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地勘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低碳矿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地勘单位抢抓机遇,使地勘行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全球的地质勘查整体态势仍然强劲。与此同时,我国地质勘查单位改革力度加大,融入市场步伐加快,投资也在逐年增加,作为矿业经济的上游板块,地质勘查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我国地勘行业经济发展现状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地勘投资只有20多亿美元。此后,随着矿产品价格上涨,中国地质勘查投资总量也随之上涨。2005年,全球地勘投资达52亿美元,接近1997年的波峰(当年全球固体矿产投资57亿美元)。2006年,全球地勘总投入又比2005年增长20多亿美元,单从固体矿产投资总量上就可见一斑。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地质勘查投入萎缩,但总体发展前景依然看好。2010年,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投资在整个勘查投入中的比例继续加大,预计整个勘查投入在财政资金的拉动下保持增长态势。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地质勘查投资力度的“十五”期间,社会类资金投资第一次超过了中央和地方投资,社会类地勘投资份额从2000年的30%增加到2005年的70%,投资比例变化的同时,地勘市场主体也在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民企涉足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矿产投资主体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显著。
二、我国地勘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地质勘查工作领域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地勘单位改制,国有地勘单位逐步融入本地区经济发展之中,受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影响,市场由原来传统意义上的地质勘查市场向“大地质”市场过渡,地质工作的内容将不断丰富。来自地质灾害防治、地热资源勘查、建筑工程勘查、地下水污染防治、城市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领域的地质工作将继续走强。
(二)海外地质市场发展空间巨大。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主要以亚洲和非洲国家为主,投资矿种多为有色金属。虽然进入海外矿业投资市场的历史较短,但近几年的发展确实使我国企业在融入国际矿业投资市场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三、我国地勘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断层和复合型人才缺乏。随着地勘经济和矿业开发的不断发展,地质找矿工作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很多地勘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断层,已退休的老同志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在业务方面还不能很快上手,技术骨干凤毛麟角。随着地勘单位越来越多地融入地方、越来越多地走向社会,经营管理、综合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匮乏的问题就越来越突出。
(二)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在加强地质找矿和地质勘查工作中,作为地勘单位,依法取得矿业权是先决条件,而现在由于种种政策的、经济的、社会的因素存在,办理矿权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大,矿权申办难度加大、维权成本高。地方政府成立资源管理委员会,以实际控制矿业权及其运作管理,制定地方政策,收取安全、投资保证金。同时,这些保证金并没有相应的专门账户进行管理,常被挪用,到时会以投资不到位、环境遭到破坏而不予退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选择地方企业开发资源,制定土地政策,帮助地方的矿业公司垄断辖区内的矿产开发,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当前的地勘工作和长远的地勘经济发展。
(三)忽视科技创新,设备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地勘单位只注重开拓社会市场,增加经济效益,人力、物力的应用都集中在具体项目实施上,真正投资在科技创新、技术手段创新方面的人力、物力资本少之又少,坐下来潜心搞研究的技术人员也很少。现有的勘查设备相对落后,对于设备,使用的多,维护的少,有的设备购买回来了,才发现不适用;有些先进的设备,又不是很会操作。地勘单位要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已经陈旧落后,有的甚至还在超期服役,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配套、加强改造,进一步挖掘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生产效率。
四、我国地勘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注重人才培养,留住人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地勘单位应该更新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借鉴先进的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使得人尽其才。前些年,由于地勘行业不景气,地勘单位盲目转型,发展第三产业,地勘主业的地位降低,许多优秀地质技术人员纷纷下海或调入其他行业部门,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目前,好多地勘单位用人方面都是论资排辈,一些年轻而且有才能的人,得不到单位重视,不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因而跳槽谋求更好的发展。针对人才断层的问题,地勘单位可根据工作需要,适当聘请地质专家和已退休的老技术人员,充分发挥老专家熟悉本地区地质工作背景和经验丰富的优势,一方面“传帮带”,另一方面有效缓解人才断层的问题。
另外,要给在职人员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注重调动地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激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技攻关,制定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和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不但重视高级人才队伍建设,而且重视应用型、操作型人才建设,注重野外一线初、中级专业人才和技工人才的培养。地勘单位地质工作以野外工作为主,工作地往往都是大山、草原和戈壁,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地勘单位要提高野外工作人员的津贴,尽可能地改善野外生活环境。
(二)加强与矿权所在地政府沟通,做好矿权运作。加强与地方政府的交流,了解地方政策,用最大的努力节约矿权维护成本。对近年来所做的矿权工作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已经向外合作的矿权继续抓好落实和推进工作;对成矿条件好、有开发前景的矿权,由以往的转让向经营开发转变,由资产管理向资本运营转变,由买卖矿权到自主或联合开采转变,最大限度挖掘矿权效益;对于成矿条件不清、开发环境不佳的矿权争取在有效期内一次性转让;对于基础地质工作没有做足、开发前景不明的矿业权,投入资金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在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情况下,确保矿权流转实现货币化。
(三)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经营风险包括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其中内部风险又可以分为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资金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从地勘单位的发展历程中分析,投资风险和筹资风险对地勘单位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最大,有的单位甚至因盲目快速扩张和大量筹集资金造成损失并陷入瘫痪状态。地勘单位应从自身的规模、经济条件出发,认真分析单位现有资金存量和现金流量大小,加强预算管理,尤其是现金流的预算管理,做到事前控制风险,确定适度的发展速度,合理确定经营目标。积极开展财务综合效益审计和经营项目审计,通过分析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和资产保值增值率等主要指标和其他相关指标,全面衡量单位的财务效益能力、经营运作能力、支付偿债和销售发展等能力。在项目审计中,从项目的人、财、物和生产过程进行审计,审计所从事项目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项目生产环节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改善项目流程中的薄弱和不合理环节,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海外投资的地勘单位,要客观评估自身经济技术实力,避免盲目投资。我国的海外矿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的一些落后国家,这些国家政治形势多变,对投资会造成不利的影响。在选择投资项目时一定要谨慎,首先要分析该国针对矿产资源投资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做到知己知彼。对于融资能力较弱但是具有自己专业勘查队伍的企业,就从投资国政府申请探矿权,从基础的地质勘查工作做起,圈定具有开采价值的矿床。
(四)发展低碳矿业。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矿业是低碳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低碳勘查是低碳矿业的基础和生命线。要发展低碳矿业,就要提高找矿科技手段,加强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危机矿山地质探矿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矿山服务年限。加强设备研发、生产与找矿实践的结合,提高科技含量。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我们要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在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矿产资源,鼓励企业开发低品位矿及各种伴生矿,提高矿产资源的采矿回采率和回收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矿业产业,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避免在开采资源的同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富矿网专业的矿权交易平台与您同在 www.xiexiebang.com 初吻缘爱情文章网与您同在 www.xiexiebang.com 补水保湿面膜网与您同在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虽然财政部门加大了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补助及转移支付力度,保障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无其他收入来源而无法进行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突发事件的处理等,从而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并如何解决?近期,市综改办对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建议,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有一定借鉴作用。现将该文予以印发,供大家学习。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面貌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农民在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中逐步富裕起来,过上了小康生活。然而,农村集体经济因受政策和体制等多方面的影响,村级集体经济由“强”变“弱”,呈“下滑”趋势,一部分村集体经济变成了“空壳”,缺乏为村民办事的“钱”和“米”。村级组织是农民生存发展的靠山,一旦没有了经济实力,就会导致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下降,严重时会影响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同时对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维护农村稳定和建立和谐社会产生障碍。为切实改变农村集体经济“萎缩”状况,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结合本市调查情况就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作一些初探。
一、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截止2007年底,全市村级集体资产总额为18313万元,村平144.2万元。其中,村级集体企业共有57家,资产总额为6018万元,村级房屋资产3989万元,其他资产8306万元。全市村级集体共有经济林基地25014亩,村平197亩。其中,茶园10959亩,柑桔园2568亩,果园528亩,其它10959亩。通过调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从村级财力构成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仍有“一席之地”。2007年,全市村级收入10295万元,其中:村级集体经营发包收入834.2万元,占总收入的8.1%,上级补助等其它收入9460.8万元,占总收入的91.9%。
(二)从村级支出去向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支出为主。2007年,全市村级公益事业支出6848万元、化解村级债务465万元,其中来源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和村级债务化解资金分别为273.11万元、165.3万元,分别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32.74%和19.82%。
(三)从村集体资产管理方式来看,以发包租赁管理为主。全市村级集体资产18313万元,其中,用于发包租赁8302万元,占资产总额的45.3%;村委会办公用资产2919万元,占16%;村委会直接经营377万元,占2%;村闲置资产2043万元,占11.2%;其他管理形态资产4672万元,占25.5%。
(四)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量来看,地域差距、区位优势明显。全市127个村(含村改居)中,有76个村年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其中有32个村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主要分
1布在沿江乡镇;集体收入在2-5万元的有34个村;有17个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在2万元以下,有8个村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主要分布在山区乡镇。在同一个乡镇,这种差距也非常明显,如红花套镇南桥村年集体收入近10万元,而吴家岗村年集体收入不到1万元。
(五)从村级集体经济运行质量来看,呈萎缩衰退趋势。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476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314万元。到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74亿元,而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834.2万元,前两项指标分别增长94.1%和54.1%,而第三项却下降了63.9%。
二、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客观条件,不利发展。一是自然条件较差。我市属山区县市,70%的村地处山区。从调查情况看,凡是山区村,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甚至为“空壳”村。二是管理人才缺乏。调查显示,集体经济较薄弱的村,村干部整体素质较低,文化、年龄结构欠佳。另外,由于财政转移支付村干部工资每年只有4000元,去年我市农村人平纯收入为4860元,给村干部报酬相对偏低,一些懂经营、善管理的能人不愿意当村干部。三是村级历史遗留沉重。突出表现在村级债务上,至2007年底,全市村级债务余额仍有2911万元,村平达22.9万元,其中欠农户债务338万元。全市只有32个村实现村级零债务,87个村实现欠农户零债务。沉重的村级债务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二)观念陈旧,束缚发展。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表现得尤为明显,相当部分村干部认为,现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能够确保村干部工资发放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没有必要下大力气再去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一些村民集体观念淡薄,对集体事务漠不关心,认为发展村级经济就是村干部发财,而村干部则怕招来不廉之嫌,认为不必发展;二是畏惧发展的思想。认为现在这么多国有企业都举步维艰,更何况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同时认为好不容易把村级债务降下来了,加上政策规定又不准新增村级债务,怕担风险,怕失败,不敢发展;三是依赖的思想。一些村干部认为每届任期只有三年,现在与其辛辛苦苦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不如和上面搞好关系争取资金来得快,于是众人眼睛一致向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不想发展。
(三)管理单一,阻碍发展。我市现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租赁承包管理,这也是目前最适合于村级资产现状的一种管理方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也阻碍了一些有潜力的村办企业做大做强,同时,由于村级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机制不健全,一些资产价值缩水严重。另外,短期行为的存在或者是迫于化解村级债务的压力,一些村级优质资产相继被拍卖,致使村级集体资产越来越薄弱,村级集体经济无后续力量。
(四)政策因素,限制发展。据调查,我市村办企业多为粗放型的作坊型实体,它们不仅难以抗拒市场风险的冲击,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限制。如原先红火一时的土纸制造业,由于国家环保政策的出台,相继关闭停业。又如村办砖厂,由于国家政策限制,将面临两年后停产的命运。一些村办矿山也因国家矿山安全政策而停产整顿。所有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现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三、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强化发展意识。实践证明,虽然我市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长,但公共财政还不可能对农村各项公益事业大包大揽,仍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必须把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在工作上精心组织,坚持从实际出发,制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具体实施意见,并指导各乡镇、村理清发展思路,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二)优化发展措施。一是在开发利用村集体资源中促进增收。做好村集体增收工作,应将工作的立足点放在村集体现有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各村应对可供开发的集体资源进行认真排查,摸清家底,并对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拿出应对之策,最大限度地加以盘活利用。二是在服务农民增收中促进增收。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服务农民增收、促进农民致富的过程中,同步实现村集体自身的增收。三是在创新优化经营机制中促进增收。要更新观念,拓宽思路,鼓励集体和农户以资源、土地、资金等入股,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多法并举,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路子
(三)创新管理机制。一是要创新村级财务管理机制。在严格执行村级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各乡镇“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运行、加强乡镇财政对村级集体经济监督管理的同时,建立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健全定期审计制度,突出抓好村办实体财务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确保村办实体账目清晰。二是加强村务民主管理。继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民主决策等制度,将涉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交由村民自己决定。三是规范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要结合村务民主管理,健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机制,要加大对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力度,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承包合同管理,提高村级组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创新村级重点项目支出管理。“农村财务服务中心”要协助村级建立村级化债资金和兴办公益事业资金专用帐户,将村级取得的集体经济收入,按照规定的程序,确定合理的比例,纳入专户实行专项管理,做到专款专用,提高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使用效益。
(四)加大扶持力度。一是要从政策上加大帮扶力度。当前,各级制定的惠农政策很多,农民得到了实惠,农业得到了发展,然而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很少,现在是“和尚”富了,“庙”却成了危房。因此要制定优惠政策,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各级财政每年可以从支农专项资金中拿出一部分,对村级发展前景好但缺乏资金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要调整利益分配机制,降低创业门槛。对于新办村级经济实体,鼓励从税收留成中按一定比例返还到村,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营造宽松的创业环境。二是要加大“智力扶持”力度。要不断丰富帮扶形式,充分发挥各方面在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开展智力支农活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同时,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改变农村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后继乏人状况。三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要制定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在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等方面的奖励政策,激发社会各界为集体经济发展出力。要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成效,纳入村两委班子及其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并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
(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主要是对一无资源优势二无区位优势三无发展空间的边远山区贫困村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维护和稳定边穷山区基层政权建设,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市综改办 艾华善曹中友)
第三篇:新时代共享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
摘要:作为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已经拓展到商业、金融、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它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创新,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当下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和共享经济有联系,这一新的经济形态目前的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很值得分析探讨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新时代;
共享经济;
发展;
现状
一、共享经济发展概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融合,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它依托互联网技术,共享相关的物品和服务。得益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设施的不断完善,作为一个全新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已经拓展到商业、金融、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它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创新,为新时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某种程度上,共享经济和传统的租赁模式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个人或机构将自己的闲置商品或服务提供给要素需求者,获得相应的收益。在共享经济中,拥有某项资源的用户与需求某项资源的用户会建立一种匹配的关系。大数据信息的共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使用成本。同时,对服务提供方的评分制度引入也会激励他们提供更优质完善的服务。同时共享经济创造了新的价值:闲置物品的再利用,降低了服务的使用价格;
要素提供者和要素需求者的大量涌入,使闲置物品的供给和需求更有竞争力。
二、共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共享经济是一个相对新鲜的产物,虽说相应的产业链具备相当的活力,但是,从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和体制建设来看,整体上仍然十分落后,不足以支撑共享经济的持续稳固发展。如果无法加强良好的法律制度建设,这不仅会带来很多无序现象,对于共享经济自身的成长与壮大也会形成诸多阻碍,这是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2.社会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市场经济的持续有效运转背后依托的是一整套完善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保障。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其在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和试错,维护其稳定发展背后的社会法制制度和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而当前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仍然有待建设,现有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还不足以为共享经济的壮大提供强有力的依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良好解决,共享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直接受挫。
3.共享经济与传统经济间存在冲突
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必然会和已有的经济模式间发生冲突,而目前产生的很多实例让我们看到,这种冲突的化解并不理想,这个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滴滴打车和优步产生后,由于前期得到电商的大量补贴,使得这种出行模式一度取代了传统出行模式,这让出租车行业极大受挫。有些城市甚至发生了出租车司机联合罢工游行的状况,二者间的冲突可见一斑。这种新的经济形态给传统经济模式带来的冲突很直观的体现在了共享经济的产生上。如何能够化解与调和二者间的矛盾冲突,这不仅关乎共享经济自身的持续发展,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4.补贴取消后盈利状况堪忧
共享经济的各种业态在刚刚进入市场前,通常会受到电商的大量补贴,这是前期其进入市场,为公众熟悉与接纳的一种策略。但是,当补贴结束后,如何实现盈利,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很多共享经济产业一旦补贴结束,立刻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不仅没有找到可以实现盈利的经济模式,自身的运转和维系都较为困难。这个问题是共享经济在稳固发展中需要扫除的障碍,也是当前共享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
三、共享经济发展策略与思考
1.政府发挥充分的监管作用
在共享经济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监管作用,要维系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并且不断在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上跟进。新的经济形态的产生,很多时候已有的法律条款难以有效覆盖对于这些新的经济模式的监管。这时政府就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在做好对于相关行业的监管的同时,也要不断在法律和制度上进行更新。约束一些不规范的商业行为,维护整个市场的健康与稳定。
2.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这不仅会在共享经济的发展上提供强有力的依托,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社会生态体系的基础。首先,国家要在法制建设上进一步强化,只有法制体系完善健全才有良好发展的基础。同时,针对共享经济的各种业态也可以完善对其监管。比如,很多共享经济业态对于用户一开始会收取保证金或者使用押金,一旦有些公司难以经营后,一定要监督保障原有的押金被如数退还。
3.提升共享平台的信息安全
共享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平台之上的,因此,保障用户的信息安全非常重要。和很多其他高中生一样,作为共享经济的消费者和使用者,我们非常关注个人的信息安全,一旦个人信息被泄露或者盗用,会给自身带来诸多不便和烦恼。因此,共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应当要关注于这一点,既要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也要在技术手段上加强对于客户信息安全的维护。
4.提升技术水平,积极开发新的消费需求
共享经济的维护需要良好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水平作为依托,尤其是在前期商家对于共享经济的各种补贴消失后,如何寻找新的盈利模式,这可以从利用技术手段来积极开发新的消费需求着手,这是推动企业在共享经济背后下能够留存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陈卓君.浅析共享单车的共享经济模式[j].经济师,2017(09)
[2]吴翟.以共享单车为载体的我国共享经济的分析[j].市场论坛,2017(12)
[3]江千文,詹玥,封波,吉克加加.国内共享单车行业发展现状的研究[j].山西农经,2018(02)
第四篇: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一、“十三五”时期生态建设和“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xx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生态立区”战略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致力于山绿与民富双赢,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xxx毫米降水线以上造林绿化、“四个一”林草产业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全市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显著增强,为xx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通过林业重点工程实施,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xxx万亩,森林面积达xxx.x万亩,森林覆盖率xx.x%,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xx.x%。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次数减少、强度减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先后被国家确定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和“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
生态产业稳步推进
在市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县(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采取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基地加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全市累计建立苗木产业基地xx万亩,注册了“xx苗木”品牌商标,发展特色经济林xx万亩,建立林药、林菌、林禽等林下经济示范点xx多个,累计实现林业总产值xx亿元。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红色六盘、绿色xx、丝路古城、避暑胜地”城市形象突显,旅游品牌特色鲜明,生态旅游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累计完成绿色通道xxxx公里、城乡大环境绿化xx万亩,建成区绿地率达xx.xx%。xx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
xxxx年xx区、xx县xx个村被国家林草局分两批授予“国家森林乡村”荣誉;
xx县入选“xxxx中国最美县城”榜单,西吉龙王坝村和隆德红崖村、新合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隆德县入选“xxxx中国百佳富氧县市”榜单。
资源管护成效显著
全力推进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管护和环境保护,取得了连续xx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好成绩,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扎实推进,林政执法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得到巩固。完成退牧还草、草原围栏xxx万亩,新建火石寨丹霞地貌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雾山草地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x处,续建xx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党家岔震湖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x处,自然保护区达x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xx.xx%,大六盘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生态扶贫成效明显退
耕还林按照国家补助标准,累计兑现粮款补助折合现金xx亿元。退耕还林受益群众达到xx.x万户xx万多人,人均补助xxxx元;
造林工程使用建档立卡贫困户苗木xxxx万株,苗木收入达x.x亿元;
使用贫困户劳力参与造林xx.xx万人(次),劳务收入达xxxx万元;
全市先后三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生态护林员xxxx人,人均年收入x万元,有效带动了近xxxx户农户脱贫。
虽然我市生态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生态仍然脆弱,没有形成高质量的森林系统;
三次产业融合度不高,“四个一”林草产业引领生态经济作用发挥还不够,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效果不明显。
二、十四五”时期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路举措和目标任务
“十四五”期间,按照区、市党委和政府部署要求,我市将紧密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新形势下林地资源促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四个一”林草生态产业发展,围绕生态经济建设主题,明确思路、确定目标、细化任务,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确定总体思路
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资源潜力和产业价值,调优一产、突破二产、配套协同三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部署服务链,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逐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明确主要目标
到xxxx年,以“三山五河”为生态坐标,构建“一区五城”生产、生活、生态发展布局,建设宁夏南部水源涵养区,建成xx国家公园,新增涵养水源xxxx万立方米左右,总体综合经济效益xxx亿元,实现产业生态化,推进山水美、业态美、城乡美、环境美、生活美有机融合,单位gdp建设用地下降x.x%,单位gdp用水量下降xxx.x立方米,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满意度达到xx%以上。
抓好重点工作
重点实施好“四大工程”、构建“五大系统”。
全力实施四大工程:水源涵养工程。采用多树种混交、适地适树、乔灌草配置,应用林分改造、次生林经营管理、天然更新等技术,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工程建设。到xxxx年新建水源涵养林xx万亩,新增涵养水源xxxx万立方米左右。水土保持工程。大力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推进黄土塬区固沟保塬、坡面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和沟道水土保持林建设,新增水土保持林xx万亩。xxxx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xxxx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xx%。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开展xx及其外围区域生态保护行动,修复退化森林、草原等xx万亩,到xxxx年修复废弃露天矿山xx.xx万亩、综合整治关联区土地xx.x万亩。五河流域修复生态xx万亩,保护和完善自然保护区动物栖息地和迁徙通道xx万亩。“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
围绕“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和“四个融合产业”总体布局,到xxxx年,全市累计发展“四个一”林草产业xxx万亩,融合发展田园综合体xx个、中蜂养殖达到xx万群、食用菌产量达到xxxx吨、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xx万亩。总体经济效益达到xxx亿元。
积极构建五大系统:培育森林生态系统。推进森林高质量精准提升,到xxxx年完成营造林xxx万亩。健全多元化管护格局,完善监测预警、检疫御灾、防灾减灾等体系,加快林区防火通道、防火隔离带、视频监控与红外线监控设备建设,科学监测防控重大病虫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森林动植物生物链完整性、生态间协调性。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健全草原保护管理制度,全力开展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加强天然草原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草原防火防灾、监测预警。到xxxx年完成草原生态修复x万亩,到xxxx年完成xx万亩。构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现有人工湿地,修复受损湿地,恢复水生生物,提升湿地蓄水、防洪、排水及平衡水生态等功能,杜绝“挖湖引水造景”。到xxxx年完成保护修复湿地x万亩,新增x处湿地公园。稳定农田生态系统。
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提升,优化耕作措施,调整种植结构,新增高标准农田xx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xx万亩。强化城市生态系统。推进xx生态改造提升,规划建设公园广场及城市绿地,xxxx年创成国家森林城市,xxxx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城市;
xxxx年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xx.x%,xxxx年达到xx%。完成xx个小区xxx万平方米排水和市区xx公里雨水管网建设、xx条道路雨污分流改造,综合整治xx河、xx河环境。
第五篇:关于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思考与对策
蓄势待发跨越争先
——关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对策
圣水峪镇地处泗水县南部山区,总面积136.8平方公里,全镇60个行政村,1.3万户、4.65万人,大小山头96座。森林覆盖率达到48%,荒山绿化率达到85%,生态资源丰富。近年来,该镇结合镇村和民情实际,立足山区,分析优势,科学规划,招商引资及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初步实现“发展模式”及“增长方式”的优化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突出成绩和效果,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也有了较快发展。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综合考核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一、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1、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2009年,全镇财政税收达到372万元,比上年增长44.8%;农民人均纯收入5696元,比去年增加135元;居民存款额达到1.2亿元,突破亿元大关。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采取镇党委、政府补助,村自筹的方式,三年来共完成硬化路面、上山路192.8公里,新建大中小桥梁12座,彻底解决了群众多年来行路难的问题,全镇道路网络得到进
一步完善。
3、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激发全民创业的热情,镇内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已由2006年的26家发展到目前的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已形成奶牛养殖、花生油加工、花生米筛选出口、假发加工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集群。
二、存在的问题
1、分散的土地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山区传统种植业所占比重大,农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种土地,山区土地相对贫瘠,农业用水相对困难,靠天吃饭现象严重。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且大多停留在农产品初期加工阶段,农产品产业链单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2、思想观念的保守与文化知识匮乏让科技推广进行缓慢。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传统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经济水平、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播种、收获及其田间管理等作业环节几乎全部为人工作业。
3、农村信贷体制单一,经济发展受制约。目前山区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服务主体基本上是农村信用社单一主体,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村财力有限,难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高效经济作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支持的力度,满足不了山区农民生产资金的正常需求。
4、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带动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农产品加工在山区是一个薄弱环节,特色加工项目和加工企业很少,且规模小,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不强。
5、民营经营与手工作坊经济没有较大发展。虽然目前全镇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7家,但全镇民营企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较大规模。
三、工作思路
1、创新产业结构,向土地要效益。面对山区农产品品质较低,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落后的实际,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及有机无公害农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创办、改造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加工业,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
2、发展民营经济,向企业要效益。充分发挥镇村丰富的劳动力及外出务工人群的优势,支持其利用手头资金及技
术在镇、村内开办作坊及企业。如开办玩具厂、假发厂、花生米筛选及深加工等中小规模企业,吸收民间资本发挥最大效益。
3、开展招商引资,向项目要效益。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真正作为“天字号”工程抓在手中,不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上好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加快社区建设,向民生要效益。突出山区小城镇的功能培育和发展壮大,形成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中心城镇。引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项目,加快新农村建设,形成服务设施配套完善的新型社区,推进城市化进程。
四、主要措施
1、加大招商引资,增加财政收入。以优质资源为载体,以县开发区为平台,继续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对全镇新建、续建、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摸底,督促项目进展情况,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全面代理制、大项目领导联系制等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2、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经济,打造产业基地。探索积极有效的土地流转模式,大力发展规模种养业。把农户单一种植与土地流转相结合,解决规模小、无龙头企业带动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种植、产业化经营,引进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产业化发展路子。
3、依托优势,鼓励创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一是发展主导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逐步形成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二是培育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发展山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以资源为纽带,选择一批有实力、有活力、有较强辐射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渐做强、做大。
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做好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村庄整治,道路硬化,不断提高村庄的美化程度,进行景点创新,积极争取政府旅游开发项目资金,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本地区旅游资源的宣传,引导社会投资,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山区提供就业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收入来源。
5、合理布局,科学规化,加大镇村居住环境的完善与提高。把新农村建设与群众生活水平的自我改善相结合,采取政府引导拿方案、土地置换引资金、群众参与得实惠的办法,解决村居建设土地浪费大,新农村建设难度大的问题,调动镇、村、户的积极性,引导广大群众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中,以点带面,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6、加大科技投入、示范带动,培养新型农民。不断加大对文化阵地的投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镇村农家书屋及科普宣传栏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镇村信息基础设施,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为群众提供先进的种养技术及较为发达及时的市场信息。建设一批优秀的种养示范基地,通过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7、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水平。结合科学发展观学教活动,加大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力度,增强村级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致富带头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8、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致富增收手段。切实抓好贫困村农民专项技能培训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拓宽工作思路、提高经营水平,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增强自身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带领和引导当地贫困农民群众发展一些投入少、风险低、市场前景好的经济项目,使大家早日走出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