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农工党厦门市委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而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内外舆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已成为我市的紧迫课题。
2009年6月份,厦门邀请国外专家做成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唯一的,还到欧洲许多国家“巡展”;“低碳城市”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首批试点城市。2010年8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是政府首次以单独文件的方式要求实施低碳工作,显示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厦门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行列。2010年7月,《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厦门紧跟环保潮流,将在占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这使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有计划、有步骤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有实施措施的城市。同时,厦门市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物流、中介等低碳服务业,动漫、科技服务、文化创新、金融业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都是厦门目前和今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
2010年1月,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步骤。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布局低碳化循环化,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上,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市政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加强节能减排,近年厦门市出台了许多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的71.4%,能源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基本目标,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提倡节约用水,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厦门低碳经济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厦门自然资源环境好,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可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可发展清洁能源;还有发展潜能巨大的海洋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厦门市积极建设新兴能源体系,一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项目正在规划与建设中。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试点地区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厦门应以《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蓝图,以入选国家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从传统低耗能与高污染工业结构中走出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厦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建筑、交通及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低碳发展,力争2020年厦门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为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为此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对于厦门而言,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培育碳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生产过程低碳化。推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其次,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厦门的加工制造业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该环节正好是能耗和物耗高、污染和排放大的环节。所以,厦门应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
再次,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比较高,一般占GDP比重能达到70-80%,厦门的服务业比重也已超过50%,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厦门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
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政府应因地制宜,制订完整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使用。加强对我市能源特别是低碳能源发展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编制厦门市能源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使“更多绿色”和“减少碳足迹”的倡议深入人心。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
三、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推广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厦门市应将低碳科技纳入厦门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总体规划制订专门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究。
四、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解排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我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我市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五、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推动城市建筑物低碳节能改造
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40%。应加大对节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在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建造时应对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运行进行前瞻性通盘考虑。同时,我市节能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还不到15%,既有建筑的节能化改造任重道远。因此,应积极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物的低碳节能改造。
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
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积极提倡社会责任理念,以及普及推广扩大低碳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并动员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宣传培训。组织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培训教育、编发画册、张贴标语标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普及低碳经济常识;举办“中国厦门建筑节能博览会”,展出“厦门全市低碳总体规划模型”,使之成为宣传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窗口。
七、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当前,我市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
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特别是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我国市场,更多的厦门企业应该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参与开发CDM项目,加强我市的CDM能力建设。
八、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海洋与渔业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切实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完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抓好海上流动污染源的整顿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环境检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九、加大低碳投入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因此,政府应相对加大低碳成本投入,降低低碳产品税收、加大低碳产品消费财政补贴,及时惠及企业和民众。
第二篇:关于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时间: 2010-09-07[ 大 中 小 ]浏览次数: 27[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文/ 陶延风、葛福成、王雨锡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阴霾还没有散去,世界各国都在试图把经济的复苏与转型结合起来,寻找新的增长点。在所有可能的选择中,低碳经济被认为是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与此同时,“低碳城市”也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新名片。
“低碳城市”渐成城市发展新名片
建设低碳城市是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支撑“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中坚力量和坚实基础。自2008年以来,“低碳城市”开始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城市运营、城市品牌的新标准,一些得风气之先的大中城市开始努力赢得一张“低碳城市”的新名片。
南昌成我国低碳试点城市。根据中英两国政府气候变化合作协议,国家发改委日前决定将英国战略方案基金“低碳城市试点项目”放在南昌实施。该项目实施,将有利于借鉴英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为探索城市经济低碳发展模式,增强经济竞争力发挥先导性作用。近日,《南昌市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通过专家评审,来自清华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南昌市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的研究与规划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上海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2008年,上海入选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2008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委员会宣布,上海计划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建立和完善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的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同时,上海还将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和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等综合措施强制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提高了天然气的消费量占比。
成都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低碳经济模式。将发展低碳经济与统筹城乡实践紧密结合,成都在建设低碳城市上走出了一条适合成都实情的发展之路,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有效推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全面进步,这也为成都建设低碳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河北保定倾力打造内地首个低碳城市。河北保定提出了“中国电谷低碳保定”的发展口号,积极实施“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集成工程等六大工程,大力发展以新能源、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为主导的绿色产业,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社会。
大连欲打造低碳示范产业园。大连正考虑在现有高新园区基础上,打造大连首个低碳示范产业园,使其成为大连最好的低碳经济范例。利用先进节能技术,把产业园建设成集研发、试验、教育、示范、展示、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低碳经济产业园。此外,大连考虑以建立低碳产业结构为前提推动城市发展,并将打破单一思考模式,形成系统的、可循环的平台。
推进无锡低碳经济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无锡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与其他地区相比,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的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
但像无锡这样工业基础较为发达的地区,低碳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阻碍。首先是能源供给结构的约束,无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增长幅度迅速,而无锡市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选择范围十分有限。此外,无锡的工业碳排放集中度比较高,重点碳排放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五大行业。据此,为实现我市低碳经济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以观念创新推进低碳经济。“四城”建设是无锡加快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要围绕“六大低碳体系”建设,系统研究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经验,完善无锡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政策体系,从决策源头上保证城市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发展,力争成为国家低碳建设示范城市。为此,一要迅速按照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战略,结合无锡经济发展现状,尽快开展低碳经济的试验和推广;二要从地方法规、地方政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统筹,形成适合无锡低碳经济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外部环境;三要进行价值理念的变革,加快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既要重视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增值,更要确保低碳、环保等自然资本的增值。
2、以结构创新推进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重化工业、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加快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机会多的低碳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有机、生态、高效的低碳农业,推进植树造林等生态建设,努力增加碳汇。
3、以科技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瞄准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积极开展研究开发和示范工作。一方面要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并积极引进国外已有的成熟低碳技术,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进一步加快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低碳技术研发的投入,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加强低碳技术与产品的推广应用。通过产学研联合和自主创新,充分发挥物联网技术的综合优势,力求在智能电网、建筑节能、城市照明、变频控制、余热回收、余压利用、清洁生产等方面取得突破。
4、以消费方式创新推进低碳经济。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强低碳理念的普及与推广,切实提高全社会公众的节约意识,倡导低碳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使广大公众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处,增强节能减排和低碳消费的先进理念,自觉改变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出行方式,为建立无锡低碳生活、低碳消费、低碳交通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5、以管理创新推进低碳经济。从约束和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强化法律约束力的同时,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激励政策,支持和推动企业、公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强化新建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规模等准入门槛;对已有企业按生产技术水平档次、生产规模实行累进税制,压缩小型落后产能;以市场配额制,促进先进大型企业在扩大生产能力时,优先考虑兼并小企业和采用先进技术移植改造小型落后产能;利用税收政策,限制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作者单位:无锡市信息中心)
第三篇: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数学建模集训模拟赛题第一轮(2013.08.09-08.12)
低碳与中国经济发展
(由方红供题,42540871@qq.com)
低碳经济,狭义的理解即是以较少的碳排放量获得较大的经济产出,其目的在于强调在经济生产过程中尽量减少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广义上讲,低碳经济是以最少的自然资源、能源消耗获得最多的“好”产出的同时将“坏”产出,即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甚至零污染的发展模式。它是继“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之后提出的一个新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能源消费的不断增加,我国碳排放量的增长比预计快得多。尽管我国的人均GDP和人均CO2排放量都远低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
已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称中国在2009年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在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面
临巨大的减排压力。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07年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2009年11月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量化行动目标,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标,并将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长期规划中。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挂钩,说明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受到了同等重视。如何打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
由于中国土地辽阔,资源丰富,而各个区域能源分布、经济发展不同,对能源的消费也不同,从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差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直接影响到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国的官方或权威机构尚未公布CO2排放量的计算标准和地方CO2排放数据,导致不同的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通常会使用不同的测算方法。
现在,你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去获取可靠的数据,完成下面的问题。
1.比较我国不同省份CO2排放总量的差异并分级;
2.研究不同省份CO2排放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并比较其异同;
3.构建合理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省份的现状进行评价;
4.按目前各省份低碳经济的发展态势,试对未来几年的情形做出预测;
5.指出我国未来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注:论文须完全按国赛格式完成并于8.13上午8点前交至所提供邮箱。
第四篇:关于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精)
关于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
摘要:环境会计是一种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指以自然或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开展的会计。而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从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的一个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环境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及其有利于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基于此,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关键词:环境会计低碳经济绿色产业
一、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1.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成为建立环境会计的依据
低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环境优势,其主要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不危害后代子孙的生存权益,实现低碳化,这也能看出: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推进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并准确核算国民生产总值(GNP及企业生产成本,真实地体现一国经济发展速度和富有程度,促使企业积极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此外,以研究自然资源成本补偿为内容的大循环成本理论为建立环境会计的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它把成本放到整个物质世界的大循环过程中研究,并重新定义成本的构成为:“自然资源成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的总和”。从大循环成本理论侧重自然资源消耗成本补偿问题的角度看,环境会计着眼于环境资源成本的确认、计量和记录,为环境成本的核算提供数据资料。
2.借鉴传统会计理论和国外发展的理论基础
从原始社会会计萌芽,到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斯·巴斯勒提出的借贷记账法,再到如今形成比较健全的会计体系,可以说发展环境会计已具备传统会
计的理论基础。虽然环境会计对信息核算、确认、报告等各方面与传统会计的有区别,但环境会计仍然能够把传统会计的一些理论借鉴过来。20世纪90年代起,在西方会计理论界,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诸多环境会计理论。世行在1998~1999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21世纪建立“信息框架”,实现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落在会计界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上,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1999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并修订了《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一系列与企业环境会计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特别是2000年7月,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协会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手册》,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此外,环境会计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提出经济学的核心是“我们称之为稀缺规律的不可否认的真理”。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我们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分析环境质量效益,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关于环境会计对象、目标及原则的已有研究
环境会计对象的重要特点是增加了自然环境内容,特别是重视环境科学与会计实务的结合,孟凡利(1997和安庆钊(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及其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杨雄胜则(李心合等,2002提出,环境会计的对象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类。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主要有“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提法。大多学者(李祥义,1998;李宏英,1999;方文辉,19 99;肖维平,1999;王辛平等,2000;等等认同“二元论”,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基本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使经济、社会、环境、人口以及资源相互协调发展;具体目标是充分公布有关环境会计信息,为相关单位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帮助。大多学者认为环境会计核算时不仅须遵循一般会计核算的原则,还具有其独特性。项国闯(1997认为还应遵循社会性、预警性、政策性、多种计价
基础并用等4项原则;孟凡利(1999和方文辉(1999认为环境会计的独特原则主要体现在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外部影响的内部化、社会性、法规性、一定的灵活性、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相结合等7个方面。
4.有关环境会计假设、计量及信息披露的已有研究
学者们认为环境会计可参照传统会计的4个基本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但是,因为环境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使得一般意义上的会计假设发生了较大变化,会计主体涉及到宏观政府和微观企业等方面;货币计量上以实物、百分数、指数进行辅助计量,用图表、文字等非货币性信息披露拓展。关于环境信息披露方式的设计,学者们普遍赞同可以在补充环境会计报告与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两种模式中选择。关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耿建新等(2002提出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应当重点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孟凡利(1999认为应该包括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和环境绩效两个方面;肖维平(1999认为主要有环境负债、环境成本、与环境负债和成本相关的特定会计政策、报表中确认的环境负债和成本的性质、与某一实体及其所在行业相关的环境问题类型等。
二、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 1.环境会计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无节制地在自然环境下开采,掠夺各类资源,导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9世纪2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等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到二战以后,全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自然资源长期处于被极度开采的状态。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人口剧增,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人类开始改变过去单一追求经济利益的方式转变为追求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平衡发展。比蒙斯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1和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1973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拉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新序幕。20世纪90年代
开始,西方会计理论学术界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将环境问题结合会计理论研究,其核心思想是用会计来反映社会环境资源,最终目的在于控制和改善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1995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重要会议上直接把“环境会计”作为中心议题。至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加快构建环境会计,以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境会计是环境学科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通过运用基础科学的方式方法,以货币与实物单位计量,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等成本价值,并以价值形式对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和分析,全面反映自然资本和企业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科学。它以国家环境法律、法规为依据,可寓于企业财务报告之中,如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
负债等内容可直接列于资产负债表或损益表中,对其他不能以货币计量的环境信息可在说明书中予以说明。国家政府和法律部门可利用环境会计信息,制定环境政策和法律规范,加强宏观管理和控制,同时也能准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政府环境保护部门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情况,并据此作为进行宏观环保决策和对企业进行环保考核与奖惩的依据。企业管理当局可利用这些信息,实施正确的环境措施。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的环境风险和盈利前景作出全面和客观的评价。社会公众可以了解企业的环境表现,对企业的产品和形象作出恰当的定位,参与企业的环境管理。由于环境会计核算内容既具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很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特征,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如要反映一个流域的生态资源状况,森林覆盖率、林地规模、草场质量、水资源的含沙量、沙尘暴强度等。
2.低碳经济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中,之后,欧盟在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发,以达成此前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开始执政后,又提出新能源政策,实施“总量控制和碳
排放交易”计划;并成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交易。2008年6月,日本政府提出著名的“福田蓝图”,成为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涵括应对低碳发展的技术研发、体制机制变革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2008年12月,欧盟终于就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统一决议,包括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最终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2009年3月31日,美国众议院能源委员会向国会提出《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
此外,联合国也大力呼吁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开始正式生效,这标志着人类社会首次以法律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2007年2月~11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就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原因、预估、影响、适应和减缓措施等进行了详细评估;2007年1 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的巴厘岛举行,并于当月15日正式通过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巴厘岛路线图》;2009年12月7日召开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虽未达成切实可
行的决议,但仍涉及世界各国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转型。
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尽力研发低碳技术,并对能源、产业、技术等政策进行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人类已经慢慢意识到减少CO 2排放的重要性,经济的“低碳化”开始从普通百姓的自愿行动逐步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等法律、规划,为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综上,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推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和温室气体
减排技术的开发与运用,推进经济社会向低能耗、高能效和低排放的模式转型。在经济社会日益受到能源和环境约束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战略选择,正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认可。
三、环境会计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1.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经济挑战面前,也给了发展低碳经济大有可为的机遇,低碳经济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和必由之路。毋庸质疑,低碳经济既是人类社会通过低碳经济国际合作创建和谐世界的一个机遇,也是对所有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挑战。首先,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就必须走新型的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非片面的经济增长,而是“在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世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实施环境会计是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基于可持续与科学发展观,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企业,以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就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为此,企业进行系统化的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管理、绿色经营等一系列“绿色低碳革命”,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手段。再次,环境会计的建立是实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基本战略目标和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以资源、环境、生态保护为前提,准确核算相关投入与产出指标,建立一套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并融合到会计核算体系中。
2.环境会计有利于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首先,环境会计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须措施,以此核算有关自然资源的损耗
及生态补偿,也只有环境会计才能更好地核算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每个因素,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需要低碳经济来推进,中央、国务院已经从战略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用科学发展观引领低碳经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和热门话题。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
排放量,己经成为济,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再次,遏制全球气候暖化,削减CO 2 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识,尽管碳减排责任的分担会触及国家利益、发展权利等一系列复杂和敏感问题,但它从各方面为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活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显著成果包括建立了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响应机制,促进了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创建了全球碳市场和新的减排机制,为未来的减缓努力奠定了基础。
3.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计算“绿色GDP”
GDP作为政府对本国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一般有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生态与社会进步状况的最重要指标。随着各国对低碳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逐步深入,加之传统GDP未曾考虑经济过快发展而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会计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产物,它还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环境会计同样以稀缺规律为基础,正是“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才需要研究社会如何从各种可能的物品与劳务中进行选择,不同的物品如何生产和定价”,环境会计通过自然资源耗费、环境成本和费用的确认、计量、记录,分析环境质量效益,从而对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实现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来说,“绿色GDP”需要从传统GDP中扣除不是真实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剩余的才是科学、真实的“可衡量GDP”。笔者借鉴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的研究成果,绿色GDP=传统GDP-自然部分的虚数-社会部分的虚数-人
文部分的虚数。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实行环境会计有利于正确核算出“绿色GDP”。
4.环境会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低碳化发展
低碳经济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之所在。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减排计划,建立碳权交易市场推出“低碳”技术和产品标准,争夺全球涉碳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而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低碳经济及其规则重视不够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弱势.有继续被边缘化的风险。首先,人类能源利用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从高碳时代逐步走向低碳时代的过程,就是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低效到高效、从不可持续走向可持续、从高碳经济走向低碳经济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符合我国的当前和长远利益,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次,低碳经济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品质。低碳经济被人称之崭新的金矿,它蕴涵着巨大的市场商机,它包括参与全球碳市场,加强清洁能源发展机制,使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建筑节能,重新循环使用废物,推动公共交通系统节能技术等。碳基金将是未来庞大的产业,碳交易及低碳产品和低碳服务的市场都非常有前景。杭州应当把握机遇,抢占先机,规划建立碳交易市埸,以碳权换技术换资本,实现经济新的跨越发展。再次,美欧日汽车产业竞相开发“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动力车。日本早已实施产业技术升级战略成为21世纪领先的环保国家,丰田推出8款油电混合动力车通用计划4年内推出16款混合动力车。欧盟积极支持发展氢能动力车,美欧能源产业也在加大对低碳能源及技术的开发,提高核能、风能、太阳能、可再生生物能、清洁煤等替代能源的开发比重,积极研发碳捕获及埋存技术。
5.环境会计有利于增强民众低碳环保意识
很长的时间以来,我国一直沿用粗放型、简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过度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进行,不顾及下一代的生存发展,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眼前与
局部利益的现象十分普遍,使得生态环境每况愈下。首先,实施环境会计,推行低碳经济,是解决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在能源短缺背景下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且能源紧张的发展中国家,国内经历着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国际上面临着后京都时代的外部压力,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必然要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其次,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提升
环境生活品质。低碳经济在控制减排的基础上,提出减碳要求。企业在推销自身和产品时,都应注重其环保追求和环保性能,而不仅仅是对生产过程的环保控制。
四、基于低碳经济背景发展环境会计的对策思考 1.全力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动作用
政府部门应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财税手段、金融手段、价格手段、产业手段,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首先,在我国建立环境会计便于从会计的视角对企业生产、加工、流通、经营等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与控制,有利于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家对有限的资源免费消费、无偿使用,无疑将导致资源的耗尽和环境的恶化,同时也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核算与披露,这本身意味着需建立新的、更合理的商环境会计体系。其次,应尽快加强环境法规保障体系。如推行污染许可证制度与收取排污费制度等都是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环境资源的立法与执法,明确环境资源产权;建立全国财政补偿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作为环境会计运行的资金支持系统。再次,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准则与规章制度。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加强环境资源保护、监测和计量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环境会计。
2.增强环境会计的披露与监督机制
会计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向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建立环境会计,推进我国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主要是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核算企业对社会资源环境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不能全面、如实地进行揭示,因此,应加强监督,由政府或有关社会机构,依据国家的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以及会计相关法律,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监督。其次,使环境会计有法可依,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统一的标准。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准则体系,进而全面保证环境会计行为的规范和实施。再次,要制订环境会计审计法规,建立环境会计审计制度。由政府审计或有关社会机构,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公正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审查与鉴定,并对环境会计的研究做推广工作。此外,还要加强环境审计,强化对环境会计的再监督,其审计重点可以包括:环境保护法的合规性;企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控制程序;环境保护管理系统;关于有害物质的贮存与处理;环境经济责任的记录与披露等等。
3.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
绿色经营是一种新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与ISO14000系列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它贯穿于企业整体经营系统之中,如“为环境而设计”、“绿色融资”、“绿色采购”等。绿色经营系统是企业为将其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相协调。首先,环境会计信息系统是绿色经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存在,应该倡导企业建立绿色经营系统。只有在企业建立起绿色经营系统,才能为环境会计发展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其次,需要大力开展环境会计规范化的试点工作,选择好地点,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逐步积累成功经验,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准则与制度;由生态环境资源评估单位牵头,可以适时引入社会公益组织参加,积极开展环境资源的监测、评价与计量技术的研发与运用。
4.强化国民大众的低碳环保意识
国际上的“绿色消费主义”迫使整体产业都“绿色”起来,基于此,我们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之顺利实行环境会计,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信息成为企
业的自主选择。首先,要树立全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督促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因为他们的生产行为是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最直接因素。企业的所有管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和环保举动的重要性,才会在经济行为决策时考虑到相关的环境因素。同时,环保意识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中体现出,使他们认识到会计工作与环境问题之间的关系,他们才会考虑真正推行环境会计。其次,通过充分的报道宣传,让消费者对所有最终产品与服务都建立起“绿色消费主义”理念。使消费者在对商品进行选择时关注企业的环境保护状况,不从环境保护不力(如造成较大环境污染、不节省能源、不节约资源的企业那里购买产品。为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将不得不采取措施改进环保状况。再次,企业要实现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必须树立适应环境的观念。从可持续发展观点来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一个持续、稳定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求得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否则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只能是想象。为此,有必要提高企业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参考文献
[1]钟卫稼.基于科学发展视角的环境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下,2010(5:8-10.[2]陈文君.低碳经济下江西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选择[J].价格月刊,2010(10.[3]徐兰.关于我国环境会计实施发展的思考[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 009(5:44-47.[4]陈煦江.环境会计初探[J].财会月刊,2003(6:33-34.[5]金英子.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1.[6]萧晓.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别性价格对策研究[J].市场经济与价格,2010(6: 10-15.
第五篇: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认识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专业:09电子
学号:122672009022
姓名:江炜燊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有两个基本点:其一,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经济活动低碳化,把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尽可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乃至零排放,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效益;其二,它是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能源消费生态化,形成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的国民经济体系,保证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清洁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2008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吴晓青明确将“低碳经济”提到议题上来。他认为,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这种严峻的挑战。他建议应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并着手开展技术攻关和试点研究。
2009年1月,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正式成立低碳经济研究院,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
2009年,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受邀参加沃尔玛2009年供应商能效提升项目启动大会并作大会发言。与会者对提出的低成本节能思路和方法非常感兴趣,给予了积极评价,纷纷咨询。作为世界500强之首的沃尔玛,实施了一项可持续发展计划,作为计划的一个部 分,要求其供应商2009年相对2007年单位产品能耗下降7%,2012年下降20%。鉴于大多数供应商对达成节能目标可能缺乏方案,沃尔玛本次大会也邀请了十几家能源服务商为供应商提供节能咨询服务。深圳市能博特科技有限公司凭借顾问多年的服务经验,可以为企业的节能减排,提供优质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6月在北京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各级部门决策者的共识。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既是救治全球气候变暖的关键性方案,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资源、能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了。如果还把GDP作为发展的全部,还以廉价资源或出口退税换取GDP;如果口袋里的钱多了,但生存的环境恶化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就与发展的本意背离了,就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相悖了。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1.发展低碳经济,是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有一种误解认为,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抛弃钢铁、建材等高耗能的产业,因而不能发展低碳经济。但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4358,21.00,0.48%)、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也无法通过国际市场满足国内的巨大需求,这些产业的发展有其合理性。要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2.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可行措施。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是主要一次性能源。煤炭属于“高碳”能源,我国也没有廉价利用国际油气等“低碳”能源的条件。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3.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转型的最大挑战。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产业呈快速增加之势。如果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可以实现这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4.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途径。虽然我国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不得不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利润“微笑曲线”下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以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和长治久安。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与低碳能源,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家权益和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革命,又是全球经济不得不从高碳能源转向低碳能源的一个必然选择。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按照联合国通用的公式计算,碳排放总量实际上是4个因素的乘积:人口数量、人均GDP、单位GDP的能耗量(能源强度)、单位能耗产生的碳排放(碳强度)。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增长快速,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作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三是“锁定效应”的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初始路径和规则的选择具有依赖性,一旦作出选择,就很难改弦易辙,以至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类似于“锁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简 称“锁定效应”。工业革命以来,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技术的严重依赖,其程度也随各国的能源消费政策而异。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时期,一些重化工等高碳产业和技术不断通过国际投资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倘若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发展高碳产业,未来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定量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就可能被这些高碳产业设施所“锁定”。因此,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认清形势,及早筹划,把握好碳预算,避免高碳产业和消费的锁定,努力使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系统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
四是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提高。碳减排客观上存在着边际成本与减排难度随减排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的19年间,我国能源强度年均降低了5.22%;而1980-2006年的26年间,能源强度年均降低率为3.9%。两者之差,隐含着边际成本日趋提高的事实。另外,单纯节能减排也有一定的范围所限。因此,必须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把宝贵的资金及早有序地投入到未来有竞争力的低碳经济方面。
五是碳排放空间不大。发达国家历史上人均千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挤压了发展中国家当今的排放空间。我们完全有理由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要求发达国家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率先减排。2006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为2060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经合组织国家的1/4左右,不到美国的1/6。但一次性能源用量占世界的16%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了世界的20%,同世界人均排放量相等。这表明,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碳排放强度偏高,而能源用量还将继续增长,碳排放空间不会很大,应该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三是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四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
2009年12月,深圳市高交会中,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国第一家专业从事节能减排诊断服务、节能量验证、ISO14064GHG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盘查、减排、验证服务商也参加在其中,有5年历史的宗兴环保是首次参加高交会,他们原来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专业市场,现在要面向大众市场了。刘董解释说:“就象我们每年要做体检一样,企事业单位的节能减排设备同样需要经常体检,而我们扮演着‘体检医生’的角色,帮企业查出病源,然后向他们推荐最新、最可靠、最合适的换代设备。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能源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每个企业都有30%以上的节能空间。我们诊断过的300余家企业,百分之百存在不同程度的节能、节水空间,在实施了改进方案后不但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取得了良好的环境效益。我们将以‘低碳经济导航’为经营使命,矢志成为低碳技术服务行业的领先者,企事业单位身边的‘节能减排医院’”。2010年由深圳市宗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ISO14064-1:2006GHG温室气体排放盘查、验证研讨会将于3月12日在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召开,欢迎低碳技术服务者踊跃报名参加。
2010年3月,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
2010年4月,当各大国际会议开始关注地球“健康”、探索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当“地球一小时”吸引越来越多的世界城市参与,4月22日第41个“世界地球日”的到来,又一次唤起了人们爱护地球母亲的拳拳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