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本站推荐]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和“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xx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于山绿与民富双赢,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xxx毫米降水线以上造林绿化、“四个一”林草产业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为xx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xxx万亩,森林面积达xxx.x万亩,森林覆盖率xx.x%,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xx.x%。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次数减少、强度减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生态产业稳步推进
在市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县(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全市累计建立苗木产业基地xx万亩,注册了“xx苗木”品牌商标,发展特色经济林xx万亩,建立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示范点xx多个,累计实现林业总产值xx亿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红色六盘、绿色xx、丝路古城、避暑胜地”城市形象突显,旅游品牌特色鲜明,生态旅游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累计完成绿色通道xxxx公里、城乡大环境绿化xx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xx.xx%。xx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xxxx年xx区、xx县xx个村被国家林草局分两批授予“国家森林乡村”荣誉;
xx县入选“xxxx中国最美县城”榜单,西吉龙王坝村和隆德红崖村、新合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隆德县入选“xxxx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资源管护成效显著
全力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管护和环境保护,取得了连续xx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扎实推进,林政执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完成退牧还草、草原围栏xxx万亩,新建火石寨丹霞地貌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山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处,续建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家岔震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x处,自然保护区达x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xx%,大六盘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生态扶贫成效明显退
耕还林按照国家补助标准,累计兑现粮款补助折合现金xx亿元。退耕还林受益群众达到xx.x万户xx万多人,人均补助xxxx元;
造林工程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苗木xxxx万株,苗木收入达x.x亿元;
使用贫困户劳力参与造林xx.xx万人(次),劳务收入达xxxx万元;
全市先后三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生态护林员xxxx人,人均年收入x万元,有效带动了近xxxx户农户脱贫。
虽然我市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生态仍然脆弱,没有形成高质量的森林系统;
三次产业融合度不高,“四个一”林草产业引领生态经济作用发挥还不够,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效果不明显。
二、十四五”时期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按照区、市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我市将紧密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形势下林地资源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四个一”林草生态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经济建设主题,明确思路、确定目标、细化任务,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确定总体思路
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调优一产、突破二产、配套协同三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部署服务链,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逐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明确主要目标
到xxxx年,以“三山五河”为生态坐标,构建“一区五城”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布局,建设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建成xx国家公园,新增涵养水源xxxx万立方米左右,总体综合经济效益xxx亿元,实现产业生态化,推进山水美、业态美、城乡美、环境美、生活美有机融合,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x.x%,单位gdp用水量下降xxx.x立方米,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到xx%以上。
抓好重点工作
重点实施好“四大工程”、构建“五大系统”。
全力实施四大工程:水源涵养工程。采用多树种混交、适地适树、乔灌草配置,应用林分改造、次生林经营管理、天然更新等技术,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建设。到xxxx年新建水源涵养林xx万亩,新增涵养水源xxxx万立方米左右。水土保持工程。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黄土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和沟道水土保持林建设,新增水土保持林xx万亩。xxxx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xxxx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xx%。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xx及其外围区域生态保护行动,修复退化森林、草原等xx万亩,到xxxx年修复废弃露天矿山xx.xx万亩、综合整治关联区土地xx.x万亩。五河流域修复生态xx万亩,保护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xx万亩。“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
围绕“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和“四个融合产业”总体布局,到xxxx年,全市累计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xxx万亩,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xx个、中蜂养殖达到xx万群、食用菌产量达到xxxx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总体经济效益达到xxx亿元。
积极构建五大系统: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推进森林高质量精准提升,到xxxx年完成营造林xxx万亩。健全多元化管护格局,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等体系,加快林区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视频监控与红外线监控设备建设,科学监测防控重大病虫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森林动植物生物链完整性、生态间协调性。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健全草原保护管理制度,全力开展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加强天然草原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到xxxx年完成草原生态修复x万亩,到xxxx年完成xx万亩。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现有人工湿地,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生物,提升湿地蓄水、防洪、排水及平衡水生态等功能,杜绝“挖湖引水造景”。到xxxx年完成保护修复湿地x万亩,新增x处湿地公园。稳定农田生态系统。
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提升,优化耕作措施,调整种植结构,新增高标准农田xx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xx万亩。强化城市生态系统。推进xx生态改造提升,规划建设公园广场及城市绿地,xxxx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xxxx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xxxx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xx.x%,xxxx年达到xx%。完成xx个小区xxx万平方米排水和市区xx公里雨水管网建设、xx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综合整治xx河、xx河环境。
第二篇: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厦门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对策思考
农工党厦门市委
“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世界关注的话题,而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起,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就成为国内外舆论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低碳发展模式逐步成为国际主流价值观。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在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方面发挥龙头示范作用,已成为我市的紧迫课题。
2009年6月份,厦门邀请国外专家做成低碳城市总体规划模型,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唯一的,还到欧洲许多国家“巡展”;“低碳城市”已经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厦门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发展低碳产业、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的首批试点城市。2010年8月10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首先在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开展低碳试点工作。这是政府首次以单独文件的方式要求实施低碳工作,显示出国家对节能减排,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视程度,标志着中国经济将迈上低碳之路。厦门入选国家发改委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行列。2010年7月,《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已编制完成,厦门紧跟环保潮流,将在占排放总量90%以上的交通、建筑和工业三大领域探索低碳发展模式。这使厦门成为全国首批有计划、有步骤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并有实施措施的城市。同时,厦门市着力培育低碳产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物流、中介等低碳服务业,动漫、科技服务、文化创新、金融业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都是厦门目前和今后快速发展的产业领域。
2010年1月,厦门市政府明确提出厦门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战略地位和战略步骤。在经济发展上,坚持可持续发展,通过加强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布局低碳化循环化,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上,积极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绿色市政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倡导绿色消费。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研究,制定相关的统计、评价体系,加强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逐步建立低碳发展的法规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为加强节能减排,近年厦门市出台了许多政策,积极调整能源结构。2009年厦门市单位GDP能耗0.579吨标准煤/万元,是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的71.4%,能源单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为保住这来之不易的节能成果,根据厦门耗能主要集中于工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生产性行业的特点,厦门市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基本目标,有效推进节能降耗工作:完善能源制度,推动依法节能降耗;重视降耗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监督指导,紧密跟踪重点用能单位;提倡节约用水,打造国家节水型城市;加大检查力度,从基层规范引导节能工作。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厦门低碳经济的建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厦门自然资源环境好,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可发展生物质能源;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可发展清洁能源;还有发展潜能巨大的海洋能源,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为此,厦门市积极建设新兴能源体系,一批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发电项目正在规划与建设中。
国家发改委在《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试点地区的具体任务包括: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此,厦门应以《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为蓝图,以入选国家低碳第一批试点城市为契机,大力推进我市的低碳城市建设,从传统低耗能与高污染工业结构中走出来,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厦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动建筑、交通及工业生产三大领域的低碳发展,力争2020年厦门单位GDP能耗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为应对全球气候异常,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做出贡献。为此建议:
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低碳产业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本身就是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类型;二是以低碳技术为载体的产业类型,如新能源产业等。对于厦门而言,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推进高碳产业向低碳逐步转型。
首先,发展低碳农业,加快都市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在减少污染、增加绿化、培育碳汇方面的独特作用。推进生产过程低碳化。推行生态有机农业管理,减少农业生产的碳排放。大幅度地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农业之路。
其次,对第二产业内部进行调整,淘汰高耗能产业中落后部门、企业,加快发展现代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设计、制造、品牌三个环节。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厦门的加工制造业仅仅拥有中间的制造环节,而该环节正好是能耗和物耗高、污染和排放大的环节。所以,厦门应积极支持“绿色制造业”,研发新的绿色技术。大力发展新型低碳产业,包括火电减排、新能源汽车、建筑节能、工业节能与减排、循环经济、资源回收、环保设备、节能材料等,都是具有朝气和发展前景的新型行业。通过发展新型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清洁及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化石能源,逐步建立起低碳的能源系统、低碳的技术体系和低碳的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由传统模式逐步向低碳经济转型。
再次,要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比重,现代服务业是一个能耗低、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的低碳产业。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都比较高,一般占GDP比重能达到70-80%,厦门的服务业比重也已超过50%,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厦门要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业、会展业、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外包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总部经济和旅游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二、调整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变
应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政府应因地制宜,制订完整规划和相关政策鼓励措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和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使用。加强对我市能源特别是低碳能源发展现状和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编制厦门市能源发展规划。同时,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使“更多绿色”和“减少碳足迹”的倡议深入人心。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天然气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的比重,推进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可持续化,从源头上实现经济的低碳发展。
三、全面研发低碳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推广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通过以上手段,实现低碳技术发展的“跨越式”进步。厦门市应将低碳科技纳入厦门市“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总体规划制订专门的科技创新专项规划,重点支持低碳技术研究。
四、建设低碳城市,推广节能解排
城市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是社会发展的心脏。城市也是环境的主要污染源。而要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必须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首先,应转变发展模式,走城市低碳新路。按照“低碳”的要求,我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在能源、石油、冶金、建材、化工、交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强制推行低碳经济技术,走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我市的城市发展模式还应以集群经济为核心推进产业结构创新,以循环经济为核心推进节能减排创新,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内涵发展创新。
五、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推动城市建筑物低碳节能改造
建筑能耗一般占全社会总能耗的比重达28%,连同建筑材料生产和建筑施工过程的能耗所占比重接近40%。应加大对节能建筑的宣传和推广,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以及相关政策法规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在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和建造时应对建筑使用过程的节能运行进行前瞻性通盘考虑。同时,我市节能建筑占全部建筑的比例还不到15%,既有建筑的节能化改造任重道远。因此,应积极推动城市既有建筑物的低碳节能改造。
六、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
厦门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积极提倡社会责任理念,以及普及推广扩大低碳生活理念,推行绿色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并动员居民去实践低碳生活,随时随处注意节电、节油、节气,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加强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宣传培训。组织报刊、电视等媒体宣传,提高全社会对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采取培训教育、编发画册、张贴标语标牌、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普及低碳经济常识;举办“中国厦门建筑节能博览会”,展出“厦门全市低碳总体规划模型”,使之成为宣传我市低碳城市建设和节能减排的重要窗口。
七、发展碳交易市场
通过碳交易机制,发达国家政府和企业可以低成本完成在本国原来需要高成本才能完成的减排温室气体任务,同时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对全球而言还能同样达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当前,我市相关机构与企业可以借鉴
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活动。特别是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体制和碳基金逐步深入我国市场,更多的厦门企业应该关注和利用CDM商机,参与开发CDM项目,加强我市的CDM能力建设。
八、发展低碳海洋经济,使蓝色经济成为厦门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加大深水航道、大型专业码头的建设,完善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路网对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快建立以自主研发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完善海洋与渔业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海洋资源研发利用,建设海洋与水产高科技产业园区。切实推动海洋环境保护,建设完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抓好海上流动污染源的整顿治理工作,建立健全海洋环境检测预警体系,严格执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九、加大低碳投入
随着新型电能、智能交通、公共交通更多的投入,居民的日用出行等成本会随之增加,低碳产品意味着高投入,制造业低碳制造、农业低碳种植等也会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低碳成本增加终会作用在消费者身上。因此,政府应相对加大低碳成本投入,降低低碳产品税收、加大低碳产品消费财政补贴,及时惠及企业和民众。
第三篇:关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考与对策
蓄势待发跨越争先
——关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圣水峪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全镇60个行政村,1.3万户、4.65万人,大小山头96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荒山绿化率达到85%,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结合镇村和民情实际,立足山区,分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效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综合考核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全镇财政税收达到372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农民人均纯收入569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居民存款额达到1.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采取镇党委、政府补助,村自筹的方式,三年来共完成硬化路面、上山路192.8公里,新建大中小桥梁12座,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全镇道路网络得到进
一步完善。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镇内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由2006年的26家发展到目前的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已形成奶牛养殖、花生油加工、花生米筛选出口、假发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二、存在的问题
1、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山区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农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种土地,山区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用水相对困难,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大多停留在农产品初期加工阶段,农产品产业链单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思想观念的保守与文化知识匮乏让科技推广进行缓慢。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传统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播种、收获及其田间管理等作业环节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
3、农村信贷体制单一,经济发展受制约。目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村财力有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满足不了山区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
4、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在山区是一个薄弱环节,特色加工项目和加工企业很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5、民营经营与手工作坊经济没有较大发展。虽然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但全镇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三、工作思路
1、创新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效益。面对山区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的实际,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无公害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民营经济,向企业要效益。充分发挥镇村丰富的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群的优势,支持其利用手头资金及技
术在镇、村内开办作坊及企业。如开办玩具厂、假发厂、花生米筛选及深加工等中小规模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发挥最大效益。
3、开展招商引资,向项目要效益。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真正作为“天字号”工程抓在手中,不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上好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加快社区建设,向民生要效益。突出山区小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中心城镇。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优质资源为载体,以县开发区为平台,继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对全镇新建、续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全面代理制、大项目领导联系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2、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经济,打造产业基地。探索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业。把农户单一种植与土地流转相结合,解决规模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3、依托优势,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资源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做强、做大。
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做好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不断提高村庄的美化程度,进行景点创新,积极争取政府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山区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收入来源。
5、合理布局,科学规化,加大镇村居住环境的完善与提高。把新农村建设与群众生活水平的自我改善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拿方案、土地置换引资金、群众参与得实惠的办法,解决村居建设土地浪费大,新农村建设难度大的问题,调动镇、村、户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6、加大科技投入、示范带动,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加大对文化阵地的投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镇村农家书屋及科普宣传栏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为群众提供先进的种养技术及较为发达及时的市场信息。建设一批优秀的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结合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村级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致富带头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8、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致富增收手段。切实抓好贫困村农民专项技能培训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提高经营水平,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带领和引导当地贫困农民群众发展一些投入少、风险低、市场前景好的经济项目,使大家早日走出贫困。
第四篇: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
生态文明是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现。包括对天人关系的认知、人类行为的规范、社会经济体制、生产消费行为、有关天人关系的物态和心态产品、社会精神面貌等方面的体制合理性、决策科学性、资源节约性、环境友好性、行为自觉性、公众参与性和系统和谐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并不是偶然,从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以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再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现在的“十二五”规划,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将“生态文明”纳人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表明生态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环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关注和努力。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如果离开生态环境这一前提条件,经济的发展就如同离开水的鱼,一开始可能还可以自得呼吸与蹦跶,但最终其生命还是会慢慢枯竭。经济快速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这制约着人们的生活,限制人们去从事某些经济活动,结果又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经济发展追求可持续,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不同于工业文明无限地索取和利用资源,生态文明注重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生态文明的演进,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走向和谐,这是生态文明的核心,但需要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足够的技术,金钱,人力等各方面的保障。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意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了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以至于在中国存在很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利用不当,滥用,乱用现象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在中共十八大中,提出了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概念,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我国国情与历史发展来看,将生态文明建设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济建设是有深远意义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关系全局的长期战略问题,切不可以发展经济就忽视生态文明建设。面对现在的环境困境,我们应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努力实现经济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
第五篇: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明显滞后,难以实现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保值增效。广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具有明显优势:具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丰富经验;建立有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创建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点等。广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措施:高度重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民致富重要抓手;建章立制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有章可循;强化基础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坚实保障;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强化管理确保通过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对策
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体现。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是新时期新阶段对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优化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完善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挖掘农村市场消费需求潜力、培育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手段,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执政基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广西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资产情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1126个乡镇中,有1126个乡镇、15400个村委(社区)、267263个村民小组拥有农村集体收入。
1.村级集体资产。村集体资产总额390.95亿元。其中:流动资产75.38亿元(包括:货币资金70.12亿元、应收款项 4.66亿、库存物资0.59亿元)、农业资产38.69亿元、对外投资2.44亿元、固定资产274.44亿元(详见下表)。
2.资源性资产。广西农村集体资源总面积2.46亿亩,其中:耕地0.42亿亩,占总面积的17%;林地1.58亿亩,占总面积的64.2%;宅基地0.03亿亩,占总面积的1.3%;公益、公共设施用地0.17亿亩,占总面积的6.9%;荒地等未开发地0.26亿亩,占总面积的10.6%。
(二)村级集体债务情况。广西农村集体债务总额11.47亿元。其中三年以上债务6.35亿元,占村集体债务总额的54.4%;三年以下债务5.12亿元,占村集体债务总额的44.6%。
二、存在问题
(一)村级集体资产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据统计,广西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村集体资产、资源基本上都已分到农户,近60%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沦为空壳村,农村集体资产十分少。而广西村集体拥有的390.95亿元资产中,固定资产净值达274.44亿元,占资产总额70%,能用于再生产环节的流动资产、农业资产、集体投资等只占30%。75.38亿元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为70.12亿元,而这些货币资金中银行存款高达65.95亿元,占货币资金总额94%,说明这些有限的资金绝大部分存在银行,没有投入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农村集体资产本已十分少,极其有限的货币资金又没有投入生产中去增值,严重制约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思想认识不到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愿望不高。广西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村集体经济总量和规模过小,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分落后。加上一些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宣传不深入,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愿望不高,缺乏工作积极性,没有发挥引导和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作用。
(三)缺乏规范管理,极其有限的村级集体资产无法增值。一是提前使用错失机会无法保值增值。大部分村集体资产采取发包发租的方式管理,租期长租金低,有的甚至一定30年不变,一次性收取租金没有浮动空间,从而提前兑现了集体资产价值,错失租金随时间推移而浮动的利润机会,无法达到保值和增值。二是资产闲置缺乏管护导致贬值。由村委直接管理和运作集体资产,缺少人员、经营经验和工作基础,造成村集体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甚至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些生产性集体固定资产没有安排专人和资金予以管理和维护,导致资产闲置贬值。三是主体不清监管不利导致资源流失。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主体模糊,经营管理上决策独断、分配随意和监督不力;有的地方集体资产资源的承租未履行公开招投标拍卖的民主程序,未签订合同,导致资产资源不但难以发挥应有效益,甚至造成不同程度的资产资源流失。四是委托代理不到位造成监管缺失。绝大部分村集体目前采取的村财务委托代理管理方式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代理内容不全面,大部分局限于财政资金的委托代管,尚未涉及到财政资金以外的其他收入;代理范围太狭小,只注重村本级账内的能够以货币形式体现出来的资产的监管,对其他村集体资金资产代理缺失;代理管理不规范,重合同签订监管,轻合同履行和合同变更环节的监管;代理机构不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机构、编制和办公场所不健全。
(四)基础工作薄弱,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是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滞后影响流转使用。有的农民土地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被政府征用,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第三产业,这些被征用土地没有土地证,地面建筑物手续不完善,有的建筑物还被定性为违章建筑面临拆除,严重影响农民土地确权登记和经营流转。二是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效率低下。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很低,即使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其软件应用也千差万别,有的是委托研发的专用软件,有的是上级部门推荐使用的软件,还有的软件甚至直接从市场购买,性能不一互不兼容导致结果各异,给数字汇总和统一评估带来困难,管理效率极其低下。三是新成立的经济组织面临政府认定新问题。对一些新成立的农村新型合作组织,相关部门缺乏相应的管理政策和制度,认定登记混乱,给合作组织运作、经营和管理带来障碍。
三、广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要对策
(一)高度重视,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民致富重要抓手。
1.要提高村委领导班子的认识,增强发展自觉性。村集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农民致富脱贫和新农村建设,还关系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要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思想认识和整体素质,创新发展能力,加快培养懂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带头人。
2.要提高乡镇领导班子的认识,增强积极性。创新发展理念,打破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思想和“等、靠、要”僵化思想的束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建立村集体经济发展考核奖惩机制,奖优罚劣,把村集体经济发展列入乡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列为乡镇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作为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农业农村工作领导的重要工作内容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乡镇领导干部的主要依据之一,以进一步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工作积极性。
3.要省市县共同提高认识,强化推动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省一级要高度重视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安排专门的扶持资金,搞好方案设计和相关扶持政策及资金管理办法的研究出台工作。另一方面,要督促市县各级建立健全管理机构、管理法规,加强约束力,创造村集体经济运行外部宽松环境,不给村集体转嫁行政事务,不向村民收费乱摊派。
(二)建章立制,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有章可循。
1.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制度创新。发展村集体经济必须要靠主体去运作,壮大的村集体经济必须要靠人去管理。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恰恰是国家法律盲区。因此,要在国家层面,通过立法和出台相关法规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人性质、地位和运作管理。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台相应的配套文件,以统一和规范国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各项工作,探索村集体资产、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织化、效率化实现形式,发挥村集体在农村治理中的稳定器作用。
2.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要进一步完善村集体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要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完善村集体公益金、公积金制度,支持农村公益、扶贫济困等事业发展,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能力。要强化政策综合支持效力,鼓励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及资金项目向试点县、试点村倾斜,统筹安排农业生产类资金支持试点村集体经济发展等。同时,对原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要结合形势发展需要和新的国家法律法规予以进一步完善。
3.建立集体“三资”长效管理机制。明确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从登记确权、经营组织到新资产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等,都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同时,严格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定的责任追究,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人员失职,造成集体资产损失的,按照相关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三)强化基础,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坚实的保障。
1.理顺农村“三资”管理职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部门较多,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领导,明确各部门分工和职责,加强对“三资”管理的指导和监督。
2.加快确权流转量化配置股权。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让更多的农民获得按股分红等财产性收入。
3.全面推进财务委托代理。切实加强财务委托代理,扩大代理范围,丰富代理内容,推进“三资”全面委托代理工作,使农村集体“三资”得到科学的管理。
4.加快基层信息化管理建设。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强化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对基层的有效动态管理。
(四)因地制宜,有重点地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各项试点工作。
1.深入调研掌握情况。一要掌握思想认识问题。广西是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较差的后发展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水平总体相对落后,村集体经济总量和规模过小。要深入全面了解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宣传不到位还是认识不到位,是积极性不够高还是缺乏经营管理经验等等,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工作。二是了解农村集体资金资产现状。要摸清农村集体“三资”中,资产、资源和资金的拥有数量和类别情况,为下一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以及项目设计等打下基础。三是摸清资产资源经营管理情况。掌握了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管理情况、存在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因地制宜选准重点。扶持村级集体经济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统领,坚持自力更生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为纽带,以土地股份合作、农业生产经营合作为主要经营形式,探索资源有效利用、提供服务、物业管理、混合经营等多种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挥村级集体经济优越性,调动村集体成员积极性,增强村集体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能力和水平,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注入新活力。
3.选好能人培育机制。一要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解放思想,克服主观上不努力、不作为的意识,从思想上改变乡村干部的态度,彻底改革“等、靠、要”的思想,这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前提。二要提升村干部能力,克服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理念滞后、思想保守、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市场经济意识薄弱,能力不强思路不清,发展村集体经济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号召力。三要培育经济能人和合作组织,让他们成为强村致富带头人,让能人治村,让素质高、懂市场、会经营的管理型人才成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领头人。
4.勇于尝试多种模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多种方式,要结合当地实际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一是有效利用资源。支持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鼓励和引导村集体成员以土地经营权折股入社。鼓励村集体流转或利用村集体机动地、荒地以及耕地和村庄整治、宅基地复垦等节余的土地及其他可利用的集体所有资源,发展现代特色农林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循环农业。二是提供服务。支持村集体创办农业生产经营合作社、劳务合作社等服务实体,为各类市场主体尤其是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加工、流通、仓储、劳务等有偿服务。发展农业生产服务业,开展代耕代种代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集中运输等综合性服务。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开展优质农产品品牌创建,建设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服务设施,开展农产品产地加工。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立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利用本地生态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是物业管理。鼓励村集体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土地,量力而行建设物业项目,发展物业经济。盘活村集体闲置办公用房、校舍、仓库、礼堂等不动产,开展租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区位优势明显地区或城镇规划区,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的原则,通过异地兴建、联村共建等多种形式,增加村集体资产和物业经营收入,拓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四是混合经营。鼓励村集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健的工商企业。探索强村带弱村、村企联手共建、政府定点帮扶、扶贫开发等多种形式,鼓励有条件的村集体与其他经济主体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项目。
5.风险可控稳步推进。改革试点必然存在风险,要做到风险可控稳步推进,首先要充分考虑试点县的选择条件:一是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试点的强烈意愿。二是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强,村集体成员有意愿、有要求,相关部门能够密切配合。三是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规划,财政能够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此基础上,采取竞争性立项等方式,公平、公开、公正地确定项目县,强化项目管理。其次要循序渐进尽可能降低改革风险。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涉及面广政策繁多,要根据农村集体经济的本质和特征,对以农民为主体进行资产联合与劳动联合,实行共同经营、民主管理、利益共享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方式予以政策和资金扶持,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建设,尽量降低建设风险,确保实现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村资金资产的保值增值。
(五)强化管理,确保通过试点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切实加强试点工作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都要高度重视试点工作,把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作为广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明确职责分级负责:一是建立由自治区财政部门牵头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具体组织、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抓好组织申报、项目立项、印发相关文件和管理办法、检查指导和绩效考评工作等。二是各试点县(市)要加强对试点村主导产业规划、土地流转、招商引资、人才培训、政策宣传等方面的指导和提供市场拓展、品牌推介等方面的服务,负责试点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三是各试点村要做好土地流转协调、村民动员组织、调处村组关系和引资合作服务等工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强化项目和财政资金管理。一是按规定使用财政资金。中央和自治区相关文件已明确规定,试点资金主要用于对鼓励土地流转、零散土地整治、发展为农服务、物业经营等进行补助,不得用于项目配套、偿还乡村债务、建设楼堂馆所、购置交通通讯工具和发放个人补贴等方面。二是加强试点考核评价。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围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适度规模经营、地方资金保障、体制机制创新等内容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激励约束和进入退出机制,确保改革试点有成效,资金使用有效益。三是加强试点工作监管。发挥乡镇财政就近就地监管的优势,加强试点工作落实和扶持资金项目的监督检查,防止虚报项目套取扶持资金和侵犯村集体利益的行为。对资金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对违规违法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规定予以处理。
3.探索完善农村资产资源管理。一是探索村集体资产、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集约化、组织化、效率化实现形式,发挥村集体在农村治理中的稳定器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村集体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财务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试点形成资产及盈余效益管理。三是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完善村集体公益金、公积金制度,支持农村公益、扶贫济困等事业发展,增强村集体自我保障能力。
(作者单位:广西财政厅农村处)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