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5篇

时间:2019-05-12 12:11: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什么是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什么是文化》。

第一篇: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种习俗、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起着导向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管理现象,它是企业在动作过程是所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

企业文化的要素有哪些: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传统和作风;企业道德和企业形象。

企业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社会性、民族性、渗透性、传统性、地域性、变革性和潜意识性。企业文化的四个层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

企业文化有哪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控制约束功能和激励功能。

研究企业文化的方法有哪些:环境观;发展观;观察法;实证法;历史方法;辩证法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前占统治地位的管理理论是什么:泰罗的“科学管理”管理理论 企业文化理论的直接来源是什么:行为科学理论。

企业文化形成的标志是什么:《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精神支柱》,《寻求优势——美国成功公司的经验》,《日本企业管理艺术》 什么是一般企业的企业文化观: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可以移植

什么是管理文化:企业家精神、管理理念、管理方针、管理价值取向、管理风格 管理文化的核心是什么:员工关心企业

什么是企业文化再造:根本性的再思考、关键性的再设计

什么是企业宗旨:从根本上定义企业从事的事业

什么是企业价值观:生产观、服务观、环境观、营销观、管理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战略观、成本观、动力观、市场观。

什么是企业的经营理论:企业定位、经营方式、行为规范。

什么是企业的管理理论:人性观、发展观、价值观、方法观

什么是一般企业的服务理论:满意+惊喜

什么是一般企业的服务宗旨:顾客至上,质量第一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什么是企业论理:职业道德、人际关系、职场氛围、企业价值观

什么是管理文化的核心:社会观、企业观、个人观

什么是企业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一种由住处技术和网络技术形成的全新的社会基础结构带来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信方式、工作方式、决策方式等方面的变革,进而引起思维方式和变革,引起社会文化发生结构变革的新文化

什么是企业环境文化:内部环境文化、外部环境文化、物理环境文化、人文环境文化。什么是品质文化:产品质量观

什么是企业的审美观:企业对美的定义

什么是企业的行为文化: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什么是企业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企业精神、经营哲学

什么是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规范的总和。

什么是企业物质文化:企业以经营成果物质形态体现出来的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营销文化:市场观念、营销策略、经营谋略、营销手段。

什么是文化营销:站在文化的高度进行产品营销,给产品赋予一定的文化涵义。什么是企业品牌文化:将企业文化品牌化,将企业品牌文化内涵。

什么是企业文化扩张:将企业文化在全社会扩散

什么是企业文化移植:将企业文化全息移植到目标企业中。

什么是“CS”:CS即是“顾客满意”(customersatisfaction)

什么是企业广告文化:广告在提高企业知名度、传播企业信息、参与市场竞争、沟通产销联系、满足市场需要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

广告文化有哪些特征:真实性、艺术性、思想性、科学性

什么是MI(MIND IDENTITTY):企业理念

企业理念有哪几种类型:抽象目标型、团结创新型、产品质量和技术开发型、市场经营型、文明服务型

什么是VI(visua.identity):企业视觉识别

什么是BI(behaviour identity):企业理念(MI)的动态展示。

什么是CI(corporate identity):企业形象

什么是企业全面形象管理:企业外在形象的总体规划和策略性安排。

什么是企业精神:企业全体员工形成的群体意识

如何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借名、借机、借冤、借加工业务、借古

什么是内企业家(Intrapreneurship):企业内部的仅对企业所有者负责的高级职业管理

什么是“走动式”管理模式:通过走动深入一线将管理理念和管理意图传输给员工的管理方法

什么是“合拢式”管理模式:通过一系列的管理行动使个人和整体有效配合,创造出整体和个体的高度和谐。

什么是:抽屉式“管理模式:抽屉式管理。也叫”职务分析“。它形容在每个管理人员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有一个明确的职务工作规范,每个人的责、权、利相统一。

什么是一般企业的人本管理模式:了解人性、尊重人性、善用人性

人本管理有哪五个层次: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文化管理

什么是团队建设:使企业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尊、相互信任、相互负责、共同为组织目标行动的组织文化节

什么是自我管理:自己管理自己

什么是集体管理:以集体为对象的管理

什么是柔性管理:在管理中充分运用文化和非制度的手段达到管理目的。

什么是企业的人才观:企业识人、选人、聘人、用人、育人、留人的观念。

什么是企业的文化礼仪:企业形成的标志,企业文化理念的活动仪式。

怎样用故事塑造企业文化:用被员工津津乐道的故事形成的企业文化共鸣。

什么是企业福利文化:为员工提供的各项待遇透露出的企业对人的尊重。

儒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什么:以人为本、以和为贵、知人善用、中庸之道。

道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什么: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遵循客观规律。

法家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什么:人定胜天、赏罚公明、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兵法对企业文化影的响是什么:强调精神的作用、重视人才、深谋远虑、随机应变、注意盟约。

佛教对企业文化的影响是什么:经世济众、众生平等、弃恶从善、重智尚真。

企业靠什么传播自己的文化理念:书面媒介、口头媒介、声像媒介、综合媒介。

什么是管理中的“情”:重人性、通人性、育感情。

什么是管理中的“理”:事理+共识

什么是管理中的“法”:各种规章制度的总和。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核心是什么:授权。

什么是人群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沟通:信息在人与人之间传递。

什么是标杆管理法:标杆管理,又称基准管理,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自己树立的榜样和奋斗目标。

什么信任:对员工在内心深处的高度认可

什么是忠诚: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随。

什么是跨度文化管理:歉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创新、自成一家。

什么是文化冲突: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选择企业文化模式的依据是什么: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国情和企业个性。企业文化模式有哪几种类型:风险型、竞争型、稳妥型、保护型。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什么是企业道德:企业形成的道德准则。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准则、经营作风、企业精神、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中形成的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企业的意识形态,企业领导者把文化的变化人的功能应用于企业,以解决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有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管理理论都追求效益。但前者为追求效益而把人当作客体,后者为追求效益把文化概念自觉应用于企业,把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人作为管理理论的中心。这种指导思想反映到企业管理中去,就有了人们称之为企业文化的种种观念。

企业文化都包括企业物质文化要素、企业制度文化要素、企业精神文化要素

企业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目前对企业文化大致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狭义的定义,认为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思想,意识,习惯及感情领域。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企业的文化应该有别于企业的制度,企业的文化由他自己的一套要素、结构和运行方式,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包括四个要素:价值观、英雄人物、仪式及典礼、文化网络,者四个要素的地位及作用分别是:价值观使企业文化的核心,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者;典礼即仪式时传输和强化企业文化的重要形式;文化网络是传播企业文化的通道。

第二种是广义的定义,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包括企业管理中硬件与软件、外显文化与隐形文化(或表层文化与深层文化)两部分。这种看法的理由是相当一部分企业文化是同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生产成果联系在一起的,即企业文化不仅包括非物质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他们认为,诸如企业人员的构成、企业干部及职工队伍的状况、企业生产资料的状况、企业物质生产过程和物质成果的特色、工厂的厂容厂貌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

通过对广义的和狭义的企业文化的综合,我们可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下面具体阐述之:

1.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 管理是通过采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现要采用必要的管理手法和管理手段,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因为人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人才能将生产力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人力资源及其开发状况是

决定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因素,许多事例都证明,凡是经营出色的企业,都是把员工而不是把资本和自动化技术作为提高生产率的最主要的源泉。另外,创办企业的目的除了要赢得顾客、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之外,还要满足员工的需要,因为企业是以人为主体的,企业依靠人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是为人的需要进行生产的。以上的内容,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崭新的管理思想: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全体职工的内在潜力,依靠全体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办好企业作为自己企业的宗旨,尊重、关心、爱护员工,形成亲如一家的团结气氛和强大的内聚力,这就是管理文化。

2,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 企业是一个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独立核算、具有法人资格的基本经济单位,因此企业文化反映的是企业这个经济组织的价值观、最高目标、宗旨、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与其他组织管理文化不同,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经营哲学、经营发展战略及其有关制度等。企业的一个重要经营目标就是要有效的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用较小的消耗取得较大的效益,因此盈利性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显著标志之一。没有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能生成具有企业特征的文化现象,这是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其次,企业文化是随着内外经营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有些企业没有看到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仅仅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政治思想工作范畴内的事情,因此也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效能。再次,企业文化也制约着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即当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重大的变化时,如果企业仍然没有能及时将企业文化进行更新改造,这将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制约,甚至会由于企业文化与经营环境发生冲突,是企业发生亏损甚至破产。最后,企业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里的物质文化不是指企业的产品本身,而是指产品的特色;不是指生产设备本身,而是指对劳动的态度;不是指工作环境,而是指对工作环境的感情及审美意识;不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本身,而是指之所以采用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原因。总之,是指从企业的物质形态中折射出来的企业生产经营特色、技术特色、管理特色即企业经济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企业文化是一种微观组织文化 所谓企业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目标,经由分工与和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从而构成人的生产经营的集合体。这种组织除了要又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文化,使企业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准则,以造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责任、权力及利益,造成团结、互助、融洽的组织气氛。从根本上说,有了组织才有了相应的组织文化,而企业文化应当随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过程即组织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必须获取利润,但我们绝对不能把盈利作为企业的最高目标或宗旨。企业经营实践证明,单纯把盈利作为最高追求,往往适得其反。世界上比较优秀的企业,大都以为社会、顾客、职工服务等作为最高目标或宗旨。

2,共同的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评价事物重要性和优先次序的一套标准。企业文化中所讲的价值观是指企业中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基石,它为企业全体员工体工了共同的思想意识,信仰和日常行为准则,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优秀的企业都十分注意塑造和调整其价值观,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3,作风和传统习惯。作风和传统习惯是为了达到企业最高目标和价值观念服务的。企业文化从本质上是讲员工在共同的联合劳动中产生的一种共识和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与企业长期形成的传统和作风关系极大。

4,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如果企业文化中的最高目标和宗旨、共同的价值观、作风和传统

习惯是软件的话,那么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就是企业文化中的硬件部分,在企业文化中硬件要配合软件,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得以贯彻

本篇文章来源于 [标语114]-www.xiexiebang.com

原文链接:

第二篇:“文化”,什么是文化

“文化”,什么是文化?!

作者:webks

“有新文化、旧文化,有古代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前卫文化,还有主 流文化、非主流文化,有民族文化、部落文化、家族文化,有饮食文化、服装文化、花鸟文化、建筑文化,有城市文化、社区文化、街道文化,赶如今又有了企业文化、官场文化、家庭文化,网络文化,人们的家里又有了厨房文化、厕所文化、阳台文 化、乃至床上文化。连人们的小鸡鸡都有了文化,什么生殖器文化、生殖文化、性 文化”。

文化真是乱透了,因而真正迷失了文化。

他们都可以叫:文化,但是这些只是“所说”的文化。说到底仅仅是文化的“ 创造”,商业的炒作,还不是文化自身。

真正的文化,是深存于历史过程中的,并被这个历史传承的(有时是自觉的或 不自觉的),并且客观地存在于人与自然世界、社会关系中那些相对稳定,而不易 变易的,被人类的自觉意识发现,而且经常应用于生活中的规律性的东西。它是人 的主观意识对于这个客观世界及其关系的主观把握,深入地揭示了、体现了,人的 自我意识活动规律及其自觉地应用于把握认识的自身与客观自然世界的主观能力。因此,文化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交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凝成的,并且深刻地积淀于人们的自我意识中。甚至形成群体的无意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 说,它存在于人类意识的先天成份中。物质肉身中构成的意识的基本存在,而逐渐 地被明意识化,从而形成由文化文明的意识活动的截体,如文字、语言、史记、风 俗、习惯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等,应用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 普通性意义的社会群体意识。中国文化五干年文明,文化连系着远古时代,谈到中国文化,必然要揭示远古 文化的基因,因此要从古代象形文字的字义说起。从文字上看,古代先民对于人与 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许多文字反映了天、人关系,如这个“文” 字,上一横代表看“天”,上面的一点代表者天意,即是表征着古代先民对于自然 变化的观注的对象,下面是一个“x ”爻,这是代表古代先人的占卜智慧方法。“ 文”就是说古代先人在占卜天意的变化,从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了古代先 人“天人合一”的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化”这个字由“人”与“七”组成,人,指人、人群、社会,七在古代数术观念上,是神密的变化漠测的变数。古代数观,一九,每个数都具有其性质,非单纯之数的量,(查“周易”、“河图”、“洛书”)。化“即是指谓人、人群、社会的变化。这样说来,古代文化”,“就是面对天意在 主观把握的”爻位“上,反映于人的变化。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观。

因而“文化”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化文。孔子曰:“文而化之”。

文化是人类把握人与天道自然运行规律的认识,并且自觉地应用于人类改造社 会的实践。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文化又是文明的过程,使认识的不断文明和推动 社会进步的,就是文化。

“政治”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治政。“政”是什么,就是“正文”嘛!

因此文化对政治的统摄及连带关系,就是社会生活实践中的“人之本”,即“ 人本”学说。

这就是中国文化政治观的由来。

总体而言,以司马迁所说最为贴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者是“文”,后者是“化”。再加上:达于天人合一之境。即使古代“圣人”也 不过此耳!如此,“人人皆可为圣贤”并不为过。

第三篇:什么是文化

最新的文化定义

第2章 什么是文化

用一句话很难概括文化的全部含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形态、多角度的概念。以往对文化的定义,往往只是概括了一个层面、一个形态的内容,或者只从一个角度出发解释文化现象或本质,所以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定义。据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出版的《文化的概念》一书中统计,世界各地学者对文化的定义达160多种。

按照系统论来说,“文化”概念是一个大系统概念。这个大系统的总体名称叫文化。大系统下有分支系统,分支系统由各专业文化构成。如饮食文化、中医文化、文字文化、文学文化等。

从哲学层次、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科学文化”和“迷信文化”。

从心理角度来看,文化可分为“认知文化”、“情感文化”和“人格文化”; 从逻辑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狭义文化”和“广义文化”;

从历史角度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从价值观上来看,文化可以分为“优秀文化”和“低劣文化”;

从学流门派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佛家、阴阳家、兵家、医家、杂家文化等等。

回答“什么是文化”,也因角度、表达方式的不同而回答不同。

在现代中国,老一代古文字学家季羡林先生可能更偏重于历史的回答,如《季羡林文化沉思录》;新一代文学大师余秋雨先生可能更偏重于文学的回答,如《千年文化》、《何谓文化》等;哲学家黎鸣先生属于哲学的回答,如《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等;历史学家易中天先生则是历史与政治兼而有之的回答,如《帝国的终结》、《国家》等;年轻的历史学家严光辉先生从政治的角度做了回答,如《皇帝治下的中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作了回答,如《中国的人心与文化》等等。

2.1.狭义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相对于“文盲”来说的,是指人认识和书写文字的能力及通过文字学习而具备的一般知识。一般意义上说,一个人能够掌握文字工具,会识字、写字,具有一般基本的知识就是有文化。对从事文字工作或者教育工作的人,习惯上被叫做“文化人”。特别是在旧中国,简单到会识字,能读信读文章,能写对联,就是有“文化”。如果再会背诵“四书五经”、“汉赋”、“唐诗宋词”;会用毛笔,把字写得很好看;会写诗词、文言文、文章等等,就会被称为“文人”、“书法家”、“诗人”、“文学家”等,这些就是最有“文化”的人。

如果一个人不识字,就说他没有文化、是个文盲。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人有99.9%以上的人不识字,是文盲,没有文化。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扫除文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各种各样的“扫盲”识字班如雨后春笋,涌现在新生的中国大地上,当时很多没有上过学的成年人,就是通过各种“扫盲班”认识识了中文字,挣脱了“睁眼瞎”的命运,改变了自古以来劳动人民不识字、没有文化的命运。现代社会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文化,通常说他是“什么文化水平”。

相对于文盲来说,有文化的人认识事物和创造事物的能力就会比文盲大,思想和行为也减少了蒙昧、盲目和野蛮的成分,因为有文化的人通过阅读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可以学习、借鉴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和知识,相当于扩大增强了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文化程度总是与文明程度相联系,文化程度越高,文明程度就越高。所以,民主、文明国家都是重视国民教育、普及国民义务教育的国家。

2.2.文学艺术文化

这里所说的“文学艺术文化”概念,是指非物质、非意识形态的以文学艺术为表现形式的文化,或者说是“单纯文化”。“纯文化”仍然属于具体的狭义文化的范畴。这种单纯的文化,虽然其内容也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但是更主要的是它表现的艺术形式,它超越于具体的、深层次的、意识形态的文化内容。它是广义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分支系统,具体称为“文学艺术文化”。

现代文学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主要的有:文字书法、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历史、杂文、影视戏剧等)、音乐、歌舞、戏剧、相声、杂技魔术、武术功夫、书籍期刊、绘画、雕塑、摄影、旅游观光、主题游园、网络游戏、电影作品、电视作品等等。文学艺术文化是与物质文化相对应的反映精神的文化,它的艺术形式,是可以作为商品出售的。

中外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大都是指这种“文学艺术文化”层次上的交流。国际间的交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交流是物质商品的交流,或者叫贸易交流;深层次的交流是深入到意识形态方面的交流,涉及到宗教文化、政治文化、军事文化等方面,这种国际间意识形态的交流是很艰难的交流;只有“文学艺术文化”的交流,才是超脱的、娱乐的、大众化的,容易在这个层面建立起国家、民族之间相互了解、增进友谊的桥梁。

文化产业与文化商业

在现代,除了官方组织的文化交流以外,文学艺术文化的交流一般以文化商品的方式进行。比如互相购买电影电视播映权、文艺团体的演出、书籍版权转让、书画作品拍卖、文化展览、文字语言培训、旅游观光等等。

在后信息社会,文化商品所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正日益增大。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又进入到了第五产业发展阶段,即文化产业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后,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电影、电视、演出、出版等行业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书画、瓷器等艺术品市场也跨上新的台阶。

2011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10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比2009年62.06亿元增长了63.9%。电影《唐山大地震》,创造了6.73亿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的新纪录。全年累计有17部国产影片超过亿元票房。

书画市场也冲上了“亿元大关”。2011年春季拍卖过亿的艺术品达到了15件。2011年5月22日,齐白石的巨幅书画《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在中国嘉德以

4.255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至今为止的书画拍卖之最。随后,王蒙《稚川移居图》在北京保利拍出4.025亿元。

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和翻天覆地变化的近、现代史的国家,具有厚重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的创新文化,是能够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化商品的国家。改革开放后,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开始有突破性的大幅度攀升。但是,由于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比较晚,与文化产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WTO),文化贸易的逆差很大。在电影市场,引进与输出的比例为30:1;在演出市场,引进和派出每场收入比例为10:1;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例约为7:1。

现在我国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这意味着,我国的产业发展在快速经历农业、工业、信息、服务业四个发展阶段后,逐渐进入到第五产业的文化产业发展阶段。及时提出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错过历史发展的机遇,不落后于人,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发展文化产业”,当然离不开弘扬民族传统文学艺术文化,但是不等同于“恢复传统文化”,这是两回事。大力发展文学艺术文化产业,仍然不能偏离人类社会共同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发展观。不能一切向钱看,不能为了钱什么都宣扬,什么都不反对。应该阻止传播、宣扬封建专制思想、愚昧迷信、落后反动和黄色颓废的文学艺术文化。

在国际社会的文学艺术文化的交流中,符合人性的、积极的、健康的、具有世界普遍价值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受世界欢迎、并能够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文化艺术作品。

2.3.广义文化

文化这个词在日常语言上体现得非常广泛和丰富,几乎什么都可以归结到文化。如我们常说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饮食文化”、“服装文化”;甚至还有“酒文化”、“茶文化”等。这些语境中所说的文化,就是具有广义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概念。

广义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语言、文字,知识,思想,观念,思维与行为习惯,物质与精神产品等,都属于广义文化的表现形态。

广义文化是一个总概念,在总概念下面,包含着很多分支系统的子概念文化,因此,子概念文化是可以分类的。

按照地理区域、民族、国家区分,可以分成: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美国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等。不同民族、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过程中,会形成不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行为方式,产生不同的文化,因此构成了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如果按照历史时代区分有: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如果按照现实中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方式区分,则表现为观念、思维、行为上的习惯方式;

如果按照文明进程区分有:原始文化、启蒙文化、文明文化等;

如果按照科学程度区分有:巫术文化、宗教文化、迷信文化、科学文化。如果按照专业知识分类则有更多的类别:语言文字文化、中医药文化、书画文化、文学文化、戏剧文化、音乐文化、体育文化、美学文化、宗教文化、哲学文化、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教育文化、科技文化、军事文化、兵器文化、武术文化、杂技魔术文化、饮食文化、婚姻文化、陶瓷金石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地理名胜文化、礼仪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等等;

如果用表现形态去分则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物、生产工具、交通工具、服饰、器皿容器、艺术品、日用品等,是一种物化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各种精神产品,统称为非物质文化。如文字、语言、文学、宗教、哲学、数学、自然本质与规律(物理、化学、生物)、绘画、音乐、舞蹈、美学等;

行为文化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人们的观念、思维、行为等习惯。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比较完全、准确的定义文化这个概念了。

文化是文化系统的总称,它包含两层含义:狭义和广义;它具有三种形态:知识态、历史态和现实态。

狭义文化是指人们掌握文字工具和知识的形态,可称为知识态;

广义文化可分为历史形态和现实形态,历史形态是指人们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现实形态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现实观念、思维和行为习惯。

(摘自《漫谈文化》,沈丹著,黄山书社出版)

第四篇:什么是雅文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

什么是雅文化?什么是俗文化?在一些人的潜意识中,视古为雅,视今为俗;以寡为雅,以众为俗;以远为雅,以近为俗;以静为雅,以动为俗;以庄为雅,以谐为俗;以虚为雅,以实为俗。

我以为在这种观念中存在着一种简单化的倾向,即以少数人的口味为准,把自己所欣赏的文化风格当做了惟一的标准,它忽视了大众世俗生活的文化权利。在我看来,这是应该摒弃的陈腐偏见。因为说到底,大众文化才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伟力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的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

对于雅文化、俗文化和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联系,我以为要有具体的分析判断,不能轻易在它们之间画等号。不要以为大众文化只能是粗野简陋的,而精英文化则必然是高雅精致的。事实上,文化的“雅俗高低”是要在每一次的创造中具体地显现和接受评判的,并不是谁家固定不变的专利。不要忘记,我国千古名篇《诗经》中的作品,原本是当时的民谣俚曲,却可以成为后世的风雅之师;而许多当年被视为风雅之极的宫廷御制、状元文章等,如今却大都和其他文化糟粕一道成了历史的垃圾。此外,如《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京剧、越剧等戏剧,中国传统工艺等,都是来自民间的大众文化、“俗”文化产品,现在则成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成了雅文化。应该说,不论大众的还是精英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俗”和“雅”。都有自己从低向高、从浅入深、从粗到精的发展提高问题。

历史证明,大众文化也可以有自己的精品,有自己的高贵和优美;而精英文化也难保不出粗俗之作,也有它们的俗气、无聊和空洞。只有凭借创造的智慧和精心的劳动,而不是凭借某种身份,才能产生精品。对任何人和任何文化形式说来,都是如此。

“雅”或“俗”本身是对文化现象品位的一种描述和判断,它以文化产品和文化行为的质量为中心,并不是对文化主体(精英或大众)的界定,不应该将二者轻易地等同或混淆。

儒家思想概述

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道家思想的介绍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子人和谐相处。

“天罚”思想

(一)夏代的神权法思想

在我国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既控制着物质生产资料,又支配着社会精神文化。他们不仅依靠物质手段去统治和压榨奴隶,还采用精神手段来欺骗和奴役奴隶,以达到维护他们的统治的目的。他们编造的“天命”、“天罚”等神权法思想,就是力图神化他们的统治权力,使之合法化,并把反映他们的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

相传夏朝奴隶主已开始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夏王的统治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

(二)神权法思想在商代的发展

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殷商奴隶主阶级的“天命”、“天罚”思想有很大发展。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殷商奴隶主利用“占卜”来欺骗人民,使之“敬鬼神,畏法令”。其实,“占卜”的实质不过是用上帝的意志来体现国王的意志,以便统治者从精神上奴役和威慑人民。

殷商统治者的刑罚观是和上述天命神权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敬鬼神”是为了使民“畏法令”。他们把施行刑罚说成上帝的意志,是秉承神的指令。

这些都说明,我国从奴隶社会起,统治阶级就利用神权、政权、族权相结合的方法,来掩盖法的阶级本质,对奴隶和平民施行残酷的刑罚。

兼爱

中国战国时期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这当然只是一种理想。但他批判了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兼爱”一说,最初见于《墨子》。墨老先生被后人视为侠者之祖,他鼓吹“兼相爱,交相利”的学说,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

何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墨子·兼爱中》)墨子无意追求爱的浪漫,而视之为济世救世的良方。墨子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与此相伴,自私自利亦是乱世之因,如“亏父而自利”、“亏子而自利”、“亏兄而自利”、“亏弟而自利”、“亏君而自利”、“亏臣而自利”、“乱异家以利其家”、“攻异国以利其国”等等皆为自私自利之结果。一言以蔽之,违反兼爱互利原则的恶果是“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这表明,墨子有意凸显爱的现实性一面,拙于或不屑渲染爱的幻梦色彩。而这一步骤又主要是通过把爱与利予以贯通得以完成的。也就是说,爱必言利,以爱启利,以利寓爱,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交相利”也不是鄙视自利,而是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是故,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今天下之士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乌托邦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憧憬,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如同西方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西方一位学者提出的空想社会主义社会,美好,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乌托邦式的爱情也是美好至极的。

乌托邦

乌托邦主义是社会理论的一种,它试图藉由将若干可欲的价值和实践呈现于一理想的国家或社会,而促成这些价值和实践。一般而言,乌托邦的作者并不认为这样的国家可能实现,至少是不可能以其被完美描绘的形态付诸实现。但是他们并非在做一项仅仅是想像或空幻的搬弄,就如乌托邦主义这个词汇的通俗用法所指的一般。如同柏拉图《理想国》(Republic)(它是最早的真正乌托邦)中所显示的,通常某目的是:藉由扩大描绘某一概念(正义或自由),以基于这种概念而建构之理想社群的形式,来展现该概念的若干根本性质。在某些其他的场合,例如摩尔(Sir Thomas More)的《乌托邦》(Utopia,1516),其目标则主要是批判和讽刺:将乌托邦中的善良人民和作者当时社会的罪恶作巧妙的对比,而藉之谴责后者。只有极少数的乌托邦作者——贝拉密(Edward Bellamy)的《回顾》(Looking Backward,1888)即是佳例——企图根据其乌托邦中所认真规划的蓝图来改造社会。就其本质而言,乌托邦的功能乃是启发性的

第五篇:什么是安全文化

什么是安全文化

一、什么是安全文化

据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因此,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同样都是凝聚人心的无形资产和精神力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灵魂和推动力,是员工精神、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发展之宝。安全文化把服从管理的“要我安全”转变成自主管理的“我要安全”,从而提升安全工作的境界。

传统的安全管理是一种被动型、经验型的作业驱动型管理,而纳入经营战略的安全文化建设是一种创新的效益型、系统型的项目驱动型管理,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安全文化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因此,安全文化应当受到高度重视。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它是以人为本,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安全价值的文化,是企业安全形象的重要标志,是凝聚员工的强力磁石和树立企业安全精神的动力。

安全文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证工作(劳动)效率和安全系数在临界点以内稳定状态的共识,也就是在尽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发生的过程中,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机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就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发挥的落脚点。基于此种认识,要发挥好安全文化的作用,就要首先了解事故发生的根源。一般而言,事故发生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为原因(非物原因),另一种是纯物的原因,人为原因大家比较好理解,对于纯物原因(即纯粹由于非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因,例如: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可能比较陌生。为什么讲是纯物原因呢?因为在企业生产中,事故大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一般概念的物的原因也大多与人的行为有直接或间接联系,而纯物的原因在企业事故中的比例相当少,除了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外几乎没有(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可

预见的自然灾害也逐渐被人所预见,只是由于科技水平或资金投入等问题而导致预见的准确度高低不同罢了)。例如在煤矿生产中,有人说地质条件复杂、断层多、巷道变形等自然状态是非人为原因,但事实上这也属于人为原因,之所以存在这样的误区,刚才提到主要是由于科学技术水平没有达到能够准确预见这些非正常现象的能力,或者由于资金、人才等原因而无力去预见,而这些正是由于人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造成或影响的。因此,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保证。明确了事故根源和解决这个根源的途径,也就明确了安全文化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

二、安全文化的发展及状况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安全科学领域提出的一项企业安全生产保障新对策,是安全系统工程和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新思路、新策略,也是企业事故预防的重要基础工程。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活动创造的安全生产及劳动保护的观念、行为、环境、物态条件的总和。对于现代的安全系统工程,企业的事故预防不仅充分依靠安全技术、安全工程设施等安全的硬手段,更需要安全管理、安全法制、安全教育等安全科学的软技术。但是,过去尽管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很多措施,工业社会还是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故痛苦,在经过深刻的反省和系统科学的分析后,人们发现,在安全文化提出之前,我们在事故致因的认识中,对于“人因”的认识还存在着深层次上的欠缺,这就是:在常规认识到的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以外,还应正视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因素的全面归纳,就是人的文化,人类的安全文化,她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的观念、思维和行为,从而形成客观的物态和环境的安全质量。由此,要保证人的行为、设施和设计等物态和生产环境的安全性,需要从人的基本素质出发,即建立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路、策略,进行系统的安全文化建设。17世纪前有人类远古的安全文化,其特征是宿命论与被动型;工业革命至本世纪80年代,产生了近代的安全文化,具有系统论与经验型的特点;本世纪80年代

以来,发展了现代的安全文化,形成了本质论与预防型的安全文化特征。

三、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的关系

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有其内在的联系,但安全文化不是纯粹的安全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也不是企业安全管理。企业管理是有投入、有产出、有目标、有实践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全过程中的同步进行子功能系统,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背景,是理念和精神支柱,企业安全管理的哲学、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安全素养、安全管理的伦理道德等这些无形的高尚境界却都用安全来培养、影响和造就。安全文化与企业安全管理是互相不可取代的,那种误认为提倡安全文化,企业安全管理就可以不要了,或认为企业安全管理落后了、过时了等等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决不能忽视非生产领域的安全,安全文化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的范畴,特别是人的安全思维、安全意识、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法制观念、安全科技水平等体现了当代大众的安全文化素质,由于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管理方法、科技进步、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造成了对事故和风险分析与判断的失误,因而使事故隐患仍普遍存在。提高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应该是预防事故的高效而明智之举,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的基础,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形成必然推动安全生产的发展。

预防事故和意外灾害的发生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是认识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是人的安全文化素质问题。近20年来,世界军事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及原子能发电站的快速发展,意外灾害和重大事故带来了巨大损失和意想不到的恶果,人们清醒的看到,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决非是一种简单命令或强制手段就能凑效。1990年前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安全文化的理论和安全科学方法,1992年我国核工业及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的一些专家也开始探索和研究安全文化。

四、建设企业安全文化作用

安全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由人民创造,传播、优化、发展至今不衰,工业化进程和高技术应用中事故和危险不断引发,促使人们挖掘

和细琢安全文化的遗产,同时注入了各个时代文化的特点,不断发挥安全文化博大精深的动力和内功,继续充实,发展和繁荣。笔者认为,不可低估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的功绩,当今至少有两点是其不可磨灭的,极为深刻的时代内涵。

其一,安全文化突出大安全观,大系统观、大协调观和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生产、生活、生存领域内人民从事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问题,是历史性的、划时代的变化。从概念,内涵、领域、学科等方面有历史性的拓展,把灾害与风险看成是由自然的、人为的或两者共同作用的恶果,提出建立和开发安全文化产业的构想以及推动安全科技文化发展的计划。打破了安全(或事故)的时空局限。更加突出了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珍惜人生,尊重人权,保护人民的思想。

其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推崇大众安全文化,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突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安全文化在精神文化、智力开发方面,在安全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技术方面,在安全高技术的转换和应用方面都是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1)安全文化溶涵了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安全文化保护了人,保护了从事一切活动的人的身心安全与健康,预防、减少或控制灾害与事故,极大减少人的伤亡,其结果保护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减少设备、设施的损失,减少原材料的损失,用低毒材料替高毒材料,用无毒材料代替低毒材料,保护员工安全与健康,实质上是保护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不断提高人(劳动者)的安全文化素质和自护应急能力,关爱生命,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康也是极大的保护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

(2)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方向。

安全文化是保护人民活动的安全与健康的大众文化。只要有人存在,人就要人从事生产、生存活动,自然就有保护人在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问题,这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问题,也必然会成为当代先进安全文化的泉源和动力。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安全文化,都是经过传继、优化、融合、发展而成的,既有时代特征,又反映人民最新安全需求的新文化。安全文化的优化、发展、繁荣的科学机制伴随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和安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永盛不衰。

(3)安全文化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安全文化在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加体现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从政府责任,社会支持、工业界的投入和家庭参与,用最广泛的社会组织形式,保护最广大人民最切身的利益——安全与健康——生命,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营造安全文化的氛围,体现了人人参与,八方关爱,珍惜人生,大众受益。

五、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安全第一”公理是一看就明,一讲就通,但一做就难,甚至有些人明知故犯。要真正落实“安全第一”,关键在于政府、社会、人民对安全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活动中的自律,这就归结到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的问题上,倡导、弘扬和传播安全文化是一个使13亿人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与健康大事,是长期的、世代努力而不断投入与人生存相伴的伟业。安全文化是由人民创造和发展,同时又用其保护和关爱人民。保护人民安全与健康,关爱生命,尊重人权是大众追求的时代文明,也是安全文化的真谛。

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的构建不像制定一项具体的制度,提一个宣传口号那样简单,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为此,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当企业安全文化定格后,就要创造条件付诸实践加以宣传。即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同时采取必要的手段,强化新的价值观念,使之在实践中得到员工的进一步认同,使新型云电安全文化逐步得到宣传推广。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积极创造适应新的企业安全文化运行的管理制度和机制。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重在实践,安全文化是需要设计和管理的,文化必须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并以一定的手段来引导。作为企业基础的安全文化,要与经营管理结合在一起,要与提升业绩,提高绩效结合,不可孤立地

做文化。所以,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企业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经营机制,推行科学管理;加强员工的安全文化和业务技能培训,不断造就训练有素的员工队伍;积极开展民主管理活动,创造一个民主、和谐、安全的“家庭环境”;强化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监督与考核,建设一个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

加强舆论宣传。企业付出巨大心血制定的员工行为规范、安全价值观、安全奋斗目标、安全形象,若没有人去宣传它、推广它,就只是个摆设,像浮云流水,怎么会深入人心呢?安全文化是全员文化,企业要本着从员工中来,到员工中去的思路,引导全员参与。通过对员工进行灌输教育、导入培训、广而告知等做法,使企业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如:组织开展以安全文化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安全文化知识竞赛、安全文化辩论赛等;工作中开展创建绿色安全生产岗位竞赛、安全技能比赛、安全工作合理化建议等活动。使员工在参与中逐渐由了解到认知,由认知到认同,由认同到成为自觉的行为。最终达到让员工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的安全价值观,并逐渐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

企业领导者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企业舞台上的领导者是一种特殊的组织角色,企业组织领导者的地位赋予他们以领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光荣使命。企业领导者是企业生产经营、制度建设的负责人,也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和示范者,在塑造新型企业安全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安全文化定格后,企业领导者在工作实践中要积极宣传安全文化,身体力行,让员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准则和规范从事工作。如果相反,领导者不去倡导和身体力行,企业安全文化在员工中就不会得到强化,就难以变成全员共享的文化。久而久之,只能游离于安全文化价值观规范体系之外,陷入空谈,经过精心设计的积极的企业安全文化也会逐渐恢复到原有的状态中去。

利用制度进行强化。要巩固无形的企业安全价值观,不能单纯停留在口号上,必须寓无形于有形之中,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进行强势推动,使员工从事每一项经营管理活动,都能够感受到企业安全文化在其中的引导和控制作用。对于企业制度的重要性,每一个员工都不会有疑义,能够达成共识。把

制度建设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联系起来,并有意识地结合于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这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只有让员工把那些约束行为的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力。

鼓励正确行为。企业安全价值观的最终形成是一种个性心理的积累过程,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强化。当员工的正确行为受到鼓励以后,这种行为才能再现,进而成为习惯稳定下来,并逐渐渗透到员工的深层观念之中。不仅如此,对正确的行为进行鼓励,让员工感到我们的企业已经开始注重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塑造更多地落实在行动上,也给其它员工树立了实际的仿效榜样,从而产生模仿效应。因此,对符合企业安全价值标准的行为不断给予鼓励和强化,是巩固企业安全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企业安全文化顾名思义是指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奋斗目标、企业安全进取精神: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而舒适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和条件、防灾避难应急的安全设备和措施等企业安全生产的形象;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等种种企业安全物质因素和安全精神因素之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安全文化的主要分支。它既然包括保护职工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即无损、无害、不伤、不亡的物质条件和作业环境,也包括职工对安全的意识、信念、价值观、经营思想、道德规范、企业安全激励精制安全的精神因素。一般认为,企业安全文化也是多后的复合体,由安全生产物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组成。当今的企业安全文化以人为本的“安乐性管理”为中心,以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群体和企业的安全价值观(即生产与人的价值在安全取向上的统一),表现在职工中 的激励安全生产和敬业精神。建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惜生命,文明生产”、“保护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身心安全与健康”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企业安全的文化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企业安全文化也是广施仁爱,尊重人权,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的高雅文化。

要使企业职工建立起自保互爱互救、心和人安,以企业为家,以企业安全为荣的企业形象和风貌,要在职工的心灵深处树立起安全、高效的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奋斗意识,当今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径就是通过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安全文化教育。根据企业的特点、安全管理的经验,以建立保护职工身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为首要条件,依靠先进的安全科技和现代安全防灾的风险控制方法,以新的安全生产营运机制,发展生产,提高效益,实现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企业安全文化。一个重点 两条主线 三项制度 四预教育 五个提高 六个加强 七个杜绝

答:安全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的对象、领域、范围是广泛的。也就是说,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全社会的,具有“大安全”的意思。但是企业安全生产主要关心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与社会的公共安全文化既有相互联系,更有相互作用,因此,我们要从更大范畴来认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范畴可从如下3个角度划分。(1)安全文化的形态体系

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涵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①安全观念文化。主要是指决策者和大众共同接受的安全意识、安全理念、安全价值标准。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和提高安全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的基础和原因。当代,需要建立的安全观念文化是:预防为主的观念;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观点;安全第一的观点;安全就是效益的观点;安全性是生活质量的观点;风险最小化的观点;最适安全性的观点;安全超前的观点;安全管理科学化的观点等。同时还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保险防范的意识;防患未然的意识等。

②安全行为文化。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工业化社会,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和指挥;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③安全管理(制度)文化。安全管理文化是企业行为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因此放在专门的地位来探讨。管理文化指对社会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以及严格的执法程序和自觉的执法行为等。同时,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还包括行政手段的改善和合理化;经济手段的建立与强化等。

④安全物态文化。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企业领

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一是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的有关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2)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

文化是针对具体的人来说的,是对某一特定的对象来衡量的。除了对社会一般的大众、公民、学生、官员等都具有安全文化素质的问题外,对于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一般说有5种安全文化的对象:法人代表或企业决策者,企业生产各级领导(职能处室领导、车间主任、班组长等),企业安全专职人员,企业职工,职工家属。显然,对于不同的对象,所要求的安全文化内涵、层次、水平是不同的。例如,企业法人的安全文化素质强调的是安全观念、态度、文全法规与管理知识,对其不强调安全的技能和安全的操作知识。

例如一个企业决策者应该建立的安全文化观念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尊重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安全就是效益的经济观;预防为主的科学观等。不同的对象要求不同的安全文化内涵,其具体的知识体系需要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来建立。(3)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

从安全文化建设的空间来讲,就有安全文化的领域体系问题,即行业、地区、企业由于生产方式、作业特点、人员素质、区域环境等因素,造成安全文化内涵和特点的差异性及典型性。因此,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安全文化涉及的领域体系分为企业外部社会领域的安全文化,如家庭、社区、生活娱乐场所等方面的安全文化;企业内部领域的安全文化,即厂区、车间、岗位等领域的安全文化。例如,交通安全文

化的建设既有针对行业内部(民航、铁路内部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也有公共领域(候机楼、道路等)的安全文化建设问题。

从整体上认识清楚安全文化的范畴,对建设安全文化能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载什么是文化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什么是文化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什么是安全文化

    矿安全文化建设推进会资料 一、什么是安全文化? 答: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文化,是企业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体现着企业、职工对安全工作的态度、思维程度及......

    什么是酒吧文化

    到底什么是酒吧文化? 2010-10-27 11:51:10|分类: 默认分类 |标签:文化经营消费者酒吧特色|字号大中小 订阅看到很多人(包括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DJ、策划……)经常都在说酒......

    什么是安全文化(模版)

    什么是安全文化一、什么是安全文化 据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的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因此,安全文化和企业文化同样都......

    选举是一种文化

    选举是一种文化 ------------------------- 编辑整理: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宜宾都市网新浪 日本又要面临选举,这对日本人来说也许是家常便......

    什么是品牌文化理念

    什么是品牌文化理念 浏览次数:557次悬赏分:0|解决时间:2011-4-1 12:17 |提问者:百变小樱系 最佳答案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不知道你要研究理论还是具体的某企业. 推荐给你一......

    什么是医院文化(挺好)(本站推荐)

    什么是医院文化在现代医院管理中,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已成为医院管理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核心工作。因此,医院文化建设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全面促进医院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

    孝文化是先进文化

    孝文化是指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孝意识、孝行为的内容与方式及其历史性过程,政治性归结和广泛的社会性延伸的综合。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善事父母”的日常伦理意识、......

    物理是一种文化

    物理是一门科学,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文化。 首先,物理是一门科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公认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