体系,使历史教育在中小学能够循序渐进地、有层次地进行,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和缜密的研究。(2)在初中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衔接上,目前还有着很大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历史课程的编制,目前是把中国古代史排在中国近现代史之后,不大符合历史课程的逻辑: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其知识体系与结构同初中相比较,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历史课程的循环怎样才能区分出层次与深度上的不同,这样显现出初中和高中课程的特色,这样使历史教学得以不断地深入和拓展,这一直是困扰着我们的问题。(3)在课程的类型上,学校的历史课程基本上是属于必修课,大多数的学校还没有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历史选修课,学生还不能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等来自主地选学课程;在教学安排、教材编写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也未能对选修课加以应有的考虑。(4)对综合化的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对中外历史内容的合编,现在还很不成熟,争议也是比较大的。社会课的体系与内容编排、社会课教材的编写、任课教师的培训等,都是值得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的。尤其是综合化的社会课如果泛化、削弱了历史教育,就会造成令人担忧的后果。(5)历史课程如何编排学科教学的体系,如何从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角度上来编制历史课程的进程和内容,如何使历史课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还是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历史课程怎样编排,采用什么体例,选取哪些知识,这些问题是很具体的,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课程的发展。

二、历史教学的目标

学科教学目标的制定,体现出学科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也反映出学科教育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制定学校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体现学科的教育功能和特点,要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历史教学目标的制定亦是如此。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学的历史教学目标,多是强调要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并通

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在政治思想方面受到教育。也就是说,比较重视的是知识教育和思想教育。而在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者不断深入思考学校历史教学的任务,探讨如何全面地编订历史教学的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历史学科的任务与功能,特别是要考虑到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述,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与理解;历史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全面、客观、辨证、发展地看待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掌握认识历史和社会的方法。因而现在的历史教学目标在编制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习历史,其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是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重复老师或课本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透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探究和思考的经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即使是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应该是在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使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究历史的方法。

2.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学校历史教育的目标中,无疑是要含有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因素的,这方面的教育必然要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成长,使教育和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的目标中,不仅是要强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等,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公民意识,具有健全的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我们既然很强调历史学科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就应该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目前我们国家的教育非常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就是要求教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学会思考,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在新编订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就特别提出了历史学科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3.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近十多年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研究,在这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一项重要的目的和任务,这是己经取得了共识的。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基础,在历史教学大纲的编订。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历史课堂教学的组织、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历史考试的试题编制等各个方面上,现在都很注重培养能力的问题,近年来还特别强调了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目标的研究上,也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1)在研究教育者的目

标与学习者的目标方面,还是比较侧重在前者上,即从教育的角度上研究教学目标,要多于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的研究,而针对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是比较薄弱的,这就必然会影响到历史教学目标的全面制定。(2)目标编制的理性上的思考要多于实践上的思考,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可操作性还应该细化一些。此外,对中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还没有列入目标编制的视野,这都是需要加强研究的。(3)对于历史学科能力的系统、结构、层次上的研究,目前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对于历史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也还有着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所要达到的标准,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对于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学科能力,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今后从理论上和实践中去深入进行研究。

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往往是体现为“以教师为中心”或“以教科书为中心”,即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以知识教学为主,教学方法多是侧重在教师教书本知识的方法。而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方法则较为忽视,学生只能被动地、机械地进行学习。近二十年来,我国的学者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倡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在现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学校历史教学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历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历史教学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透过对人类过去的了解,生成自己的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解释,发展历史的思维能力,掌握认识历史和认识社会的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思考的展开、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目前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师生共同对问题的探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和对历史的理解。在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上,提倡使学生感受、认识和探究历史,而不是被动地去记诵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如讨论、辩论、模拟、角色扮演等。运用以史料研习为主的方法,也受到学生的欢迎。此外,教学参观、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模拟考古等形式的教学活动也逐渐开展起来。虽然传统的讲授方法仍是最常用的课堂教学方法,但也要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是启发式的,而不是灌输式的;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僵化和遏制学生的思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师在努力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组织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这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搜集和整理材料、讨论、调查等各种活动方式,开展独立、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并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研究课题。

当然,新型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并不是马上就能得到普遍的认同和接受;落后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全转变和消失的。即使是对新的教学方法,如果是不顾教学实际情况的刻意模仿,也难免“穿新鞋走老路”。因此,要进一步研究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效能及其运用的问题。要使广大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思想和认识上跟上时代的发展,使他们的素质和水平能够胜任当今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对现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优秀的历史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要得到推广,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此外,在当前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计划、课时安排和教材等都可能影响和限制着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师难免感到受到诸多挚肘,尤感缺少时间和空间去研究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而且,升学、考试的压力仍是非常大的,“考试第一”、“分数第一”的舆论并没有因为素质教育的提倡而烟消云散,考试方式和考试方法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

下载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当前反腐败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反腐败问题的思考 摘 要 腐败始终是一个被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人类的反腐败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形势的变化,政府都制定......

    关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若干认识问题的思考

    关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若干认识问题的思考今天,教育改革又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究竟应坚持怎样的方向,从哪里出发,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这确是教育理论界应深入研究思......

    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对破解制约当前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的调研与思考 2008-10-27 最近,我们对我市市县两级开发区和部分乡镇工业小区进行了调研,并赴益阳、常德两地进行了考察。通过调研与考......

    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

    《北京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历史回眸(1978—2010)》(职高篇) 主要办学成果 1、完成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为打造示范学校打基础 在高校扩招,职业高中生源质量整体下滑的新形势下,1999年......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如何加快我县职业教育发展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技能型人才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对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摘 要:大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问题也突出存在:大学生道德主体迷失;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高校德育队伍建设存在偏差等。相......

    对当前地勘行业经营与发展的思考

    对当前地勘行业经营与发展的思考 地勘行业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提出了地勘单位企业化、地质成果商品化、地质队伍社会话的“三化”目标,特别是......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思考

    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问题与策略思考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1-7-28 11:43:13 访问次数:359 永春县湖洋中心小学 王志民近年来,各级政府重视义务教育发展,贯彻落实《义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