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市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住宅楼集中建设和供应问题的通知(盐政发〔2004〕27号,2004
盐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市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农民住宅楼集中建设和供应问题的通知
盐政发〔2004〕27号
(2004年2月2日)
盐都县、城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市各有关委、办、局,市各有关直属单位:
1999年我市制订了《关于农民多层住宅楼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盐政办发[1999]118号),这一意见的实施,对于节约市区用地、规范近郊村农民建房行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运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需加以改进和完善。为此,特作如下通知:
一、凡在市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明确的范围为准)和其他规划控制范围内,村民需解决住房问题的,一律以集中建设多层住宅楼的方式解决,不得新划宅基地建房,以节约市区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集约效益,避免因城市建设导致“二次拆迁”。农民住宅楼可与拆迁安置定销房、商品房并轨建设;在并轨建设中,应留足建设农民住宅楼的土地,以便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安置符合入住条件的农民。
二、农民住宅楼建设纳入城市统一规划和正常房地产开发管理,土地一律以出让方式供应,实行市场化开发建设。现有规划选址继续保留;因城市扩展需要为有关村新选址的,由所在县(区)提出申请,市规划局会同市国土局提出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农民住宅楼一般在各村合适的地块建设,也可与相邻村在适宜的地点合建。农民住宅楼的土地出让金中政府收益部分和各项建设规费实行封闭运作,在市国土局设立专户储存,用于对符合入住条件村民户的补助;前期工作由市国土局及土地储备中心会同属地县(区)政府进行,并制订逐村逐年的建设供应计划;农民住宅楼与定销房、商品房并轨建设后,要明确由开发单位对原农民住宅小区进行综合整治,统一实施物业管理,将此要求载入土地出让合同。
三、凡符合农民住宅楼入住条件的村民可享受的优惠是:房屋售价(含库房)按商品房全额成本价确定(具体由市审计局、物价局共同核定),不计利润,并免收土地出让金中政府收益部分和各项建设规费。这一优惠条件由市国土局在土地出让合同中载明,并与开发商据实结算。符合条件的住户可根据需要直接向开发商定购房屋,享受优惠的建筑面积为:3 人及3人以下户90平方米,4人及4人以上户人均25平方米;超过部分按市场价结算。所购房屋可以上市交易,但不得重新申购农民住宅楼和享受这方面的优惠。
四、享受购买农民住宅楼优惠待遇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本村村民常住户,在该村具有生产生活资料,主要劳动力一直在本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因子女嫁娶或家庭人口组成结构复杂等原因,现有住房人均建筑面积不足20平方米,确需分户居住的;
(二)原本村现役军人配偶及子女无住房的,且配偶户口已落户在当地村组的;
(三)刑满释放或解除劳教回乡等必须安排住房并确已在当地村组落户的无房户;
(四)原本村村民房屋出售给符合建房条件的本村村民,并已办理宅基地转让手续,自身无其他住房的房屋转让户。对因国家建设需要拆迁,已得到全额补偿的零星或成片拆迁户,如其为便于生产生活,仍要求在原村居住的,可享受购买拆迁安置定销房的待遇。1
五、凡符合享受农民住宅楼优惠政策的村民要求购房,先由户主提出申请,经所在村和乡镇(城郊工委、街道办事处)审查并签署意见报市国土局。市国土局定期会市规划局、属地县(区)政府进行审定,并在所在村进行公示。房屋购买后,依法办理各项权属证书。
六、农民住宅楼建设和供应工作由市国土局牵头并负责全过程的督查落实,市规划局、建设局、房产局、物价局等部门密切配合,属地县(区)政府、乡镇(城郊工委、办事处)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有关村组要顾全大局,服从统一安排,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盐都、城区、市开发区分片建设范围的农民住宅楼建设和供应按本通知规定执行,自行组织实施。
本通知的有关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盐政办发[1999]118号文件同时废止。凡未正式开工的农民住宅楼,一律停止建设,按本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对正在实施建设的和进行通平等前期工作的农民住宅楼,由市国土局、规划局进行清理结算,搞好善后处理并代表市政府收回剩余土地。
二○○四年二月二日
第二篇:盐规[2007]_69号附文盐城市市区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
盐城市市区经营性建设用地
容积率规划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建设用地容积率的规划管理,维护建设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创优服务发展环境,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根据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关于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反规定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市场经济活动,为个人和亲友谋取私利的处理规定》(中纪发〔2004〕3号)、《建设部关于加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规划管理工作的通知》(建规〔2002〕270号)和《江苏省建设厅、监察厅关于切实加强经营性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和监督检查的通知》等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盐城市市区进行招标、拍卖、挂牌的经营性建设用地。
第三条 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前,规划部门应当严格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科学确定容积率和其他开发强度指标。
第四条 规划部门对建设用地和建设项目实施规划许可,应保持容积率指标规划管理的延续性和一致性。对同一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规划方案审定、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核定的容积率指标及相应的总建筑面积应当相符合。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后,建设单位应严格按照土地出让规划设计要点中核定的容积率指标进行开发建设,原则上不得调整。分期开
发建设的用地,各期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确定的建筑面积总和,不得突破土地出让文件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
第五条 规划设计条件(要点)是政府出让土地的约定条件,其中容积率指标是规划设计条件(要点)的核心内容之一。土地一经出让,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擅自更改规划设计条件(条件)确定的容积率,也不得依据政府会议纪要等非法定形式调整容积率。规划设计条件的容积率调整突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应当依法先行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土地出让后,规划设计条件(条件)确定的容积率指标确需调整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城市总体(分区、专业)规划调整或修编造成地块发展条件变化的;
2、因城市基础设施、公益性公共设施建设需要导致已出让地块的大小及相关建设条件发生变化的;
3、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发生变化的。
符合以上条件的,在不影响国家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规划部门可以按规定程序重新核定经营性用地的容积率指标,商国土部门后报市规划委员会研究批准。
第六条 容积率指标的调整程序
1、调整规划设计条件(要点)确定的容积率,应当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并说明调整理由。
2、规划部门应组织专家,对调整的必要性和规划调整方案
-2-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并向社会公示和组织听证。经专家论证、社会公示和听证,认为确需调整容积率的,应提出调整建议并附论证、公示、听证结论等相关材料报市规委会研究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3、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规划部门方可办理后续的规划审批,并抄告国土等有关部门,告知建设单位办理相关手续。
4、经批准提高容积率的,建设单位必须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补充协议,补交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规划部门按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及补充协议、土地出让金差价和相关建设规费补交手续及市政府审批的意见,办理相关规划手续。
第七条 容积率计算规则
1、容积率系指一定地块内地上总建筑面积计算值与总建设用地面积的商。地上总建筑面积计算值为建设用地内各栋建筑物地上建筑面积计算值之和。建筑面积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该规范未明确的,按照本办法执行。
2、当住宅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4.9米(2.7米+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住宅建筑层高大于7.6米(2.7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3、当办公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5.5米(3.3米+2.2米)时,-3-
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办公建筑层高大于8.8米(3.3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4、当普通商业建筑标准层层高大于6.1米(3.9米+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2倍计算;当普通商业建筑层高大于10米(3.9米×2+2.2米)时,不论层内是否有隔层,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的3倍计算。
5、计算含阳台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阳台部分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其水平投影面积的一半计算。
6、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1.5米以上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该层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地下空间的顶板面高出室外地面不足1.5米的,其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如建筑室外地坪标高不一致时,以周边最近的城市道路标高为准加上0.2米作为室外地坪,之后再按上述规定核准。
7、架空层建筑底层布置层高3.0米以上架空层,其建筑面积可不计入地块容积率,但电梯井、门厅、过道等围合部分应计入容积率。架空层应满足以柱、剪力墙落地;视线通透、空间开敞;无特定功能,只作为公共休闲、交通、绿化等公共开敞空间使用。
架空层应计入建筑层次。
8、住宅、办公、普通商业建筑的门厅、大堂、中庭、内廊、采光厅等公共部分及屋顶,独立式住宅建筑和特殊用途的大型商
业用房,工业建筑、体育馆、博物馆和展览馆类建筑暂不按本办法计算容积率,其建筑面积的计算值按照《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的规定执行。
9、计算含底层车库建筑的容积率指标时,层高小于2.2米的底层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0、新建的三层(含三层)以上公共停车库建筑面积不计入容积率。
11、设计单位应在总平面图上分别注明建筑使用性质、层次、建筑面积和总建筑面积计算值。
第八条 竣工验收中容积率核定的相关措施。
规划部门应严格依据土地出让文件规定的用地规划红线范围内依容积率计算的总建筑面积控制建设项目的实施,采用倒扣控制建筑面积的方法,即在规定的建筑面积上限指标基础上核减分期开发的建设项目建筑面积,一旦达到建筑面积上限值,则不得批准剩余未实施的建设项目。
第九条 本办法由盐城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第十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本办法实施之日前已取得经营性建设用地开发权的项目容积率管理办法按市政府批准同意的城市规划专项整治有关文件执行。市城市规划区其他范围内经营性建设用地容积率规划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篇: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自贡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自贡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四川省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自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自贡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自府办发〔2010〕25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自贡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〇年七月二十日
自贡市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和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促进和规范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是指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在集体建设用地上集中建设的农民社区。一般聚集规模不低于40户。
第三条 我市市辖区内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国土资源、城乡管理行政执法等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和权限开展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第五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控制单家独院,推广多户联建,鼓励建设多层高层住宅。城镇规划区内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采取统规统建方式,以建设多层和高层住宅为主;其他区域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采取统规统建和统规自建相结合的方式,以建设多层和低层多户联排住宅为主。
第六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符合规划原则。各乡镇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编制其乡镇规划、村庄规划,按法定程序批准后用以指导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所在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和所在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涉及历史文化古镇、街区的,必须与保护规划相衔接。
(二)节约用地原则。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必须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坚持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原宅复垦。
(三)配套建设原则。农民集中居住区要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水、电、气、路网及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广电等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
第二章 报批程序
第七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采用项目建设形式报批。项目建设主体为项目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
第八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和用地的报批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申请。农户向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建(购)房申请,并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订退出原宅基地协议,经村民会议到会人员过半数通过并形成决定,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向乡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和国土所提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申请和用地申请。
(二)乡镇审查上报。乡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办公室和乡镇国土所在8个工作日内对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申请和用地申请进行初审后,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人民政府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并附农户建(购)房申请、退出原宅基地协议、村民会议决定、集中居住区位置示意图、规划范围内1:1000或1:500现状地形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或登记表)、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地质勘察报告等资料分别报市、区县政务服务中心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办理(规划区内的报市政务服务中心、规划区外的报区县政务服务中心)。
(三)用地预审。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接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用地预审,提出用地预审意见。
(四)规划选址。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接到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申请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现场踏勘,并根据相关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用地预审意见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提出选址意见,同意选址的拟定出规划设计条件,交由项目业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须编制两个以上方案)。
(五)用地审批。在规划区外的,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审核意见,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区人民政府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意见后,由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颁发《农村建设用地批准书》。在规划区内的,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初审意见报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后,由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7个工作日内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市人民政府作出批复意见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颁发《农村建设用地批准书》。乡镇人民政府需将批准结果进行公示,属统规自建的,应逐宗落实到建房申请户。跨组或跨村建设集中区的,参照《自贡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细则》(自统领〔2010〕3号文印发)的有关规定执行。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涉及占用农用地的,须先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农用地转用。
(六)规划审批。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及时对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
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并依法取得用地手续的,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并送同级城乡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备案。
(七)建筑设计审查和备案。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业主应依据审查合格的规划设计方案,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勘察、设计单位进行建设工程勘察和施工图设计,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进行技术审查和向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行政性审查和备案。
(八)施工许可。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属统规统建且投资和建设规模达到法定限额的,建设业主还须依法招标确定符合相应资质的施工企业。对经审查合格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业主的申请和相关报件资料,在5个工作日内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并报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城乡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备案。
(九)竣工验收。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建设竣工后,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时申请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进行综合竣工验收,经验收合格的,在10个工作日内由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通知书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发建设用地竣工验收通知书。
(十)档案报送。项目业主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向城建档案管理单位报送符合《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要求的建设工程档案。档案经审查合格后,再进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
(十一)登记发证。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竣工验收后,凭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通知书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发的建设用地竣工验收通知书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出具的退还宅基地证明书以及相关报件资料办理房屋、土地登记。
第三章 规划建设管理
第九条 规划区、风景名胜区、自然资源保护区、历史文化保护区(或名镇、名村)、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管理工作由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他区域的规划管理由市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驻区规划办负责。
第十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管理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其项目应当委托符合资质的监理单位实施监理,并由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第四章 建设用地管理
第十一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农户宅基地面积不得突破法定标准。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应安排相应规模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用地。农民集中居住区用地总规模不得突破参与建(购)房农户原宅基地复垦的总面积。
第十二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购)房户必须放弃原有宅基地使用权。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督促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原宅基地拆迁和退出,原宅基地未退出前,不得办理新址土地使用证。建(购)房户退还原宅基地后,应书面申请原宅基地使用权注销,由原登记机关负责注销登记,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收回原宅基地使用权;建(购)房户在入住农民集中居住区3个月后不退出原宅基地的,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可以由原登记机关直接办理宅基地使用权的注销登记。新址建设经规
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验收合格,且原宅基地复垦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新址土地使用证。原有住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可参照自统领〔2010〕3号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十三条 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乡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城乡管理行政执法部门应加强日常巡查,对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违反规划建设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及时责令其停止建设,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处。
第十四条 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过程中,出现违法用地、破坏耕地以及进行房地产开发等情况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及时制止,并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查处。
第十五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或以权谋私等行为的,由有关机关追究其违法、违纪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十六条 荣县、富顺县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市城乡规划建设和住房保障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管理行政执法局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成办发〔2011〕82号
签发时间:2011-08-26
生效时间:2011-08-26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的意见》(成委发〔2008〕5 号)和《关于进一步改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关工作的通知》(成委发〔2008〕41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 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统筹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的工作机制
(一)全面加强各类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对全市历年来以各种形式安置农民所形成的集中居住区,包括在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的新居工程小区、征地拆迁安置小 区、土地整理项目安置小区等城镇新型社区;在城镇规划区外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农村聚居点、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等农村集中居住区,均应 纳入统筹建设管理的范围,在工作机制建设上实现全域覆盖并全面规范。
(二)切实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七项机制。各区(市)县和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梳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中统筹协调、统筹编制实施 方案、建设管理、物业和社区管理、就业促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检查七项机制建立健全情况并进行全面自查,确保在2011年10月底前解决制度建立、机构和人员配置、责任分工、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缺位和不到位问题。
(三)严格落实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责任主体。农民集中居住区竣工入住后,所在乡镇(街道)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本区域农民集中居住 相关统筹协调事项和对村(社区)的工作指导;区(市)县统筹、建设、房管和民政部门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业务的指导主体,按照各自职能,负责指导乡镇(街 道)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设施,建立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健全小区自治管理机制,加强国土、物管、就业、社保、医保等方面 的政策宣传,加强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着力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管理水平。
二、切实整改已入住农民集中居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加紧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由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市建委、市委统筹委指导督促,对2004年以来全 市建成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配套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配套未到位的小区,要严格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及农村新型社 区“1+13”、新居工程“1+11”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逐村逐点制定整改计划和工程实施方案,分类列出整改工程实施进度表,加紧施工,确保 在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整改任务,此项工作整改完成情况纳入对区(市)
县专项工作目标考核。
各区(市)县要按照便民、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金融服务、信息化服务、公用事业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及社会组织服务等方面网点、场地及设施 的布局和建设,不断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新型服务需求。由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相关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 施,配置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用房和业主活动用房,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区群众的需要,因地制宜集中配套建设“两房”(工具房和养殖房),有效保障农民集中 居住区环境整洁。
(五)多渠道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区设施建设管理资金。2004年以来,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需要新增、维护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设施的,可以向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专项资金;应由村(社区)本级配套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设施存在缺项或不足的,在群众自主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相关民主管理程序的规定,使用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进行完善配套。
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未建立之前,农民集中居住区竣工入住后,统规统建小区发生的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费用,原则上由项目建设主体负 担,区(市)县、乡镇(街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统规自建小区发生的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费用,由小区业主自行协商解 决,共同分担。
(六)在规范化物业管理之前实施过渡期小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自治管理和物业管理机制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过渡期小区管理体制,结合是否存在跨乡镇(街 道)、跨村(社区)集中入住的情况,以小区所在村(社区)的村委会(居委会)成员为主体,吸纳入住小区的居民代表和乡镇(街道)选派的人员,组成小区管委 会,在过渡期内共同实施小区物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直至小区建立自治组织或成立专业物业管理机构时退出。
三、加快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自治管理的长效机制
(七)全力推进城镇新型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建设。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按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设的城镇新型社区,参照《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成人发 〔2007〕21号)和《成都市城市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103号)规定,严格执行现行政策、办法和标准,为农民集中居住区提供完 善的物业管理服务,督促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及时缴存到位。
(八)深入探索农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体制。由市建委牵头,会同市委统筹委、市房管局制定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各区(市)县政府结 合自身实际,区分不同类型、规模和区位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立政策体系,细化技术标准,逐步构建完善“政府引导、自治管理、市场导向、分类施治”的农村集 中居住区物业管理体制。
(九)加强农村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缴存和监管。农村集中居住区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统一由项目实施主体和个人共同负担和缴存,标准如下:多层(含三层及以下)住房为主的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由项目实施主体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的1.5%缴存;高层(配电梯)住房为主的 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由项目实施主体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的2%缴存。个人缴存的具体标准由项目所在区(市)县政府确定。专项维修资金应当纳入专户统筹监管,其使用管理应当遵循专款专用、方便
快捷、公开透明、受益人和负担人相一致的原则。
(十)全面强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和自治管理。由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制定农民集中居住区群众自治组织设置和保障群众享受民主权利的指导意见,各区(市)县负责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建设,指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健全各类组织,为农民 集中居住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乡镇(街道)在安排和分配村(社区)工作经费时,要统筹兼顾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相关资金需求,要依据《成都市 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农民集中居住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的具体核定管理办法。
(十一)深入开展“三新”活动。由市文明办负责,在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深入开展以“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主题的“三新”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 作用,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民主自治、自我服务、共建共享。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注重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自主、自立、自强意识,促进农民群众文明素质 提升和文明习惯养成(十二)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典型示范。广泛开展争创和谐文明农民集中居住区活动,对评选为成都市和谐文明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3年。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
www.xiexiebang.com 填报时间: 2011-09-06 责任单位: 市政府办公厅
文
号:成办发〔2011〕82号
签发单位: 签发时间:2011-08-26 生效时间:2011-08-26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提高农民集中居住质量的意见》(成委发〔2008〕5号)和《关于进一步改进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有关工作的通知》(成委发〔2008〕41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落实统筹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的工作机制
(一)全面加强各类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对全市历年来以各种形式安置农民所形成的集中居住区,包括在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的新居工程小区、征地拆迁安置小区、土地整理项目安置小区等城镇新型社区;在城镇规划区外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设的农村新型社区、农村聚居点、灾后重建集中安置点等农村集中居住区,均应纳入统筹建设管理的范围,在工作机制建设上实现全域覆盖并全面规范。
(二)切实健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七项机制。各区(市)县和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要认真梳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管理工作中统筹协调、统筹编制实施方案、建设管理、物业和社区管理、就业促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监督检查七项机制建立健全情况并进行全面自查,确保在2011年10月底前解决制度建立、机构和人员配置、责任分工、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缺位和不到位问题。
(三)严格落实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责任主体。农民集中居住区竣工入住后,所在乡镇(街道)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本区域农民集中居住相关统筹协调事项和对村(社区)的工作指导;区(市)县统筹、建设、房管和民政部门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管理业务的指导主体,按照各自职能,负责指导乡镇(街道)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套设施,建立小区物业管理机制,健全小区自治管理机制,加强国土、物管、就业、社保、医保等方面的政策宣传,加强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的上岗培训,着力提升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管理水平。
二、切实整改已入住农民集中居住区存在的突出问题
(四)加紧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由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具体负责,市建委、市委统筹委指导督促,对2004年以来全市建成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配套情况进行全面排查,对配套未到位的小区,要严格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及农村新型社区“1+13”、新居工程“1+11”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逐村逐点制定整改计划和工程实施方案,分类列出整改工程实施进度表,加紧施工,确保在2011年底前基本完成整改任务,此项工作整改完成情况纳入对区(市)县专项工作目标考核。
各区(市)县要按照便民、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金融服务、信息化服务、公用事业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及社会组织服务等方面网点、场地及设施的布局和建设,不断满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群众多样化的新型服务需求。由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相关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实施,配置农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用房和业主活动用房,根据农民集中居住区群众的需要,因地制宜集中配套建设“两房”(工具房和养殖房),有效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区环境整洁。
(五)多渠道保障农民集中居住区设施建设管理资金。2004年以来,依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修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需要新增、维护和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可以向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申请专项资金;应由村(社区)本级配套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存在缺项或不足的,在群众自主的前提下,可以按照相关民主管理程序的规定,使用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进行完善配套。
在农民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未建立之前,农民集中居住区竣工入住后,统规统建小区发生的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费用,原则上由项目建设主体负担,区(市)县、乡镇(街道)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给予一定资金补贴。统规自建小区发生的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维修费用,由小区业主自行协商解决,共同分担。
(六)在规范化物业管理之前实施过渡期小区管理体制。尚未建立自治管理和物业管理机制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实施过渡期小区管理体制,结合是否存在跨乡镇(街道)、跨村(社区)集中入住的情况,以小区所在村(社区)的村委会(居委会)成员为主体,吸纳入住小区的居民代表和乡镇(街道)选派的人员,组成小区管委会,在过渡期内共同实施小区物业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直至小区建立自治组织或成立专业物业管理机构时退出。
三、加快建立农民集中居住区自治管理的长效机制
(七)全力推进城镇新型社区物业管理规范化建设。在城镇规划区范围内,按照城市居住小区标准建设的城镇新型社区,参照《成都市物业管理条例》(成人发〔2007〕21号)和《成都市城市住房专项维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政府令第103号)规定,严格执行现行政策、办法和标准,为农民集中居住区提供完善的物业管理服务,督促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及时缴存到位。
(八)深入探索农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体制。由市建委牵头,会同市委统筹委、市房管局制定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指导意见,各区(市)县政府结合自身实际,区分不同类型、规模和区位的农村集中居住区,建立政策体系,细化技术标准,逐步构建完善“政府引导、自治管理、市场导向、分类施治”的农村集中居住区物业管理体制。
(九)加强农村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归集缴存和监管。农村集中居住区住房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专项维修资金统一由项目实施主体和个人共同负担和缴存,标准如下:多层(含三层及以下)住房为主的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由项目实施主体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的1.5%缴存;高层(配电梯)住房为主的集中居住区,专项维修资金由项目实施主体按照每平方米建筑面积成本价的2%缴存。个人缴存的具体标准由项目所在区(市)县政府确定。
专项维修资金应当纳入专户统筹监管,其使用管理应当遵循专款专用、方便快捷、公开透明、受益人和负担人相一致的原则。
(十)全面强化农民集中居住区公共服务和自治管理。由市民政局负责,牵头制定农民集中居住区群众自治组织设置和保障群众享受民主权利的指导意见,各区(市)县负责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农民集中居住区全面建设,指导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健全各类组织,为农民集中居住区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实施社会管理。乡镇(街道)在安排和分配村(社区)工作经费时,要统筹兼顾农民集中居住区的相关资金需求,要依据《成都市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村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农民集中居住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村级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专项资金的具体核定管理办法。
(十一)深入开展“三新”活动。由市文明办负责,在全市农民集中居住区深入开展以“新家园、新生活、新风尚”为主题的“三新”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区民主自治、自我服务、共建共享。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注重典型示范,引导农民群众树立自主、自立、自强意识,促进农民群众文明素质提升和文明习惯养成
(十二)建立奖励机制促进典型示范。广泛开展争创和谐文明农民集中居住区活动,对评选为成都市和谐文明农民集中居住区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执行,有效期3年。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