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

时间:2019-05-14 03:16: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

第一篇: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

XX县县城搬迁到XXX以来,大力深化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如何做到既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又做到巩固税基、培植税源以增加税收收入,形成一种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的“双赢”局面,是县域经济工作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XX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目前XX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迅速发展起来,主要税源不足,还未从根本上摆脱“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局面,以下几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严重地制约着XX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1、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以国税收入为例,全县去年年税额 100万元以上企业仅5户,10-100万元企业38户,年税额10万以下企业403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0%以上,而且还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2、经济结构不合理。XX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第一产业的比重与二三产业比重几乎平分秋色,全县拥有农业人口105万人,耕地面积113万亩(根据《县志》材料),以粮为主的结构未能实现根本调整,农业产业化的进展缓慢,湘莲、肉食、竹木产业、粮食制品根本未形成规模生产,工业、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结构老化,企业布局也极为分散,存在着严重不合理性,如全县大大小小的水泥厂12家分布在全县的四面八方。

3、依赖于本地资源较多,而真正外引内联、借船出海、引鸡下蛋的较少,XX县煤碳、锰业、建材等是主体税源,如谭家山镇的煤炭、茶恩寺的竹业、响塘的锰矿、花石的湘莲等。

4、企业经营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XX县的众多企业缺乏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的经营仍以小打小闹为主,难以赢得更多更大的市场,离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尚有一段距离。

5、发展后劲相对不足。科技是第一生力,未来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这方面XX县明显不足,科技含量高的企业过少,同时还存在机制不灵活的问题,从劳动用工方面看,大多数企业缺乏科技人才,以技术粗糙和手工为主,从分配上看,劳动成果与劳动付出并不成正比,收入差距过大的现象比较严重,分配未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拉开差距,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有的企业缺乏较宽松的外部环境;有的起步较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弱,创新意识较差等。此外,企业负担过重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一是各职能部门的收费过多过滥,且项目繁多,标准很高;二是税负不均,因为受国家税收政策的制约,有些以采掘为主的企业进项较少,税负偏重,如煤炭和石膏行业,税负达到9-10%,甚至更高,XX矿业有限公司欠税至2004年底已达到1800多万元。(根据XX县国税局办税大厅的统计)

二、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经济。“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XX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战略口号,下决心与时俱进,开拓进取,重振天下第一壮县的雄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找准了切入点:一是将新县城各条道路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提升了新县城的品位;二是加强农业产业化进程,建立了一批以响水青竹村为示范基地的果木基地、牲猪基地,古城的香茹基地,花石的湘莲基地和茶恩寺护湘村的竹艺基地,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三是发展和利用品牌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乌石镇以彭德怀故居大做文章,依此建立彭德怀纪念馆、陵园、陈列馆、开发乌石峰;白石乡大打“白石文化旗”,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排头乡正在开发“隐山文化”,挖掘湖湘文化的源头;四是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县城经济。吴家巷工业园内40余户各类型企业已全部启动,而且发展势头极好,一批大手笔,大投入企业,如胖哥槟榔基地、小龙王槟榔基地和以五洲通、一笑堂为代表的医药企业,以振云塑胶为代表的外资企业都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四是企业改制工作已初步完成,政企分开更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由博击,并初步得到锻炼进而成熟。如县化工厂,花石水泵厂等。作为地方政府,一定要以引导的方式,扶持企业、帮助企业,使之在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展。具体来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有效控制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对于XX县城内以资源优势而创办的企业,如谭家山煤炭行业、响塘的猛业、花石的湘莲和茶恩的竹艺,要加强引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杜绝浪费和掠夺性开采,确保资源性物资的经济效益取得最大化。具体讲,可以对小煤窑和小猛矿实行限井压产,禁止非法开采和掠夺性,浪费性开采等,有计划的种植湘莲和轮伐竹木,使之后续资源绵绵不断。

2、保护老字号招牌和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价值,使之在新的市场经济中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作用。XX县的具有知识产权的老字号招牌和知名品牌并非没有,而是没有很好的利用,如今只有“湘莲”品牌仍然在市场上有名,但是围绕“湘莲”所做的文章却不多。花石的湘莲生产仍然是上百年来的传统产品,处于初加工阶段,深加工的产品仍然没有很好的发展。也没有占领市场,“湘莲汁”系列饮品没有开发成功,“莲邦”实业的莲心茶和莲仁含片还没有更大的市场。“芙蓉”酱油,“白石”文化、“德怀”品牌没有很好的利用,在今后的政府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要将这些品牌文化市场化、价值化,使无形资产变成有形资产。

3、政府牵头,将龙头行业成立协会,使之自我调节,共同发展,做到社会信息共享,减少同行业内耗,防止企业的两极化。我县的龙头行业较多,如建材行业(水泥)、湘莲行业、竹艺行业和阳极板行业等,这些已基本形成了规模,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如何更好地发展龙头行业,保持这种强劲的势头,我们政府各部门应以保护和扶植的态度助其发展。如响水的阳极板行业,六个企业生产的阳极板占领了全国市场的80%以上,而且产品价格坚挺,极有发展势头,为了争取市场,各厂之间相互拆台拉客户,竞相降价,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对于出现的这种情况,政府应当出面协调,成立行业性协会,互相通气,公平竞争、合理竞争,以质量和服务来赢得客户,而不是靠牺牲既得利益来挤跨同行,防止“窝里斗”现象的发生。

第二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调研对策

近日,**区就经济发展环境现状以及提高效能、优化环境、服务发展问题对区内30多家企业及其管理研发人员、区直部分管理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区经济发展环境现状

近年来,**区紧紧围绕“提高效能、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这一主题,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提高生产力”的观念,不断

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一)建设管理工作体系初步形成。一是每半年召开一次全区经济发展环境建设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分析形势,查摆问题,部署任务。二是出台了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的政策规定,对软环境建设提出刚性要求。三是推行部门为民办事双向承诺制度、行政审批“两集中两规范”制度、涉企执法审核备案制度,由部门负责人在电视台向社会各界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四是在社会各界聘请了16名纪检监察暨发展环境特邀监督员,并在行业商会中设立了13个发展环境建设调研联系点,拓宽监督渠道,加强舆论监督。五是定期开展企业走访调查工作,加强企业帮扶工作。六是完善发展环境投诉调处机制建设,强化监督协调,妥善处理群众诉求。通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领导体系、监控体系、测评体系基本完善,初步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社会舆论氛围日益浓厚。先后开展了“优化环境年”活动和“发展环境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牢牢把握“谁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谁就是功臣;谁破坏环境、影响发展,谁就是罪人”的舆论导向。实施“作风立区,产业强区,生态兴区”战略,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环境建设地位日益显现,企业和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群众参与度越来越高,政府公信力不断提升,“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重在抓服务,抓环境应从自身做起,抓环境必须立足长远”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三)城市环境与城市品位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城乡环境整治、“三网”绿化等城市绿化美化工程和文明城市、旅游城市创建活动,基本解决了城乡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城市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化,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更加健全,城市人文环境不断优化,社会风气健康向上,城市品牌越来越好。

二、主要存在问题

调查显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表面看是执行问题,实质是管理问题,是能否统筹兼顾的问题;表面看是体制机制问题,实质是思想观念问题,是“为”还是“不为”的问题。

(一)管理与服务不统一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重管理轻服务。认为管理是“本分”,服务是“情分”,高高在上,衙门思想、官僚作风严重,群众望而生畏。重决策轻调查。决策自上而下,前后都不调查或很少调查,只知上情,不知下情,不愿换位思考,决策缺乏操作性,执行偏重强制性。重上传下达轻结合实际。部门利益至上,机械执行本系统本部门的规章制度,不结合本地实际灵活操作,不能放眼全局,统筹兼顾。二是简政放权不到位。个别部门对行政审批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当面一口受理,背后多头办理,审批服务“两集中两规范”只落实在口头上。三是协调配合不到位。部门之间或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的职、权、责不能相辅相成,事项办理各管一块,相互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到位,都不愿意“出头”协调,相互间工作信息与成果不能共享。见好处就上,见问题就让,部门间争权夺利与推诿扯皮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

(二)执法与规范不理顺问题。一是“强”字当头,重执法轻规范。只要结果不问效果,或是不注意工作方式方法,办了“好事”,反落不是;或是急于求成,作风野蛮粗暴。二是“罚”字当头,以罚代管。有问题先罚款,罚了款就等于没问题。三是“大”字当头,部门一家独大,执法配合少,存在重复执法、多头执法现象,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四是“我”字当头,管与不管,罚与不罚,罚多罚少,就高就低,一切“我说了算”,执收执罚标准不一,随意性大。

(三)软硬件建设不配套问题。一是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落后。教育、卫生、体育、中介等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是医院、文化宫、体育馆、人才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明显不能满足于社会需要。二是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科研条件滞后,专业研究氛围不浓。公共服务行业经济收益增长缓慢,在医疗、科研、文化娱乐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运行不规范,鱼龙混杂,多数效率低,信用差,掌握资源少,不能满足当前市场要求。

(四)监管不到位问题。一是个别部门对党员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站所、一线工作人员的监管不到位,管理手段偏软,责任追究不力,致使违反工作制度、工作程序的现象时有发生,此类问题的群众投诉占了投诉案件总数的50%以上。二是对市场诚信体系建设监管不到位,市场主体因诚信问题引发的上访、投诉和经济纠纷案件占同类问

题的相当比重,“诚信工程”建设需长抓不懈。三是对社会治安状况监管不到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有待提高。对各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的监控调处不及时,影响群众正常生活的盗抢行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堵工堵门、强装强卸等不法现象时有发生。

三、对策与措施

(一)统筹兼顾,以柔性管理提高行政水平。首先,必须强化管

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化硬性管理为柔性操作。要围绕“作风立区、产业强区、生态兴区”的发展战略,注重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群众需求,确保决策有的放矢。其次,必须强化简政就要放权的理念。对部门职能进行科学分配,合理制衡,放权到位,行使集中。充分发挥行政服务大厅的作用,行政审批服务要坚决落实“两集中、两规范”,一个窗口对外,杜绝“体外循环”和“多头办理”现象。再次,必须强化领导就是协调的理念,衔接好行政管理链条,加强部门之间、部门内部科室之间的协调配合。既要注重部门联动,通力协作,又要各尽职守,各负其责。

(二)规范为先,以诚信建设促进市场发育。一是要以人为本,体现执法柔性,从诚信建设入手规范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舆论氛围,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促进市场主体的健康成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积极促进行业自律,确保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育。二是要疏堵结合,体现政策弹性,从规范入手完善行政管理体系。既要依法行政,积极落实上级政策,又要实事求是,做好结合文章,灵活操作,体现政策弹性。要兑现一次告知、首错不罚等制度,从规范入手,放眼长远,立足公平,注重效果。要落实执法检查审核备案制,杜绝重复执法和多头执法。

(三)商智并重,以人才开发增强发展后劲。一是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大人才储备力度,吸引招募各类优秀人才充实企业家队伍、科研队伍,优化人才结构。二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流通渠道,结合本地需求,通过设立专家人才工作站、企业科研机构等形式,争取各类专家技术支持,不求才为我所有,但求才为我所用。三是要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注重智力引进的同时,科学制定人才开发规划,建立完善科技人才库,加大本土人才培养力度。

(四)加大投入,以市场手段完善公共服务。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着力加强硬件建设,尤其是加强对群众比较关心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市场手段和改革手段,吸引社会资金和各类人才,参与到公共服务建设中来。通过积聚社会力量,壮大服务实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鼓励发展信息服务、技术创新、投资咨询等中介组织,为投资者和各类人才提供信息、可行性研究、社会协调等配套服务。四是发挥政府职能,借助市场手段,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五)标本兼治,以体制建设保障监管实效。一是标本兼治,预防为主,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体制建设。充分利用组织纪律手段,严肃处理影响发展环境建设的人和事,确保监管实效。着重在政务公开上下功夫,实现透明操作,主动与群众对话,主动寻求监督。着重在营造舆论氛围上下功夫,以正确理念引导人,以正确思想塑造人。二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保证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整顿土地、建筑市场管理秩序。完善挂牌企业保护、名牌产品保护等机制制度,在生产、管理、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大监控力度。三是积极推进“平安**”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完善全方位的“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监控网络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科技防范力度,维护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

第三篇:关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调研与对策思考

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扶持家庭经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大力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大的集体经济也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放到战略高度来认识,牢固树立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在一年的驻村工作中,通过不断的调查、摸底,对 镇的各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基本掌握,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了初步思考,并提出几点想法和建议。

一、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镇位于 市东北部,全镇区域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 人,耕地面积 亩,辖 个行政村,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工业企业 家,在全镇范围内形成服装、羊毛衫、五金建材、箱包童车、酒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农业生产较为发达,无公害大棚、微型西瓜、草莓、特色水产养殖、生猪养殖及花卉苗木产业都具有较大的规模,粮经比例已接近50:50。

近年来,我镇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全面加强村班子和村干部队伍建设;以“三个培养”为载体,抓好村级组织和党员人才队伍建设;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积极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加大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目前,村办企业全部转制,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村级集体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有一部分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贫富差距在继续拉大,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形势任务不相适应,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差距较大,集体经济可支配收入很少。长此下去,村干部的积极性将难以调动,进而影响到村级组织作用的发挥,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度,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二、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原因剖析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单

一、数量小。据调查,在 镇各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中,排除一些村依靠区位地理优势,取得了一定数量的征地补偿款外,其余以“发包及上交收入”为主,其中提留收入占绝对数量,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村集体经营收入少。2005年全镇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合计为 万元,其中经营收入 万元,占 %,发包及上交收入 万元,占70.4%,占绝对数量。全镇没有一个收入超百万元的村(征地补偿收入除外)。收入在30万元以下村有1个,随着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村级收入相应还要减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和活力。

2、村干部改革意识、市场意识、发展意识还不够。解放思想仍停留在形式上,个别干部思想观念陈旧,还习惯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式,对农村基层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缺少研究,有的存在“小富即安,不富也安”的消极思想,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更有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精神。

3、村干部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村班子比较弱。在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阶段,促进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已经不只是劳动力、土地数量或存量的增加,而是劳动者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劳动者素质越高,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就越强,相应地对村干部的管理水平要求也就越高。目前,部分村班子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提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在引导村办企业进入市场,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加集体收入等问题上,点子少、方法措施不多。

4、村级组织发展不平衡,效率有待提高。2005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在80万元以上的村有 个,占总村数的 %。村级经济总收入在 万元以下的有7个,占 %,最低的村收入仅为27.1万元,村与村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个别村存在村干部办事效率不高现象。

三、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事关农村工作的全局,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强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现阶段,我们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努力实现有人办事,有章理事,有钱办事,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巩固农村经济基础。

(一)要提高认识。我镇目前还有一定数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负债村,集体经济无实力,发展生产无财力,提供服务无能力,干部说话无威力,严重影响了村级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因此,不断提高集体经济实力,增加集体积累,实现村集体“有钱办事”是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要配强班子。发展经济以人为本,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村班子来作支撑,选好配强“领头雁”,切实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1、选好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一是要“选”,通过公开选拔,把社会上能力强、作风正、有本领的党员选拔上来。二是要“请”,把外出务工经商中有能力、素质好,又愿意为家乡群众服务的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请回村担任村干部。三是“派”,对无合适人选的村,可从镇机关或镇属部门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村里任职。

2、加强村干部培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讲究培训实效。每次培训要集中解决一到两个突出问题,使干部们增强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3、建立和完善村干部的保障和激励机制。上级组织和有关部门要关心、爱护、支持村干部,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在保障村干部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根据工作实绩和集体经济发展情况适当拉开收入标准,并随着经济发展和村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逐步提高。要规范养老保险制度,真正发挥保障机制的作用。

(三)要找准路子。要摸清村情和群众意愿,找准发展路子,制定好村级经济发展的中远期规划。同时,镇党委、政府要抓好指导,整合资源,落实好帮扶工作,增强村级组织的造血功能。

1、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共同体,建立“公司加农户”式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可向村集体经济组织租赁或承包所需用地。要出台优惠奖励政策鼓励个私企业发展,特别是要制定好税返村政策和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增强发展个私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无工业基础的村,要想方设法建立以村民小组为基础、村两委为龙头的生产经营组织网络,集聚闲散劳力,发展来料加工。

2、大力发展效益农业。要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扩大种、养殖基地规模,重点发展有市场前景的农副产品,一个村打造一个品种、一个品牌,形成资源优势,提高土地经营效益。以 村为例,应在兔子的品种改良和后期加工上作足文章,把传统养殖业发展成品牌战略项目。

3、推行农业资源资本化经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可通过股份合作、转业承包、招标经营等形式,搞活集体土地经营。也可以集体所有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参与兴建工业园区,建造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开展物业租赁,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可以通过反租倒包、承包权入股等形式,对农户自愿退出的耕地进行统一规划、招标承包、集约开发,发展效益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对区位优势明显的村要抓住小城镇建设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利用土地资源,适量进行固定资产投入,发展饮食、宾馆等旅游辅助产业,拓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新途径。同时要针对目前回归自然休闲观光旅游盛行的情况,挖掘潜力,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5、精兵简政,勤俭持家。精兵简政,勤俭持家,历来是节省开支的良方,村级组织也不例外。村级组织也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采取交叉兼职、精简人员等方法,减少没有必要的支出,建立高效精干的村级干部队伍,也是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有效方法。

(四)要加强管理。一要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方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二要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三要进一步完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和完善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制,切实履行村务公开制度。

(五)要优化环境。各级财政应从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发展集体经济的周转金,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应安排一定的贷款扶持发展集体经济,在税收、工商管理上对村级兴办的集体企业和各种经营项目政策从优,给予方便。对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干部制定奖励政策,形成内在的激励机制,还要借助外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典型和事迹要加强宣传,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云浮市经济发展分析与对策

(惠州学院旅游系地理科学)

摘 要:

云浮,又被称为石城,位于珠三角地区向外辐射第二圈层——环珠三角地区,具

有直接承担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区位条件。本文立足于云浮市实际情况,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有效地利用云浮市各类资源,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取得经济的有效增长,对云浮市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产业结构、港口资源、石材资源、以及旅游资源等的分析,剖析影响云浮市经济发展的因素,重新定位,探讨其经济发展的方向及对策。

关键字: 产业结构产业转移港口石材旅游对策

1.导言

1.1研究的背景

【】笔者通过对云浮市的了解(亲身感受建市十几年来的变化、调查、采访)1,及时了解

云浮市的发展动态,加上阅读大量的有关文献,利用网上资源,对云浮市经济发展做了一个大概的分析,以及对云浮市将来的经济发展提出见解。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广东全省发展来看,云浮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存在较大的差距,故对云浮市经济发展,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立足山区实际,不断开拓发展思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尽快减少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分析云浮市经济发展现状,剖析其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取得经济的有效增长以及与之对应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

2.云浮市经济发展概况

2.1地理位置2

云浮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西江中游以南。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省梧州市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市区距肇庆60公里,距广州160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

2.2经济产业发展现况

第一产业(农林业),主要是发挥山区经济的优势,农林业相结合,分为丘陵果林区、山地林区、盆地粮食生产区等,素有中国果品加工之乡、中国无核黄皮之乡、中国砂糖橘之乡等。但产业存在数量多、规模不大、四处分散的局面,管理有待提高。

第二产业,正努力创建中国最大的石料建材生产基地、广东省水泥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不锈钢制品生产基地、广东重要的电子信息和机电产品生产基地、广东重要的食品加工生产基地,以便更好地与珠三角地区发生经济的链接,实行产业转移。其中,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石材、水泥、不锈钢制品、硫化工、电力等五个特色产业。

第三产业,包括有现代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产业、商贸展览产业等。其中,云城国际石材展贸中心为全亚洲第一,规模之大、石材丰富、特色明显。【】

2.3资源概况

2.3.1矿产资源

云浮市地域在地质上处于云开隆起带的中部,构造复杂,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好,是全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化集中区之一,有全国第一、亚洲第二的硫铁矿,且享有“硫都”的美誉。石材更是远近驰名,具有“石材王国”之称。

【】2.3.2港口资源3

云浮新港——西江黄金水道贯穿全境,位于珠江水系“黄金水道”的西江中游南岸云安县六都镇河段,上距广西梧州108公里,下距肇庆65公里,距广州210公里,距香港177海里。云浮新港是珠江水系规划中的地区重要港口,是珠江水系最具发展潜力和竞争能力的口岸,同时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是广东内河第一大港。

2.3.3旅游资源

云浮市地域旅游资源丰富,蕴涵的山水景观和人文景观颇具特色, 既有国家级森林公园, 又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既有闻名海内外的六祖禅宗文化,又有充分展示地方特色的南江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缺乏有规模和影响力的旅游景点,旅游资源分散,竞争力不足,故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3.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分析

3.1地理位置偏僻,难以大规模的发展经济

由于云浮市的地理位置的影响,四周围都是石山,开发难道大、投资高,加上云浮市作为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各方面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其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

3.1.1经济规模小,基础产业不鲜明、支柱产业发展较弱,先导产业竞争力弱。

首先,经济总量小。2007年云浮的国民生产总值、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在全省靠后,与珠三角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其次基础、支柱产业发展较落后。现有的产业以资源型、传统型工业为主,普遍存在规模小、技术人才缺乏、创新能力弱等问题。除资源型的特色工业外,云浮市其它工业发展较落后,尤其是外向型工业发展滞后,工业企业数量不多,工业生产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低。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财政实力弱,导致各种建设负债投入,【】历史形成的债务较重4。

3.1.2缺乏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中心城区,起不了一个很好的带动经济增长的效果。

首先,中心城区规模小。作为云浮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中心城区,2007年常住人口不足15万人,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仅相当于一个县城区或镇区的规模,很难带动全市4个县(市)及7779.1平方公里区域的发展。其次中心城区经济实力弱。2007年云城区的GDP为35.4亿元,仅占云浮全市的13.1%,位于云浮5县市的第4位,很难对

【】全市经济及产业发展5。

3.1.3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首先是云浮市高等级公路数量少,公路等级低、档次低,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18.5公里,4个县(市)未通高速公路(共5个县市区),而且也未与广西壮族自治区高速公路实行对接。其次是现有公路急需维修。尤其是国道324线罗定段长67.41公里,是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双向四车道水泥混凝土路面,但是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现路面整体路况较差,需要进行大修。第三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云浮市与外界的联系,信息、物流等产业难

【】以发展,已成为云浮经济社会发展和扩大开放的重要“瓶颈”6。

3.1.4 教育事业发展较慢,难以提供高技术专业人才,从而制约高新产业的发展。

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一个地级市,云浮市到现在为止却没有一个专属自己的地方高校(综合性本科院校)。地方教育事业不发达,导致技术人才缺乏,技术产业落后,不能提供一个

很好的就业机会,每年大批的知识人才流到别的省市,对高新产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2石材、水泥、硫化产业耗能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云浮市属于资源型城市,石材、水泥、硫化产业三大产业是全市工业的重要支柱,然而这三大产业的生产和加工也给周边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废气、污水等乱排乱放,以至于影响到云浮市经济的持续发展。

3.3西江“黄金水道”——云浮港开发相对滞后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所限,云浮港口码头建设滞后,使西江的“黄金水道”(货运量位于全国内河第二)优势尚未有效发挥,没有很好地带动经济增长。主要原因是码头泊位等级整体偏低、专业化程度不足,多为通用泊位、可利用的岸线资源有限,且陆域空间不足,从而导致云浮港开发和发展产生滞后。

3.4生态旅游个性鲜明,但景点少、开发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云浮市面积达7779.1平方公里, 但由于地处山区,地域封闭, 交通受地形影响,难以成网;而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分散于各县(市、区),地处偏僻(特别是名胜),地域狭窄,景点间相距一般在几十公里以上,难以聚合开发。云浮市旅游景点多达50多处,但规模小,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低,热点少,景区建设和宣传力度均远未到位,很难吸引大量游客。目前云浮市已开发的各旅游景区日均游客不足千人,有的景区非节日期间日游客仅几十人,处于亏本状态,严重制约了景区的发展。开发乏力,基础设施不足,社会化程度低云浮市的旅游业发展时间短,历史基础欠缺。目前景点多由个体开发或承包经营,缺乏开发实力;交通不便,接待条件不足,景点档次低,配套设施少。

4.加快云浮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城市的经济发展遵循的是由中心向四周扩散,职能逐步减弱,但可以有多个同等级的中心区域。立足于云浮市的实际情况,应对资源进行有机调整、整合,发挥特色;其次是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心城市的建设,能更好地发展经济;第三分析云浮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港口、旅游、石材、硫化、水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得出以下对云浮市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对策。

4.1集聚优势战略,产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达到经济的有效增长。

引导资源和相关企业向优势地域集中,使同一行业的产业链相对密集与完整,多企业、多环节紧密联系,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促进市域产业的整体升级,发挥规模效应,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打造五个百亿产业集群,包括石材产业集群、水泥产业集群、硫化工产业集群、不锈钢制品产业集群、电力产业集群。培育五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与机械产业集群、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从而产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

4.2特色工业园主导战略,发挥山区特色,吸引外地投资。

选择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技术进步快的产业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培植,集中资源投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重点建设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云浮市循环经济工业园、罗定双东环保工业园四个市级工业园区,以及石材工业园、新兴不锈钢制品产业创业园、新兴生物科技园、罗定附城电子高新科技工业园、郁南都城电池机械工业园、食品工业园、物流产业园等七个特色工业园,作为云浮承接珠三角及国内外产业转移、发展特色工业和配套产业的主要平台,成为特色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融入珠三角地区发展的范畴7。

4.3“强化中心、同城发展,滨江延伸、建设新城”的空间发展策略

壮大中心城区规模,推进云城、云安同城化发展;推动中心城区滨江延伸,构筑现代化

功能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增强中心城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辐射力。

云浮港位于西江黄金水道,依托优越的航运条件,整合提升港口运输能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交通支撑。随着水泥、石材、硫化物等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需要运输的原材料及制成品越来越多,对水路运输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云浮对西江航道和港口投资力度的明显增大,作为云浮循环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云浮新港不仅可以为云浮市发展“临港型”工业提供强有力的运输载体,而且可以缓解周边地区的运输压力,大大降低珠三角企业向粤西山区梯度转移的运输成本,发挥产业集聚作用,推动临港工业园建设,发挥港口综合【】物流功能8。

4.4改善交通环境战略,连通区域,统筹与区域外部、区域内部发展,内畅外通。

作为沟通珠三角、辐射大西南的广东西北门户和重要交通纽带,加快高速公路的构建,包括广梧高速(已建成)、云岑高速、汕湛高速和江罗高速四条高速公路,助推融入2小时港澳经济圈。铁路和高铁启动区构建,使云浮全面融入珠三角一小时核心经济生活圈。国道、省道、城镇乡道路的构建、修建,形成网状快速路网,区域内打造半小时交通圈,交通舒畅,为经济发展打好基础。

4.5山区优质旅游战略,打造“青山环城、绿廊相楔、绿心点缀”旅游形象品牌。

建成广东省旅游名城、珠江三角洲后花园、休闲度假胜地。突出自然生态特色, 弘扬禅宗文化、温泉文化、民俗文化、石文化,重点整合旅游资源, 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和宗教文化旅游。突出特色,分区发展,集生态、历史文化、森林观光、综合旅游于一身的旅游战略。整合旅游资源,创建品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等。

4.6绿色产业发展战略,水泥、石材、硫化等主导产业走上绿色环保发展之路。

三大主导产业走低碳环保之路,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低碳环保云浮,要总体规划、建立长期的有效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科学管理;鼓励科技创新、壮大循环经济,发展低碳环保产业。

5.结 语

笔者本着云浮市经济发展的目的,对其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经济发展滞后的若干因素,并且分析产生该局面的原因,最后对云浮市经济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给出个人的见解与建议。文章虽只简单地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云浮市的发展,但笔者认为是立足于本市实际情况,从大处着手,抓住其主要矛盾。最后,希望本文对云浮市的发展能够起作用,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

6.参考文献

[1]笔者为云浮市云安县市民,曾在当地口访过当地市民关于云浮市的发展情况及战略。[2][3]百度百科——云浮市概况

[4][5][6]云浮市实施统筹发展战略的资源环境分析叶丹等人

[7]云浮市城市总体规划文本(简本)

[8]云浮市港口发展定位及发展策略赵彬彬

第五篇:对纯农业村经济发展调研对策

近年来,**区村级集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纵观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并不平衡,仍存在着少量经济薄弱村,这类村多是一些纯农业村。纯农业村前进步伐的快慢事关区域平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同时也事关“十一五”计划的完成和新农村建设平衡发展。为此,本文就**区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制约纯农业村经济发展的症结及解决方法,以期对

全市的纯农业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现状与问题

对**区纯农业村进行梳理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地处相对偏远,交通或多不便。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公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通村,但相对蜿蜒狭窄的道路,还是给与外界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工业延伸的触角对纯农业村工业化步伐的影响相对较弱,加之本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了更新的红线农保地保护范围,引进企业的难度相对较大。

(2)发展集体经济的先天条件缺失。对于山区、半山区的农业村,对村原有的山林、果园往往平均分配到每个农户,或者对果园只采取简单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管理,收入甚微,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而今再对分配到户的生产资料重新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操作,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这类村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村级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他们由于在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适时发展乡镇企业而落伍。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乡镇工业难度较大,而且又没有新的发展思路,同样他们也存在产业化的难题。资源的相对匮乏,面对着强烈的致富心愿,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3)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基本农田面积远少于山林面积,土壤多贫瘠,主要用于农民自足,且因地理原因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通过前几年的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或损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发展多种经营同样缺乏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4)农民发展农业经济信心不足。现在在农村中,尚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认为“种地没钱赚”、“坚持耕地就是在维护贫穷”,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说,现在农民缺的是现金收入,而不是粮食,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农民为什么要为了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他们希望土地被征用或者干脆将土地弃之去打工,这些倾向足以彰显出农民对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足。

(5)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紧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少不了人才。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些年轻人和有能力的人纷纷外出就业、创业,造成了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农村缺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从而出现了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缺乏转岗能力且又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的状况,使得发展现代农业缺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

(6)土地流转难而贵。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把土地向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转移,才能使土地收益成倍增值。但近年来纯农业村的实际情况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户担心流转土地会失去生活的依靠,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靠几分田吃饭,靠企业赚钱,稳稳当当,加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等政策,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由原先250元一亩逐步升到700元一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二、思考与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定格发展模式

不同的农业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其发展对应的路子也就不同,或工,或农、或三产,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理清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

对于**各个纯农业村而言,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统筹”的原则,主动争取建设、发改、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而完善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既要延续村庄原有的特色,保护整体环境,体现生态的原则,又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体现发展和集聚的原则,指导产业布局调整,集中规划生产、生活用地,科学规划土地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进而定格适合自己村情的发展模式。

(二)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并激活成为现实生产要素

前情况下,对于**区纯农业村而言,很多潜在的资源还在睡梦中,其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才能够进一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纯农业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修复年久失修或已损坏的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

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清理淤沙、扩建增容,实行渠系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区纯农业村来说,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这是一个非常大优势。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因为优质的农产品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保护山林水体不被破坏,使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长远来看,守住一方绿色,更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培育了自己的“后劲”财源。

做好产业化配套建设。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为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铺平道路;加快农机结构多样化、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前途,增强依靠农业致富的信心。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攻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发展路子

当前人们对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所爆发的“红心鸭蛋”等食品问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向的认识: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纯农业村大力发展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现代生态农业这一明确的发展方向摆在了我们面前,所需做的是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脚踏实地、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对于纯农业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在名、特、优、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对于农业产业基地而言,要切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高农业企业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生产这个源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农业等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新举措、新技术,也要给予力度较大的补助进行引导。

(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样的品质、同样的品种,有没有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如何,在市场直接体现在售价上,有时价格相差许多倍。拿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普通的水蜜桃在市场的售价在两元左右,而奉化的水蜜桃售价则可以达到四五元左右,品质好一点的则更贵,这足以看出品牌对农产品的作用,因此,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推行绿色农业计划的实施,创出自己的品牌。在选种、培育、管理等环节上很下功夫,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认真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农业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农产品开发,建立起绿色农产品产业,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显示农业龙头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等方面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利用长三角发达的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积极做好流通、销售工作,面向上海、杭州、**等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等中高档市场,树立本地农产品的精品形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五)谋求工农、农商、农贸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联合经营发展路子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体系,符合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纯农业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的有效之路。

有关部门顺势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覆盖**、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六)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

从根本上改变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的状况,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纯农业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保证。

努力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和整体素质。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农业要求,纯农业村可以依托市、区有关部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创业人才的培训,把专业农户、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作为培训重点,着力把务农农民培育成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同时还要重视对农业后备劳动力的培训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农场主、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子女实行定向的农业学历教育,把他们培育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知识技能的新一代的农业创业者。

吸引有关人才。通过采取发放农业创业贷款、贷款财政贴息、税费减免优惠等支持政策,为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纯农业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创造条件,把流失在外的本村人才吸引回来从事现代农业。同时,有关部门积极搭建农业人才交流招聘平台,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建功立业。

下载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营经济发展的调研对策(合集五篇)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有关文件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对民营经济的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市民营经济呈现出......

    “十五”农业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

    四、“十五”农业经济发展对策与措施为实现“十五”规划目标,按照省委、省政府构筑后发优势,推进农业经济跨越式 发展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主要对策与措施是: (一)实施战略性调整......

    X县经济发展与对策(调研材料)

    XX县县城搬迁到XXX以来,大力深化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区位、交通、资源等优势,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如何做到既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的良性发展,又做到巩固税基、......

    经济发展调研1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调查近日,我就如何加快农村经济基层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等问题,对全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共走访了9个村84户群众及4户工商企业,查找了......

    村经济发展调研

    敢问路在何方——新泉镇北村村级经济调研报告 北村书记助理黄瑜 作为新泉镇北村的大学生村官,经过近几个月年基层锻炼,我对北村村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艰难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

    云南省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对策

    云南省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对策 “>云南省永仁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对策2007-02-10 16:49:13关键词: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对策和措施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执政......

    天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天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不断完善,天水市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加快西部贫困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及对策 (西昌农学院农学2009) 李 奇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大大促进了西部山区农村经济的发展......