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

时间:2019-05-12 12:2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

第一篇: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

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

蒋昕

(湖北经济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会展业的快速发展引起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并呈现出需求数量大、质量要求高、分类分层次、分布不均

匀的特点。普通高校在会展业人力资源战略中具有关键性地位,其中又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在高等教育大众

化时代,与人才需求特性相对应,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应把握以下几点思路:紧握人才需求脉搏,稳步推进

会展人才培养战略;分析人才应用空间,树立人才培养的胜任力导向;拓宽校企合作领域,锻炼会展师资队伍;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会展人才培养后发优势。

关键词:普通高校;会展人才;需求分析

0 引言会展业(MICE Industry)以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大型节事活动为核心,隶属于服务业范畴,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会展业具有明显的经济、社会联动效益,在世界范围内被称为经济增长的“晴雨表”、“助推器”。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能推动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发展,还能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大大增加举办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能力、带动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会展业开始萌芽,并在全球会展经济发展中获得了较好的后发优势,进入21世纪,会展业更是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投入产出比达到1:9。中国贸促会在浙江省国际商会会展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上公布统计数字:我国展览业2007年的直接收入已达140亿元,举办展览面积超5000平方米的展览近4000个。目前我国的会展业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初步形成了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框架,即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及以武汉、郑州、成都、昆明等为中心的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为我国会展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会展产业链已经纵向延伸到教育领域,会展教育不仅是会展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广义的会展教育包括了中高等学历教育、相关企业人才培养和社会短期职业培训三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形式。其中普通高校是会展教育出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人才)、出理论(总结和建立专业理论体系)的重要阵地,在整个会展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综合性的重要意义。笔者将结合会展人才需求的特性来探讨普通高校在会展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人才培养策略。

1会展人才的需求分析

1.1需求数量大会展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决定了会展专业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仅就展览部分而言,截止2007年,全国展会数量超过4000个,主营展览公司3800家,从业人员近百万人。综合会议、奖励旅游、大型节事活动等其他会展经济活动,这一新兴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十分可观的。但行业内的人才需求远未得到满足,如我国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上海10:

1、北京8:

1、广州8:1[2],中部会展城市武汉每年人才缺口在1000人以上[3]。

1.2质量要求高会展业涉及经济、管理、营销、旅游、物流、艺术、传播等行业、领域,因此需要掌握多学科专业知识和多样化技术知识的人才队伍。行业中的管理者需要精通项目运作的规律,能有效地领导项目团队,需要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需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策划能力,对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要求极高。这部分人才是目前会展业内最为欠缺的高端人才,仅在武汉,10万年薪难求一位高素质的会展项目经理。会展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基础性人才来从事具体的组织接待工作。会展业要有效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打造一批专业化的服务人才。会展服务人才应该具有将理论知识恰当地转化为实践指导的能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良好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除此以外,会展人才还应具有高超的情商和笃定的工作信念,能够有效地与人共处,与人共事,从而有效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1.3类型层次多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与其有效的行业分工密不可分,会展业大规模的从业人员也相应地区分出了不同的类型,并在整个行业发展中占据了高中低不同的层次。广义的会展人才包括了会展核心人才、会展业辅助性人才以及会展业支持型人才H]。会展核心人才包括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人才,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在整个会展业中犹如金字塔尖,要求极高但需求量也极其有限。会展业辅助性人才包括设计、搭建、运输、器材生产销售等人才,涉及到多个行业,既可以是会展的专业人才,也可以是会展的相关行业人才。因此,这部分人才的需求可以通过会展业与相关行业的融合、互补来得到满足。会展业支持型人才则包括高级翻译、住宿旅游接待等人才,需求量大,与旅游业的相关性强,可以通过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共生发展来部分地满足人才需求。但在会展经济繁荣地区,会展业的支持型人才远未得到满足,应该筹划专门的人才需求解决方案。

1.4分布不均匀会展人才需求从分布的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具有明显的不均匀特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发展分布是统一的。从空间上看,我国已经初显规模的五大会展经济带既是吸纳会展就业的重点区域,也是会展人才供应不足,局限行业发展的集中区域。从时间上看,会展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高峰效应,即会展活动现场进行期间服务供应集中、人力资源需求量大,是主要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期。会展人才需求的不均匀,尤其是空间分布的不均匀客观上限制了会展人才培养、输送的区域性,也相应限定了会展教育的空间分布。普通高校在会展人力资源战略中’的关键地位

根据需求分析,会展人才供应不足是目前局限我国会展业进一步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会展人才培养亟需加强,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通高校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兼有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任务,在会展人力资源战略体系中具有关键性地位,是会展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阵地,其中又以人才培养为基础。

2.1 普通高校的教育保障会展综合人才的供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

阶段,肩负着面向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各行各业提供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各种新兴的高等教育专业本身也反映了高等教育的“需求导向”,为新兴产业保障人力资源供给。普通高校的会展教育应该定位于推动会展行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既要为会展企业输送人才,也要为公共管理部门输送人才,与此同时还要为行业教育、培训和研究工作输送人才。这些会展人才的输送保障了行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奠定了我国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基础。

2.2普通高校的科研保障会展人才培养的智力支持普通高校是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肩负着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会展业是我国新兴的行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学科体系和行业发展理论还很不健全。普通高校是我国人才、知识、信息最为集中的地方,借助自身优势,普通高校将教育与行业发展相结合,建立起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总结和发展会展专业理论和学科体系,同时也可保障会展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

2.3普通高校的社会服务保障会展业的快速发展普通高校肩负着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任务。除了上述的教育服务社会、科研服务社会以外,普通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信息优势,面向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展开咨询服务,或者是通过信息收集、整理、加工、传播、交流、运用等展开信息服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社会服务,都将立足于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为会展业发展、会展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大学专业设置的一般规律,社会对某一行业领域的人才形成紧迫的需求,同时该新兴行业具备各种明显的条件且有长期发展的可能,就有必要设置这一新专业,以集中培养国家所需的专业人才。我国会展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会展高等教育,起步于2000年,我国会展高等教育经过短期的酝酿,在2004年后进入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阶段。尽管涉足会展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并不太多,目前大约80%的会展高等教育由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招收专科学生,约20%由普通高校提供,招收本科学生[6]。但是由于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在资源拥有量、办学规模、办学历史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随着会展经济的发展,会展人才培养在普通高校中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总体来看,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如下。

3.1 会展人才培养“布点”安排作为国家教育部确立的试点新办专业,在2003年到2005年期间,我国在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本科会展专业的高校共有14所,所办专业名称有会展经济与管理、会展艺术与技术[7],2009年又新增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西安外国语大学等12所高校开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尽管近年来我国开办会展专业的普通高校逐渐增加,但总体上依然属于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和布局的专业,呈现出宏观“布点”的分布状态。一方面,会展本科专业办学主要集中在五大会展产业带的中心城市,专业“布点”与产业发展的宏观布局相协调,同时也体现了普通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性。另一方面,会展本科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毕竟还属于新兴专业,学科体系、理论体系尚有不完善之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专业布点”使当前普通高校培养

会展人才带有“试验田”的性质,承担了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以求尽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具有推广意义和价值的会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战略任务。

3.2会展人才培养多学科嫁接目前开办会展教育的普通高校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整体上呈现出会展人才培养多学科嫁接的态势,体现出会展经济活动综合性强,会展学科边缘性、交叉性强的特点。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有6大类:第一,旅游管理类,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广州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北经济学院等;第二,工商管理类,如北京联合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第三,国际贸易类,如厦门国际会展学院、宁波万里学院等;第四,广告学类,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上海大学成教学院等;第五,艺术设计类,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第六,外语类,如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等[8]。

3.3会展人才培养分类进行会展人才需求类型多样,缺口巨大。普通高校的会展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对接,借助传统的学科专业平台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类型区分。目前普通高校开办的本科专业以“会展经济与管理”为主,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学生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这类人才培养主要提供会议、展览的策划和日常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是会展业内急需的策划人才。但是目前这类人才可替代性较强,专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其他具有辅助意义的本科相关专业是“会展艺术与技术”,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获得文学学士学位。这类人才培养主要提供展示设计、广告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和实践教学,所培养出的人才主要是会展业内的支撑型人才,专业技术突出,适用性较强。其次是会展人才培养的层次区分。随着会展行业的纵深发展,高层次应用型、研究型的人才也处于急需的状态之中,呼唤普通高校积极开办较高层次的会展教育,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智力支持与保障。目前个别普通高校如北京第---夕b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发展了会展研究生教育,虽然数量很少,但总体上代表了会展业高端人才、科研人才的培养方向,也体现了高等学校结合社会行业实践开展研究、完善、发展学科理论的重要价值。

4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思路

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普通高校在加强会展人才培养体系、推动我国会展业健康快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以下为笔者对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提出的几点思路。

4.1 紧握人才需求脉搏,稳步推进会展人才培养战略会展人才需求分析是普通高校开办会展教育的先期课题。教育为社会生产服务,纵向延伸进产业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决定了教育具有一定产业化的特征,需要重视供需平衡的客观规律。会展人才总量需求大,但分类分层明显,具有“金字塔”分布特性;在不同时空范围内分布不均匀,具有带状分布特性。因此普通高校既要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会展综合人才培养的重任,又要谨慎筹划会展教育的办学规模,避免会展人才供给的结构性过剩。普通高校在会展人力资源战略中的作用不仅仅是综合性专门化人才的供给,也不能简单地以扩大人才

输送规模来表现,更多地是表现为智力成果的转化、专门人才进入社会后对社会化会展教育的推进。

4.2 分析人才应用空间,树立人才培养的胜任力导向会展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会议、展览、奖励旅游、大型节事活动都是会展人才广阔的应用空间,同时也对会展人才的能力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目前会展人力资源的有关分析中比较看重展览部分,因为这一部分与其他行业的界限相对清晰,比较容易统计,但也不能忽视会展业其他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普通高校在培养会展人才时需要根据当前会展行业的发展布局、趋势和业内分工来把握人才培养要求,确保会展专业学生能够获得进入该行业的胜任力。从学生个体角度看,职业意识、知识、技能是个人胜任力的显性构成要素。在职业意识培养方面,高等学校要赋予学生完整的行业认识,充分认识会展业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知识习得方面,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来赋予学生多样化的知识背景,使其适应会展业务综合性特点;在能力培养方面,高等学校可通过专业课程模块化教育来培养学生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使其适应会展业务专门化特点。除此外,胜任力的获得还受到若干隐形因素的影响,如社会角色、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普通高校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展开隐形因素的自我培养,关注会展人才的健康成长,培养真正具有行业胜任力的会展综合性人才。

4.3 拓宽校企合作领域,锻炼会展师资队伍会展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级阶段而出现的新的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会展业的历史不过百年,会展教育的历史只有30多年,会展业的理论研究总体比较薄弱∞]。我国普通高校会展教育起步虽晚,但凭借自身资源的整合获得了跨学科嫁接的优势,较好地启动了会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工作。但后续发展中依然面临着师资不足、教材不足等问题,其中又以师资不足为根本。作为国内最有知识、信息优势的领域,普通高校会展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还需要强化内部建设,鼓励教师自身的培养和提高。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学科理论的总结和延伸、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普通高校建立师资培养锻炼的激励机制,拓宽校企合作领域,为多学科背景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锻炼提高创造条件,会展师资整体力量将得到极大地提高,会展人才培养中的根本问题将得到解决阳]。

4.4 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发挥会展人才培养后发优势会展业在国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科学的管理经验。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经验借鉴、科技文化成果利用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但后发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我们会展业发展的持续竞争优势、改变后发地位,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从人力资源战略高度考虑,普通高校是会展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谋求发展”,通过对外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吸收国外优秀的学科理论,为我国会展人才培养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料,提高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节约教育资源。这一思路既可以确保人才培养方面获得后发优势,又可以为我国会展业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参考文献:

[-13杨顺勇,曾亚强.上海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

析[J].商场现代化,2007(1):261—262.

[-23王敬文.会展人才需求与日俱增IN].市场报,2008一

05—14(19).

[33王绍文.年薪lo万难觅项目经理武汉会展高层人

才匮乏[EB/OLI.[2008—06—17].http://news.

sina.corn.cn/s/2008—06—17/0731 14029471s.html.

[43蒋昕.会展与商务人才培养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 学报,2006(11):152—154.

Is]蓝星,詹朋朋,皮耐安.建立符合国情的会展教育模 式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96—98.

[6]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 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6(5):81—84.

[7]刘炳辉.中国会展教育能否跳出“青黄不接”怪圈?

[J].职业技术,2007(9):53—54.

[8]曾亚强.从会展产业到会展专业——由会展业引起 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上海应用技术学 院学报,2005(4):249—251.

[9]蒋昕,曹流.会展人才供需分析与培养探索IN].中国 旅游报,2006—12—15(7).

第二篇:南开大学会展人才培养

南开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会展管理系是南开大学泰达学院下属本科系部。为突出办学特色,南开会展在课程设置时秉持了“深基础,广涉猎;重实践,国际化”的12字方针。

深基础:在数学、英语、经济学、管理学、服务管理、项目管理等基础性课程方面,要上难度,保深度,使学生既能现时不吃亏——有效应对考研等事宜,也能未来有后劲儿——是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有力支撑。

广涉猎:见多才能识广,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专业本着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授课特点,以专题报告、专家讲座、实习等较为灵活的形式,传递给同学们更多的相关理论与感性认识。

重实践:以迎接时代挑战,敢于推陈出新,领导教育潮流的创新精神,提出全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通过聘用实践型教师,将实践浓缩于课堂,改革教学形式,将课堂聚焦于实践。

国际化:以一流办学理念、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质量、一流办学设施为宗旨,通过教师互换、学生互换、课程互换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核心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线性代数、会计学、管理信息系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统计学、会展概论、项目管理、会展营销、服务管理、会展英语、会议策划与管理、会展风险评估与管理、展览策划与管理、会展政策与法规;

技能课程:企业学导论、国际商务礼仪、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会展设计、会展物流管理、场馆规划与设计、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系统工程、财务管理、战略管理、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奖励旅游策划与管理、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文献检索与学术论文写作、跨文化管理、广告传播学、电子商务、会展理论与实践前沿系列讲座;

实训课程:市场调查与分析、会展旅游、会展创意与文案写作、酒店管理、企业研究方法;

毕业去向:毕业生将主要就职于展览集团、会展中心、会议公司等,也可以分配到政府、大型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单位去从事与会展相关的工作,如担任会议经理、参展经理等,工作地点一般为柏林、法兰克福、巴黎、米兰、巴塞罗那、拉斯维加斯、东京、新加坡、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

第三篇:普通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探讨

普通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误区分析及对策探讨

作者:王 泓

摘要: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供需矛盾尤为突出,显然大学毕业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普通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观念和方法上的误区是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

关键字:复合型;人才培养;误区;对策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已经接受了这一培养模式,很多大学将“复合型”定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但经过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复合型人才培养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出现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不满意,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质量不满意的“双不满”现象。笔者认为导致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普通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观念上和方法上的误区,并长时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一、普通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误区

(一)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使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产生误区

普通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都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但对社会需求的内涵缺乏科学的分析和理性的认知。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背景下,被市场眼前利益和所谓热点所误导,很难满足各个行业领域发展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发展迅速,其相关行业丰厚的收入吸引了比例众多的青年学生。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市场导向,自然导致学生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以眼前收入高、就业面宽为前提选择所谓的热点专业和热门课程,优中选优的毕业生才可能招聘到金融、证券等行业,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实体经济领域却相对受到冷落。市场的浮躁甚至畸形发展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健康的人文环境甚至是办学理念,使学校在教学资源配置、确定发展目标、学科专业设置中出现偏颇,盲目扩大学生规模的热点专业由于师资力量不足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应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增强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探求问题的进取精神上。同时要让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创业、就业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市场变化趋势有理性的认知,那就是未来经济健康发展,一定会走向实体发展之路,而不会长期走无规则的虚拟发展之路,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是创新和创造,前提恰恰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盲目追求复合型培养形式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形成的误区

由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能够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适应较宽的工作领域,因此许多普通高校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效仿研究型大学采取了按学科大类招生,即前两年通识教育、后两年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的教育模式。

普通高校尤其是经过本科生扩招,教学资源的局限及专业实力不均衡已经影响到整体教学质量,按大类招生后,部分学生甚至多数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到自己理想的专业,有些学生由于学习成绩排序相对靠后,只能不情愿地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收到挫伤。如果多数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到理想的专业,甚至只能落到不情愿的专业,按大类招生就失去了她的“自主选择专业”的实际意义。

在课程设置上,选修课程设置尽管知识领域较宽,但普通高校生师比较高,教学资源有限,开出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选择余地并不大,甚至选不到理想的课程。在专业课设置上,各学科课程各自独立,教学目的分散,由于缺少相互间的交流与衔接,形不成关联性和系统性,仅仅停留在课程复合的形式上,很难达到学生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在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上出现误区

建设学科复合型的专业而形不成专业复合型的师资平台。许多普通高校按照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高教司的学科、专业分类要求建设了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但往往专业设置在哪一学院就由哪一学院的相近学科组件专业师资团队,而大量的跨学科课程由其他学院教师承担。如商品学专业设置在某工科学院,但管理学、经济学等相关课程由其他学院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各自为政,很少针对专业特点和课程的相关性进行集体的教研探讨、分工合作,教材、案例很难根据专业的发展进行及时、有效的更新。其结果导致学生很难将所学课程进行衔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提高。

任课教师自身专业性强,缺少与专业相关的复合型专业知识结构。多数任课教师本身受所学专业的限制,如不能及时通过进修、培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所授课程赋予新的内涵与活力,就不能例举出生动的教学案例,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很难引导、调动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潜能。

二、普通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引导学生形成理性的市场认知

普通高等院校应确立健康的、立足长远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应首先树立健康的办学理念,深知不单单为眼前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更是为长远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性人才,这就需要摒弃将“经济欲望”当成学生个人理想的教育引导。

让学生在日趋激烈的创业、就业的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首先要引导学生对市场变化趋势有理性的认知,那就是未来的市场一定会走向实体经济发展之路,不会走向无规则的虚拟经济发展之路,而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一定是创新和创造。因此大学生的目光不能紧盯“高薪”领域、以目前收入的高低判定行业的优劣及择业的排序,应把在学期间的美好时光放在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上,包括专业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化修养,使自己能够适应更宽的职业种类、抓住发展机遇的能力更强。

为此,普通高校要深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和改革,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不再让盲目追求以钱生钱的虚拟经济为目标的欲望继续膨胀,避免普通高校的教育成为某些经济动物成长的温床,而要为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去努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鼓励他们在实体经济的发展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高校应保护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发挥个人专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任何一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举措,都应针对不同兴趣、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来整合配置教学资源。美国前国务卿赖斯在清华大学以“教育的重要性”为题所做的演讲中以她亲身的发展经历谈出感受:“如果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同时保持自己原来的兴趣,或许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普通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形成专业特色,使专业自身能够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努力建成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中创建跨学科新兴专业。其次,应尽快让学生明确专业方向,以使学生在学期间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教学资源,根据个人兴趣自主完成辅修专业或二学位的学习,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学习与实践。

普通高等院校应谨慎采用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因为这类学校大部分毕业生要面临就业,而大类招生使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较晚,不利于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一旦学生被动选择不感兴趣的专业,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学习兴趣一旦受到挫伤,其自主学习的潜能和创新思维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挥。

在课程建设上,普通高校不会有研究型大学那样充足的优质教学资源,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基础扎实、应用性强,有利于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已成为普通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次考试”照本宣科、死记硬背式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对思维活跃但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是一种伤害,也是毕业生对母校教学质量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让每一门课程跟上知识进步、科学发展的步伐,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同时采用针对问题的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给学生充分的自学、独立思考问题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发挥自身潜质,真正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丰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思维品质。

(三)构建复合型的教师队伍

不论是立足复合型新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是传统专业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具有复合型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都是保证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且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的教师,而普通高校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因为相当多的教师是在学科专业封闭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知识结构。要努力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和提高教师复合型专业技能,一方面教师应转变观念,对自身知识结构作相应的的调整,掌握新旧专业及不同培养规格对课程内容需求上的差异做相应的知识更新,另一方面,通过自学或培训努力拓宽自身专业领域,使自己成为具有复合知识和复合能力的教师。

形成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普通高校不仅要鼓励教师个人拓宽知识领域、提高复合型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一支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应有若干学科专业领军人物,统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局,突破学科壁垒组建复合型教学团队。应从管理制度上入手,鼓励高级职称教师开出跨学科选修课程,并鼓励正高级教师结合学科前沿做综合学科领域的学术讲座,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行业领域密切相关的专业,应聘请有实战经验的行业领域专家进入教学团队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并指导学生的学习与实践。

教师跨学科科研与合作是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科研与教学相融,科研成果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并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已成为高校的共识。而跨学科研究可以扩展学科的边界,用不同学科视角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得出更具科学意义的结论。同时通过跨学科研究完成知识的贯通衔接,帮助教师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复合型科研能力,并能指导学生用多学科的观点认识复杂事物,达到培养学生复合型应用能力的效果。教师跨学科的科研合作以及教师直接参与跨学科的科研指导,可以加深学科间的学术交往,形成跨学科科研平台。教师可邀请学生直接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对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着不同的培养规格和质量标准。普通高校应客观评估自身的办学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的综合优势,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合理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每一所普通高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特色,都应在自身条件下不断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局面,探索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

第四篇:会展企业人员需求

摘要:会展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将极大地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给市场人才需求结构带来巨大变化。然而,熟悉会展的商务人才的缺乏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会展业的发展。关键词:北京会展业 现状 趋势 人才

北京会展业具有独特的发展条件和优势,近年来,北京会展业无论在会展场馆建设和会展品牌打造上,还是在市场主体培养和会展人才培养上,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会展业出现了不断壮大的局面,展会活动由最初以展示、介绍功能为主的小型展会,逐步展会到以商务、交流和贸易为主的大型展会,截至2005年底,北京获得全球展览业协会认证的品牌展览有18个,【1】如: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中国国际石油石化技术装备展览会,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及技术交流会等,这些品牌展会极大地促进了北京会展业的发展,2005年会展业直接收入更达到61.1亿元。【2】

会展场馆是支撑会展业发展的基础,建国初期,为满足宣传和展示建设成就的需求,北京于20世纪50年代建设了几座重要的展览场馆,【3】如:北京展览馆,全国农业展览馆等,改革开放后,为满足会展业发展的需求,北京加快了场馆的改造和建设步伐,在对老馆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又相继建成了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和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等。

会展业对会展人才的专业知识和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的策划、组织管理、沟通协调、宣传推介等能力、外语水平较高的复合人才。缺乏专业的会展人才,已经成为成都市会展业发展的瓶颈。北京会展业现有的从业人员较少受过专门培训,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组织、策划、管理与服务等实践能力,并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体制。这造成了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达不到应有的水准,不利于展会品牌的建立。

由于北京国际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许多国际大型会展如西部博览会、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在北京举办,需要大量陪同口译、同声传译等人才。由于展销的产品种类繁多,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还要有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如2010年11月在成都举办的中国-欧盟投资贸易合作洽谈会,与会的有来自欧洲各个国家的领事和商务代表,说的语言有英语、法语、德语。各个推介会现场要求有能够胜任的相应语种的同声传译人才。由于该洽谈会推销的产品以欧洲的高科技前沿产品为主,如能源电力、机器设备销售、金融等行业;不仅要求翻译人员有良好的外语表达能力,还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不是一般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所能胜任的,对外语专业的学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从中国会展业的现状来说。高度综合性和极强实践性是鲜明的特点。垒球化、品牌化、专业化、规范化的路还很长,需要我们具备很多条件。欲成为会展行业发展强大的生力军,必须具备:很强的公关活动能力、出色的资源整合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思维活跃文笔出众、知识面广等基本素质。还要以一颗适合的心,选择合适的发展空间。为中国的会展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成都会展业发展前景广阔,给商务、会展、贸易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同时也要求商务人员提高自身的从业素质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1】文魁 北京会展业发展研究 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6

【2】沈丹阳 中国展览业发展报告 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7

【3】过聚荣 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第五篇: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要实现的目标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高校管理层、职业导向、就业、教学理论等方面阐述了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校为实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整体素质构建而组织的教学模式。目前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上世纪90年代初体育专业进行设置的,虽然随后有一定的修改,但随着我国整体经济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对于健身、健康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原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例如人才培养过“专”、学生对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模式过于单

一、课程设置未考虑社会实际需求、人才培养与学生就业脱节。在“互联网+”的创新背景下,如何以职业为导向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1指导思想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不仅要求知识的体系完善,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侧重知识的实用。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从思维变革,以多维度创新理念为前提,以职业为导向,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职业、就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关键节点在师资队伍建设质量,重点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建立科学、灵活的考核体系,遵循学生的生理特点,建立科学、高效、实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1.2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标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生在校的四年时间通过系统化、实用化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打造一支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及产、学、实践、就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2.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2.1教学内容相对体育科技发展滞后

虽然体育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历经修订数次,但教材本身就相对体育科技最新、最前沿知识有滞后性,未能解决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所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汲取先进的理论,不能掌握最新的体育科技发展。

2.2教师队伍不能满足新的教学体系和社会需求要求

学生最终的素质和能力,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专业教师的能力高低对培养出的学生质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大部分教师是“单一”型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整体素质无法完全满足教学、社会需求。所以对人才模式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对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督促,只有师资队伍质量整体得到提升,人才培养才能有坚强的“基石”。

2.3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普通高校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以竞技类为主,其他大众亟需的项目开设的较少,如传统体育、社会体育、康复体育等项目。还有课程开设不能衔接学生实习、就业等环节,只强调“专业”,而忽视休闲性,如健身、户外旅游、体育产业、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这些导致学生的就业能力受限,发展空间受到限制。

3.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策略

3.1学校管理层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人才培养模式要变革要创新,需要有巨大的推动力量。对于高校而言,推动力量只能自上而下,利用学校的行政力量,以学校相关的管理条例的形式去自上而下进行贯彻。学校管理层在思想上重视,在制度上能坚决执行,使院系、教师看到这种要变革创新的决心,再辅之以一定的激励措施,才能使教师由被动转变向主动创新过渡。

3.2汲取国内外先进经验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在此过程中要汲取美国、日本、英国等教育比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构建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3.3在教学中要引入动机理论、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以刺激学生学习主动性

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按需施教、因材施教。但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自小生活环境不同、个人受教育程度不同、个人特长不同、成长经历差异较大,故在身心方面的个体化差异较为明显。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学习的驱动力,是摆在每一位专业教师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在教学环节中要引入动机理论,情景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促使学生学习,使他们掌握扎实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3.4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以就业为导向

教育部规定如某专业连续几年就业率较低,将亮黄牌限制招生,如果没有改观将停止招生,所以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而要提高学生就业率,就要加强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一体化教学。在校内应该建立学生实践技能培训中心,使学生在其中能够得到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然后利用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让学生得到职业技能的锻炼和训练。总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多方联动、多维度创新的过程,更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要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人民的需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社会体育市场建设和社会体育事业发展服务的本领。

作者:王伟 王敬 单位:邯郸学院 邯郸市农林路小学

参考文献:

[1]张广群.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辽宁师专学报,2015(2):64-67

[2]王玉侠,李润中.基于就业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环节一体化培养模式设计[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5):39-40

[3]王刚军.构建以职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4,29(6):51-55

下载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构想

    工程建设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构想 面向21世纪,高职高专教育的改革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这就要求教学模式必须加强素质教育,拓展专业口径,促进教学与......

    会展分析

    (一)SWOT分析 优势:本届年货购物节为期36天,创同类展销会展期之最,时间充裕;消费者在购物之余,既可在蟹岛度假村休闲度假,与家人欢度节日,还有机会凭购买小票免费畅游17项嘉年华大......

    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5篇模版]

    “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讲座听后感 班级:14旅本2班 姓名:王珏茹 学号:1409101074 3月26日,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同学参加了旅游文化产业学院举办的“2017会展专业应用型人才......

    需求分析

    需求性分析 (网络书店管理系统) 一、概述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网上书店作为出版社一种全新的销售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打破了传统销售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

    需求分析

    1、对投标人的要求 投标人必须认真阅读以下内容 ,以免造成投标失败。 1)投标人必须保证所提供的产品货真价实,所有产品均提交原始设备生产厂商证明。 2)设标人对招标人提出的需......

    会展案例分析

    案例一: “第16届中国(深圳)国际玩具及礼品展”于2008年10月24-27日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展会的专业程度、规模和质量都超越以往各届,成为奥运年中国最大的礼品、玩具及家居......

    基于秦皇岛会展经济发展的会展口译人才培养初探

    基于秦皇岛会展经济发展的会展口译人才培养初探近年来,秦皇岛市正在努力创建“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会展经济在“旅游立市”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会展人才作为会展经......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景教学

    试析会展教育的实景教学法 国际经济贸系 邓志虹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法成为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探讨改革会展教育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